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芯片供应危机是国产化替代的一次机会?图片来源@视觉中国200万辆、500万辆、700万辆、1094.3万辆,AFS对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的估算越来越悲观。芯片短缺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成因,钢铁和塑料、树脂等大宗商品的飙升和供应短缺同样是造成车企削减产能的重要原因。关于大宗供应短缺迫使汽车企业减产的事情会在稍后另写一篇稿子来说,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芯片产能短缺给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很多人喜欢把这一轮芯片危机的爆发,归结为疫情之初行业集体的需求误判。去年年初,国内汽车销量退回到15年前的水平,保守情绪在整个行业蔓延开来,多数车企据此向一级供应商调低了零件需求,供应商又把这种需求传递给上游的芯片制造厂。于是代工企业进一步将产能转向消费级芯片,最终在车市重启后半年让行业陷入无芯可用的局面。听上去合情合理,但参考的时间线却不够长。事实上,芯片的大规模短缺从华为被制裁后就开始了。被制裁的一方短期内开出高价让晶圆厂优先生产自己的大量订单,进而导致下游各行业的恐慌性备货和供需错乱。这种情况在2020年9月以后得到缓解,因为华为已经无法向台积电等企业下单。整个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失衡还在继续。先进制程的魔力无需赘述,是晶圆代工模式走上历史舞台的推手之一,为台积电带来延续数年的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8英寸晶圆一直被视为落后产线,其关键设备也面临停产的困扰。SEMI数据显示,全球8英寸晶圆产线数量在2007年达到巅峰,此后开始走下坡路,直到十二年后,全球范围内也只保留了191条产线。毫不夸张地说,本轮芯片危机,是过度宣扬制程工艺的恶果之一。01 制程不是衡量芯片价值的唯一标准业内关于8英寸晶圆紧张的消息传了很多年,从物联网逐渐铺开的2015年就开始了。智能产品、工业/汽车电子应用的的激增,带来MCU、电源管理IC、指纹识别IC等器件的大幅增长。一般情况下,以上这些适用于40纳米以上的成熟工艺,甚至不乏采用180纳米和350纳米制程的元器件,用8英寸晶圆生产即可。在汽车领域,MCU和IGBT这类主控芯片,大多数使用的也是28nm、45nm甚至更落后的工艺制程。即使是号称最智能的特斯拉,现阶段使用的也是14nm的自研芯片。当下并非是所有芯片都断供了,供不应求的主要是ESP(电子稳定程序系统)和ECU(电子控制单元)这两种车载电脑的核心芯片,用于搭配电子稳定系统、智能发动机控制系统的高端燃油车。尽管每家汽车制造商都会有意识地选择多家MCU供应商(例如,奥迪豪华SUV搭载的38个MCU来自7家供应商,本田中型汽车搭载的20个MCU来自7家供应商),但在三级供应商方面,他们几乎没有选择:市面上7/10的MCU都来自同一家代工厂。汽车企业面对代工厂时的弱势地位,在大众身上也不例外。据路透社报道,大众集团的一名高管曾在去年4月通知供应商,称下半年汽车市场将出现强劲复苏,提醒其做好备货。但是,供应商并没有听大众的话,其生产计划未做明显调整,直到去年11月底出现芯片短缺后才告诉大众。地表最强代工厂,真让人羡慕啊既然8英寸的晶圆不足了这么多年,代工厂为什么不扩大产能呢?因为8英寸晶圆的价格较12英寸低得多,在代工厂眼里,扩大8英寸产能的成本效率更低。从台积电2021Q3的业绩来看,7nm及以下的先进制程带来的收入在半数以上,由汽车芯片带来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仅为4%(这还是今年增长了1个点后的结果)。虽然台积电表示会增加投资以支持其汽车客户,但这是一个长期行为,主要是迎合汽车行业向高性能计算发展的未来趋势,而不是为了解决眼下的供应瓶颈(一个年初开始建设的晶圆产线要想正式投产,最快也是2023年的事情了)。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先进制程淘汰赛中,九成以上的晶圆厂都被淘汰了。既然断供的并非是先进制程,为什么包括中芯国际在内的一众8英寸晶圆厂没能从中受益呢?一个很少被提到的行业常识是,制程并不是衡量芯片价值的唯一标准。比起消费级芯片在制程工艺上展开的近乎疯狂的竞赛,行车时遭遇的振动和冲击,以及极端条件考验和各种液体或粉尘的侵蚀,车载芯片的技术要求显得更为复杂:它要承受的温度范围一般在-40°C-150°C之间(消费级芯片只需满足0°C-70°C的工作环境即可),使用寿命往往在15年以上甚至30年(消费级芯片的生命周期在1-3年之间,一般不会超过5年),车载芯片的不良率不能高于百万分之一,甚至是无限趋近于零(消费级芯片可接受的不良率是万分之二)……为了保证车载芯片的安全可靠,进入汽车电子主流供应链体系需要满足多项基本要求:所以对于后进者来说,想要撼动原有市场是极为困难的。即便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领头羊 Mobileye,也花了整整8年才拿到第一张车企订单,上市则是在成立15年之后。02 为什么说芯片供应危机是中国的机会?2009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直到十年后,六家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也抵不上一个丰田。通过产品进出口过程中的“剪刀差”,大量工业制成品的剩余价值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按照英飞凌2020Q4公布的数据,从燃油车到纯电动汽车,单车半导体的价值量从457美元提升至834美元。现状却是在中国每年2800万辆的汽车市场,国产汽车半导体的产值仅占全球车载芯片收入的4.5%,其中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数量在80%-90%。而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球芯片制造产能转移,中国承接了至少1/5个部分。2004年,我国就提出了加强培育零部件产业,时至今日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依旧严重滞后于整车。在国内,Tier 1所需的车载芯片可以通过自主开发和跨境收购的方式有所突破,但Tier 2所需的半导体部件,国产能力几乎为零。汽车半导体按种类可分为功能芯片MCU、功率半导体、传感器和其他。从价值占比来看,传统燃油车的MCU价值最高,当传统汽车逐渐过渡到新能源汽车,价值量增长最大的是功率半导体。电动车中,逆变器和电机取代了发动机的角色,其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机的功率输出表现和整车的续航能力。目前,大部分电车还是用IGBT来做高功率逆变器及车载充电系统。反映在过去一年的乘用车销售市场,是燃油车销量的节节败退,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 01 制程不是衡量芯片价值的唯一标准 中提到过,本轮汽车芯片供应危机主要集中在对制程工艺要求稍高的MCU部分)。然而当黑暗降临时,没有谁是幸存者。今年6月,中国乘用车销量结束了疫情以来的11连增,同比下降5.1%。燃油车之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大盘虽然维持住了过往的增长态势,但增长率先后到达S型曲线的第一个拐点,无论是正当红的特斯拉,还是所谓的造车新势力。马斯克喜欢在季度末给全员发邮件,用以督促交付。在本季度下发的全员邮件中,他写道:特斯拉制造了很多缺少零件的汽车,需要稍后再添加,这是特斯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交付浪潮。亚洲的汽车半导体基地,除了日本和中国台湾,还有一个重要支撑区域——马来西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积累,这座黄金半岛成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的第七大出口国,超过50个半导体制造商在当地设厂,贡献了全球后端半导体产量的13%。当马来西亚政府因为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面行动管制令”,意法半导体、英飞凌、恩智浦和瑞萨的生产都按下了暂停键。这次,小鹏和理想也没能逃过车载芯片短缺的厄运,纷纷下调了第三季度的交付量预期。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理想向用户提供了一个3雷达版本的车型,并承诺会在12月到明年春节前为车主免费补装剩下的2个雷达。在完成补装之前,暂不开放ADAS中的自动并线和前方横穿车辆预警功能。学到了特斯拉交付的精髓。但透过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月报,我们证实了不管是纯电动市场,还是插电混动市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都已经开始放缓的事实。除了比亚迪。作为国内最不务正业的整车制造厂,他们自主设计与制造的IGBT芯片和模组,已批量应用于比亚迪电动汽车;同样已批量或即将批量应用于汽车的关键芯片还有图像传感芯片、车用MCU、电池管理芯片和IGBT驱动。在别家因缺芯过得水深火热的2021年,阻碍比亚迪交付的是刀片电池的良品率迟迟得不到改进。在官方语境中,自研自产芯片使得比亚迪产能未受到缺芯潮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已经从潮水中上岸呢?答案恐怕不那么乐观。翻看比亚迪半导体四个月前向深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公司通过供应链进行境内外采购元器件,前五大供应商的占比数量常年保持在接近30%的水平,其中不乏东部高科、台积电以及先进半导体的影子。中国的汽车芯片制造业,还有最艰难的一段路要走。但眼下正是最好的机会。半导体去进口化来到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窗口期。在这之前,得益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比亚迪已经是国内仅次于英飞凌的车规级IGBT厂商了。03 放弃幻想,特斯拉国产化不过是又一个诱人的「苹果」特斯拉一直对外宣称致力于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据外媒报道,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零部件中有90%以上来自中国供应商。但他们没有写出来的地方是,这个国产化包含着大量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名单。以及斥巨资运抵上海的各式自动化设备。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研发力量都布局在美国,就连招聘网站上面向中国的职位,也多是生产、交付、销售以及客户支持等边缘岗位。上一轮在中国享受了超国民待遇的外资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把我们变成了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我们赚到了钱,但也失去了很多,唯一学会的道理就是:谁掌握最核心的技术,谁就能获得最大的优势。如若不然,就会像iPhone的国产化一样,养出一堆等库克临幸的产业链玩家。一如欧菲光,脱离苹果产业链之后,当季利润就下滑了93.25%,令人唏嘘。最后,希望大规模的制造能力,不是中国芯片的终局。参考资料:[1].应对2021年汽车行业芯片荒,IHS Markit,2021年[2].汽车电子革命系列白皮书,罗兰贝格,2021年[3].芯片短缺对汽车行业影响几何,国泰君安,2021年[4].如何理解芯片代工权?半导体风向标,2021年[5].八英寸晶圆的问题,半导体行业观察,2021年[6].从苹果陷阱,到特斯拉幻影 远传科技评论,2021年[7].与手机里的芯片相比,做车载芯片会更难吗?X科技实验室,2021年...
