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旨在通过11个方面、34条具体措施,加强精准有效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和专业化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来看关键表述:1. 通过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2. 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 放规模和力度。3. 深化新三板改革,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中小企业作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4. 推动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助力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5. 完善创业投资发展和监管政策,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6. 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扩大直接融资规模。7. 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8. 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数字+”服务模式。9. 对污染物排放量小、环境风险低、生产工艺先进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按程序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10. 增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海外推广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今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国务院负责中小企业促进工作综合管理部门和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围绕“政策、服务、环境”三个领域,聚焦“融资促进、权益保护”两个重点,紧盯“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个目标,努力构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321”工作体系,为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打下良好工作基础。为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保障经济韧性和就业韧性,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聚焦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有效支持,打造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研究提出《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聚焦重点、集中发力,着力构建中小企业良好发展环境,重点有三方面考虑。一是突出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围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数字化发展、工业设计、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升级。以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等为重点,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二是突出综合施策,精准施策。聚焦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荒、权益保护难、市场开拓难等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从加强制度性安排、加大精准扶持力度、强化高效服务支撑、优化市场发展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打通中小企业发展痛点堵点难点,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三是突出工作协同,务求实效。充分发挥工作体系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积极作用,凝聚相关部门和地方工作合力,加强资源统筹协调,形成政策正向叠加效应,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五方面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以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打造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良好生态,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人才素质等多个维度共同发力,主要体现五方面特点:一是加强创新支持。发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深度行、智能制造进园区等活动。发挥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作用,鼓励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与中小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引导中小企业开展专利布局,深入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完善国际知识产权风险预警机制。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通过中央财政有关专项资金引导地方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各地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鼓励地方根据形势变化,出台降本减负、援企稳岗等助企措施。依托大数据手段推动税费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充分享受税费减免红利。发挥展会和平台对接作用,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政府采购支持,引导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发布产品和服务采购计划。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实施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海外推广计划,优化海外仓网络。三是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和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深化新三板改革,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中小企业作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公开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激励和保护,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中小企业职称申报兜底机制,加强中小企业人才供需对接,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四是提升服务力度。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加强与协会、商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的协同联动,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数字+”服务模式。建设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一体化平台移动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将每年六月定为全国中小企业服务月,推动营造全社会共同服务中小企业的良好氛围。五是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能力,支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组织开展中小企业节能诊断。简化中小企业项目环评管理,缩小项目环评范围,减少现场执法检查次数。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行动,组织专家开展质量技术帮扶。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库,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法律培训,做好企业国际化经营合规风险排查,组织专家出具专属评估报告,帮助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深化新三板改革《若干措施》在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方面,明确要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改进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型,持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 放规模和力度。发挥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作用,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增强中小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融资能力。深化银担合作,持续完善银行、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规范发展供应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发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作用,提升企业通过动产担保融资的便利度。鼓励保险机构发展供应链保险业务。提高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开展标准化票据融资业务。具体到直接融资支持方面,《若干措施》明确深化新三板改革,发挥北京证券交易所服务中小企业作用,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推动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和新三板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咨询服务,助力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完善创业投资发展和监管政策,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对接资本市场。另外,加强融资配套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公开机制。大力推进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支持征信机构发展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征信产品和服务。发挥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作用,推广“信易贷”模式。开展中小企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和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
