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大数据是一个相当热门的概念。在和AI等新潮技术结合后,它更是时常出现在各路互联网厂商的营销文案中。借助它,科技企业为我们描绘出一副技术改变世界、每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被无微不至满足地满足的美好世界。然而,科技发展史告诉我们,技术通常都有两面性,在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可能会在某些方面产生负面效果。大数据也好,AI也罢,同样不能摆脱这个规律。而且,它们的负面作用,已经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给棋牌游戏玩家推送借贷广告实际下,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源于小雷最近的一次游戏体验。我们都知道,棋牌类游戏一直拥有不少的拥趸。而且,这类游戏开发难度小、性能要求低,还天然拥有大量潜在用户。小雷当时打了几把斗地主,几轮刺激的加倍、抢地主,一把梭哈后,平台赠送的金币很快见底。对于想要获取更多金币的玩家,平台贴心地提供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氪金,购买金币,适合财大气粗或者输红了眼的玩家。另外一种也是熟悉的互联网模式——看广告换金币,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只是,小雷仔细看了几轮广告后,惊讶地发现,大部分广告都是借贷类型的。广告的形势很多样,但主旨都是一个:借钱很容易、借钱好处多,快来找我借钱。(图源手机App截屏)说实话,如果平时看到借贷类广告,小雷不会很感到奇怪。但如果在某个场景里总是精准推送借贷这一类广告,好巧不巧,这还是个棋牌游戏平台,就很容易让人怀疑是大数据的力量了。对棋牌类游戏心存芥蒂,说白了还是因为它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是赌博这一违法活动的温床。其实,进入互联网时代,市面上不少来路不明的棋牌游戏,实质上都是网络赌博的载体。它们中伪装成金币的筹码,实际上是和真实货币形成隐射、可以相互转换的。对于正规的棋牌类游戏平台,没有必要将它和赌博等同起来。只是,当它和精准的借贷广告连接起来时,所产生的“概率叠加”的现象,就难免让人浮想联翩。游戏平台和广告商至少有一方认为棋牌游戏玩家和借贷用户是高度重合的。大数据不作恶?有点难以上起到的大数据力量的案例,还是比较隐蔽,可能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但我们还能找到更多用户被大数据侵扰的痕迹,比如说大数据杀熟、算法沉迷、推荐信息茧房等。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杀熟,大家应该不陌生了。早前有关部门出台了法律法规明文禁止互联网平台的杀熟行为,而各大互联网巨头也都承诺不会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大数据杀熟明面上可能消失了,但隐形的杀熟现象仍然非常普遍。以小雷个人的经历来看,目前主要杀熟的方式是优惠券。一般来说,不同用户看到的商品价格是一致的,但能否能领取到优惠券、能领到多大金额的优惠券等,不同人的情况可能天差地别,最终为商品付费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很显然,这也是一种大数据杀熟的方式。(图源新华社视频截图)比如外卖平台,小雷身边很多朋友都是同时用几个外卖账号,哪个号优惠券金额大用哪个、哪个号会员续费便宜用哪个。时间杀手移动互联网带来了爆炸式的信息增长,互联网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把用户留在平台上。而互联网内容公司则需要用各种手段来让用户不断停留在内容上。以现在很多的短视频平台来说,时长较短的视频没有进度条功能,时长稍长的视频的进度条颜色很浅。有的短视频平台,甚至取消了长视频App中常见的滑动调节音量、亮度快捷手势操作,上下滑动直接变成了切换到下一个视频。总之,这么多骚操作,就是为了让用户在视频平台上消磨、投入更多的时间。信息茧房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会感觉到算法推荐的内容越来越匹配自己的喜好。但长远来看,这并不是好事。它本质上是利用大数据识别出目标人群,然后根据年龄、性格、价值观等多重因素进行更加细化的分类,从而推送高匹配内容。久而久之,用户难以获取到全面的信息,以至于困在信息茧房中而不自知。互联网出现和发展之初,很多人对它大加赞赏,认为互联网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隔阂,让信息流动速度得到指数级的提升,进一步消灭信息差,从而消灭信息茧房。但现在来看,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互联网技术同样可以走向加厚信息茧房的方向。隐私泄露大数据的基础是海量的数据收集,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收集大量的个人用户信息。