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机器人 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一战成名。普通民众开始发现,以前只出现在电影中的人工智能AI,原来已经触手可及。 此后,人工智能行业长期处于投资风口。至2018年,该行业已在世界范围获得93亿美元风投。 AI甫一出现,就致力于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但这种生活方式较之从前,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 近日,科技巨擘亚马逊就爆出丑闻,其旗下智能音箱Echo的智能助手Alexa正成为监听用户私生活的工具。 Echo是亚马逊在2014年推出的智能音箱,做为该领域的开山鼻祖,智能语言交互技术被首次植入传统音箱中。该设备始会终处于打开状态,随时准备接受各种指令,然后由虚拟助手Alexa发出信息。 这次涉事的语音系统Alexa,不只运用于Echo型号,还运用于Eho Dot、 Echo Spot等其它亚马逊智能音箱。 据国外统计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2018年智能音箱市场统计数据,亚马逊为该市场霸主,共占据30%左右的市场,其中Echo Dot卖出220万台,Echo共卖出140万台。 而这几款智能音箱的运用场景多为私人住宅。 粗略算来,端坐在家中就莫名陷入了“窃听风云”危机的亚马逊用户,大概有近千万人。 2 据彭博社报道,窃听用户与Alexa对话的团队由亚马逊员工和一部分外包员工组成,他们来自波士顿、哥斯达黎加、印尼,总人数达到千人。 窃听流程包括录音、转录以及注释。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并不小,不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9小时,而且每人每班需要分析的录音片段,高达1000条。 对此,亚马逊解释,“我们只标注了一个非常小的Alexa语音记录样本,目的是改善客户体验,人工培训智能语音助手……而且工作人员无权访问到被监听人员的身份。”总之,亚马逊内部的这种行为,受到“多因素认证以限制访问、服务加密以及控制环境审核”的保护。 尽管如此,对个体客户而言,他们的许多私人声音片段,还是暴露在了陌生人——亚马逊员工的监听之下,比如,一位女士洗澡时走调的歌声,以及一个孩子尖叫着寻求帮助的声音。 而对于后者,亚马逊表示,他们有标准的处理流程。但更常见的情况是,公司告知监听员工:干预此类事件不是亚马逊的工作。 亚马逊轻描淡写的解释并不能表征所有事实——这并非亚马逊智能音箱首次泄露个人隐私,早在去年12月,德国媒体就曝光了当地一起类似事件。 去年8月, 今年8月德国一名亚马逊智能音箱用户根据《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要求亚马逊提供自己的个人活动语音数据时,意外接收到亚马逊给他发来的 1700份陌生人的录音。 凭借这些录音,基本可以“拼凑”出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和个人习惯。比如,一个人待在家里的事件要比待在外面更长、家里机顶盒打开的频次、生活中总是出现同一位女性……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德国媒体试着用录音中的海量信息碎片还原用户画像,最后居然能够确定其中两位用户的身份! 虽然事后,亚马逊强调这只是个别工作人员失误的孤例,但这一事故表示我们由来已久的一个担忧正在变为事实:人工智能时代,所有人都在“裸奔”。 更让人吃惊的是,英国安全研究院的Mark Barnes还曾向公众科普,利用亚马逊本身的产品漏洞,只要在2017年之前出售的Echo音响上安装恶意软件,黑客就可以把智能音响变成远程窃听器。 对此,这位安全专家给大家的建议是:最好不要买二手Echo音响。 3 亚马逊在Echo智能音箱和Alexa智能助手的营销和隐私政策材料中,都没有明确表示过有人会听到用户和Alexa的谈话录音,只是在常见问题解答列表中语焉不详地提到一句“我们使用您对Alexa的命令来训练我们的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系统”。 除了亚马逊,谷歌、三星微软、苹果、京东、小米、阿里、京东等国内外巨头都有智能音箱产品线。 客观来说,只要在互联网环境里,这些产品就都有泄露客户隐私的可能性。 设定闹钟、点播音乐、询问天气、查找路线,这是智能音箱最常用的几个功能。而仅凭着几个功能,就可以知道一个人的作息时间、音乐喜好、活动半径等极其个人的信息。 并且,不只是智能音箱,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电脑、各种APP、朋友圈都有可能泄露你的蛛丝马迹,而有的“有心人”很可能在你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借此偷窥你的生活。 发展人工智能的初衷,应该是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但科技的发展就仿佛双刃剑,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有趣的同时,危险也增加了。在这个时代,需要谨记:再图方便,也要保证安全第一。 人类应当避免这样的悲剧:本想当科技的信徒,却不小心成为了其囚徒。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