纠纷,只是这个缺乏标准的行业的表象。许多在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莫过于能“上车”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个房子可以不必太大,但能遮风挡雨;房子不必豪华,但是温暖舒适。为了这个梦想,许多年轻人陷入“内卷”、卖掉家里的房产、背上沉重的房贷之后,终于实现梦想。但买房后,等待他们的困难不止是每月房贷、育儿矛盾,还有装修。根据中国装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4万亿元。2020年,因为疫情,这个行业有萎缩,但长期看前景无限。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装修行业受到的投诉数量,常年位列各类商品服务投诉前十名。这意味着,装修纠纷已经是常见的事情——换句话说,高昂的费用买不来合心意的服务,反而成了糟心的来源。针对一个亿万规模的市场,为什么会出现“人人糟心”的现状呢?本期显微故事聚焦装修这个行业:其中有人是从业15年的设计师,见到了这个行业“众包"之下,利润被层层剥削,靠马路游击队来装修新家的故事;有人从国际大公司辞去安全经理后,决定投入这个行业,改变行业格局,最终成为良币被驱逐出市场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存在了千年的修房子行当,在当下商品经济世界里动荡的一面。纠纷,只是这个缺乏标准的行业的表象。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千万不要找熟人装修”“我要装修了,老同学,装修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什么经验传授?”“怎么样才能省钱?”成为室内设计师的这些年来,叶婷经常收到许多老同学关于装修的询问。对此她只会回复一句话,“不要找熟人帮忙,要找专业团队“。这是叶婷从业15年来的血泪经验。15年前,叶婷从重庆的大学毕业后,去北京的装修公司做了1年设计,回到重庆后,在这个曾经奉行“熟人社会”的山城里,熟人关系却是装修行业的桎梏。“很多亲戚、朋友都会因为一次装修和你翻脸”。叶婷记得曾给邻居家的侄女设计婚房,对方的房屋面积140平,叶婷报价1.5万元设计费。结果,对方脸上挂着的笑浅了几分,面露难色的说,“设计还要钱呀?”最终看在熟人的面子上,二人谈定5000块钱的设计费。但对方又进一步要求,为了进一步节省装修成本,要由做自己有10多年施工经验的表舅来装修。在开工现场,这位表舅穿着不合身的黑夹克、被洗脱色的解放鞋,信誓旦旦地说,“人家一个月装修完,我半个月搞定。”没想到,半个月后叶婷去现场看效果,进度才做了一半不说,施工现场和设计图纸所展现得完全不一样。“哪儿不一样,不是当时就说了这里有墙吗?”表舅嚷嚷着说到,还顺带附赠了一句绝杀:“我做这行这么多年了,都是这么做的。”“您看了图纸吗?”叶婷看着偏移了许多的墙问道,表舅师傅摸摸后脑勺,“哎呀,我忘记看图纸了,图纸在哪儿呢?”此外,瓷砖花纹贴错需要砸墙重贴,水泥还被换成了散发着臭气、最便宜的那款,表舅还自作主张地临时增加其他收费项目,粗略一算,要比预算高出几万元。图 | 地面走管未按要求开槽最终,实际交付时间比预期晚了2个月交付。客户看着“货不对板”的新房不支付尾款,表舅还特地找长辈亲戚来要说法,最终因为没和这位表舅签订合同,投诉无门,只能不了了之。这次装修后,两家人的关系算是彻底绝交,但这也只是叶婷从业生涯中所见到的再寻常不过的纠纷。和叶婷有相同经历的,还有项目经理林路,他本在国外做工地安全管理经理,因不满意工地工作环境,遂决定回国改行做装修。在入行前,林路对装修也是一知半解,就连他自己的房子也是找熟人装修的。结果装修完才发现,全是“坑”,房屋漏水严重、瓷砖空鼓、入住三年就掉、防水没做好,导致墙面发霉严重。入住三年时间内,林路前后自己翻修了几次,耗费的成本甚至超过了之前图便宜省下的费用。林路也曾想找人理赔,但家人都不愿意出面,只说,“毕竟都是熟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算了算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成本价格不明晰、装修技术存在一定门槛等原因,家装行业常被吐槽是一门“水很深”的行业。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数据显示,装修行业受到的投诉数量常年位列各类商品服务投诉前十名 。以至于装修行业发展至今,很多业主都有了一些“共识”——绕开熟人,以利于后期维权。图 | 在”黑猫“维权平台上,关于“装修”的维权有上万条但是,难道绕开熟人,装修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叶婷曾接触过一个客户,对方为了绕开熟人,直接在马路边找了一个泥瓦工,让对方按自己的方案施工,按天结算。结果对方为了多拿工钱,不仅一天的活分了三天做完,验收时还不合标准。还有的业主特意找了专业装修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品牌但没约定型号,结果最后装修公司选了品牌内最便宜的产品,白白被“讹”了一大笔差价。如此点点滴滴,以至于形成了装修行业“水深”的刻板影响。根据中国装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8.46%,2019年我国家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74万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不禁让人陷入疑惑:为什么这么大的亿万市场,人人都有苦水,还没有一个行业标准引入?每一次装修,都是拆盲盒装修行业水有多深?不少业主将装修称之为“拆盲盒”,不到最后一刻,哪怕图纸再详细,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家会长什么样。对于这个答案,林路毫不意外,他将原因归结为,“这个行业不透明 、每一个环节都不透明”。在创业前,林路曾去附近几个城市的建材市场探访过。据他统计,“装修一个家装修,起码要将600多种材料用不同组合的形式装进一个家里。这些材料品牌、材质工艺不同,又可以衍生出上千万个组合,外人不懂,给了行业内人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前几年,总有业内人在业主购买材料的时候说“XX钢比XX钢好”。但林路认为,其实对于重金属而言,无论哪个品牌的钢材都是一样的,好坏取决于工艺和含量,但是有些牌子、规格给的提成多,以至于大家都推销。“装修频次很低,很少有业主能在短时间内吃透”,这也导致了在整个家装行业里面,“品牌"成了保障。为了更有知名度,不少品牌会砸钱做营销,甚至给设计师、包工头等提成,加上熟人、业内人的推销,形成了严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态势。“就算买到了好材料,还有设计师这个坑等着。”林路说。国内装修行业起步晚,入行门槛低,加上前几年地产火热,装修需求大,催生了不少“营销型”设计公司,即设计师的工资和装修业绩挂钩,于是许多销售型的设计师出现,甚至有许多人自学了半年软件后,就去应聘家装设计师。林路曾经遇到一个从知名连锁设计公司出来的“销冠”,打算转型成为专职的项目经理。在面试的时候,林路要求对方对着画的不详细的施工图进行口述补充,对方磕磕绊绊的,完全不像是经验丰富的样子。仔细一问才知道,对方去年还是婚礼策划,学了一两个月软件、会看图纸后就转行做了设计,因为是本地人的原因,靠着不少“熟人”拉来了装修,才成为了销冠。之所以从上一家设计公司离职,则是因为业主维权次数太多,追尾款过程中销冠和许多朋友翻脸了,于是准备来林路这里做一名项目经理。“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对于从业15年的叶婷来说,装修材料可以看参数,多干几年就懂了,设计师可以看作品,高薪请科班出生的,但这个行业的模式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这个行业采用的众包模式,每个环节都有利益瓜葛,所以决定了装修就是拆盲盒”,叶婷说。根据艾瑞咨询的调查,国内家装企业大部分是由地方公司接洽工长带领的装修队,连锁型家装企业的数量占比只有 10%。一般装修公司接到项目后,出台设计及报价,然后将工程外包给施工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接到活以后,再去招募工人师傅,最后则是业主或者项目经理去建材市场买东西。这意味着,行业中装修公司、施工方、材料方、工人师傅,其实都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叶婷甚至看到过,行业里不少装修公司,接到活按照20%扣除自己的利润之后,再找包工头进行外包。包工头需要拿着这笔钱保证自己的收入、师傅的工资,材料的完备,“这种情况下,怎么能保证质量呢?”因为质量不好,甚至有些公司会默认不收最后10%的尾款,当然,也意味着客户们放弃了装修后的保修服务。但即便如此,放弃尾款也不会让项目亏损,“利润早就在装修增项过程中赚了回来”。例如,看起来不起眼的踢脚线,铺个几十米轻轻松松上千元,至于是否多铺,大部分业主是无法把控的。另一方面,某种程度上来说,项目经理和装修师傅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默契。前者需要尽快的完成项目,追求完工效率,后者需要业务量和工作时间,于是双方抱团,对工程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项目增项等灰色收入牟利,形成了家装行业水深的现状,而众包模式也导致了家装行业一旦扯皮,就是多角关系(业主找家装公司,家装公司找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又是个人),迟迟无法解决。也正是这些原因,导致家装行业成了一个动辄收费几十万,但用户难以买到满意服务的行业。家装行业的困局并非没人尝试过改变这个行业的现状,“但往往失败而告终”,林路说道。林路曾借鉴自己以前在国际建筑公司的项目经验,采用过招聘包工头、装修师傅的模式,力求解决项目经理和师傅的问题,并且给招聘来的工人,购买五险。但是很快,林路就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装修公司往往需要几个工地同时动工,才能保障公司的收入,可师傅做的手艺活,并不能同时兼顾几个工地,因此只能靠增加人数来解决。同时,装修有淡旺季,没有活干的日子,师傅们每个月人均1000元的社保很快就让账面赤字凸显。最终林路宣告了尝试失败。随后,大量打着“免设计费”的互联网装修公司进场,家装行业也进入了“流量比拼”时代,比如撰写用户的装修日记、购买广告位来增加流量,营销费用的高涨,使得这些公司不得不成为营销型的设计公司,在其他的地方找回成本。也有人试过,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爆炸特质,砍掉中间商,让业主直接和设计师、工人师傅联系,“但又进入了另一重困境"。微信群兴起后,不少师傅们抱团成立了微信群,大家可以在里面互相接活。“但事实上呢?”林路忧愁的说,因为许多做活的师傅,年龄大、文化程度不高,并不会熟练的使用这些软件,以至于那些依靠网络分派的单子,变成了许多年轻人的专利。这群年轻人,大多是在老家跟着师傅学了几天,就出来做活了,质量差且赶场子,甚至挤压了优秀老师傅的空间。“施工的还是那群人,还是那个模式,行业又有什么改变呢?”林路悲观地说道。但是对于装修设计师,互联网确确实实带来了改变——只是这个改变,对叶婷来说,弊大于利。她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网上一个流行的短视频里面,用户自信满满地敲掉了承重墙,最后导致的整栋楼变成危房的视频。看完视频后,叶婷猜测,“这个业主,应该是看了许多短视频,觉得自己很懂行,然后要拆的”。这样被短视频“诓骗”的客户叶婷也遇到不少。从2019年开始,叶婷发现,许多客户都会拿出网上的设计图说,“我有现成的方案,你就不要收设计费了吧”,或者在叶婷实地探寻后,嫌弃报价高,对半砍价,并美名曰,“网上都说你们这些是套路”。图 | 这样的“短视频”让从业者叶婷苦不堪言这一切都源于短视频风靡。短视频风靡后许多顶着“家装设计师”名号的账号出现,这些账号的运营人员大部分没有从业背景,由统一的公司制作。他们在视频里不经过实地测量,就随便砸墙,不和业主沟通情况,就用软件制作出效果,并且以超低的价格吸引客户,在积累一部分流量后,开始收割用户或者带货。“如果是装修,不敢想这样的装修公司,到底会怎么宰割业主。”在行业呆了许多年后,叶婷认为这个行业,靠的是良心,缺的也是良心。“光靠良心,这个行业能规范吗?”设计师叶婷不知道答案,林路也不知道。...
11月22日,奥园一笔本息合计8.16亿元的私募ABS展期获得投资人通过,近期另外两笔私募ABS的展期也将进行投票表决,奥园最大限度努力避免债务违约。但当天下午,有关奥园一笔6590万元的信托已经实质违约的传言开始广泛流传。多个资本市场人士向经济观察网证实该事件的真实性。经济观察网了解到,11月18日,申万菱信(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申万菱信”)发布“申万菱信资产-惠聚2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重大事项公告称,奥园已经构成实质性违约。公告称,该信托计划于2021年11月12日终止,并进入项目清算程序。前一天,申万菱信向奥园集团及共同还款人珠海保税区启恒物流有限公司发送了《履行共同还款责任通知书》。珠海保税区启恒物流有限公司由奥园集团间接持股60%。2021年11月12日,申万菱信又向奥园发送《付款通知书》。截至11月12日,申万菱信作为信托计划管理人,已经收到应收账款合计1218.43万元,剩余未偿付金额6590万元,已经构成实质性违约。11月15日,申万菱信再次向奥园发送《催收函》,但奥园并没有对剩余债务履行相应的还款责任。...
