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8 月,一部描绘建筑行业的电视剧《理想之城》开播,剧中孙俪饰演的造价师苦口婆心地教育建筑公司老板,要学会提高资金使用率,例如过年前公司账上有 3000 多万现金,如果买个短期理财,年后再抛掉,过个年就能有几万块收入,够公司买十年卫生纸了。不得不说,编剧对现实生活的体察还是少了点,“钱生钱”的做法,早在十几年前就被上市公司们用得淋漓尽致,到了现在,这些往事拿出来足以拼凑一部令人瞠目结舌的《上市公司奇闻录》。举个最近的例子,10 月 27 日,云南白药发布三季报,公布其炒股浮亏 15 亿元,网民议论纷纷,一些投资者破口大骂管理者不务正业。第二天,云南白药便回应称,会逐步优化结构和推出证券投资。热闹过后,很少有人注意到,云南白药 2020 年炒股还赚了 23 亿,和今年的亏损冲抵之后,仍有 8 亿元落袋为安。是不务正业,还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翻看上市公司们这些年集思广益贡献的炒股大法,很难不感叹一句:无数人智商的巅峰和低谷,都在“钱”这个字上了。一上市公司炒股, 2007 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资深股民们应该都记得, 2007 年是一个难得的大牛市,上证综指累计上涨 416.3% ,券商、地产和有色金属板块涨幅最大,中信证券全年上涨 2123.7% ,江西铜业上涨 1346% ,万科A也涨了747.6%。哪怕一个投资者不看任何公司的信息,只买与上证综指相关的指数基金,也会大赚特赚。这一年 8 月 9 日,沪深两市总市值达到 21.15 万亿元,超过 2006 年中国 GDP 总量,资产证券化率首次突破 100% ,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证券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标志。其实早在专家们下断言之前,上市公司们已经按捺不住亲自下场炒股的心。据 Wind 数据显示, 2005-2006 年,全国 1400 多家上市公司里,有 500 多家在 A 股、B 股和三板市场进行证券投资。和普通投资者一样,上市公司们炒起股来,也喜欢试一试全凭运气的“打新”。自 2006 年 5 月恢复新股发行后,各大上市公司参与打新的热情高涨,绝大多数新股网下配售的公告中都能发现上市公司的名字,直到次年 3 月,证监会出台“禁止利用募集资金参与打新”的禁令,上市公司的打新势头才有所减缓。然而,打新只是炒股的一道开胃菜,真正的大餐,还得是在股市上低吸高抛的搏杀。进入 2008 年,国内金融风向迅速转冷。4 月底,已经披露一季度报告的 620 家上市公司中,有 118 家交出了炒股成绩单,其中只有不到 20 家赚了钱,其余都亏了,其中佛山照明、三一重工亏得直接宣布,要退出二级市场投资。但愿意浅尝辄止的上市公司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公司看惯了 2007 年的大牛市,仍然沉默地潜藏在股市中,掏出钱袋子“搏一搏”。有的上市公司比较心急,喜欢炒短线。例如浙江阳光,和佛山照明一样,这也是一家以生产灯泡起家的企业,2009 年全年交易的股票数量上百只,除去节假日休市,基本上每天都买卖,股票类型涵盖A股所有行业。广撒网,多捞鱼,这一年浙江阳光投资收益达到 749 万元。一通操作增加了资本收益,却没有让市场更青睐浙江阳光。尽管 2000 年就已上市,但直到现在,浙江阳光自己的股价仍在 4 元上下。有的公司擅长与规则共舞。例如雅戈尔,一家主业做男装的公司,仅 2009 年一年,就通过定向增发,参与了 9 家上市公司的投资。到了 2015 年,雅戈尔持股市值高达 50 亿元,数量多达 37 支。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个月,雅戈尔发布了 2021 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司总营收为 100.4 亿元,同比增长 11.68% ,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房地产项目集中交付。雅戈尔到底是炒股、卖房还是做男装的?对于投资者的疑惑,雅戈尔坦然回答:“有赚钱的机会就会去做。”还有的公司,不仅扎根主业,还凭借对行业的了解在股市掘金。海螺水泥,安徽省最大的企业,全球水泥行业的领头羊。除了在主业上发力,海螺水泥还投入重金,购买了许多同行的股票,比如有“南海螺,北冀东”之称的冀东水泥。最了解你的是你的对手,这句话用来炒股,造就了海螺水泥的多年投资佳绩。网上有句戏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猴子之间的差距还大。”这句话拿来形容沉迷炒股的上市公司们,也很合适。二在热衷炒股的上市公司中,曾有两大“股神”极具代表性,其一是兰州黄河,其二是上海莱士。2014 年,兰州黄河被许多媒体评为“ 2014 年最牛炒股公司”,一句“上市公司炒股哪家强,兰州黄河钱包鼓囊囊”的顺口溜在股民中间流传。彼时,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起它曾经的另一个称号:“西北啤酒王”。1985 年,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郑家庄的黄河岸边,诞生了一家啤酒厂,黄河啤酒。仅用 5 年时间,黄河啤酒就迅速占领了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市场。1999 年,黄河啤酒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兰州黄河”。在国产啤酒最好的年代里,黄河啤酒作为“西北啤酒王”,与“西南啤酒王”重庆啤酒遥遥相望,另一边的青岛啤酒、燕京啤酒也各有各的风味。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产业对外资打开了投资大门,国产啤酒迎来嘉士伯、百威两大国际品牌的挑战。兰州黄河审时度势, 2004 年与嘉士伯合作,成立合资公司,试图利用国际品牌的技术和优势,抓住原有的西北大本营。然而,兰州黄河作为一个地域性极强的品牌,长期局限在甘肃、青海两地, 2008 年业绩达到顶峰后就再难突破。为了财报好看, 2010 年,主业遭遇瓶颈的兰州黄河开始炒股,由此形成了“公司盈亏全看股市”的神奇现象。2010 年,兰州黄河炒股元年,主业净利润为 1572.7 万元,炒股却赚 1.08 亿。2011 年,啤酒卖得不好,股市行情也不好,主业亏损 96.99 万,炒股也亏了 2305.96 万。被封为“股神”的 2014 年,兰州黄河手握众多大蓝筹股,狂赚 7063.17 万元,是主业净利润 2077.69 万元的 339.95% 。2019 年,兰州黄河主业亏损 875.07 万元,全靠投资收益 3016.34 万元抹平亏损,保持财报盈利为正。从曾经的“西北啤酒王”,到如今重度依赖股市的“股神”,兰州黄河的改变背后是国产啤酒的全线后退,也是这个老牌企业艰难求生的无奈之选。上海莱士的情况,与兰州黄河大有不同。说其它企业“卖血求生”是同情,但这么说上海莱士,却是一语道破它的主业:血液制品交易。上海莱士成立于 1988 年, 2008 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虽然是全球最具创新力的血液制品企业之一,也是同行中最早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之一,但因为业务受监管较严,主营业务始终无法快速增长。为了打破困局,2013 年,上海莱士改变经营战略,积极扩大规模,收购同类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并在 2014 年开始炒股。2015 年,上海莱士用 10 亿元炒股,获利 8.74 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 59.1% 。2016 年,上海莱士再次加码,把投资额度提升到 40 亿元,获利 8.28 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 50.22% 。因为公司财报与同行类比,非常亮眼,上海莱士也被许多股民称为上市公司里的“股神”。但和兰州黄河不得不戴上的“股神”帽子不同,上海莱士对这顶帽子态度暧昧。2018 年,因为血液制品市场不景气,上海莱士主业亏损 4 亿元,没想到同样是这一年,炒股又让上海莱士亏了 11 亿元,总计亏损 15 亿元的净利润,让深交所在财报公布当晚就发了问询函。面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质问,上海莱士顺势宣布放弃炒股,不再参与新的二级市场投资。等到上海莱士发布 2019 年报,净利润果然扭亏为盈,有研究机构直接指出:“公司逐步退出风险投资,同比减少投资损失约 19.61 亿元,对业绩的影响较大。”这话说得直白,对于上海莱士这种前景光明的行业龙头来说,坚持主业,比虚头巴脑的“股神”称号更能赢得市场的青睐。三不管是“股神”,还是同样被割的“韭菜”,都躲不开这个问题:上市公司应不应该炒股?支持的人很容易找到理由,把闲置资金用起来,为公司和股东创造更高的收益,否则闲置大量的资金就是一种资源浪费。这也是大多数炒股的上市公司对外宣称的理由——钱生钱,在公司主业之外增加利润来源。但是,除了券商这样专业从事证券投资的公司,还有几家公司敢担保自己炒股和做主业一样专业?上市公司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不断盈利,对内向公司员工负责,对外向股东负责。