在通胀持续“逼宫”之际,各大主要央行的“鹰爪”已经愈发锋利,“紧缩风暴”远比想象中更猛烈。在美联储下周大概率宣布减码之前,加拿大央行亮出的“鹰爪”远比市场想象得更锋利。当地时间27日,加拿大公布央行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但让市场意外的是,加拿大央行宣布彻底结束量化宽松,加息时间也将提前。在加拿大央行鹰派声明推动下,27日纽约时段加拿大2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超过24个基点,升破1%关口,加元盘中则一度大涨逾100点。“鹰上加鹰”尽管市场对加拿大“放鹰”已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但最终的鹰派程度还是让市场倍感意外。加拿大央行意外宣布结束量化宽松使其成为首个结束QE的G7央行,市场此前预期加拿大央行不会直接结束QE,而是将购债从每周20亿加元削减至10亿加元。加拿大央行表示,在结束QE后会进入再投资阶段,在此期间央行将仅购买同量的加拿大政府债券以取代到期的债券,从而保持整体持有量不变。更“鹰上加鹰”的是,加拿大央行还将加息预期提前至最早明年二季度,利率可能“在2022年中间季度(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的某个时候”上调,因为供应问题限制了经济在不助推通胀情况下实现增长的能力。当地时间27日,加拿大公布央行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25%不变,符合市场预期。视觉中国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Joe Perry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拿大央行当天宣布退出每周20亿加元的购债计划,结束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对此倍感意外。此前人们曾预期加央行将购债规模缩减一半至每周购债10亿加元。此外,央行还将其加息指引自2022年下半年提前至2022年“年中季度”。而市场的预测则比加拿大央行更加激进,Joe Perry对记者表示,市场已于会前消化了加拿大2022年4月首次加息预期。而在会议结束后,市场更是已经计入2022年1月加息概率64%,2022年3月加息概率100%。加拿大为何直接终结QE?加拿大央行此次超预期鹰派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再不出手,通胀恐怕就真的压不住了。加拿大央行预计今年四季度通胀率将高达4.8%,今年余下时间通胀率维持近5%的18年高位,远超央行能容忍的1%-3%通胀率区间上限。而此前加拿大通胀便已经飙升,受交通、住房和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加拿大9月通胀年率加速升至4.4%,创18年新高,加大了加拿大央行收紧政策的压力。在27日利率决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加拿大央行行长Tiff Macklem保证通胀不会永久保持在高位,承诺将其压回到2%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让通胀回到目标水平,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们会做到这一点。”“在通胀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拿大央行对其刺激措施进行了‘艰难的转变’,结束了量化宽松,并将可能首次加息的前瞻指引从2022年下半年提前至2022年年中。”加拿大蒙特利尔银行经济学家Doug Porter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央行认为,通胀超过央行控制范围顶部的时间将比预期更长,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有上行风险。加央行预计2021年整体通胀率为3.4%,2022年为3.4%,2023年为2%,而7月的预测分别为3%,2.4%,2.2%。而在通胀飙升的同时,加拿大经济复苏正在放缓。加央行预计2021年加拿大GDP增长5.1%,2022年将放缓至4.3%,2023年GDP增长3.7%,而7月的预测分别为6%,4.6%,3.3%。加拿大央行表示,经济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经济中供应中断情况比预期更糟。在通胀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市场已经预期加拿大央行将迅速转向紧缩周期。投资者目前预计加拿大央行将在未来6个月内开始加息,市场已经消化明年加息四次的预期。道明证券加拿大首席策略师Andrew Kelvin表示:“加拿大央行有些意料之外的鹰派,但不是量化宽松相关,而更多的是关于前瞻性指引的变化,加央行指出经济疲软应该在2022年年中的某个时候被消化,而不是此前预期的在2022年下半年。”更猛烈的“紧缩风暴”即将来临在通胀持续“逼宫”之际,各大主要央行的“鹰爪”已经愈发锋利,“紧缩风暴”远比想象中更猛烈!嘉盛集团全球研究主管Matt Well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全球经济的通胀信号层出不穷,从口头到行动都有。Twitter首席执行官Jack Dorsey声称‘恶性通胀……正在发生’,加拿大央行则出人意料地结束量化宽松计划并将明年的通胀预期大幅上调。”Bleakley Advisory Group首席投资官Peter Boockvar表示,“加拿大央行周三的举动显然出乎了人们的意料,也提醒了我们货币紧缩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从更大范围来看,美联储预计将在下周正式宣布减码,利率市场也预计美联储明年有望加息两次。英国央行则更为鹰派,早前已经暗示年内就有可能加息,市场已经预计英国央行到明年9月将加息4次。即便是向来“鸽声嘹亮”的欧洲央行,市场也开始预计其明年可能会加息。“许多主要央行现在都在小心翼翼地要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他们这样做不是因为经济复苏的力度。”荷兰合作银行全球经济和市场研究主管Jan Lambregts表示,“成本推动型通胀似乎推动了央行的行动,各央行表示他们现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关注点。”而对于加拿大而言,由于央行承认通胀压力比之前认为的“更强劲、更持久”,未来的政策可能更加鹰派。“随着全球通胀压力持续加大,加拿大的经济活动看起来很强劲,而且就业市场复苏力度比其他大多数国家更强,明年更早和更积极地收紧政策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荷兰国际集团(ING)首席国际分析师James Knightley警告称。...
婚恋行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不能一切只向“钱”看,真正对用户负责,商业模式才能走向良性循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划重点:1、珍爱网、百合佳缘等婚恋网站,为了追求利润,确实存在诱导充值和贷款、PUA等手段,想方设法让用户为婚恋服务付费,并且不一定能够兑现承诺。2、有女性用户透露,在密闭空间中持续PUA是常用套路,红娘会先假冒高学历赚取认同;再制造焦虑,抛出诱饵、拉近感情,最终促成签约。付费后,所有承诺落空。3、犯罪手段统计中有44%来自婚恋网站,远高于微信和QQ。法院透露,在诈骗额度超百万元的案件中,全部赔偿的几率为0。2.4亿单身人口之下,婚恋一直被认为是市场广阔的行业之一。然而,与“钱景”同在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套路骗局。#花20万婚介费找的男友是婚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事件女主人在婚介机构花费20万元认识男主,借男主百万元后,却在拍婚纱照的前一天“失联了”。经警方查证,男主同时交往了7名女性……事实上,这类婚恋套路和骗局不在少数,而婚恋网站就是骗术的“集散地”,套路的“重灾区”。案例1:“交20万元婚介费,给我介绍个渣男?”据央视报道,离异后单身的方女士,找到了一家婚介公司,希望可以寻找到一份好姻缘。婚介公司的业务员将方女士的这一单工作私下转包给了婚姻咨询师马某,马某开出的介绍服务费高达20万元。交完服务费,马某很快就为方女士匹配到了一位男士高某,并安排他们见面。高某透露自己在北京有多处房产,在杭州也有房产,而且自己在做房产投资。方女士认为其家庭、经济情况,各方面都比较符合自己的要求。二人很快确立了关系,成了男女朋友。交往期间,高某开始以投资等名义,陆续向方女士提出借钱。后来,两人走到了结婚的程度,但就在去拍婚纱照的前一天,未婚夫高某却人间蒸发了,一起消失的还有方女士借他的一百多万元钱。经检察机关核实,高某同时交往了7名女性,还有另外一名王女士被以婚介服务费的名义骗取了100万元。今年8月,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高某以涉嫌诈骗罪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而马某则被批准逮捕做另案处理。央视报道指出,所谓的婚姻咨询师马某会同时与一些婚介公司内的业务员进行合作,让业务员将一些征婚的客户介绍给自己。随后安排婚托高某与被害人进行交往,赚取服务费、介绍费。当高某与客户开始交往后,马某会亲自教授高某伪装技巧,高某也会将二人的对话录下来,当做教材反复学习。一位知情人士直言,婚托在婚介机构属于常用手段,有男婚托,也有女婚托。“如果周末没事干,这算是个副业,连晚餐费用都能找中介报销。不过一般是偶尔帮朋友凑数,长期做这个有点缺德。”在#花20万婚介费找的男友是婚托#的话题中,就有网友坦言:“我做过女托儿,有时候红娘根据对方的要求改一点我的个人信息,聊完那肯定没下文了。”案例2:“让我贷款充VIP后,女孩们全消失了”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涉及婚恋交友平台的相关投诉案例超过24000件,存在线下门店诱导贷款、情感机构虚假宣传、签约合同霸王条款;线上平台诱导充值、恶意扣费等多种问题,甚至还存在涉及灰色产业,涉嫌违法等情况。一位沈阳用户就在黑猫投诉上反馈,今年5月,珍爱网工作人员给自己打电话,称有本地女孩想见面。出于着急找对象,就抱着看看的心态去了。“工作人员热心的带我进一个小屋,问我的家事,给我洗脑,说在珍爱网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另一半,都是特别好的女孩。我工作一般,工作人员说没事,有跟我一样的男孩,都能找到对象,让我放心一定能找到心意的女孩。”该用户称,当时自己并没有带很多钱,在工作人员的洗脑下,最终在美团分期了12000元。但让他失望的是,付费之后,珍爱网介绍的女孩都不太好,之后她们都“人间蒸发”了。“花一万多块钱,却没找到对象。之前信誓旦旦的说能帮我找到对象,交完钱之后却拖时间,哄骗,我却每个月还着贷款,真是吃人不吐骨头。”还有用户投诉称,刚注册珍爱网时就有好多头像漂亮的会员女生主动发聊天,或者被网站App定义为互相喜欢,然而发送的信息却看不到,只能办理珍爱会员。但当你办理了之后就会发现,它是系统的自动提问并不是人家主动回复的消息,当你主动联系她的时候,却没有一个回复的。“我深深感觉到被套路了。我越发觉得线上全是以前会员的照片,盗用作为机器人,诱导大家上当受骗,办理珍爱会员248元,开通会员才发现是设置了自动提问,让我回答什么问题。根本不是人家主动联系的,也许根本没有这个人。”案例3:“灌输30岁后嫁人难,让我十分焦虑”这样的套路不止存在于珍爱网一家婚恋网站。今年7月,王茹(化名)收到了来自世纪佳缘红娘的短信,告知有位硕士学历、身高180cm、银行工作月入3万+的男士对她有意向。一直单身的王茹迅速添加了红娘微信,而红娘连续推荐的几位男士也让她十分心动。有的月入3万,有的年薪50万,还有的在北京海淀拥有多套房。看到这些优质男士的资料,王茹便答应了与红娘线下见面。然而,她却遭遇了一场长达两小时的PUA套路。与红娘的见面是在世纪佳缘的一个不足五平米的约会间进行。这位红娘号称北大犯罪心理学专业毕业,目前是华北区大区总监。王茹总结这位“北大红娘”的套路是:第一步,制造焦虑,进行PUA。红娘一直向她灌输“30岁之前嫁不出去获得婚姻幸福的概率会降低”,“30岁之后生孩子会难产”的思想,让她产生焦虑;第二步,抛出诱饵,不断怂恿提高择偶要求。王茹原本填的择偶条件是不介意对方有无京户和住房,月薪、学历和自己相差不多就行。却被红娘斥责要求太低了,“我有一个女客户,带着三个孩子离异,提出的要求都比你更高。她交了非常高的会员费,希望我们能为她找到年收入500万的优质男性。”第三步,建立亲近感,不断突破心理防线。在见面中,这位红娘询问了王茹有关生理、心理等多个敏感话题,以建立信任。最后一步是要求签合同。在完成上述步骤后,这位红娘就把笔递给她要求赶快签合同。“你签一下这个合同,只要28888元,可以分期支付,对你而言,不会造成任何负担。”意识到被套路的王茹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事后她查询发现,那位号称“华北区大区总监”的红娘,北大学籍档案中根本查无此人。数据:诈骗数额上百万,全部退赔率为0根据北京海淀法院日前公布的数据,近三年以来,海淀法院审理的婚恋交友诈骗刑事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犯罪形态上看,通过互联网结识进而进行交友诈骗的行为凸显,除了专门的婚恋社交网络,各种附带社交功能、社交属性的软件也逐渐成为滋生婚恋交友诈骗犯罪的原生地。这些案件中,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案件占比最高,但涉案赃款物的退赔率较低。诈骗数额上百万元的案件无一全部退赔,被害人损失挽回率极低。海淀法院曾提示,首先用户应该提高防范婚恋交友诈骗的意识。当对方以各种理由提出借钱需求时,要保持清醒头脑,核实用款事由和用款数额是否属实。另外,婚恋交友平台也应该承担自身责任。要求注册会员填报完整信息,并进行实名制管理,以便事后追索。对于在婚恋网站上恶意注册,甚至有婚恋交友诈骗前科的人,设立黑名单制度。实际上,近年来频发的婚恋交友诈骗案件背后,或多或少均与婚恋网站的信息审核不完善有关。对于婚恋网站而言,要加强信息审核,必然会付出更大的成本,同时还会影响整体用户数据。但婚恋行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不能一切只向“钱”看,真正对用户负责,商业模式才能走向良性循环。...