但如果这些数据保存或利用不当,产生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近几年,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比如剑桥分析公司通过Facebook窃取了8700万用户的私人信息,Google+平台存在的漏洞导致近5000多万个用户的信息面临泄露风险,国内一家大型酒店集团5亿条个人信息被放在暗网上售卖……“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曾是远古互联网时代的一句名言。但说这句话的人,估计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互联网时代,没有任何人的信息数据是安全的。抵抗大数据作恶,用户能做的不多大数据本质上只是一种技术,至于发挥正面还是负面效果,终究还是得看怎么用。而大数据作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商业利益考量战胜了用户权益保障。理论上说,用户拥有选择商家和服务方的权利。但现实中,随着互联网服务的聚合乃至垄断,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生活等方面和互联网的连接,都掌握在少数互联网巨头手中。用户的选择权并不存在,用脚投票也就无从谈起。中学阶段的经济常识就告诉我们,市场调节失灵时,就需要宏观干预。对付贪婪的巨头,最有效的手段是监管,让作恶的成本超过作恶的收益。Facebook的剑桥事件,最终以Facebook认罚50亿美元和解暂告一段落;谷歌为Google+相关诉讼支付了数千万,因cookie不当利用被开出1亿欧的罚款。实际上,国内监管部门相应的手段也在不断增强。去年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施行;今年年初,《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公布,明确禁止杀熟、算法歧视等现象。从去年到现在,国内多个部门进入数家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调查其涉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当达摩克利斯之剑持续悬在头顶时,相信大数据作恶会被有效遏制。...
“国民基金经理”失宠,投资者在交流群中口诛笔伐....公募基金造星的牌桌上,玩家众多,但把“王炸”打成“对三”的也不少。鹏华基金算一个。两年前,鹏华基金将王宗合打造成为“国民基金经理”,凭借两只新发基金狂揽416亿资金。如今,王宗合交出了两份不同程度亏损的答卷。尤其近期基金反弹不如大盘,更是遭到投资者口诛笔伐。2022年上半年收官,对比市场中的明星基金经理,王宗合的表现排名靠后。王宗合一年内基金收益仅略优于葛兰,而大幅落后李晓星、萧楠、周蔚文等人,在近期市场反弹时落后于一众明星基金经理。5月中旬,有鹏华基金员工将投资者踢出投资交流群,被群嘲“业绩拉胯,还踢人”。明星跌下神坛,投资者颇有怨念,踢人事件成为投资者发泄不满的导火索。造星给基金公司带来不菲收入,但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后遗症。01 造星后遗症鹏华基金的投资者“炸锅了”。日前,在鹏华基金的一个投资者交流群中,一位用户发布了一则其他基金公司的资讯。在群内投资者都以为这是一次正常的交流时,鹏华基金的一位员工强硬的表示“本群禁发广告,违者踢出群聊”。随后,群中有投资者被踢出,群内成员直接“破防”。发言员工遭到谩骂:“基金拉胯就算了,人也拉胯,亏成这样了还不知道维护客户,还在踢人”、“没有客户哪来的鹏华?”……事实上,群内踢人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导致群情激奋的原因还是“基金拉胯”。其中,“国民基金经理”王宗合成为投资者口诛笔伐的重点。人类的悲喜并不互通。现在,重仓王宗合基金的投资者只会有一种感觉——所有上涨都是吵闹。从4月27日A股触底反弹开始,连续的上涨已经让部分基民回本,甚至有些人已经小赚。但持有王宗合基金的基民并没有享受到这种感觉。截至6月30日,上证指数和创业板指分别从4月27日低点上涨17.74%、30.69%。王宗合管理规模最大的两只基金:鹏华创新未来和鹏华匠心精选则分别上涨10.07%、13.56%。“基金经理这是在梦游吗?”买入鹏华创新未来的投资者小王头上浮现出问号。鹏华创新未来前身是“鹏华创新未来18个月封闭混合基金”,以蚂蚁战配基金为宣传点,成为2020年的“爆款”。在当时,5只同主题基金分属5家实力强劲的基金公司,并全部配置“明星基金经理”,王宗合是5人中最火的一位。发行前,王宗合刚刚凭借鹏华养老产业和鹏华消费优选拿下两座金牛奖,并且成为鹏华基金副总经理,一度被称为“国民基金经理”。同年发行的鹏华匠心精选在一天内认购超过1300万,创下最高认购记录,震惊基金圈。最终,鹏华创新未来,共计吸引226万投资者参与认购,规模120亿元。业内既感慨当时行情的火爆,又佩服鹏华基金的营销手段。发行前,王宗合备受期待。可在资本市场,不是所有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鹏华创新未来的表现令投资者大跌眼镜。从2021年2月开始,鹏华创新未来的净值均处于下跌状态,成立1年8个月以来累计下跌34.48%,截至2022年6月30日,基金净值0.6552元。成为同主题基金中跌幅最大的一只。业绩表现让投资者忍不住吐槽,缺乏有效沟通则让投资者感到焦虑。市场中,基金经理经常会公开发声,传播自己的投资理念,与投资者进行良性沟通,尤其是在净值表现不好时,沟通可以起到投资者教育的作用,并且安抚投资者情绪。