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前后,无论是大型批发市场、商超,还是街头巷口的菜市场、水果摊,总少不了冬枣的身影。当人们都在计划假期远行、旅游、探亲时,枣农们早已投入到收获冬枣的忙碌中。 眼下的这70亩露天冬枣园未来将扩大到1000亩,那时这里将成为一个交易中心,商贩们都到这里来收枣……河南“80后”小伙刘永厂规划着。 500公里之外的山西盐湖区,张玉平在日光温室栽种的20多亩冬枣,今年大丰收,她琢磨着再借点钱多包几亩地。 刘永厂、张玉平……活跃在创业热土上的他们,有着相同的身份——农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讲过经济学上资本的三个概念:首先是看得见的物质资本,其次是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各异的人力资本,再来就是以各种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无形的社会资本。他认为,过去的三十年中,广大农民群体在这三种资本上都没有优势。幸运的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下乡”让更多农民得以走上“双创”舞台。 互联网金融助力农民本土创业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和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渐停滞,状况不容乐观。 难得的是,在“双创”浪潮中,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农民有了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据农业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他们或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或用科学理念转变传统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刘永厂就是其中一个。 刘永厂曾经在温州打工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冬枣的价格比普通枣高许多。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打工者,想在城市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刘永厂萌生了回家种冬枣的念头。 这个想法并不被村里人看好,因为在大家的记忆里,脚下的土地从来没种过冬枣这个品种,能不能存活是个未知数。刘永厂相信科学技术,他知道嫁接对果树生长的重要性,花3000元请来的技术员,一年最少来7趟。在他的悉心照看下,冬枣树活了!但缺钱也成了刘永厂最大的难题。 就在刘永厂发愁的时候,朋友向他介绍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成片的冬枣园与十里八乡的好口碑,成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决定向刘永厂授信的有力依据。2015年,刘永厂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顺利拿到了4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种植业的风险不仅来自气候,也来自市场的价格波动,刘永厂盘算着建一个冷库,错峰上市。2016年,刘永厂再次向互联网金融平台提出借款申请。基于良好的还款记录,互联网金融平台对他的授信额度提高到了6万。 靠着枣树林,刘永厂一年下来可以轻松收入20万。如今,刘永厂的创业故事不仅成了村里的谈资,更吸引了很多外出打工多年的人回村和他一同创业。 和刘永厂有相同经历,同样享受到互联网金融红利的还有山西枣农张玉平。张玉平也是爱琢磨的人,在大家都种玉米、小麦、棉花的时候,她先种起了梨枣,后又逐步换成价格更高的冬枣。“刚开始咱也不懂,到处请教,向种植户学习怎么管理,还去过西安,跟人家学习环剥。”张玉平说。 如今,张玉平以每亩300元的价格流转到了36.6亩土地,全部用于种植冬枣,种枣技术也升级换代,而这些投入都需要资金。幸运的是,今年4月,张玉平得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授信的8万元,继续自己的致富路。 互联网金融缓解“三农”金融“贫血” 近年来,“互联网+”为农村带来了全新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技术,极大激发了农村金融的活力和效率,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一股“新鲜血液”,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的诸多先天不足。 由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专家编写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下简称《蓝皮书》)显示,自2014年起,我国“三农”金融缺口超过3万亿元,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手段,将成为缓解中国“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短缺问题的主要出路。 《蓝皮书》表明,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手段,凭借技术优势,可以消除金融的地域歧视,积极吸引城市富余资金回流农村;同时,可以有效甄别具备潜在偿还能力的借款农民,将信用进行资本化,通过对缺乏信用记录和抵押品的农户进行授信和小额贷款支持,建立农户信用记录,为其获得传统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借着“互联网+金融”的春风,农民在农村本乡本土创业发展成为可能,外出务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创业-创新-新生”势必将成为农民新生态。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