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募投管退”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顺利退出一直是各家机构关注的重点。在近年来A股市场IPO收紧、退出渠道不畅的背景下,机构也在尝试其他方式,包括并购、S基金等都成为新的选择。 在近日由投中网、投中信息主办的“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多位知名投资人对相关话题进行了讨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大家做了一个梳理。 仅靠IPO根本不够 在4月18日等论坛上,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泽望在圆桌分享中坦言,目前整个的VC/PE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他透露道,“像我们这一家机构,去年所投项目超过150个。全国投资至少超过1万个。但是去年A股上市才105家,加上去港股、美股的不超过200家。如果大家寻求IPO退出基本上没可能,只占万分之一二——指望IPO基本不可行。并购也不多,所以投资人的钱从哪里收回来?我们这个行业还是忧心忡忡,拿了LP的钱,五年以后如何还给人家?” 在他看来,国外PE一级市场退出,是靠PE二级市场接盘,第二是并购,第三才是IPO。但在中国市场还是主要依靠IPO。 “我们管理深圳市政府引导基金,规模非常大,1100亿。很多的机构都来申请深圳市政府的引导基金,已经审批通过157家,包括了行业排名前50名的,90%以上都来申请了这笔经费,所以我们对行业的了解非常清楚。有的机构申请了这个钱,但是政府的钱只有25%出资,还有75%需要他募资,很多机构募不到钱,基金也成立不了。所以对行业退出的情况我们非常清楚。” 为此,深创投最近设立了一个二级基金,倪泽望表示,“对于没有清盘的想停盘的我们可以接手;对于二级、三级出不了钱的,我们可以参与进去。所以这个市场是很大的,指望哪一家机构去做远远不够”。 汉领资本(Hamilton Lane)董事总经理夏明晨也在峰会上表示,从2005年、2006年以后,国内的资本市场发生了变化,国内上市、退出通道可以走了,所以成立了大量的人民币基金,形成了美元和人民币两个市场并行的局面。“我们现在看到有几个趋势:首先从投资战略上来讲,海外并购多、VC和成长性基金少,中国是正好反过来的。但是以后的趋势来看,国内并购型的交易会越来越多。首先增长在变慢,越来越多的公司是遇到了一些增长的瓶颈,为了获得更好的增长甚至为了生存下去需要转型。这个转型就为很多PE公司提供了机会。原来很多做Gross的基金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并购,一些做成长型的公司,也想更多地做早期的项目。” “新宠”S基金发展仍然面临挑战 除了并购,S基金(Private Equity Secondary Fund,亦称为“PE二级市场基金”)也是很多机构关注和正在尝试的一种方式。 对于海外市场而言,S基金已经成为海外PE市场退出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超过了IPO,这不同于中国的PE市场退出结构。2018年,私募股权转受让由于具有价格优惠、投资标的明确及有效降低J曲线效应等特点,目前正逐步成为市场上的一个投资趋势,GP、LP参与S基金交易的积极性正在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S基金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瓶颈。歌斐资产合伙人饶智就在峰会上表示,从全球范围内来看,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S基金的交易量都在保持上升,最近三年交易金额超过110亿美元、2017年达到470亿美元的顶峰。而在中国,虽然S基金近年来受关注度很高,但目前还是只有几百亿元人民币的市场。 与此同时,国内S基金交易主要集中于基金的份额转售让,卖方主要出于提高流动性的目的来出售份额。“交易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尽调、估值、中介机构服务缺乏这些难题,还是制约着行业蓬勃的发展。”饶智指出。 具体来看,S基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这部分主要是由于尽职调查难度较高。“一方面,私募GP不愿意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完全公布。另一方面,即使GP配合,如果一个S基金交易包含了三五十个项目,如何在短时间内做出有效判断是很不容易的。”其次,信息不对称会进一步带来估值难的问题。第三,S基金整个的生态系统发展度不高。 “尽管S基金面临这几个挑战,但是机遇仍然不小。资管新规的出台,对政府引导基金和一些基金的后续出资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基金不得不转让部分项目,这是政策原因造成的特殊交易机会。同时,2008年~2011年募集的基金,差不多到了该退出的时候,这也是一个投资机遇。”饶智表示。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