但王宗合已经“失声”很久了。鹏华基金公众号中,有关于王宗合的文章停留在2020年7月,鹏华基金财富号中,最近的一场直播则是2021年2月2日对王宗合基金四季报的解读。而一直被视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沟通窗口的基金季度报告则被投资者认为缺乏诚意。投资者小王,将鹏华创新未来季报中的一段话摘录了下来:“我们认为有一部分公司的下跌是由基本面变化导致的,也有一些和基本面变化关系不大。”“还有第三种情况吗?”小王有些哭笑不得。没有营养的分析轻易放在报告中,如此沟通,不仅不能让投资者接受到有效信息,反而更让处于亏损状态的人们感到焦虑。市界就王宗合近期是否有公开发声计划询问鹏华基金,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焦虑的结果就是失望离场。刚发行时,鹏华匠心精选和鹏华创新未来的认购份额分别达到296亿份和120亿份,如今已经分别降至147亿份和72亿份。截至2022年1季度末,其在管基金共9只,规模239.08亿元,已经不足巅峰时的一半。新基金发行时,宣传通常铺天盖地,但是出现亏损后,基金经理却默不作声。前后两种不同的反应真正印证了那句经典: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02 拓展能力圈受阻大幅回撤背后,是王宗合拓展能力圈受阻。在成为基金经理之前,王宗合的研究方向分别为食品饮料、农林牧渔、商业零售、造纸包装等,这些领域是王宗合的核心能力圈。成为基金经理后,王宗合将自己定义为价值成长型的基金经理。自述希望是企业通过不断经营、成长出来的价值,赚的是企业长期持续的自由现金流成长、利润成长的钱。将之前的经历组合到一起,让王宗合的基金偏向于长期持股、行业上更喜欢食品饮料的特征。2019年、2020年,鹏华养老产业和鹏华消费优选在收益和排名上都处于市场前列。但是,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曾经获得成功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复制到未来的投资中。持仓成为投资者吐槽最多的点。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鹏华创新未来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5家银行,其中包括“六大行”中的三家,宁波银行和招商银行更是分列第一、二大重仓股。而此前,鹏华创新未来中出现最多的是白酒,贵州茅台、五粮液和古井贡酒等均被重仓。在鹏华创新未来的招募说明书中,对创新未来主题的界定是“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升级的进程中,以创新为动力及支撑,将创新增长作为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保持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企业。”有投资者质疑,“谁能告诉我银行和创新之间的关系?”顶着“创新未来”的名头,重仓股中创新企业含量低,未来就如同被迷雾遮住了路,看不清方向。王宗合曾在采访中说:“我不会固守在我赚钱的这些东西上不动,将来最具创造价值的领域,都要把它变成自己的能力圈。”落到实际投资当中,这种能力圈的拓展则有些走样。2021年三季度,药明康德、隆基股份出现在鹏华创新未来的前十大重仓中。四季度,宁德时代、比亚迪进入前十大重仓。在王宗合买入后,这些公司纷纷开始下跌。药明康德在2021年7月16日创下高点后持续下跌,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四季度创下高点后下跌。下跌后,王宗合也没有秉持自己一贯长期持股的作风,而是选择持仓一个季度就大幅减仓,又错过了反弹。2022年一季度,王宗合将宁德时代的持仓减半,比亚迪和隆基股份则直接退出了前十大重仓股。而两只股票在二季度全部反弹超过50%,比亚迪更创下历史新高。在这些陌生领域,王宗合频繁“追涨杀跌”,不仅高位接盘,还在低位斩仓,反向操作让投资者直呼“看不懂”。有评论指出,王宗合的金牛奖“含金量”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两只基金在获奖时规模并不大,仅有十几亿元,相比于其他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所面对的压力较小。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下半年,王宗合一口气卸任了数只年化回报不到10%的基金,保留下来的基金年化回报均较高,树立了业绩表现优异的形象。事实上,在被成功打造成“国民基金经理”之后,王宗合的在管基金业绩均有大幅回撤。潮水退去,才发现谁在裸泳。03 再造新星如果说,鹏华创新未来表现不佳是王宗合的一个缩影,那么王宗合则是鹏华基金的一个缩影。近几年,鹏华基金的混合型基金均处于同类平均水平之下。更加直观的表现是,鹏华基金混合型产品的份额增速下降,资产规模整体下降。2020年三季度,鹏华基金的混合型产品份额增速达到96%,资产增速达到78%,一个季度资产增加超过600亿元。但2021年初至2022年1季度,此类产品的份额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资产更是4个季度负增长。鹏华基金需要一个人来扭转局面,但从内部已经很难再出一位“王宗合”。