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信部网站2月16日消息,工信部公开征求对《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的意见。《通告》提出,生产企业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全文如下:关于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的通告(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规范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行为,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供给水平,构建更加安全、更有活力的产业生态,促进移动互联网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工信部信管〔2016〕407号),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是指由移动智能终端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生产企业)预置,在移动智能终端主屏幕或辅助屏幕界面内存在用户交互入口,为满足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而提供的、可独立使用的软件程序。二、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应遵循依法合规、用户至上、安全便捷、最小必要的原则,按谁预置、谁负责的要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法维护用户知情权、选择权,保障用户合法权益。三、生产企业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预置应用软件均可卸载,并提供安全便捷的卸载方式供用户选择。四、基本功能软件限于以下范围:(一)操作系统基本组件:系统设置、文件管理;(二)保证智能终端硬件正常运行的应用:多媒体摄录;(三)基本通信应用:接打电话、收发短信、通信录、浏览器;(四)应用软件下载通道:应用商店。实现同一基本功能的预置应用软件,至多有一个可设置为不可卸载。五、生产企业应完善移动智能终端权限管理机制,提升操作系统安全性,采取技术措施预防在产品流通环节发生置换操作系统或安装应用软件的行为。六、生产企业应按照工信部信管〔2016〕407号文件有关规定,保证预置应用软件安全合规,明示所提供预置应用软件的相关信息,履行登记、审核、监测、留存、下架等全链条管理责任,完善投诉举报受理制度等服务保障措施,及时处理用户投诉举报。七、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加强对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本通告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理。八、移动智能终端预置应用软件原有规定与本通告不一致的,按本通告规定执行。九、本通告自2022年XX月XX日起执行。特此通告。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22年XX月XX日...
这会是全球艾滋病患者的希望吗?昨日(2月15日),艾滋病治疗领域轰动了。通过干细胞移植,美国科学家宣布“治愈”了纽约的一位女性HIV感染者。这是世界上首例通过脐带血干细胞移植而治愈的女性艾滋病患者。她被称为“纽约病人”,最近14个月,“纽约病人”没有接受任何HIV抗病毒治疗,但她体内已检测不出艾滋病病毒。研究人员表示,这是艾滋病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估计美国每年有多达50名患者可以接受该治疗。治疗团队成员为何她的艾滋病能被“治愈”?2013年,这位64岁的女性被确诊HIV感染,此后一直在接受药物治疗。2017 年,她又被确诊白血病。研究团队希望能同时治疗这两种疾病,于是决定采用成体干细胞和脐带血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治疗方式。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并不新奇。但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为何能治愈艾滋病?这得从一个关键基因CCR5开始说起。CCR5蛋白是HIV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的辅助受体。如果把它比喻成“入口”,当CCR5发生特定突变后,“入口”便关闭了,人体可能对HIV产生免疫。这种特定突变后的基因被称为CCR5Δ32。有些人生来就具有CCR5Δ32,他们可能一生都对HIV免疫。有统计表明,CCR5Δ32在欧洲人中的频率约为10%,非洲人中为零,亚洲仅少量分布,中国鲜有发现。2018年,震惊医疗界的“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其针对的就是CCR5。研究者试图通过基因编辑改造生殖细胞中的CCR5,从而使胚胎发育成可以对艾滋病免疫的婴儿。之后贺建奎被认为违反医学伦理和相关法律,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而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是直接通过寻找具有CCR5Δ32的供体,将他们的干细胞移植进HIV感染者体内,重新打造患者的免疫系统,让他们对HIV产生抵抗。此次“纽约病人”用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研究团队在婴儿捐赠者脐带血库中发现了CCR5Δ32。然而,脐带血通常不会产生足够的细胞来有效治疗成人癌症。术后第二天,研究团队又为她额外移植了来自成人供体的成体干细胞,进一步对抗白血病。目前,研究团队表示,多项超灵敏的测试都无法在“纽约病人”免疫细胞中检测到 HIV复制的迹象,也无法检测到任何HIV抗体。他们还从这名妇女身上提取了免疫细胞,并在实验室中试图用HIV感染它们——但没有任何反应。“纽约病人”,特殊在哪?这不是第一例通过干细胞移植而“治愈”了艾滋病的患者。早在10多年前,学界就已有成功尝试。最早可追溯至2007年,当时的柏林人Timothy Ray Brown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他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时,研究者正好也筛选出了CCR5Δ32骨髓捐献者,一举两得,对艾滋病也有效。第二例手术出现在2016年,“伦敦病人”,情况和Brown相似。但这次的“纽约病人”则略有不同,她使用的是脐带血干细胞。“使用脐带血移植大大增加了为此类患者找到合适供体的可能性。”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干细胞移植项目Koen van Besien博士表示。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至少需要先满足两大条件。首先,必须先找到具有CCR5Δ32的捐献者,但这类人群比例极少。其次,即使找到了,还需要与患者配型成功。否则,移植后会发生剧烈的排斥反应。相比于骨髓移植,通过新生儿的捐赠,全球多个地区已建立了脐带血库,这使得可筛选的捐赠来源更广。在治愈“纽约病人”前,研究者已经筛选了数千个脐带血样本以寻找CCR5Δ32。同时脐带血干细胞对配型的要求更低,并且引起的并发症更少。“如果不使用脐带血干细胞,常规骨髓移植很难找到既有CCR5Δ32,又能配型成功的捐献者。”Koen van Besien博士表示,“这因此增加了干细胞移植治疗HIV感染的可行性。”“重磅”,但无法普及这种治疗会是全球艾滋病患者的希望吗?“我不希望人们认为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全球3600万HIV感染者。”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博士评价道,“它更像是一个概念的证明。”事实上,无论是“柏林病人”“伦敦病人”也好,“纽约病人”也罢,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顺带把艾滋病给治了。简单理解,这种治疗旨在用一个人的免疫系统代替另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治疗前,医生必须先用放、化疗等手段破坏患者原有的免疫系统,杀死大量已感染HIV的免疫细胞,再通过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体系,但这一过程本身就有很高的风险。“这类移植对多达20%的人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或者会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威尔·康奈尔医学院传染病科副主任Marshall Glesby博士表示。因此,在目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已经可以很好抑制HIV的情况下,类似治疗方式只适用于HIV感染合并相关癌症的患者——他们本就需要接受干细胞移植。更别提巨额的医疗开销。目前学界的普遍共识是:对任何没有致命癌症的HIV阳性个体使用这种治疗是不道德的。国际艾滋病协会候任主席Sharon Lewin也表示,干细胞移植不是治愈HIV可行的大规模策略。“但它确实为我们展示了艾滋病是可以被治愈的,同时也加强了使用基因疗法作为治疗HIV想法的可行性。”Sharon Lewin说。财经贝CZH,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钻CZH中文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czh.pdfDetails / White Paper of CZHhttps://www.cjz.vip/uploads/czh689.pdf财经钻CZH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CZH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CZH客服:QQ:369997928 微信:czhved 邮箱:czh@cjz.vip Telegram:@czhved...