人类将个人飞行器作为交通工具的梦想离现实又近了一步。继此前小鹏汽车发布飞行汽车之后,一家由日本著名球星本田圭佑投资的初创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Xturismo”的飞行摩托,并于当地时间10月26日进行了飞行演示。它长3.7米、宽2.4米、高1.5米,由大量碳纤维打造,重300公斤,最大载重量为100公斤,只能乘坐一人,售价6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4万),首批限量300台,将于2022年一季度交付。Xturismo飞行摩托在三菱电机、京瓷等公司的支持帮助下,该公司四年来一直致力于制造一种能够载人并且可自由移动的飞行设备,“Xturismo”飞行摩托则是其推出的第一款车型,其专为那些喜欢刺激运动的富豪们所打造。从造型上看,这款飞行摩托更像是在一个架在无人机平台上的摩托车,其在轮子处搭载了两个主推进器,主要负责提供动力。四个副推进器在每个角落,充当稳定器。Xturismo飞行摩托在动力方面,该飞行摩托采用了混合动力,由传统发动机和四个电动机提供。该飞行器的最大速度为60英里/小时(100公里/小时),续航时间为30至40分钟。另外,凭借与无人机类似的传感技术,该飞行摩托可以避开障碍物并保持在理想的高度。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
分析师们普遍预测,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首提“去房地产化”的海南,以及被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成为首批房地产税试点地区的概率较高。中国将开展房地产税试点的消息上周出炉以来,各类揣测层出不穷。受访分析师认为,在税基、税率等细节尚未明朗之前,难以评估房地产税的具体影响。这个新税制的最大意义,在于宣告炒房套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靠房地产业拉动经济的时代即将终结。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周六(23日)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在部分地区展开为期五年的房地产税改革试点,并在“条件成熟时”制定法律。试点地区征税对象为居住用和非居住用等各类房地产,纳税人为土地使用权人和房屋所有权人。不过,官方没有公布哪些城市将成为试点地区,也没有披露税基和税率。分析师们普遍预测,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首提“去房地产化”的海南,以及被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成为首批房地产税试点地区的概率较高。部分二三线城市可能在后续试点期入选,为在全国开征房地产税铺路。本周网上还流传一份《深圳市房地产税征收试点运行方案》,称拥有两套住房,超过人均居住面积60平米的部分,每年将按住房市场估值1.5%的税额征收,第三套房税率为2.5%,第四套为4.5%。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前天辟谣称,文件内容为不实消息。房地产咨询公司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预测,各个试点城市将因城施策,根据当地情况出台相应方案,税基、免征点、税率等具体操作可能各不相同。不过,从当前减税降费的大趋势来看,国家不会将税率制定得过高,以免大幅增加社会成本。从2011年上海与重庆试点房产税算起,至今已有10年,但相关税制迟迟未能推广。分析指出,九成以上中国城市家庭拥有至少一套住房,地方政府约三分之一收入来自售地,开征房地产税将严重损害地方财政状况,也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因而阻力重重。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两周前在《求是》杂志发文阐述如何推动共同富裕时,把“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和改革”作为加强对高收入规范和调节的手段,表明决策层开征房地产税的原因和决心。广州中原地产项目部总经理黄韬受访时指出,经过10年发展,中国已实现脱贫,对收入再分配的需求越发迫切,这让国家决心调整房地产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往是房地产带动经济,今后是实体经济带动各行各业,房地产只是其中一环。推行房地产税,有助于楼市去金融化、去投资化。”张晓端也直言:“房价飞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指出,经过近两年不断收紧调控,市场对房价快速上涨的预期已经有所调整,今后长效机制在引导市场方面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即便没有房地产税改革,靠炒房获得高收益的机会也不多”。不过,这个以收入再分配为出发点的新税制,如何在推行时避免加重低收入群体负担,是地方政府要小心拿捏的难点。张晓端提醒,在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正式落地前的过渡期,试点房产税要留意由此带来的社会成本,例如房东是否将税金转嫁到租客身上,导致租金水涨船高,加剧无房一族的生存压力。除了住宅,房产税征收对象可能也包括商铺和写字楼等不同类型物业。张晓端指出,如果按照持有房产的市值征税,要考虑到由此对企业造成的压力。“如果企业在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拥有商办物业比如总部楼宇等,光是缴纳房产税就会令经营成本大增,很可能削弱企业的竞争实力。”黄韬则认为,官方通过房地产税助推“房住不炒”大方针的同时,也要避免扼杀市场活力。他说,理想的楼市配置应该是“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既要让大家都吃上饭,也要允许有钱人买爱马仕和LV包包。”《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个人微博发文解读,房地产税试点是要促进楼市健康有序发展,不会让对国民经济如此重要的这个市场走向萧条,“它要为共同富裕多增加一个杠杆,但决非是想从房地产下刀‘杀富济贫’”。上海重庆房产税 未明显抑制房价房地产税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至少在上海和重庆不是。早在10年前,这两个城市就开始试行对购买新房者征收房产税。沪渝两地的房产税征收对象、税基和税率都不同。在上海,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当地居民,以及购买第一套房的外地户口居民,要就交易价格的70%纳税,税率介于0.4%至0.6%。重庆的房产税则面向独栋商品住宅和个人新购高档住房征收。税基为房产交易价格的全价,税率则在0.5%至1.2%之间。国海证券数据显示,房产税在上海和重庆试点10年来,对当地税收和房价影响并不明显。过去10年沪渝两地商品房均价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9%和6.4%,税收并未明显抑制房价涨幅。国海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夏磊撰文分析,由于沪渝试点方案征税范围窄、税率偏低、免征面积大,征收力度小,一旦居民意识到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远高于缴税成本,房产税的冲击就快速减弱。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长张晓端则强调,这10年试点为后续改革累积操作经验,为推行更复杂和全面的房地产税制奠定基础。张晓端说,房地产税立法前期的调研是一个复杂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接下来这轮试点,预计会借鉴上海和重庆的方案和效果,来制定相应方案,包括税基和税率等。”...
