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陆金所推"准合格投资人"突围互联网理财
发布时间:2016-06-21 09:40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第一财经

已经完成两轮融资、备战上市的陆金所正在寻求新的突破。
 

得益于从P2P平台到“一站式理财”平台的转型,陆金所在短期内实现了交易规模的跨越式增长。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陆金所总交易量为13009亿元,同比增长逾4倍;活跃投资用户超483万,较年初增长120万。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它面临着“一站式理财”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互联网理财日趋增大的监管压力。一方面,资产端产品同质化严重、资金端获客成本节节抬升;另一方面,平台的规范度、透明度面临越来越严苛的考验。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获悉,为了突围线上“一站式理财”市场,寻找新的增长引擎,陆金所正筹备KYC 2.0(Know your customer,充分了解你的客户),即新的投资者与产品风险适配体系。与之同时上线的还有动态更新的信息披露、风险评级等功能。
 

陆金所试图通过引入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投资人进行更精确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以期在此基础上实现更精准的资产与资金的适配,进一步提升运营和风控效率。
 

此外,它更大的“野心”还在于:试图通过界定线上资管“准合格投资人”,进而扩充既有非标市场对于合格投资人的认定范畴,拿下互联网理财市场更大的份额。据了解,该系统正在进行百万级客户的内测,预计将于今年9月上线。
 

定义“准合格投资人”

线上“一站式理财平台”在带给投资人更多选择和便捷的同时,其合规性、透明度也面临着来自市场和监管越来越严峻的考验。
 

业内人士提到,在产品多元化进程中,大量平台借助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概念,进入证券投资咨询、定向委托投资、金融产品收益权转让等领域,而这些领域蕴含着复杂的合规性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理财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不少平台为了找寻更有市场竞争力的资产,不惜“曲线”拆分一些具有较高风险和投资门槛的金融产品,例如,一些私募债、城投债。
 

这一乱象伴生的直接风险在于:被拆成小份额流入互联网理财市场的这类金融产品,其风险并没有降低;但与之对应,购买此类产品的投资人门槛却被大大降低了。
 

据了解,在传统的财富管理领域,合格投资人制度是投资人保护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资金实力、起投金额则是最为基本的界定要素。
 

以美国为例,按照SEC的规定,要成为Accredited Investor(合格投资者),投资者必须有至少100万美元净资产,至少20万美元的年收入,或者必须在交易中投入至少15万美元,而且这项投资在投资人的资产中所占比率不得超过20%。
 

国内来看,信托、私募等非标产品也均有关于合格投资人的要求。即便是刚刚兴起的股权众筹、P2P借贷等新领域,监管部门在其出台的监管条例中提到应该在投资门槛和用户级别方面有所考量。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目前绝大多数“一站式理财”平台并未建立自己的产品分级体系,甚至,在投资前并没有对投资人进行风险承受能力的测评。即使部分互联网理财平台尝试KYC体系,但基本也是沿用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
 

以陆金所为例,目前该平台上的产品评级和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分类,分别评为R1-R5以及C1-C5(R代表risk,C代表customer,从低到高,5代表风险最高和承受能力最强)。
 

在李耀东看来,线上“一站式理财”平台的KYC体系基本沿用了传统财富管理机构的思路,以资金实力和起投金额来界定合格投资者。但这本身又与互联网理财低门槛、多元化的发展模式相矛盾。
 

如何准确的判断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合格投资人”如何界定?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风险分级体系如何构建?这是横在所有“一站式理财”平台面前的一道难题。
 

据陆金所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杨峻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现有的合格投资人制度主要考量投资者的客观财务实力,较少考量投资者的主观风险偏好和产品风险差异,而KYC 2.0尝试构建一个更适合互联网理财市场的评估体系,推出“准合格投资人”概念。
 

从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来看,陆金所正在内测的KYC 2.0体系中,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由客观实力和风险偏好两个维度(每个维度从弱到强分为五个级别)决定,共分25档。
 

其中,客观实力着重考察投资人的基本信息、资产信息、投资行为、消费行为等;主观风险偏好则着重考察投资人的投资规划、投资经验、风险认知水平、风险敏感度等。
 

而风险测评方式则从过去单一倚赖主观作答的问卷形式,变为“问卷+大数据”相结合的模式,以期更精准地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对资产和资金进行更高效而精确的匹配。
 

投资人风险偏好在风险承受能力中的权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例如,一个客观实力“强”(该维度最高级别),但风险偏好“弱”(该维度最低级别)的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得分反而低于一个客观实力“较弱”、但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者。
 

尽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好地了解投资人,进而建立一套“合格投资人”机制是互联网理财平台一致认可的发展方向。但由于互联网理财市场刚刚起步,数据积累有限,因此鲜有平台真正将此落地。
 

对于陆金所的尝试,某“一站式理财”平台负责人认为,平安集团海量的金融数据为陆金所的尝试加分不少,但如果走出这个封闭的体系,即面对非平安客户时,这套大数据模型是否有效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并且,KYC 2.0推出的‘准合格投资人’概念,其分数设定是否合理?这套评分体系对于投资人的判断是否准确?它对于互联网理财业务的作用有多大?这一系列问题都难以短期内得到结论。”该负责人表示。
 

