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科创板第一股”迷雾
发布时间:2018-12-22 08:50 来源:读懂新三板 作者:甲子光年 子非路

原标题:“科创板第一股”迷雾

摘要:这家估值很高的公司,却扑朔迷离,有诸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1

“有虚假宣传史的进口奶粉代理商,改名后发展成了“中国人工智能独角兽”。

熟悉读懂君的朋友都知道,上个月的11月26日读懂君预测了首批登陆科创板的公司名单(详见《没错,这就是最靠谱的首批科创板公司名单》),号称“人工智能三巨头”的深兰科技名列其中。而在股民中流传的一些榜单,直接将深兰列为“科创板第一股”。

文章发布后,有用户在后台发布留言问,“深兰这种公司也能进?”

今天,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发布文章《看不懂的深兰科技》,直呼看不懂这家公司。那么,被股民认定为“科创板第一股”的深兰科技究竟是一家怎样的公司?请看“甲子光年”所著《看不懂的深兰科技》全文。标题为读懂君修改,以下为文章全文。

人工智能三巨头是谁?

DSK——深兰科技DeepBlue、商汤科技、科大讯飞。这是近日一家行业媒体直截了当给出的答案。文章标题就叫“人工智能三巨头DSK能否撑起下个‘BAT’时代”。

“深兰科技是做什么的?”

“深兰已经可以和商汤、科大讯飞组成三巨头了么……”

当这篇文章出现在「甲子光年」的CEO群里时,立刻炸了锅。

“分别代表了语音、视觉和想象力。”一位群友点评。

“讯飞代表耳朵,听;商汤代表眼睛,看;深兰代表嘴巴,……”另一位群友点评。

仅从深兰(以下简称深兰)自己宣布的估值来看,它的确有追赶商汤、科大讯飞的潜力。业内公认的CV公司独角兽商汤,官网公布的最新估值为“300+亿元”人民币;早已登录A股的语音识别巨头科大讯飞,市值约500亿元。而今年10月,深兰创始人兼CEO陈海波曾对媒体表示,深兰上一轮估值160亿元,今年底到明年初,估值会达到230亿元。

但这家估值很高的公司,却扑朔迷离,有诸多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有AI圈的算法工程师表示,从未听说过深兰;有造访过深兰上海总部的人士告诉「甲子光年」,对深兰印象不错,展厅中的无人物流机器人、手脉识别终端机等产品工作流畅;一位曾去深兰面试的候选人表示,深兰晚7点后还有大量员工加班,面试者络绎不绝,看起来很有创业公司的氛围;但也有多位AI业界人士、投资人向「甲子光年」表示,深兰是“骗子公司”。

2

曾造访深兰上海总部的人士拍摄的深兰展厅

深兰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 超常的增长速度

相比成立于1999年的科大讯飞、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2017年2月才从上海澳添励乳制品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兰科技的深兰,从业时间相对短,但据深兰官网贴出的报道,深兰这一年内的估值已翻了十倍。同时,员工数量不足千人的深兰,宣称拥有约百位全职博士及博士后,博士比例甚至超过商汤等公司。

· 广泛的业务展开

深兰对外宣称,已深入布局包括自动驾驶及整车制造、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生物智能、零售升级、智能语音、安防、芯片及军工九大领域。与已融资28亿美元的商汤相比,深兰融资额不到7亿元,似乎很难同时对九大领域进行投入。

· 语焉不详的宣传

在深兰的对外宣传中,频繁出现“百位博士及博士后全职学术带头人”、研发团队多次在国内外大赛上获奖、产品远销海外等说法,但很难检索、查证到更具体的信息。

最近,让深兰进一步吸引外界目光的,是即将推出的科创板。

今年10月,据财联社报道,陈海波曾高调表示,深兰已与上交所共同商定,将在2019年底走人工智能独角兽绿色通道推进IPO。

11月5日,上交所将设立科创板的消息放出。11天后,华尔街见闻即从陈海波处获悉,深兰也在关注科创板,已有超过十家投行造访深兰,希望推动深兰的科创板上市业务,有上海市领导去深兰实地调研,同样推荐了科创板。等科创板的规则和文件落实后,评估下来哪个板对深兰有利,深兰就上哪个板。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不管走人工智能独角兽绿色通道IPO还是科创板IPO,深兰上市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在股民中流传的一些榜单,直接将深兰列为“科创板第一股”。