刚刚从工银瑞信基金跳槽过来的闫思倩成为最佳人选。闫思倩是伴随新能源领域成长起来的明星基金经理之一,被称为“新能源一姐”。在工银瑞信工作期间,闫思倩共管理两只基金,分别是工银生态环境和工银新能源汽车。在管工银新能源汽车的三年半时间里,闫思倩创造了306%的回报,年化回报达到惊人的55.62%。2022年5月,鹏华基金正式宣布闫思倩的加入,直接担任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并接手鹏华沪港深新兴成长的基金经理。6月21日,鹏华基金公告,将推出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并由闫思倩挂帅。消息一出,闫思倩的粉丝纷纷表示“力挺”。期间,闫思倩多次公开阐述自己的投资理念,并参与到鹏华基金的直播当中。公告发出后,鹏华基金的官网以及财富号挂出了“实力霸榜,荣膺第一”的宣传标语,为闫思倩的新基金造势。(截自支付宝)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造星”,鹏华又回来了。相关阅读:伪市值管理:一场利益输送的隐秘牌局https://www.cjz.vip/295684341.html坤坤、兰兰们“帮”基民亏了1.33万亿,2022年第一个季度https://www.cjz.vip/281708902.html...
7月3日晚间,世茂集团(00813.HK)发布公告称,一笔7月3日到期的10亿美元公募债券未能进行本息偿还。该笔优先票据起息日为2017年7月3日,本金总额为10亿美元,票面利率为4.75%。截至2022年7月3日,该笔优先票据本金及未付利率总计约为10.24亿美元已到期应付,但世茂方面尚未支付有关款项。世茂在公告中称,对于尚未支付的其他境外债务的本金款项,公司一直在与相关债权人持续讨论,以期达成解决方案。若未能达成,则相关债权人可能有权根据债务条款要求加速债务偿还,或对世茂采取执行措施。“目前,相关债权人并未采取任何强制措施以要求加速偿还债务,境外债务问题暂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据世茂方面透露,为更好地寻求相关债务整体解决方案,其已聘请钟港资本为财务顾问和盛德律师事务所为法律顾问。世茂方面对外表示,因不能如期还款向所有债权人致以最诚挚的歉意,同时将坚决维持项目施工及业务经营的稳定,以期创造有利条件解决全体利益相关方共同关切的事项。随着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销售下滑,叠加部分房企出现违约致使行业整体的融资难度逐渐加大,有关世茂出现流动性压力的消息在2021年底开始频繁出现。与此同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开始陆续下调世茂的评级。2021年底,惠誉将世茂集团的发行人违约评级从“BBB-”下调至“BB”,列入负面评级观察列表;惠誉表示,最近几个月销售疲软,加上流动性状况恶化,融资条件迅速对世茂集团不利,导致了此次评级下调。同期,穆迪也将世茂集团的公司家族评级(CFR)从“Ba1”下调至“Ba3”。评级下调反映出世茂集团的再融资风险增加,原因是其融资渠道受限,未来6-12个月的到期债务庞大。此后,世茂的销售开始受到冲击。“截至2022年5月31日止五个月,本集团的合约销售额约为人民币342.6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人民币1217.9亿元下降约72%。”世茂在公告中表示,已采取多项措施以减轻不利市况的影响并提升流动性,其中包括就现有融资商讨展期及豁免、尽量减少对项目施工及营运的干扰、加快销售及回款,以及出售若干资产。公开信息显示,自2021年起,世茂已经先后出售了香港维港汇项目股权、黄浦路229号地块、广州亚运城股权、上海外滩茂悦大酒店等资产。另据接近世茂的人士透露,2022年以来,世茂又陆续出售了上海21街坊、北京IN三里、世茂御榕·武夷度假酒店等近20处资产,以补充经营性现金流,保障生产经营。世茂方面表示,接下来将抓住市场复苏的契机,有序加快复工复产及推货节奏,维持项目施工及业务经营的稳定,保障项目交付,并继续尽最大努力促进销售回款、积极处置资产、寻求债务展期及引入战略投资者,以缓解当前流动性问题。...
房地产业的风险,需多方深思在西瓜、小麦、大蒜、水蜜桃换房等各种花式营销出现之际,“一人购房全家帮”的购房政策也在湖北咸宁市、广东珠海市等多地推出。而且,相比四五年前的6个钱包帮买房,这次的“全家帮”是通过购房者及其父母子女的公积金来一起帮着买房。在我国的传统和现实多因素影响之下,这一新规有其逻辑。然而,在高房价的风险逐渐凸显的背景下,一人购房全家帮会不会演变成全家被“套牢”?6个钱包不够,再加6张公积金卡仅仅半年左右的时间,楼市就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变化。2021年11月29日,咸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联合出台规定,要加强房地产供应精准调控,严格落实预售资金监管要求,严格执行商品房预售价格备案制度。而在今年6月23日,上述咸宁市的6个委办局即联合发文,要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咸宁市刚刚出台的规定中,除了常见的购买首套普通商品住房首付比例不低于总房价的20%、二套及以上不低于30%等降首付,以及降息、购房补贴等政策之外,其中还规定,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购买自住房需用公积金时,可同时申请一次性提取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余额(账户保留百元位)。