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莫让普惠金融变味为“普害金融”
发布时间:2017-10-28 09:59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莫让普惠金融变味为“普害金融”)

10月18日,趣店登陆纽交所。作为今年以来第二只登陆美股市场的金融科技中概股,趣店上市首日备受资本热捧,收涨23%。创始人兼CEO罗敏也成功跻身百亿级富豪行列,趣店融资规模近9亿美元。


但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偏高的年化收益率、单一的盈利模式,过于倚重蚂蚁金服导流和风控都成为质疑焦点。

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趣店真是一家有“趣”的“店”!前一天还是100亿美金的天使,第二天就变成了魔鬼。而今,趣店在美国股市已经跌破发行价24美元,达到上市以来的最低点,市值较最高点蒸发了近40亿美元。而就在本月18日,趣店在美国上市,发行价为每股24美元,高于19-22美元的发行价区间。

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趣店在美国股市上演了一场“黑色幽默”。为何从炙手可热变为口诛笔伐?这场趣味十足的趣店闹剧背后,再一次折射出普惠金融诸多问题。

趣店之所以广受舆论指责,除了CEO罗敏的言论引发舆论反弹外,更在于趣店背后的现金贷模式,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各种现金贷之所以最近几年大行其道,主要是填补了短贷和中低端消费者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空白。各种现金贷的客户,主要是中低端消费者,尤其是低端消费者,比如没有收入来源的在校生、三四线城市蓝领。这些人存在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金融需求得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二是金融知识欠缺,金融风险意识淡薄。

以在校生为例,他们正处在消费欲望上升的阶段,但又没有收入来源,校园贷便应运而生。再比如三四线城市的蓝领、以及其他低收入阶层,他们收入不高,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以现金贷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结合互联网科技和特定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填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毋庸讳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适应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趋势,是传统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金融生态,也是传统金融业态的有效补充。甚至在有些领域,互联网金融大有取代传统金融之势,给传统金融带来了很大压力。

但金融的本质,还是信用文化和风险控制。对于消费者来说,你使用某项金融服务,取决于你是否信任这一款金融产品以及它背后的金融机构。只有获得了消费者信任的互联网金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此外,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任何收益的获得,都应当是建立在良好的金融风险控制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制度,再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很可能功亏一篑,覆水难收。

趣店之所以刚上市时大受欢迎,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确实填补了中低端消费者的金融需求。而且现金贷模式下,互联网金融机构收获的是高利息收入,盈利能力很强;而趣店之所以短短几天之内跌破发行价,除了与CEO罗敏的不当言论有很大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舆论的质疑再一次将现金贷缺乏监管、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等“盖子”揭开了。而这些,其实是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机构的最大软肋。

趣店背后的现金贷模式,客户最大的特征是收入不高、金融知识欠缺,但对各种小额贷款的需求又极为强烈。为此,各种现金贷利用这些客户的特点,高利息放贷。如果客户还不了款,就暴力催款。媒体此前报道,有少数学生以为使用校园贷之后还不起款,被小贷公司暴力催款,导致精神失常甚至跳楼自杀。

对于金融产品来说,如果客户不了解,仅仅是因为“需求”而不了解背后的风险,就盲目购买,实际上这是金融机构不尽责的表现。互联网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将金融风险在客户不了解的情况下让其承担。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可能取得客户的信任。而将这些金融产品销售给那些最终还不起款的不适当的消费者,也是风险控制不到位的表现。甚至可说,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中低端消费者不了解金融产品的特点,疯狂兜售其产品,实际上是在欺骗客户。而向客户收取高利贷,中低端消费者生活本来就不富裕,高利息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于又一重比较重的负担。这也违背了互联网金融服务好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初衷。

在中国经济升级换代的过程中,伴随着消费升级的过程。于是乎,众多金融机构抓住了老百姓消费升级的机遇,纷纷想来分一杯羹。各种现金贷大行其道的背后,还有一些银行、信托等资金的“助力”。比如信托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特定的信托产品,然后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益分成。这些金融机构之间的合力,带来了各种现金贷的野蛮发展,但风险控制却极为淡薄,甚至形同虚设。不对客户进行一定适当性调查、不提前进行好风险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普惠”目标,很可能演化为“普害”。

普惠金融这本好经,念歪了,也会演变为“普害金融”。看来,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从制度上予以加强和改进,已经是弦上的事情。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