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保险在内地,受到的待遇非常极端。
正方辩友各种神化香港保险:保的病种多,便宜,保额可增加...
反方辩友则把香港保险妖魔化,譬如不受法律保护,费率不保证,理赔难...
双方经久不息的互相diss,
对此,香港保险表示:我特么也很委屈啊。
二爷上周去香港走了一圈,深入了解了各个环节。
发现正反双方都有失偏颇...
一.
先说正方观点:
1.香港保险保的病种多,并且更便宜?
这个说法其实有点过时了。
内地新出的很多重疾产品,保的病种并不比香港保险少。
另外,香港保险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种便宜。
很多人都听说香港保险便宜,然后一比价发现,同样保额,怎么比百年康惠保,弘康A等贵了那么多?
为啥?
因为产品不一样。
百年康惠保和弘康A都是消费型产品,且不含身故责任。
而香港销售的主流重疾险,都是储蓄型产品。
一般都是终身型,带分红,含身故责任,可多次赔付,保障责任更多,保费自然更贵。
以香港的一款热销重疾险:友邦加裕智倍保为例,
32岁,女,保额10万美元,保终身,缴费25年,每年保费是2259美元,折合人民币是14299.7元。
内地没有完全可以与它对标的产品,不太好直接比价。
但这个保费,跟平安福比起来,才是更便宜的。
2.香港保险可以分红,保额可以扛通胀
这是真的。
香港保险可以通过复利滚存的红利收益,来增加保额。
这也是很多人买香港保险的原因。
保额增加,肯定可以部分抵御通货膨胀的风险。
但能不能有效抗通胀,要看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能达到多少。
二爷改天会挑两款产品,仔细对比一下。
二.
再说反方观点:
1.香港保险不受法律保护?
这个就真的是扯淡了。
香港也有《香港保险条例》,所有在香港合法销售和签署的保单,都受到香港法律保护。
无论是本地人、内地人还是外国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
购买香港保险需要本人去香港签单才算合法有效。
18岁以下的孩子,才可由父母代为签单。
在大陆买的,肯定是不合法的。
2.香港保险费率不保证?
这是真的,但没有那么夸张。
香港保险更灵活,保留了调整费率的权利。
但这个调整费率,不会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所有客户。
因此,保险公司也不会瞎调。
咱们内地最新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也写了长期险可以调整费率。
so,没必要抓着这一点不放。
3.香港保险理赔难?
很多人会说大陆有两年不可抗辩,就算带病投保,熬过两年就没事了。
香港就不行。
这算是真的。
香港也有不可争议条款,但比内地会更看重诚信原则。
在内地,保监会和法院都会更偏向于消费者。
很多时候,即便消费者没理,一哭二闹三上吊,还是会拿到理赔。
在香港,就不会。
如果用户投保时未如实告知,不管多少年,都可能导致拒赔。
譬如,医保卡外借的情况,我咨询了友邦和保诚,结果都是不能投保。
但不能直接说香港保险理赔难。
如果你如实告知了,正常投保,理赔是不会有问题的。
香港也有保监局,遇到问题也可以去投诉。
三.
从我来看,香港保险只是保险而已。
既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好,也没许多人骂的那么差。
香港保险的优势是:
A.保额可增加,能部分抵御通货膨胀。
B.癌症多次赔付,间隔期3年,不管复发转移都赔。
这一点,目前内地的重疾险都还没做到。
唯一有一款信泰的防癌险,跟港险癌症多次赔付的设计一毛一样,但是很贵。
C.美元保单,全球理赔
香港保险理赔是全球的,在全球范围内有合作的医院都行。
友邦在国内认可的医院大概是1400多家,多为三甲医院。
另外,理赔只需要邮寄材料,不用再跑香港一趟。
二爷特意问了一下,重疾理赔一般需要:
1.《危疾理赔申请书》
2.主诊医生签名
3. 身份证明文件副本、所有化验报告和病理报告正本
在单据齐全情况下,大病或身故一般在15天-1个月到账,跟内地差不多。
但香港保险产品设计稍显复杂,保费比内地消费型产品贵许多。
所以,这不是适合普通人的游戏。
在家庭收入一般,预算有限的情况下,
购买内地责任更简单纯粹的消费型重疾搭配定寿即可。
尽量保证足够的保额,来抵御通胀影响。
家庭收入OK,预算宽裕的情况下,
香港的重疾险跟内地产品,建议组合购买。
都有各自的优势,不是一定要有我没他。
至于理财险,二爷则更偏爱香港的理财险。
投资范围不太受限,全球资产都可以买买买。
他们的理财险玩儿法也很多,有机会我会写写。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