当上市公司自己的股份还在被股民们买卖的时候,再去炒股,无疑是增加财报的不稳定,把公司营收和炒股得失的双重风险传递给股东。对于心中有把尺子的上市公司管理者来说,主业是根基,炒股获益,是锦上添花,亏损了也能控制,但对一些“赌徒心理”极强的管理者来说,炒股的盈亏直接决定了公司盈亏。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多数股民无从了解自己购买的公司管理者到底是哪一种风格,买到前一种,也许你可以陪伴一个好公司慢慢成长,买到后一种,恭喜,你只是换了个地方,买了一堆不知道基金经理的基金组合。从 2007 年到现在,上市公司炒股的规模越发庞大, 2020 年已经达到 1.44 万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但与这种庞大的投资规模不匹配的是,上市公司炒股时由谁决策、如何决策、谁来为结果负责仍不明确。有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本身的股价上涨时,上市公司就愿意花更多的钱去炒股,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一样,都深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容易盲目跟风——而这本该是成熟的管理者要尽力避免的。投资还是投机,一字之差,造成了上市公司千奇百怪的炒股群像,或为求生,或为谋利。但不管炒股的理由是什么,都不可否认现金流是一个公司的血液,花在金融市场的多了,用来发展主业的就少了。虚拟经济本该为实体经济输血,一旦反过来,在任何行业谈“长期主义”都将成为空话。当上市公司也迫不及待地成为“韭菜”,那只能说明.....资料来源:[1]韩燕,崔鑫,郭艳: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的动机研究,管理科学[2]朱文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证券投资内部影响因素,广西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王伟:中国上市公司证券投机:行为动机与经济后果,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4]孙晓东: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效果与对策分析,财政金融[5]吴战篪,李素银:管理者自利与短视行为研究——基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的角度,经济经纬[6]雷倩华,柳建华,龚武明:机构投资者持股与流动性成本——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7]蒲江雪:基于过度自信视角的证券投资效果分析——以上海莱士为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小学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再出新通知。11月9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了《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工作做出部署。和此前不同的是,《通知》明确指出,将不区分学科类、非学科类,做到主流媒体以及公共场所等线上线下空间不刊登、不播发面向中小学(含幼儿园)的校外培训广告。回溯此前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管控措施往往集中在学科类校外培训领域。此次强调将非学科类纳入监管,无疑再度强化了对中小学校外培训的管控。同时,针对现有校外培训广告,《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公共场所、居民区等线上线下空间校外培训广告开展全面排查。“清理存量、杜绝增量。”“此次对于非学科类培训广告的限制,也是基于对目前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总体情况考虑。”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学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教育的总要求来看,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培训,都要尊重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能用制造教育焦虑的方式推广机构相关业务。从传播维度来看,《通知》明确指出,各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企业、户外广告位经营管理单位等相关市场主体还要开展自查整改。相关传播平台要全面梳理在播、在刊广告,发现校外培训广告要立即停止刊播。对于未按要求停止刊播的,将由有关部门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广告内容虚假违法且未按期自行整改的,依法从重处罚。除了对媒体及相关网络平台的整治外,文件还要求加大对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力度,查处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的行为。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显示,自“双减”文件印发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教育培训类广告清理整治行动”。截至目前,共查办相关违法广告案件1570件,处罚金额3060万元。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在《通知》发布后,校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活动将被纳入对其的日常监管。从文件原文来看,文件要求市场监管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将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纳入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的范围。对于违反政策规定发布校外培训广告的校外培训机构,加大对其日常监管力度和随机抽查频次。此外,校外培训广告管控还将被纳入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行业管理重点内容。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也成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的工作任务之一。从线上到线下,对校外培训广告的监管即将成为常态。值得关注的是,此后监管还将在哪方面继续收紧?对此,马学雷也表示,凡是增加家庭负担、造成“内卷”,增加教育焦虑的业务和相应广告,未来都将被纳入限制和管理之列。...
有的年赚3亿,有的倒闭.... 明星火锅店一地鸡毛。如果说哪种餐饮最喜闻乐见,火锅一定当仁不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微博搜索火锅店,1000多个相关话题中,其中一半以上和明星相关,而且是明星开火锅店的负面新闻居多。明星跨界捞钱似乎成了一种现象级存在。但是扑面而来的负面舆情,似乎是对这种现象的另一种解读。卫生问题、侵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频发,导致被约谈、整改、停业、公司注销……而现在,明星火锅店翻车后,转头走上代运营模式之路。以陈赫和“贤合庄”为例。2015年陈赫与人合伙经营的贤合庄开业,并没有掀起水花,几年连续亏损。2019年迎来转机,至膳公司与陈赫达成一致,采用了MCN代运营模式,很快便扭亏为盈,以一年几百家分店的形式迅速扩张,回血之快令人咂舌。很显然,明星分身乏术,绝不会亲自打理火锅店。大多数的明星只是挂名的甩手掌柜,被资本用作引流的工具。尽管明星自带流量占有先发优势,这会让其在赛道上暂时领先,但流量并不是唯一的保障。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2020年我国全年餐饮收入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尽管如此赛道内竞争者仍在不断涌入,消费者很难对某一品牌忠诚,明星也不例外。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18-2020三年间,火锅店的倒闭店的数量分别是37159、29699、13789家,明星火锅店也在其中。所以,不缺流量的明星火锅店该如何避免竞争乏力?代运营模式之下,迅速扩张加盟店真的是不是再赚快钱?频频翻车的明星火锅店该如何走出困局?基于此,本篇将详细展开分析。01、先扎堆开店,再扎堆道歉明星搞副业司空见惯。