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演绎扇贝跑路和扇贝饿死离奇事件的獐子岛(002069.SZ),再次因扇贝“火”了。 10月15日,獐子岛发布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称,预计前三季度亏损3100万元至3600万元,而其上年同期净利润为2338.1万元。 计算可知,獐子岛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同比下降幅度高达232.59%至253.97%。 而獐子岛这次业绩直线“跳水”,问题同样出自于扇贝。 业绩同比剧降,深交所火速表示高度关注,要求獐子岛认真核查相关事项并在10月17日前做出书面说明和披露。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獐子岛今年以来第六次被深交所关注和问询。 三番五次归咎于自然灾害 对于业绩巨幅下降的原因,獐子岛再一次将“锅”甩给了自然灾害。 獐子岛在10月15日的公告中表示,受2018年海洋牧场自然灾害影响,公司于2016年、2017年底播的虾夷扇贝可收获资源总量减少,由于海洋牧场养殖产品产量下降,底播虾夷扇贝产销量同比下降约20%。 由此,相应折旧摊销、海域使用金等固定成本无法摊薄,导致产品单位成本上升,公司整体净利润水平同比下降较大。另外,因海洋牧场增养殖品种重新规划区域,致使海域使用金分配计入当期数额增大。 这并非是自然灾害第一次为獐子岛亏损“背书”。 在今年的一季报中,獐子岛已将亏损原因归咎于海洋牧场灾害影响,公告的表述也与这次三季报业绩预告如出一辙。 更早之前的2014年10月,獐子岛宣布受冷水团异动灾害影响,导致2011年与2012年的底播海域虾夷扇贝近乎绝收,因此巨亏8.12亿元。这起“扇贝跑路”事件一时轰动A股市场,至今仍然是农业渔业类企业财务“黑洞”的典型例子而被频繁引用。 而在外界的不断质疑中,獐子岛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故伎重演”。 去年年初,獐子岛又掀起波澜,其宣称因2017年降水减少导致扇贝的饵料生物数量下降,加上海水温度的异常,诱发大量扇贝饿死,从而使原本预计2017年将近1亿元的盈利突变为巨亏7.23亿元。 即便一次又一次出现虾夷扇贝严重异常事件,獐子岛的政府补助却依然丰厚。 定期报告显示,2019 年上半年,獐子岛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为563.61万元,同比增长6.23%,形形色色的补助项目多达25个。 收入占比3.86%的“背锅侠” 与獐子岛同时屡次冲上风口浪尖的是虾夷扇贝。 但查阅公告,獐子岛的理由明显无法自圆其说。 獐子岛2019年度上半年业绩预告表示,在一季度亏损的情况下,公司通过种业、休闲食品、海参、加工与贸易、活鲜品等业务板块的销售拉动,不断提升经营业绩企稳回升,公司二季度单季实现业绩盈利,上半年亏损额度显著减少。 獐子岛同时指出,“目前,公司海洋牧场生态稳定,全产业链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端品牌力、产品力、销售力不断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增强”。 事实上,虾夷扇贝作为獐子岛曾经的优势产品,其占主营的比例目前已经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开数据表明,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虾夷扇贝收入占獐子岛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9.28%、18.28%、6.29%、3.86%,对应毛利占比分别为 31.77%、27.97%、6.67%、4.17%。 从上述数据可知,虾夷扇贝的收入和毛利占比下降数倍之后,对獐子岛目前的营收和业绩显然已经无法构成较大的影响,但蹊跷的是,獐子岛如今依然拿虾夷扇贝作为业绩剧降的“挡箭牌”。 獐子岛此前公告还称,公司通过重点化解或降低单一品种的盈利能力波动产生的不利影响,相继出台了十一项改善措施,及时关闭了风险敞口,并适时调整了海洋牧场的经营布局,由底播虾夷扇贝为主要单一品种向以扇贝、海参、鲍鱼、海胆等多品种多元化的土著品种养殖格局转型,海螺、海胆、鲍鱼等品种的收入及利润贡献比例逐渐上升。 “压缩底播虾夷扇贝增殖面积带来的年投入苗种成本、海域使用金成本将比受灾前下降约50%以上,海洋牧场建设将逐步实现由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獐子岛之前在公告中表示。 然而,时至今日,獐子岛公告中曾经出现跑路和饿死的扇贝,依旧是2019年前三季度业绩大幅下降的“背锅侠”。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