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推出“传统银行还好吗?” 系列报道,并指出:支付扫一扫、红包摇一摇……如今,以支付、理财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传统银行正面临客户流失、存款转移等挑战。那么,互联网金融会不会彻底打败传统银行? 传统银行能不能顺利转型、迎头赶上?以网贷行业为例,当下网贷行业发展颇为强劲,正在和银行构成“竞”与“合”发展新态势。
互金行业发展强劲,银行也开始谋变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传统应用与服务行业都在被互联网改变,传统行业也在向互联网同步迁移,带来资金流、信息流、物流整合,形成新的平台,产生新的应用,带来产业或服务的转型升级。就像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杂志主编姜奇平所说的那样,像“互联网+”模式(可以“+通信”“+媒体”“+娱乐”“+金融”等)将给各个行业带来创新与发展的机会。
由“互联网+金融”衍生出的网贷行业就是个典型案例。数据显示,2016年1-11月累计成交量为18195.46亿元,是2015年1-11月累计成交量的2.14倍。按目前的增长速度,或许2016年全年能达到2万亿元的成交量。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已经突破了3万亿元大关,达到了31847.67亿元。从各省市分布上看,贷款余额超过千亿元的省市仍然为北京、上海、广东三个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是另外三个贷款余额超过100亿元的地区。值得注意的是,11月重庆的贷款余额接近99.36亿元,已经较为接近百亿元大关,与重庆同属“巴蜀文化”的四川,11月的贷款余额为73.33亿元。
面对以“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强劲发展。“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几年前喊出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来势汹汹,传统银行是坐以待毙还是积极寻求出路?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互联网金融为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模式,但对传统银行来讲,新模式涉及IT系统、运营流程和风控体系改造,成本投入巨大,转型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传统银行而言,其优势在于资本、批发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单纯的互联网解决不了所有的金融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面对面个性化服务仍不可替代。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实现传统银行的转型发展。
网贷行业的诸多探索值得银行借鉴
近几年,伴随“互联网+”的热潮涌现,互联网金融逐渐创造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冲击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这也促使包括传统银行在内的很多传统机构都在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的本质在于存、贷、汇,对传统银行来说,保持自己在借贷领域的市场份额是眼下当务之急。这是因为银行业56%的利润来自放贷,7%的利润来自支付。网络借贷虽然规模还不大,只占到全球贷款的1%份额,但发展势头相当迅猛。而且,互联网金融所涉猎范围之广泛,布局之迅速,也震撼了传统的银行业。具体来看,存款方面,2015年存款达到2万亿元,较2014年的9000亿元增长超过1倍。其中,余额宝的规模两年内却增长3倍,达到6207亿元,占到2014年全年储蓄存款增量的9.5%,2015年储蓄存款增量的6.8%。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有与生俱来的互联网基因,擅长互联网技术应用,在用户体验和线上服务方面优势明显,确实值得传统银行学习,未来两者更多将是“竞”与“合”的关系。银行由于监管的限制,在理财等交易过程中,需要用户进行面签、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匹配等多重判断,交易环节增多,自然会导致用户体验的下降。
为此,有学者指出,生意被支付宝们抢走,人才被新兴行业挖走,钱被互联网金融赚走……目前,传统银行正面临一场生死考验。手续多、门槛儿高、程序复杂、设计不够人性化等已成为了传统银行的一系列痛点,昔日的传统优势也已经渐渐转为弱势,当下,唯有找准关键痛点,方可解传统银行之困。
有学者还进一步指出,以网贷行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前期的诸多探索,值得银行借鉴。
对于传统银行而言,虽说也提供了手机银行、网络转账、网上理财以及信用卡消费优惠等一系列便利、优惠、人性化服务,看似实现了“互联网+”,然则仅仅是一种电子商务行为,其经营的依旧是传统业务,并未将某一领域服务到极致。“互联网+”并非单纯的在互联网上搞销售,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多点互动,进而实现精准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银行的转型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