明星不是什么稳定的工作,相较于其他普通职场的员工而言,他们没有固定收入,一旦没有戏可拍,或者因为负面被封杀,那么就是一个无业游民,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气变成过气,明星们都要未雨绸缪。既然不能长久地保持高人气,那么流量收割、快速变现也成了大家默认的潜规则。有社交明星的名利场,比如薛之谦的“上上谦”;也有圈中好友的搭伙做生意,比如黄磊、孟非的“黄粱一孟”,任泉、李冰冰的“热辣壹号”;也有团综的批发式开店,跑男团成员几乎人手一家火锅店——陈赫的“贤合庄”、包贝尔的“辣莊”、郑恺的“火凤祥”和Angelababy的“斗鎏火锅”……还有沙溢的辣叁成、邓伦的火社火锅、邓家佳的Hi辣火锅等等。然而,并非明星就是护身,流量也不是用不完的。湖南卫视主持人杜海涛以及吴昕创立的火锅店“辣斗辣”,接连被举报火锅汤菜中发现苍蝇;杨颖的火锅店由于定价过高并没有很多人愿意买账,包贝尔火锅店使用假鸭血,郑恺火锅店被约谈……明星火锅店频频入局却又纷纷倒戈。餐饮市场上火锅店的门槛低、利润高,资金回笼快,对于想投资餐饮行业的人来说格外具有吸引力,明星也不例外。现在,出门走两步就有一家火锅店,在同一街区竞争者众多的情况下,差异化竞争成为火锅店提高营业额的关键因素。营业额与顾客进店率、火锅品牌曝光率直接挂钩。要想提高营业额,就必须进行引流,而明星无疑是火锅店引流的活字招牌,将明星自身的信誉度与火锅店的品牌力进行捆绑宣发,利用自身的热度与影响力,联合圈内好友帮忙宣传,进而以较低的获客成本为初期的宣传造势。郭富城到合作《全民目击》演员邓家佳的“Hi辣”火锅店捧场,经过社交媒体发酵后,火锅店的客流量激增,迅速打响了知名度。明星之间的互相站台,打call似乎是资源置换的另一种形式。这些明星火锅店在差异化竞争的第一步就已经领先,以便进一步孵化品牌。但是,明星以信用作保所带来的先发优势,并不能持久地养活店铺。明星火锅店中倒闭的也不在少数。黄磊与孟非合伙的火锅店正式宣布关店;薛之谦本人不再参与火锅店的运营,持股人更换为其父亲;任泉李冰冰的热辣壹号几乎全军覆没;陈赫的贤合庄也由MCN机构代运营……实际上,明星与其火锅店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绑定。明星给火锅店带来高流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高关注度,大众对于明星火锅店的负面信息也会更为敏感。因此,明星火锅店应当更为谨慎地处理运营中的问题,警惕高流量的反噬。此前,演员郑恺的火锅店“火凤祥”的店面设计风格与装修方式涉嫌抄袭吼堂老火锅,侵犯著作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虽然此事在双方有效沟通后澄清解决,但郑恺却深陷舆论,这也给火锅店的信誉以及明星本人的形象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郑恺火锅店并非孤例。胡海泉的火锅店“灥喜锅”,也被指抄袭九毛九旗下火锅品牌“怂火锅”。怂火锅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列举抄袭细节,从列举的图片看,两个火锅店从Logo形象、餐厅装修风格、口号、标语,到摆设、菜品等元素高度相似。事情还没有定论,但是明星因为这种负面新闻上了热搜,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情。明星都应该爱惜自己的羽翼,做不了德艺双馨,至少不要成为失德艺人吧。火锅生意受不受影响暂时不知道,但从“灥喜锅”的招商网站上看,加盟还是做的风生水起的。明星火锅店掀起了热潮,但这股热潮能持续多久?频繁“接地气”的做营销,吸引的到底是食客还是加盟商?02、MCN引流的局中局很显然,明星火锅店并不会遇到明星。当粉丝们慕名来到店内,常常只是与店内明星的人形立牌合影打卡,用餐拍照发圈后便离去,火锅店逐渐变成网红打卡地,愿意二次光顾的消费者少之又少,粉丝不自知地沦为操盘手引流的工具。其实,大部分的明星并未入股参与火锅店的运作。他们在官宣火锅店时用词都是“品牌合伙人”,选择以分红的方式挂名获利,类似于“代言人”,真正的运作者是明星背后的MCN。“贤合庄”采用的就是代运营模式,火锅店的实际运营方是四川至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运营多家餐饮品牌,仅在火锅赛道就还有“谭鸭血”这样的王牌产品。“谭鸭血”9个月开100家店的势头走红,少不了至膳的推手,要归功于加盟模式和代金券补贴营销。在谭鸭血的起步阶段,“9.9元抵扣100元”这种激进的补贴模式,配合着各路明星到店打卡的造势,谭鸭血迅速打开局面。而现在,在至膳公司运营之下,带有“贤合庄”话题的短视频不停游走在公众视野,在抖音平台上的播放量高达12.4个亿。视频里,陈赫与网红在店内亲切地交谈,以造梗等多种娱乐化的方式合拍录制,然后再标上“吃火锅偶遇陈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等话题进行广泛传播,吸引粉丝和消费者们来到门店一探究竟,为线下火锅店引流。MCN至膳品牌利用陈赫的明星效应初步获得流量后,再以“粉丝经济+网红打卡+内容运作”的组合拳形式续流,塑造出强势的火锅店品牌,然后大量铺设线下门店,开启加盟模式。不仅仅是陈赫,孙艺洲、黄晓明、关晓彤……都在四川至膳的合作名单里,涉及到的项目从火锅也延伸到烤肉、奶茶等。先做样本店,依靠明星话题制造热点,再运作出一大波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品牌获得曝光,下一步就是加盟店,是稳固流量后快速变现的渠道。然而,加盟明星火锅店的费用极其高昂,令很多有加盟意愿的人望而却步。加盟贤合庄火锅店,加盟商不仅要一次性付清55万元的加盟费,还需要缴纳5万元的保证金,并且3年后如果继续选择加盟,还要再付两万元进行续约。天眼查数据发现,截至目前,全国一共有400多家带有“贤合庄火锅店”或“贤合庄餐饮店”字样的门店,不仅在一线城市落脚,三四线城市也有广泛分布。与此同时,贤合庄承诺加盟者“毛利率60%,净利率20%,9个月回本”。可是,火锅行业的头部企业海底捞与呷哺呷哺的净利率也才只有10%,他们承诺的60%根本就是天方夜谭,最终加盟商们只会入不敷出,惨淡收场。对于加盟商而言,最大的目的就是快速把店越放得越多越好,快递回笼代理费。当这个区域支撑不了这么多门店的时候,绝大多数每年都会陷入亏损。但现实是,市场体量就这么大,客源是有限的。试想一下,品牌的影响力是有限的。以北京为例,一家连锁火锅店开十家店是挣钱的,但如果开了二三十家,遍地开花客源被稀释,就很难挣到钱。另一方面,加盟商和品牌方是天生是有博弈关系的。贤合庄工作人员透露“选址需要避开已有贤合庄门店直线2公里以上,相对也要避开谭鸭血的门店”。而且加盟了明星火锅店,明星也未必会去站台。明星到店需不需要单独付酬劳?前期投放需要多少预算?明星团队的接待费?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钞票。某火锅店加盟商沟通时,明确表示,如果需要邀请明星老板到店,加盟商需要在当地投放LED大屏或者公共交通广告,并且投放量需达百万级。另外,加盟商需要承包明星及其团队的食宿车旅费,金额在20-30万不等。高昂的宣传成本又能换回多久远的引流成效?不得而知。从种种行为来看,这些加盟的店面也只是品牌方薅羊毛的对象,目的是以明星带来的短期流量迷惑创业者的双眼,以此来赚取加盟费,而加盟商们自以为押中了宝,却没想到自己才是资本眼中的羔羊。必须得承认,凭借加盟商的大幅扩张确实能短期回血,但回过神来的加盟商们并不会任人宰割。MCN引粉丝与加盟商相继入局引流的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计。03、降温之后的明星火锅店MCN代运营模式重点仍然在引流和消费流量。可当流量红利用完,加盟商觉醒,MCN势必要设法提升运营效率,为品牌赋予除流量之外的增值势能。如今,火锅店的红海中,塑造品牌的差异化成为关键,而定位则是重中之重。所有的火锅店都在思索如何于潜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独树一帜,其终极目标并不是改变产品迎合消费者,而是挖掘和创造需求,调整消费者的心智。现如今,大量的信息使本就拥挤的消费者心智更加有限,而可供选择的火锅店却越来越多,决策本身对于消费者而言就存在困难。一方面,火锅店这一赛道准入门槛低,大量品牌的涌入使得同质化现象更为严重。另一方面,火锅店选址的密集程度高,消费者进行选择时,大量涌入的信息会使其心智变得拥挤不堪。从原先消费者对一个品类容纳的七个品牌,到后来的“二元法则”,再到后来市场“只知第一,不认第二”的境况,品牌的生存形势越发严峻。而明星火锅店在消耗流量的同时,要想在本就拥挤的赛道中不被挤出局,避免高开低走,就必须精准定位,塑造具有独特性的强势品牌,在用户有限的心智中抢占一席之地。缺乏自觉意识的火锅店,它们从一开始的定位就不成熟,再加上高流量带来的曝光度,无异于挥刀自戕。2017年,黄磊与孟非合伙经营“黄粱一梦”的火锅店,但开业初期就因一份380元的毛肚上了热搜。这家店的定位在高档,却只是高档在定价,而并未在菜品和服务等方面体现出高档。不仅毛肚等菜品的价格很高,其锅底的价格也是其他火锅店的两三倍,这样的高档消费层次与火锅的社交平民属性并不相符。因此,即使后来推出“每人99元,锅底涮菜任意点”的活动也难以挽回颓势,最终关停。实际上,精准的定位不仅能够重塑火锅店的核心竞争力,还能够实现品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便将更多的精力聚焦到品牌亮点的强化。所以,MCN必须将品牌定位升格为必备程序,而紧占消费者心智、精准而独特的强势定位,将成为MCN引流之外的第二个必杀技。明星火锅店虽然存在后续竞争乏力、薅加盟商羊毛等诸多问题,但在信息时代,几乎一切的品牌组织都必须不断调整自身的定位方向。要说明星火锅店三鼓过后纷纷倒戈,马放南山?一切还未成定局……...