2021年的买房人会遇到很多怪现象。北京一套新房的装修费有时和房价一样高,二线城市惠州买套房,可能会白得全套家电、十年物业费。这是限价令下,开发商应对监管打的擦边球。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70个大中城市10月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显示,10月房价整体下跌且跌幅略有扩大。房价下跌的城市数量增加,其中新房下跌城市增加16个,二手房下跌城市增加12个。同日,“21城发布房价限跌令”词条登上微博热搜榜。今年以来,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发布红头文件、召开房企座谈会、通报违法违规查处情况等手段,要求开发商不得恶意降价促销,扰乱市场秩序。除了引发关注的限跌令,北京、深圳等多个城市也出台了不同形式的限涨令,包括发布二手房指导价、引入房地价联动机制等。限价令的初衷在于稳房价,但《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短期调节波动尚可,长期作用有限。一方面,限涨、限跌令下,房企为了提高利润或是快速卖房会想出上述各种踩线方法,控制房子的实际成交价;另一方面,站在购房者角度看,买涨不买跌是人性,限跌令不会让一个城市的购房者变多,限涨令也不会让投资客失去热情。谁在限涨,谁在限跌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发布限价令的城市中,发布限涨令的城市均为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而发布限跌令的城市则多为三四线及以下城市。58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分析,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房价波动比较大,开发商今年在这些低能级城市的销量不及预期,现金回流慢。其中负债率高、资金压力大的开发商受影响更大,更有动力打折促销。某头部房企镇江项目在2019年最火爆时售价可达13000元/平方米。2020年以来,该项目售价不断下跌,现已降低至8000元/平方米,与2019年最高点相比降幅达38%。面对房价下跌压力,11月1日,镇江扬中市建筑房地产业商会提出倡议,呼吁开发商积极维护新房市场价格稳定。在售楼盘同一楼层、同一户型的成交价不低于上季度成交均价的95%,新开盘房源销售价格不低于备案价格的85%。除了三四线,有一些增长乏力的二线城市,情况也不甚乐观。贝壳找房昆明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很早就发现了昆明房地产市场下行的端倪,今年4月,周成交量开始出现同比下降。除了“五一”“十一”假期以及开发商低价促销时,市场都很萎靡。以库存量较高的公寓为例,按照上半年的销售速度,昆明的库存公寓要两年多才能卖完。7月,万科在昆明打5.5折促销公寓项目,清理了大批库存。到了8月,阳光城将16000元/平方米的住宅打6.25折,降价至10000元/平方米促销。低能级城市苦于市场低迷,高能级城市则忙于给市场降温。2021年农历新年过后,疫情平稳,各重点城市房价开始升温。其中,深圳和北京部分地区的学区房表现尤其明显。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2021年1月-3月,北京、深圳商品住宅均价分别上涨了4.3%和3.6%。为此,北上广深等多个热点城市陆续出台了限涨政策,包括发布二手房指导价,引入房地价联动机制,在土地出让环节规定新房最高售价等。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分析,近年来中央始终坚持“房住不炒”总基调,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价的“大起大落”均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在求稳的主基调下,有的城市甚至在几个月内先后发布限涨令和限跌令。惠州市住建局8月9日发布通知称,对高价楼盘价格进行评估,坚决防止价格虚高扰乱市场预期。但限涨令发布不到三个月,11月3日,惠州市住建局在查处违法违规情况通报中,就点名新城控股、中国奥园的两个项目销售价格明显低于备案价格,要求两家公司暂停网签进行整改。贝壳找房惠州的一位中介透露,目前住建局要求开发商实际售价不能低于备案价格的90%。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惠州房地产市场受深圳市场影响较大,容易出现波动。针对这种情况,政府最好能提前做监管和预案,避免逆周期调节,保持政策的一致性,防止投资类购房者和政策对赌。限价令下“挣扎”的买卖双方打折促销是开发商的一种主要营销策略。在销售速度不达预期,项目利润率还有空间的情况下,以及尾盘阶段等,开发商都会进行打折促销。头部房企一营销人士透露,一般住建部门会要求,实际售价既不能超过备案价格,也不能低于备案价格的90%。以前如果开发商打折力度较大,降价至备案价格90%以下,通常会向住建部门申请调整备案价格,以满足监管要求。市场上行时,监管部门有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压力,因此经常限高价,却很少限制开发商下调备案价格。除非考虑到降价过多可能引发前期业主投诉,才会对调价尺度进行控制。今年以来,楼市低迷,融资艰难,房企迫切需要快速回笼资金,去负债,因此,打折促销意愿较过去显著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业主投诉。上述昆明阳光城降价促销,就导致认为自己利益受损的老业主到售楼处拉横幅抗议,随后阳光城被住建部门约谈,只能将打折出售的房子收回。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在限跌令从严执行的情况下,有些开发商会想办法变相降价,比如推出购房送家电、送车位等优惠活动。以惠州11月被监管部门查处的一个项目为例,其备案价格为8800元/平方米,目前售价为8000元/平方米,为备案价格的九折,刚好满足监管要求。但在此基础上,购房者还可额外获赠家电大礼包和十年物业费,总价值约7万元。该项目房源的最小面积为98平方米,算上购房赠礼,目前的优惠力度和被查处前相差不大。贝壳找房惠州的一位中介对《财经》记者介绍,目前打折促销的项目,整体上的优惠力度比限跌令出台前仅略有降低,有些楼盘甚至还能保持政策前的高优惠。而面对限涨令,新房市场上的开发商也有一套自己的违令办法。为了在项目中获得更多利润,开发商会在政府限价之外,额外收取提升费、装修费等费用,这些费用有的是房价的一半,有的甚至和房价一样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购房者如果想买房,只能接受“潜规则”。今年,深圳、上海、北京等多个热门城市还出台针对二手房的限涨令,即二手房指导价。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深圳的二手房指导价普遍为政策前挂牌价的70%左右。按当地规定,贷款额度与指导价联动,指导价打折,贷款额度也会相应降低。如果业主不降价,购房者的首付压力会显著增加。中介人员透露,业主最少要降价10%,房子才有可能卖出去。2月指导价执行后,深圳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成交量大跌。北京海淀10月开始实行的二手房指导价制度相对温和,主要针对上涨过快的学区房,对贷款额度没有影响。据一位链家中介人员介绍,北京政策刚出台时,很少有买房者能接受高于指导价的房源,大量业主也调低报价,向指导价靠拢。但这种情况并未坚持多久,该中介反馈,近日,限价区域的成交价正在回调,出现了上涨趋势。据《财经》记者统计,发布限价令且在国家统计局房价监控范围内的18个城市中,13个城市在政策发布一个月内房价仍维持上涨或下跌,但变动幅度在1%之内。也就是说,目前来看,除非与银行信贷政策密切挂钩,否则,限涨、限跌令,都只能在短期适当调整市场预期,长期看无法扭转房价走势。限价令只是权宜之计市场过热就出限涨令降温灭火,市场降温就出限跌令取暖提振,这样简单直接的调控方式不仅效果甚微,还产生了副作用。多位业内专家表示,理解政府及时出台限价令的初衷。许小乐认为,如果房企为促销回款陷入价格战,市场预期崩塌,最终结果将是多输的。首先,房价过度下跌会令居民家庭资产大幅贬值,此后,退房纠纷、停止还贷等现象将随之出现,如果形成规模将影响社会稳定。其次,恶性价格战将导致房企清库存越来越困难,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会让购房者持续观望,且低价销售只能缓解房企短期现金压力。开发商牺牲利润甩卖后患无穷,影响其持续经营。最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会影响地方政府的税金收入,而且一旦开发商对市场丧失信心,拿地意愿下降,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也会受到影响。各级政府都不愿看到上述局面。但他也表示,通过限跌令限制开发商的打折促销力度,可能会影响其项目销售进度,进而影响房企回笼资金,引发企业经营风险。他建议各地出台限跌令,应综合考虑各项风险因素。张波认为,单一地通过行政方式限制房价下跌对市场的影响有限。限跌令的推行可能会引起房地产企业的恐慌心理。如部分开发商变相降价回笼资金,形成传导效应,导致更多房企降价销售。控制房价下跌应辅以更多配套性政策手段,比如实行针对性贷款政策,区分首套、二套贷款利率,或控制按揭贷款的审批和放款速度。否则,可能会造成预料之外的效果,如市场并未按照政策的预计轨迹变动,房价仍然持续下跌。“限涨的地方咱们去买,限跌的地方别碰。”一位购房者在知乎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心得。他的老家昆明在8月出台了限跌令,他已经决定不回去买房了,而是打工攒钱去买限涨的城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徐建国在《房价的逻辑》一书中谈到,房地产调控会改变房价上涨的分布,也会改变房价上涨的节奏,但是不改变房价上涨的趋势。另外,限价政策的直接效果是扭曲了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创造了寻租机会,不利于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许小乐也表示,房价是房地产市场的温度计,价格管制能短期内改变预期,为政府调控价格背后的供需关系等赢得时间,但也只是权宜之计。中国房地产市场真正需要调控的是价格背后的东西,比如供给是否充足、信贷政策的松紧程度是否合适等。但相关政策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空白研究院院长杨现领认为,目前房地产政策是围绕“房住不炒”展开的,但防止“炒”和保障“住”两个方面常常会冲突。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抓手,很容易误伤。比如二手房参考价制度,如果和信贷挂钩,会有效抑制需求。这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炒”,但对“住”的伤害也是很大的。未来房地产税落地后,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更好的解决。房地产税一旦落地,大概率会增加拥有多套房房主的纳税压力,但首套房客户则无需过多担心。这相当于抑制了炒房客,但不会误伤刚需客。...
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明确应展示的指标,其中包括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区间收益率、成立以来收益率、区间最大跌幅,可展示单日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区间最大涨幅、区间最大回撤、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区间波动率、夏普比率等。基金投顾业务又迎重磅法规!11月18日,监管层向多家基金投顾机构下发《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业绩及客户资产展示指引(征求意见稿)》,就基金投顾业绩展示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对基金投顾业绩展示及客户资产展示作出具体的规定,涉及业绩展示指标、概率模型、信息披露等细则,同时对一些行为作出明确禁止。根据征求意见稿中的定义,基金投资顾问服务业绩展示指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在宣传推介基金投资顾服务过程中、或通过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详情页等,展示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指标或基金投资顾问服务评价指标。客户资产展示指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向客户披露授权委托管理的资产净值及收益信息等。“业绩展示”是投资者考察和研究基金组合的重要参考,但部分组合存在指标展示较简单、片面的情况,影响投资决策。征求意见稿指出,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明确应展示的指标,其中包括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区间收益率、成立以来收益率、区间最大跌幅,可展示单日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区间最大涨幅、区间最大回撤、成立以来最大回撤、区间波动率、夏普比率等。另外,征求意见稿规定,计算客户资产信息时,应根据其实际持有的基金份额及基金份额净值计算。计算客户资产市值及收益数据时,应除基金投资顾问服务费和基金交易费用,向客户展示费后客户资产信息,并按约定的频率展示基金投资顾问服务费和基金交易费用明细。其中以年费、会员费收费的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可按与客户约定的方式展示。同时,对征求意见稿规定了“两个禁止”。一是基金投资顾问机构在宣传推介基金投资顾问服务过程中,可展示满1年或1年以上的实盘服务业绩(使用概率模型工具的除外)。这意味着成立时间小于1年的早基金组合实盘业绩不可展示,让投资者更看中长期业绩。二是服务业绩展示不得进行基金投资组合策略表现指标排名和规模排名,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提及模拟业绩(使用概率模型工具的除外)、为个别客户创造的收益,不得预测未来业绩。自11月起,监管部分密集出台相关法规文件,基金投顾活动逐渐“有法可依”。11月初,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基金投资建议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活动为基金投资顾问业务,应遵守相关规范要求;不具有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资格的机构,不得提供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等建议。11月5日晚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亦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内容与格式指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基金投资组合策略建议的生成和调整由基金投顾机构集中、统一实施;并要求持续对客户进行服务,定期对客户进行回访,对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需求等进行再评估,发现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需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等内容。据悉,基金投顾业务试点工作开展两周年来,已经有59家机构获得基金投顾资格试点的备案函,包括24家公募基金,29家证券公司,3家银行和3家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本次征求意见稿核心是规范“基金投顾业绩展示”,业内人士表示,这对持牌基金投顾试点机构、对行业发展和投资者都将形成利好。...
