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东海之滨的宁波,海道辐辏,商贸活跃。宁波人,多行商坐贾,赚钱有术。 当今的资本市场中,宁波人是绕不开的话题。有些宁波人,是天生交易员,坊间戏言”炒股不跟(宁波)解放南,便是神仙也枉然”;有些则以实业起家切入金融,搅动资本风云。 众多宁波富商中,杉杉系创始人郑永刚是骨灰级玩家。 他是业内有名的服装大王,公开表态“靠服装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更希望大家称之为金融家;投身资本市场后,一手操作各类壳资源,一手搜集金融牌照,长袖善舞,收获颇丰。 多年来,人们常说看不懂杉杉,看不懂郑永刚。“杉杉系”如同其名,服装、新能源等实业是枝叶,金融投资则是地下盘根错节的根系;根系越发达,枝叶就越繁茂,反之亦然。 而郑永刚的资本操控也并非简单左手倒右手,而是多手之间腾挪。 01 “服装界巴顿”转身新能源 “杉杉是一家让人看不到主业的公司,这么多年,没有人能看得懂郑永刚在做什么,但他一直很会赚钱。” 有市场观察人士如此评价郑永刚。 郑永刚起家于服装行业。31岁那年调任甬港服装厂厂长,扮演救火队长的角色,郑永刚带领严重亏损的工厂起死回生。 多年以后,当杉杉西服成为服装界传奇,大家都相信郑永刚是为甬港服装厂而生的。因为在宁波话里,“郑永刚”和“振甬港”发音相似。 甬港服装厂的老工人曹德盛对市界回忆道,“郑厂长来那天,大家好久没活干,像往常一样凑在一堆儿打牌,都没太注意到他。”那些老工人没想到郑永刚真能把厂子救活,更没想到自己几年后会成为百万富翁。 1996年,杉杉股份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企业。“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成了中国服装行业的第一个广告。厂子里的两三百名老工人都持有杉杉股份,一夜间成了百万富翁。 甬港服装厂注册地宁波市百丈路139号,已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图/市界 鼎盛期,杉杉在全国拥有2000多家门店,在国内的西服市场占有率达37.4%。彼时的郑永刚高调张扬,臧否人物,又因曾当过兵,人送外号“服装界巴顿”。 不过,历经辉煌的杉杉西服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2018年6月,杉杉服装板块从杉杉股份剥离,单独赴港上市,股价一路走低,如今市值不足2亿港元。昔日服装王者如今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小角色。 郑永刚很早意识到服装行业爆发性增长空间已到顶。1998年年底,他带着从服装业赚得的第一桶金闯荡上海滩,并确定转型新能源。杉杉集团总部也从宁波迁往上海。 一开始,杉杉的新能源转型并不顺利。杉杉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的前8年亏得一塌糊涂。最初几年,杉杉西服源源不断为新能源业务输血;服装板块逐渐萎缩后,郑永刚又通过金融投资为其输血。 2007年,第一代苹果手机发布,锂电池行业进入第一个爆发期。2014年,电动汽车兴起,锂电池行业进入第二个爆发期,正是这一时期,杉杉股份锂电池材料的业务营收全面超过服装板块。 如今,杉杉已成为全球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解液生产龙头,苹果、奔驰、吉利、特斯拉、宁德时代等都是杉杉的客户。 不过,杉杉做新能源的摊子虽大,利润却一般。2017年,杉杉股份业绩大爆发,营收82.7亿元,同比增加50%;净利润8.96亿元,同比增加171.42%。不过,公司投资收益高达4.83亿元,超过实际净利润的一半。2018年,杉杉营收88.53亿元,净利润11.15亿元,剔除投资收益、政府补助等,公司扣非净利润 3亿元, 同比下降 31%。 对此,杉杉方面回复市界称,“杉杉近几年的调整基本都是围绕新能源展开的,公司内部文件提出的目标是做全球新能源领导者。新能源行业高投入且回报周期长,但产业机遇很大。单纯看新能源业务的利润率可能不高,但整体变化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的。” 移师上海后,杉杉的业务不断拓展。