核心提示:1、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因与济民可信的28亿存款纠纷,成为了金融圈热议焦点。上述两方都在“喊冤”,加之融资方“冒牌国企”的身份,令整个事件更为破朔迷离。对此,有业内人士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该事件很可能是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与华业石化内外勾结,可能会成为近几年来国内最大的贷款诈骗案。2、凤凰网《风暴眼》进一步回顾了近年来发生的有关“银行存款失踪”的奇葩事件。梳理后可以发现,“萝卜章”成为了多桩案件的核心证据,其中深受其害的多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包括两大知名白酒上市公司——酒鬼酒、泸州老窖,都曾成为“萝卜章”的受害方,涉案金额合计高达6亿元人民币。3、除了“萝卜章”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风险就是银行内控的漏洞。在不少因银行员工内外勾结导致的案例中,各级员工甚至银行行长,为谋私利滥用职权,侵占、盗取储户资金以作他用,而储户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损失惨重。4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到行为纠正到位、制度完善到位、风险控制到位、责任追究到位,令金融风险隐患无所遁形,成为了摆在行业所有人面前的一大拷问。-------------------------上周末,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因一场价值28亿的质押“罗生门”成功“出圈”了。事情缘起于江西知名药企济民可信集团旗下的两家子公司,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存有存款28亿,后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用于另一家公司华业石化的“贷款质押担保”。凤凰网《风暴眼》根据时间线梳理如下:8月19日案发当日,济民可信集团获知有人正在银行柜台冒充集团人员办理存款质押手续时,财务人员第一时间致电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要求立刻报警。8月21日晚,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胡兆锋、助理管鹏程与济民可信集团沟通时,还将该笔贷款的涉事方华业石化相关负责人带到了现场。济民可信集团曝光的录音显示,华业石化资金部总监董某承认其从未与济民可信集团任何人员有过任何接触,并表示与渤海银行早有沟通,还描述了如何在济民可信集团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存款办理质押的细节。图源:济民可信官微录音同时显示,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方面又提出:希望济民可信集团能允许银行继续用山禾药业5亿元存款,为华业石化从渤海银行贷款提供存单质押。“一旦25号他续不上,您这边不给他做,还不了了,逾期,我们银行代付,第一时间就会拿你们存单,你那边报警,好,那整个存单28亿全部冻结,你存单也拿不走,钱也拿不走。”8月24日,济民可信集团向渤海银行南京分行送达书面通知函,明确表示:“从未将存款转为纸质存单,也没有为他人办理过任何质押业务”,并要求渤海银行必须保障其存款安全和自由提取,不得进行任何违法划扣和其他违规违法操作。8月25日,因华业石化未能在还款日偿还贷款,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强行划扣了济民可信集团4.5亿元存款,其过程为“先划扣恒生制药5亿元存款,后来又退回来5000万元”。8月26日,济民可信集团相关工作人员携带公章、授权委托书等,前往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柜台查询,希望调取公司在该行所有办理业务的资料。银行工作人员请示后,明确表示不予提供。9月3日,济民可信集团在多次交涉无果后,向无锡警方报案。10月23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发酵。10月24日凌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报警。渤海银行总行官网公告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10月24日晚间,济民可信集团发布《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向渤海银行讨要说法。图源:济民可信官微回顾整个事件,主要牵涉三方:自称“不知情”的济民可信集团,融资方华业石化,以及作为中介机构的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在这场迷局中,有一个现象很令人不解。“六问渤海银行”的济民可信说自己很无辜,为追回自家的钱第一时间报了警;渤海银行那边也为自己喊冤,说这件事可能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异常行为”,并且为自证清白也拨打了110;只有华业石化默不作声——原来是因为被扒出了“冒牌国企”的身份,不敢发声。事件进行到此处,凤凰网《风暴眼》和很多关注此事的网友也逐渐迷惑起来:如《无间道》一般的剧情里,究竟谁才是“鬼”?《无间道》电影截图在调查结果未公布前,我们虽无从得知真相,但可以明晰的一点是,作为这起事件的关键核心,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或将被载入中国银行业史册。用某业内人士的评价,“28亿,这可能是近几年来国内最大的贷款诈骗案。”而一旦被坐实,渤海银行因内控管理问题而招致的后果,恐怕也将给业内再添一段“黑历史”。与此同时,凤凰网《风暴眼》通过梳理近年来银行业有关“存款失踪”的奇葩事件发现,在屡见不鲜的案件背后,有上市公司“踩雷”,有银行之间“内讧”,有关于“公章”的调虎离山,也有银行员工内外勾结导致的资金侵占和盗取,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令人匪夷所思。但无论哪桩案件,无疑不在刺激着银行业风光背后的敏感神经,同样也在消耗着公众对金融行业的信任。1、“萝卜章”再现?酒鬼酒、泸州老窖纷纷中枪10月25日,济民可信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称,“银行用于办理质押担保的材料中,应有大量伪造的公章,不排除有银行人员牵涉其中。另据了解,相关材料中有300多个公章疑似伪造。”这一细节不由得令凤凰网《风暴眼》想起了金融圈著名的“萝卜章”事件。2016年,国海证券爆发了令业界震惊的“萝卜章事件”,团队成员张杨、郭亮等人以国海证券名义与其他交易对手方进行债券代持等交易,涉及金融机构20余家。图源:北京商报后来,张杨失联,郭亮投案,代持机构要求国海证券接盘,国海证券则宣称纯属离职员工个人行为,相关协议所用印章系伪造,进而产生纠纷。这件事不仅令国海证券多项业务被叫停,业绩一蹶不振,还引发了债券市场信用危机,给市场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更令不少金融圈外人士真切见识到了“萝卜章”的离奇。事实上,“萝卜章”早已成为了金融圈的一大“毒瘤”,多家银行及上市公司都曾深受其害。2013年11月29日,酒鬼酒在农行杭州分行华丰路支行开立户名为“酒鬼酒供销有限责任公司”的活期结算账户,其后共计存入1亿元人民币存款。同年12月10日、11日,犯罪嫌疑人在酒鬼酒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先后向该账户存入现金200元、300元。随后,该嫌疑人通过该网点柜台转取酒鬼酒供销公司的3500万元存款。12日,同一嫌疑人又向该账户存现500元,同时又通过同一柜台转取3500万元存款。13日,该嫌疑人再次在该网点将酒鬼酒供销公司的3000万元存款汇出。短短半个月时间,酒鬼酒上述账户余额从1亿元减少至1176.03元。由于该案发生时值白酒行业进入调整期,同时由于涉案金额巨大,酒鬼酒当年业绩遭重创,全年业绩由盈转亏。事件发生后,酒鬼酒就1亿元存款涉嫌被盗取向公安机关报案。经查,犯罪嫌疑人为了转出1亿资金,趁酒鬼酒员工不备,将酒鬼酒财务专用章和法定代表人章调虎离山,并在盗取公章后完成相关合同的签署,并在之后悄悄转移资金。而这其中,时任农行华丰路支行行长的方振,在明知犯罪嫌疑人想要骗取酒鬼酒公司的存款后,仍然利用自身行长职位的便利,积极参与盗取存款,由此也牵连到他所在的农行华丰路支行,一同成为了过错方。此外,该支行经办柜员违规开办业务,也对酒鬼酒公司1亿元存款被盗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在漫长的6年时间后,酒鬼酒1亿存款的追偿终于完结,农行向其支付赔偿款含利息共7194万元。无独有偶,另一家知名酒企泸州老窖也曾遭遇“存款消失”的离奇案件。2013年4月15日,泸州老窖与农行长沙迎新支行签订2亿元协定存款,其中第一笔5000万元于2014年4月23日到期并转回。几个月后,当泸州老窖打算转回剩下的1.5亿元时,农行却表示公司账户上已无该笔资金。不仅如此,在泸州老窖对全部存款展开风险排查后,还发现其在工行南阳中州支行等两处存款同样存在异常,共涉及金额3.5亿元。于是,泸州老窖将上述涉事银行告上法庭。2020年3月,法院终审判决下达,泸州老窖与农行迎新支行的1.5亿存款纠纷,收回了2024万。判决书认定,对于泸州老窖通过刑事执行程序不能追回的损失,由农行迎新支行承担40%的赔偿责任,农行长沙红星支行承担20%的赔偿责任,其余损失由泸州老窖自行承担。而另外3.5亿存款的纠纷,则更为复杂,原因在于银行员工与犯罪嫌疑人合谋,将泸州老窖开户时的开户资料和公章进行伪造,成功骗过泸州老窖财务人员并利用伪造的印章支取账户资金。在2013年至2014年间,这2亿元被转到三人实际控制的多个公司、私人账户中。期间,泸州老窖曾要求提供银行的对账凭证、资金证明等,为隐瞒泸州老窖存款已被支取的事实,胡某、张某继续伪造资金证明。胡某则利用其在建行英雄路支行负责对账工作的便利,改变建行邮寄给泸州老窖的对账单接收地址,致使泸州老窖不能发现资金异常。值得注意的是,泸州老窖事件也引发了彼时银监会的重点关注。据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指出,泸州老窖等存款纠纷案,就是犯罪嫌疑人钻了开户管理的漏洞。“白酒企业等现金流较充裕的企业,一般都享受了银行主动上门开户的服务。”上述负责人介绍称,在银行为泸州老窖公司上门开户时,犯罪嫌疑人用POS机复制了卡,也复制了印章等,再开立虚假账户,来回折腾,由此牵出公司全国各地共计5亿存款离奇“失踪”案。“存款失踪是不可能的。”前述银监会官员指出,现金有丢失的可能,现在所涉及的存款都是电子账户,如果存在一定有所痕迹。泸州老窖类的现象可谓是“存款诈骗”刑事案件。不仅上市公司与银行之间出现过“萝卜章事件”,银行同业之间也因为“萝卜章”闹上法庭。2015年2月,宣汉诚民村镇银行与恒丰银行常熟支行签订7份《票据代理回购协议》,委托恒丰银行常熟支行代理宣汉诚民村镇银行进行银行承兑汇票卖出回购业务、代理银行承兑汇票转贴现等票据买卖业务。事后,宣汉诚民村镇银行未按时将回购票据票面金额汇入恒丰银行常熟支行指定的账户,导致恒丰银行常熟支行垫付了票款利息达8979.37万元。直到2015年7月2日,宣汉诚民村镇银行的开办银行江阴银行在业务自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向宣汉县公安局报案,才发现熊某、吴某冒用宣汉诚民村镇银行的名义,非法从事票据同业贴现业务。就此事件,双方对簿公堂。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宣汉诚民村镇银行母公司的江阴银行,还曾在双方对峙中发文公开怒怼恒丰银行涉嫌利用“萝卜章”,称“恒丰银行与票据中介涉嫌采取伪造、私刻公章等手段,冒用宣汉诚民村镇银行名义从事的票据买卖”。而根据判决书显示,上述多起票据纠纷案确均因“萝卜章”引发,并且票据中介对银行内部人员行贿后互相勾结。2015年7月,宣汉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在侦办熊某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案中,扣押了熊某等人伪造的宣汉诚民村镇银行共5枚章印,可以说是人赃俱获。2、爱惹祸的“员工”:理财飞单、侵占挪用存款除了“公章”频出问题外,在银行业的奇葩事件中,还有另一大绕不开的“主角”——违法员工。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在众多银行存款消失事件中,最后的真相都走向了“员工”与不法分子勾结。2015年6月,有媒体报道称,兴业银行北海分行(兴业银行南宁分行下辖二级分行)某部门总经理苏某,利用帮办银行过桥业务赚取高额利息(俗称“过桥贷”)为由,诱使兴业银行2000多客户上当受骗,于是“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30亿元潜逃”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7月,苏某被广西警方从柬埔寨押解回国。经查,苏某在北海分行先后任企业金融客户经理、业务三部负责人,事发时已离职。对此,兴业银行认为,该事件的性质属于离职员工个人非法集资,并未提及如何应对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只是表示“在获知苏某涉案信息后,已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就其涉及业务进行了全面内部排查,未发现银行资金卷入其中”。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不少银行都曾曝出内部员工通过内外勾结,导致理财飞单、侵占挪用客户存款等事件。今年4月底,内蒙古银保监局公布的一纸罚单牵出了招行理财“飞单”案件。图源:内蒙古银保监局案发前,招行员工哈某和秦某的儿子为恋爱关系,并准备结婚,也就是说,哈某当时为秦某的“准儿媳”。然而,秦某通过哈某购买了招行100万元理财产品后,理财产品快到期时“准儿媳”却无法取得联系。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查询后发现该理财单在系统中并不存在,后经查,理财资金并未汇入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的公用账户,而是汇入了案外人某公司的账户。