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直是资本市场机构投资人热衷研究的课题。随着证监执法更为严格,围绕着上市公司“罚单”本身的数据研究,正在释放出不同逻辑的资本信号。 截至10月底,2017年以来证监会共作出182项行政处罚决定,罚没款共计63.61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共对34人实施市场禁入,接近去年全年水平。 这是12月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最新公开的数据。 12月1日下午,证监会新闻发布会如约举行。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介绍,2016年以来证监会对32名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立案调查,相继对温德乙、郭丛军、鲜言等人作出行政处罚,对部分人员依法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从个人违规处罚角度来看,共有1086起个人违规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共涉及888人、196家上市公司。 而在数据背后,一系列关于证监处罚的规律接踵浮出水面。 上市公司“违规”清单 统计发现,今年年初至今,A股市场中共有305起公司违规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 而就处罚对象而言,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本身,公司其它关联方、控股参股公司、公司股东均囊括在内。 从案件类型、涉案环节、违法手法、涉事主体和违法态势等角度来看,其中一个典型现象是,年内证监会着重关注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的履职情况,对滥用控制权、利用职务便利和优势地位实施的各类违法行为“格外关照”。 譬如,远望谷(002161.SZ)实际控制人徐玉锁在重大资产重组的内幕信息敏感期内,控制他人账户买入远望谷,并进行两次短线交易,今年1月被证监会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这是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等利用优势信息地位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12月1日,接近监管层人士重提到远望谷案例。 类似的还有海润光伏(600401.SH)内幕交易案例,此前媒体曾通过追踪证监会稽查人员查案过程,对于个案例的违法违规进行了系统的还原。今年年初,证监会对原海润光伏董事长杨怀进、副总裁周宜可、董事张永欣分别采取3年市场禁入措施,对原高管任向东给予10年市场禁入。 除了内部交易,操纵和信披违规,也是年内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董事长“拿罚单”的重要原因。 譬如今年2月,鲜言因操纵匹凸匹(600696.SH)股价行为、慧球科技(600556.SH)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事件,被证监会判罚34.8亿元,采取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几乎同期,因信息披露违规,ST成城(600247.SH)时任董事长徐才江、实控人成清波分别采取5年、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此外,今年6月, *ST 烯碳(000511.SZ)2015年年报财务数据不实,并涉嫌未按规定披露重大事件等,宝利国际(300135.SZ)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相关负责人遭到证监会处罚。 而备受关注的祥源文化(600576.SH)收购案中,证监会对孔德永、黄有龙、赵薇分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则涉及到信披存在息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及重大遗漏等多个项目违规。 “罚单”行业分布图 什么类型的企业违规最频繁? 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本身违规187起占比最大,达61.31%;公司股东违规67起,占比21.97%;公司控股参股公司违规40起,占比13.11%;公司其他关联方违规11起,占比3.61%。 其中,受处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广泛,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来看共涉及58种行业类别。 “重灾区”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32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3家、医药制造业23家、纺织业21家、专用设备制造业16家。 事实上,在单起公司违规处罚事件中往往涉及多种类型的违规行为。 今年3月,鞍重股份(002667。SZ)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在同九好集团重大资产重组的过程中,鞍重股份所披露的九好集团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主要数据与调查查实的数据不符,存在虚假记载。该行为构成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 在被处罚的行业分布中,对于券商的处罚金额居首。 据统计,在今年的公开处罚案件中,处罚金额最大的3家公司分别为中信证券(600030.SH)3.08亿元、国信证券(002736.SZ)1.04亿元、中泰化学(002092.SZ)0.71亿元。前两者均为上市券商。 其中,中信证券与国信证券遭到处罚同违规向司度(上海)贸易有限公司提供融资融券业务有关。 今年5月,中信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2015年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违反《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八十四条“未按照规定与客户签订业务合同”规定之嫌,证监会责令中信证券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6165.6万元,并处3亿元罚款。 国信证券公告称,因违反《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管理办法》,公司于5月24日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责令国信证券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088.67万元,并处1.04亿元罚款。 违规手法各异 12月1日,证监会在公开披露的信息中,特别提及案件频发的多个环节,譬如,有的在发行环节报送虚假材料,有的在持续信息披露环节指使、操控公司虚假陈述,有的在股份减持、增发、股权转让等敏感时点从事信息操纵或内幕交易。 “成长股走势低迷,很多机构此前参与的定增项目被套,因此往往‘不得已’会用一些市值管理的手法。”在此之前,北京某知名机构高管透露。 据统计,定增破发案例中,有超过90家上市公司,股价跌破增发价超过20%,中小创是定增破发的重灾区。而这恰恰也是此前机构热衷炒作的板块。 “亏钱并不会导致上市公司顶风作案,但是有一些机构投资人可能会打擦边球。”上述机构人士坦言。 譬如在其接触的某上市公司定增案例中,存在机构投资人故意向媒体释放利好信号,最终导致上市公司被监管问询的情况。 根据证监会公开披露,从涉及主体来看,有的与私募机构能内外构架、联手操纵,有的伙同亲友、同事实施内幕交易,还有的指使下属炮制、传播虚假信息。这一信息也佐证了上述机构人士的说法。 其中,找热点、编题材、讲故事,操纵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时点与节奏层出不穷。 数据证实了违法违规在信息披露环节的“集中程度”。 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在305起公司违规中,共有7起行为涉及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199起行为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46起行为涉及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24起行为涉及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251起行为涉及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从这些公司的违规类型来看,既包括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也包括业绩预测结果不准确或不及时,以及未依法履行其他职责。 监管维度摸底 据统计,对305起公司违规进行处罚的主体包括证监会及其下属机构、国家发改委、上交所、深交所、省级发改委、地方环保局等机构。 其中,证监会及其下属机构处理144起、各级发改委处理10起、上交所处理46起、深交所处理73起、地方环保局处理51起。 譬如中泰化学,即是因为在2016年销售聚氯乙烯树脂过程中,存在达成并实施价格垄断协议的违法事实,而遭到国家发改委0.71亿元的罚款。 “并非简单的罚款或者市场进入,目前监管层有多元的处罚梯度。”按照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的说法。 对于这些公司的处分类型则包括约见谈话、要求提交书面承诺、内部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公开批评、出具警示函、公开处罚。 其中,要求提交书面承诺和内部通报批评数量最少,仅各有1起,其中阳煤化工(600691.SH)股东违规减持数量较大遭内部通报批评。约见谈话仅有2起,恒源煤电(600971.SH)在财务数据修改后未及时对过往财报进行更正并对外披露;*ST德力(002571.SZ)披露的2016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结论不准确。 而出具警示函98起,占比最大,达32.13%。公开谴责、公开批评和公开处罚分别占比16.07%、22.30%、28.20%。未及时披露公司重大事项成为公司被出具警示函的最大原因,占比74.49%。 从个人违规处罚角度来看,年初至今,A股市场共有1086起个人违规行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共涉及888人、196家上市公司。
具体来看,涉及该问题较多的上市公司有:*ST烯碳(000511.SZ)54起、*ST华泽(000693.SZ)40起、ST慧球(600556.SH)42起、登云股份(002715.SZ)50起、益盛药业(002566.SZ)40起、步森股份(002569.SZ)31起。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