“下午好呀同学,可以看一下老师的这个学员,因为工资不高想发展副业增加收入,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去接配音单获取收益,一个星期就有3000+的额外收益。”“可以看下咱们这位学员,春节期间接了一些婚礼的影像录音,收入十分可观。今天是活动倒计时的最后一天,给自己一个学习改变的机会,报名即可抽奖:iPhone13、免单、现金红包、耳机,快加老师好友咨询虎年活动。”……近年来,随着有声读物、短视频等兴起,录制有声书、配音等也受到大众的关注,一些培训机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大力开展相关培训。但其中有些培训机构为牟利,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去年上半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对这一现象进行检查,多家知名培训机构都因虚假宣传、虚构原价和虚假优惠折价等被顶格处罚。这类培训机构到底有哪些“坑”?如何进行规制?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调查。号称百分百就业交完学费就变脸“今晚7点到9点,专门邀请鲁老师授课,她是电视台主持人、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后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配音班进修,获得过中国国际动漫节声优大赛最具人气奖……”今年1月26日,记者在网上体验了一回某教育机构的有声书配音免费精品课程。上课前,助教老师将主讲教师的信息和听课链接发了过来,并强调这是专属链接,错过了没有回放。而实际上,记者将该“专属链接”转发后,其他人也可以正常登录观看。课程一开始,鲁老师介绍的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浓墨重彩地描述配音行业的美好前景:“有声书、短视频、婚礼主持等等,这个行业从业人员缺口极大,只要能接到单就能挣到钱,我们和超过180个兼职副业接单平台有合作,选择我们机构的课程就能实现百分百就业。”之后,鲁老师熟练地变换各种语气和说话声线,为同学们进行配音展示。在讲了十几分钟如何发声的小技巧后,又开始进行成功学员案例展示——“这位同学利用假期在家接单,半个月就收入5000多元,单子都接不过来了”“这位学姐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接单,现在月收入一万多元……”课程最后,鲁老师提醒道,只有现在报名,才能享受鲁老师就业班专享价格,还送价值7320元的精品课;演播班原价7660元专享价4580元,高阶班原价8160元专享价4980元,全能班原价10840元专享价5580元,3个月即可学成,仅限前15名联系客服的人员。90分钟的直播课,有超过50分钟是在用各种“话术”吸引学员购买课程。不仅如此,记者在当晚还同时观看了3家不同培训机构的直播课,结果发现除了PPT图片不同外,授课内容和流程几乎完全一致,甚至最后举的成功学员例子也一模一样。而在相关投诉平台,记者看到有不少消费者投诉称,在花了高额培训费后,多堂原定课表上的直播课缩水成录播课,在少有的几节直播课上,学员也无法和老师连麦互动,承诺的一对一教学更是没有做到。老师课后仅会留一些绕口令、普通话发音训练,且对学员训练情况反馈非常滞后,“交学费前后对我的态度判若两人”。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的老师存在“过度包装”的嫌疑,机构宣传这些老师是“央视配音师”,但实际上其只是在某App上为几条广告配音;有些老师被宣传为曾获某声优大赛最具人气奖,但记者翻遍历届获奖人员名单也没有找到其人。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培训机构的许多“金牌教师”,实际上只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在读大学生,课上教授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播音学教材上的,所以才会出现多家培训机构课程内容完全一致的情况。不仅是师资和教学问题,学费方面也同样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在网上的广告中,时常可以见到0元、1元零基础学配音的宣传。记者随机点开其中一条广告链接,在填写了个人信息后,有老师添加了记者的社交账号并发来学习资料。记者点开后发现是一节45分钟的试听课。该机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想要学完全部课程需要3个月至6个月,学费是7000元至10000元不等。“广告上不是说0元就可以学吗?”记者问道。对方回复:0元入学并不是不花钱,而是这边可以提供分期贷款服务,学费最高可18个月分期支付,“0元入学就是通过办理分期贷款的方式入学,然后每个月还几百元学费”。推荐学员用网贷宣称无条件退款“现在3门课总共只需5000元左右,之前都要9000多元的,马上报名还有一个立减1000元的优惠,赠送一个声卡,先到先得。”经不住授课老师的推荐,来自四川成都的小林添加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听说可以分期付款,并得到“如果不满意,14天内可以无条件退款,并且不产生手续费和利息”的保证后,小林申请贷款支付了学费。听了3天课后,小林对课程内容和安排非常不满意,于是联系对方申请退款,但对方一直推脱,并且三番五次劝说坚持学完有好处,对今后前途有帮助。小林找到发放贷款方平台客服进行咨询得知,退款只能由培训机构申请。小林又找培训机构,对方回复称学员只能申请3次退款,现在已达3次并未通过,该笔款项无法退还。目前,小林只能一边每月偿还500多元的分期贷款,一边进行维权。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为了让人更有“信心”入学,不少培训机构都会主动提到“教育贷款”,并宣称这类贷款无利息和手续费,且可以在一定时限内或随时能够无条件退款。记者点击其中一位客服发送的贷款申请链接发现,贷款协议中虽然利息不高,但并非无息,而且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在见到记者未付款后,对方表示该优惠链接只有两小时期限,过期作废。而两天后,该客服又发来截图称上次申请已经作废,想贷款学的话还可以继续申请。值得注意的是,记者遇到一些培训机构在帮学员办理贷款时会提醒,职业要选择企业人员,学历一定要填写大专或者本科,月薪填写1万元以上,这样贷款快而且额度高。据了解,有一些未成年人也因此背上了网贷。此外,有多位学员告诉记者,坚持学完后,培训机构并未像最开始承诺的那样介绍工作机会和兼职渠道,而是迅速解散了学员群。而部分培训机构大力推荐的新手兼职接单网站,往往需要学员多次交费后才有机会试音接单,即便接到单子收益也很少,远低于培训机构承诺的费用。记者调查了解到,想要达到培训机构宣传的效果,需要入驻市场上较大的有声制作平台,而这些平台往往有着严格的审核机制:要求使用专业设备录制,不接受手机录音;播音主持、配音等相关专业毕业,或播音、商配经验1年以上;具备简单的后期制作能力,会基本剪辑等。配音圈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网络上各种配音的工作越来越多,但不是毫无门槛的,那些真正的声音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科班专业人员,具备了较好的声音基础并且长时间积累训练,而大部分配音演员收入并不高。一些配音培训机构所谓的每小时1000元、靠兼职就能轻轻松松月入过万元,根本不现实。还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机构宣传的包接单,其实就是把自己包装成甲方,找一些便宜的版权书,用较低的价格买学员的时间来录书,10小时的干音也没多少钱,而学员前面交的课时费可以完全覆盖这一成本。违法违规情形多培训机构需规制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这些培训机构存在多种违规违法情形。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娟认为,声音培训属于专业类培训,培训机构首先应该取得相关资质和教育部门的许可,并依据培训所需的基础条件开展培训工作,相应地,教师也应该符合教师资格与学历等要求,以确保达成专业类培训所需达成的目的,而许多培训机构及其老师明显不符合此要求。针对一些培训机构广告中存在的“0元学”、包就业承诺等,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唐钰告诉记者,根据我国广告法有关规定,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类似“限时零元领取”“指导价99元,买课时送声卡”这些相关课时若未按照宣传的价格进行交易,则涉嫌价格欺诈。“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的内容,也不得含有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形象作推荐、证明,从这些规定来看,这些培训教育机构不符合要求。”唐钰说。唐钰说:“线上签约方式,对于后期争议纠纷的解决处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学员主张撤销、解除培训合同,要求退款,往往只是通过电话一遍遍地与客服沟通,而很多培训机构对学员的投诉都无法做到及时回复与处理。另外,有些学员考虑到通过诉讼、仲裁等法律途径维护合法权益的成本过高,协商无法解决后不了了之,也降低了一些培训机构的违法成本。”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培训机构在网络平台发布引流广告,在社交群进行学员管理,又在付费平台开设直播、在自建平台及职业教育网站上线课程,而入驻这些平台只需提供机构营业执照等简单手续即可。整个授课环节较为分散,针对一些培训机构的投诉也长期存在,但并未得到根治。朱晓娟认为,广告的加入与线上的操作,使得参与主体众多、环节流程复杂,加上各方均有盈利的需求,在审核与源头控制上放松甚至流于形式,给交易秩序维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电子商务交易主体数量众多,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均主动监管不现实也不可能,电子商务经营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共治的适用需求。主管部门在许可培训机构经营时应严格进行审核把关,定期抽查、监督约谈,及时整改不规范的经营情况。运用科技力量加强监管,设置及时反馈处理机制,在接到投诉时及时回应,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罚。”朱晓娟说。在唐钰看来,不能因为现在职业教育培训市场出现的问题而过度遏制这一行业的发展,对于从事该民办职业教育的机构,应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要以社会化机制公开招募并择优遴选培训评价组织,培训评价组织应对接职业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按照有关规定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负责实施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和证书发放。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出现乱培训、滥发证现象。行业协会要积极配合,为培训评价组织提供好服务环境支持。”唐钰建议道。...
银行理财产品费率价格战悄然打响。2022年1月以来,日照银行、华夏理财、招银理财等至少10家银行和理财子公司下调旗下理财产品费率。2月15日起,招银理财招睿港币增利一年封闭4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实施阶段性优惠,固定投资管理费由每年0.20%降至每年0.05%。部分理财产品费率甚至直接降为零。如1月13日,日照银行发布公告称,计划对黄海万利宝(21180206期)年聚财一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等3只理财产品第二投资周期的销售费、管理费都降至0%。理财产品费率降为零,并不代表零收费。时代周报记者翻阅多支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发现,各类型银行净值型产品超额业绩报酬均较高,收取比例在50%-95%之间。超额业绩报酬,是指当理财产品的实际兑付收益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时,超过部分银行将按一定比例在投资者和自身之间进行分配,是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主要收费项目之一。“收费不是固定的,银行会根据市场情况,调整各项费用费率和超额业绩报酬收取方式及比例。”广州某股份行理财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理财产品的管理费、销售费等各项费用属于“刚性支出”,但当投资者所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本金亏损时,需要支付的费用并不会被减免。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投资者亏损自负。高于业绩基准,银行和理财子公司能获得超额部分高达50%-90%的收益。隐形超额管理费投资者支付的费用,并不止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费率优惠的本质是为了冲淡资管新规后,产品业绩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加大理财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银行调低部分理财产品的费率并不等于投资者就一定能享受低费率。以上述黄海万利宝(20180406期)年聚财一年定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例,1月下旬起,其固定管理费和销售手续费均降至0%,但业绩超额部分能实际给到投资者的部分并不多。该产品说明书显示,申购/赎回确认日,如当期产品投资的实际资产组合收益(扣除销售费、固定管理费、托管费等相关费用)超过业绩比较基准时,超过部分银行将按 80%收取业绩报酬。银行理财产品收取高超额业绩报酬的现象并非个例。某股份行理财子公司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也在产品说明书表示,当产品在存续期内的累计年化收益率高于 7.5%(含)时,产品管理人将收取产品累计年化收益率 5.0%-7.5%部分收益的 50%和超出 7.5%以上部分收益的 95%作为超额业绩报酬。说明书还强调,银行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上述各项费用费率和超额业绩报酬收取方式及比例。普益标准2021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内销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平均超额业绩报酬的比例约为73%。此外,平均销售费率约为0.127%,平均托管费率约为0.020%,平均固定管理费率约为0.184%,平均固定费率合计约0.331%。业内人士分析,银行理财在销售成本和托管成本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收费标准有限。因此,超额管理费(超额业绩报酬)便成银行理财业务的一大收入来源。“资管新规前,实际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高于预期收益率,但银行不会主动告知客户。”一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银行理财还香吗?通过费率优惠吸引投资者,是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对冲产品业绩波动市场负面情绪的锦囊妙计。2022年以来,理财产品业绩波动也是理财市场的常态。以长期盘踞在理财收益榜首的汇泽灵活配置开放式混合类理财产品为例。2月10日,该理财产品的产品净值为1.2405,较1月4日的1.3252相比,一个月波动幅度超6%。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汇泽开放式混合类理财产品2020年001期”风险评级为R4(中高风险),业绩比较基准为“60%×中证800指数收益率+ 4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挂钩不同的金融产品。如固定收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资产可能挂钩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大额可转让存单、国债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挂钩国债的理财产品,业绩表现也挂钩国债趋势。与2020年末相比,2021年末6个月期、1年期、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变动-28BP 、-23BP 、-37BP 、-40BP。此前,央行先后下调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以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PR)。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利率下行通道中,2022年理财产品的收益或将持续下行。就目前而言,理财市场仍以中低风险、投资稳健型的理财产品为主。截至2月13日,中国理财网在售理财产品共529支,其中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503支,占比超过95%。整体上看,稳健型占是主流。即便中低风险、固收型理财产品,也可能涉及投资金融衍生品。“R2型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里,竟然也有金融衍生品。”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留言。按往常经验,R2、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只投资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债券类低风险金融产品。时代周报记者在汇华理财某存续状态的R2级、固收型理财产品2021年三季度报告中发现,该理财产品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债券累计占比超过85%,而投资金融衍生品占总资产比例0.74%,权益类资产占比11.47%。目前,理财产品主要按照金融产品的投资比例划分投资产品类型。以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为例,只要投资标的里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的占比超过80%,剩下的金融产品投资比例如何分配,并没有硬性要求。不少银行App页面主要对风险等级、近期年化收益率和最新净值作出显著提示,然而理财产品具体的金融产品投资情况,也就是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组成,只有产品说明书才有详细说明。需要注意的是,投资者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要谨慎看待近6月和近一年的预期收益率。以华夏理财某产品为例,2021年10月,某理财产品净值从2021年下降前最高位1.0344快速下降至1.000。彼时,银行理财产品尚处于资管新规过渡期背景,“破刚兑”落实情况未明,银行理财产品的真实业绩水平有待判定。...