无纺布袋并不是“布”袋,其主要原料为聚丙烯(PP),本质仍为塑料制品。在“限塑令”的要求下,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逐渐退出了市场,可反复使用的无纺布袋成为其主要替代品之一,在商超、餐饮、外卖等领域被广泛使用。但事实上,无纺布袋并不是“布”袋,其主要原料为聚丙烯(PP),本质仍为塑料制品。并且,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无纺布袋材质轻薄、容易破损,并无法重复使用。对于这些“一次性”无纺布袋,专家表示,这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有违“限塑令”初衷,反而变相加重了塑料污染。无纺布不是“布”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限塑令”。其中明确要求禁止生产、销售的塑料制品包括“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禁止、限制使用的塑料制品包括“不可降解塑料袋”。因此人们开始寻找塑料袋的替代品,目前比较流行的包括无纺布袋、纸袋、生物降解塑料袋等。其中,无纺布袋具备坚韧耐用、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可重复使用、可洗涤,可印刷广告等特点,一时间,成为街头的一道风景。可随着市面上无纺布袋的品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人们发现,有些无纺布袋的材质越来越薄,可以使用的次数逐步减少,甚至成为了“一次性”无纺布袋。那究竟何为无纺布袋?无纺布是一种非织造布,其原料为PP,它直接利用高聚物切片、短纤维或长丝通过各种纤网成形方法和固结技术形成的具有柔软、透气和平面结构的新型纤维制品,常被用于家庭购物袋。“无纺布袋不是‘布’袋”,其规范叫法是‘非织造布’。‘布’字可能会让人联想其原材料为天然材质,但实际上,其主要原料是PP(占62%),这种材料也是合成塑料的主要聚合物成分,其实质仍为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其降解过程和传统塑料袋一样缓慢。因此,这些被冠名为‘布’的袋子既不属于限塑新政中所说的‘布袋’,也不能称之为‘非塑制品’。” 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支朝晖表示。虽然无纺布袋的实质仍是塑制品,但若能有效地实现重复使用,并在丢弃后得到妥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第一财经在调查时发现,虽然有不少商家在外卖打包服务中采用无纺布袋作为替代品,并且很多消费者把这些打包用无纺布袋当做购物袋使用,但这些无纺布袋很容易出现破损、开线等情况,并不能实现重复使用。日前,有专业机构对流通中的无纺布袋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有些无纺布袋的厚度在0.1mm~1.0mm之间,质地轻薄,用手轻轻撕扯或盛装一些常用日用品的时候,很快就会出现袋身破损、底部开线的问题。此外,这些无纺布袋大多为品牌定制,大小规格不一,常见尺寸为A4纸大小,只能装外卖餐盒,既无法购物时使用,也不能当做垃圾袋使用,最终只能随同餐盒一起被丢弃。支朝晖表示,由于外卖餐饮打包袋对承重、提携、防水防穿刺性能要求并不高,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把无纺布袋做得越来越轻薄,加之做工粗糙,质量和耐用性较差,根本无法承载液体、带有尖刺的物品及过重的物品等。这就导致了无纺布袋根本无法进行重复利用,通常使用一次就被丢弃在自然环境中,这样的使用方式跟传统塑料袋并无本质区别。第一财经从定制无纺布袋的网站上发现,无纺布袋的使用已经遍及各个领域,展会、商超、餐饮及外卖等。一位专门生产定制无纺布袋的企业工作人员表示:“无论什么规格的无纺布袋都可以定做,只要能说出要求,我们就能生产出产品。做什么用都可以,量很大。”但对于量到底多大,这位定制人员并没有透露。“一次性”无纺布袋加重塑料污染一位塑料领域专家表示,若外卖餐饮领域大量使用这种无纺布袋,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有违“限塑令”初衷,反而变相加重了塑料污染。该专家表示,无纺布袋与塑料袋相比,从克重上来讲,无纺布袋高于塑料袋,使用并不比塑料袋环保。说无纺布袋环保,指的是可以多次使用,如果无纺布袋也变成了一次性,它所带来的污染要大于塑料袋。因此,限制塑料袋,就应该限制“一次性”无纺布袋。英国环境署在201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无纺布袋至少需要重复使用11次,才能弥补它带来的污染。若无纺布袋只使用一次,那么单个无纺布袋的能耗是一次性塑料袋的17.8倍,碳排放是一次性塑料袋的16.7倍。假设无纺布袋的使用时间能够达到一年以上(按照一次/周测算),则无纺布袋的能耗就只有一次性塑料袋的34%,排放是一次性塑料袋的32%。因此无纺布袋需要长时间的重复使用才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环境污染。根据英国环境署《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supermarket carrierbags》报告整理由此可见,这些使用率低、抛弃率高的轻薄无纺布袋并不环保,其带给环境的污染不亚于传统塑料袋。目前,国外常见的无纺布袋通常为覆膜PP无纺布,厚度较高(可到4mm ~10mm),而国内超市常见的无纺布袋厚度较薄(约为0.1mm ~1.0mm),虽然成本上比国外超市无纺布袋要低很多,但耐用性较差,使用时间较短,导致了能耗排放更高,更不利于环保。上述塑料领域专家认为,“限塑令”的初衷,是期望通过限制、禁止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然而,一些品牌却利用消费者对环保替代产品认知模糊,大量使用这种超薄无纺布袋,打环保“擦边球”。针对这一现状,他建议相关部门应完善行业标准,加强环保监督力度,同时对无纺布袋制定更为具体的管理和引导措施,如达到标准厚度的无纺布袋才可以流通于市场,并鼓励消费者循环使用,低于标准厚度的无纺布袋则等同于传统塑料袋予以处罚;在餐饮外卖领域,生产企业应加强对无纺布袋通用性的设计,满足非特定场景的使用需求。...
·编者按·量化包场江湖乱,超短枭雄秋意寒。游资大佬全线卧倒,对量化展开集体声讨,宛若秋蝉的阵阵哀号。几十年快意恩仇,而今屡遭“爆头”,短线豪客遭遇命中最大的“苦手”——量化私募。伴随关于量化的种种诡异传说,监管呼声渐起,仿佛量化动了所有人的蛋糕。屈指算来,量化私募在中国不过十年有余,起初被淡化,其后被美化,渐渐被神化,如今被黑化,十年量化路茫茫,何所向,费思量。狂飙突进:金融创新造就量化大潮“游资苦心维护多年的超短生态,已被量化彻底毁灭,量化不除,天理难容”,一位游资大佬在朋友圈发出如是感慨。“不走正道,追腥逐臭,专门收割韭菜”,另一大佬在下面回复道。游资群里,交流股票的人少了,参加吐槽大会的多了,永远充满对量化的谩骂与诅咒。被视为游资公敌的量化私募,在中国存在时间并不长,2010年至2014年被视为行业发展1.0时代。虽然国内第一只有记录的阳光量化私募深国投·天马成立于2006年,但彼时量化工具匮乏,量化投资策略只能局限于量化择时、量化选股等方式。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给量化对冲策略带来了施展拳脚的空间。这个阶段,二级市场小盘股占优的风格极为鲜明,创业板指数明显跑赢沪深300指数。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量化私募几乎“躺赢”了整个1.0时期:比如先大量配置中小盘的股票,再用沪深300股指做对冲,仅凭这种简单的策略,就可以“数钱数到手抽筋”。这一时期的量化,主要依靠套利、对冲、多因子等策略获利,交易频率并不高。可惜的是,2015年年中突发股市异常波动,“好日子”戛然而止,整个过程中,不少量化基金出现大幅回撤,甚至爆仓。2015年,发生了一件影响量化投资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当年4月,中证500指数期货上市,这让量化基金拥有了更加强大的量化工具,中国量化私募正式进入2.0时代。这一时期的量化私募高歌猛进,与两个先决条件分不开:一是伴随着能够融券的股票数量激增,量化基金的策略逐步进入精细化和高频化;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进步,人工智能手段被大量应用。在此阶段,头部量化私募的竞争异常激烈。现在回顾起来,2.0时代初始,量化投资的发展并不顺利。从市场大环境看,股指异常波动之后,在“趋利避害”的选择下,整个市场对小盘股弃如敝屣,以“大”为美的风格绵延至今。再加上股指期货交易受到大幅限制——不能快速适应市场又缺乏武器的量化投资沉寂了两年之久。2018年至2019年,随着股指期货交易松绑,量化私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进入滚烫的3.0时代。面对这个每天都牵扯着市场神经的军团,任何投资者都不能视而不见。玩法之争:密室逃脱vs炉石传说天下武功,惟快不破。目前量化投资的高频交易备受瞩目,凭借其纳秒级的拔剑速度,风头无两。量化江湖上出现了“南九坤,北幻方”和“量化四大天王”的称号。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估算,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国内量化类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0340亿元,正式迈过1万亿关口,在证券私募行业的占比攀升至21%。量化投资与传统主动投资是目前证券私募的两大流派,正如武侠江湖中的“剑宗”与“气宗”。主动投资的玩法是高投资深度、低投资广度,而量化投资是一种低投资深度、高投资广度的投资风格;主动投资关注的是未来或预期,量化投资关注的是过去或规律;主动投资会更加详细地分析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包括企业行为、财报业绩等,量化投资则从更加宏大的历史视角中发现能够预测未来股市表现的指标或规律。从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主动投资者介入个股少而精,量化投资者每天买入大量的公司(往往上百家甚至上千家),又因为他们使用高频、智能化交易方式,因此对每日的行情都会形成扰动。海外各国近年来对量化投资出台了很多监管措施,有些可以用“严厉”二字形容(比如报备算法),其针对的主要就是高频化以及由此对二级市场产生的影响,这方面我们另文讨论。再说回量化私募,他们之所以给人以“神秘感”,除了凶悍的风格、高科技的装备之外,还有几乎清一色超一流硬核学霸的人员构成。主动投资团队多为本土派,甚至不乏草根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两相比较,量化私募团队无疑“高大上”了许多。以最近上热搜的某百亿量化私募为例,其公司创始人是名牌海归金融学博士,在行为金融学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此外,主动投资与量化投资的玩法亦截然不同,传统主动投资更类似于玩“密室逃脱”,可以因不同的思路衍生出不同的主题,凭借细致的眼光,缜密的推理,最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赢得奖励。量化投资则更像是玩“炉石传说”(暴雪开发的竞技游戏),需要使用各种策略来夺取战局的控制权,不但费脑而且烧钱,PK的是高智商和土壕度。量化投资的关键是算法,比的是谁更早适应市场,谁下单更快更准。伴随着头部私募的资金实力愈发雄厚,人才大战、技术大战不可避免。有报道称,现在已有量化私募对一些在全球范围内公认的天才少年,即便还是应届毕业生,开出高至200万年薪附带户口的薪资,待遇堪比科技顶流华为。今年1月,幻方第二代超级计算机“萤火二号”交付使用。有消息说,这个项目资金投入在10亿元左右,占地面积巨大。有网友戏称,“他们一年电费都抵别的私募全年运营成本了,这还让其他人怎么玩?”交易之道:聚沙成塔短线为王准确地说,最可能对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的是高频交易,而非量化投资本身。与价值投资者经常面世不同,量化交易者鲜少接受采访,因此对他们究竟是如何影响市场的,不得而知。本刊从某些前量化交易员处得知了一部分让人细思极恐的交易细节……自7月21日以来,沪深两市连续成交额破万亿,9月1日更是创出了1.7万亿的年内新高。不少投资者认为,量化私募采用较多的量价策略且高频操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个股涨跌达到极致,是目前股市暴涨暴跌的“罪魁祸首”。量化是私募中最为“神秘”的一股力量,与其他私募不同,极少看到他们在公开场合进行路演或推介,更无从准确把握其算法核心。不过,一些前量化团队成员的只言片语,仍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交易模式,以及如何对二级市场形成冲击。交易个股数量。有内部人士透露,量化私募每日都会交易数量庞大的个股,少则200多只,多则上千只。规模稍大的量化私募,单票单日买入金额就可能达到成交额的10%以上。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一只量化每天都会影响到5%-10%的上市公司价格走势;极端情况下,一只规模较大的量化私募,对全市场影响面可以超过20%以上。下单模式。有些投资者可能将“量化”和“智能化”概念搞混。