商品房预售制在过往20年内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对国民居住水平的提升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不可否认的是,预售制度背后所潜藏的风险也确实存在。据新华社报道,去年以来,福晟、泰禾、华夏幸福、协信等多家标杆房企均出现债务危机,它们在全国多地开发的楼盘出现烂尾或面临烂尾风险。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必要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再次被推到前台。商品房预售资金是房企自身造血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商品房预售制的重要补充。其主要目的是地方政府对居民预付房款专款专用、防止房企挪为他用,而造成施工项目“烂尾”。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近两年是预售资金监管相关政策发布的高峰期,2020年至2021年10月中旬,全国主要城市共发布相关政策65次(不包含应对疫情暂时纾困的政策),其中2020年44次、2021年21次,而2016-2019年年均约12次。多地加强预售资金监管,保证资金优先用于工程建设据澎湃新闻不完全统计,仅8月份以来,已有包括连云港、三明市、天津、秦皇岛、镇江、衡阳、漳州、兰州、许昌、上海、重庆、成都、北京等超10城陆续出台相关文件,重点加强对新建商品房预售行为的监管,维护市场交易平稳健康。以北京为例,为进一步加强北京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保证商品房预售资金优先用于工程建设,北京市住建委就《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版)于11月4日向社会征求意见。上述《管理办法》指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结合自身资金状况、融资能力,合理确定每个节点的用款额度。完成首次登记前,专用账户内的资金不得低于重点监管额度的5%。同时,新增政府接管账户和资金实施封闭管理的制度。如开发企业挪用预售资金,导致项目出现经营困难问题,属地住建房管部门应全面接管预售资金监管账户或建立政府监管账户,实施封闭管理保障资金安全,优先用于工程建设。根据《管理办法》,北京市住建委和北京银保监局还将进行穿透审查。比如,穿透监测开发企业与监管银行预售资金监管执行情况。在北京之前,成都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于11月3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商品房预售款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提到,预售商品房项目出现重大经营性风险、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的,经属地监管部门核实并报请区(市)县人民政府(管委会)集体研究同意后,将该项目纳入区(市)县重点监管,预售款按照规定流程进行例外支取。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可根据风险防控需要,指定单位另设监管专户(原则上监管银行不变),确定监管部门严格监督预售款收存、支取,对每笔资金审核用途后,直接划转至施工、材料等收款单位银行账户。业内人士认为,“近来房企债务问题增大,出现了暴雷等情况。通过落实封闭管理的模式,能够确保预售资金对接经营困难的项目,更好确保工程项目的建设。成都政策中提到的预售房现重大经营风险,政府可直接划转监管预售款给施工单位等政策,也可有效规避房企经营困境。”所谓商品房预售资金,是指开发商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出售给购房人,购房人按照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支付给开发商的购房款(包括定金、首付款、后续付款、按揭付款)。预售资金监管实行全额监管和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监管资金为预售项目达到竣工备案条件所需的工程建设费用。贝壳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大力度地进行预售资金监管使得相关纠纷明显下降,2021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民事纠纷共计2859余起,自2019年呈逐年下降走势,且今年预售合同纠纷数量同比下降六成,与去年同期相较下降幅度扩大五成。从各地发布的预售资金监管政策来看,预售资金“节点管理”监管更加细化,部分城市取消了差别化资金监管,全部采用最高监管比例,充分保障交房质量。预售证发放标准趋严据贝壳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北京、深圳、成都、合肥、武汉、重庆、长沙、无锡、温州等多地从重点监管资金、首付款监管、监管资金留存、重点监管资金使用等角度设定最低标准,并补充违规政策等调控,2020年多地出台重点监管资金使用的“节点管理”,今年重庆还取消了对信用资质不同的开发商实行差别化资金监管额度,全部采用最高比例进行监管,充分保障交房质量。与此同时,预售证发放标准也不断趋严。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东莞、合肥、武汉等多地分别从施工进度要求、设定发证最低规模、新增限价及精装要求以及现房销售试点等方面进行预售证发放升级。具体来看,2013年北京推出发证的施工进度要求,2020年新增限价发证要求,2021年8月中旬新增精装发证要求,同月底在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提出试点区域进行“现房销售”;合肥2010年对预售证发放的要求是工程形象进度应达到一层封顶以上,2018年发证要求升级为当地上建筑层数1-6层的,主体结构需封顶;当建筑层数7层及以上的,应达到地上层数的三分之一且不低于7层。贝壳研究院认为,房企通过预售获得的资金理论上对应未来需要履行的交房义务,因此根据房地产项目工程进度对预售资金实施监管,一方面是对购房者权益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对房企合理使用资金的规范。逐步加强的预售资金监管力度,体现了对购房者权益和房企稳健经营的双重保障。预售制监管趋严,也将进一步放大房企运营能力差异,对健康经营、信用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房企竞争优势有望进一步扩大。此外,成都、长沙、长春、惠州、荆州等城市实施的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的差别化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客观上也加强了健康稳健房企的竞争优势。同策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肖云祥指出,就目前来看,预售资金监管政策及融资监管新规共同挤压房企现金流,对房企而言形成双重“降杠杆”效应,且效果立竿见影。在严格的楼市调控政策下,销售增速下行,房企“回血”能力不足。而在多家房企相继暴雷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防止“烂尾”工程的发生,又再进一步加强预售资金的监管,导致房企现金流进一步承压。综上来看,城市收取大量重点监管资金的举措更像一把双刃剑,正面是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防止“烂尾”项目产生;反面则是加大房企流动性压力,增加了房企资金链断裂的几率,同样也增加了“烂尾”项目的发生几率。...
