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境外机构加仓人民币债券策略谋变 利差交易再度活跃
发布时间:2019-02-19 08:56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陈植

随着1月份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不少海外对冲基金经理预计1月份境外机构加仓人民币债券的额度将超过350亿元。但近日中央结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月,境外机构净买入约250.1亿元中国债券。其中,1月份境外机构增持同业存单环比增加193.1亿元,成为当月境外机构加仓人民币债券的最大标的。相比而言,1月份人民币国债环比增持幅度仅为25.7亿元,甚至低于信用债42.5亿元的环比加仓额。

“这主要得益于去年12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明显回升,吸引境外机构涌入赚取更高的利差收益。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2年期以下中国国债收益率则低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出现利率倒挂),削弱了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国债的投资热情。”对冲基金MKS PAMP分析师Sam Laughlin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甚至不少境外机构宁愿将资金配置在2月13日发行的央行离岸票据,因为3个月离岸央票与1年期离岸央票利率不但高于同期境内国债收益率,还比同期美债高出约26个基点。在他看来,这将影响境外机构持续加仓人民币国债的意愿。

按照规划,4月起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将开始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市场普遍预期此举将吸引逾千亿美元海外资金流向人民币国债。

“不过,境外机构是否愿意跟随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加仓人民币国债,一方面取决于同期人民币国债收益率的利差优势有多高,另一方面则受到相关配套措施是否完善的影响。”荷兰国际集团(ING)分析师Viraj Patel认为,此前中国相关部门出台政策规定境外机构投资境内债券市场取得的债券利息收入三年内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以及对利息收入免税,暂时解决了境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纳税问题;此外标普全球评级正式获准在中国境内债券市场成立并运营信用评级机构,令中国债券市场评级标准开始与国际接轨。

“但要真正吸引境外机构持续加仓人民币国债,相关部门还需出台政策解决当前他们最关心的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流动性不足、国际托管机构设定等问题。”他指出。一旦海外机构投资人民币债券的操作流程得到持续完善,越来越多海外机构会将人民币债券纳入债券投资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分散美债、欧债与日债的持仓风险。

同业存单意外“吃香”

多位海外金融机构债券交易员坦言,1月境外机构如此大手笔加仓同业存单,的确在他们意料之外。

3个月前,多数境外机构对同业存单采取减持策略,原因是在中国央行开启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同业存单利率一度低于同期国债收益率。

“受年底资金流动性相对紧张的影响,去年12月以来同业存单利率突然出现明显回升,比如国内AAA级3个月期同业存单与同期限国债的利差,从年初最低值回升约40个基点,令越来越多境外机构对同业存单开始刮目相看。”一家海外金融机构债券交易员透露,同业存单突然成为“香饽饽”,也令越来越多境外机构转而通过债券通买入人民币债券。

数据显示,1月份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渠道净买入中国债券的额度达到276亿元,创造历史第二高的单月净买入额,日平均交易量也较去年12月大幅增长约68%。值得注意的是,同业存单属于债券通项下的主要交易品种。

“此外,部分境外机构将QFII与RQFII额度用于优先买入A股,只能通过债券通渠道加仓人民币债券,也令他们注意到同业存单的阶段性利差套利投资机会。”上述海外金融机构债券交易员认为。

值得注意的是,1月份境外机构对信用债的加仓幅度,也超过了人民币国债。

在Viraj Patel看来,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相关部门对民企、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令部分境外机构对信用债违约风险的担心有所减弱,开始加仓高收益信用债博取高回报。

“事实上,这种加仓带有明显的抄底痕迹。”他指出,多数境外机构在选择境内信用债时,仍会青睐信用评级AA+以上、且现金流相对稳定,融资能力较强的信用债,避免自己踩雷。

同业存单与信用债的突然“吃香”,无形间加剧了1月份境外机构对人民币国债的“冷遇”。

“年初以来不少海外资管机构讨论较多的,是3个月期、1年期、2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出现倒挂(即中国债券收益率低于同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加之10年期中美国债收益率利差收窄,让他们加仓人民币国债的兴趣陆续降温。”一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直言,这种短期中美国债利差倒挂现象甚至分流了不少海外资金,涌向2月中旬发行的央行离岸票据。

在他看来,若中国国债利差优势持续被削弱,有可能会影响到境外机构持续加仓的热情。毕竟,不少海外机构加仓新兴市场国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赚取更高的收益率。

抢筹套利潮涌

尽管1月份人民币国债净买入额“遇冷”,但境外机构赶在4月中国国债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前“抢筹”的现象依然存在。

“考虑到3月申购赎回日来临导致不少境外对冲基金提前套现部分人民币国债回笼资金,因此1月份境外机构买入人民币国债的整体规模并不低,其中不少买家都是冲着抢筹而来。”上述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1月份他们加仓了逾千万元的人民币国债,打算趁着4月大量海外资金跟随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之机待涨而沽。

他预计,即便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与中国国债利差优势不足等因素会让部分海外机构选择观望,但短期内被动跟随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权重调整而加仓人民币国债的海外资金也能达到约200亿美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前不少境外机构之所以对跟随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加仓人民币债券持观望态度,一方面是担心大量境内金融机构选择债券持有到期策略,令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另一方面则对国际托管银行设定悬而未决有所顾虑。

“若这些操作性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不少国际大型资管机构肯定会将人民币债券的持仓比重(对应债券投资组合规模)从当前的不到3%,提高至10%-15%,以对应当前中国经济GDP在全球经济的逾20%占比。”一位国际大型资管机构亚太区业务主管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

“即便操作性问题还有待完善解决,目前选择抢筹套利交易策略的海外对冲基金依然不少,他们的投资逻辑是即便海外资金加仓不足,当前中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境内投资者对海外资金涌入的预期,也能让他们赚到理想的回报。”Sam Laughlin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不过,鉴于当前市场博弈加剧令中国国债价格波动性加大,不少海外对冲基金正考虑通过QFII等渠道买入相应的国债期货头寸进行风险对冲。

“所幸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企稳反弹让汇率风险对冲操作成本下降了至少150个基点,我们可以将这笔资金投向国债期货做套期保值,否则整个抢筹套利操作预期收益率可能不到年化3%(在加杠杆的情况下),基金内部未必会允许这项交易策略。”这位美国对冲基金经理指出。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