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末如何理财? 年末投资理财产品要注意什么? 四宗罪要注意。
2016年末怎样理财最好? 2016年末投资那理财产品最好? 监测的数据显示,上周(11.26-12.0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共1760款,较前一周增加了82款。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73%,较上周增加0.04%个百分比,是近两个月收益首次突破3.7%。
年底到了,市场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增多。投资者们按捺不住,也纷纷选购高收益理财产品进行投资,希望能在年末锁定高收益。不过,小编提醒投资者,想靠理财发大财得小心,年末理财这几种心态千万不能有。
年末理财“四宗罪”:
1、理财过于“恐慌”
年底是理财公司、P2P跑路、关闭高峰期。数据显示,2016年三季度,新增问题平台289家,环比二季度上升14%。继2016年二季度末停业平台在问题平台总数中占比首次过半,第三季度以来,停业平台数量继续攀升,其占比也由52.7%上升至53.98%。预计这一趋势在年底仍将持续。
很多投资者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担心自己的钱会一夜蒸发。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吴老太曾遭遇过一次线下理财公司的跑路:“老板是我家的远亲,我们沾亲带故的,他给我的利息比别家都高,我是相信他,才在他那放了20万,这一下都没了,我以后可怎么活……”
现在,吴老太攒够1万就叠的整整齐齐到银行存定期,吴老太的恐慌、害怕,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好的投资机会,眼睁睁地错过赚钱的机会。在小编看来,值得投资的P2P平台有很多。
2、轻信银行员工
“明明是去买银行理财的,怎么变成买保险了? ”近年来,“存单变保单”的事情多有发生。部分销售人员在推销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时,会采用刻意回避产品风险、模糊产品性质、夸大产品收益等“忽悠”话术。
今年5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销售过程中明示产品的代销属性,充分揭示代销产品风险,不得采取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客户购买产品,并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
在新规的指导下,“存款变保险”的情况会有所减少。小编建议投资者,在银行买理财产品时,不要将银保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划等号,在银行员工推销时提高警惕,向其详细了解想要购买产品的性质。
3、只看预期收益不看投资期限
很多人在年底都需要准备年货、给父母或亲戚送礼等,开支会非常大,因此要预留出足够的资金出来,如果把钱投到了流动性较差的理财产品中然后发现钱不够用会比较麻烦。
我们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通常会告知你产品可以提前支取,但需要注意的是提前支取需要支付手续费,持有时间越短手续费越高。
甚至还有不少投资者急于追求高收益,之前投资的产品还没到期就拿出再投资,这其中必定损失不少收益,折算下来未必划算。
小编认为,如果你短期内可能有较大支出,那么就要选择灵活性较大的产品或是短期产品,比如货币基金、短期银行理财等,如果你对资金流动性要求不高,则可以考虑一些中长期产品,比如长期银行理财、基金等。
4、混淆收益率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眼花缭乱的理财产品宣传单上唯一能看懂的就是“收益率”。张女士拿着某银行最新的理财产品宣传单,提出了问题:“这款期限90天的理财产品写着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4.30%,认购起点5万元,如果我买5万元该产品,到期就能拿到 ‘5万元×4.3%’的收益么? ”
张女士犯了很多投资者常犯的错误:混淆了“年化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一些销售人员在推荐理财产品的时候会有意地忽略“年化”二字,只是一味地强调收益率的数字。以张女士提到的这款理财产品为例,年化收益率4.3%,到期的实际收益率=4.3%÷12×3,相当于1.075%。
小编提醒投资者,在年末选购理财产品,除了关注产品的收益率外,还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不能“马虎”。
想靠理财发大财须小心
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而发财的定义通常指获得了许多财富,也指手中拥有大量可支配的财富。
有不少人把理财当作发财的一种方式,他们在做投资决定时,想到的只是收益,抱着发财的心理,冲入股市、线下理财等,从未关注风险。
小编提醒投资者,抱着发大财的心态去理财,最后很可能理出了问题来。举个例子,去年,泛亚交易所推出活期理财产品“日金宝”号称可以随时存取,利息也高。面对如此高的利息,很多风险意识较弱的普通投资人倾囊而出,最终吃了大亏。
网贷财经微信 扫码关注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