核心提示:1、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花房集团净利润分别为亏损1.87亿元、盈利1.91亿元、净亏15.25亿元。2020年及2021年前8个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2.32亿元,净利润出现了下滑。2020年及2021年前8个月,花房集团毛利率分别为28.5%、27.7%,也出现了下滑。2、花椒联合创始人于丹曾宣布,“花椒用户突破2亿,用户覆盖500多座城市,月活接近4000万,活跃主播1500万,打赏流水超50亿。”然而,在花房集团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花椒注册主播约1010万名,有20万名平均月活跃主播,活跃用户2950万。活跃主播数量遭质疑,月活也出现了较大下滑。3、花椒直播APP中主要有动态、热门、交友、跳舞、音乐、新人、PK、城市、颜值、脱口秀、户外、游戏、嗨聊、推荐、男生、正能量等栏目。白天在涉黄边缘疯狂试探,后半夜肆无忌惮。一位花椒直播前员工对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表示,直播内容生态一直如此。4、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近两年花椒直播和六间房一共被行政处罚过6次,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涉黄被罚。----------------------------------------------------------近日,拥有花椒直播和六间房等直播平台的花房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招股书显示,截至今年10月19日,三六零董事会主席兼总经理、花房集团董事会主席周鸿祎透过以其拥有多数股权的实体(下称周鸿祎集团),有权行使约38.21%的投票权;A股公司宋城演艺有权行使约37.06%的投票权,两者均为其主要股东。在此次赴港计划中,花房集团虽然没有提及具体的募集资金金额,不过公司表示,募集到的资金未来将用于进一步多元化及丰富花房集团的产品、内容及服务;实施市场推广计划,以扩大用户群及推广品牌;选择性收购或投资产品、服务及业务等用途。然而,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花房集团目前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用户和主播数量下滑明显,直播内容质量堪忧,主播因涉黄多次被行政罚款。一位花椒直播前员工对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表示,直播内容生态一直如此。业绩过山车 净利润、毛利率双下滑据了解,花房集团大致的运营模式是用户先进行充值兑换成虚拟代币,然后可以用虚拟代币购买虚拟礼物(花、汽车、游艇等)送给主播,此外,用户还可以购买即买即用的增值服务,如社交探索功能的产品中更多的浏览和匹配选项,或青睐的主播的粉丝俱乐部会员资格等等。主播收到的虚拟代币按预先约定的比例兑换为现金提现,不同级别的主播分成比例不一样。数据显示,2018-2021年1-8月份,花房集团分别实现收入19.93亿元、28.31亿元、36.83亿元、29.6亿元。其中,2018-2021年1-8月份,花椒直播的收入分别为19.76亿元、21.66亿元、28.26亿元和22.30亿元;2019-2021年1-8月份,六间房的收入分别为6.54亿元、8.44亿元和6.55亿元。招股书中提到,花房集团几乎所有收益来自于直播产品兑换虚拟物品及其他服务的虚拟代币。2018-2021年1-8月份,花房集团自直播服务产生的收益分别为19.76亿元、28.19亿元、36.70亿元及28.85亿元,分别占同期收益总额的99.2%、99.6%、99.6%及97.5%。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期内花房集团的前五大客户均为个人,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总额分别为5720万元、6340万元、1.68亿元及9970万元,占其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8%、2.2%、4.6%及3.3%。其董事确认,截至提交招股书日,这些客户均非关联人士。花房集团很大程度上依赖主播创作的高质量视听直播及社交网络内容。相应地,主播成本占了集团销售成本的绝大部分。据了解,报告期内花房集团绝大部分成本源于与主播的分成,2018-2021年1-8月份,主播成本分别为14.87亿元、19.20亿元、24.46亿元及19.56亿元,分别占同期收益的74.6%、67.8%、66.4%及66.1%。相比2020年1-8月份,2021年主播成本增加了4.5亿元,同比上涨26.6%,而同期收入同比增长25.21%。此外,从盈利上来看,花房集团的净利润也不太稳定。招股书显示,2018年公司净亏损1.87亿元,2019年转亏为盈,净利润1.91亿元;然而2020年再度亏损,净亏损额高达15.25亿元。2020年及2021年前8个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2.32亿元,净利润出现了下滑。2020年巨额亏损是因完成花椒-六间房合并,花房集团确认商誉24.6亿元。招股书称,由于疫情出现,并使得六间房开始向移动端直播产品战略调整,六间房2020年现金产生单位的可收回金额减少。因此,其2020的商誉确认减值亏损为17.78亿元。对此国信证券分析称,由于行业盈利模式变化,从事移动端直播的花椒平台业绩增长,但从PC端直播起家的六间房平台业绩下滑,从而带来商誉减值压力。销售毛利率方面,2018-2020年,花房集团分别为15.1%、24.9%、27.5%。今年前8个月,该财务数据为27.7%,相比去年同期的28.5%,也出现了下滑。用户月活腰斩,主播数据遭质疑对于90%收入来源于直播业务的平台,最重要的是持续增长的用户和主播,然而花房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花房集团注册用户达3.7亿,月活跃用户超5990万。其中,花椒和六间房分别有2.07亿名和0.77亿名累计注册用户,花椒和六间房付费用户留存率分别为78.8%和66.1%。值得注意的是,招股书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8月31日,花椒直播的月活用户分别为4100万、2360万、2720万、2950万。这意味着三年时间花椒月活下降了1150万,2020年月活用户仅为2018年的66%。同业企业中,虎牙和YY直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斗鱼和映客则出现了增长。其中,2021年1月,虎牙直播月活为2789.29万,2021年3月虎牙直播月活数达2651万人,出现明显下滑;YY直播8月份公布2021年二季度全球移动设备平均月活用户(MAU)由去年同期的4.158亿下降26%至3.075亿;2021年8月16日斗鱼直播公布二季度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为6070万,同比增长3.9%;2021年8月30日映客直播公布中报,称月活用户超过4600万,同比增幅高达40.8%对于直播平台最重要的是活跃的用户和主播,花椒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于丹曾表示,“主播是直播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但伴随着直播行业这些年的发展,资源垄断、头部效应等问题逐渐凸显,成熟主播创新难,新生主播成长难,已然成为直播发展中的壁垒”。有媒体曾报道,在2017花椒之夜颁奖盛典上,于丹曾宣布,“花椒用户突破2亿,用户覆盖500多座城市,月活接近4000万,活跃主播1500万,打赏流水超50亿。”然而,在花房集团招股书中显示,截至2021年8月31日,花椒注册主播约1010万名,有20万名平均月活跃主播。一方面主播数据和当时于丹所公布的有很大误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这几年的发展,花椒直播的活跃用户和主播均出现了巨大的下滑。在涉黄边缘疯狂试探除净利润、销售毛利率下滑以外,花房集团的内容生态上一直处在“涉黄”边缘。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下载并安装了花房集团的花椒直播和六间房,进入APP页面之后,首先弹出对话框提示青少年模式,然而这种青少年模式就形同虚设,只需点一下“我知道了”就自动关闭。其中花椒直播APP中主要有动态、热门、交友、跳舞、音乐、新人、PK、城市、颜值、脱口秀、户外、游戏、嗨聊、推荐、男生、正能量等栏目。排在前面的动态、热门、交友、跳舞、音乐、新人都是各种美女主播。其中,动态中里几乎都是各种搔首弄姿短视频。而六间房对外的宣传语就是看高清美女直播。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浏览花椒直播发现,不时的有各种不同的主播发私信添加好友,言语低俗、衣着暴露等等。点开某一个人气上万的主播发现,在其个性签名中有提示前榜三可加微信。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还发现,在某些音频类直播间中,主播对用户说刷礼物可以添加主播微信好友进行私聊。此外,还有一些视频类直播也在暗示刷礼物可以添加主播微信,可以看到更多“精彩视频”,其中,有主播还是具有9万多粉丝的大主播。此外,还有一些“实时”直播。对于这类直播,花椒直播虽然会很快查处封号,但是这类主播往往还会在注册新号继续直播。有意思的是,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花椒直播疑似还有对正在被录屏主播提示,在一次收集资料(录屏)之时,主播不停的在问“谁录屏了”,不久之后该主播账号被封。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采访了一位花椒直播前员工,该员工表示,花椒直播的内容生态一直如此。诸如此类的直播视频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不是花椒直播第一次被曝出涉黄,打擦边球了。早在2016年就有媒体报道,微博网友@施單龍爆料,“花椒直播平台十分混乱,没有对主播身份要求,想播就播。花椒涉黄沒人管,晚上另一方天地”。在他的爆料微博中,还贴出了几张直播截图,画面中的女主播袒胸露乳直播,尺度非常之大令众人震惊不已!因“涉黄”多次被行政罚款从收益来看,花房集团主要收入来自于花椒直播和六间房,然而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发现,两个平台多次因低俗表演被行政处罚。天眼查数据显示,近两年花椒直播和六间房一共被行政处罚过6次,无一例外都是因为涉黄被罚。2021年04月17日“六间房”主播提供的直播表演中存在低俗的表演行为。上述行为违反了《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第(九)项的规定。被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罚处1万元人民币。2021年2月14日“花椒网”注册主播的直播中, 进行跳舞类的网络表演过程中,播放含有娇喘声音的背景音乐,含有性暗示内容,危害社会公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对花椒直播进行没收违法所得罚款1万元人民币。......诸如此类的处罚还有很多。在招股书中,花房集团提到,主播不当行为及不当内容可能会对品牌形象、业务及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花房集团表示,平台可让用户及主播展示和交换信息、与他人互动及进行其他各种网络活动,其中许多都是实时进行。由于难以即时管控其行为,因此个人或群体可能滥用平台从事(其中包括)不道德、不适当、冒犯、欺诈或非法的活动。用户及主播可能会在平台作出被中国法律法规视为非法的言语或行动。后记:周鸿祎有望收获继奇虎360、360金融、鲁大师之外的第四家上市公司——花房集团。然而,从花房集团目前提供的招股书来看,整体营收数据虽然处于上涨状态,但是销售毛利率、净利润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且最重要的活跃用户和主播也出现了下滑。再加上APP生态始终处在擦边球边缘地带,这为花房集团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花房集团能否成功IPO上市,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将持续跟踪报道。参考资料:1、《网友爆料花椒直播涉黄:晚上是另一方天地》,蚕豆网2、《花椒直播运营主体赴港IPO:高度依赖主播,9成以上收入来自虚拟代币》,柒财经...