对此,杨峻告诉本报记者,陆金所的KYC 2.0体系背后的数据源主要来自平安集团,从第一阶段的内测结果来看效果不错。但他也表示,风控模型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很难一步到位。
 

陆金所的风险适配实验

精确的“人物画像”只是第一步,陆金所更大的目标在于,实现资产和资金的精准匹配。
 

零壹研究院在上述《报告》中提到,服务的互联网化是“一站式理财”亟待突破的最大瓶颈,所谓综合性、专业化不能仅仅局限于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产品,而意味着向用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和最适合的配置。
 

报告认为,互联网“一站式理财”平台的基本特征可从产品丰富度和决策便捷度两个维度来理解,其中,后者涉及的理财决策服务,既包括投资决策服务也包括财务优化服务,而这正是目前国内“一站式理财”平台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
 

而当下,如何精准地将投资者和产品进行风险适配,并把风险承受能力不够的投资者拦在门外,这个问题正随着金融产品类别的增多和资产配置复杂度的提升而变得愈发严峻。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也在今年3月的媒体交流会上提到,对于现阶段的陆金所而言,风控的关键已经不是投资者准入问题,而是要实现投资者与投资产品精准匹配——怎样的产品卖给怎样的投资人?
 

事实上,陆金所的这场风险适配实验从去年末便已开始。
 

在被内部称为KYC 1.0体系中,采用“向下兼容”的原则,即高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可以购买同级或风险等级更低的产品,而低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投资高风险等级产品的行为将会被严格限制。
 

例如,评级为“C2”的客户只能购买风险等级为R1-R2的产品,如果想越一级购买R3等级产品,便会有弹窗提示该产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需要关注产品风险,如果想要跳两级购买R4产品会直接被系统拒绝。
 

但在以体验和便捷至上的互联网世界,多一次点击往往就意味着一部分流量的流失。据杨峻介绍,去年末上线的KYC 1.0系统,仅2个月时已经影响了陆金所10%左右的交易量。
 

尽管短期内对交易量的提升有负面影响,但杨峻认为,从符合监管要求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一套投资者与产品风险适配体系,围绕“资产和资金的精准匹配”的目标进行风险管控是必然的趋势。
 

“过去大家提到的风控主要是针对资产端,但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的识别、披露、匹配三个部分。”在他看来,“风险识别”部分,尤其是资产端的风控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后两者才刚刚起步。
 

据杨峻介绍,KYC 1.0已经尝试一端对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另一端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承受能力分类,并根据既定的模型对两者进行匹配,辅之以清晰的信息披露,实现资产和资金的精准匹配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而KYC 2.0除了可以在短期内有助于提升平台运营效率、精准营销外,长远来看是希望通过建立适合互联网理财市场的投资人和产品风险适配体系,进而拓展传统非标市场对于合格投资人的认定范畴。”他表示。
 

突围互联网理财市场

牺牲短期的利益,陆金所显然是有更大的图谋。
 

截至2016年3月31日,陆金所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2105万,其中活跃投资用户超483万,较年初增长120万。2016年第一季度,陆金所总交易量为13009亿元,同比增长逾4倍。
 

中信证券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到,2015年,中国线上理财市场规模约1万亿元,陆金所约2400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市场份额的25%~30%。另外,蚂蚁金服旗下的招财宝约1800亿元、支付宝约600亿元。
 

尽管从上述交易规模和市场占比来看,陆金所已经处于国内“一站式理财”平台的第一梯队,但它所面临的是互联网理财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高度同质化的产品类别和商业模式,节节攀升的获客成本。
 

从陆金所来看,目前其平台上的理财产品主要分为标准产品(基金、保险等)、非标(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后产品)、P2P(底层是个人消费贷款)、现金管理和二级市场(期限短、二级市场允许投资人互相交易),以及正在计划上线的海外资产。
 

尽管陆金所最早以P2P业务起家,但目前非标资产已成为该平台占比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资产。上述中信证券报告中亦显示,目前陆金所平台产品交易额中,P2P交易额占比约8%,标准产品占比约4%,非标和现金管理各占比约44%。
 

上述某“一站式理财”平台负责人认为,非标资产交易是陆金所区别于其他“一站式理财”平台的最大优势,尤其在“资产荒”蔓延的当下,把握这一部分资产并将其做大是陆金所胜出的重要机会。
 

“然而,非标资产受制于‘合格投资人’等限制,所能覆盖的用户依然是少数。事实上,从保护投资人的角度,除了信托、私募等常规的非标资产外,P2P等所有非标准化的产品长远来看都需要建立合格投资人的机制。”该负责人称。
 

但他也指出,对于非标资产的“互联网化”一直处于互联网理财行业的一个灰色地带,也是监管最为关注的一个领域,此前已有某大型互联网理财平台涉及地方交易所的私募债产品被监管叫停,陆金所想要突围并非易事。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