时代变迁之下,女鞋市场瞬息万变,新老品牌都在追逐新的审美风向,而只有时刻保持对市场变动的敏锐,才能站在时尚潮头。女鞋江湖,风起云涌。回首曾经叱咤风云的女鞋品牌,很多已不见踪影。2022年伊始,女鞋品牌星期六公布了将鞋类销售业务打包出售的计划,并表示准备转型做直播带货。其他传统女鞋品牌也日渐衰败,百丽集团在2017年被收购后就已退市;富贵鸟更是在2019年破产;达芙妮则在连续亏损6年后,在2020年中旬宣布退出中国的中高档品牌零售业务。这些原本在国内名噪一时的女鞋品牌,百丽、富贵鸟、达芙妮、星期六(ST&SAT)等,如今早已没了往日的辉煌。百丽旗下部分鞋类品牌,图/百丽官网不难看出,时代发展之下,女性消费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消费者不再偏爱高跟鞋,这也让以高跟鞋为主的传统女鞋企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女鞋品牌星期六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28.77%;扣非净利润-1.52亿元,同比下降35.29%。现如今,更受市场欢迎的,或许更多是马丁靴品牌Dr. Martens、Timberland,羊皮靴品牌UGG,以及一些主打舒适特性的女鞋新品牌。整个传统女鞋产业该如何打破冰封,在营销、设计、品质等方面抓住新一代年轻女性?快速给出该问题的答案,或许才是女鞋品牌破局的关键。老牌女鞋品牌没落随着时代变迁,老牌女鞋节节败退,有的女鞋产品甚至已成业绩“包袱”。2022年1月18日,星期六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21年亏损4.30亿元至亏损6.45亿元,其中,鞋类业务计提坏账和跌价是主要原因。本次预计的亏损创下了星期六自2009年上市以来的最大亏损。星期六业绩预告,图/星期六官方公告究其亏损原因,星期六方面称疫情对线下商业销售冲击较大,从而对公司鞋类库存的消化造成了极大影响,加上公司因业务转型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导致鞋履业务全年均处于经营亏损状态。公司控股的两家时尚新媒体公司的营业收入规模及净利润水平均出现大幅下降。此外,公司于年初实施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全年由此产生摊销费用约8008万元,这也对公司产生较大影响。其中,鞋类产品业绩不振是导致星期六大幅亏损的主要原因。据一刻商业了解,星期六拥有过ST&SAT(星期六)、D:FUSE(迪芙斯)、SAFIYA(索菲娅)、FONDBERYL(菲伯丽尔)等自有品牌,在女鞋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随着近些年线上销售的火热,导致线下生意难做,传统鞋服企业的压力自然与日俱增。没落的老牌女鞋品牌不只有星期六,百丽集团也没能避免衰落的境地。百丽集团在2017年从港交所退市。退市前,百丽集团最后一份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2月28日,百丽集团营收为417.07亿元,同比上升2.2%;净利润为24.03亿元,同比下降18.1%。在财报中,百丽表示利润下滑主要由于利润更高的鞋类业务收入、盈利大幅萎缩,未能被利润率较低的运动服饰业务的增长抵消。从2007年上市到2017年退市,谁能想到这十年间百丽落得如此下场。原本,百丽创立之初,依靠着商场、线下小店等渠道获得了快速发展,刚上市时市值曾高达670亿港元,颠覆时期门店数量曾超过2万家。但令百丽万万没想到的是,2013年之后电商时代兴起了,那些乘着电商东风的鞋类企业逐渐将百丽甩在身后,百丽没能赶上这波电商浪潮。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百丽集团净利润出现上市九年来首次下滑,跌幅超过38%。截至2016年末,百丽国际与高峰时20738家门店数量相比已减少了七千多家。当然,百丽衰败的根本原因不仅有电商冲击等外因,还有自身产品、品牌力下滑等内因。时代变迁之下,百丽没能跟上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其设计的女鞋款式逐渐无法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了。无独有偶。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曾有着“内地女鞋第一品牌”名号的台资女鞋集团达芙妮,自2015年起近五年内,年均关店数目高达1256家。2020年,达芙妮决定关闭所有线下店铺。相比历史最高峰,达芙妮股价已经累计暴跌98%,公司总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190亿港元跌至仅剩3.5亿港元。2021年上半年,达芙妮的收入从上一年同期的2.12亿元,暴降至0.5亿元,同比降幅高达77%。与百丽衰退的原因大致相同,战略失误、盲目扩张、品牌设计老气,这些也是导致达芙妮从巅峰处一路跌落的重要原因。据财新报道,2010年,达芙妮与百度合作投资B2C平台“耀点100”,首创“线上购物+门店取货”的运营模式。达芙妮先后在该平台注资3亿元,同时关闭京东、好乐、乐淘等其他分销渠道。然而,可惜的是达芙妮的线上策略没能成效。两年后,耀点100网站就停止了运营,这也让达芙妮错过了转型电商的最佳时间。加之由于产品品质不断下滑,这更加剧了自身的衰败。面临经营困局,有的企业选择蓄力发展,试图突围,而有的企业开始弱化女鞋业务,转向多元发展。女鞋品牌星期六就在2016年初将公司名称从“佛山星期六鞋业股份有限公司”更改为“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后,开始加大在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领域的投入,并于2019年以近18亿元的价格收购了直播电商公司遥望网络。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遥望网络销售GMV(电商成交额)约36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四倍。而在今年年初,星期六公布消息称,计划将鞋类销售业务打包出售,仅保留鞋类商标,转型直播带货。不同于星期六的全面转型,达芙妮仍然想通过聘请明星代言、引进新品牌的形式,来挽救自身的颓势。但即使其在2015年推出了谢霆锋、全智贤、刘诗诗等明星组成的阵容,依旧无法挽回一路下滑的业务。据北京商报报道,战略定位专家、上海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曾表示,传统鞋企之所以萎靡,更多源于线下大规模扩张难以转型所致。在消费环境发生改变之时,传统鞋企因为冗余的线下门店很难快速转型新零售模式,在成本倍增的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老化很难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最终无奈只能走向衰落。消费者审美变了,哪些品牌抓住了机会?放眼女鞋品牌市场,新兴品牌在产品、营销等方面与老牌鞋企有着完全不同的打法,这也让其收获了更多年轻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践行实用主义,常常将舒适作为选鞋的首要标准。舒适鞋履的世界也渐渐热闹了起来。一时之间,细高跟鞋热度骤减,耐穿、舒适的女鞋开始占据头条,并引起了投资机构的关注。据36氪报道,去年中旬高跟鞋品牌“7or 9”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及A轮融资。Pre-A轮融资由众晖资本独家投资。A轮融资由峰尚资本领投,众晖资本持续跟投。7or 9融资情况,图/天眼查北京商报报道,“7or9”品牌90%以上的营收皆来源于线上,起步之初依靠200多个微信群(200-300人)的私域流量以及电商平台的推广走入大众视野。期间,凭借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推广,积攒粉丝。除了7or9,Dr. Martens、Timberland、UGG……这些女鞋新品牌在销售业绩上纷纷霸榜,若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舒适。Dr. Martens的Air Wair鞋底设计舒服耐用,Timberland有“踢不烂”之称,UGG则堪称“丑鞋子的时尚逆袭”,俘获了万千少女心。当前,UGG淘宝官方旗舰店粉丝量直逼300万,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Dr. Martens官方旗舰店则有164万粉丝,一些火爆的马丁靴时常缺货。2021年,UGG、Dr. Martens更是登上天猫双十一品牌排行榜女鞋榜前三名,可谓十分火爆。UGG鞋子,图/UGG天猫旗舰店实际上,舒适类女鞋确实正在一步步占领市场。美国市场研究机构零售追踪数据显示,2017年全美女性运动鞋销售额增加37%,高跟鞋销售额同期减少11%。其中,鞋跟高度在7.6厘米及以上的高跟鞋销售额下滑最快。此外,健康生活意识驱使更多人追捧运动鞋品类。据Euromonitor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运动鞋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830亿元,接近整个运动鞋服市场的58%。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出版的《2020-2025年中国女鞋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指出,当前消费者需求变化导致市场将呈现哑铃型增长,消费两极化趋势明显,高端品牌和中低端品牌增速快,而大量的中间品牌则明显下滑。同时,由于消费者时尚搭配意识增强,重款式的平价女鞋品牌近年来发展迅速。众多本土品牌在中低端档内竞争激烈,集中在产品的时尚度与性价比维度上展开争夺。由此可见,随着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变化,只有那些抓住最新需求的鞋类企业,才能及时抓住机会。如何抓住新一代年轻女性?当女性审美发生变迁,高跟鞋逐渐淡出视野。这意味着,女鞋品牌想要抓住年轻女性消费者的心,不仅要有清晰的营销思路,还要顺势而为,追赶年轻女性变化的消费趋势。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鞋才能俘获年轻女性的芳心?从近几年火爆的鞋类单品便可见一斑:粗跟香奈儿、猫跟迪奥、耐穿小CK……这些女鞋均在贴近降跟舒适的方向。在新品牌抓住潮流努力发展的同时,老牌鞋企也在重新寻找发展机会。老牌女鞋品牌红蜻蜓在2020年开始尝试新的营销销售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带动销量。