3

东方财富网绿地控股吧11月19日对深兰科技上科创板的讨论

还没上市的深兰,甚至已成为二级市场的一个热门“概念”,引起了相关公司的股价波动。

11月26日,同花顺财经发表报道《涨停股揭秘:长虹美菱:上交所正加班加点制定科创板相关方案,长虹美菱封涨停》。

11月26日至28日,与深兰有业务合作的长虹美菱(000521)股价飙升超20%。

长虹美菱在11月28日晚发布公告,回应股价异常波动及相关报道,详细介绍了与深兰的业务合作,并澄清两者的合作领域仅在业务及技术方面,并未涉及资本层面。

有股民评价:“这是主动申明自己跟深兰有关系啊。”

「甲子光年」收集了大量国内外公开资料,采访了接触过深兰的业内人士、投资人,并向深兰PR(公共关系)部门寻求回应,试图拨开迷雾和争议,尽可能客观地还原这家公司的发展路径。

探究深兰,其实是在探究,市场在关注什么样的科技企业。进一步的问题是,市场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科技企业?

可以确认的是,深兰并非一家“空壳公司”:其在招聘网站上仍在持续招聘技术、运营、市场等各岗位人员,证明其在快速扩张;今年8月微博上一张多达400多人的“深兰科技总部各事业部全家福”证明公司有大量在职人员。然而,深兰很可能存在宣传活动中自我夸大、混淆视听等行为。

而深兰的自我包装路子,与其前身——一家曾被媒体曝光进行虚假宣传的进口奶粉代理商似有共通之处。

看不懂的深兰,要从不易看清的创始人陈海波说起。

01

海归企业家的诞生

最近一两年,深兰反复对外讲述着一个海归回国创业的故事:2014年,创始人陈海波带着几个海归科学家从澳大利亚回国,创办了深兰科技。公司从最初只有两个博士、一个博士后,发展到在全球拥有超过100个全职博士和博士后。

陈海波究竟是谁?

与许多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履历清晰可考不同,陈海波的早年经历并不容易查证。

江苏省连云港海州高级中学官网资料显示,陈海波1987年毕业于该校。陈海波此后的具体学习经历,「甲子光年」通过公开渠道无法查证。

据微信公众号“上海百晓生”今年10月发表的文章《深兰科技创始人陈海波:在飞向太空之前,得先创办一家AI公司》,陈海波在宁波出生,家境优渥,母亲在外企工作,他小时候经常跟着母亲出国。在国内大学毕业后,父母希望身为长子的陈海波留在国内,但自认为“不安分”的陈海波坚持去澳洲闯荡。

陈海波童年时喜欢看《飞碟探索》杂志,一期不落,对未来科技生活有浓厚兴趣。去澳洲第一年,陈海波就开始寻找有技术背景的人合作创业,他出钱,一起接活做机器视觉开发。他们创办了一家叫Helmsman的公司,开发出了视觉安防技术,可以分析人的走路姿态和人群流动情况,从而识别异常行为或可疑人员。后来,他们将这项技术应用在商超防盗上,这是深兰进军新零售的灵感来源。

陈海波多次对媒体提及他曾在澳洲做过机器视觉技术。

在2017中国(成都)移动电子商务年会上,陈海波说:“西方20年前超市就有很多自助通道,我们之前在海外超市也为他们做异常捡点系统和自动追踪,中国也有用我们这个设备的,但是它不是智能的,所有自助结算并不能算是智能零售。”

「甲子光年」查询澳大利亚官方工商信息发现,陈海波提及的Helmsman公司全名为AUSTRALIA HELMSMAN PTY LTD, 注册于2006年8月。该公司官网介绍,公司中文名为澳大利亚恒盟有限公司,为澳华国际集团旗下直接控股的子公司,主要业务是作为中间商,从澳洲向中国出口矿产及肉类。

