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网贷财经! 电话 40089372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在线客服

网贷财经- 权威财经门户,价值、与您分享!

热门关键词:网贷 P2P网贷 网贷财经 安全平台 互联网金融 跑路平台
首页
消费曝光台
银行代卖保险 收益不及预期引不满
发布时间:2018-03-15 16:20 来源:扬子晚报网

  专家提醒:买保险核心是保障,免责条款要看清

  扬子晚报网3月15日讯随着人们收入的提升,保险意识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增加保险配置。在银行购买被代理的保险产品,不失为一种方便的投保方式。然而,如果银行代理保险时没有跟消费者说明保险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甚至还承诺保险收益大于银行利息,则很容易引发争议。

  案例回放

  保险收益高于银行利息 可为啥老是不兑现?

  消费者李先生2010年8月在某银行卢庄分理处储蓄时,一家保险公司宣传一款储蓄型保险,利息比银行高,还可以分红。但到2017年并没有兑现承诺。他投诉要求退款。经消委会调解,该保险公司同意给消费者退保。

  2011年7月消费者张先生到某银行宝应鲁垛分理处办理存款业务,后在营业人员介绍下购买了一份保险。其间消费者按保费10000元标准缴费。2016年8月保险到期,保险公司返还本金及红利11277元,消费者认为红利返还低于预期,遂与银行发生争议,双方协商多次未能达成一致协议。后于2017年1月诉至宝应县消协,要求按合同返还三万元。经宝应县消费者协会调解,双方协议:1、保险公司于协议签订后7日内一次性给付消费者红利2750元;2、银行出于照顾和关心,资助消费者3250元作为精神抚慰。

  专家点评

  买保险核心是保障,免责条款要看清

  江苏省保险学会秘书长助理偶见介绍,该案例属银行代售保险过程中出现的消费争议。之所以会出现,可能跟工作人员在销售保险的过程中没有跟消费者说明保险条款,或者消费者没有完全了解保险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有关。据保监会和银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或代售保险的银行,必须跟购买者说明保险条款、正确演示红利,特别对于免责条款、犹豫期、红利来源及红利的不确定性必须详细说明,免生争议。

  他认为,要避免上述争议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行业加强监管。二、银行和保险公司对于代销保险要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做到规范销售流程。三、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险消费观。消费者要明确保险是保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消费者如果只是看保险的红利回报,那么或许不会超过市场投资品的平均回报率,有的时候甚至低于银行利息。但消费者应该看到的是,万一发生了保险事故,那么保险的赔付是保费的几倍或几十倍。也就是说,买保险的核心是看重它的保障功能,而不是为了赚钱,不能把保险的收益期望值提到不合理的水平。

  偶见介绍,上述争议在前几年出现较多,后经保监会和银监会规范后,近年已较少见。

  目前来看,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保险意识也不断提升,对保险保障的需求也在增加,这都是好的消费变化。现在保险领域比较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是代签名。尽管代签名一直不允许,但实际操作中可能还是存在。他提醒消费者如果代签名的话,保险合同可能会无效。

  他建议:一、保险公司有些产品还离保户真正需求有距离,市场还没细化,没有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产品。二、市场竞争要规范,不能把保险中间的费用提得太高。三、消费者要理性消费,一定要认识到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不要对回报的期望值太高;购买时认真看清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对自己是否合适;对期交的保险产品要衡量是否有能力承受消费。

  律师说法

  重视保险产品的犹豫期

  江苏焯燃律师事务所李晓英律师介绍,2014年1月,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

  《通知》提到,商业银行应当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

  保险公司销售保单利益不确定的保险产品存在以下情况的,应在取得投保人签名确认的投保声明后方可承保:1、趸交保费超过投保人家庭年收入的4倍;2、年期交保费超过投保人家庭年收入的20%,或月期交保费超过投保人家庭月收入的20%;3、保费交费年限与投保人年龄数字之和达到或超过60;4、保费额度大于或等于投保人保费预算的150%。

  商业银行代理销售的保险产品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应在合同中约定15个自然日的犹豫期,并在合同中载明投保人在犹豫期内的权利。

  保险公司应合理设计保险单册样式,应在保险单册封面用不小于三号的字体标明风险提示语及犹豫期提示语。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财经wdcj.cn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新闻】

下一篇:对劣质服务说不:服务质量渐成国人消费关注点

上一篇:消费维权看过来 车险与理财成投诉新热点

网贷财经-财经观察
网贷财经-大咖专栏
网贷财经-互联网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