【股市笙歌】
只进不出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很多 “壳股” 公司盈利能力和规范性还不如IPO被否的公司。
杨苏
近期IPO上会较高的否决率引发了市场热议,一日多家公司上会但只有一家过会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利润规模较大曾经被视为公司过会的“免死金牌”,但公司内控等各种不规范仍然可以断送IPO之路。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A股市场存续多年的少数知名“壳股”,公司的主营业务可谓名存实亡,如果按照一把尺子衡量,这些公司理应启动退市流程。
监管部门已经有所举动。2017年11月,对于年末部分上市公司集中调节利润以求摘帽的现象,证监会表示加大对年末突击调节利润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刨根问底式问询力度,强化与二级市场交易核查的联动。同时,交易所也正在研究优化退市财务类指标,完善退市制度。
笔者敢断言,与那些折戟IPO的公司相比,少数知名“壳股”整体资质只有更差,没有最差。无论是从信息披露等合规要求,还是主营业务能否正常产生利润,少数“壳股”公司都是反向的坏案例。只不过,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和关联方钻研退市制度要求,通过一些并不高明的方式,规避了强制退市的财务等要求。
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年度利润“大洗澡”,以及甩卖资产、股权等突击方式产生利润。通过各种资产减值调节,公司利润第一年先巨亏再换来一年后的微利。或者隐匿关联方高价购买公司的各种资产,弥补主营收入的亏损实现盈利。即便交易所“刨根”询问,但只要监管部门不直接影响公司利润计算方式,公司基本可以蒙混过关。
少数“壳股”公司更是借用监管稽查的时间周期,成功规避了被实施特殊处理等退市风险。有公司找隐匿关联方购买了没有生产能力的资产,实现了盈利。尽管公司一直遭到监管部门问询,甚至证监会的立案调查,熬了一年后收到了处罚决定书,但是期间已经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逃掉了本该被实施特殊处理的命运。股市聪明“坏孩子”的存在,让许多规章制度成为了虚设。
公司IPO之时,并不是符合哪些规定就可以过会,但退市却要符合一些规定才可以强制退市。只要公司想方设法规避这些规定,就可以常年呆在A股市场,而且也给其他公司做了很坏的案例示范。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成立一个退市委员会,每年去审哪些公司应当退市,但常年使用的财务技巧等规避手法,在A股不应当继续拥有任何的生存空间。
最近几年,A股市场稽查显著加强,许多资本玩家被处以数亿甚至十亿元的罚款,但这些玩家所依赖的土壤却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壳股”常年苟存并可能随时“诈尸”的预期,仍然有相当的生命力。近期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股权质押业务,对大股东炒概念推高股价再质押融资的“空手套白狼”游戏,已是极大的打击。相信后期有更多的监管政策出台,规范市场规则,让金融资本脱虚向实,聚焦踏实做实业的公司。
直接融资的加速,让A股市场多了上千位小伙伴,不过退市企业依旧寥寥,未来投资者需要提高风险意识,适应退市案例增加的新时代。只进不出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很多“壳股”公司盈利能力和规范性如果还不如IPO被否的公司,上市地位也已经岌岌可危了。
(作者供职于证券时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