「甲子光年」尚无法核实这家公司是否曾从事机器视觉技术开发。

Helmsman背后的澳华国际集团更值得研究。

澳华国际集团下有众多公司,其业务极其多元,包括乳制品、医疗器械、证券投资、国际贸易、国际教育及移民留学。这些业务多为中间商业务:或将澳洲产品引入中国,或满足中国资本、人员流向澳洲的需求。

4

澳华国际集团官网上展示的集团框架

澳华国际集团给了陈海波在澳洲进行商业活动的支点。

澳华国际集团及子公司官网介绍,陈海波是“新一代澳洲优秀新移民华人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数个华商社团的领袖, 也是2010年10月中国国务院邀请参加“世界华商领袖圆桌会”的澳大利亚华侨华商代表。陈海波还曾于2011年4月25日至28日,作为澳大利亚工商代表团成员,陪同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访华。

不过,澳大利亚官方工商信息显示,注册于2002年7月1日的澳华集团(AUSTWAY GROUP PTY LTD),在2014年12月15日已被注销。

2014年,正是陈海波对外宣称回国创办深兰的时期。

现在,作为深兰创始人,陈海波对曾给予他海归企业家荣誉身份的澳华集团不想多提,“今天深兰已经160亿市值了,是一个大企业了,不太适合像一个创业小孩一样讲他的那点故事。”

陈海波不想提澳华集团,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家集团曾卷入丑闻,并被中国媒体曝光。

02

从进口奶粉代理商到本土人工智能企业

从2012年起,陈海波先后把握了3个风口:进口奶粉、O2O及人工智能。

不过不似陈海波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风生水起,他在进口奶粉和O2O领域的尝试都并不成功,且陷入了丑闻和官司。

根据澳华集团官网介绍,澳华最初的业务是钢材和矿产品贸易。从2012年起,澳华的重要业务之一,是向中国市场出口澳洲奶粉。

2012年,澳华集团在澳大利亚和中国分别注册了澳添励乳制品贸易公司(OZDAIRY FOODS TRADING PTY LTD) 和上海澳添励乳制品有限公司,联合一家澳大利亚奶粉公司澳乳公司(OZDAIRY FOODS PTY LTD),共同打造了奶粉品牌OZ MILKO,其中文译名为“美澳励”或“澳妙可”。

Youtube上一个打着“56我乐”水印的视频显示,奶粉品牌OZ MILKO专为中国市场打造;2012年,美澳励品牌还在微博等渠道宣传,“美澳励,澳洲百年品牌,100%原装进口”。

5

这一宣传方式正中中国消费者下怀。2008年,三鹿奶粉被曝出三聚氰胺丑闻,许多中国消费者开始青睐进口产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奶粉尤受欢迎。

不过,很快有网友扒出,美澳励涉嫌虚假宣传,其生产厂商OZ Dairy注册于2002年,根本没有百年历史,且美澳励在澳大利亚本土并不销售。

6

更严重的是,2014年,OZ MILKO奶粉因篡改保质期,被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拦截,并被中央电视台3·15晚会曝光。

7

多家媒体记者在进一步跟踪报道时,挖出了澳乳公司其实是贴牌生产商,自己根本不生产奶粉,且其生产的三个阶段婴幼儿奶粉硒含量均不达标。

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报道了澳乳公司在中国引起的争议,称婴儿奶粉在中国是“新的黄金生意”,每天中国要从国外进口约150万罐婴儿奶粉。

陈海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澳华集团也是受害者,他看了澳乳公司的宣传视频,相信澳乳真的有大片牧场和工厂,但撮合国内经销商与澳乳签约后,他才发现澳乳的实际产能严重不足。最终,为了应付中国经销商,澳乳寄出了保质期被篡改的奶粉。

陈海波的陈述似乎证实了,在澳华集团撮合千万元级订单、并为美澳励品牌高调宣传前,澳华集团从未派人去澳乳公司声称的工厂实地考察。

澳大利亚华文媒体腾飞通讯社称,澳乳公司被中国媒体曝光后,于2014年底进入破产清算环节。「甲子光年」查询发现,澳乳公司官网http://ozdairy.com.au已被注销。

