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市场“超级买家”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9月1日至10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167家上市公司斥资400.05亿元人民币购买了344项各类理财产品。其中,单笔金额最高的为中国动力(600482.SH)于9月13日购买的中信理财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金额达到了50亿元。 另据记者统计,从2016年初至10月18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累计购买理财产品次数2703次,购买理财产品累计动用资金2481.35亿元。 由于资金来源不同,上市公司也对名下现金资产进行了不同配置。两大交易所对募集资金有较严格的监管要求,因此大额募集资金一般投向收益较低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而小额自有资金则可以选择高收益的信托或其他类型的产品。 尽管上市公司认购的机构类专属理财占全部理财市场比重较小,但仍以高集中度成为市场不折不扣的“超级买家”,且数据占比远远高于2015年。 数据统计,2015年,上述前三家上市公司合计购入理财产品567.48亿元,占2015年全部A股上市企业购入理财产品总额的两成。 投资收益直逼净利润 对于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自有或募集资金购买理财产品,业内一直有两种声音。持批判态度者认为,这些企业将原本应该运用于主业或进行产业升级改造的资源投放资本市场,是“不务正业”,也是管理层将价值创造这一任务推诿给银行金融业的“偷懒”表现。支持者则认为,企业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或提高了资本回报率,或实现了流动资金的保、增值。闲置资金通过理财产品这一渠道进入资金需求方,发挥了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了最优配置。 不论动机如何,这一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2014年,有361家上市公司购买了3021项各类理财产品,金额总计2469.88亿元;2015年,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数目达到420家,它们购买了3159项各类理财产品,金额达2931.93亿元;今年年初至10月19日,有401家上市公司购买了2704项各类理财产品,金额总计2482亿元,已经超过了2014年全年的规模。 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单月成交量上,2016年在大部分月份都超过了2015年。除1月、4月、7月不及2015年之外,2016年的月均理财产品成交量均超过了250亿元,如无大的意外,今年最终数据超过往年是大概率事件。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既是一种投资,同时也可能是为了降低自身的贷款利率。“银行一方面希望提高贷款定价,一方面又希望增加手续费等中间业务的收入,就会通过理财产品来实现。举例来说,如果银行放贷利率是10%,销售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是4.5%,两相抵消,银行最终只赚5.5%。如果购买安全性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产品(收益较高),可能抵消银行贷款利率,或者收益更多”。 钟情于购买理财产品的企业往往都具备高资本耗用的特质,且大部分集中于航运、采矿等被普遍视为产能过剩的领域。近年来活跃于理财市场的企业资金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像中国动力、天海投资、联络互动等通过资本运作募集了大量资金的企业;二是像兖州煤业、重庆水务、招商轮船等自身经营状况相对同业来说尚可,有大量资本金富余的企业。 通过近年来的现金管理及各项投资,上述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利颇丰,补足了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的短板。同期投资收益甚至直逼扣非后的净利润。 以天海投资为例,2015年,该公司投资收益高达2.32亿元,而同期扣非净利润也只有2.48亿元。兖州煤业在2015年创造了8.31亿元的净利润,同时又从投资中获得了6.09亿元的收益。两相对照,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很难抑制投身资本市场的冲动。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