以中国目前情况看,随着量化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纯机器交易的冲击成本较高(指在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规模地买进或者卖出证券,未能按照预定价位成交,从而多支付的成本),量化机构一般会采用“机器+人工”的下单模式。据一位曾经的量化下单员透露,他们的下单任务当日必须完成——“不论价格高低”。这意味着,对于下单员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无法完成当日操作(涨停或者跌停),为了规避这个风险,量化交易员要在早盘半小时内完成交易任务。于是,我们会发现许多带有长长上影线的价格走势,这类K线即为典型的量化“抢帽子”买盘——量化基金在早盘便蜂拥而上,随后买盘衰竭,股价快速回落,全天价格呈现自由落体。持股周期。有些量化私募的模型结构为N日模型,持股周期一般为2日-2周。期间设置一个止盈位(有内部人士透露,有以7%为止盈目标),持股达到了卖出周期或者止盈位,就会坚决执行卖出。据说量化策略中的因子有上千个之多,我们上面所讲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内容(其中的系数更是会不断变化,以应对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但其本质却一样:持股周期短、盈利点位低、资金量庞大且进出频繁。由此也可以解释目前二级市场中的一些现象:有些股票一去不回头(同质化算法量化私募接力进场);而更多的则是价格走势良好的情况下突然掉头下跌——这种现象越来越多,其他短线客的生存空间被极大压榨。又由于大部分量化基金的算法和交易模式雷同,量化投资在助涨助跌、放大市场情绪方面的作用极其明显。一位量化交易员曾在私下声称,“没有一只强势股的背后没有量化的身影。”说来也是,每日数百上千的交易范围,涵盖强势股应是必然。据称,今年三季度出现的某PVDF概念超级大牛股,即使本身基本面不佳,股价依然如火箭般飙升,短短两个半月暴涨7倍。个中缘由即是该股先后被多家量化的不同算法相中,导致很多筹码锁仓;在股价不断推升的过程中,散户的买入“信仰”也越来越坚定进一步加强了锁仓力度。然而在量化模型到了卖出周期后,这类个股也会迅猛下跌——今年化工、有色如是,与当年工业大麻、创投概念的走势如出一辙。可以说,背后皆是量化模型的同质化算法在推波助澜。除此之外,目前许多量化私募都有“T+0”策略,基本垄断了券商的券池,导致它们在“T+0”或做空个股方面占有先天优势。其中人工智能的“T+0”策略在极端波动性之下尤其会掠夺流动性,助涨助跌。而量化规模已超万亿,意味着每日都有不少股票被盘中“做空”。对于A股其他短线客而言,这可能是一个越来越让人绝望的对手。以A股独有的“打板”策略为例,量化团队根据统计规律、委托订单流、委托单大小跟随排队打板,尽显速度、统计规律和执行力优势。特别在速度和运算能力上,绝对优势显而易见,很多时候可以排在理想位置,撤单的时候,可以快速撤单重新排队。国内散户面对这些武装到牙齿的量化机构,仿佛苦修多年的武学大师,即便身负绝世武功,但遇到不讲武德的威震天,也只能徒唤奈何,轻则鼻青脸肿,重则经脉尽断,从此告别江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年一些量化私募表现优异,吸足了市场的眼球,但亦不应对其过于神化。有内部人士透露,很多量化私募只会把收益率高的头部产品业绩展示,靠广告效应引得投资人趋之若鹜,而其他产品实际收益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量化私募找来名校海归博士或教授站台,不断发行新产品,目的可能并不是交易本身。因为足够大的情况下,行情好固然可以赚取业绩提成,行情不好则获取管理费,旱涝保收。公平迷局:诸多问题亟须解决目前,针对国内量化私募此类行为尚无明确的制度规范,但其交易行为和种种乱象已给证券市场正常运行造成很大的干扰,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的“闪电崩盘”、2013年8月16日中国股票市场的“光大乌龙指事件”等都提出了警示。金融市场拥抱技术进步的潮流固然不可逆转,但围绕中国量化交易发展,越来越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正在浮出水面。在量化监管中,追求维护市场公平、保证市场效率和限制市场风险三者之间更类似“不可能三角”。结合中国的情况,监管目标应以风险防控为主,兼顾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然而,量化私募的真实规模、操作模式、影响机理等尚处于隐秘面,需从监管和法律等方面对其进行约束,制定适合国内特色的监管体系,防范其由黑箱演变为“潘多拉魔盒”。国内量化投资监管大幕正徐徐拉开从境外市场的经验来看,量化交易本质上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证券交易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是近年来证券市场结构变迁与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2010年5月6日,美国股市发生闪崩,道琼斯工业指数当天瞬间暴跌1000多点,市值一度缩水近1万亿美元。此次闪崩事件也成为了境外主要国家对程序化交易监管思路转变的重要窗口。我国相关交易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二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量化交易的危害主要在于高频,目前对高频交易的限制措施有限,高频交易下的市场操纵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更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交易秩序,并带来严重影响。国内对于高频交易的认定常用“五五分类”标准进行甄别。11月1日中基协、11月4日中证协分别发出通知,分别对量化信息收集以及监管方面提出要求。中国量化投资监管大幕正在拉开,但从国际监管水平来看,我国尚处起步阶段。欧美量化投资监管政策差异较大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虽允许相关机构从事高频交易,但也采取措施加强对高频交易的监管,限制其过度频繁的交易可能对市场造成的不利冲击。高频交易最早出现在美国,从出现、兴起、泛滥再到被严格限制,其在美国市场中经历了一个事物从出现到成熟的完整过程。在2010年“闪崩事件”后,美国监管部门迅速采取措施对高频交易进行严厉监管,该监管体系经历了逾十年时间的考验,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国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首先是加强了对高频交易行为的信息收集和日常监测。2013年美国证交会(SEC)引入市场信息数据分析系统(MIDAS)分析股票市场产生的大数据。在审计方面,SEC建立综合审计系统(CAT)进行全面综合的审计跟踪,可以追踪包括订单、路演、修改和执行的全过程。2019年9月SEC提议修订全国市场系统规则(NMS),将对证券自律性组织和季度报告提出额外透明度要求。这些机制明显加强了对高频交易行为的监测和预警。其次,针对高频交易行为可能对市场扰动建立了相应的过滤机制,券商有对客户订单审核和监测的义务,禁止不经过事前审查和过滤而直接将订单接入交易所的交易系统等。再次,是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异常交易的熔断机制、错单取消机制等。最后,为维护市场公平,对高频交易行为进行限制,包括禁止闪电指令、提供公平的主机代管服务、禁止程序化交易操控价格等。欧洲总体对程序化交易尤其是高频交易采取较严格的监管措施,遵循审慎监管的思路进行严格约束,并较早就推出了监控指导准则,如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协会(ESMA)2012年2月发布的《适用于交易平台、投资公司和主管部门的自动化交易环境下对系统和监控的指导准则》等。在欧盟层面,力图通过执行金融工具市场指令II(MiFID II)对高频交易进行适当监管。MiFID II相比I对程序化交易有了更多强制性实施要求。但欧洲各国对待高频交易立场差异较大,英国、瑞典等国偏“鸽派”,认为限制措施会损害金融业的竞争力。德国与意大利则属于典型的“鹰派”。德国国会于2013年2月通过了《高频交易法案》,使德国成为全球首个出台专门法案规范和限制高频交易的国家。该法案主要由八部分组成,除明确交易所在高频交易监管中的职责和目标外,还对程序化交易的定义和识别,参与高频交易的资质、风控、内控制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此外,该法案还明确了监管机构获取可疑交易商相关策略算法、代码参数的合理性。该法案的生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国市场高频交易商的创新和发展,但起到了规范其交易行为的作用。2013年9月,意大利成为全球首个对高频交易和股票衍生品交易征税的国家。金融交易税制约了部分交易者的频繁报撤单行为,可有效地限制幌骗和价格操纵的发生。经典案例震惊市场近几年,国内外都出现过一些量化投资触发监管的著名案例,试举两例。1.光大乌龙指事件2013年8月16日11时05分,上证综指突然暴涨5.96%。据查,是由于光大证券套利系统出现技术性故障,引发大盘指数短时大幅波动。该事件触发原因是套利策略系统缺陷,深层次原因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当高频交易出现技术性故障,进而引发蝴蝶效应的时候,对金融市场的扰动是巨大的。光大乌龙指事件反映了目前程序化交易监管缺失问题;其次,异常交易处置制度亟待完善;同时,投资者民事追责和补偿机制严重缺失。2.伊世顿事件“伊世顿事件”发生于2015年。伊世顿的境外团队设计研发出一套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远程操控、管理伊世顿账户组的交易,违规直连交易所,最终实现了月赚5亿,700万变20亿的神话。伊世顿公司通过计算机高频次大批量的申报虚假买单和卖单,当其他投资者根据这些巨量的买单和卖单调整自己的买卖价之时,他们便快速撤单,再以这些投资者的报价成交,从而达到欺骗其他投资者,操纵和扰乱证券交易市场的目的。对量化投资监管政策的建议国内量化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已跨过万亿大关,主流观点认为,整个市场中量化交易的占比在20%~30%之间,换手率通常在70~90倍。量化投资因其速度和技术的颠覆性优势,如不能在法律的规范内使用,约束其“扇动的翅膀”,很可能会“扇开”一个“潘多拉魔盒”。国内相关部门似乎也意识到对量化交易的监管已刻不容缓,继11月1日中基协发出通知,要求量化私募上报月度运行信息之后,11月4日中证协也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力度,覆盖的是券商自营和资管业务。欧美监管机构均要求量化交易机构进行报备、注册和信息披露。欧洲MIFID II第17章明确要求从事算法交易的投资机构必须进行报备,并向相关监管机构详细描述其算法交易策略、交易参数的设置或系统的相关限制措施等。本次中基协上线的“量化私募基金运行报表”,分为“管理人基本信息表”和“量化基金统计表”两大板块。私募管理人需要填报管理量化基金数量以及规模,需要说明是否存在境外关联方或子公司,同时还要填写量化产品的主策略和辅策略、当期量化主策略是否发生调整等信息。美国交易信息以日度数据上报,已可以相对及时全面地跟踪分析和监控股票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国内以月度数据采集,在时效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此举意味着监管部门正在全面收集掌握量化投资数据信息,国内量化投资监管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妥善合理运用手中的权力,保障普通投资人公平的权利。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出发,进一步加强对量化交易的监管。一方面需完善现有监管体系,尽快出台相关交易(高频交易等)判定标准,完善相关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强化对市场参与主体(量化机构、券商、期货公司等)的约束,以及加强监管协作,防范风险溢出;最后还应加强违法者的刑事和行政责任,并建立和完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意济苍生苦与痛,情牵天下喜与乐。——音乐电视 《康美之恋》2007年,央视“著名企业音乐电视展播”中,一曲《康美之恋》风靡全国。谭晶演唱,任泉和李冰冰担纲主演,在明丽的山水之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与传统中药的炮制过程,让整首MV风格清新雅致,词曲饱含深情,堪称经典。一时间,让很多人知道了康美药业。但现实,与那首MV表达的情怀大相径庭,济苍生成了彻彻底底的骗苍生。01牢狱之灾11月17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康美药业原董事长、总经理马兴田等12人操纵证券市场案公开宣判:2015年至2018年期间,马兴田伙同他人,违规筹集大量资金,利用实际控制的股票交易账户自买自卖、连续交易,操纵康美药业股票价格和交易量。