在打造“进口奶粉品牌”的同时,陈海波又开始追赶另一个风口——2014年前后席卷中国创业市场的O2O。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陈海波在2013年9月注册成立了亿百葩鲜进口食品(上海)有限公司。

一篇2015年4月对亿百葩鲜的宣传报道称,亿百葩鲜是澳大利亚总部运营的全球生鲜食材跨境直采电商在中国的社区O2O连锁项目,销售来自30多个国家的数千种产品,计划在中国建设25个省公司、5000家线下门店,目标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

8

同月另一篇宣传报道,则给亿百葩鲜的经营模式总结出一个更新潮的概念——O2O2O,也就是从源头Origin,到线上Online,再到线下Offline。

9

然而,和澳添励一样,亿百葩鲜也涉嫌虚假宣传。

2014年12月,亿百葩鲜因"发布的广告中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检查总队处罚280元,并责令公开更正、停止发布。

10

亿百葩鲜在宣传报道中喊出的宏大目标——百亿美元年销售额、5000家线下门店,在现实中则一地鸡毛。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2014年,亿百葩鲜实际营收1349万元,亏损737万元。

亿百葩鲜总共开了5家门店及分公司,现已全部注销。

亿百葩鲜还卷入了与加盟商杨某的官司,因杨某开店数量达不到约定要求等原因,亿百葩鲜拒绝退还其特许经营费用,但最终亿百葩鲜两次败诉,被判决退还杨某特许经营费用147.5万元、保证金人民币1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

2017年4月,陈海波卖掉了持有的亿百葩鲜公司51%的股份。2017年年报显示,亿百葩鲜当年社保缴纳人数成了0人。

在卖掉亿百葩鲜的2017年,陈海波开始了新征途。这次,他完全跳出了澳洲矿产、贴牌奶粉、社区O2O连锁店等过往经历,瞄准了风头正劲的人工智能。

2017年2月22日,曾是奶粉代理商的上海澳添励乳制品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深兰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这次,陈海波对新公司的包装手法变了,不再打造“洋”的气质,而强调其“本土”“爱国”。

在深兰提供给「甲子光年」的《2018-11月版电子版公司介绍》中,深兰科技强调自己是“人工智能国家队”——Represent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11

2018年4月,深兰接受了被视为有国资背景的中金公司CICC的A+轮投资。在深兰人工智能芯片研究院成立仪式上,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单俊葆表示,深兰科技是注册在中国本土的非VIE架构的人工智能企业,属于标准的国家队,在政策上符合国家战略安全要求。

今年11月28日,陈海波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深兰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融资,“在本轮融资方中,我们倾向‘国家队’,目前意向投融资的超过20家机构都是国有资本或是国家队。”

“我比较有家国情怀,出国这么多年从不放弃中国国籍。”陈海波10月在接受上海百晓生采访时说。

陈海波特意打造深兰作为中国本土人工智能企业的形象,或许与公司注册地城市缺少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有关。

在深兰的微信公众号上,“领导关怀”栏目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间列出了一些政府官员赴深兰参观考察的报道。

12

03

深兰宣传上的七大疑点

深兰科技《2018-11月版电子版公司介绍》中介绍,深兰在自动驾驶及整车制造、智能机器人、智慧城市、生物智能、零售升级、智能语音、安防、芯片、军工这九大领域都有深入布局,居行业领导地位。

有业内人士向「甲子光年」表达了对深兰深入布局九大领域的质疑。其主要观点是,深兰总融资额不超过7亿元,撑不起这么多领域的研发成本。

仔细剖析深兰的业务,能发现深兰主要对外宣传的核心技术包括:手脉识别、自动驾驶、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手脉识别可能是深兰宣传得最多的技术,深兰称,手脉识别比人脸识别和指纹识别收集的点位数更多,准确性更高,且其通过红外高速摄像机读取手掌内部的血管结构,很难作假,较其他生物识别技术更安全。

