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大公文交所(AMEX:TKAT)亏完了所有家当之后,蔡先生(化名)走上了漫漫维权路。他每天都会到大公文交所的贴吧来揭露这个骗局—— 有哪一个文交所像香港大公一样,1.2的挂牌价,拉到十几、几十块钱,最高的拉到几百,最快的不到一个月,最长两三个月,就会破发、跌到二三毛钱。而且每个月不停上新票,重复暴涨暴跌,闻所未闻。 说香港大公是骗子文交所,冤枉吗? 100%的散户在香港大公巨亏。只要散户被套住,后面有20个跌停板等着你。不到地板价根本卖不出去。等到散户想割肉出局,也很难拿到钱,因为你要先给香港大公交管理费。到最后散户被庄家、平台吃得一毛钱不剩。 说香港大公是骗子文交所,不冤枉。 太多的人假借金融创新之名,以高利润为诱饵,肆意收割普通群众。要求所有人去理解大公文交所的商业模式,让他们认识到金融背后的巨大风险,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国内雷霆监管之下,这些交易所转移到了香港。大公文交所也在香港生根发芽、迅速崛起,并实现了美股上市。 被收割的不仅仅是国内投资者,美股的韭菜们亦成了大公的刀下亡魂。安全登陆之后,大公的业绩随即变脸,从千万利润到净亏百万,其股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已跌去九成,如今市值仅剩730万美金。 显然,当投资者以入坑的教训换来对其套路的了解后,割韭菜的“生意”也没那么好做了。 01 兴起到乱象 2011年初,天津文交所推出了一种创新的艺术品交易模式——艺术品证券化/份额化。 在这种模式下,每一件艺术品都好比一家公司,只要符合一定条件,就可以申请在文交所上市。艺术品的总价以1元每份的价格拆分成若干份额,投资者可以只买入一件艺术品的少量份额,并且在开盘时间内可以T+0交易。 简单来说,你可以像炒股一样炒艺术品。 文交所扮演的角色类似于沪深交易所;经销商负责挖掘艺术品并协助其上市,类似于券商的投行部门;代理商负责开发客户,类似于券商的营业部,它们都是文交所们的左膀右臂。 最先在天津文交所上市的,是已故画家白庚延的《黄河咆哮》和《燕塞秋》两幅作品,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均暴涨超过16倍,合计1100万的发行总价,变成了超过1.8亿的流通市值。 小众的艺术品投资,彻底变成了大众的“博傻游戏”。 爆发的财富效应,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效仿。几个月后,文交所在我国遍地开花,“天津模式”不断被复制。 数量激增的同时,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涉嫌非法文物交易、交易规则“朝令夕改”、发行资产暴涨暴跌、被指内幕交易等等,将乱象丛生的文交所推上了风口浪尖,并最终引来了监管的风暴。 2011年11月1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又称“38 号文”),明确提出不得拆分份额、不得集中竞价、不得T+0等多项要求。此后,大陆的文交所和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进入冷却时间,但按下葫芦浮起瓢,类似的情况开始在香港地区重新上演。 本文的主角——香港大公文交所,正是诞生在这个时期。2014年,原本主营业务为医药的大公,通过并购重组,顺势切入了文交所行业。 平台设立在香港,规避监管政策,继续在内地展业务。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上半年,大公文交所分别在上海和天津自贸区成立了子公司开展营销。 2017年3月,监管再次加码,在“自由之地”的大公却迎来了生涯的巅峰时刻——美股敲钟,摇身一变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 国内清理整顿,没有合法地位,遁居香港野蛮生长,然后在全球最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市。不得不说,大公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并不是洒满阳光的乐土,而是无尽黑暗的地域。 02 起底:暴利的背后是吃人的陷阱 2014-2016年,大公的营收分别为471.99/1133.59/1914.34万美元,净利润分别为136.95/543.61/637.07万美元,毛利率分别高达91/93/94%。这份闪亮的成绩单迷醉了老美。 从业务上看,大公与“天津模式”并无二致,其暴利主要来自于三部分:上市费、交易佣金、管理费。 上市费由卖方按艺术品上市价值的一定比例缴纳。2018年,绘画和书法类的上市费用是上市价值的41.7%-47.3%,宝石类是24%-46%,瓷器类是25%-48%,Unit+产品、体育文化收藏品是45%。 嗯,你没有看错,最低24%、最高48%。也就是说,要在大公上市,卖方最高要把近一半的所得上缴。那么问题来了,卖主为什么愿意付出这么高的代价去上市?他们是慈善家吗?显然不太可能。他们是缺钱着急变现吗?显然也并不合乎情理。 