对于这一案件,法院认为,哈某向秦某出具加盖柜面业务章、工作人员个人签章的理财产品销售协议书以及金额为100万元的客户回单(2联),可认定秦某与招商银行呼和浩特分行之间建立了理财产品销售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判决招行呼和浩特分行支付秦某理财产品本金100万元以及收益4.6万元。今年5月,吉安银保监局公告显示,赣州银行吉安分行内控管理失效,导致发生员工侵占客户资金案件被罚款30万元。图源:江西监管局据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间,赣州银行吉安分行大堂经理刘文涛利用帮赣州银行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职务之便,侵占客户存入赣州银行用于理财的资金共计489.6万元,用于网络赌博、归还之前侵占的资金及个人挥霍,案发前已归还107.82万元。刘文涛骗取客户信任、侵占客户资金的主要手段是,以帮客户操作购买理财产品的名义骗取客户信任,然后趁机利用调包的网银U盾,将客户存入赣州银行欲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转账到自己、朋友及赌博场所人员的账户上,或者趁客户不注意,通过POS机转账将客户资金转到自己账户上。同在今年5月,因员工挪用客户资金、内控管理不到位等诸多违法违规行为,河南省的博爱农商银行多达十余名高管及员工一并被处罚,该行原董事长祝兴金,被罚取消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终身,另有2名员工被处以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10名员工被处以警告。经法院查明,其中一位被罚员工常军梅2005年至2019年10月份14年的时间里,利用任河南博爱农村商业银行许良支行泗沟分理处综合柜员、负责人职务的便利条件,采用偷支客户存款、躲避授权偷支客户存款等方式,私自将客户牛保中、崔根才等人的95笔共计706万元定期存款支取,用于自己做生意、投资入股办厂、购买私家车等。3、银行“喊冤”?内控管理漏洞仍不绝对于济民可信与渤海银行的这场“罗生门”,一位国有银行业务部负责对公贷款的工作人员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按照正常贷款审批的流程,渤海银行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发生。上述受访者透露,在一个完整的贷款审批与发放流程中,至少涉及三个部门——前台部门负责营销和产品设计;中台部门授信审批部门审核贷款资质条件;最后再由授信管理部门进行放款。“这个过程中要签署主合同、从合同,在企业同意情况下再进行存款质押”,他认为,“从目前公布信息来看,按照实际经验,28亿元存款被质押,也有可能企业与银行签订了某些协议。”此外,他还表示,地方上中小银行业务上不合规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济民可信公布的录音材料中,渤海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承认该行风控存在漏洞。图源:济民可信官微据央视报道,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亦猜测认为,在该事件中,渤海银行或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现在基本上是济民可信两家药企单方面的说法,如果它的这些说法全部真实的话,这无疑是一件内外勾结性质非常恶劣的违法违纪案件。”董希淼推测:“很可能是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与华业石化内外勾结,跳过了它的内部控制程序,可能伪造了印章、签字,甚至是伪造了质押合同来办理相关的业务。”渤海银行事件无疑成为了震动银行业的一桩丑闻,也给个别银行风险管控制度建设以及风险管控制度执行的薄弱环节敲响了警钟。加之近年来被爆出的存款“失踪“案件往往是储户“发现迟、举证难、追索难”,以及银行在事件发生后的懈怠应对,更令不少人对银行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影响金融业的诚信形象。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在没有书面证据和录音的情况下,银行的销售人员往往不承认存在误导,因此也需要督促银行完善合同监管,建全可疑交易监测系统。“现在一些基层员工甚至私下和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展开"合作",并享受提成,银行方面至少应当为监管不力承担责任。”事实上,早在2016年2月,中央巡视组向中国银监会党委反馈专项巡视情况就指出,“对会管金融机构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机构问题多发”;当年4月,中国银监会党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表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会管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2021年10月,中央巡视组对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开展新一轮巡视,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银保监系统共向银行业各类机构和个人开出2607张罚单,合计罚没金额约13.09亿元,罚单数量和罚单金额均屡创新高。其中,多起处罚与内控有关,涉及挪用侵占客户资金、以理财名义骗取或者盗取客户资金等。对此,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周毅钦指出,“2020年罚单数量和罚单金额屡创新高,暴露出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缺陷,在业务流程的内部审核环节存在问题。”他表示,少部分银行业从业人员合规意识淡薄,发生违规行为的同时抱有侥幸心理。未来,银行应加强源头预防,强化内部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培养,把控业务风险,自查自纠,定期抽查各项业务,建立起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由此可见,防范员工操作风险、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依然是银行业未来需要着力提高的重要合规课题。参考资料:1、《巨额存款失踪真相:银行称多数是储户被人骗了》,中国经济周刊2、《侵占、挪用客户资金 理财资金不翼而飞:案件频发多家银行被重罚》,21世纪经济报道3、28亿元存款莫名被银行挪用?专家:或为内外勾结性质恶劣的违法违纪案件》,央视网4、《储户28亿存款被渤海银行挪用 专家呼吁坚决堵住个别银行风控漏洞》,经济参考报5、《银监会:泸州老窖5亿存款失踪案 曝银行管理漏洞》,财新网...
尽管陆续有人向法院提供了陈建铭的财产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盛宏业爆雷事件的完结。这位曾经的百亿地产富豪,留下的不仅仅是残局,还有令人费解的迷局。2000年后,浙系房企异军突起。杭州最繁华的武林广场,挂着金都的巨幅广告。狂奔之中的绿城,在2005年挺进了全国房企十强。到了2009年,地产百强榜单中,浙系房企占据18席。一家名为三盛宏业的房企,尽管风头远不如宋卫平的绿城,但这是它连续第五年上榜。三盛宏业起家于浙江舟山,其创始人陈建铭,在2007年前就登上了胡润房地产富豪榜。2019年的百强房企榜单里,当年那些浙系房企,高调如金都,已经边缘化;疯狂如绿城,换了掌舵人;而陈建铭,则以100亿身家位列《2019年胡润百富榜》第398位。但盛极而衰,也恰恰是这一年,三盛宏业因爆雷而焦头烂额。两年后的今天,三盛宏业的自救并没有迎来转机,陈建铭更是从百亿地产富豪,沦为了“老赖”。01 资本大冒险1956年,陈建铭出生于浙江舟山。1982年,在杭州念完书后,26岁的陈建铭被分配到杭州省委党校,成了一名政治经济学老师。教了10年书后,陈建铭发现自己更适合做商人,这才有了陈建铭后来一手打造的“资本王国”。陈建铭经商的第一站,其实并非房地产行业。1992年,我国外贸海运需求发展旺盛,陈建铭下海成立了舟山中昌海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昌海运),主营海运业务。1993年,累积一定原始资本的陈建铭,在舟山成立了杭州三盛房地产有限公司,一脚踏进房地产的大门。利用此前工作积累的人脉,陈建铭迅速将地产的规模做大。例如,陈建铭在浙江省与老同事宋卫平的绿城多有合作,打造出口碑颇佳的“颐景园”系列。地产事业顺风顺水之下,陈建铭从舟山走向杭州,又从杭州走向上海。2002年,陈建铭将总部正式迁往上海,并将公司更名为三盛宏业。2005年,三盛宏业达到事业高峰,成为房地产百强开发企业第49名,陈建铭也借此成为浙江有名的富商。2007年,陈建铭以60亿元的身家,位列胡润房地产富豪榜第39位。房地产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陈建铭也在加紧运作另一块业务——把中昌海运首先推上市。恰逢因连续三年亏损被戴上ST帽子的华龙集团准备引进新股东重组,陈建铭抓住机会,2010年,中昌海运借壳ST华龙集团成功上市。虽然上市成功,但中昌海运主营业务却年年亏损。为了维持上市地位,中昌海运通过并购的方式谋求转型。陈建铭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也由此开始。2016年6月,中昌海运以8.7亿元现金,收购了主营大数据业务的博雅立方100%股权,中昌海运也更名为中昌数据(即后来的ST中昌)。为了将大数据产业做大,随后,中昌数据再耗资16亿元,收购了云克科技、亿美汇金等资产。中昌海运的并购,远不止于此。2017年,陈建铭以三盛宏业为平台,以约20亿港元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镇科集团,并将子公司借壳上市,更名为“中昌国际控股”。还是在同一年,陈建铭旗下钰景园林也挂牌新三板。这一系列运作后,创业24年的陈建铭,自此拥有了三家上市公司。不过,并购虽然能够快速扩大规模,但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最开始,中昌数据的营收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30.2亿元,同比增长逾40%,但其归母净利润增幅仅为2.4%。2019年,在失去对亿美汇金的控制、博雅立方业绩下滑的双重打击下,中昌数据大幅亏损15.7亿元,并因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大洗牌,作为中小房企的三盛宏业没能幸免。2019年上半年,三盛宏业净利润断崖式下跌,亏掉了6.75亿元,在全国各地的项目,也大面积停工。地产行业不景气、杠杆率过高、融资渠道收紧、经营不善等多重因素下,三盛宏业已然债台高筑。2019年6月,三盛宏业背负了417.65亿元的债务。公开数据显示,仅2016-2018年,陈建铭便发行了高达60亿元的债券。为了融资,陈建铭甚至从2017年起就委托承销商,向员工发行年利率颇高(如盛源1号年利率为12.5%)的理财产品,合计规模达到8亿元。这一年10月,因为迟迟没给买了理财产品的员工兑付,陈建铭被愤怒的三盛宏业员工,堵在了会议室。也就是在这时,出现了“公司爆雷,各方讨钱,董事长在哭”的照片。02 大败局陈建铭与三盛宏业也曾自救过,如欲出售上海总部大楼,非公开发行债券,与大型银行、金融机构签订授信等等。然而,这一切,仍挽救不了三盛宏业滑向深渊。2019年10月,三盛宏业成立临时监管小组,进入债务重组阶段。债务压顶之下,三盛宏业早已近空心化,其在ST中昌、中昌国际控股集团、钰景园林的资产,不仅遭到司法冻结,三盛宏业股权质押次数,更是高达59次。而三盛宏业的这次债务重组,被外界视为破产倒计时的警钟。果不其然,2021年1月21日,三盛宏业正式申请破产重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4月19日,三盛宏业又提交了撤回破产重整申请书,法院也予以准许。究其原因,多名业内人士告诉市界,很可能是不符合破产的条件,或者是发现其转移财产等行为。“比如有较为明显的逃废债务的迹象与嫌疑,或者是债权人对此存疑并难以接受。”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市界解释称。这种说法,从9月底青岛中院的悬赏公告可以窥知一二。通告中提到,由于被执行人(陈建铭)拒不履行1亿元债务、利息及违约金,申请执行人向法院申请发布执行悬赏公告征集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按实际到位执行款的10%支付悬赏金,即最高1000万元。陈建铭被高价悬赏,源于一则民间借贷纠纷。裁判文书显示,2019年7月,上海三盛宏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青岛天泰房地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天泰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借款1亿元,借款期限为15天。但三盛宏业偿还300万元利息后,未归还本金和利息,陈建铭等作为担保方承担连带责任。负责此案的法官表示,目前已经有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涉及陈建铭名下的房产、股权等。“下一步,将财产线索转给债权人律师,律师认为有价值,可向法院申请调查令,到当地核查情况,核实过后可申请冻结拍卖。”在三盛宏业爆雷后,与陈建铭相关的资产,陆陆续续被法院查封。今年9月份以来,阿里法拍网上,就有杭州中级人民法院等4家法院就5起案件,拍卖陈建铭及关联公司名下多套房产和车位,起拍价合计近2.84亿元。除1起案件所涉的房产在杭州外,其他4起均在上海。但这些并不能覆盖三盛宏业的债务,除了青岛中院以1000万的高价,悬赏陈建铭更多的财产线索外,与陈建铭有关联的资产,也正在被处置当中。如陈建铭妹夫屈国明担任法人代表的上海三花颐景置业,旗下在上海被拍卖的房子有8套。03 徒留残局三盛宏业爆雷后,留下的是大大的烂摊子。除了大量的债务,还有业主倾其所有购买的房子,成为了烂尾楼。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近两年时间里,虽然三盛宏业在各地的烂尾楼或多或少有了一些进展,但陈建铭留给上海颐盛御中环、明天华城这两个楼盘业主们的,仍是一块卡在喉咙里的鱼刺。