据红蜻蜓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红蜻蜓线上渠道销售占比由2019年的23.7%提升至2020年的30.8%,全年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12.68%,其中下半年线上销售额比上半年增长73.2%。女鞋品牌ISSCAT母公司天创时尚也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业务,其方式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顾客需求,随之打造规模化智能生产线,以此及时跟进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这一方式暂时取得了一些成效,据天创时尚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主营的鞋服板块主营业务收入为12.68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92%。除此之外,拥有千百度、伊伴、太阳舞、米奥等品牌的千百度公司,近些年也一直在不断调整产品,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据悉,目前千百度每个季度会推出250-300款各式女鞋,用多种款式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而昔日“鞋王”百丽被私有化后,高瓴资本合计持有百丽56.81%的股份,成为百丽控股股东。近些年,百丽也是动作频频,不仅入股了时装品牌initial,还控股了轻奢女鞋设计师品牌73Hours。可见,百丽正准备卷土重来。时代变迁之下,女鞋市场瞬息万变,新老品牌都在追逐新的审美风向,而只有时刻保持对市场变动的敏锐,才能站在时尚潮头。财经贝CZH,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钻CZH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czh.pdf财经钻CZH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私募认购请联系财经贝CZH客服:QQ:369997928 微信:czhved 邮箱:czh@cjz.vip Telegram:@czhved...
不仅监测打工人是否“摸鱼”,还要分析员工的离职倾向。继打游戏、看视频等摸鱼行为被监控后,现在打工人离职的倾向也会被监控。在这背后,一家提供软件系统的科技公司“深信服”浮出水面。追根溯源,监控员工离职倾向系统这件事源于上周知乎裁员的爆料消息。彼时,有网友爆料称知乎正在低调裁员,视频相关部门几乎要裁掉一半。而在知乎裁员的讨论区,有网友表示企业安装了行为感知系统,该系统可以提前获知员工跳槽念头。而知乎在否认了裁员计划的同时,也声明从未安装使用过网上所说的行为感知系统,今后也不会启用类似软件工具。因为此事,深信服被推上风口浪尖,舆论关注度越来越高。一时间,“打工人太难了”“毫无隐私可言”的讨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关于这家公司提供的系统是否合法,也值得讨论。据连线Insight通过公开信息获知,这家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企业级网络安全、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网络与物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目前该公司市值超过600亿元。在业内,深信服的市场份额颇高,生意也不错。据深信服2021年半年报披露,其全网行为管理产品自2009年至2020年连续12年在安全内容管理类别中持续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21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目前深信服已经陷入舆论风波,关于其监控员工离职倾向的功能是否合法、合规的讨论越来越多。对于大多数打工人而言,这是一件隐私被侵犯,无法忍受的事情,而深信服和它的客户,都应该马上停止侵权行为。01深信服的系统:不仅监测员工“摸鱼”,还能分析员工离职倾向离职倾向分析的新概念炸了锅,也让背后的监测系统浮出了水面。连线Insight查阅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看到,其对离职倾向分析系统的应用场景做出了明确的表示:为避免公司核心骨干员工突然离职对公司造成损失或者影响,离职倾向分析通过识别用户的上网行为,提前识别出有离职倾向的员工,帮助企业管理员做好员工离职倾向的事前发现,并有效接入、减少公司损失。具体到如何应用方面,深信服系统会根据用户简历投递,访问招聘网站次数以及站内搜索关键字和站内职位申请的次数来判断用户离职风险倾向。离职倾向分析,图源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此外,从网友爆料的截图中看到,行为感知系统可以将员工的离职倾向分为高危、疑似、可疑三个等级。全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表示,如果用户有投递简历,站内申请职位的任一行为,设备会标记为高危,如果只有多次访问招聘网址,设备会标记为疑似。有趣的是,离职倾向分析还提供“员工白名单”选项,被纳入白名单的员工即可不被监控。在离职倾向分析首页会输出相关数据,从部门和个人两个方面,包含离职倾向人数、高危人数、离职倾向部门和离职倾向员工四项数据的分析。离职倾向分析,图源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系统用户手册实际上,此次提到的全网行为感知系统共有六大类,除了离职倾向分析外,还包括办公网上网态势、宽带分析、泄密追溯分析、工作效率分析和未关机检测分析。其中,工作效率分析和泄密追溯分析也是针对企业员工的检测。具体而言,工作效率分析的应用场景,是指部分人员在上班时间利用互联网做一些工作无关的内容,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效率分析可通过自定义不同的时间段。过滤上班时间段员工的上网时长以及一些访问的无关应用。最终,企业可以通过系统查看到员工整体怠工分析、怠工人员分析,以及时长分析。此外,连线Insight发现,深信服还在2018年申请了“一种员工工作状态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而这个专利和员工工作效率分析密不可分。员工状态监测专利,图源天眼查官网而泄密追溯分析则是为防止政府或企业内网核心数据有丢失或者是核心人员顺走了机密文件,将重要数据资产外发的情况。整体上看,离职倾向分析是最令打工人无法接受的一点。毕竟,离职是个自我意愿的选择,即便是公司想要掌控,也要在员工知情的前提下。同样的,连线Insight从天眼查官网看到,深信服早在2019年便申请了一种网络行为监控装置、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显然,这个专利就是为全行为管理系统准备的。网络行为监控,图源天眼查官网可以看到,如此细分的管理系统让员工动态一览无余,这也让众多企业为之买单,其中不乏众多业内知名公司。02深信服市值600亿背后: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公司都是客户舆论风波的背后,深信服是一家600亿元市值的公司。在红星资本局的报道中,一位深信服员工表示,“每个城市的企事业单位都一定会有深信服的设备。”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2020年9月,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系统获得“行业信息化数字政务创新奖”。IDC数据显示,深信服内部威胁管控解决方案已在法院、检察院、税务、司法行政等政务单位实施,核心技术产品深信服全网行为管理已连续11年蝉联中国安全内容管理市场份额第一,为超过5万政企事业单位用户提供了服务。深信服官方也表示,这种方案可助力政务网络员工上网行为的可视可控、安全联动。这也意味着,对员工上网行为的可视可控,就涉及了此次的“员工离职倾向分析”。事实上,不仅是企事业单位,各大互联网公司、传统公司都是深信服长期的合作对象。早在2018年,这类产品便已经投入市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包括苏宁电器、印尼食品和药物监督局、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曾与深信服合作。而连线Insight根据关键词搜索深信服科技公众号,和上述公司相关的案例均已搜索不到。无独有偶,深信服官网曾展示的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新浪等公司合作的成功案例,目前均已无法搜到。对此,据红星新闻报道,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分行并未与深信服开展此前官网展示的“这类合作服务”,并表示深信服官网已删除了相关内容。从深信服的财报可以看到,其业务主要分为网络安全、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网络及物联网。深信服2020年年报披露,其网络安全业务带来的收入达到33.5亿元,占全年总收入的61.35%,云计算及IT基础架构、基础网络及物联网两项业务的占比分别为29.15%和9.5%。深信服2020年营收情况,图源深信服2020年年报需要明白的是,此次被推上风口的上网管理系统便是划分在网络安全业务中,无疑是撑起了深信服营收的半边天。据红星资本局报道,行为管理系统是按年付费的,最终费用与网络带宽、终端数量有关。举例来看,如果一家公司的带宽是100M,需监测的终端数量为200个,在只使用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的情况下,3年的费用为4万元。如果是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和行为感知系统配合使用,那这一费用会上升到十几万元。如今,这个拥有600亿元市值的行业龙头正陷入风波事件中,其股价也随之受到影响。富途牛牛显示,昨日,深信服股价盘中最低触及142.66元/股,创近一年来新低,截至收盘时为144.5元/股,相较于近一年最高值324.16元/股,跌幅超55%。可以看到的是,深信服的客户遍布了各行各业。既有传统事业单位,也有互联网公司,如果损失这些客户,深信服的营收必将受到严重影响。03深信服究竟有没有违法?比起深信服这家公司能赚多少钱,现在外界更关心的是其业务的合法性。某员工在脉脉平台爆料,其因公司效益不好准备提前找工作跳槽,但却在上班第一天被领导约谈被开除。从网友表述中可以看到,该公司领导直言“别以为你上班做什么我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想走我都一清二楚。”在此次事件之前,去年11月,国美集团《关于违反员工行为规范的处罚通报》的事件也曾引发热议。彼时,有人认为国美的做法侵害了员工的隐私,有人则认为员工摸鱼影响正常工作,处罚无可厚非。