不管怎么说,做实业总是不如做金融投资来钱快。这一点,郑永刚深有体会。 02 实业背后的金融野望 宁波历来是一片投资热土。从买办商人、到钱庄霸主,再到创办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热衷投资与敢想敢干是融于宁波商帮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在郑永刚看来,“做实业办一两千人的厂,赚的钱可能还没有投资来得快”“没有金融的支持,实业既难发展,又太脆弱”。 踏入上海,郑永刚已准备从实业家向金融家转身,他毫不讳言,“现在的身份是一个投资银行家”。 郭丛曾担任过杉杉物产总经理助理,在她看来,杉杉股份经营思路在于,“做新能源风险较大,投入高;同时做一些金融投资,通过投资收益平衡最终利润。” 郑永刚的金融第一课是投资银行,投资宁波银行让他受益至今。1997年,杉杉作为创始股东发起设立宁波银行。2014年12月至今,杉杉股份先后16次集中减持,累计套现约21亿元。减持宁波银行股份贡献了杉杉股份近几年的绝大部分利润。2014年至今,杉杉股份累计归母净利润也不过33.5亿元而已。 投资银行除了带来经济收益外,还为郑永刚提供了融资便利。宁波银行财报显示,郑永刚旗下得力干将陈光华曾担任公司董事。作为宁波银行关联法人股东,宁波银行为杉杉提供了最高30亿元的关联体授信以及最高50亿元的关联体债券承销额度。 尝到了投资银行的好处后,郑永刚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参股浦发银行、稠州银行、徽商银行等多家银行。 除此之外,证券、保险、PE/VC、融资租赁公司等,市场上凡能想到的金融投资方式,郑永刚都有所尝试。 杉杉系的金融版图相当庞大。据市界不完全统计,杉杉系直接或间接控股的投资公司至少包括磐石基金、华山资产管理、升阳资本、宁波杉杉创投、芜湖江东创投、龙田投资、鸿石投资、正道咨询、顺辰投资、青刚投资等。 郑永刚手下不少得力助手均投资出身。郑永刚之子郑驹也加入了上海的富二代创投圈——BU资本,磨炼投资技法。 宁波当地一位金融人士吴雷向市界表示,“杉杉的人员配置中,高管都是搞投资的,都有银行、证券方面资源,可以找来钱。实业是隔离开的,由金融输血,做大了之后或者卖掉,或者装进上市公司重组,操作方式很多。” 在众多金融投资方式中,郑永刚最为钟情的是保险业务。 郑永刚清楚保险牌照的价值,试图掌握这个稳赚的主场。他掌舵过君康人寿,通过中科英华持有中融人寿20%股权,还曾参投永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 在掌权君康人寿期间,郑永刚激进的投资风格显露无遗。2015年,君康人寿大举出击二级市场,先后举牌中视传媒、东华科技、三特索道等上市公司。由于投资过于激进,2015年10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将其列入了违规打新配售黑名单。 借助于万能险业务带来的大量资金,君康人寿一度成为郑永刚的资本操作平台。但2016年前三季度,君康人寿亏损约22.5亿元。 最终君康人寿易主,而郑永刚则另起炉灶,筹建宁波天一人寿保险公司。 郑永刚丝毫不曾掩饰自己的金融野望,试图打造一个金融控股集团,在实业与投资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实业受尊重,投资受宠爱”,郭丛如此向市界描述杉杉系对实业与金融投资的态度。 03 “壳王”三板斧 在金融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郑永刚更为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其“倒壳”手法。 2014年至2017年,郑永刚先后涉足中科英华、希努尔、艾迪西、江泉实业、新华龙等多家壳公司。除了尚未出手的新华龙外,郑永刚斩获不少,被誉为“壳王”。 在这一系列倒壳案例中,申通快递169亿元借壳艾迪西股份的案例最为成功,也最受关注。 2014年末,杉杉旗下泓石投资以12.9亿元受让艾迪西近27%的股份,成为公司控股股东,郑永刚成为艾迪西的实控人。入主艾迪西后,郑永刚迅速进行人事清理,注入杉杉背景管理层。在股权转让费支付完不久,泓石投资将持有的股份全部质押给兴业银行合肥分行。 郑永刚在运作艾迪西的过程中,两次出现股价大跌,直逼质押平仓线,险些出现问题。