上海颐盛御中环二期虽已进入验收阶段,但目前糟糕的施工情况,让业主头疼不已:“精装质量很差,开关装错装反、墙壁开裂漏水。”最重要的关于“什么时候撤销抵押,办理产权证”,开发商明确答复“现在没钱,要等颐盛御中环三期回款”。按照正常流程,在业主们2019年3月-6月办完网签后,三盛宏业将债务还清,就可以撤销房子抵押。但如今看来,三盛宏业并没有还清债务。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告诉市界,一般撤掉房子抵押手续本身不需要花钱,但如果债务不还清,债权人是不会同意撤销抵押的。相对于上海明天华城的业主们来说,颐盛御中环的问题根本不算大问题。因涉及债务纠纷,明天华城已被三盛宏业抵押给东方资管旗下子公司上海东兴投资。随后,东方资管选择以诉讼的方式,要求拍卖明天华城项目旗下的两栋期房。目前,东方资管尚未将这两栋期房进行抵押,明天华城的业主不能办理住房贷款。并且,即便楼盘如期建设交付,业主们也不能名正言顺地拿到房子。备受煎熬的,还有买了三盛宏业信托产品的债权人,王勇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在2019年,通过中诚信托购买了三盛宏业旗下的一个产品。两年过去了,王勇的钱仍没能兑付。王勇不愿意透露金额,随后匆忙挂断了电话。另一位债权人冯楠的态度却很明了,他也是通过中诚信托购买了三盛宏业的一个产品。冯楠很坚定地告诉市界,不愿多说,是怕关注越多,三盛宏业的资产越贬值,钱越兑付不了。“公司如果在清盘阶段,会减少投资人的兴趣。”汇生国际融资总裁黄立冲告诉市界。04 钱去哪儿了?陈建铭在成为“老赖”前,曾经被业内奉为国学大师。国学大师这一称号,源于陈建铭以阳明心学治企的理念。三盛宏业曾对外称,集团里人人都是王阳明的粉丝,管理者和员工都要修行。然而,走着走着,陈建铭似乎忘了所修者何。在某一年,他在公开场合大呼“不做风口上的猪,要做风口上的鹰”。事到如今,陈建铭没能成为王阳明,也没能成为风口上的鹰。三盛宏业爆雷后,有业内人士总结了陈建铭失败的原因:踏错周期,多元转型成了“吞金兽”,高杠杆、高负债、盲目扩张的发展战略,成为压倒三盛宏业的最大稻草。家族式管理,恐怕也是陈建铭失败的因素之一。三盛宏业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如陈建铭的妻子陈艳红是副董事长,胞妹陈亚维也是副董事长,妹夫屈国明是上海区域公司总经理,内弟陈立军为公司监事。家族式企业的优势,在于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强,信任成本和监督成本低。然而,“家族企业色彩过浓,不利于引进优秀的外部专业人才。而且,由于家族成员间缺乏制约,会导致决策与管理的随意性较强,进而推高了企业风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市界。2019年10月,三盛宏业员工围堵陈建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陈建铭的胞妹陈亚维和几位高管,提前转走了自己的理财资金。并且,在此之前,内弟陈立军两次减持中昌数据股票,套现5000余万元。那么,作为曾经的百亿地产富豪,被高价“悬赏”财产线索的陈建铭和三盛宏业的钱,又去哪儿了?循着陈建铭在资本市场上的种种运作,可以看出一些蛛丝马迹。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陈建铭高杠杆并购耗费了不少资金、公司业绩糟糕营收下降外,三盛宏业尤为令人称奇的一点是:陈建铭担任实控人的ST中昌,其实是A股精准踩雷王。2018年,中昌数据子公司上海钰昌投资,花了6.38亿元收购了亿美汇金,结果才两年时间,亿美汇金就被陈建铭以跳楼价给甩卖掉了。2020年8月31日,上海钰昌以100万元的价格,向广东创投会转让了亿美汇金55%股权。而在亿美汇金之前,陈建铭8.7亿元收购的博雅立方,在不到4年时间里,就计提商誉减值7.55亿元,可以说8.7亿元买了个寂寞。“这表明陈建铭对这两家标的公司的收购是失败的,至于失败的原因,不好判断。”柏文喜表示。一名财经界人士透露,这个博雅立方背后的股东,和亿美汇金在同一栋楼。根据天眼查显示,亿美汇金被收购前的控股股东为银码正达,当时持有亿美汇金44.60%股份。2011年2月18日至2016年12月28日,银码正达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8号院3号楼。而2011年7月23日至2012年2月20日,博雅立方的注册地址同样位于该楼。“陈建铭该不会被人组团诈骗了吧?不然收购一个踩一个雷,都不知道是该说他可怜,还是眼光独到。”上述财经界人士感叹。ST中昌除了精准踩雷外,还有许多预付款的疑似空壳公司。2018年,中昌数据给予江苏卡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预付款高达3200万元。启信宝信息显示,这家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公司,在2018年缴纳社保的人数仅有8人。而2019年上半年末,中昌数据给予2747万元预付款的北京高盛同创科技有限公司,社保人数也只有1个人。如此看来,陈建铭留下的不仅是败局,还有令人费解的迷局。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不知深陷败局的陈建铭,是否更愿意做回一名普通的政治经济学老师!(文中冯楠、王勇为化名)...
磨刀霍霍快一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印度又对中国公司下黑手,这次,终于轮到手机企业。印度媒体透露,日前,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MeitY)向中国智能手机品牌vivo、OPPO、小米和一加发出通知,要求获取这些手机及其组件的有关数据和细节。印度当局可能在未来几周内发布第二份通知,涉及要求对这些手机进行测试。知情人士透露,该通知似乎是政府围绕移动设备的强制测试制定新法规的前奏。印媒指出,当局正在探索这一监管规定,以期在“数据安全担忧”方面,对通信设备进行更广泛的控制。这些通知和调查,据称是为了解这些公司销售的产品对终端用户是否安全。据介绍,该通知还暗示政府将建立一个 "拆解实验室",以检查这些公司设备的安全性。虽然无法确定该通知是否也发送给了其他手机制造商,但一位知情人士称,这只针对中国主要企业:小米印度和vivo、OPPO和一加,以及它们的一些子品牌。截至目前,印度电信部并未回应当地媒体的质询。vivo、OPPO、一加和小米也暂时没有回复邮件。志象网从相关渠道获悉,印度媒体的报道并非空穴来风,而这次,“枪口”对准的不仅有中国的手机品牌,还有上下游的中国供应链企业。更坏的消息尚未被印度媒体披露。某中国品牌的高管透露,印度政府摸底中国手机零部件的目的,是在为下一步做准备,遏制中国手机企业,并限制零部件企业在印度生产经营。2015年9月后,所有进入印度市场的手机产品,必须取得印度BIS(印度标准局)认证才可以清关,没有BIS认证的手机产品将不能进入印度市场。上述人士表示,印度或许在斟酌,是否对中国手机零部件企业发放BIS认证。一旦祭出此招,整条产业链将被印度政府拖入泥潭。自2020年4月以来,印度企业不断打击中国公司,此前,禁止了数百款中国应用,包括短视频平台TikTok。如果说去年报复的焦点是组织投资和封禁中国应用,那么今年的焦点蔓延到了手机制造领域。实际上,这种调查威胁,或阻碍中国公司的印度业务,已经隐约存在了大约一年时间。此前,中国公司几乎帮助印度建立出一套电子制造系统,有一段时间,它们似乎可以逃脱被攻击,但终究没有脱离印度政府的“靶心”。中国因素印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的手机产品。印媒报道,2020年小米、OPPO和Vivo等中国供货商占据印度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77%,2019年则为72%。2020年第四季度,小米手机在印度的出货量达到1200万部,以27%的市场份额巩固了领先地位,三星以21%的份额紧随其后。Vivo仍位居第三,出货量为770万部。OPPO以550万部的出货量升至第四名。Realme排名第五。印度总理莫迪上台之后,提出“印度制造”发展战略以来,吸引了包括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在内的中国手机成熟产业链向印度转移。随后,中国手机品牌纷纷前往印度投资建厂,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带动了印度制造业的繁荣。但是,在过去的一年里,印度政府充斥着对中国的愤怒,尤其是在电信行业。2021年5月,印度电信部允许四家电信运营商在印度进行5G技术试验。虽然它没有明令禁止使用中国设备,但没有一家电信公司与华为或中兴合作,进行试验。2020年6月,两国对峙升级。这场对峙引发了抵制中国商品的呼声,尤其是针对中国电子产品和TikTok等中国应用。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电信部封禁了几家中国公司或开发商的数百款应用,包括TikTok、微信、UC浏览器和Shareit等广受欢迎的应用,理由是这些应用“损害印度的主权和完整、印度的国防、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据报道,印度政府也曾阻止国有电信运营商Mahanagar Telephone Nigam Ltd和Bharat Sanchar Nigam Ltd使用中国设备将其移动网络升级到4G。后来,又更进一步。12月,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设立一项新的电信部门国家安全指令,目的是将电信产品及其来源分为 "可信 "和 "不可信 "两类。该指令现在授权服务提供商从 "可信渠道 "购买设备,以确保电信设备基础设施不存在后门漏洞。随后,电信部修订了电信服务提供商的许可条件,并将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购买可信电信产品和从可信设备来源购买的参数。这意味着,指定机构可以在任何时候引用这两点,要求电信公司不要使用它认为不安全的产品。国家网络安全协调员将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确定可以信赖的供应商。然而,在供应商来源标准的政策咨询会议上,中国公司并没有被纳入其中。如果说此前的目标,还只是针对华为和中兴这些通讯设备商,而且包装在“网络安全”的名义上,但对中国公司的集体不信任,终于让vivo、OPPO等成为最新的目标。制造借口:指责未兑现投资承诺而在这种不信任背后,印度政府则甩锅中国手机企业,认为没有兑现其承诺。虽然两国关系仍处于冰点,但即便在2020年,中国手机制造商并未撤离,相反,他们表态,中国品牌和当地公司没有什么两样,并尽最大努力向印度政府示好,比如,在疫情期间,向印度捐献大量物资。而且,大多数中国品牌都加快在印度的组装和生产,并宣布在印度进行大规模投资。但是,中国公司的努力,被印度当局有意忽视。印媒报道,一些制造商的投资承诺似乎并没有兑现,终于“激怒”印度政府。此前,OPPO斥资22亿元人民币在大诺伊达地区置地建设新的印度总部;vivo则宣布将投资超过约40亿元人民币在大诺伊达建造新的工厂,使其印度制造基地变得与中国工厂一样大。然而,志象网此前报道,去年4月,印度投资开放政策戛然而止,要求邻国在印投资必须获得政府的批准。此政策的修改,被广泛认为是针对中国投资的歧视性行为,直到如今,少有中国企业获批。在实行“全方位”的报复之后,中国企业在印度损失惨重,150多个价值达20亿美金的项目,一直在等待印度商务部的审批。“3到5年,中国企业都不乐意过来。”一名在班加罗尔开厂的中企高管对志象网分析道,面对印度政府的朝令夕改,中国企业观望情绪明显。印度媒体透露,因为中国公司未兑现投资,印度电信部的调查通知,就有报复的成分。因此,被调查对象,主要是那些“失信”的中国企业。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小米印度也收到了通知,据称,该公司的投资正步入正轨。而且,小米印度的政府公关能力备受外界瞩目,其印度负责人马努曾安排莫迪与雷军见面。此外,在两国关系龃龉不断时,印度对中国手机企业的“骚扰”变得反复无常。一位中国手机企业负责人就向志象网吐苦水,“动不动就上来查税,而且开口就要一两亿人民币。”根基动摇印度政府的举动,似乎并非只针对终端的中国手机品牌,它的“猎物”,可能是在印度的整条中国手机产业链,从上游的零部件到终端的整机企业。2019年,印度内阁通过全国电子产业振兴政策,以期在2025年能创造4000亿美元产值。“我们希望印度成为世界第二大手机制造商。现在,我正在推动印度超越中国。这是我的目标。”印度电信部长Ravi Shankar Prasad此前公开表示。从此前的相关政策和印度政客的宣言中不难看出,一旦印度开始在布局本国电子产业方面有所行动,中国手机品牌首当其冲。2016年印度总理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之后,印度对智能手机机零部件渐次加征关税,在印度建厂是各大手机厂商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德里近郊的诺伊达大区,汇集了大部分中国手机供应链企业。不均有小米、传音等品牌的OEM(代工)工厂,以及围绕这些手机大厂的上游供应链,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如航天科技、瀛通通讯、合力泰、长盈精密、裕同科技、欣旺达等公司。此前,印度软件产业发达,但工业制造业基础较薄弱,尤其在手机制造领域,此前印度本土的智能手机品牌多依靠中国OEM公司的支撑。中国企业在印度设厂也在一步步带动印度本土工业制造。而这些中国电子零部件被整机企业采用,前提条件是要拿到印度的BIS认证。在印度市场销售的所有产品都应该遵守印度标准,并由印度标准局(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注册和认证。这包括提交设备进行审查和认证。2012年,印度电信部发布了专门涉及电子产品的指导方针。根据该命令,任何人不得制造或存储销售、进口、销售或分销不符合该命令中规定的印度标准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制造商必须在印度标准局(Bureau of Indian Standards, BIS)认可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后,向BIS申请注册。印度政府可能以BIS认证来要挟,正在中资企业中制造恐慌。印度媒体报道,中国很茫然,不确定印度政府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也不确定,印度当局会采用哪些手段来对付他们。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的根基,正在动摇。...
