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相信有不少人以旅游的方式过年。那么,出门看看少不了就是订票、订酒店。通过网上订票平台来解决出游者的需求,已成常态。然而,海量的消费信息也被记录下来,你在网上购物时的偏好和习惯在不经意间就能被他人获知,这些数据却可能会为某些别有用心的网站提供“便利”。
据《科技日报》报道,有微博网友作为某旅行网站熟客,竟要为相同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微博发出,网友纷纷吐槽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由此可见,大数据“杀熟”并非孤例。对于这种借用先进技术的“宰客”行为,监管和惩罚都是必不可少的。
大数据“杀熟”已成普遍现象
最近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他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他了解到,淡季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我的消费比较高,我老公消费比较低,开通不限流量服务的时候,他只要开通88元的套餐就可以,我必须得开通138元的套餐。”……
网友作为某旅行网站的熟客,却要为相同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此事一经曝光即引发热议。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实行价格歧视,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一些企业,为了吸引新用户,往往也会采用一些常客难以享受到的优惠措施。
俗语说,买的没有卖的精,看人下菜碟,一直是商业世界的常态。比如我们出门旅游时,一开口就会暴露自己外地人的身份,黑心商家就可以乘虚而入。口音就是一种数据。只不过在大数据时代,“奸商”是用代码和算法对付你的,“杀熟”可以批量进行了。这事告诉我们,双赢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逻辑。这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缺陷:非对称,不透明。
其实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大数据“杀熟”这种市场行为,指的是借助老客户对产品的信任,用已形成的购买习惯等要素悄然抬高售价或保持高价,谋取巨大利益。据媒体反映,网络公司这类“杀熟”现象竟然十分普遍。
如果你在某宝搜索300元以下的羽绒服,你之前的网购信誉良好,这时你在平台大数据里一定是“价格敏感型”标签,这个时候平台给你推荐150元价位的羽绒服,只要商家成交量和评价都高,相信你也会买。
利用大数据“杀熟”,其实是商业伦理的退化。 “杀熟”是新表现,但就“杀熟”本身来说,却是老问题。在本质上,大数据“杀熟”与传统经济的“杀熟”并无区别,体现的是一种滞后的商业文明,反映的是一种落后的商业伦理。大数据杀熟,其实就是贪小便宜的技术智障。大数据发现,您在平台上消费的频率不错,是熟客,用互联网思维来说,就是黏性很高的客户,不怕你走,也不怕你货比三家。但他们忽视了一点,总有极少数用户会发现杀熟的问题,并广而告之,最终众人皆知。
监管不能缺位
对于大数据“杀熟”应有惩罚机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更加透明,海量信息的收集更加便利。在使用上,大数据可以用来让商家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能被不法商家用来“宰客”,如何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进行监督和管控应提上日程。
首先,加强对大数据的监管,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个人信息及其利用的保护,主要是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其次,网络管理相关部门应当通力合作,监管部门必须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数据公司的监管,确保尽早铲除“杀熟”等不良现象的滋生土壤,让大数据在使用上不走弯路、不上邪路。最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大数据穿上“透明衣”,确保大数据真正被用于增进人民福祉。
现在,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呼吁各有关部门,全面加强对大数据宰客行为的调查、监管,而在此之前,自我加强防范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