马兴田还组织、策划、指挥公司相关人员进行财务造假,向公司股东和公众披露虚假经营信息;故意隐瞒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116亿余元不予披露。2005年至2012年期间,马兴田为康美药业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多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共计港币790万元,人民币60万元,康美药业及马兴田均构成了单位行贿罪。根据一审判决,马兴田因操纵证券市场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以及单位行贿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0万元。马兴田而在此前的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投资人集体诉讼康美药业也做出判决,此次判决,被称为“全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案”:康美药业承担5.5万名投资者损失总额24.59亿元,同时,判决中特别明确了其他各被告尤其是实控人、时任董监高等应承担的责任比例。其中,康美药业实际控制人马兴田、许冬瑾,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邱锡伟,财务总监庄义清,职工监事、副总经理温少生,监事马焕洲和审计机构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正中珠江合伙人、签字会计师杨文蔚承担100%连带赔偿责任。对上市公司来说,独立董事被市场戏谑为“闭着眼睛签字”。前所未有的是,康美药业的这帮闭着眼睛签字的五位独立董事也收到了应有的惩罚:其中,江镇平、李定安、张弘承担10%连带责任,约2.459亿元;郭崇慧、张平承担5%连带责任,约1.2295亿元。哭笑不得的是,康美的独立董事遭到连带处罚,导致在一周之内19家A股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密集辞职。据报道,康美的五位独立董事年薪很低,其中薪酬最高的独董为李定安,年薪16.8万元,薪酬最低的张平年薪仅5万,这次五个人要被罚3.68亿,让这些平常“闭着眼睛签字”的独董们叫苦不迭。难怪市场人士直言:康美案后,担任A股公司独董的风险太大了。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也是迄今为止,法院审理的原告人数最多、赔偿金额最高的上市公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02大骗天下2018年的10月16日,位于深圳福田区的一栋大楼里,一篇财务分析文章悄然上线,这篇文章名为《康美药业盘中跌停,疑似财务问题自爆:现金可疑,人参更可疑》。文章的作者是两个年轻人,一个叫付彦龙,另一个叫林熙明。当时,这两名作者就是两名普通的打工仔。他们发现,在康美药业的财报中,2015年到2017年,公司账上分别有158亿元、273亿元和341亿元的货币资金,但这家公司却仍然在大量贷款。而且,利息支出比利息收入要多很多。对此,研究财务的付彦龙和林熙明很不理解。质疑康美财务造假的研究报告在网上公开发表,当天,康美药业的股票跌停,此后三天连续跌停。也就在10月16日当天晚上,证监会紧急成立康美药业核查小组,第二天,核查小组迅速进入康美药业,调取相关的财务凭证,就此展开对康美药业的财务调查。证监会的调查持续了将近半年时间,直到2019年4月康美药业披露年报。当时的年报显示,公司2018年营收193.56亿元,同比增长10.11%;实现净利润11.35亿,同比下滑47.20%。在发布年报的同时,康美还同时发布一份《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其中写道:由于公司采购付款、工程款支付以及确认业务款项时的会计处理存在错误,造成公司应收账款少计 6.41亿元;存货少计 195.46亿元;在建工程少计 6.32亿元。公司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造成货币资金多计 299.44亿元。近300亿的货币资金就这么在公告中轻描淡写表述为会计失误。震惊了整个A股市场。“白马股”突变“黑天鹅”,引得资本市场一片哗然,有文章指出:康美药业正在挑战资本市场的底线。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披露了康美药业“三宗罪”:使用虚假银行单据虚增存款,通过伪造业务凭证进行收入造假,部分资金转入关联方账户买卖本公司股票。康美药业此次财务造假不仅是历史造假金额最高的一次,还是态度最恶劣的一次。当时,证监会的措辞史无前例的严厉,称其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行为,恶意欺骗投资者”,并指出“康美药业等公司肆意妄为,毫无敬畏法治、敬畏投资者之心,丧失诚信底线,触碰法治红线,动摇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根基”。2020年5月,证监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行政处罚中查清,康美药业《2016年年度报告》虚增货币资金225亿元;《2017年年度报告》虚增货币资金299亿元;《2018年半年度报告》虚增货币资金362亿元。累计虚增货币资金886亿元。公司还未按规定披露期间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累计非经营性占用116.19亿元的关联交易。当时的处罚是:对康美药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21名责任人员处以90万元至10万元不等罚款,对6名主要责任人采取10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03马兴田夫妇的戏广东普宁,下架山镇碗仔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古老村落历史悠久,四面环山,是一个以马姓为主的村落。因从这里走出不少富商,被当地人调侃为“马总故乡”,其中最为知名的“马总”,便是马兴田。1969年7月,马兴田在碗仔村出生。当时村里普遍家里都不富裕,马兴田家里也苦,其从小就帮父母做农活,与村里小孩并无不同。读书时的马兴田很普通,没有听说过他有什么特别的事迹。上世纪90年代,苦出身的马兴田生命里的第一位贵人是他的妻子许冬瑾,也就是康美药业2019年财报中声称“会计失误”财务负责人。1997年,年仅28岁的马兴田创建康美药业,其中许冬瑾及其母亲许燕君均为发起人。许冬瑾的亲属产业颇丰,其母族亲属关联的企业还有普宁市业帅织造、香港易真有限公司。马兴田(左)和许冬瑾(右)许冬瑾生于富裕之间,见识不凡。在当时,这位后来身兼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中药协会委员会专家的女子鼓励自己的丈夫:抓住中药机遇,将小工厂变成上市公司。已是县城首富的马兴田很激动,但是他认为,机会不在中药。让康美药业起家并冲上A股的是化学制剂西药。一两年中,他们就研发出了多种主要面向老年人的国家级新药,比如治疗“老年人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盐酸丙哌维林。“最早我们是做化学药的。”马兴田回忆说。1998年,康美药业化学药生产基地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同年,成功研发出络欣平、利乐、诺沙等多个国家级新药。直到2001年上市,康美药业都将自己定位为一家化学药品厂。“A股上市募集到资金后,我们就觉得,做化学药很难有新的快速发展。”事实上,化学药新品研发周期长、风险大,而且继续往前走会有太多的大山需要跨越。这是马兴田一直在焦虑的问题,转型已然势在必行。广东省中医院的一次内部改革成了马兴田进入中药饮片市场的契机。当时,中药材的质量问题屡受质疑,即便在医院内部,老中医们对药材质量也表示不满。于是,院长决定不再由医院管理药房,而是找外面更专业的人来做。由于背靠普宁中药材市场的区位优势,康美药业争取到了这个机会。2012年,康美药业登上“广东纳税百强企业”的榜单。根据普宁人民政府网上发布消息,当时的康美药业以5.556亿元的纳税额首登百强榜第95位,成为粤东地区首家上榜的民营企业,揭阳市唯一上榜企业。2015年,马兴田家族以310亿元的财富位于胡润百富榜的第47名。普宁人民政府网2013年发布信息,康美药业成为普宁纳税第一的企业。当繁华落尽,今天的马兴田锒铛入狱之时,有人透露,当年的康美上市,马兴田行贿了中国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发行审核一处的处长。那时这位证监会的处长还担任揭阳市政协常委、普宁市人大代表,许冬瑾也同时是揭阳市人大代表和普宁市政协委员。另外还有曝光显示,原揭阳市委书记陈弘平受贿,其涉嫌协助马兴田等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揭阳市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和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等。04钱去了哪马兴田把钱都弄哪去了?在2016年、2017年,当时康美药业为主的部分依然在大力拓展医院产业,马兴田以控制的康美实业为主,向外扩张着大健康产业,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的布局着康美健康小镇、康美健康城等项目。工商资料显示,2017年7月,马兴田控制的康美实业出资成立了康美健康小镇投资有限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同样为马兴田。7月,康美实业就宣布拟投资68亿元在普宁当地建设“健康小镇”,占地面积超2000亩。10月,市场上再次传出消息康美将在昆明建设千亩“健康城”。当时康美系的大健康产业可以说是大举扩张。根据康美健康官网介绍,康美健康小镇计划布局的主要有三大特色IP项目,为“康美健康小镇”、“康美健康城”、“康美健康颐养社区”。这些项目计划实施的区域包括云南昆明、丽江、甘肃陇西、张家界、湖北通城、广西玉林、内蒙古通辽、广东湛江等地。2018年5月9日,由康美实业投资20亿元打造的康美丽江健康小镇项目在云南丽江举行启动仪式,按照项目介绍,丽江的这个项目名字叫康美健康颐养社区。2018年10月,康美实业拟投资60亿元打造的康美甘肃陇西健康小镇项目启动,该项目此后也尚未传出新的进展。2019年9月,康美健康小镇投资公司旗下的康美健康小镇投资(昆明)有限公司之子公司,以40.29亿元总价揽入昆明呈贡615亩土地,溢价率59.32%。此外,根据康美健康的官网上介绍,还曾计划在张家界主城区的西侧建设一个健康小镇,规划总面积约4600亩;计划在安徽黄山建设一个面积为6382亩的健康小镇;在贵阳规划总面积为7073.8亩的健康小镇;在湖北咸宁规划一个10680亩的健康小镇。这几个健康小镇的项目正式运营计划时间都显示为2023年。但实际上,除康美咸宁健康小镇在2018年有公布过详细规划外,其余健康小镇项目均无其他信息,而目前康美咸宁健康小镇也无其他新进展公布。05金蝉脱壳康美健康小镇投资有限公司,是马兴田核心资产,远比上市公司康美药业更值钱,但这块肥肉,已经转移到了他子女的手里。马兴田本人于2018年10月退出康美健康小镇投资有限公司,其股东变更为马嘉腾、马嘉霖二人。至于已经面临破产重组的康美药业,不过是个榨干了的空壳手上握着多地项目和土地的康美健康小镇投资公司,对外投资有14家企业,包括康美健康小镇健康养老(通城)有限公司、康美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康美健康小镇投资普宁有限公司、康美健康小镇投资(咸宁)有限公司等。马兴田和许冬瑾有三个子女,通过乾坤大挪移掏空康美药业的同时,也是渔猎资本的好手。马兴田的女儿马嘉霖赚到自己的第一个10亿元是在她23岁那年,从创业板上市公司盛讯达(SZ.300518)2011年,马嘉霖18岁,一位尚在念书的大三学生。这一年3月,刚刚成年的她就突然入股了深圳一家计划上市公司盛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1500万股原始股,占股21.43%,位列第二大股东。2016年,盛讯达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价22.22元,不到一个月就冲到了190元。23岁的马嘉霖身家最高时超过了28亿,那一年光年底持股分红的零花钱就有247万。但是,上市仅半年后,盛讯达就宣布因重大重组停牌。这一停就停了7个月,复牌之后10个交易日,盛讯达的股价就从125元跌到了60.92元。截止到2020年9月底马嘉霖仍然持有该公司1300万股,是第二大股东,目前账面价值超过5亿元,2017年11月,马嘉霖曾因短线交易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马兴田的二儿子马嘉腾,在资本市场的操作套路差点跟他姐姐一样。1997年出生的他在19岁时就砸下6218万元突击入股了一家叫趣炫网络的拟上市公司,名列第三大股东。但“不幸”的是,证监会对游戏公司的IPO审核趋严,这家企业没能成功上市,马嘉腾的收割计划也落空。马嘉腾马氏家族中,唯一没染指A股的可能只有三公子马嘉骏了。在康美药业没暴雷之前,这位高调的小富豪酷爱豪车:在他的车库里,有全中国第一辆布加迪凯龙,也有近3000万才能拿下的帕加尼霸下,还一次拿两辆,什么兰博基尼雷文顿、科尼塞克agera,法拉利拉法….当下的康美药业早已被榨干,“主理人”锒铛入狱,但是欠下投资人的钱,盘根错节的债务纠纷,向谁来追讨罚款和赔偿,留下太多无解的问号。...