而郑永刚均迅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停牌避免危机。 2015年底,申通快递拟作价169亿借壳艾迪西。公司复牌后股价旋即连拉十三个涨停。2016年10月,这一重组事项成功过会。这次倒壳,郑永刚预计获益10亿元左右,一战封神。 郑永刚的资本运作手法其实很简单:通过新设立的投资平台,采用协议转让的方式迅速入主壳公司;控制公司后,立即更换管理层,质押股权并推动重组,以实现最终的卖壳套现。 杉杉系的资金量大,盘子大,并不只是简单的左手倒右手,而是很多手之间腾挪周转。这在杉杉系的资金流向中可以看出端倪。 2014年底至2015年6月间,杉杉取得艾迪西和江泉实业这两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之时,恰好集中减持和抛售了中科英华套现,资金量也可以覆盖;在先后以10.6亿元和近7亿元清仓希努尔和江泉实业的同时,2017年7月,杉杉股份受让洛阳钼业18亿元股份,时间与金额同样吻合。 庞大的资本布局,在银行、保险等金融领域的丰富资源,配合股权质押、融资发债等资本工具构成了杉杉系的资本运作铁三角。 作为上海浙江商会名誉会长、上海宁波商会会长,郑永刚身后的商界资源和强大的朋友圈,也确保了他在资本操作中长袖善舞。接盘艾迪西的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不仅与郑永刚同为上海浙江商会成员,二人还做过同学。 IPO常态化后,壳资源生态悄然改变,炒壳难度越来越大,“壳王” 郑永刚萌生了退意。2017年,除了存在明显业务联动的吉翔股份(前身是新华龙),郑永刚囤积多年的壳资源基本出手。此后,“壳王”再无操作。 新能源行业出了名的“吃钱”,没了倒壳的“快钱”持续输血,杉杉只得一边发债,一边频繁减持宁波银行股份套现。 眼看着可供变现的优质金融资产越来越少,郑永刚也有新动作:一是把主营不良资产管理的穗甬控股置入到上市体系之中;二是与雅戈尔、奥克斯、银亿集团等宁波老伙伴们共同设立了甬商实业有限公司。 04 资本系养成秘籍 从宁波地方一个小厂长,到资本势力遍及服装、新能源、金融投资、贸易、医疗、文娱等众多行业,郑永刚究竟如何锻造出庞大的商业帝国? 追溯杉杉的起源可以发现,杉杉具有宁波商帮的独特基因。 虽然出生草根,但依靠着宁波人特有的精明能干,郑永刚通过杉杉西服的成功,赚得了第一桶金。移师上海后,依靠金融投资和资本运作,郑永刚实现了财富飞跃。这背后与其宁波商帮、浙江商界的庞大资源以及操作能力分不开。 在吴雷看来,“宁波当地,很多企业实业摊子做得很大、贸易量很大,上千亿的资产规模,实际利润可能只有一、两个亿。”在实业中摸爬滚打多年的郑永刚深知这一点,产融结合就是郑永刚给出的答卷。实业与投资一体两面,关键在于如何在两者间保持平衡。 郭丛告诉市界,“在杉杉内部,部门领导多少都懂些投资。《原则》《复盘》这些书,在杉杉内部很火。”在她看来,杉杉资金量大,用钱生钱相对容易,只要用好人,舍得分红,还是很容易赚些快钱。 当然,热衷投资也意味着更大的市场风险,止损风控非常重要。郭丛说,“杉杉管理制度每年都在完善,舍得刷人、砍业务、砍部门,风格比较果断。杉杉增减业务频繁,会给观察期和等待期,但势头不对、没有起色,就果断裁撤。” 如果某个部门做得好、利润高,该部门第二年立马就独立成分公司,部门经理升任分公司老总。这也是杉杉能够快速扩张、成为涉足众多行业的多元化集团的原因所在。 而杉杉的管理模式来自于郑永刚的商业哲学,秘诀是“资本联邦制”,通俗说就是拼股老板。每个杉杉旗下的企业,既有杉杉的股份,也有职业经理人和经营团队的股份,以资本为纽带、以资产紧密联系。郑永刚将杉杉打造为一个大型共享平台,然后在这个平台上嫁接各种生长模式。也正因如此,杉杉涉足的行业众多,多到让人看不懂。 而郑永刚更侧重于方向把控,他做过一个有趣的比喻,“骑自行车看10米,开汽车看200米,开飞机看方向,我觉得我是开飞机的,看方向就行。” 当BAT等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布局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时,隐匿在光影下的“杉杉系们”也操控着海量的资金,悄然打造商业堡垒。 你或许对它们一无所知,却不可否认,它们无处不在。这才是魔幻中国下真实的商业面貌。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