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律师夏谨言告诉连线Insight,“公司可以拿监测到的员工摸鱼的证据,按照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处理。但是侵犯员工隐私权,也是事实,也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国美事件不同的是,员工离职行为并非真正影响了实际工作,这也是此次外界将矛头指向系统开发者深信服的原因。据红星资本局报道,深信服某销售人员表示,“我们的产品是经过公安备案的,是被允许存在的。我们一般都会建议客户要告知员工,因为员工有知情权,但老板为了更好的效果,肯定是不告知的,这就会对我们品牌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正如上述员工所言,深信服的销售只是建议客户使用系统时告知员工,并非采取正当的强制手段,这也会导致这种建议落空。夏瑾言律师认为,深信服作为发明“员工离职行为监测系统”的公司,应当在销售系统的时候,明确告知购买方,系统的合法使用范围,告诫购买方勿使用系统做违法的事情,并设置违约责任以约束购买方。而在关于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权的界定时,夏谨言向连线Insight坦言,只要是员工不知情的监控行为,均被视为侵犯员工隐私权。如果公司如实告知监控的行为、监控的范围并对监控数据予以保密,且取得员工同意,才不算违法。对于深信服的合作对象,即系统使用方的公司来说,公司以员工的离职意向数据为依据来开除员工,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员工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也可以接受离职而要求公司支付双倍的经济赔偿金。舆论风波影响下,另一家同类型公司天融信也在近期受到了关注。有投资者向天融信提问,其表示最近行为管理系统涉及窃取隐私被推上风口,请问天融信有没有类似的软件,是否做到合规合法。天融信董秘对此表示,公司专注网络安全业务,相关产品均遵循国家、行业标准,并通过主管机关测评认证。此外,还有投资者在投资者平台上向深信服询问为何删除上网行为管理的成功案例时,截至目前,深信服方面并没有回应。不可否认,公司管理是判定企业表现的重要标准之一,人员管理也是在企业管理中极其复杂的一项。根据美国波耐蒙研究所公布的《2018年全球组织内部威胁成本》显示,组织单位60%以上的安全问题是内部人员行为造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各种监测手段,在员工不知情的条件下,来管理员工。从这点出发,无论是深信服这样的系统开发公司,还是使用此类系统的公司,违法的管理行为最终都会得不偿失。“使用系统的公司,应当依法经营,尊重劳工,勿以监测系统来侵犯劳工的合法权利;而被侵权的员工,应该积极维权,这不仅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法律的尊严。”夏谨言说道。...
世上亿万富翁常有,但优秀私人银行家却不常有。近年来,随着境内外财富管理生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亿万富翁家庭开始考虑成立家族办公室或使用联合家办,但他们很快发现,绝大部分离岸资产的管理仍离不开境外私人银行的服务。但过往的经验使得一些富豪对私行“又爱又恨”。私行过度营销产品,以佣金为导向的频繁交易令许多富豪“伤痕累累”。亿万富豪与优秀的私人银行家,两者形影不离,利益息息相关。家族越来越依赖优秀私人银行家的服务;私人银行家毕生的追求便是服务好他们。但只有经过市场洗礼和大浪淘沙后真正优秀的私人银行家,才能重新获得富豪家族的信任,并成为拥有庞大资源的私行与亿万富豪家族之间的纽带。在此情况下,如何甄别出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对亿万富豪家族来说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家办新智点》特邀HT家族办公室管理合伙人Michael Wu吴书俊来谈一谈他的思考,希望给一些超高净值人群一些启发。01 “让人又爱又恨”的私行如今,随着私行环境的变化,许多家族财富的掌舵者,对私行的态度是“又爱又恨”。首先,他们觉得私行常常过度包装产品。一些高净值人士,一开始在管理财富时并没有太多经验,于是选择相信私行推出的产品。但服务于他们的私行客户经理,经验又不够,在私行的地位也并不高。他们很难拿到好的产品,即使拿到了也不会辨别,常常会给客户推荐一些平庸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其实是被过度包装过的。当经济产生波动时,很容易出现大幅亏损现象,令客户“很受伤”。其次,一些超高净值家族,尤其是亚洲家族,都有自己掌控交易的心理。2011年以来,随着国内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谋求海外上市企业的迅速增加,而这其中诞生了一大批富豪。他们对财富管理有着强烈的需求,于是选择成立单一家办或加入联合家办,来进行资产的保值或增值。尽管如此,对于亿万富翁来说,选择一个靠谱的私人银行和私人银行家,仍有非常大的必要性。首先,私行是亿万富豪财富的最佳托管地。由于私行在规模、服务和信用等上具有天然优势,每一位亿万富豪都会选择在私行开户。其次,私行也在进化。目前私行的“货架”是开放的,会“售卖”不限于自家银行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平台审核的,风险可控,可信任度高。在这类产品中,既包括稀有投资项目和超额收益的资产,又有一些比较分散的、可靠的多元化资产等。另外,最重要的是私行有上百年的历史,能够为亿万富豪提供长久的服务和信任关系。02 优秀的私人银行家,才是稀缺资源如今,不同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正逐渐变得同质化。那么对亿万富豪来说,什么才是私行中真正稀缺的优质资源?在我看来,是优秀的私人银行家。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SPBA认为,私人银行家是为家庭高净值客户,包括皇族、贵族、财富家族、成功企业家,或有社会名望和成就的专业人士(医生、律师等)提供高质量、高私密度金融服务的专业人士。私人银行家虽多,但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并不多,且非常稀缺。这种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为亿万富豪的财富“保驾护航”。私人银行家领导着一个团队,包括客户经理、资本市场专家、投资组合专家和风险控制专家等,负责客户的理财投资。一个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家是整个团队的灵魂,至少要经历过10-20年市场的牛熊周期,对宏观走势非常敏感,且谨慎乐观。他们能通过大类资产的多元化配置控制市场风险,管理好投资组合的波动和回撤。他们能带领团队不断调整投资组合,帮助客户穿越市场周期,在熊市中避免本金不可恢复的损失,在牛市中不断创造卓越,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的长期保值增值。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经验,通晓全球各个资本市场,不限于自己所在的国家或地区,能在不同的市场中进行动态的资产配置。第二,能为客户带来超额收益。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并不满足于看似平稳、实则平庸的投资回报。他们有着属于自己成熟的理财模式,不会错过任何独特的稀缺交易机会,包括与公司投行部门合作,为客户拿到只属于机构投资者的优质投资项目。他们与研究部门紧密合作,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不放过任何市场调整所带来的市场错杀的机会,为客户带来交易收益。同时,他们还能为客户在各大类资产类别中甄选出优秀的基金管理人,帮助家族财富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获得超额回报。第三,是一个忠诚者,值得信赖的人。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应当是一个正直诚信、遵守法规、保守秘密、忠诚可靠的人,能够把客户的利益真正地放在第一位。再加上他们有着很高的情商、智商和沟通能力,能够获得富豪家族的高度信任。第四,能为客户争取到最好的资源。私行是一个非常务实、以长期盈利为驱动的机构。私行对头部银行家的遴选标准极为严格,包括AUM(管理资产总规模)、Net New Money(每年新进的管理资产),为公司带来的营收以及管理的客户数量等。对遴选出来的头部银行家,私行会给予其最好的资源和政策来服务于他们的客户。另外,私人银行家的人脉和见识也能为高净值家族带来额外的益处。因为私行本身有局限性,只能配置其“货架”上的产品,更不能把客户推给另外一个公司或私募基金。在这种情况下,超高净值人群只能靠优秀私人银行家来做一些“突破”。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可以在市场上找一些私行没有的好产品,再利用其在私行内特殊的地位,把它推荐给私行,经过银行产品管理部门的尽调,最终配置给自己的客户。如此,他能为客户争取到私行内外最好、最稀缺的资源,包括投资产品和服务。第五,在税务筹划和财富传承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围绕在私人银行家周围的都是一群最优秀的律师、会计师和信托保险专家。凭借着经验丰富的专业能力、对客户的了解程度、与客户建立起来的高度信任,私人银行家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导者”。他能组织和协调律师、会计师、信托专家以及保险等其他第三方中介机构为家族制定传承方案和税务筹划。这就是优秀私人银行家的魅力所在。他一方面连接着客户,一方面连接着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那些通过境外上市获得巨额财富的国内新兴企业家富豪来说,优秀私人银行家是一个难得的资源。他们还可为其提供以下服务。首先,可为经验不足的企业家和家族提供咨询和服务。由于很多在境外上市不久的企业家,对财富的管理了解并不多,他们需要有人能为其提供相关的咨询和服务。而优秀的私人银行家非常熟悉这类客户的需求,既熟悉跨区域语言和法律体系、信托机制等,又熟悉代际传承。在这种情况下,他可以给一些没有经验的亿万富豪及家族提供方向和建议。其次,可为资源不足的企业家和家族提供强大的资源和人脉圈。围绕在私人银行家周围的都是优秀的会计师、律师、信托和保险等人和机构,且都是其非常信任的人。通过私人银行家,新兴企业家富豪可以很快获得这些资源并为自己服务。第三,可指导那些境外企业家富豪如何制定周全的股票变现和抵押策略,以及相应的税务筹划。