11月18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网络交易平台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应用指引(试行)》(下简称《指引》),划出网络营销算法的合规底线。《指引》针对网络营销活动算法,区分了7类应用场景进行具体规制,包括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以及不得利用算法对平台内经营者进行不合理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条件等。专家表示,以《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为基础的《指引》,并未给企业增加新的负担和义务,相反提供了更具体、易懂的合规重点,系利好政策。作为首份针对算法杀熟的地方性指引,《指引》目前虽尚处于试行的阶段,但在各地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的背景下,未来或被其他地方跟进。首份垂直领域算法指引“作为全国首份地方性指引,《指引》除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垂直领域的算法应用的具体做法指引之外,还为当下公众关注的高热点、高风险区域提出了合规的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括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悉,《指引》的规制对象为“网络营销活动算法”,也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应用算法技术实施各类自动化决策,包括向消费者个人进行信息推送或商业营销、提供搜索结果、开展交易等。而提供金融类服务、新闻、音视频等内容推荐平台并不在其适用范围内。在吴沈括看来,《指引》区分算法的不同应用场景进行具体规制,而非遵循总括式的规范思路,是当前在算法治理中较为稀缺的。例如,针对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指引》划分了4类合规场景,包括不得利用算法实施不正当价格行为;不得利用算法对消费者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不得利用算法仅向消费者提供针对其个人特征选项的搜索结果;以及不得利用算法通过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事实上,上述关于“大数据杀熟”等行为的规定,此前在《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等文件中均有提及。今年8月27日,网信办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也明确了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指出,《指引》的内容以《电子商务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为基础,并未给相关企业增加新的负担和义务,相反提供了更具体、易懂的合规重点。虽然《指引》本身虽无强制力,但对企业而言却是利好政策。“《指引》是一种指导性文件,是让相关方给予足够重视并作为参考,形成文件性的标准化处置方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该《指引》既提供了互联网平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帮助其合规,又为其他地区完善平台治理、应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提供了经验。确保公平竞争滥用算法来促成不正当竞争甚至垄断行为,将损害平台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早在2018年修订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就专门增设了针对网络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针对经营者利用技术手段从事影响用户选择、妨碍其他经营者正常经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规制,奠定了基础性原则。今年8月1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禁止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实施流量劫持、干扰、恶意不兼容等行为,全面梳理和归纳提炼不正当竞争行为新表现形式和行为构成,分类规制。反垄断执法在近期也动作频频。阿里巴巴和美团的罚单相继于4月和10月落下,其中,借由算法等技术手段实现不正当竞争优势在两个案子中均被提及。以美团为例,调查结果显示,美团于2018年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收取独家合作保证金和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保障“二选一”行为实施,排除、限制市场竞争,损害平台内商家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此次《指引》第十五条再次强调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对三类场景进行了规制。《指引》提出,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算法对平台内经营者在平台内的交易、交易价格以及与其他经营者的交易等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向平台内经营者收取不合理费用;不得利用算法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限制流量、干扰访问、干预显示内容、恶意不兼容等行为,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同时《指引》根据《反垄断法》等的规定,要求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网络平台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利用算法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实施拒绝交易、限定交易,实施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对交易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实施差别待遇等行为,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算法治理应提高透明度、参与度和匹配度在划定平台经营者不得越过的合规底线之余,《指引》也提出了相关倡导性建议。例如,加强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鼓励平台经营者将保护残疾人、老人、未成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纳入算法应用的考量因素。“主要应当考虑弱势群体身体不便或理解能力不足的因素。”夏海龙表示,经营者应当对弱势群体提供适老版、定制化服务,或通过监护人向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在盘和林看来,消费者投诉、赔偿机制建立的要求是《指引》的一大亮点,“这将让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消费者主动参与到利益维护上来。”同时,根据《指引》建议,平台经营者应根据自身业务类型、规模大小等,建立相适应的算法应用合规管理制度。要将算法关进制度的笼子中,破解“算法黑箱”是关键之一。《指引》鼓励企业将算法公开透明。鼓励平台经营者通过公开算法原理、目的意图、决策规则、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信息,提供算法应用结果解释等方式提升公众对算法应用的理解。当前,平台公开算法仍属少数。仅美团于今年9月和11月分别公开了外卖“预估送达时间”算法和“订单分配”的算法规则,但亦未涉及网络营销活动类的算法规则。夏海龙分析,算法模型、参数设置等几乎都属于企业的重要商业信息,涉及核心业务的算法甚至属于商业秘密,因此企业没有公开的动力。此外,相关法律也没有对此作太具体的规定,也是企业迟迟难以履行公开义务的重要原因。“除公开算法后对自身竞争力的降低外,可能引发的用户争议也是平台的担忧之一。”盘和林建议,算法的公开可只面向监管部门,但算法利用数据的种类,如何使用数据的梗概,要公布给用户。《指引》是首份针对算法杀熟的地方性指引,虽然目前尚处于试行的阶段,但吴沈括相信,在各地积极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治理的背景下,未来其他地方也会积极跟进。而对于推进算法治理,吴沈括认为还应提高透明度、参与度和匹配度。“所谓透明度,就是需要企业基于诚信原则,更积极地披露和开放算法策略。从参与度的角度上来说,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需要引入新的机制,让民众有更多的参与的途径和渠道。匹配度则是说,在数字化环境下,监管、参与、披露都应当符合数字经济、数字生态的客观规律。要提高治理工作的效率,避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监管手段,积极的引入新的参与型治理机制,让治理的举措、思路和方法,能够更快更全面的得到落地和执行。”吴沈括解释。...