话梅首店仅花了4个月实现收支平衡,这个数据在传统线下化妆品实体店一般是12个月。精致穷带来的小样需求,令话梅成功突围,而他也开始迎来大批追随者。以大牌小样作为卖点,线下美妆集合店们正在突出重围。“通常会先去话梅买小样,几十块钱就能用到大牌,觉得不合适也不亏,总比买了正装发现不好用强。”娄倩从包里拿出一瓶迷你版阿玛尼SÌ香水,放在我们面前展示。97年出生的娄倩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后便留在上海做活动策划的工作,今年是她沪飘的第二年。因为工作需要,娄倩时常会面对“甲方爸爸”,以及与活动各方面对面协调沟通。“虽然这样讲起来有点肤浅,但把自己收拾的精致有档次一点,工作起来也更有底气,况且大牌的小样也不贵。”当提到特地购买小样的原因,娄倩回答到。像娄倩这样用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尽可能享受更精致的消费体验,似乎是现在年轻人普遍的生活方式。早在2019年,便有一个新词汇出现,专门用于形容这一现象:精致穷。细分到美妆领域,年轻人“精致穷”的表现,便是对大牌小样的热衷。从本质上这是一种大牌情怀所滋生出的消费段位上移。另一方面,年轻人之所以对小样如此热衷,客观上也是因为化整为零的价格优势。小样价格几十上百,较之动辄几百、几千的正装更“亲民”,试错成本也相对更低。娄倩所提及的话梅,便是依托年轻人对小样的热衷,应运而生的美妆零售新业态,售卖小样的“鼻祖”——线下美妆集合店Harmay 话梅。该店目前全国只有8家门店,但单店估值高达10亿元。2017年线下门店创立之初,话梅一度被美妆圈称为“小样集合店”。搜索2018~2019年小红书和抖音平台相关内容,会出现大量美妆类KOL和KOC拍摄了“去话梅买小样”的内容。据了解,话梅首店仅仅花了4个月就实现收支平衡,而传统的线下化妆品实体店则一般需要12个月。据智研咨询发布的一份中国美妆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到2022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美妆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490亿元左右。同时,在较为成熟的市场,小样经济早已显现。根据咨询公司NPD Group的调查数据,美国护肤品市场的化妆品小样在2018年创下销售额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3亿元)的新纪录,同比增长了13%。精致穷带来的旺盛小样需求,令话梅在竞争激烈的美妆行业中成功突围。此后,他也迎来了大批追随者。仅一年时间,THE COLORIST调色师、WOW COLOUR、ONLY WRITE、HAYDON黑洞等美妆集合店相继在店内引入化妆品小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已经运营的成规模新型化妆品集合店品牌超过25个,门店总量已经超过1200家。然而,越来越多美妆零售品牌进入小样市场,小样的来源、监管等问题随风口显现。读完本文,你将了解:1.美妆集合店经营模式是什么?2.市面上大量小样来源于哪里?3.以大牌小样作为卖点是否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生意?01 羊毛专薅店美妆集合店,为年轻人定制的零售模式。“第一次去逛话梅是和同事一起,刚进去我就惊呆了好伐!”在上海读书工作6年,娄倩说话也自带上海口音。她表示,周末去话梅美妆店,与导购比消费者更多的丝芙兰相比,简直热闹得像赶集。当提及在话梅的购物体验,娄倩一下子来了精神:“装修的很INS风,拍照超出片。”据了解,话梅门店装修普遍以黑白灰为主,原色砖墙、水泥旋转楼梯等设计,契合年轻人对简约工业风的喜好。“颜值经济”盛行的背景下,年轻化的简约风格打造,更易击中Z世代对消费社交属性的偏好,使其能在社交网络中流行起来。在小红书搜索“话梅”相关笔记有九万多篇,除大牌小样外,讨论最多的便是装修。“走进店里就能看见一整个柜台全是小样,各个牌子都有,疯狂心动!”据娄倩介绍,话梅门店一楼进门醒目位置,便有一个环形柜台。台面被分隔成面积相同的小格,各大品牌小样分门别类放置其中进行售卖。“像阿玛尼的粉底液,旗舰店正装30ml要950元,店里小样5ml才99元,买6只也才600块钱,它不香吗?”娄倩补充到,像粉底液、香水、口红这类彩妆产品,相较于使用频率更高的护肤品来说,买小样更为划算。同时,娄倩表示,与常规美妆零售门店相比,话梅更“自由”:“正装也有,不过大牌不多。这里就像个仓库,自己慢慢淘,完全没有导购来推销的,可以逛很久。”据《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调查显示,Z世代相对比较独立,有自己的消费理念。满足“社交、人设、悦己”的需求是Z世代青年的消费动机,扩大社交圈、寻找身份认同、及时行乐的满足感,都是他们愿意消费的理由。只在消费者主动需要时出现的“导购免打扰”购物环境,将常规美妆店铺中令人反感的过多BA指导意见做了调整。再加上几十、几百就能买到大牌品质的小样。话梅从外部装修、商品陈列到购物体验、主营产品,都以年轻人消费习惯作为依据进行布局,使其与常规美妆店铺形成巨大差异,成为疫情后线下彩妆零售新业态。千亿市场中的“创新者”,同样受到资本追捧。在2019年完成A轮融资后,话梅单店估值已超过1.6亿元,而在2020年9月完成B轮融资后,曾有消息显示话梅对外融资报价已经达到单店估值10亿元。据虎嗅网报道,今年9月,一位参与了话梅早期融资过程的投资机构相关人士称,在完成今年2月C轮融资后,话梅的单店估值已经超过10亿元。“最贵美妆店”话梅的成功出圈,似乎意味着“网红+小样”的经营模式可行,从2020年开始,越来越多以售卖小样为主业的彩妆集合店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争抢着为年轻人薅羊毛提供便利。上个月刚完成新一轮融资的高端美妆零售品牌HAYDON黑洞,估值也已达10亿。其市场负责人Amanda表示,今年,HAYDON黑洞的目标是开设20家门店,明年目标是50家门店。2020年3月开出首店的ONLY WRITE,截至目前,已在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主流商圈拥有10家门店。今年年初,其天使轮获得嘉御基金数千万融资,据创始人周建雷透露,借助资本的力量,ONLY WRITE在2021年预计将要开出的100家店。由底层消费者“精致穷”所带来的消费行为,反向推动上级美妆零售商业模式进化,小样成为美妆零售新业态致胜法宝。02 摇晃的小样供应链“我这边的小样基本都是丝芙兰大促下单的赠品,或者免税店搞活动会有满赠礼。很少一部分从品牌经销商那边买。”做了3年美妆代购生意的陈怡向盒饭财经透露,从品牌方及经销商处购买小样需要配额,即与正品搭配购买。“他们(指美妆集合店)的小样,也是这些途径来的,没有正规渠道的。”陈怡淡淡一笑。话梅合伙人鞠春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坦言话梅的货主要来自于专柜和贸易商,获得授权的200+品牌中也没有一家大品牌,几乎全是中小品牌。据了解,资生堂中国负责人表示,其品牌产品小样是以让消费者体验为目的免费提供,属于非卖品,从未授权线上和线下专营店售卖。正常情况下,像阿玛尼、海蓝之谜、雅诗兰黛等一线国际品牌的产品及小样,只会出现在旗下品牌于百货店开设的专柜、大型免税公司及丝芙兰。另外,据红星新闻报道,针对话梅售卖大牌小样的情况,向欧莱雅、爱茉莉、资生堂等品牌求证,得到的答复均为未获得品牌授权。与此同时,化妆品企业几乎不会为小样设立专门的生产线,原厂小样经常会出现断货情况。“小样一般不会有很多的,还是卖正装为主。像我就是隔很长一段时间,把仓库里的小样整理汇总一下,再搭配起来打包出掉,”关于小样售卖问题,陈怡补充到,“比如兰蔻眼霜,三个小样的容量跟一瓶正品一样,等整理出来了就三个一组打包便宜出掉。一个一个出太麻烦了,又不多,浪费人力成本。”然而,货源稀缺的小样,却是话梅们的营收支柱。据36氪报道称,小样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是正装的2倍。HARMAY话梅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小样一方面增加了客单价,另一方面降低了新顾客的门槛。对店铺来说,也是通过高低毛利产品的组合来拉高整体毛利率的方式。随着越来越多同质品牌入局,以小样作为引流及营收重点的美妆集合店对其需求量日益增加。未得到品牌授权的美妆集合店小样供应链却摇摇欲坠。“那些美妆集合店不会像我这样卖赠品小样,供不过来,他们一般都是找专柜配货或者直接找经销商。”陈怡表示,由于美妆集合店对小样需求较大,通常以购买的方式向品牌专柜及经销商进货。专柜配货,即品牌方按一定比例与正品搭配供给专柜的小样,其配额以专柜销量为准。假设一个柜台每月销售目标为150万,按照1280元就可获赠小样套装,专柜最少会配1000套赠品。若每个专柜完成60%的销售目标,且所有小样均按额度赠送,则每月至少会有价值50万元的小样流入市场。“有认识的柜姐会自己先员工价买进,再把正装和小样分开卖。”据陈怡介绍,为达成业绩,品牌专柜销售人员也会以折扣价拆分正装及小样单独售卖。然而,上文提到,目前市面上以售卖小样作为主要营销手段的美妆集合店超1200家,专柜配货产生的小样,显然远远无法支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便有品牌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今年1月28日,杭州《都市快报》报道了一起小样专卖店的走私事件。经消费者举报后,因某品牌美妆集合店无法向海关提供商品的合法来源证明,近3000件商品被扣押,估值20余万元。美妆集合店走私新闻报道与此同时,各大品牌似乎也意识到了国内市场对小样的需求。欧莱雅集团在天猫开设小美盒旗舰店,将旗下产品根据产品功效以及顾客的不同需求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明星盒、青春盒、美容液盒等多种小样套盒。纪梵希、阿玛尼等国际美妆品牌也相继推出小容量美妆产品。虽然目前对于专柜私自将小样流入市场的做法,品牌方大多听之任之。但随着国内小样经济的发展,掌握源头供货渠道的品牌方将进一步占领市场。03 小样是真需求,美妆集合店不是“老李头的女人永不服输!”10月21日一早,娄倩便发了一条朋友圈,配图为在李佳琦双十一直播间抢到的欧舒丹护手霜交易截图。娄倩在李佳琦直播间抢到的欧舒婷护手霜,附赠满满一排小样。据闲鱼平台数据显示,去年11月12日,美妆闲置小样的发布比11月10日上涨201%,成为去年双11最爆款的二手商品。“这几年双十一的折扣都折到小样身上去了。”据娄倩介绍,她关注的美妆主播双十一的预热推文中,已很少见到“全年最低”、“全网最低”等字样,取而代之的是赠品小样这一卖点:“买1赠X”、“相当于XX折”、“赠品价值贵过正装”……随着“精致穷”生活方式的普及,美妆护肤品小样逐渐走向台前,成为实现消费价值最大化的商品。美妆集合店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将小样作为引流手段。然而,小样并没有为美妆集合店构筑起稳固的壁垒,“花心”的年轻人永远会找到性价比更高的小样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缺乏品牌授权,令美妆集合店的正装产品并不具备竞争力。“不担心话梅这种店抢生意啊,客人买正装还是会找代购或者蹲官方折扣。那边又不便宜。”当问及美妆集合店的崛起是否会影响代购生意,陈怡表示并不在意。自2020年初集中爆发,到年末出现大量小样相关负面新闻,美妆集合店的生命周期甚至未满周岁。钟薛高创始人林盛曾提出“品牌=网红+时间”的概念。对美妆集合店来说,时间,似乎是可以预见的短暂。第一批入局的品牌,已然开始转向。本月初在上海武康路新开的话梅门店中,出现了许多非化妆品SKU:除咖啡、热狗、瓶装饮料外,还有零食、酒水、宠物用品以及小家电类产品。另据官方信息透露,话梅首店安福路店将被改造为其在2020年创立的柠檬茶品牌introlemons柠檬茶旗舰店。与此同时,据虎嗅网报道,有上海精品咖啡从业者透露,2020年以来话梅的相关人士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寻找合作伙伴,甚至他们已经开始招聘调茶师和咖啡师。有奈雪、喜茶、manner在前,话梅布局咖啡茶饮赛道,并不舒适。但对于寿命极短的小样生意来说,跳出化妆品集合店的概念,通过更多品类的SKU及丰富的消费场景,来减少小样依赖,是话梅们亟需走通的路径。“武康路么是上海的网红打卡点呀,开业的时候有活动我去了,一楼是咖啡店,顶楼是个露台,中间两层还是卖化妆品护肤品的,就是个噱头。”对于话梅新店型,娄倩笑着说到。...
