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量明星的故事,正在这一年里发生着激烈改变。一个明显变化是,无论是粉丝还是资本市场,都对他们的演技有了更高诉求。对于流量明星而言,坐拥粉丝就高枕无忧的时代或许就要终结了。 1 流量明星迪丽热巴的这一年显然不太顺利。 在今年8月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她透露自己已经七八个月没有拍戏了。 这似乎是去年金鹰节大满贯的后遗症。当时,名不副实的奖项直接引发了口碑危机,超过十万的网友跑去《漂亮的李慧珍》的豆瓣页面打出一星差评,迪丽热巴也被因此称为“水后”。 此后,她与工作室都转入低调模式,连今年9月7日拿下的“金凤凰奖”最佳新人奖,都没有如往常一般大肆宣扬。 迪丽热巴只是缩影。 关于流量明星的故事,正在这一年里发生着激烈改变。一个明显变化是,无论是粉丝还是资本市场,都对他们的演技有了更高诉求。对于流量明星而言,坐拥粉丝就高枕无忧的时代或许就要终结了。 光靠拿奖就能自证实力的商业路径,也不再行得通——当奖项水分过大时,他们收获的可能不再是赞誉,而是群嘲。 这曾经是一套完整的运作手段:流量明星称霸电影节,工作室通稿尬吹,粉丝控评。于是,在过去几年里,流量明星们曾经拿下过一连串令人咋舌的战绩: 李易峰在2016-2018年的短短两年间夺得百花奖和金鹰奖,一步登顶,荣称影帝和视帝;杨颖,2016年拿下百花奖影后。 当然,为打造“国际影响力”,不知名国际奖项也少不了:2016年,吴亦凡成为挂名在京东电影节名下的“金鹤奖”影帝;2017年,杨幂在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影后。 这是商业资本造星的关键一步,却也容易成为致命一步。 这些奖项本是对演员艺术成就的肯定,当流量明星用“刷”出来的数据挤压那些认真演戏、潜心创作的演艺者,久而久之,奖项含金量贬低,专业性也会受到折损。 以金鹰奖为例,迪丽热巴获得金鹰奖双料视后这一年,也是公众对奖项的评判标准与监督机制等问题频频质疑的一年。这个曾经辉煌的奖项,如今形象已经一落千丈。 在这场流量明星与实力明星的较量中,起初前者并不占什么优势。 2010年,郑爽曾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入围第25届金鹰奖,郑爽粉丝的投票热情非常踊跃,但“最具人气”的水晶杯还是由海清收入囊中。 2014年第27届金鹰奖上,张嘉译打败乔振宇获奖,投票截止前一个小时,乔振宇还遥遥领先,最后时刻还是被反超。 直到2018年第29届金鹰奖,迪丽热巴凭借电视剧《漂亮的李慧珍》大获全胜,让公众对这个在专业与人气之间摇摆已久的奖项真正大失所望。 有人试图从迪丽热巴与金鹰奖的承办方湖南卫视之间找寻蛛丝马迹。 公开资料显示,迪丽热巴所属的经纪公司嘉行传媒,与湖南卫视处于深度捆绑状态:2016年,嘉行和湖南卫视签订了为期5年的绑定式承制合约,嘉行将每年为湖南卫视周播剧场提供一到两部电视剧,并合作完成五年四部的日播剧。 另外,《漂亮的李慧珍》由芒果影视和嘉行传媒联合出品,能在金鹰节与《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白鹿原》等高分剧齐名拿下优秀电视剧奖,难免会让观众怀疑作为承办方的湖南卫视“夹带私货”。 当然,这些只是猜想。而猜想里也藏着人心所向。 2 不安的不仅仅是迪丽热巴。 与前几年被资本、媒体、粉丝捧上天的盛况不同,第一代四大顶级流量纷纷唱衰。 去年,李易峰的转型之作《动物世界》评分尚可,但其演技也只能说是不出错;杨洋主演名导张黎的作品《武动乾坤》,首播收视率仅有0.33;吴亦凡与唐嫣主演的《欧洲攻略》仅拿到1.5亿的惨淡票房;而鹿晗的《甜蜜暴击》创造了湖南卫视黄金档最低收视。 