在深兰公司介绍资料中列出的产品包括:熊猫公交车、自动驾驶零售车、自动驾驶扫路车、物流机器人、巡警机器人、酒店服务机器人、手脉识别闸机、自动驾驶洗地机、AI自动售货冰柜、结算台、车载机器人、兜售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等。

根据新闻报道,深兰的AI自动售卖冰柜、物流机器人、巡警机器人等产品在中国一些城市已有落地使用。

比如,今年7月,美团发布无人配送开放平台,深兰称为其提供了一款自动驾驶物流机器人,已在松江大学城内应用于外卖配送场景;8月,上海大虹桥引入了深兰Take Go无人便利店,上海中山公园出现了深兰的巡警机器人;11月,深兰和九华商业集团联合打造的芙蓉江路AI菜市场开业。

在深兰的众多业务中,为其带来最多收入的可能是智能冰柜。据2018年初的报道,千元级的小兰冰柜在当时已达到日产5000台的产能;今年4月绿地集团战略投资深兰后,相关报道中提到绿地的投资将给深兰“带来百亿的未来订单”;从深兰先后和国内大型冰柜生产商美菱、星星达成战略合作看,其冰柜产品的产能应该有所保障。

不过,「甲子光年」收集、分析深兰官方介绍资料及官网新闻报道发现,深兰在宣传上仍存在七大疑点:

1. 深兰对外讲述的创业故事混淆视听。

在深兰提供的《2018-11月版电子版公司介绍》资料中称,2014年,归国博士团队创建了深兰,这很明显是错误的描述。

陈海波在2013年成立了亿百葩鲜,但亿百葩鲜是一个基本失败的项目,且2017年4月,陈海波卖掉了所持亿百葩鲜的全部股份。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由上海澳添励乳制品有限公司2017年2月更名而来。

2. 深兰对外宣称的博士数量不统一。

深兰《2018-11月版电子版公司介绍》资料显示,深兰在全球布局的科研机构中拥有“近百位”全职博士和博士后学术带头人。

但在另一些新闻报道中,深兰介绍公司拥有“超过百位”全职博士和博士后学术带头人。

深兰PR告诉「甲子光年」,公司目前有近千名员工,“自创立至今,培育了海内外逾100位博士后和博士的学术带头人,超过700位研发人员的人工智能精英科研人才梯队”。但其并未提供目前深兰确切的博士、博士后人数。

与同类型公司对比,深兰宣称的博士比例相当高。据12月四川在线报道,商汤目前有2200名员工,其中有150多名博士。在深兰面前,商汤的博士比例显然黯然失色。

而深兰扩张的速度更是惊人。

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深兰的2017年年报显示,其为111名员工缴纳了社保。

今年5月,上海观察报道,深兰在国内拥有超过30位全职博士后和博士学术带头人,超过100位名校硕士研发人员。

也就说,深兰员工数量在一年内从约百人涨至近千人,半年内,深兰的博士数量从30人左右变成100人左右,直追商汤。

3. 深兰极少介绍有代表性的技术人员。

深兰几乎所有官方资料都只笼统地称其技术团队强大,但极少介绍公司有代表性的技术牛人。

「甲子光年」梳理公开报道及Boss直聘网站,发现深兰有如下技术骨干:

王昕磊博士:副总裁、首席战略官、技术合伙人、董事

刘凤义博士:副总裁、董事长助理

杨磊:软件总监

何坤:开发组长

蔺乐天:硬件副总监

魏大卫:深兰移动端leader

方林博士:深兰深度学习科学家

这些技术骨干都相当低调,深兰官网及相关报道很少透露他们的教育背景及工作履历。

王昕磊是以上骨干中唯一一名董事。

「甲子光年」查询LinkedIn,发现了与王昕磊身份高度吻合的账号,其履历显示,王昕磊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大学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机构),修读应用数学专业本科,此后赴日本静冈大学攻读电子图像处理博士学位。毕业后,王昕磊在日本池田电子工学所、Roland DG日本及中国公司工作,负责过研究、市场等工作。

