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P2P行业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道德风险,本文聊聊这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的“逆”该作何理解呢?“逆”就是“悖于常情”,比如坏人战胜了好人,弱小取代了强大,劣币驱逐了良币。举个栗子,阿里旗下有个二手货买卖平台——闲鱼,平台上的东西大都是旧货,如果我想买个二手iPhone,我就可以到闲鱼上挑拣一番,那么问题就来了,我怎么知道我要买的iPhone没有质量问题呢?我怎么能相信卖方的宝贝描述没有欺诈成分呢?我自始至终都无法打消自己的疑虑,我没办法确定对方货品的优劣。 如果对一部确认为良品的iPhone我的心理价位是5000,对一部确认为瑕疵品的iPhone我的心理价位是3000,那么对着这么一部无法确定优劣的iPhone我的心里价位应该是多少呢?应该在3000和5000之间,比如说4000。这么个价位肯定会让瑕疵品iPhone的卖家喜出望外,也一定会令良品iPhone的卖家垂头丧气,甚至不愿出售自己的二手iPhone。 这场交易中的“我”就是无数二手货买家的缩影,如果没有好的办法去区分优劣,就会导致良品iPhone卖家渐渐退出二手市场,即“劣货驱逐良货”,这就是逆向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卖家无法把货品的优劣信息有效地传递给买家。 在P2P行业中也会存在着这样的逆向选择,最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部分优质借款人被挤出P2P借贷市场。一般来说,到P2P公司借钱的客户其信用状况都会比较差,一个信用状况良好的借款人可以通过银行等低成本渠道借到钱,而对信用状况较差的借款人,P2P公司收取的管理费以及给投资者的收益都会比较高,借款人不得不承受高昂的借款成本。 那P2P平台为何不对信用较好的借款人提供低成本贷款呢,毕竟也是有钱赚的。原因和上面说的二手货一样,在保证放款效率的前提下,平台很难确认对方是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借款人隐瞒一些非标准信息很容易,平台想搞清楚这些非标准信息就难的多,因此平台只能把对方当做信用不那么良好的借款人来对待,收取高于良好借款人心理价位的利息,久而久之,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就不愿意在这个市场借贷了。 显然,信用较差的借款人拉低了P2P平台及投资人的对借款人整体信用状况的预期,这种低预期有抬升了信用良好借款人的借贷成本,导致优良借款人离场,结果就是借款人的整体信用状况变差。 最关键的是P2P平台以及投资人都无法赚到优良借款人的钱了,这才是真正让人上火的问题,是否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呢?有,那就是把借款人的真实信息挖掘出来,消除这种信息不对称,给优质借款人以低利率贷款,让他们来P2P公司借钱,从而赚到他们的钱。其实就是借款人评级,对借款人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然后对借款人的信用做出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给出借款人差异化的利率,这样就又可以愉快地赚取各界人士的钱啦。但实现起来并不轻松,现阶段平台无论大小都很难凭借一己之力给借款人一个准确的评级。市场上的专业评级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第三方征信公司,做得也还是不够好,但如果做得足够好他们会不会变身大热的Fintech公司反过来蚕食P2P的市场份额呢?这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