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平安好医生多、空大战背后:互联网医疗的盈利隐忧
发布时间:2019-05-08 09:0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唐唯珂

导读

“互联网医疗诞生之初的盈利模式就较为模糊,单纯的线上问诊客单价低,其辅助流量带动意义更大,尽管持续亏损但平安好医生等龙头占据了市场大头。在医疗行业能否打通药品这个关键环节,对盈利来说至关重要。”

一份匿名做空报告,再次将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平安好医生推到风口浪尖。

4月30日,一份关于平安好医生的匿名做空报告在投资圈中流传,这份报告指出,平安好医生严重关联方依赖、模式证伪,仅靠业务注水造假维持估值的庞氏骗局,认为平安好医生股价只值10.75港元。

而与之形成”隔空对战”的是多家评级机构的看多报告。

5月2日,摩根大通发布对平安好医生看多的研究报告,继续看高目标价至63港元/股。此外近期,花旗、汇丰也纷纷给予平安好医生“买入”评级,并上调平安好医生2019年营收预期。花旗的研报表示,“持续升级+增势强劲”的家庭医生服务业务潜力巨大,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平安好医生的业绩增长引擎。汇丰则认为,随着平安好医生新产品和新举措的不断推出,将继续推动业务强劲增长。

针对做空报告,平安好医生方面已经报案。根据其5月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在某二级市场投资者群出现匿名的恶意诋毁公司的不实文章,对公司的品牌和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公司已正式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立案侦查中。

4月30日,平安好医生收盘报38.4港元,跌幅5.19%。5月2日继续下跌1.3%,收盘于37.9港元。5月3日,平安好医生股价止跌反弹4.49%,报收于每股39.6港元。截至5月7日收盘报38.95港元/股。

做空报告直指关联方利益输送

做空报告主要集中在平安好医生的运营数据、财务数据和发展愿景等方面。其认为,平安好医生围绕家庭医生打造的互联网医疗生态毫无价值可言,AI客服冒充医疗问诊,运营数据造假。

其次,沽空报告还指出,其健康商城用大量批发业务充当零售业务GMV(成交总额)及收入,涉嫌造假。

根据此前2018年平安好医生年报显示,健康商城业务2018年收入为18.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8.1%;毛利为2.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2.1%。2015到2018年,平安好医生分别实现了总收入人民币2.79亿元、6.02亿元、18.68亿元和33.38亿元,其中,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收入增速分别达到了116%、210%和79%,但毛利方面的表现则有所下降,2018年报告期的毛利率为27.32%,较2017年的32.77%有所下降。

此外,做空报告指出,平安好医生消费型医疗业务极度依赖平安集团地推团队,实际是伪线上业务,粗暴装入平安集团的用户及流量,严重关联方依赖,且昂贵补贴维持高频无效流量,实际客户黏性极低。

补贴重负之下,互联网医疗都不得不面临持续亏损的考验。

根据此前披露信息显示,2018年平安好医生净亏损为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2015年-2018年,四年里平安好医生累计亏损已近30亿元人民币。相关费用支出亦是平安好医生持续亏损的重要一部分。2018年报告期销售及营销费用为12.38亿元人民币,管理费用为9.95亿元人民币,增幅分别为71.2%和40.0%,二者费用总和占该公司总营收比例达66.9%,较上年增长幅度达55.6%。

而平安好医生4月26日通过引用大数据机构T rustdata发布的《2019年1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指在医疗健康市场中,平安好医生2019年Q1的全域生态流量超过5500万,同比涨幅达1.8倍。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已达2.65亿,核心业务家庭医生服务板块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4.11亿元,同比增长69.6%,证明其补贴的有效性。

平安好医生CEO王涛此前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接下来平安好医生将加大与平安集团、其他保险公司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合作,进一步提升每一条业务线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控制好管理费用。希望在毛利高的板块有更多的收入规模,比如消费医疗和家庭医生两个板块。接下来,公司一方面要降低服务成本,另一方面要推出收费服务。而电商业务,前期还是要先丰富商品,把服务能力提高。