LinkedIn信息显示,王昕磊于2017年1月加入深兰。

4. 深兰宣称拿过多个国内外大赛第一名,但「甲子光年」暂未查询到深兰在技术比赛中获奖的信息。

深兰公司介绍资料显示,“深兰的核心研发团队斩获多项世界大赛和中国大赛的第一名,并拥有近百项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和独创算法”。

「甲子光年」使用不同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网站,未查询到深兰在技术比赛中获奖的相关信息,深兰官网、新闻报道及官方大事记对获奖的这类大赛没有任何记录。

对「甲子光年」希望了解其获奖比赛的请求,深兰PR部门尚未回应。

5. 熊猫公交车的销售及落地情况描述不一。

深兰官网介绍熊猫公交车“将远销海外”。而在PR Newswire网站上一篇显示由深兰提供的英文通稿则称,熊猫公交车已销往中国200个城市,全球500个城市。

深兰副总裁刘凤义今年11月同样在OFweek2018(第三届)中国高科技产业大会上表示,“我们熊猫公交车的消费商是申龙客车和银龙客车,目前我们曾经拿到国内200多个城市销售和500个城市的全球销售。”

然而,据资料信息,中国2017年拥有BRT快速公交的城市仅30多个,很难想象,应用于BRT快速公交道的深兰熊猫公交车已销往中国200个城市。

6. 深兰在宣传活动中称有能力研发L5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

猎芯网报道,在11月1日的中国电子展上,深兰科技商家事业部VP蒋俊先生透露,深兰的熊猫公交车将实现量产,其自动驾驶技术接近L4级别,“至于L5级别的AI其实也有能力研发,但目前该级别已经涉及AI的伦理等方面,所以并不打算进展太快”。

就在11月,无人驾驶先驱Waymo公司CEO John Krafcik才公开表示,L5级无人驾驶技术真的很难,实现L5级别的无人驾驶可能还需要几十年。

7.  官方宣传报道中多次使用“中国首创”“世界首创”“世界最先进”等描述。

在深兰官网“新闻资讯”栏目中,多篇报道使用了“首创”“最”等描述,可能存在宣传上的夸大:

《“中国智造”人工智能熊猫公交车出口“一带一路”国家,副总理刘鹤调研深兰科技》中称:陈海波向各位领导介绍了深兰自主研发的熊猫公交车,据知情人士了解,深兰科技的熊猫公交车属于中国首创、世界首创,是目前世界范围最先进的公共交通车辆。

《打造全球最具规模的机器人“原产地”深兰机器人工厂全面投产》同样称熊猫公交车为“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公交车”。

《2018中国零售业大会:深兰科技AI应用赋能商业创新 助推行业转型》中称深兰科技为“AI产业应用最广、落地最多的企业”

《【极客网】专访深兰科技董事长助理刘凤义博士:用技术支持起庞大的市场》,同样称深兰科技是“AI产业应用最广、落地最多的企业”。

《中国AI企业出海,“刷手支付”人工智能技术到达新水平》称,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公认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

04

深兰快速发展的可能性分析

对外宣传资料中的疑点、前后描述的矛盾并未影响深兰的异军突起。

在2018年的“时艰”中,资本、资源都在向头部集中,而深兰无疑属于“头部”,其在融资、合作达成和品牌影响力上都有极大发展。

上海经济新闻今年7月报道,深兰称每次融资都能收到超过10份邀约,但最终进来的只能是1-2家。

一位曾在看到深兰对外宣传后,主动联系过陈海波的投资人告诉「甲子光年」,和陈海波接触后,他对陈海波的印象是“绝对不是技术大牛”,而且深兰的“业务模式也没啥特点”,不过,陈海波的“融资意愿也不强”。

陈海波可能的确不缺少投资机构投来的橄榄枝。从2017年1月至今,深兰先后获得了清华X-lab、蓝海金控、云峰基金、德商资本、华映资本、中金公司及绿地控股的5轮融资。投资深兰的机构及企业大多集中在上海市。

看起来,深兰也不缺少合作伙伴。根据深兰官网展示的新闻报道,深兰与联通、戴德梁行、长宁九华集团、联想、申龙、绿地、电信盈科、爱驰亿维、永旺永乐、美菱、美团等公司签署过业务合作协议或存在业务合作关系。