总之,无论是新经济人群还是亿万富翁,找到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终身财富管家,至关重要。03 如何甄别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对许多亿万富豪来说,去私行开户,往往只能选择一个服务团队。但私行内部的服务团队能力却又参差不齐。这时候,该如何甄别你所选择的私人银行家是否真正优秀和靠谱?我曾在美国私行工作过15年,现又在亚洲家族办公室工作3年,具备买方和卖方双重经验和视角。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判断。首先,经验是第一位的。他必须对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十分了解,最好是在全球几个主要市场都有过工作经验。同时,他还须对高净值人士的需求、背景和沟通习惯等了如指掌。比如,一些在海外上市企业的成功人士,对税务、身份规划等有需求,私人银行家对此必须熟悉且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他还必须对如何管理巨额财富、资产配置、投资规划等领域非常熟悉。这些是靠他在经历了不同周期的洗礼,与不同的家族合作互动后形成的经验。其次,已实现财富自由,拥有独立的客户群体。为什么有些亿万富豪家族对私行不满意?因为私行往往靠佣金生存。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私行往往会不顾客户的利益,拼命推销“货架上”的平庸产品。一个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可能自身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且拥有独立的客户群体,在这种情况下,他最在意的不是佣金,而是客户的满意度和粘性。第三,拥有买方和卖方的双重视角。优秀的私人银行家必须亲身经历过投资上的失败和成功,对宏观经济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如此,既作为理财顾问又作为投资主体的优秀私人银行家,可以很好地结合买方和卖方视角,为客户提供服务。第四,拥有独立的人品、心态和格局。人品是考验一个私人银行家很重要的因素,也是获得高净值家族信任的基础。只有拥有好的人品和独立人格的私人银行家,才不会被私行和自身利益所左右,才可以真正和客户利益保持一致。当市场发生变化和一些意外情形发生时,他宁愿自己受损,也不愿客户利益受损。另外,拥有格局的私人银行家,心中更具目标与愿景。赚取佣金实现财富自由已不再是他的目标,建立一支投资能力和服务能力俱佳的团队,获得最顶尖的亿万富豪家族的认可,成为服务亿万家族的众多银行家中最优秀的那一位才是他的梦想。04 联合家办真的适合亿万富豪吗?现在有一些亿万富豪开始尝试选择联合家办。原因是联合家办能够同时和多个私行合作,利用不同私行的优点为客户服务,同时由于限制较少,可以提供一些另类资产来满足家族的特殊需要。一些优秀的联合家办确实能够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但是,与私行相比,联合家办仍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私行已经有数百年历史,而联合家办,尤其是国内的联合家办还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尚不成熟。其次,与成熟的私人银行相比,联合家办的规模、信用和人才等资源有限。第三,私人银行往往都是全球化,在各大洲几乎都有自己的分部。现在家族也慢慢在走向全球化,比如,可能会让孩子去美国读书,去日本购置房产,在欧洲进行艺术投资、资产投资等等。而联合家办,一般很难做到全球化配置资源,触角也有限。第四,私行可以帮客户拿到世界上顶级的入场资源,包括孩子教育问题、慈善问题等,而联合家办却很难做到。此外,私行的体系和系统已经非常成熟了,由于自带光环,能招到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一些联合家办则面临着招人的困难,或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一些人才,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我看来,目前联合家办只是私行的有效补充,而不是主流。总之,亿万富豪与私人银行家的利益息息相关。世上亿万富翁常有,但经验丰富又能把客户利益真正放在第一位的优秀私人银行家却不常有。财经贝CZH,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钻CZH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czh.pdf财经钻CZH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私募认购请联系财经贝CZH客服:QQ:369997928 微信:czhved 邮箱:czh@cjz.vip Telegram:@czhved...
疫情下的爆发,更细分的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你可能无法武断地将水与冰雪湖海划上等号,但在“万物皆可机器人”的年代,有些机器人超乎你的想象。悬挂在空中的相机、听从你命令的音响、解放你双手替你扫地的机器,它们都可以被叫做机器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服务机器人。不同于标准化的工业机器人,只承担生产制造任务,服务机器人的下游应用众多,所承担的作用也只有一条——服务全人类,除了生产制造工作。简单思考之后,你会发现,世界机器人产业如同一幅水墨画,工业机器人伫立着,以显性的海拔占据全球制造业,而服务机器人则以一种包容、广阔的形态,涌入生活里的每一条支流。也正因为这种包罗万象,这个机器人家族中的年轻成员,还未有一个严格的定义。比如IFR(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将服务机器人划分为消费、商用两个大类。而中文语境中的服务机器人,对应消费类、公共类和特种类三大细分领域。图源:pixabay在上篇工业机器人盘点中,立方知造局描绘了疫情之后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剧变,今天,我们将目光转向服务机器人,从多重定义中还原全球服务机器人的蝶变轨迹,并着眼中国市场的未来趋势。疫情以来,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增量没有呈现工业机器人“停滞后大涨”的慢半拍节奏,而是稳步上升。先来看组数据。根据IFR测算,2020年全球服务机器人总销售额111亿美元(709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增长5%;总销量15万台,增长35%。其中:专业服务机器人:销量为13.18万台,同比增长41%;销售额达到67亿美元,同比增长12%。消费服务机器人:销量为1900万台,同比增长6%;销售额达到44亿美元,同比增长16%。到了2021年,中国电子学会认为,全球服务机器人的总销售额增速高达32.2%。两个数据之间,立方看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带来服务机器人的功能显现。专业清洁机器人领域中的消杀机器人。全球有50家企业能够提供这套终端,随之带来一些技术革新。新事物紫外线消毒机器人能通过红外摄像头监测消毒范围中的人类,避免紫外线伤及无辜。疫情期间,为解决食品和药物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机器人市场,是服务机器人领域近两年销量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专业度更强的医疗、农业机器人带着更高技术,奔赴市场。疫情的短暂刺激,固然推动了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的进步,但我们仍无法忽视长久以来推动服务机器人更迭的几项底层技术——AI以及相关的云计算和5G。未来,服务机器人与这些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这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中,对服务机器人行业提出的要求。接下来你会看到:1. 疫情之后,哪些产品将踩下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持续增长的油门?2. 中国对服务机器人的定义与国际不同,背后有哪些考量?3. 十四五规划对中国服务机器人带来哪些新方向?01、全球服务机器人创5年内最高增长率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有个好消息。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世界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将达146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32.2%。这是2016年以来的增长率峰值,也让服务机器人成为中国第三产业中增速居前的细分领域之一。短暂兴奋之后,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波增长推力来自新冠疫情。疫情会有终结的一天。中国电子学会预计,2022年世界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增速将下降至27%左右。这说明,资本热度消退之后,产业将回归冷静,企业需要思考、研究细分领域中的潜在应用和市场。最终,世界服务机器人市场将在2023年突破销售额200亿美元大关。园艺机器人 图源:pixabay当疫情对服务机器人影响变弱之后,谁将持续输出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增长动能?立方知造局梳理了5条近期发展迅猛的专业机器人赛道:1.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和送货机器人(AGV):2020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11%。在专业服务机器人总产量里,占比超过1/3。由于未来生产、生活方式将变得更加灵活,AMR及类似功能的机器人,销量将进一步提升。2.专业清洁机器人:受疫情影响,2020年需求增长92%,销量3.4万台。预计在2021年至2024年,每年仍会以两位数的平均速度增长。3.医疗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虽然仅占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销量的13%,但在疫情期间机器人手术设备的推动下,销售额却占比超过55%。