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动拇指就能购物的“新消费时代”,购物App不断推出新玩法的同时,众多黑灰产业也不断更新作案手段,窃取信息威胁消费者财产安全,其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愈加复杂。 河北石家庄,她买了一双女童公主鞋;湖北黄石,她订购了一件羽绒服;浙江温州,他订购了一台抽油烟机……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pp市场的整体数量暴增,囊括了上千款垂直细分类的购物App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即可淘遍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购物App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相伴而生,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网购陷阱,仿冒购物平台,以非法窃取用户信息的手段威胁着消费者财产安全。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恶意购物软件的制作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网络上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灰黑产业链条。 购物App套路深陷阱多让人防不胜防轻点手机屏幕、清空“购物车”、支付成功——临近2019年春节,年逾五旬的蔡亮军在儿子的指导下和年轻人一起加入了网上“拼年货”的队伍。小到大米纸巾毛巾,大到扫地机电视空调,蔡亮军购物车里的商品几乎涵盖了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 “网购App虽然便利不少,但是平台上的产品质量却参差不齐,有时候别看优惠折扣大,有些东西买回来质量根本不过关。”就在前不久蔡亮军刚从手机淘宝以19.9的价格秒杀了一件胶棉免手洗拖把,收到货后,产品用了不到两次,就折断报废。因为过了7天无忧退货退款期限,蔡亮军也只能认栽重新到实体超市二次购买。其实蔡亮军所遇到的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并不是唯一的。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全国12358价格监管平台2018年12月分析报告》显示,去年12月,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共受理网络购物类案件1351件,网购消费投诉呈不断增加趋势。 而更为消费者所诟病的是,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不断翻陈出,新促销活动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加大,手机端的购物App虚构交易、虚假好评、先涨后降、高标低折等违法行为也开始显现,一些号称可以全额返现、免费购物的网络App实则陷阱重重,名义上消费返现对消费者来说好像是只赚不赔的买卖,实际上却是引导消费者落入庞氏骗局。 例如:伙伴家和 7号网平台都宣称“购物不用钱”,通过制定“返利率”,将消费金额全部返还; 还有部分平台则宣称在一定期限内消费金额分批返还,但是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价格往往大幅高于一般市场价格。例如:“零零购”平台的商品价格普遍较高,其中一款不知名的白酒产品甚至标价6999元;“螃蟹云购”平台宣称“100%返现”,但消费者支付的费用明显高于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如同一款电脑苏宁易购价格2788元,但该平台价格却高达万元。对于这类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入坑”者不少,瑞安的张女士就深受其害。张女士在网上发帖求助称,自己使用一款名为“生活购物平台中心”的App时就遭遇了消费返现的套路骗。 “我有一个朋友说可以在这个App上‘购物全额返现’。我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注册了这个购物平台的App账号,并加入了购物平台的微信群。入群后不久,我就在这个购物平台下单购买了总价值1899元的商品。”张女士说没过几日,果真收到了返还的全额购物款,这让她对这个购物App信任大增。收到返还款的当天,她又立马在平台上购买了1885元的商品,购买成功之后便等着平台返现。哪里料到,她等来的却是被无故退群,连购物平台的App也不能登录了。 对于这类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会长邱宝昌提示消费者,消费者应留意辨认消费返现圈套,增强风险意识理性对待“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的诱惑。 仿冒购物App威胁用户财产安全随着消费者购物需求增加,电商购物App下载量和使用量也在增加,这也给一些仿冒购物App提供了生存空间。 去年“双11”前夕,360安全大脑发布的《2018年双十一购物安全生态报告》披露,根据2018年10月的检测数据,市场上流行的528个购物类App,存在高危漏洞的购物App高达488个,占比超过92.4%,其中不乏主流知名购物平台。 更为严重的是,虚假仿冒主流购物App的数量接近4000个,覆盖设备超过30万个。其中,被仿冒最多的购物App为手机淘宝,达1148个,覆盖设备数超过17万;其次是拼多多,仿冒数达639个;天猫、京东、美团、唯品会等购物平台都在被仿冒名单前十名。 数据统计显示,这些虚假仿冒购物App不但数量庞大,其覆盖量,也就是装载了这些App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设备的数量,也十分庞大。一个月内,虚假仿冒的手机淘宝App已经覆盖了超过17万移动设备,不但被仿冒量居于首位,覆盖量也居于首位;虚假仿冒的闲鱼App已经覆盖了超过5万移动设备;虚假仿冒的拼多多App也已经覆盖了超过2万移动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虚假仿冒App或者与正版App界面一致,或者使用与正版App相似的名字,“李鬼”冒充“李逵”。这些“李鬼”App同钓鱼网站链接类似,存在着盗取账号密码等隐私、诈骗钱物等购物风险。 虚假仿冒购物App又是如何传播并诱导消费者下载的? “有时候应用平台里下载量多、排名靠前的App也不一定就是正版程序。”《小康》记者了解到,假冒的购物App经常伪装成WIFI破解、色情视频与小说之类的软件诱导人们下载。另外,一些论坛上有发布App推广信息的账号,这些账号注册时间都比较短,相应的App也可能会存在问题。 对恶意App这条灰色产业链,专家建议不能只在事后追讨,更要从源头治理、中游把控等方面入手,倒逼App开发者和应用商店尊重市场规则和消费者权利,从起点到终端构建一个治理的闭环。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