深兰《2018-11月版电子版公司介绍》显示, 深兰已与下图中的知名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

17

根据该资料,深兰还与英特尔、微软、英伟达、联想、中科院、美菱、星星冷链、爱驰智能汽车及卢森堡国家实验室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同时,深兰拿下了众多科技行业媒体及机构颁布的奖项。2018年7月以来,深兰先后获得了“2018人工智能商业价值TOP100奖”“2018年度全球自动驾驶最具商业价值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优胜企业奖”等奖项。

但当「甲子光年」想进一步探究资本及合作伙伴为何看好深兰时,却并未获得充分信息。

一家曾投资深兰的机构拒绝了「甲子光年」的采访请求,另一位介绍深兰其他投资机构的中间人表示“这件事比较敏感”。

综合各种可能性,「甲子光年」梳理了深兰快速发展的3个可能原因。

第一种可能是,深兰深谙资本市场的需求。

结合数位业界人士的评价,仅从“商业成功”上来看,深兰了解投资人的喜好,熟悉资本市场的套路,“特别是PR做得非常好”。陈海波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高超的包装技巧,能提前捕捉风口,适时搭建团队,迅速做出概念性产品。

深兰可能是一个“典型的to VC项目”。

如果把to VC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本质其实是先“扮演好一个优质的创业项目”,在风口上半场迅速融资。之后的可能发展之一,是通过之前积累的品牌和概念优势,成为投资垂直行业的基金,继而实现盈利,给投资人提供退出窗口。深兰也确实已于今年9月宣布,将联合中金资本、绿地集团成立深兰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并购基金。

深兰标榜的“本土人工智能企业”、同各种大型企业的合作,也十分符合二级市场上中国股民的胃口。

目前,部分股民十分关注深兰,在股票投资社区雪球及微博上,股民看好深兰的论据包括其合作的大型机构、投资方的强大背景等。而深兰的PR正是在强化这些方面。

百度指数显示,近期与深兰相关的搜索多与股票、股东、概念股等相关。

18

第二种可能是,深兰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商务能力,逐渐成为技术服务的集成商角色。

曾将深兰作为考察标的的某位投资人表示,在和陈海波沟通后,他感受到深兰有较强的拿订单的能力。深兰副总裁刘凤义今年9月也曾表示,与部分“烧钱养市场”的AI企业相比,深兰科技最值得骄傲的是从未缺少市场订单,目前的订单足以支撑企业各部门的正常运作,近期融资的费用至今未动。

第三种可能是,在中国城市、区域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兰的出现,符合其注册地相关部门的需求和愿望。

地方希望本地能出现标杆性科技企业,并有一些配套的扶持计划。而善于PR的公司,则能将这些地方支持变成背书,以此撬动更多资源。

关注深兰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是在思考,市场究竟在关注什么样的企业;市场应该给什么样的企业倾注资源。

我们目前看到的面貌是:

深兰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商业能力:深兰研发了手脉识别技术,且在自动驾驶、自动贩卖场景中有一些初期商业化的探索(如熊猫公交和TakeGo),其智能冰柜产品有一定的出货量。

但在对外宣传上,深兰可能存在较大程度地夸大事实、信息混乱和信息模糊等问题,不免让人质疑这家公司撑起230亿估值的合理性和未来走向。

此时此刻,各科技公司、投资机构正密切注视着可能将于2019年上半年推出的科创板。第一批登录科创板的企业将具有一定的指向标作用和代表性。更深远来说,市场上的成功者会给后来者带来潜移默化的路径影响。

所有希望科技行业长足发展的从业者无非想看到这样一个未来:

中国能真正诞生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能进行前沿创新并实现商业落地的公司;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形成良性循环,并让投资者及各行各业在这批新公司的成长中分享经济、社会红利;同时,普通人也因为科技进步享有更便捷、更智能和更有尊严的生活。

短期重利弊,长期还得分对错,这才是一个健康市场的应有样貌。

【返回首页】
财经钻-财经观察
财经钻-互联网金融观察
财经钻-众筹/创投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