维珍银河太空飞机VSS Unity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周一宣布,在8月份公司重新开始售票后,已有100人购买了更昂贵的太空船票,希望乘坐公司的亚轨道太空飞机旅游。维珍银河重新售票后的价格从每个座位25万美元大幅提升至45万美元(约合288万人民币)。这就意味着,现在有大约700名太空船票持有者正在等待进行一次快速的太空游,比维珍银河启动商业化飞行前预计卖出的1000张票少了大约300张。今年7月,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乘坐其太空飞机VSS Unity抵达了太空边缘并返回地球。仅仅一个月后,维珍银河就重启了票务销售。...
寒衣节的到来,对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来说,也意味着秋冬寒潮的正式降临。这样的寒潮,却给殡葬行业带来“旺季”。2021年11月4日的上午,八宝山殡仪馆的来往车辆人员络绎不绝。“寒冷更容易促使心脑血管疾病爆发,对老年人尤其不太友好。”一位在八宝山的工作人员向时代周报记者隐晦的解释。在八宝山殡仪馆,通往人生终点路上的每一步,都被明码标价。据时代周报记者在八宝山殡仪馆获取到公开的服务价目表,从搬运逝者遗体开始,到火化、告别仪式,程序繁复,每一步骤相对应的均有数个价位服务可供家属选择。“一切从简的话大几千就能走完一套流程,风光大办的话几十上百万的也有。”某殡葬“一条龙”服务团队负责人刘伟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就拿鲜花花圈来说吧,最贵的1000元/个,有一份(告别仪式)现场只来了三个家属(告别),却要求用鲜花摆满告别厅,光这项花费就好几十万。”长期以来,这个行业一直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有消费者控诉这个行业“暴利”,声称“死不起”;有人觉得这个行业“晦气”,敬而远之;也有人觉得这是一个冷门的“朝阳行业”,想进来分一杯羹。八宝山殡仪馆内“思亲堂”纪念品工作室销售负责人丁鹏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他们店铺的净利润率在三成左右,店铺内两名95后员工月工资在6000元左右,但是包吃住。“墓地生意的利润可能会高些,其他环节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暴利。”丁鹏表示。事实上,随着观念的改变,外界对殡葬行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多位受访者认为,这个行业的“朝阳”属性跟市场体量有关,并非行业本身有多么快速的发展,行业或许永远不会出现互联网般疯狂的“造富神话”。一、“老商场”般的销售模式,一条龙指望“回头客”“产品是什么不重要,只要能让我接触到客户,我就有机会卖出去。”丁鹏对自己的销售能力颇有自信。思亲堂工作室的主营业务是殡葬纪念品,其主打产品叫“望云珠”,制作时将少量逝者骨灰以金箔包裹,再装饰以各类宝石粉末,凝固成型为一颗直径三厘米左右的宝石,供逝者家属思念亲人和祭拜之用,定价6800元一颗。在国内殡葬行业,“望云珠”绝对算得上创新的小众产品。但如此创新的产品形式,其销售模式却十分“老派”。每天早上六点半,店铺的销售人员会身着统一的黑色西装,站在告别厅门口,等待前来参加告别仪式的逝者家属询问产品。对产品感兴趣的家属会被引导去位于告别厅西侧的店面内,与店内的“设计师”进一步沟通,订单通常就在这个门店敲定。“殡葬相关的行业,都是没法做广告的。一方面是不现实,谁会愿意在生活中看到这种宣传?二是没必要,这种东西不是日常消费品,这里(八宝山)能接触到逝者家属,才是最好的销售渠道。”丁鹏解释道。事实上,整个殡葬行业的获客渠道非常单一,更多都是围绕着逝者所能“经过”的场所存在,例如医院周围的各种寿衣花圈店等。丁鹏所从事的项目,背靠殡仪馆获客,而刘伟的“一条龙”服务生意则依靠“回头客”。刘伟1996年踏足殡葬行业,起初是在北京某医院看管太平间,2012年他从医院失业后,拉来五六个人开始做殡葬“一条龙”服务生意,到目前为止团队规模已经超过30人,在北京算是规模较大的一条龙服务团队。刘伟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最开始他的客源来自看太平间时候认识的一些家属。“那时候帮着家属搬运遗体什么的,家属对我印象不错,后来家里再遇见这种事,知道我出来单干,就来找我,”刘伟表示,“现在主要就是靠口口相传,以及(服务过的家属)转介绍。”刘伟同时表示,也有一些从业者会在医院“蹲守”,这个生意的获客方式,要么在医院找“尸源”,要么通过服务过的客户介绍“客源”。而在距离北京一百公里外的河北雄县米北庄,坐落着全国最大的殡葬用品批发基地。“去的时候尽量赶晴天,不然真有点瘆得慌。”某业内人士提醒时代周报记者。到米北庄批发基地“扫货”的,大都是各地经销商、批发商——殡葬用品一车一车从这里发向全国各地。但说到底,这些商品不会出现在大商场里,在电商平台也鲜有人问津。殡、葬、祭三个环节的生意依旧围绕在医院、殡仪馆、墓地三个场周围展开,十几年来渠道几乎一成不变。“赶上清明节,你出了市区,但凡墓地多的地方或是去殡仪馆沿途,全是卖纸(钱)的,市区里就难找。”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二、殡葬行业触网难,资本也“撬不动”这种不依赖网店和网络营销的销售模式,让人回想起十几年前百货商店的购物体验。在一些习惯了互联网便捷服务的人眼里,这些是早应该被淘汰掉的落后商业模式。事实上,早在2015年,资本就曾盯上过这个被认为是高利润的行业,试图在行业中寻找互联网可以切入的缝隙。2015年,主打殡葬电商模式的“彼岸”,成立之初就获得投资人徐小平的天使投资。互联网生命礼仪服务商“元舟生命”2016年成立,意在打造全国性殡葬综合服务机构。但这两家“互联网+殡葬”赛道的明星公司无一例外均在两年内停止运营。多位受访者也认为,在其它行业里高歌猛进的互联网模式不适用于殡葬行业。在殡葬行业领域,互联网思维模式天生“水土不服”。“这个行业很特殊,你没法在网上打广告,也不能靠打折吸引顾客,而且很多时候需求是突发性的。”刘伟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殡葬消费主要有殡、葬、祭三个环节,殡和葬都属于低频消费。“极少有人会提前准备这个东西。”某殡葬用品店主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遇见这种事不可能再打开手机货比三家,一是没这个心情,二是万一东西不满意,总不能七天无理由退了吧。”在某头部电商平台上,销量第一的骨灰盒产品收货数据显示仅有500+,其中还包括经销商从网店进货。虽然有个人买家表示“价格比实体店便宜,物流很快”,但大多数消费者还是选择线下购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死亡人口呈缓慢上升趋势,2020年中国死亡人口数量约1036万人,较2000年增加219万人,仅骨灰盒每年就有近千万的需求,电商平台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殡葬行业具有很强的民生属性,民政局等相关部门管控较强,不具备充分的市场化属性;同时,由于各地风俗不一,也难以在大范围市场制定统一的服务流程。除墓地行业外,市场上少有规模化的大型机构存在。此外,包括殡葬“一条龙”服务在内的殡葬行业从业需要相应资质,存在一定的入行门槛。上海至尊园集团销售经理尹冠人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很多“一条龙”服务提供商是以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商户资质形式备案。“这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总需要有人来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参与到行业中来,能提供、解决很多的就业岗位。”尹冠人表示。三、“95后”入行,市场需慢慢培养殡葬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保守的行业。但以从业者的视角来看,这个行业一直在悄然发生改变。由于上述特殊的行业属性,这个行业的改变,以代际为周期。刘伟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十几年前北京的“一条龙”服务流程与现在几乎没有差异,唯一的区别在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行业的规范,“服务价格提高了,灰色收入消失了。”有一个直观的改变是,年轻人正在“涌入”这个行业。“我刚来北京看太平间的时候,干这行的好多都是上了年纪的人,那时候逝者家属会递好烟好酒,对于很多人来说,算是‘肥差’。”刘伟回忆道,“后来上年纪的人逐渐离开,年轻人进来,行业从业者开始更新换代。”据刘伟回忆,自2002年左右,这个行业开始招收大学生。