真相只有一个。卖方背后站着的都是庄家,他们只有上市才能拿到收割的“镰刀”。 交易佣金按照每笔交易金额的0.2%向买卖双方分别收取(这基本是当前A股交易手续费的10倍)。管理费指的是大公向投资者收取的,用于支付艺术品保险、存储和运输的费用,按照每天每100件艺术品单位0.01港元收取。 管理费,简直又是一次“创新”。 比如某艺术品暴跌到0.3港币,你来抄底,买了1万股,共花3000港币,持仓一年就要支付365港币的管理费。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低价抄底,比如有的跌到0.14港币,100股才14港币,持仓1年管理费只有3.65港币,但如果你买了14万,一年不涨,倒亏3.65万港币! 抄底的时候,用持仓管理费收割你,拉高的时候,庄家直接套牢你。在大公,普通散户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虽然大公规定,每个新票至少要向投资者发售80%以上的份额,卖主和经销商最多只能保留或优先认购20%的份额,试图瞒天过海。但走近一看,其放任坐庄的痕迹暴露无遗。 同样的,我们在大公的官网上随便打开一个票的发售概览,会发现真正能到普通投资者手里的份额少的可怜,比如“大唐宫妃”,发售总量100万,卖主保留20万,定向发售14.9万,意向发售65万,普通发售却只有0.1万。 意向发售针对的是长期合作的大代理商,他们通常会以溢价10%的价格优先认购,而不参与抽签,直接拿下新票的绝对控制权。因为实际流通在外的份额极少,所以涨跌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一贯的套路是先无量封涨停,待到上涨了若干倍之后逐渐抛售。 我们打开大公的交易端,随便点开几个票,基本上都是上市初一路暴涨,然后又一路暴跌。最高点时,涨幅少则10几倍,多则百倍、千倍,这比炒股来钱快多了。 在这种玩法之下,普通投资者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他们往往是看着一路无量涨停而买不进去,待到开板之时已经是过山车的顶点,然后高位接盘损失惨重。 对此,大公不仅放任不管,而且还为坐庄者提供便利,其制定了VIP交易员佣金封顶制度,这些意向交易商们可以无限制的交易,而不必再担心佣金成本。 经纪商、代理商也是递刀者。实际上,他们都是为庄家喊单的,他们以各种方式去吸引投资者入金、交易,然后赚交易费提成,或者干脆和庄家一起“分赃”。 暴利的背后都是吃人的陷阱和带血的筹码! 03 残局:死神的镰刀疯狂挥舞 上市后没多久,大公就亮出了死神的镰刀。在前三年突飞猛进的背景下,2017年,其业绩突然变脸,营收下降至1292万美元,降幅32%,净利润变成亏损106万美元。2018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营收下降至850万美元,降幅34%,净亏损扩大至763万美元。 业绩骤降的原因是营收萎缩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夹击。三项收入中,占比最高、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上市费,上市费跟艺术品的上市数量息息相关,2016-2018年,大公的新品上市数量分别为132/60/38件,相应的,上市费用分别为1091/557/390万美元,逐年下降。 成本端主要是交易平台软硬件的折旧摊销,2016-2018年分别为113/125/258万美元,2018年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新增了121万美元(调整后增加80万美元)的佣金回扣。代理商开发的投资者,佣金分成是40%,老投资者介绍的新投资者,佣金分成是5%。 伴随业绩的巨亏,大公的股价也急转直下,其上市首日10.1美元的开盘价也成了历史最高价,当前最新的收盘价仅为0.65美元,市值仅剩735万美元,两年多的时间跌幅超过93%。 大公将业绩亏损的包袱甩给了A股,“由于股市表现不佳,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有所下降”。读懂君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其实就是因为它没业务可做,割不到韭菜了。 3年前,打着交易所、共享艺术品的旗号,大公忽悠到一批人,到了2017年中,它的多只藏品开始暴跌,部分跌幅高达97%。 庄家镰刀落下之后,投资者哀嚎一片。在阴暗的背面,商业仍然是吃人的,商业是没有底线的。 当越来越多人曝光大公的骗局后,还有人假借受害者名义创建维权群,到处寻找受害者,当吸引到被害人后,发各种其他高息理财产品的广告,要帮他们捞回损失。摇身一变,维权群成为XX投资群。 2017年,炒艺术品的投资者被收割,炒邮币卡的被套牢。邮币卡被监管叫停后,一直不能交易,投资者血本无归。后来就有人想到把暂停交易的品种转移到港澳,把原来的投资者也带出去,让他们赌最后一轮。 “大公、香港国际文交所都是这种套路。大家现在都没业务可做,看到邮币卡还有点韭菜后,扑上来抢生意。”某市场人士告诉读懂君。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