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注
Fintech 炒作金融科技 P2P躲监管救命稻草?
发布时间:2016-07-22 10:15 来源:网贷财经 作者:综合

近来,金融科技(Fintech)成为炒作热词,在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逐渐规范背景下,某些P2P公司仿佛发现救命稻草,其中不乏逃避监管和信息披露的问题企业,他们所粉饰的虚假数据、所挪用、占用、吞噬的资金、恶意坏账将全面曝光,将导致平台兑付困难和牢狱之灾;看到金融科技这4个字或许规避监管,纷纷开发一个功能,宣称转型金融科技公司;类似某人换一双运动鞋,就自封体育健将,换一双皮鞋,则自封商业精英,奇葩之,需小心此类企业危害,薄积厚发,危害尤甚!

事出反常必有妖,Fintech 金融科技 开始被刻意炒作

谈到平台为什么会改变宣传口径,从互联网金融公司到自称金融科技公司。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网贷行业的声誉受到之前一些负面风险事件影响,加之美国并未使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而是Fintech,因此平台借此变更宣传口径,避谈P2P概念。”

业内人士认为:“并不排除有些公司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名声不好,换个‘金融科技’的概念来做营销推广。”

    趋好一面: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本身已经逐步加入一些智能化服务或者基于软件系统提供金融服务。平台积极布局超二十家涉足智能投顾;金融科技,也属于大互联网金融范畴。

继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选择布局“金融科技(FinTech)”,国内已有不少P2P公司往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转型。

宜信于2016年5月推出智能理财平台投米RA,宜信CEO唐宁曾表示:“未来是金融科技的全球化,会在FinTech领域有更多动作。”

除了智能化投顾之外,就网络借贷而言,金融科技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资金匹配以及征信数据应用三个方面。

郭震洲表示:“风险管理领域主要是引入了风控模型,降低人工操作比例,通过模型的计算和不断优化,将风控经验转化为智能决策,减少人工干预;资金匹配则是通过大量技术,将借款人和出借人进行撮合实现资金的匹配,这一过程包括了资金的周期、风险偏好与风险定价趋同等多个技术性要求;征信数据的应用则是除央行征信数据以外,在风险定价过程中逐渐引入了互联网数据、各种客户授权数据等其他数据。”

壁垒:资金、技术、人才?

关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壁垒,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银行券商、电子商务、数据分析专家、精算师……这些人组成的团队才能够胜任这个领域。”

金融科技的核心之一在于金融数据的采集、加工建模和应用。而这上面的难度会成为金融科技的壁垒。e路同心CEO闫梓表示:“数据采集的难度,譬如个人征信、企业征信,存在系统化的不健全;数据加工的难度在于,没有一定周期的数据,数据的有效性和通过模型反应出来的结果都会大打折扣,风险性较大,譬如你不能通过一个人的淘宝消费、打车纪录等就一定判定一个人的信用怎么样。充分的数据积累,还需要持续的运营,这本身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是很大的挑战。”

有业内人士半开玩笑:放高利贷的改叫P2P,乞讨的改叫众筹,统计的改叫大数据分析,做耳机的改叫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那金融科技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网站增加了一个功能;有人提到金融科技壁垒在于资金和技术,其实更重要的壁垒是创新具备大数据(统计)发掘能力,且即使挖掘出有效的数据,在竞争浪潮中也未必能换来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

平台“转型”金融科技,其实就是增加一个网站功能,属于大互联网金融范畴。

网贷平台是否能“转型”金融科技,需要考虑中国现实的金融环境。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国外技术手段与征信系统较为完善,用户对其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低利率的评级与定价非常认可。但国内做金融科技,目前没有大量征信数据做支撑,通过现有技术手段实现风险管控会有较大的局限性。”

他同时表示,目前国内金融科技炒作概念下,一个代表性的形式是平台开发的智能投顾,即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爬虫软件或其它软件)搜集数据,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设定好的程序),为用户提供投资参考。“若是投股票、债券、期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投P2P,相当于将用户决策权交给平台。一方面,由于监管层对于P2P的定位是信息中介,投资人需要自己承担投资风险,平台不应该承当信用中介职能,对借款人资金兜底、承诺刚性兑付,也就是说,智能投顾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投放的标准与征信数据缺失,无法准确评估,所以可行性并不大。”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