如今,青年人和他这样的中年人渐渐成为了行业主力。丁鹏手下有两名刚毕业的“95后”大学生,均毕业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该学校的生命文化学院,下设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专科),每年招收上百名学生。据两位员工透露,每年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一般大二就已经被预定完了。除此之外,周边的产业也随着岁月发生着变化。殡、葬、祭三个环节中,“祭”这个环节相比殡和葬消费频次更高,随着时代变迁,旧的业态在慢慢消亡,一些新业态则在不断涌现。在雄县,专做纸人纸马等“纸活”用于祭灵的手工扎纸匠,逐渐被工厂机器取代,扎纸这项手艺,逐渐成为颇有神秘色彩的都市传说。随着近一两年国家对文明祭祀、环保祭祀的大力宣传,国内烧纸的习俗,也正在被新技术所取代,环保安全的“水溶纸”祭祀产品应运而生。或许有一天,生产传统祭祀用品的工厂机器也会被取代。上述思亲堂的“望云珠”实际上对标的是墓地。一位客户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作为独生子女的她,传统的扫墓方式让她焦虑不已。因为自己和丈夫去世的长辈埋在不同的地方,“有杭州、江苏、北京和天津,反正清明节3天假期是真不够我俩都扫完的。”所以她选择把自己刚刚去世的父亲的骨灰,取一部分做成了望云珠,“随时都可以缅怀亲人,挺好。”而受疫情影响,“云祭祀”的概念逐渐兴起。时代周报记者在天眼查搜索“云祭祀”关键词,共有88条结果,其中处于存续状态的有61家。值得注意的是,新业态的涌现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的变革会“加速”。不论是“望云珠”,还是水溶纸等新产品,在整个行业规模面前,仍属于“小众”,面向的人群也是少数。这个特殊行业没法宣传,移风易俗,改变消费者习惯,只能交给时间。“你能接受(望云珠)这个产品,不代表别人能接受。”丁鹏表示。“中国人的观念就是‘入土为安’,很多人其实也接受不了把家人的骨灰做成纪念品这种形式。”水溶纸产品也是一样。从事这门生意的老板王乾,希望用50%的渠道让利,来获取殡葬用品经销商的合作,但经销商大都对产品有所顾虑,持观望态度。“每盒水溶纸定价100元,给渠道的让利甚至能到50元。”王乾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产品面向的人群是都市年轻人,每人每年都会消费5次(清明节、中原节、寒衣节、生日及忌日)。只需达到2000万用户,这就是个规模百亿的生意,每盒利润1元钱的话,利润就会上亿。”尹冠人则认为,殡葬不仅是一个行业,背后还承载着传承千年的殡葬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他同时表示,移风易俗需要时间,不会搞“一刀切”。“政策提倡节约殡葬用地,是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考虑;各地禁止烧纸主要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多位受访对象都认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终将成为殡葬服务行业的消费主力,彼时行业将更加规范、文明和多元化。记者询问数位年轻人对自己离去时场景的想象,有的想把自己洒向大海,有的想把自己上传云端,有的想模仿电影《非诚勿扰》情节,在生前办一场追悼会,年轻人想象中的人生最后一站与八宝山殡仪馆里日复一日上演的复杂仪式迥然不同。当下年轻人的新鲜想法,也许在他们老去的时代里也会变得落后陈旧。这个行业的变革或许注定落后时代一步。但共同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想用一场华丽的告别,在人生谢幕后,被自己爱的人记住,这也是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所在。...
今天跟一位行业哥们聊完,特别想写这篇文章。刘润在前几天的演讲中,说过一句话,今天的理所当然,都是曾经的不可思议明天的理所当然,也都会是今天的不可思议这句话也是在提醒我们,一切皆有可能,请保持开放想象。那今天我抛出的话题,线下导购的大消亡,是不是正在来临?先别紧张,当然这是我一个大胆假设。这里的导购我也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导购。你要感兴趣呢,可以先看完我的思考。在讨论这个问题前, 我先说说遇到的3件事:1、一位母婴经销商老板说,奶粉品牌想摆脱线下门店,走电商,XX企业就是先例,走不通。奶粉行业必须依赖导购才能成交。2、这次调研中,一些导购反映,现在消费者更理性了,他们进店之前已经在小红书,抖音上做了功课,到店里问几个问题就买了。我们想跟他们多讲一点,好像并不管用,他们更喜欢拿手机查,核对某些信息。我们对他们影响越来越小了。3、一连锁商场的负责人提到,现在到店客流少,线上购买多,门店利润越来越低,导购占据很大成本。事实上不需要过去那么多导购,他们正在考虑减少导购,设置共享导购。第一件事,我们能看到一位传统母婴老板对奶粉行业的判断。但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来看第二件事。这是目前真实发生的趋势。对买奶粉这样慎重的商品,过去妈妈们一定是在线下跟导购了解奶粉好坏,获得奶粉的知识。导购是真正引导和决定妈妈选择哪款奶粉的核心。但是今天,小红书,抖音彻底在改变妈妈们与导购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关系。换一句话说,小红书,抖音上的博主,达人已经把选择奶粉的必备知识讲的很清楚了,揉碎了,用短视频或直播方式教给妈妈们。还有一些在宝妈群里,相互切磋学习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取太容易了,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就是妈妈被影响和决策的过程。所以,不像10年前,导购是唯一获取奶粉知识的来源,所以妈妈对导购有依赖,谁被依赖,谁就有影响力。导购的影响力正在急剧减弱。换句话说,消费者在进店前就已经做好决策了。这种现象,你觉得是当下少数,还是未来会 越来越多。我想答案,不得而知。难道仅仅只是奶粉行业吗?其他行业多不多。比如,买无线蓝牙耳机,你会不会去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知乎上提前了解?比如,买某个化妆品,你会不会去小红书,抖音上搜一搜,看看别人怎么说?...等等。所以10年前我们要去线下买东西,可能真是没做什么准备,直接去门店让导购介绍,现场决定就买了。但是今天,90s95s他们买东西的习惯,一定是先搜,上知乎,小红书,抖音,微博搜一搜;或先问,朋友圈,微博,微信群,闺蜜好友。他们的决策并不仅仅由导购决定,在门店完成,而是很多店外的地方。所以我思考,导购会不会消亡?当然我并不是说立马就不需要导购,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导购正在消亡。因为消费者首次购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在急剧下降,这应该是事实。消费者越来越进入『无导购购买』的模式中。门店不是销售的主战场,而是一个辅助销售的战场,成为一个展厅。这种现象,就做门店展厅现象。那怎么办?门店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如何重新定义导购的价值,设置导购数量?传统导购是不是从销售决策,转型为服务体验,我认为这非常值得思考。所以,回到第三件事,他们已经意识到导购是成本一部分,或许应该减少,共享导购只是一种解决思路。我觉得对于导购的思考,不仅仅是对成本的考量,而是企业在思考消费者购买行为在变化,企业经营如何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才是关键。就像我今天帮企业主导客户数字化升级,就是在检查消费者购买行为变化,重塑一种增长路径。但是这并非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回到业务一线,去发现,推演,在组合,设计,形成一条新的路。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涉及了增长路径,客户运营,企业数字化多个方面,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企业需要重新审视:消费者购买逻辑与企业的经营投入策略匹配度。企业需要做出改变,但绝不仅仅是迎合表面的热点。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在以后慢慢讲自己的思考。重回到今天话题,对于那些正依靠导购驱动增长的企业,我想是时候思考导购增长模式这件事情了。改变是必然的,到底你要什么时间改呢?...
