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议转让涌现到恒立实业15个涨停再到天下秀借壳ST慧球,今年的壳市场再度从冰点呈现火爆。 过往两年,在史上最严重组新规、借壳新规的冲击下,A股的壳市场一度跌入冰点。如今再度崛起,不同的政策、市场环境下,壳市场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 这在广东一位壳掮客(应采访者要求使用化名林蒙)眼中,“最直观的感觉是,现在很多拿出来卖的上市公司,是一些运营非常好的中小企业,我内心很震惊,动不动就是七八千万、上亿甚至几个亿净利润的也在卖,跟以往微亏、微利或者是主营业务很差的壳公司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2014年-2016年,是壳市场无法逾越的年代。彼时,壳价一天翻一个价,成交价格动不动就较市场价格溢价一倍多。随着监管层的严厉打击,壳价也持续暴跌,目前溢价大约在20%-30%,“乌鸡集体变凤凰”的时代一去不返。 在大量优质壳流出来的当下,ST公司通过重组再续辉煌的空间已被严重挤压。据林蒙透露,“目前基本没人要ST公司,受欢迎的是那些净利润七八千万、十几倍市盈率、被错杀的成长股。” 优质壳涌现“震惊” 今年,又是一个壳买卖高峰年。与以往不同的,今年的壳市场自成特色。 招商证券近日发布研报指出,此次壳资源、ST股炒作跟IPO被否企业重组上市间隔期缩短、多地政府纾困上市公司质押问题、减少对交易环节的不必要干扰等因素有关,提高了投资者特别是游资的投资热情。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今年以来,控制权变更或拟变更的上市公司逾80家,接盘方国资和民企各约占50%。尤其是今年三季度以来,国企受让上市公司股权的节奏加快。 在股权质押风险的催发下,越来越多业务良好的上市公司被迫出售,这些标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股东有资金危机,而公司经营正常。 “对今年的壳市场,我最直观的感觉是,现在很多拿出来卖的上市公司,在我们金融圈里的认知是,它不是一个壳,而是一些运营非常好的中小企业,动不动就有七八千万、上亿甚至几个亿净利润,跟以往微亏、微利或是主营业务很差的壳公司完全是不同的理念。”林蒙透露。 林蒙表示,“当我听到还有看到这个状况时,包括我手里有好几个出让控制权的公司资料,我内心其实是很心寒的。如果是正常的市场、正常的环境之下,他们应该是很好的成长企业,沦落不到这种地步,甚至有些企业连股权质押都不需要做的。” 据林蒙透露,在他手里出售控制权的众多上市公司资料中,最高的净利润达10亿元。这在以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另林蒙透露,除了一些上市公司在出售,也出现了拟上市公司在保荐机构做完底稿后选择出售的,有的干脆不递交资料就打算卖,有的本来在准备材料后也不打算上市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林蒙表示,“这轮企业家踩的是股票质押的雷,不少企业家奋斗多年的财富大幅缩水甚至濒临破产,因此他们很担心下次会踩到什么雷。” 在目前的融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接盘方也变得凤毛麟角。今年以来,国资成为接盘的主力。从资金层面看,林蒙指出,“有两类资金在买上市公司。比较常见的是,从原来的低端制造业或房地产业行业退出来的人或基金,体量比较大,动不动就有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他们在抄底;另外一类是手里有实业的买家,他们希望把手里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 对于第一类接盘资金,林蒙认为不是“太靠谱”。“买上市公司不可能是短炒,他们想着做战略投资,买个壳在手里。现在稍微小一些的上市公司,三五亿就能买下控制权,很多人是能买得起的,买下来怎么样?他们也不知道,或者是未来怎么运作也不知道,有些手里也没有资产。”林蒙表示,“目前接盘的这类人偏多一点,但我觉得相对没那么靠谱,因为都是挑便宜货,对于上市公司所在行业整体发展的情况、原来股东情况等都不怎么重视,未来给上市公司能带来什么帮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ST公司几无人接盘 2014年-2016年是“壳价翻天”的时代,小市值的壳股出售时的估值基本不低于50亿元,即便其本身只有二三十亿元市值。而随着监管层对借壳市场的严管,那个“乌鸡集体变凤凰”的时代一去不返,不少ST股被退市,ST板块跌幅惨重,不少ST股跌幅超过90%。 在大量优质壳流出来的当下,ST公司通过重组再续辉煌的空间已被严重挤压。 今年最惹眼的卖壳案例莫过于“1元卖壳”。今年7月,金一文化(002721.SZ)大股东竟然1元出售金一文化的控制权,但买壳方需提供30亿元的资金援助。 “买壳一般有个溢价,眼下大约是20%-30%的溢价,整体估值中枢大约是30亿元,预计未来一两个季度中位数会维持在30亿元左右。”林蒙表示,“目前,净利润6000万的上市公司,5亿-8亿元就能把控制权拿下来,这在以前是没办法想象的。现在溢价30%就了不起了,有一些根本没有溢价。” “现在ST基本上没人要,受欢迎的是那些净利润七八千万、十几倍市盈率、被错杀的成长股。”林蒙表示,“在ST和非ST价值都差不多的情况下,当然大家就喜欢买一个未来一两年资产还未装进来之前,不会被强制退市的标的,也就是说,有自保能力的。买壳方很多时候是对原来的大股东有要求的,比如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业绩不能下滑,甚至大股东不能套现等,反过来有买方的约束。” 目前壳市场的居间费用是普遍在两三个点,有一些壳掮客做完两三单后就基本实现财务自由了。不过,虽然有部分大股东急着出售,但目前的壳市场依然难谈,成功率很低。 “我手里买卖方都有不少,但不是那么好谈的。市场里参与的人挺多,绝大部分是外围的。掌控着上市公司的或是上市公司身边的人干这个确实不多,这是导致成交不是那么多的原因。”林蒙表示,“以前没有从事过投行或类投行业务,不懂设计并购重组交易架构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就算有关系也很难帮客户解决实际需求。”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