“平安好医生最大的优势显而易见是背靠平安集团好乘凉,但关联方利益输送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医疗资源相对欠缺,单纯依靠补贴的模式能走多远仍存疑问。”一位互联网医疗行业投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盈利隐忧浮现之后何解

政策引导时刻影响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

2015年左右,主管部门出台的若干规划性纲领性文件将“互联网+医疗”列入未来长期规划,而监管政策和市场格局尚未明朗。一时间,各路资本蜂拥而至,超11亿美元的行业融资迅速催生了一大批移动互联网医疗公司。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鼓励网上开展签约服务,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在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方面,《意见》明确对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

互联网医疗归到根本还是要解决如何使医疗服务得到更好体验,提供临床和场景改善。基于以往经验,纯线上模式很难走通,如何同线下医院有机结合成为关键。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决定了,在企业与医院合作中,公立医院体系长期处于强势的一方,掌握核心资源。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院的合作如果只停留在帮助挂号、问诊的层面,没有触及核心业务,也无法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最终,容易造成什么都干不成的尴尬局面。

与之形成联动作用的还有互联网医疗投资的潮起潮落。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而到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之后,行业快速冷却,到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美元。

从2015年的风靡,到2016年的洗牌,再到2018年的再次火热,互联网医疗模式的突破口始终是如何打通医疗行业繁杂的环节,形成平台的完整生态。

“对于纯线上的互联网医疗企业来说,很难获得高客单价和盈利。因为在医疗行业以往的盈利大头还是在药和治上,诊费占比很少。这就需要企业跟线下医院形成协作。而线下医疗行业不可避免有重资产,回报慢的特点。而在互联网医疗赛道,类似阿里的通过医药零售赛道进行切入的盈利模式也停留在探索阶段。”前述投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处方一直是未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一个分界线,也一直受到政策层面的影响。

就在今年4月20日,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在此前的一审稿基础上,草案二审稿新增规定: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经营企业,不得通过药品网络销售第三方平台直接销售处方药。

4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分组审议了药品管理法修订草案。在会议上,这一条款引起现场的热议。多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表示,互联网药品消费已非常普遍,给网民购药带来便利,网售处方药不应“一刀切”禁止,应完善电子处方等环节规范网售,并与现有制度做好衔接。

各有各的玩法

目前很热的互联网医院实际上还是“大玩家”在操控。“互联网医疗诞生之初的盈利模式就较为模糊,单纯的线上问诊客单价低,其辅助流量带动意义更大,例如尽管持续亏损但平安好医生等龙头占据了市场大头。在医疗行业能否打通药品这个关键环节,对盈利来说至关重要。”华南地区某互联网医疗从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回到医疗领域竞争的核心,医疗资源的开拓和盈利方向的探索,目前业内几家巨头企业各有各的“玩法儿”。

微医在近几年通过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建设与医疗资源实现了深度捆绑,另一个方向则是着手建立自有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向外界传递出深度布局智能医疗的信号。目前微医的科技服务及医疗服务平台均有营收,前者包括为医院建医联体等系统、向家庭销售智能健康终端等;后者则包括线上问诊、线上咨询及与药企、保险公司合作等。

平安好医生则是背靠平安集团,利用现有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资源,走向了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平安好医生有良好的保险资源,依靠卖保险产品、定制保险产品实现盈利。目前看来最大的优势在于流量层面。

易观数据近期发布的3月App Top1000榜单显示,医疗领域App2019年3月的用户流量呈整体回暖态势,其中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和微医的月活跃用户数(MA U)分别达到1351.7万人、232.7万人和196.5万人,春雨医生并未上榜。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平安好医生的模式,实际上也具备其他企业的无法复制特性。

而丁香园的主要业务则围绕医生展开,包括给医生提供科研和招聘服务等,同时还开辟了为医疗企业服务的业务。丁香园通过为药企提供一个平台,借助网络做正规的学术性交流,并通过E-marketing(网络营销)进行变现。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