在如今的中国市场上真正可以被称得上饮食巨头的企业,海底捞绝对可以算得上榜上有名,从1994年四川绵阳的一家小火锅店,到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截止2021年6月31日,海底捞已经拥有1579家门店,其规模稳居中国火锅连锁品牌的第一把交椅。但是,2021年11月5日海底捞却突然宣布要关停旗下的300多家业绩不好的门店,这一消息无异于给餐饮界扔了一颗炸弹,作为行业标杆的海底捞都需要收缩战线,开始回血了,一瞬间,网上唱衰海底捞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一大批的自媒体开始从翻台率,利润下滑,口碑下降,盈利模式缺乏创新等等角度,开始剖析海底捞的这一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分析并不能算错,因为海底捞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机宣布关闭300家店铺的消息的确是为了收缩战线和回血,但他们却从根本上忽视了海底捞的真正动机,他们忽视了海底捞作为一家上市企业,大张旗鼓地对外界宣布缩减规模,对市场放出利空的消息,这本身就是违背资本逻辑,十分值得怀疑的行为。疫情对整个餐饮行业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其他的上市餐饮企业就算是关停旗下门店也都是悄悄地,生怕被舆论关注引发股市的连锁反应,但海底捞却主动向市场释放了信号,这其实并不是海底捞的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一场资本运作游戏。一般来说,企业在市场行情不好,整体消费低迷的情况下会选择缩减经营规模,收缩战线,保存实力,等到严冬过去,再伺机发展壮大,2020年一场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巨大冲击,很多餐饮行业更是不堪重负,随时都处在破产的边缘,但在这种情况下,海底捞却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根据当时北京商报的一份报道:2020年在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下,海底捞整整新增了544家门店,这意味着海底捞在市场严冬扩张了了自身体量的一半,用海底捞董事长张勇的话说,这叫抄底。趁着同行们都缩减规模,自己正好抢占市场,而海底捞靠着这种疯狂扩张的策略和疫情后的短期回暖,也的确取得了不错的财报成绩。那么问题又来了,彼时的海底捞难道就没有资金和经营上的困难吗,其实并不是,疫情对于海底捞的打击是同样的,只不过海底捞作为火锅界的头部企业,只要能制造出一套逻辑让投资圈相信,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注入海底捞,反之,如果海底捞一旦让资本丧失了信心,以海底捞的体量,再加上疫情的猛烈打击,一旦发生资本大规模撤出,双重打击,这对于海底捞的维持将会是塌方式的,因此,海底捞在2020年的疯狂扩张,既是审时度势后的抉择,也是选择在上市后,面对资本的无奈之举。时间推进到现在,疫情的短期回暖过去之后,海底捞经过了长达一年的恢复,这一年来的疯狂扩张给海底捞带来了意料之中的恶果,海底捞净利率出现大幅下滑,从2019年的8.81%下滑至2020年的1.08%;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净利率跌至0.48%。截至2021年11月5日收盘,海底捞的股价为21.05港元/股,总市值为1149.1亿港元,较2021年2月高点,市值已蒸发约3500亿港元。如果说,当初海底捞是不得不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泡沫,到了现在,海底捞也是出于现实不得不亲手把这个泡沫刺破,之所以选在这个时机公布消息,一方面11月5日是是本周市交易的最后一天,给市场更多地时间去反应,另一方面,现在的疫情控制已经远远好于2020年,疫情对餐饮行业的冲击已经越来越小了,即使短暂失去了资本信心和支持,海底捞也自信可以依靠经营慢慢地缓过来,向大众公布信息,增加自身热度,也可以向市场释放一个收缩战线,继续踏实经营的信号,给资本更多考量,这也是明智之举。或许,在当初海底捞为了获得资本支持疯狂扩张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天。这一切都是海底捞一场规划已久的资本游戏,同时,这也是每个上市公司都逃不开的一场资本魔咒。...
11月6日下午,在上海世贸展览馆内,在现场观众的见证下,起先以无人物流货车形态登场的Qomolo ONE,仅用6分钟,便组合成一辆总长14米的无人驾驶大巴。这场无人驾驶商用车的“换装秀”来自人工智能企业西井科技WESTWELL。这家中国土生土长的AI品牌,以芯片和算法为起点,将应用场景落地在港口领域:结合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融入智慧港口的作业流程,逐渐形成了全局化的人工智能智慧港口解决方案。这款最新发布的Qomolo ONE,将自定义上装设计与生产,未来可以应用于特种消防、矿石运输、移动办公室等多种特殊需求下的无人化作业场景。跨场景的无人驾驶准确地来说,Qomolo ONE是一个无人驾驶重载移动平台。它去除了驾驶室,通过模块化设计,带来具有可互换性和可拓展性的底盘平台,实现了用户场景自定义。“产品在设计之初,就瞄准了载货及载人双重需求,通过整车上载车厢快速滑板式换装,带来更灵活的适配方案,实现模块化可升级。”西井科技无人驾驶合伙人孙作雷博士介绍。此前西井研发的无人集卡、无人跨运车产品,主要实现载货功能。而通过Qomolo ONE这个无人驾驶平台,既可以载货又可以载人。对于无人驾驶应用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跨场景创新。西井科技表示,合作方可以基于Qomolo One并结合用户需求,自定义上装设计与生产,未来可以应用于特种消防、矿石运输、移动办公室等多种特殊需求下的无人化作业场景。通过这次创新,西井科技的无人驾驶也给了市场更多的想象空间。西井科技COO章嵘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我们自己发展的角度来说,首先覆盖的还是现有场景,其实Qomolo在技术层面已经具备了往开放场景迈进的能力,我们的无人驾驶产品在多个码头已经实现了与有人驾驶混行。封闭场景商业化落地就是把我们拥有的技术积累、产品投入都达到能够服务于开放场景的能力。未来在法律法规支持情况下,商业落地的条件成熟,不排除我们会进入开放道路市场。”开启商用换电业务在能源方面,作为首款运用固态电池的商用车动力平台,Qomolo One在相同电量的配置情况下,实现比同类型车辆多20%以上的续航里程,充电提速30%,整车重量减轻8%。相比传统柴油商业车,Qomolo ONE平台车采用铝合金骨架和纯电动移动平台,全生命周期减排50%。主副电池系统可在1小时内完成100%快充,副电池可通过简易换电流程,6分钟完成换电,并实现200KM以上的续航里程。发布会上,西井科技正式宣布,全球范围内将在四个国家同步开启特定场景无人驾驶换电业务。今后,Qomolo家族将全线采用新能源电池,实现可充、可换、能源可升级。此前,换电模式主要集中于乘用车领域,在商业车领域的探索相对较少。Qomolo无人驾驶产品快速充电换电,将有效解决行业用户购置车辆成本、充电时长、电池衰减、电池升级、车辆保值率等多个问题,从而最大化电池价值,减少车辆维保费用,提升无人驾驶商用车的运营效率,推动商用车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2021年来,西井科技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在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更多的生态探索:与协鑫能科、趣链科技探索智能驾驶与区块链、新能源的商业化链接;与清陶发展联合探索固态电池在无人驾驶商用车的首次商业化落地。西井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具备全栈式开发能力的人工智能公司。启信宝数据显示,公司已经过多轮融资,最近一次融资发生在2020年12月,投资方包括中国航运央企中远海运、上海国资平台科创投集团和深圳鹏瑞资本、山东政府背景的创研中祥资本,老股东和高资本以联合领投方参与本轮。财经钻CZ,真正的价值币,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客服QQ:318059325 微信:wdcjcne 邮箱:kefu@cjz.vip一:财经钻CZ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868369.pdf二:财经钻CZ相关介绍:https://www.cjz.vip/99989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