互联网保险市场接连迎来重磅政策,继《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后,近日银保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险机构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事实上,银保监会正在持续完善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体系建设。2021年2月《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修订实施,第五十二条提出“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互联网经营相关人身保险产品,具体由银保监会另行规定”。《通知》作为配套规范性文件,细化并完善了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相关监管规则。《通知》一出,市场讨论颇多。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认为,互联网人身险的配套规范性文件出台有利于推动行业有序竞争,提升集中度,维持行业“增持”评级。将改善行业乱象、优化竞争格局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2020年互联网人身险保持持续增长态势,累计规模保费2110.8亿元,同比增长13.6%。刘欣琦指出,年轻客户消费习惯改变、疫情限制线下销售等影响推动近年来互联网人身险市场快速增长,保费增速跑赢行业。但随着互联网人身险市场的竞争加剧,行业出现产品价格恶性竞争、误导销售的促销手段推广、平台获客成本抬升而加大渠道费用投入等问题,损害消费者权益。因此,监管部门在前期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的基础上,以配套性文件的方式推出《通知》,进一步细化规范互联网渠道人身险的销售,建立互联网渠道作为创新渠道经营和服务的统一标准。从适用范围看,保险公司通过设立自营网络平台,或委托保险中介机构在其自营网络平台,面向非特定人群,公开销售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适用《通知》,可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这也意味着,涉及到个险、银保等其他渠道的融合业务,不适用《通知》。整体而言,《通知》明确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经营条件。首先,满足偿付能力充足、综合评级良好、准备金提取充分、公司治理合格相关要求的保险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其次,实施互联网人身险业务专属管理。明确保险公司可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人身保险业务范围,细化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规则,加强互联网渠道经营行为监管。重点解决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定价不科学、宣传销售不适当、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此外,加强和改进互联网人身险业务监管。首次实施分渠道定价回溯监管,建立登记披露机制,探索问题产品事后处置机制。其中,相较于征求意见稿,《通知》主要调整的是两处细节,一是将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申请条件中的“上年度未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受到行政处罚”调整为“上年度未因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受到重大行政处罚”。二是将保险公司经营十年期以上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普通型年金保险产品条件中的“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50亿元”调整为“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溢额超过30亿元”。刘欣琦认为,从渠道端来看,《通知》引导互联网渠道产品设计低于传统渠道的费率水平,体现互联网渠道直销属性,预计将优化行业渠道成本限制过度公域引流,进而让利于民。从产品端看,基于《通知》资本资质的监管要求,预计将有效改善行业乱象、优化竞争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大型保险公司或更为受益。从源头规范长险短做等销售误导问题据了解,《通知》在起草过程中高度重视消费者投诉举报集中的领域,高度重视日常监管中暴露出的问题。具体而言,在经营主体方面,对保险机构技术能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出明确要求,重点解决消费者反映突出的找不到退保页面、找不到投诉入口、退市产品查不到保单、买的快退的慢等服务问题。在产品开发方面,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长险短做等销售误导问题,以及退保高扣费、健康告知晦涩难懂等投诉集中问题。在改进监管方面,加大信息披露力度、引入社会监督,重点监管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定价科学性。例如,近年来,“首月0元”、“零首付”、“免费保障”、“抽奖获取”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广告页面,在一些网络场景中时有出现,且还与共享单车、充电宝等消费场景紧密结合,有的消费者在未清楚了解保险内容、保费缴纳等情况下,便被“免费”诱导而投保。这种营销引流模式存在诱导营销、信息披露不当等问题,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易引发消费纠纷或投诉。10月21日,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防范保险诱导销售的风险提示称,从保险产品本身看,一些“首月0元”、“免费保障”等宣传未全面展示保费缴纳整体情况,实际上是将保费分摊至后期,消费者并未真正享受到保费优惠。从监管要求看,保险险种的条款和费率,应当报监督管理机构备案或批准。“首月0元”类的销售宣传行为,存在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的问题。从营销方式看,营销片面强调“首月0元”,却未对保费缴纳整体情况、保险责任等重要内容充分提示,易使消费者忽视产品重要信息。加之一些广告界面设置不规范,故意诱导消费者勾选“购买”、“领取”、“自动续费”等选项,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通知》明确互联网渠道所售人身险产品须为专属产品,实行独立核算。专属产品范围包括意外险、健康险(除护理险)、定期寿险、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人寿保险(除定期寿险)和保险期间十年以上的普通型年金保险,以及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人身保险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互联网人身险产品上线即可进行全国销售,突破了传统保险产品的经营区域限制,专属管理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风险敞口。另一方面,互联网人身险产品的运营和风险与传统保险产品不同,具有细碎化、精准化,运营快,以及小、专等特点,这导致在实际运营中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比如“首月0元”等销售误问题,专属管理可以相对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益。互联网保险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自2020年以来,一系列旨在规范互联网保险发展新规新政相继出台,包括《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短期健康保险续保表述备案事项的通知》、《关于开展互联网保险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等。互联网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任重道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7%。与此相比,中国互联网保险用户2亿多人,可见互联网保险仍具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不仅如此,互联网保险场景碎片化、交互频次高、交易时效强、业务峰谷波动大等特点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行业的应用,使保险公司建立起更加全面的业务流程、更加完整的业务监控体系,从而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运营。从长远看,保险机构需要借助新兴技术带来的强大计算资源和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对用户数据、保险业务场景数据和外部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快速适配,并建立起应对多元化场景需求、多样化产品类型、多层次产品运营、多维度风险监控要求的智能化保险运营体系。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通知》着力规范互联网人身险领域的风险和乱象,统一创新渠道经营和服务标准,旨在支持有实力、有能力、重合规、重服务的保险公司,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便捷的保险服务。在2021第一届前海数字保险大会上,慧择保险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马存军认为,中国保险业转型叠加了数字化浪潮,必然会走一条不同于发达市场保险转型的道路,而中国特色的保险数字化道路,必将以协同生态的方式实现,实现这种生态需要行业各主体的共创、共治、共享,最终实现行业与用户、社会共赢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