对应的,在女流量明星梯队里,占有顶级资源的“85小花梯队”的情况同样不乐观。 杨幂去年转战文艺片的电影《宝贝儿》票房、口碑双双失利,今年主演的《筑梦情缘》收官时平均收视率0.96%,为当时湖南卫视年度倒数第一;刘亦菲最近一部电视剧作品已杀青一年多了,还未定档;刘诗诗主演的《如果可以这样爱》播出当月未进入播放量前五。 图:杨幂在电影《宝贝儿》剧照 顶级流量尚且如此,被杨幂用同样路数打造出来的小花迪丽热巴,处境尴尬也就不能理解了。 流量明星的好日子显然已经到头了。过去,他们有粉丝兜底,资源傍身,资本青睐,不愁赚钱。如今,连粉丝也不会照单全收了。 前段时间,杨幂粉丝亲自下场在品牌活动上抗议,抵制杨幂参演嘉行自制剧——在他们看来,这是烂片的代名词。 此举看似是粉丝与偶像共奋进的决绝,却也戳破了流量明星们更不堪的处境:“不绑定嘉行自产自销,杨幂们还能有什么选择?” 毕竟影视行业正在经历寒冬,连章子怡、周迅、汤唯等一众大花都纷纷“下凡”,转战小荧屏,电视剧一姐孙俪也曾公开喊话导演求好剧本。 后起之秀如张子枫、文琪、春夏等新生代实力派演员虎视眈眈,前后夹击。在这种尴尬的境遇下,好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更何况,或许做一个实力派“人民女演员”始终就不是杨幂的职业诉求。 图:文琪在电影《嘉年华》剧照 割裂由此产生——曾经宠坏了他们的,也正在逐渐将他们抛弃。 流量王朝在变天。最新公布的2019中国男艺人潜力指数榜显示,第一代男顶级流量无一在榜上,取而代之的是刘昊然、张一山、邓伦、朱一龙、彭昱畅、易烊千玺等名字。 演技在线,或者至少已经表现出潜力,是这些流量新势力的共同特质。 一张豆瓣上的作品评分可鉴:易烊千玺《长安十二时辰》,8.3分;邓伦《香蜜沉沉烬如霜》,7.7分;白宇《镇魂》6.4分;李现,《河神》8.2分。 而彭昱畅凭借电影《大象席地而坐》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去年在综艺里《我就是演员》中饰演溥仪也获得好评如潮。 在影视成绩上,他们显然比一代流量获得的认可度更高。 划分这两批流量明星的界限还不只有这些。相比第一代流量男明星,新势力们还保持着对表演的敬畏心、对职业的信念感。 彭昱畅记得自己第一次被人评论演戏不好,“当时感觉所有血都冲到脑子里了,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他看了回放之后虚心接受了意见,私下继续努力:多看剧本、多背台词,多研究戏,不想再做“甩戏”的演员。 邓伦为磨练演技曾在《白鹿原》剧组向张嘉译偷师——
张嘉译的提问对邓伦研读剧本多了一种启示:适时加戏和删戏,要学会在每一场戏之间建立人物心理逻辑。拿加戏来说,拍一场戏,第一场戏是人物推门进来,第二场戏是人物从屋里出去了。按照剧本演,只是一个进门出门的动作,但往细里琢磨便能扯出更多线索,比如进门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人物情绪有什么变化?如何体现在人物的表情、动作上等等,这是剧本背后隐藏的逻辑。 反观那些从榜单上消失的一代流量,比起演技,他们显然更擅长找理由推脱责任,或者把自身不恰的行为进行合理化。 鹿晗曾经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谈到对待演戏:“要说让我去塑造一个角色,从头到尾,包括特点、性格、小动作……现阶段很忙的一些流量明星,我敢发誓那是不可能的,哪有时间啊!” 李易峰获得金鹰奖的作品《麻雀》,曾经引发过替身争议:为了节省时间,剧组采取了分组拍摄,男主角很多文戏都使用了替身。而李易峰在接受采访时做出的解释是:“不重要的远景可能是用替身。” 连基本的钻研剧本、全程待在剧组参与创作都实现不了,他们自然也不可能在表演细节上花心思了。 