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网贷财经! 电话 40089372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在线客服

网贷财经- 权威财经门户,价值、与您分享!

热门关键词:网贷财经 财经 科技 投资 创新 基金 互联网金融
首页
科技
共享单车告别免费骑行 下半场应是服务战而非垄断战
发布时间:2018-03-08 08:42 来源:通信信息报

  春节过后,不少用户发现共享单车平台摩拜、ofo悄然取消了月卡优惠,5元就能骑3个月的优惠已取消,变为了20元一个月的原价。对此,部分网友难掩心中失落;也有部分网友表示理解,认为收费才是正常的商业运营行为。冬去春来,前期价格大战硝烟逐渐散尽。告别免费骑行,预示着共享单车下半场竞争的正式开始。专业人士呼吁,共享单车的下半场之争,应该更多地建立在服务升级上,以服务促发展,并寻找科学合理盈利方式,使行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共享单车价格战“停火”

  近期,两家共享单车巨头摩拜和ofo的价格战悄然中止。ofo率先熄火,取消免费联名卡并关闭了1元月卡的购买通道;接着,摩拜单车用户也注意到,不少地区的骑行月卡折扣已经停止。

  对此,摩拜方面表示,摩拜单车原月卡折扣为限时优惠价格,该折扣活动已暂停,既有的相关服务不受影响。摩拜单车还将推出其他丰富的优惠活动,倡导用户绿色低碳出行。

  ofo表示,这次是“优惠方式”的调整,在低价月卡告别舞台之后,会有免费周卡、小额折扣券等活动推出。

  值得关注的是,当摩拜与ofo取消优惠恢复常价时,处于第二梯队的哈罗单车仍在实施补贴,抢占市场。

  2017年共享单车几家欢喜几家愁。无数的共享单车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又以最快速度走向灭亡。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为数不多的运营商存活了下来,其中以摩拜和ofo为首。此次价格调整表明,两家都有意结束这场耗费巨大的“烧钱”大战。

  市场经过洗牌后恢复理性

  价格战不可能永远打下去,共享单车企业要经营下去,必须尽快回到正常的商业轨道上来。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价格调整,说明市场经过洗牌后正恢复理性。

  此前,两大共享单车巨头的投资人在多种场面力促合并,但一直无果。随后,市场上屡屡出现摩拜和ofo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的消息。此次,摩拜单车与ofo小黄车的月卡“悄悄涨价”,不但引发消费者的普遍关注,也牵动共享单车行业的神经。

  分析人士认为,停止价格战,或许是应对现金流吃紧和融资前景不明朗的理智选择。目前,双方都面临着非常现实的成本和现金流压力。此前的办法是“借用”押金救急,但押金“输血”的通道已经在监管层面被封堵。

  曾经,这些企业都希望自己成长为新的互联网平台,通过用户和流量来获得较大效益。事实上,这只是它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发展到现在,共享单车的工具属性日益显著,甚至越来越依赖微信、滴滴、支付宝等流量入口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在互联网平台梦破灭之后,投资人也变得理性了不少,不再支持管理层的大冒进行为,这是促使两家企业停止价格战的原因之一。

  不过,跑马圈地结束,就开始收割用户,过去共享单车约等于免费骑,现在包年要240元,相当买辆自行车了,消费者会买帐吗?

  希望不再形成新的垄断

  其实,共享单车除了价格优势之外,还有其他优势。覆盖面极广、用完即走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是共享单车的最大优势,也将是整个行业能存活下来的关键。所以,因为优惠取消而选择买车的消费者估计并不占多数。

  日前,《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4920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47.2%。未来五年,中国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市场容量广阔而巨大,但如何把握这一前景,通过可变现的方式实现盈利,却是摆在共享单车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而且也将是共享单车下半场竞争的关键。

  共享单车会不会走网约车的“老路”,这是消费者普遍担心的问题。从免费到收费的模式,用户并不陌生,但大家真正关心的是,当一两家企业成为行业龙头时,相对应的服务和体验是否跟得上。市场垄断地位确立之后,会不会擅自涨价,比如:下班提价、雨天提价、节假日提价,涨价的理由层出不穷,用户的体验变更差了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

  专家表示,共享单车告别价格战,下一步应该打“服务战”。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既是企业创新方向之一,也符合商业进化的历史必然性。挥别烧钱战,让我们期待共享单车在下半场的表现,也希望广大用户和监管部门做好监督,当好裁判,助力单车健康发展,走得更远。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财经wdcj.cn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新闻】

下一篇:新疆电信召开全员作风转变暨“比学赶帮超”活动部署会

上一篇:爆料!斗鱼获腾讯40亿投资 双方将深度战略合作

网贷财经-财经观察
网贷财经-大咖专栏
网贷财经-互联网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