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16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公布了中国首份数字普惠金融报告——《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以下称报告),G20会议召开在即,这份报告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交出的首份“普惠金融成绩单”。 报告回溯了普惠金融的由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含义,及蚂蚁金服等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内的实践案例,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数字金融具备共享、便捷、低成本、低门槛的特点,在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15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展开信贷业务来遏制高利贷,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萌芽。20世纪以来,小额贷款先后在孟加拉、巴西等国家出现,国际上掀起一股减贫热潮。2005年,联合国提出“普惠金融体系”(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它的含义是:以有效的方式使金融服务惠及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通过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 近年来,普惠金融发生了四个变化:从公益到建立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局部地区到世界;从小微贷款到更为丰富的整个普惠金融体系(包括小微贷款、储蓄、支付、理财、保险等);从人工实现到了数字技术实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实际上让普惠金融跃升到了“数字普惠时代”。 报告的案例实践显示,作为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蚂蚁金服已经成为国内数字普惠金融的代表,其服务覆盖的用户范围、服务深度已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2004年,支付宝成立,解决了淘宝网上交易的信任问题。2010年,支付宝推出的“快捷支付”让网络支付的成功率大大提升,支付宝的服务范围大幅度扩展。同年,“阿里小贷”面世,开始解决阿里体系内商家的贷款需求,并首创网络贷款的“310模式”(即3分钟申请,1秒钟放贷,全过程0人工干预),提升了贷款效率,也降低了成本。 2013年之后,蚂蚁金服的服务深度开始快速加深。2013年,余额宝面世,将理财与消费打通,极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同时也给传统金融机构向数字普惠金融转型的动力。2015年,征信业务的推出则让数字普惠金融有望拥有一个可识别、可控风险的基础:征信过程证明了“你是你”,也尽可能准确了描绘出“你是什么样的人”。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蚂蚁金服积累和精进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并反过来再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成为一个自然的趋势,也得到了世界性机构组织的一致认可。此前7月份的2016年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通过了数字普惠高级原则,并鼓励各国在制定普惠金融计划时优先考虑数字化实现。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