炒房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不,连地产界的科技新贵也被狂割了韭菜。Zillow大裁员两周后,前员工Jeff仍然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毕竟在几周前,他跟此次被裁的近2000名前同事一样,都还在对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和股票的节节攀升而充满期待。要知道,在疫情期间,作为房地产科技门户巨头的Zillow股价可是扶摇直上增长了近30倍,今年年初的市值一度接近500亿美元。而对于近几个季度业绩的低迷,高层也只是说是受到了特定时期的影响,公司正在蓄势待发。但谁也没想到,公司炒房埋下的雷突然就爆了。上月底,Zillow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主要财务指标均远低于预期,其中炒房业务的巨额亏损成为了祸根。几天后,Zillow CEO Rich Barton宣布彻底关停公司的iBuying业务,并将涉及该业务的约2000名员工全部裁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该事件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如今 Zillow的股价连跌两周近乎腰斩,300亿市值瞬间蒸发。而为了尽快收回现金、弥补亏损,Zillow最近还将此前在全美购置的约7000套房屋全部甩卖给机构买家。涉足炒房3年, Zillow不仅没有完成自己华丽转身,反而因此将总计巨亏超50亿美元。我们不禁想问,此次Zillow失败的背后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一、不涉房产买卖的Zillow 1.0时代在房地产这个传统行业里,科技的渗入速度一直很慢。而Zillow所带来的房地产信息门户的革新,曾让业界为之一振。在2006年之前,美国的房屋交易信息呈现高度分散化,普通人跟房地产行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鸿沟。买卖房双方高度依赖中介机构、房屋价格不透明、区域间的信息壁垒高耸等是长期存在于地产行业中的问题。而Zillow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房地产行业内的信息流转方式。Zillow的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房屋买卖有关信息都集中在了一个平台上,并且供用户免费查询和使用。此外,Zillow还独家上线了一个名为Zestimate的功能,基于大数据来提供房屋价格和出租价格的估值以及相应的价值范围、历史价格等等。其中价格历史甚至可向上追溯15年,并可以给出未来12个月的预测价格。对房产信息的超强整合能力,让Zillow以极快的速度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立仅仅5年之后,Zillow就宣布在纳斯达克上市,IPO当日股价更是大涨79%,成为当时最受资本市场追捧的科技公司之一。图片来自于Zillow虽然在房地产界名声大噪,但当时的Zillow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家地产公司,用其创始人自己的话来说,当时的Zillow是一家房地产媒体。它并不提供跟房地产交易直接相关的服务,只是精准地提供各类信息,赚钱的模式也走的是媒体的道路。在2018年涉足炒房业务之前,Zillow的营收主要来源于两大板块:一是线上广告收入,由高流量所带来的广告投放。二是特定市场收入,包含高级房产经纪人项目(Premier Agent)和贷款业务服务两个部分。所谓的高级房产经纪人,是指各地的房地产经纪人可以通过按月或按年付费订阅的方式,在Zillow上将公司或个人信息长期展示,从而完成客源转化。贷款业务服务则是允许提供抵押贷款机构在其页面上展示其信息并按点击量来收费。从Zillow历年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高级房产经纪人是Zillow最核心的收入来源和增长曲线。在Zillow 2018年宣布涉及地产业务之前,高级房产经纪人所产生的收入约占Zillow整体收入的70%,而线上广告和贷款业务都反响平平甚至不断走低。图片截自于mikedp而在经历了爆发性发展的十年之后,Zillow逐渐意识到只做信息中介是无法持续增长下去的。从2015年开始,Zillow的增长开始放缓,营收同比增速从2016年的30%左右降至了2018年的20%以下。最为重要的是,Zillow的第一增长曲线高级代理人业务增长似乎也触及了天花板,收入和增速都开始逐年下降。因此对于当时的Zillow来说,找到一个全新的增长业务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于是,它将目光放在了刚刚兴起的iBuying炒房模式上。图片截自于mikedp二、过于自信的科技“炒房客”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已习惯用手机来点外卖、打车、买东西、订酒店等等。那么,房屋买卖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呢?在这样的思考之下,提供房产在线交易的iBuying(Instant Buying)模式应运而生。在iBuying模式下,卖家只需要在线填写一份表格,网站便会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对房屋情况和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并给出报价,如果卖房接受报价便直接以现金全款买下房屋。成交后,iBuyer将对房屋进行简单的修缮并再次挂牌出售。相较于过去卖房先找房产经纪、再做Openhouse、接受报价、协商、修缮房屋等繁琐买房流程,iBuying将流程最大程度的简化,从上市到交易完成只需大概两周,并且不需要卖家花费过多精力,对于很多想要快速脱手房产回流现金的卖家极具吸引力。iBuying模式下的前后流程对比,图片来自Zillow官网iBuying的盈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平台会根据房屋情况一次性向卖家收取售价6%-10%的手续费,虽然这比传统的房地中介的佣金高出约2%,但同时也省去了卖家的维修费用和时间成本。二是在对房屋进行修缮和重新设计装修后,以更高的价格卖出来赚取差价。2017年5月,Zillow首次在拉斯维加斯和奥兰多试点开启了iBuying的试点项目,试水倒卖房屋。尝到一些小甜头后,Zillow在2018年4月正式官宣了Zillow Offers业务,从房地产信息门户走向真正的地产企业,并将这一转型称作是“Zillow 2.0”的开始。2019年,Zillow Offers业务高歌猛进,房屋买卖业务收入已经超过其他所有业务,比前一年度增加了250倍,占年度总收入的一半以上。Rich甚至公开表示,iBuying业务可以在三到五年内给Zillow带来200 亿美元的年收入,要在之后每月购买 5000 套房屋。2020年第一季度,Zillow的房屋部分的收入首次实现盈利,业务了扩展到全美24个城市。此后,Zillow开始进入疯狂买买买的模式,房屋业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Zillow炒房业务自推出以来的营收变化,图片来自于onlinemarketplaces一开始,受到疫情居家隔离的影响,Zillow的用户数量、租房和买卖房的需求高涨,让Zillow的各项业务都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加上贷款利率降到历史地位推动了房价的攀升,Zillow此前买下的大量房屋在此时派上了用场,从中赚取了巨额了差价。连续几季亮眼的财报直接推动了Zillow的股价坐上火箭暴涨20倍。此时的Zillow也是对iBuying业务信心满满,不仅不断地增加购房量,还宣布要将 “杀手锏”Zestimate跟Offers业务挂钩。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Zillow宣布将直接按照Zestimate的估价结果来直接现金全款买房,进一步简化房屋的销售流程,提升交房速度。一直以来,Zestimate都是Zillow的看家法宝。从2006年开始,基于大数据给出的房屋估价都是吸引用户使用Zillow的一大原因,也是因为Zestimate,Zillow后续才陆续拓展出自己的租房、贷款业务。但Zestimate此前的估价只是给用户用作参考,从未实际投入到房产交易之中。关于Zestimate的估值算法,Zillow至今唯一公开的是他们开发Zestimate所纳入的参考变量,包括了房屋区位、房屋基础信息、地产税、过往交易史等。虽然Zestimate的估值常常被市场诟病并不准确,但Zillow却信心满满的表示经过十多年的测试和完善,Zestimate的估价误差可以控制在1.7%以内,完全可以投入市场。并在接下来的两个季度用Zestimate的估价大举购入数千套房屋,付出成本接近20亿美元。Zillow2021年三季度财报然而就在几个月后,Zillow暂停了房屋的买卖,并交出了惨不忍睹的三季度财报。后续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Zillow Offers业务被彻底关停,2000个员工因此丢了饭碗。三、是模式问题还是Zillow问题?回顾Zillow入局房产买卖的一路历程,从意气风发到黯然离场仅仅只用了三年的时间。那么,作为现在市场上第二大iBuyer,Zillow炒房业务的轰然倒塌是否是整个行业的衰落前兆呢?在硅星人看来,Zillow此次的失败可以说90%上都是由于自己的决策失误导致的。iBuying业务虽然在当前受到了供应链和市场环境的冲击,但仍然还有比较大的潜力空间可以挖掘。首先,造成Zillow此次的巨额亏损原因就是库存的大量积压。从Zillow的囤房数量可以看出,今年第三季度Zillow的房屋库存已经来到了近1万套,即使按均价50万/美元一套来计算,这些房产也至少价值50亿美元。此外,由于Zillow收的房都是未经修缮管理的“原始房”,每一套房子在售出前都需要再次翻新、甚至有些需要大修,但由于疫情原因导致的建材和劳动力短缺,让大量房产的修缮速度放缓,原本应该卖出的房子无法达到挂牌标准进而滞压在了手里。于是,Zillow原本就不稳固的资金链,在压力测试之下突然就断掉了,让它不得不甩卖房产偿还债务以保持公司财务状况的稳定。Zillow的囤积房屋存量,图片来自mikedp除了在错误的时机大量囤房之外,另一大失败原因还在于Zillow高估了自家算法的可靠性。虽然Zestimate这套算法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无从得知,但从它参考的几个主要变量中我们或许就能看出它的准确性有待考量。以房屋属性为例,Zillow表示Zestimate是基于地点、土地面积、居住面积、房间数量、卫生间数量等来做参考。但实际的房屋属性远比单纯的数字考量要更复杂,比如内部的装修和维护情况、电器的配备、房屋的朝向、房间的格局等,这些需要实景或实地的勘验。此外,Zestimate的另一大变量是历史交易价格,这也让很多年代久远、交易次数少的房子的估值准确性降低。简单来说,Zestimate估值对于那些开发商整体开发、户型一致、年份较新且交易频繁的房子可能会比较准,但并不适用于广泛的房产估值。把Zestimate作为一个参考是没问题的,但如果直接用它来买卖房子,风险就会很大。据统计,Zillow在使用Zestimate现金购房之后,其开出的价格都远高于竞争对手,平均价格比市场中位数高出6.5万美元。在宣布关停Zillow Offers当天,Rich也终于承认使用Zestimate来现金购房是一个决策失误,“我们曾试图使用历史数据和无数模测试来准确预测未来3-6个月房屋的价格,但我们发现房屋价格是无法被目前的模型准确预测从而使其成为一项安全的业务的。Zillow的目标是成为做市商,而不是杠杆住房交易商。”在Zillow Offers 裁员之后,匿名职场论坛Blind上也有很多前员工抨击该部门的管理一直很混乱。他们表示,Zillow并没有聘请专业的房地产行业研究专家参与算法的开发,录用的很多员工对房地产和金融知识一窍不通,还给了很高的职位和薪水。决策层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做什么决定都是一拍脑门,今天让研究这个明天让研究那个。整体感觉就是一群门外汉进入了一个复杂的行业,但又觉得自己很懂。Blind上Zillow员工们的“吐槽”而管理层决策一大失误的地方还在于,此前为了给Zillow Offers的扩张铺路,他们建立了一支全职的房产经纪人队伍,直接惹恼了在涉足炒房前Zillow最大的客户群体,房产经纪公司纷纷倒戈去其他竞争对手平台。在新旧核心业务的双重打击下,让Zillow的发展前景蒙上了迷雾。截至11月19日,此前大举买入Zillow的Ark基金女股神Cathie Wood已经将Zillow的股票悉数抛出止损。图片截自于Business Insider但Zillow的失败,并不代表iBuying这个行业倒了,反而Zillow作为第二大玩家的退出,还给其他玩家留出了更多的市场空间。除了Zillow外,iBuying市场的最大玩家还有Opendoor和Offerpad,而在同样的市场情况下,两者都没有出现跟Zillow一样的暴雷情况,规模也还在持续扩大。根据最近两周两家陆续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Opendoor 的收入为 23 亿美元,增长了91%。Offerpad 收入5.4 亿美元,增长了30%。其中Opendoor是最早提出iBuying模式的公司。近两年来,Opendoor的收益走势总体很稳健,虽然整体业务还并未实现盈利,但房屋户均净收益从损失走向收益。Offpad的整体损失情况也还在可控的范围内。由此可以看出,虽然iBuying整体行业受到了特殊时期的冲击,但因此遭受巨额亏损导致业务关闭的只有Zillow一家而已。对此,Opendoor表示,它所使用的算法其中也涉及了季节性变化,用以应对房价的波动。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iBuying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2020年,整个iBuyers 的房屋购买数量仅占美国当季房屋销售总量的0.5%,到2021 年第三季度,这个比例已经升至了 1.6%,越来越多的卖家开始接受线上交易的形式来买卖房屋。但iBuying 所存在问题也很明显。首先作为一项重资产业务,资金链的承压能力跟地产市场的热度关联度高,节奏把握不慎就有可能出现跟Zillow一样的情况。其次,估值算法作为业务的核心,其可靠性还未得到广泛的验证,毕竟房地产买卖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可能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模型就能代替。当然,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会经历厚积薄发的过程。此次Zillow的失败或许给iBuying行业的敲响了警钟,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Zillow也给iBuying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前车之鉴。究竟算法能不能当好炒房客,我们静待时间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