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数据,是生意。 3 同样需要警醒的,还有影视行业里习惯粗糙的从业者们。 “流量毁戏说”正在行业里小范围盛行。今年8月,被网友诟病“关上国产科幻电影大门”的《上海堡垒》,炮火打向了鹿晗;9月上映的《诛仙》口碑下跌,观众将缘由归咎于肖战。 流量明显以一己之力拉低整部戏水准的前例不是没有,但因此给他们扣上“毁掉中国电影”帽子的行为,也着实有些偏颇。 以《上海堡垒》为例,鹿晗的表演确实不够好,但剧本、特效、节奏等环节也问题多多。然而,鹿晗独自被拎到舆论的最前方被大肆讨伐,很多原本应该被重视的问题,因此被掩盖。 图:鹿晗《上海堡垒》剧照 毕竟,戏与人是很难完全割裂的。单指望以人保戏,不顾主创、编剧、导演等其他因素,是片面的,也是不现实的。 试问,抛开流量演员,如今市面上主创班底强大、编剧水平拔尖、创作氛围顶尖的剧组又有多少呢? 最近的,2016年剧版《白鹿原》开机前,全剧组不计成本,提前一个月进驻陕西蓝田农村体验生活。 演员也毫不松懈,饰演孝武的演员王骁通过农活领悟到了角色的着力点:农民对庄稼、牲口和土地有着无可言说的亲近感。一个细节:同样是割麦子,生手割下麦子拢一拢抱在怀里,会刻意和麦子保持距离感,以防被麦芒扎到。而农民会像抱孩子一样,一把把麦子抱在怀里,再扔向麦垛。 体验的过程是为演戏热身的过程,也是把演员身上城市文明和外部欲望一层层剥落的过程。和角色的距离近了,人物也就立住了。 再往远处看,2001年的《大宅门》剧组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管是多大的腕,进了剧组,所有的戏,都得亲自和对手搭戏。 主演陈宝国曾经感慨,“有人搭戏感觉绝对不一样。”剧中有个情节,是陈宝国饰演的白景琦看到母亲在床上安睡,等回头一看母亲已经咽气了。这场戏拍了两条,陈宝国感觉都不太满意,拍第三条的时候,出去换衣服的斯琴高娃回来了,她突然搭了一嗓子:“儿啊,娘想你!”陈宝国一听,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如今看来,这样的创作氛围已经很难得。 过去讲究的是戏大于天,好戏与好演员互相成全。而现在是主创对戏的吹捧声大于天。遇上烂作品,大众的质疑声和批判都很难叫导演和主创清醒,仿佛委屈的一方的是自己,锅就该全部由演员背。 掩耳盗铃之下,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资本曾经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编剧宋方金曾经谈到行业尴尬境遇:资本进来以后,发现控制不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是发明了大IP,像一个筐把所有的东西装在里面,把其他所有的创作环节(编、导、演)矮化为工具,让他们不再占据影视作品的主体生产地位。 但结果呢? 频频失利的IP改编作品,显然已经让这个“法宝”逐渐祛魅。 资本是逐利的,当艺术创作陷入被动,影视市场也容易滋生畸形。如今,糊掉的流量项目要按批算,流量红利更是早已吃尽。 坏消息是,影视行业的寒冬尚未终结,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和演员已经清醒,而好戏永远值得等。 部分资料来源: 1.《流量明星失信又失效?贬值才刚刚开始》,黄启哲,文汇报/2018年/11月/20日/第005版 2.《流量明星消亡史》,刘丹如,AI财经社 3.《杨幂甜剧打转、唐嫣新剧哑火,85后小花们怎么了?》,符琼尹,毒眸 |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