这是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领域,75%的供应商来自北美和欧洲。4.酒店送餐机器人:新冠疫情拉开了人与人近距离接触的空间,也留出酒店机器人现身的余地,2020年销售额2.49亿美元。其中细分的食品、饮料制作机器人销售额上涨196%,达到3200万美元。未来,酒店送餐机器人仍会有所增长。5. 农业机器人:在疫情期间表现平稳,农业采摘机器人销量7000台,在专业服务机器人总销量里占比6%。伴随着世界各国智能化农业进程,农业机器人的细分化、专业化优势越来越明显。简单归纳之后,你会发现,是疫情催生了专业服务机器人的需求,AI技术的发展更迭,填补了需求落地的空隙。再来看看消费服务机器人领域,这里有个爆款——扫地机器人。2020年,全球扫地机器人与拖地机器人的销量为1720万台,占到家用消费机器人总销量1900万台的90%以上。2021年扫地机器人更以108亿销售额,拿走27%全球消费级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但扫地机器人在全球市场的渗透率仍不足5%,说明未来随着消费观念改变,仍有很大的市场拓展空间。了解了这两个领域后,立方知造局认为,未来,服务机器人在应用场景和服务方式上会继续细分,深入各个领域,行业规模也将随之增长。02、中国:一体两面的规划与布局与IFR划分消费、商用服务机器人的视角不同,中国在服务机器人的分类更细致,主要有个人、家用(消费)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消费类、公共类和特种类,满足to C、to G和to B需求。按照这样的定义,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394亿元人民币,占到整个中国机器人市场的47%,其中消费类23%,公共类13%,特种类11%。你一定好奇,为什么中文语境的服务机器人划分,没有和IFR同频。将专业服务机器人拆分成to B和to G,反映的是同个产品下的两个视角——从企业、政府两个层面对于服务机器人的解读。两面后的“一体”,是国家对于“无人服务”、机器人换人的思考:一方面,随着服务机器人被列入各项国家政策,逐渐开始承担医疗、水下作业、搜救、空间探索等高要求的作业。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逐渐提高,服务业企业也希望通过高科技附加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用户体验。立方知造局认为,两面一体之下,未来公共类、特种类服务机器人将以“基建式”多层面、多维度渗透进日常生活。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市场份额累加,而是在to B和to G两个领域的交集中产生新的连接和商机,并带来一片千亿市场。比如to B的清洁机器人,原先只为商用建筑提供清洁工作。2020年疫情期间,市场规模达到58.1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120%,到了2021年,仍有175%的增长率。这是因为,清洁机器人的打扫范围从原先的商务楼,扩张到了医院等公共领域。预计到2025年,清洁机器人能达到749.1亿元市场规模。又如,AMR送货机器人,除了原先的物流、园区内作业,在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同样迅速——2021年,酒店、餐饮终端配送机器人市场规模就已超100亿元,是上一年的2.5倍,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300亿元。两款产品被疫情推上市场舞台,但在不同的视角下,仍能保持后续成长活力。立方发现,甚至工业机器人分类下的协作机器人,随着核心部件逐渐拥有国产替代,成本进一步降低,将越来越多跨界至服务领域——基于多关节的协作机器人,由于高精度核心部件,拟人化的工作方式,将会进军烹饪、甜品制作等环节——嗯,厨师可以早早下班的味道。冬奥会餐厅里的机器人 图源:搜狐新闻东方哲学让两个视角,并未彼此割裂,而是寻求更多的商机与共鸣。03、政策之变:从方针到落地在服务机器人的海域中,政府如同灯塔,规划并逐步引导往来船只的航行方向。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十三五”阶段的规划,走过从“方针”到落地的阶段。宏观的规划已经完成,市场格局已经初步确定,因此从2021年“十四五”开始,政策给出了三条安全航线:1拓展市场:鼓励服务机器人企业建立产品体验中心,同时探索建立新型租赁服务平台,同时发展智能云服务等新型商业模式。这样可以迅速满足中国消费者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也可以推进智能家居产业的发展。2国产替代:2021年12月24日,第一零三号主席令签发,其中提到“政府应率先购买首次投放市场的境内产科技创新产品”。这意味着,生产toG特种服务机器人的本土厂商将首先获利,并且在未来服务机器人多场景合作的趋势下,所带来的国产替代潮将逐渐蔓延至toB端。3完善产业链:加强服务机器人用户企业、机器人企业、整机和零部件企业间的合作,联合开展技术试验验证。应用感应控制、语音控制、远程控制等多种技术手段大力发展服务机器人。目前,相比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属于机器人领域的新兴行业,占比较低。但可以确定的是,服务机器人未来将要服务的是整个社会的各个环节,远比工业机器人所服务的制造业前景更为广阔。中国正在转向国内、国际双循环,并努力促进国内消费市场,这对于商品属性强、以实用性为导向的服务机器人来说,无疑在大环境上利好。服务机器人是以“智能化”服务人类的工具,与计算机视觉、定位、智能语音等AI技术密不可分。因此服务机器人行业的繁荣不仅在于市场的占有率、渗透率,还在于核心技术能否持续突破,以及能否快速从实验室步入实际产品。尾声机器人技术永远存在,它永远都是“下一件大事”,这项技术如此让人兴奋,如此扣人心弦,以至于很容易让人得意忘形。——iRobot创始人,科林·安格尔电影《超能陆战队》所创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白白胖胖、柔软体贴的“大白”,如果按照现在对机器人的定义,大白应该是:机器人目—服务机器人科—专业服务机器人属—医疗机器人种。大白从影片里一众战斗力爆表的机器人里脱颖而出,甚至盖过主角的风头,原因在于,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机器人”的刻板印象——灵敏却机械、智能又无情。的确,比起冷冰冰的工业机器人,人们更愿意对服务机器人寄托情感。即使在当前,服务机器人还远不如科幻电影里那么高智能,有些场景已经越来越常见: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与酒店、银行、商场里的招待机器人对话,甚至“调戏”机器人小姐姐;在日常的居家生活里,从小孩到老人,已经习惯时不时地喊出一声“天猫精灵”或“小度小度”,唤醒智能音箱——也被叫做社交机器人——或是进行一两句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对话,或是请求一些帮助。也许有人将之视为一种病态的行为,但换个角度去看:每个人都害怕孤独,这种随时随地的陪伴,从“反感性”的科技而来,却未必只是理性的刚需。财经贝CZH,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钻CZH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czh.pdf财经钻CZH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私募认购请联系财经贝CZH客服:QQ:369997928 微信:czhved 邮箱:czh@cjz.vip Telegram:@czhved...
VC/PE似乎又在酝酿一个新故事。几天前和国内某基金的农业早期投资人朋友聊天,对方说,过去半年,保守算已有至少50家VC/PE和CVC找他们“取经”农业投资,求带项目。听她盘了一遍名单,几乎覆盖了大多数头部和一线基金。Lily说,这场盛大的同业交流始于互联网大厂CVC,之后是VC/PE,跑一线的投资经理为主,背景也比较多元,消费、TMT、人工智能都有,消费组为主。细分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在看农业食品,其他比如育种、合成生物、替代蛋白、智慧农业、农业科技、功能性食品添加、食品包装也均在投资人关注范围。这个事儿着实让人意外。一是50+几乎等同国内活跃基金的数量,二是农业从来不是VC/PE眼中的“性感”赛道,甚至避之不及,怎么忽然受到密集关注了?风险资本是最敏锐的,但这反差有点让我摸不到头脑。我和FA朋友请教了下,他们并不意外,甚至也表现出极大兴趣。“完全不意外,农业相关的合成生物也很热了,我观察的美元基金都在关注,几乎所有消费投资人都在看合成生物”,一位消费FA表示。曾经鲜有人问津的农业投资怎么开始“热”起来了?一、消费投资的second choice?农业题材公司受到资本追捧,之前已有苗头。以农业食品为例,鲜有融资案例的鸡蛋、粮食均出现大额融资。今年1月,主打可生食鸡蛋的鸡蛋品牌黄天鹅完成了超6亿C轮融资,C1轮由战略投资人、人民网旗下产业基金、坤言资本投资,C2轮由峰尚资本领投,华映资本、盈港资本跟投。2021年6月,粮食品牌十月稻田完成14.5亿元B轮融资,红杉、云锋联合领投,CMC资本、泰和资本跟投。根据农业服务平台35斗统计,2021年全年中国农业食品行业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为86起,融资总额为153.87亿元。除了农业垂直基金,红杉、高瓴、经纬、IDG、软银等多家一线基金均有布局和关注。某猎头向投中网透露,几家国内一线/垂直消费基金正在布局大农业,并已开始招兵买马,“会招一些senior的投资人搭建团队”。押注农业题材公司,这在一级市场比较罕见,甚至有点“反常识”。对于农业一贯谨慎保守的VC/PE为什么布局?综合多方请教,原因大概有几点:先说被动因素。消费、科技、TMT等热门赛道机会变少或者太卷,好的投资机会普遍稀缺。Lily提到,在同业交流过程中,每个赛道的投资人都有共同的关键词“卷”。消费FA Joe也透露,“消费最近可投比较少,最近几个月消费案子很难推”。“渠道红利消失殆尽,流量驱动型的新消费品牌后劲不足;跨境也很难做,不久前亚马逊封号,打击了一大批业绩;餐饮也‘扫’得差不多了,最近杨国福、老乡鸡、和府陆续递表或许会有提振,但年前消费投资人还是想找科技含量高一些的项目,现在几乎所有赛道都以科技为导向,向上游延展、向科技渗透成了一个自然动作。“找新方向是一个逻辑,农业目前还算一片蓝海”,Joe表示。再来,农业正处于大环境利好。目前国家政策正在大力引导农业发展,不断发文明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现代种养、农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已被具体列为重点产业,并明确表示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农业每年都有各种文件比如一号文在讲,但像去年着墨那么重的其实比较罕见,今年文件出来之后整个风向会更清晰”,Lily指出。