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钻-信托观察
2018年规模下降爆雷增多 信托探索回归本源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2-12 09:37 来源:用益信托

  一、资管新规下的信托业变化

  (一)2018年信托资产规模负增长

  信托资产规模下滑是本年度信托最大的变化。

  在金融监管加强的2017年,信托业仍然一枝独秀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其它通道(如基金子公司、券商资管等)规模明显压缩的情况下,信托资产余额全年反而大幅增长了6万亿元,规模从20.22万亿元大幅增长至26.25万亿元。

  进入2018年,监管重点由银行转移至信托,并且开始查缺补漏,信托业业务面临萎缩,一季度规模下降0.64万亿元,二季度信托资产余额为24.27万亿元,比今年一季度下降了1.34万亿元。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披露的2018年三季度信托业主要数据,信托规模持续回落,截至三季度末管理资产余额降至23.14万亿元,其中单一资金信托规模下降是主要因素,比2017年末减少了3万亿。

  (二)集合资金信托占比持续走高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最新发布数据,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集合资金信托规模9.24万亿元,较上季度末略下降0.27万亿元,占比达到39.93%,继续2015年四季度以来稳步上升的态势。单一资金信托规模10.25万亿元,较二季度末下降0.59万亿元,占比为44.32%,较二季度末下降0.37%,也是本季度信托规模下降的主要因素。

  事务管理类业务延续回落态势。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事务管理类信托规模13.61万亿元,较二季度末减少0.69万亿元,延续今年以来持续下降的态势,依然是信托规模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信托产品逾期爆雷增多

  2018年作为资管新规出台后的第一年,2018年的信托项目违约事件的发生的频次远高于去年,金额亦较去年出现较大增长。据媒体的公开信息整理,2018年,信托业发生的踩雷项目77个,涉及金额296.58亿元。“防风险”成为2018年信托业的关键词之一。

  自2017年以来施行的去杠杆政策,加快收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非标资管收缩,企业融资难显现,民企、小微企业受冲击更大。股市大幅调整后,股票质押风险显现,部分企业持续高杠杆运行或者重于资本运作,降低了在资金链紧张后的风险抵御能力,企业信用风险显著增大。受此影响,2018年以来,信托风险项目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三季度末,存续信托风险项目规模为2159.73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增速为55.11%,为有统计数据以来最快增速,远超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其中,集合类信托风险项目占比为64.22%,增速为117.56%,是当前信托风险项目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一般而言,集合类信托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此类业务发生风险将加大信托公司的兑付压力。从违约主体看,以上市公司为主的民企违约规模最大,尤其是凯迪、华信、中弘等个别大型融资主体。

  随着资管新规配套制度政策的渐次落地,信托业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和监管要求,只有回归信托本源,服务实体经济,主动融入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格局中,才能实现行业的成功转型和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信托业务转型发展方向

  (一)信托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在居民财富快速积累的大背景下,财富管理无疑迎来了大机遇。根据《2017中国私人银行报告》,过去10年,中国个人和高净值人士财富以约20%的年化增长率迅速积累,2016年,中国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的规模达126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2016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超过210万,拥有的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占中国总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量的43%。到2021年,中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将达到400万,高净值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11万亿元,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

  虽然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参与了私人银行业务,但渗透率依然很低。信托公司介入财富管理业务可以分享的市场蛋糕巨大。调查显示,有47%的高净值人群积极考虑将更多的资金交由非银金融机构管理,其中选择信托公司的占比为43%,是受访者最青睐的资产管理机构。

  随着银行资金的压缩,资金获取能力将成为信托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转型财富管理,对接高净值客户,拓展零售资金是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转型的方向之一。财富管理转型要求信托公司要升级产品体系,提升资产配置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理财需求,从单纯的信托产品销售向综合的财富管理服务转变,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建议和资产配置方案,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

  除投资类产品之外,信托公司还可以利用制度优势,发展家族信托等产品,满足财富增值、财富传承、财富安全等全方位的需求。凭借灵活的制度优势,广泛的投资范围,较高的回报水平,信托公司有条件成为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的首选渠道,分享财富管理时代红利。目前,众多信托公司已经加速布局,开设财富管理中心,布局线上投顾服务。

  (二)信托发力资产证券化业务

  信托公司在資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大有可为,资产证券化是信托行业战略转型的重要领域。在金融去杠杆、融资环境偏紧的背景下,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金融机构和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实现资产合规出表的重要手段,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主要包括银行CLO(抵押贷款证券化)、企业ABS、信托型ABN三种模式。

  近年来,资产证券市场快速扩容,银行CLO发行常态化。截至2018年7月6日,银行CLO发行规模3345.57亿元,同比增长64%;企业ABS爆发式增长,2015-2017年发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419%、131%、73%;信托型ABN在2016年正式推出后,发行规模也是相当可观,2017年达到585亿元。

  资产证券化业务需要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实现风险的隔离和资产的独立,信托作为天然的风险隔离主体,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目前,银行CLO和信托型ABN业务的发行机构均为信托公司,2017年,共有23家信托公司参与了银行CLO的发行,其中中信信托、华润深国投信托两家发行规模超过1000亿元,位列行业前2;共有17家信托公司参与ABN发行,其中排名第一的为云南国际信托,发行规模81.5亿元。截至2018年7月6日,银行CLO和信托型ABN规模同比分别增长64%和122%,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规模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且发展空间很大。

  信托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主要承担通道角色,穩定赚取通道费。但是,信托公司发力资产证券化业务已有4年,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通道费率难免会有走低的趋势。未来信托公司可以提升在资产证券化业务领域的主动管理能力,在项目的交易结构设计、上市承销、中后期管理等环节为客户提供更多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贡献更多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议价能力。

  (三)标品信托业务潜力解析

  随着非标投资的受限,标品信托的发展有望受到信托业的重视。标品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依据信托文件的约定,将信托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公开市场发行交易的金融产品的信托业务。标品信托的主要投资标的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等各类标准化金融资产。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标品信托大有可为。

  首先,信托行业具有跨市场投资的制度优势,能够通过跨市场的大类资产配置获取稳定的投资回报;其次,在财富管理转型的趋势下,信托公司需向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标品信托不可或缺,是完善产品线的重要措施;再次,标品信托相对期限较短,流动性好于非标投资,在资管新规期限匹配的要求下能够对接大量中短期资金。截至2018年一季度,证券投资信托规模达到3.37万亿元,是2010年年末的13.3倍,2016年以来,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增长较慢,一方面由于二级市场表现较弱,另一方面也受到私募基金、券商PB业务竞争等方面的影响。

  信托公司标品信托也分为被动管理和主动管理。被动管理类标品信托收取较低的费率,未来考验信托公司的系统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主动管理类则要求信托公司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目前,信托公司已经扩大投资团队,拓展标品信托业务,但是,在长期以融资类业务为主的行业环境下,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还偏低且分化较大,发展程度不均衡,信托行业的标品投资能力仍有待积累。

  信托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投向上来看,信托资产投向工商企业的占比显著提升,从2010年年末的18.58%提升到2018年一季度的28.82%。未来,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信托行业更应该将发展方向放在实体经济领域,抓住供给侧改革、产业升级等大机遇,深入产业研究,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工程、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通过私募股权投资、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深入产业链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产业提供全周期的金融服务,做真正的“产业投行”,走出回归本源的新模式。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