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金融壳”抢手 起底“壳公司”地下买卖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9-04-16 08:01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每天,有为数不少的壳公司在市场上被买卖交易,其中,涵盖金融服务中介经营范围的公司,比如融资租赁、小额贷款、基金管理、商业保理都占据着“C位”成为抢手货。

  一条收壳、养壳、卖壳产业链上的各方维持着这个依靠信息不对称过活的地下市场——上游是注册了投资公司、备案登记了的私募公司的壳公司源头;中间是手握券商、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及各类金融公司资源的壳中介,他们去收罗各种壳囤积起来,待价而沽;下游是各种买家,他们有的因为当地工商注册受限,有的是备案登记有困难或者“保壳”难,有的则是想快速地“曲线”进入市场。

  大量的壳公司在这条看似平静的产业链上频繁交易着,风险若隐若现。

  抢占“C位”

  在一些金融论坛和与金融相关的微信群,有不少金融壳公司中介发布“转让各类金融壳公司,公司干净、资料齐全”这样的广告。在QQ群搜索“壳公司”,也会出现很多壳公司转让收购群,其中一些则是专注金融壳公司的交流群。新金融记者进群后发现,这些壳卖家大多来自广东和深圳等地,也有些来自武汉和安徽。

  据了解,壳公司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收购,一是自养。“收购空壳公司是卖方主要的壳来源。他们自己在一些平台和自有渠道发布收购信息,如果价格合适,他们也会从中介手里或者代理记账公司那里买过去一些。而一些初具规模的壳卖家,除了收购,还有自己养壳公司。”该中介说。

  “养壳”是有讲究的。

  浙江一个壳中介告诉记者,那些注册时间早、经营范围全的壳才是有价值养的好壳,而那些注册时间较短、经营范围较小、非全国性经营的壳就没有留养的必要。“公司名字、经营范围、注册时间、实缴资金等因素都影响着壳公司的价格。越紧俏的壳越贵。比如风险整治期内,政策收得越紧,壳公司转让的价格就越高。”该中介称。

  目前,互联网金融正处于清理整治期间,公司名称、范围含有“贷款”“贷款代理”“按揭”或其他含有贷款意思的词汇登记注册业务已经停止办理。这使得被“严加监管”的金融类壳公司一举成为“抢手货”。

  待价而沽

  记者联系了一位卖家,该卖家称,最近有不少人过来咨询P2P壳公司的事,这跟之前网传的备案试点工作方案有关。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证实了这一点。“有些有意布局P2P的资方通过买壳进入相关领域。这些壳一般都运营过一段时间,相对比较干净。”陈嘉宁说。

  正因如此,市场上P2P壳公司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卖壳这件事没有市场统一价,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双方觉得合适就能成交,至于后面再转卖卖几千万都和你没关系。” 一位壳卖家称,手握大量壳资源的卖家掌握了市场定价权。

  经对多个壳中介询问,记者发现,深圳、广东这边的金融类公司报价相比北京、杭州等地要便宜些。随后,广东一位壳中介给记者介绍了一家没有经营过的基金管理壳公司,叫价8万,还有一个区块链空壳公司,叫价10万。“经营范围包含电子货币的区块链公司在转让市场上几乎没有,就是有,价格也很贵。” 此外,如果公司名称带有‘中字头’或‘国字头’字号的壳公司价格会更高。“不少人觉得这样的名字可以自带增信,所以这类壳公司价格也偏高。”该中介说。

  为了使手中的壳产生更多的价值,收壳之后,壳卖家还会对壳公司进行再包装,比如扩展经营范围、变更字号等,之后再加价出售。

  风险堪忧

  业内人士认为,当金融类壳公司面临各种行业门槛或“地方性门槛”,规定注册资本、指定地区注册,或者某些地区工商部门不批准成立此类公司,都将导致买卖空壳现象。对此,一家小额贷款公司负责人在接受新金融记者采访时称: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小额贷款公司有一定规模的实缴资本的要求,买方无法从正规渠道申请,于是买个公司完成股份变更;还有的壳买方为了尽快抢占市场,萌生买壳的想法;还有一些非金融类壳公司的买家是为了去金融机构申请小微企业贷款。

  陈嘉宁认为,买卖壳本身在合法合规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的风险在于平台的风控能力,是否能够合法合规地运营。

  必须警惕的是,一些非金融类“空壳公司”的疯狂交易已成为诸多违规骗贷案件的“温床”。

  在壳中介的手中,除了金融类壳公司,还有大量的非金融类壳公司,其中不少是中介自养而成的,目的是借此去银行贷款。“像个正常公司运作那样,每个月注入一些流水,成本只要几千元。包装好了去银行申请小微企业贷款,能贷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一位壳中介告诉记者。

  大量的壳公司在地下市场频繁交易着无疑被动成了违法金融活动的“掩体”,风险一触即发。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