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保险公司苦于没有构建起直通客户的有效渠道,很多时候只好投入巨大的费用向4S店等中介“买业务”,有的新车获取成本甚至高达保费的65%。 2015年4月,刘扬告别了工作15年的体制内工作,开始了一场互联网保险的探索之旅;一年后,他参与了一家车险风控公司的创业,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做的正是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2017年4月,他离开了那家已经扬帆出海的车险风控公司,又投入到了创业项目分子实验室之中。 刘扬的工作始终与车险息息相关。作为一名车险“老炮儿”,他对这个行业有着长期的观察,“车险如果重回老路,势必将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而随着汽车行业的改革,以及互联网、物联网与汽车行业的深度融合,保险行业未来也会被车厂和互联网巨头碾压。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涅槃重生。”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4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银保监会已于近日召开第三次车险座谈会,其中对于各地银保监局在落实“报行合一”过程中整治力度参差不齐的问题,强调车险监管必须“全国一盘棋”,公平公正地严格落实“报行合一”。 所谓“报行合一”,即保险公司报给银保监会的手续费用需与实际使用的费用保持一致。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银保监会2月份曾在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的《关于近期车险市场监管有关情况的函》中指出,近期以来,各地银保监局依法严肃查处车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市场乱象的治理力度,推动车险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由于各局整治力度参差不齐,各地区车险市场秩序好转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不少车险从业者认为,在严监管推动车险市场秩序好转之后,更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实现标本兼治。“我们必须以新视角、用新技术改造行业、创新模式、服务用户,是时候和过去熟悉的车险说再见了。”刘扬说。 “三高”消耗战几时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车险市场的乱象是这个行业的顽瘴痼疾,主要集中在:通过给予或承诺给予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变相突破报批费率水平,保险公司通过代理人或业务员返还现金的方式比较普遍;通过虚列其他费用套取手续费变相突破报批手续费率水平,保险公司通过虚列宣传费、劳务费、咨询费等费用科目来套取手续费的方式比较普遍;费用数据不真实,保险公司向中介机构承诺支付高于报批水平的手续费率,但不及时入账。 近日,中国人保董事长缪建民在CF40年会上坦言,目前市场上的保险公司超过200家,其核心竞争力上虽然差异很大,但总体上仍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着“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三高”现象。 具体而言,“高投入”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上不计成本“占市场,铺摊子”,结果就是管理成本虚高,大多数保险公司背上了沉重的投入包袱;“高成本”突出表现为业务开拓上大打低水平的价格战,2018年财险业综合费用率高达40.7%,大量收取的保费被用于低水平的渠道竞争;“高消耗”突出表现为销售误导,对保险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 数据也可体现这一状况,2018年人保财险的车险业务手续费支出为618.82亿元,同比增长21%;平安产险车险业务手续费支出429.94亿元,同比增长24.3%;太保产险车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97.37亿元,同比增长21.4%。 根据《关于近期车险市场监管有关情况的函》,截至2月20日,浙江、广西、安徽、河南、四川、山东、青岛、新疆、山西9地银保监局,在查实公司未按规定使用报批的车险条款费率的违法违规行为后,先后对24家计划单列市和地市级保险机构采取停止商业车险条款和费率的监管措施。 严监管的风暴仍将继续。瑞士再保险研究院最新发布的sigma报告指出,从目前的产品结构来看,车险仍是非寿险市场占比最高的险种。随着近年来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车均保费不断下降,消费者享受到了商车改革带来的价格红利,预计未来车险市场将会进一步加强监管,竞争日趋激烈,服务质量不断升级。 “对违反相关法规、社会反映强烈、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市场乱象,应当继续加大整治力度,打破一些保险机构仍在观望的局面,遏制和扭转前一阶段车险市场乱象愈演愈烈的趋势。”此前,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强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4月26日,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公布《广东机动车辆保险投保实名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发布了消费者提示,正式开始推行车险缴费实名制。 “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有的机构及业务员为了争抢业务,存在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为消费者缴纳保费以生成保单锁定客户的问题;有的机构及业务员与不具备资质的第三方代理机构开展车险业务合作,部分中介为追逐高额代理收入,将消费者投保意愿层层转售、异地投保。”一位保险公司车险业务负责人坦言。 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表示,该制度推行后,投保信息真实性得到保障,保险公司、保险销售人员的管理流程和销售行为将进一步电子化、标准化、透明化,可以成为监管部门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追踪、问责的重要工具和抓手。 重金向4S店等中介“买业务” 经营者看车险好似“鸡肋”,弃之可惜,但又食之无味。前述“三高”的结果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效益不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目前已经披露2018年年报的7家非上市财产险公司,车险保费合计122.28亿元,承保亏损10.57亿元。 同样尴尬的是,保险公司的“弱势”地位。缪建民指出,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市场上很多财产险公司包括一些大公司,过多地依赖汽车4S店等中介渠道,这是财产保险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以航意险为例,卖一张保单,90%以上的保费作为手续费被中介机构拿走;再以车险为例,保险公司作为“财大气粗”的汽车后市场支付方,本该是产业“食物链”的最顶层,理论上并不需要支付那么高的渠道费,但保险公司苦于没有构建起直通客户的有效渠道,很多时候只好投入巨大的费用向4S店等中介“买业务”,有的新车获取成本甚至高达保费的65%,结果就是4S店、车商、汽车维修店皆赚钱,唯独作为支付方的保险公司不赚钱,陷于“小店面绑架大机构”的尴尬境地。 缪建民坦言,事实上,考虑到客户对车险的刚性需求,以及大型保险公司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和电销网,4S店等中介渠道在保险销售上并不能创造额外的社会价值,反而是使大量的利益漏损在中间环节,形成了投入“黑洞效应”。随着客户保险意识的提升,从客户角度讲,这样低效率的商业模式长期来看是缺乏生命力的。 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一些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已经畸形发展,无论是哪个渠道的业务,都要去中介渠道绕一圈,虽然手续费不一定都给了中介机构,很多打折返还给了消费者,但这样不透明,容易出现跑冒滴漏,不如放开价格,让大家在明面竞争。通过手续费解决这一问题,会造成数据上的扭曲,即实际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相匹配。” 人保财险在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要推进“去中介、降成本、优体验、强黏性”,抓好培育营销文化、打造营销队伍、加大直销司控渠道发展力度、保持成本领先等工作,在巩固车险、政策性业务发展的同时,加大商业非车险发展力度,打好中心城市攻坚战和县域市场保卫战,巩固优势,保持市场领先。 刘扬感慨:“面对汽车行业,保险公司并非一无所有。十几年前,各家保险公司可以联合倒逼厂家改进桑塔纳的防盗设备、可以让斯巴鲁连续多次降低配件价格,而现在却为了各自的短期利益,牺牲行业整体和长远价值,甚至垃圾业务可以在行业内持续循环。唇亡齿寒,你行业内的对手倒下了,怎知下一个倒下的不会是你?” 在新经济中寻找新动能 虽然差异化、精细化发展已成行业共识,但财产险公司仍扎堆发展车险,同质化竞争、一险独大,对于专业性强的非车险业务,很多公司不敢做、不会做,许多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尚待进一步发展。 不过,从财产险行业整体看,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明显下降、非车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形成。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财产险公司机动车辆保险1994亿元,在各险种保费收入中占比60%,同比下降近5%。 更需要关注的是,“随着5G技术投入商用,自动驾驶技术将加快落地,当多数汽车实现自动驾驶时,交通事故率自然会大幅下降,进而大幅拉低汽车保险的风险保费。美国国家公路交通管理局(NHTSA)调查数据显示,自2015年安装自动驾驶技术装置以来,特斯拉汽车的碰撞率下降了40%。考虑到车险在财险业务中的高占比,特别是目前占比我国财产险业务的2/3,传统财产保险公司亟需在新经济中寻找新的发展动能。”缪建民表示。 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主任许闲表示:“自动驾驶汽车对保险市场最深刻的影响是汽车驾驶性能提高所带来的业务生态改变,保险公司目前的风险转移功能将部分让渡给汽车制造商。交强险的购买主体将从普通消费者变为汽车或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等,现有连接保险公司和车险消费者的天然纽带也将不存在,由此现有交强险以外的占整体非寿险市场50%份额的车险保险业务会进一步萎缩。” “不过,自动驾驶汽车研发的技术风险、自动驾驶汽车投入使用的网络安全风险、工程师等相关人员的职业责任风险成为新兴的风险,这也将催生新的保险需求。未来汽车类保险的险种设计、运营方式、产品营销、监管等也将面临着重大的转变。”许闲称。 “现在,准备好,倒掉杯中的水,用我们的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一起重新定义车险。”对于车险的未来,刘扬满怀信心。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