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上海地区某家2018年月均规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近日即对外称,该公司日前将所有资管产品的门槛降低至30万元。 资管新规落地,资管业一池春水被打破。如果说2018年是各大资管机构进入调整期的一年,那么,2019年则是在新的游戏规则中真正开始赛跑的起点。 “现在感觉业务还可以,至少操作起来比较明确,比去年新规出台后、细则出台前好多了。”上海地区一位券商资管公司的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不过,新规及细则确定下的规则对各大资管机构形成的影响则在持续发酵,按照对资产管理行业的统一监管的精神,重点在于对无法穿透风险的多层嵌套的通道类非标产品的规范,在这一原则下,以非标和通道业务为主要业务内容的各大券商资管公司、基金子公司、私募机构等公司,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随着老的存续业务逐渐到期和消化,这些公司未来将如何开展新的业务? 基金子公司尤为典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市场了解,部分基金子公司已经宣布撤销,相关人员部分被并入母公司,其余未被消化的则只得另谋高就。另一些仍保持营业的基子公司,也正尝试在新的监管框架内寻求立足之地。 上海地区某家2018年月均规模排名前20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近日即对外称,该公司日前将所有资管产品的门槛降低至30万元。 相比于公募产品,传统意义上的资管产品作为私募产品,按照私募的相关规定,一直以来对个人投资者的门槛定为100万,人数限制为200人,资管新规及细则出台后,也未发现金融机构将门槛调低。 不过,记者查询, 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对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者做出的相关规定是: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 也就是说,将资管产品的门槛调低至30万符合资管新规的规定,但是事实上,据记者询问市场多家资管机构的人员,并未进行如此调整,甚至部分资管业务人士尚不知此条规定。 “虽然符合规定,但是没有发现身边有机构调低门槛,就像银行理财按规定把门槛调低到1万,但是大部分都还是按照5万在卖。”上海地区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对记者说。 一家大型券商资管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在证监会资管细则之下,双25%的红线对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影响非常大,非标限制过于严格,标准化业务又与母公司存在竞业问题,维持生存势必有新的突破口。 不过,也有资管公司人士表示,之所以一直以来没有机构降低门槛,是因为这么做意义不大,他向记者计算道,私募产品有200人的人数限制,再降低门槛到30万,一般一个产品上百人,规模2000万-3000万,没法投资债券了。“资管新规从分散风险的角度是做到了,但是实操层面还有待考虑。” 据记者了解,目前市场上的资管产品总规模大多集中在1亿-2亿,个人投资规模多为100万-300万。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记者分析道,从公司自身的角度来看,按照200人的限制、30万的门槛,规模算6000万,按1%的管理费计也就60万,“只能说现在业务不好做,连60万也要赚了。” 从基金子公司的产品备案情况来看,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基金子公司2018年全年备案产品数量仅61只,同比减少21.79%。与此同时,备案规模也大幅减少,去年全年仅有869.11亿元,同比减少37.79%。而一度十分火爆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从备案数据来看,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 后续会否有更多资管机构作出类似决策降低资管产品门槛?从记者采访情况来看,还是很有可能的。部分机构人士认为,这对于一些难以销售的产品可能还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降低门槛会否导致风险放大。歌斐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首席运营官闫小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管理人的要求和风险管控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30万门槛和100万门槛的投资人在风险承受能力上差别不大,但是这对产品的适配要求可能更高,根据投资者画像,30万的投资者对资金流动性要求或更高。 闫小庆同时表示,资管业务的转型过程,核心是提高专业管理和风险把控能力,按规律来看,到最后只会剩下部分龙头资产管理公司,今后一两年中,很可能会看到大量没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小型的资管公司自然退出市场。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