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2019年,“资产荒”成为开年以来被广泛提及的关键词。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而言,一方面,随着央行通过降准、MLF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呵护年关以及春节前后的市场资金面;另一方面,时值年初,机构开始发力资产配置。 市场多家金融机构人士认为,这种“资金宽裕”的情况,主要是银行机构感受最为明显,而非银机构如信托等,情形则较为分化。多位信托公司人士表示,目前仍然感觉资金紧张,信托资金的两大来源,以银行为主的机构资金,以及个人资金均不易募集。“我们现在有6个批复的项目,一个都放不下来资金”,西部地区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如此表示。 但是也有另一些大型信托公司业务人士透露,就其所在公司的情形来看,资金的紧张情况相对于去年而言已经有了明显好转,目前资金其实是不紧张的,关键是找不到符合风控标准的优质资产。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他们强调,目前开展信托业务一个关键问题是,资金和资产很难匹配起来。 信托资金荒和资产荒并存 “现在只要是个大的机构,对高评级债券都在哄抢。”一位银行投行人士如此表示,银行间资金面的宽裕情况已持续多时,市场也有充分体现。一方面,反映货币市场流动性松紧的利率指标下行较快。另一方面,银行机构正纷纷以“抢”的姿态在配置债券。 不过,除了高评级债券以外,其他资产似乎并没有享受到这种“待遇”。虽然资管新规颁布后,具体的细则标准虽有所放松,通道业务也可继续做。但是,去通道、银行对非标压缩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银行从对业务方向判断的角度来考虑,即使资金充裕,也不可能像此前2015-2016年那样向信托机构输出资金。 “我们去年开始对信托就没有新增量了,只有存量。”一位城商行资管人士透露。 另有银行人士称,目前仍处于资管新规过渡阶段,2020年到期之前,银行在资产配置上都尤其看重资产的期限和流动性,因此会出现对高评级债券哄抢同时对其他流动较差的资产又“不屑”的局面。 此外,1月4日,银保监会发文对农商行跨区域投资予以限制,《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商业银行坚守定位 强化治理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意见》对农商行在资金运用上提出要求:严格审慎开展综合化和跨区域经营,原则上机构不出县(区)、业务不跨县(区)。应专注服务本地,下沉服务重心,当年新增可贷资金应主要用于当地。多位信托人士表示,此条款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托从银行获取资金。 与此同时,信托的“资产荒”问题也逐渐显现。一位央企系信托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可能由于公司是央企系的,风控标准较为严格,资金不是很缺,但是很难找到符合标准的资产。 信托业务现“断层” 多位机构人士指出,感受上,去年信托的资金荒问题比资产荒问题突出,现在相反,资产荒可能更明显一些。 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和预期很明显,资产质量本身确实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新规的逐步落地,资金的性质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银行资金、保险资金的要求都有所提高。信托业务向主动管理类转型,产品形态开始发生变化。 或许正是资金端和资产端各自发生的这种变化,导致按照传统模式操作的信托业务出现了某种“断层”。北京一位信托业务人士透露,虽然资金荒和资产荒的情况都存在,其目前感受到的最明显的问题则是资金和资产不匹配。 前述信托业务人士举例,比如现在有一个客户的资金,想投他们的信托计划,但是要求融资人评级AA+以上,同时交易模式是应收买断。但是跟融资人去谈的时候,他们就很难接受全部条件,“资金有,资产也有,就是匹配不起来,现在这个问题比较普遍。” “说白了其实就是能做刚兑的业务越来越少。”上述央企系信托公司人士也持类似观点。 不过,资深信托研究员袁吉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行业来看,信托产品并没有出现明显转型,即使是现在的新发产品,仍是老产品为主,“整个资管业态中,信托资管的转型节奏最慢,银行和券商资管都已经启动转型,推出了净值化的新产品,信托还没什么动静。” 他认为,信托业传统的业务模式是很难持续下去的,预计年底信托规模可能在22.2万亿元,全年增速约为-10%。2019年信托项目到期量增速有所放缓,但是绝对规模仍较高,加之新增信托规模动力不足,这也决定了2019年信托资产规模仍然呈现下降态势,预计降幅会有所扩大,信托规模可能降至18万亿元左右。在银行理财转型尚未完成前,以及监管严格限制银行表内资金同业投资时,去通道趋势将会不断削弱信托规模增长驱动力,预计这种趋势在2020年前难以实质缓解,最终信托规模可能降至10万亿元以下,之后逐步稳定。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