另外,双碳、共同富裕也都指向这是一条“正确”的赛道。“根源上说,农业是最稳妥、不会出错的一条赛道”,Lily表示,“双减之后,投资人比以往更加关心如何‘不踩错’,广阔农业是个不错选择”。Joe在推案子的过程也深感这一点,“这一影响会渐渐映射到每个细分领域,或将成为接下来投资的共同底层逻辑”。目前风险资本对农业投资的理解主要放在“双碳”的大逻辑之下。中小基金关注农业的投资人主要来自消费组,但一些大型头部机构关注农业的投资人划在“碳中和组”。更具体来看,还有一个现实问题,农业也存在“卡脖子”问题,逻辑类似芯片“国产替代”。“举个例子,业内有个说法,‘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国是农业大国,但相当高比例的蔬菜、肉禽种子都依赖进口”,Lily指出,“这次疫情也暴露了部分进口依赖的问题,比如支柱产业之一的饲料工业以大豆为主,但我国80%的豆类都要进口,在当今国际形势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农产品的独立自主、国产替代是个重要命题”。熊猫资本创始合伙人李论曾在35斗一篇文章分析,农业对于国家重要性高,但中国农业的发展可能比芯片行业还要落后,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差距,可发展空间大,毋庸置疑也会有大量的投资机会。李论还认为,农业赛道关注度提高受全球影响,全球性的农业科技公司不断涌现,而中国的投资习惯上会看一看国外在发生什么,那下一步就可能会在中国发生。最后,大环境利好对投资有“助攻”,但根源恐怕还是在于VC/PE面临的现实问题——现金流。“对于消费垂直机构而言,消费投资虽然下行,但资源、盘子摆在那里,总要去看东西、把资金投出去。消费是最终的落地场景,跟消费挂钩的农业科技、围绕之前积累的项目向上游、下游追溯,形成一个新的壁垒,这也是顺理成章的选择”,消费投资人Jason分析。对于不打标签、弹药丰富的综合类基金而言,必须做到赶风可投,布局占位,标榜“前沿”。“项目能不能赚,赚多少,不是最大的问题,但必须要在有前景的早期把钱投出去,让LP看到一个成长空间;再来,面对释放出的大量政府引导基金、险资、产业资本,VC/PE也要有个好故事可讲,这对机构募资也是非常现实的事情”,Jason表示。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而投得多深多广是另一个问题。“目前部分机构已经在积极出手,多数投资机构对于农业还在调研和观望状态”,Lily透露。二、多重“水土不服”需攻克利好在,需求在,但对于风险投资而言,农业投资的挑战和水土不服也有很多。首先,农业投资的“底子”普遍不是VC/PE最偏好的样子。我国农业行业规模集中度低,小田小户模式居多,平原度不高,商业场景复杂零散,对于农业机械化、行业整合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其次,农业项目的投入普遍较高,国家、产业和战略资金为主,体量偏小的基金参与度很有限。再者,农业商业模式普遍落后,商业化程度极低,高学历、高技术的非农创业者较少。Lily指出一个典型场景,“我们参加行业大会,刚和院士博士聊完,转头就是农民,做这项投资必须跟农民打交道,这离投资人的日常场景太远了,大部分人很难有体感和认知”。“现阶段sourcing项目,除了农业食品,主要找高精尖技术项目,创业者往往教育程度较高,沟通效率好,商业模式更加清晰,比如生物技术、农业AI、农机装备等等,但像化肥、农药、种植技术这类项目看得有限,因为不可控因素较多,To C市场规律不大好摸,目前这块的以战投和产投居多”,Lily表示。再来,农业项目周期长,退出还不算顺畅。农业赛道普遍长周期、高投入,商业模式的验证花1~2年时间属于正常现象,育种技术的周期通常以5到10年为单位。而且农业公司上市案例屈指可数,科创板、北交所目前暂无特别优待。目前成功上市的农业题材公司以科技为主,比如近期即将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极飞科技,被视为大疆在农业场景的竞争对手,主打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农业无人机,高瓴、百度、软银、创新工场等一线机构在股东之类。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VC/PE的投资逻辑适应力。“农业赛道是长期的,但资本的耐心不是长期的。比较明显的一点,VC/PE还没从快速买流量快速增长的思维切换过来,农业投资的回报周期和倍数都与互联网这类爆发式增长不一样,它没有那么快变现的商业模式,需要真正的长期主义”,Lily表示。VC/PE的密集学习已经悄然开始,农业投资的趋势正在打开,这一趋势大概率还会持续下去。(应受访者要求,Lily、Joe、Jason为化名)财经贝CZH,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钻CZH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czh.pdf财经钻CZH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私募认购请联系财经贝CZH客服:QQ:369997928 微信:czhved 邮箱:czh@cjz.vip Telegram:@czhved...
据了解,本次印度禁用的中国APP以工具类、游戏类和视频聊天类为主,涉及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印度以“安全威胁”为由,企图对中国APP展开新一轮打压。近日,据多家印媒报道,印度政府将再度以所谓“安全威胁”为由,禁用54款中国应用程序。据统计,自2020年6月以来,印度政府已禁用约224款中国应用程式,涉及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与此同时,近日颁布的另一项关于无人机的禁令也值得关注。印度政府频繁打压中国企业和投资究竟所为何因?印度再禁54个中国APP据环球网14日综合《印度快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的一份声明称,该部收到了印度内政部的建议——根据“信息技术法案”第69条A款提出的紧急规定,封禁54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电子和信息技术部将正式发布在印度禁用这些应用程序的通知。《印度快报》报道声称,根据“信息技术法案”第69条A款规定,政府“有权就通过任何电脑资源窃听、监控或解密任何信息行为发布指令”。这通常针对的情况是,政府“确信为了印度的主权或完整、印度的国防、国家安全、与外国的友好关系或公共秩序”,或“为了防止煽动犯下与上述行为有关的任何可辨识的罪行”,或“为了调查任何罪行”。据了解,本次印度禁用的中国APP以工具类、游戏类和视频聊天类为主,涉及企业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印度媒体还特别提及了禁用名单中的手游APP《Free Fire》。据悉,《Free Fire》是一款大逃杀生存射击游戏,由新加坡Sea集团2017年推出。彭博社称,腾讯是Sea集团的最大股东。今年1月,腾讯宣布将在Sea的持股比例从21.3%降至18.7%,最终将其投票权降至10%以下。数据显示,《Free Fire》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手机游戏之一,Google Play上的下载量超过10亿次。同时,这款游戏在印度大热,是2021年第三季度印度收入最高的手机游戏。此前已禁用约224款中国APP据统计,自2020年6月以来,印度政府已禁用约224款中国应用程式,包括抖音海外版TikTok、微信(WeChat)等。而这一次,是印度2022年首次再发布同类禁令。此前印度政府封禁中国APP,也屡屡借口“国家安全”。2020年6月,印度信息技术部宣布禁用59种中国应用时称这些应用“损害印度的主权和完整,损害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还提到这些应用存在安全问题,“与此同时,人们在与数据安全和保护13亿印度人的隐私有关的各个方面上也有令人担忧的问题”。按照印度信息技术部的说法,许多“来自各种来源”的投诉指出,其中一些应用在安卓和iOS系统上存在数据滥用情况,这些应用以未经授权的方式窃取用户数据秘密传输到印度境外的服务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020年11月曾表示,同年6月以来,印方连续4次以所谓维护国家安全为借口,对拥有中国背景的手机应用程序采取禁用措施。有关做法明显违背市场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严重损害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中国政府一贯要求中国企业在遵守国际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合作。印度政府有责任根据市场原则,维护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印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印方应立即纠正这一歧视性做法,避免给双方合作造成更大伤害。为何频繁打压中国企业和投资?除封禁中国APP外,印度近期还宣布了另一项禁令。据印度《今日商业》杂志2月10日报道,印度民用航空部表示,印度外贸总局宣布本月9日起禁止进口外国无人机。不过,用于研发、国防和安全目的的无人机进口不在禁令范围内,但仍需要经过审批;同时,无人机组件的进口不受影响。不少印媒认为,此举意在响应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政策以促进本土生产。印度新德里电视台10日称,疫情和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使得供应链多样化和减少风险成为必要,世界上有几个国家正在努力寻找中国产品和零部件的替代品,印度就是其中之一。印度禁止进口无人机,此举实际上阻止了中国无人机巨头进入印度这一新兴市场。路透社此前曾分析称,印度政府频繁打压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原因有二:一是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许多印度贸易商和民族主义组织呼吁抵制中国产品;二是印度总理莫迪上台后,便一直试图推动“自力更生”政策和本土化生产。不过,目前来看,这种打压对中印双方贸易往来似乎影响不大。日前,参考消息援引新德里方面的数据称,2021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为两国交往史上的新里程碑。其中,印度从中国进口879.05亿美元,出口约为263.58亿美元,分别增长了49.0%和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