这即是如今的“一人购房全家帮”,用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加上购房者夫妻双方的公积金,一下子或将多出6张公积金卡支持购房。早在2017年前后,在那一波楼市大幅上涨中,也曾出现过“一人购房全家帮”,不过当时的全家帮是“买房不够,6个钱包来凑”,即购房者夫妻加上双方父母直接可动用的钱包。而如今,购房者及其父母、子女的公积金也被撬动,用于买房,这凸显出当前楼市的境地。无独有偶。6月1日,珠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明确发文规定,充分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而且,这个“帮”有两个“帮”法。一是可提取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账户余额的90%帮助支付首付款,二是可逐月提取公积金,用于帮助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偿还房贷。不止于此,截至目前,已有天津、河北秦皇岛、广东潮州、江西赣州、云南楚雄、河北沧州、湖南邵阳、四川资阳、安徽池州等10多个城市,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秀池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买房是以家庭为单位,举全家之力为子女买房是当前的常态,买房时提取父母、子女的住房公积金有其合理性,同时,这也表明楼市稳市场的政策力度较大。外地客户来看房,报销全部路费从上述调整公积金政策的城市来看,基本以三四线为主。机构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10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328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相较于去年下半年,下降了33%。一位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楼市成交可谓遭遇腰斩。相比之下,三四线城市的跌幅更大。其中,26个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72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8%;而74个三四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59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1%。王冰在湖北襄阳等地承接了多个楼盘的营销代理工作,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销售量就不断下滑,售楼处常常十分冷清,原本指望过年返乡、五一小长假能形成一波置业潮,但没想到这些销售节点接连落空。”赵秀池表示,在此前从严的楼市调控政策下,房价的快速上涨得到了抑制,投机投资需求也得到了控制,加之疫情的影响,各地楼市低迷,购房意愿和预期也受到很大影响。销量下滑之下,楼市库存迅速积压,去化周期拉长。机构监测显示,截至今年5月,100个城市平均去化周期为23.3个月,其中,一二线城市去化周期为21个月,三四线城市为27个月。以此次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的珠海市为例,因短期成交低迷,其去化周期迅速攀升,目前已超过30个月,在100个城市中位居TOP20,且去化周期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200%。目前,珠海市的库存周期还在持续高位运行。仅在6月份,珠海市就有28个项目取得预售证,预售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为24万平方米。据合富研究院监测显示,2022年1-3月,珠海商品房网签共7991套,成交面积为592899㎡,这意味着,仅6月份单月的供应量已超过一季度销量的半数以上。珠海市万科都会四季的营销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旗下的项目正在对外销售,由于位置好,开发商是大品牌,吸引了一些购房者甚至是投资客来看房。如果外地客户来看项目,他们在珠海市内安排车接车送,对于路费,可以全额报销。与此同时,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该项目在今年初销售均价高达38000元/平方米,目前的销售价格只有36000元/平方米,其价格处于停滞甚至下跌的态势。易居克而瑞城市发展部副总经理缪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多地出台“一人购房全家帮”,不断松绑楼市调控的根由还是因为土地财政。他进一步表示,随着销售下滑、库存高企、周转变慢,房企不仅遭遇严重的资金问题,而且在卖的项目普遍没有多大利润。在这一背景下,房企没有拿地积极性,即使有一些地方国企托市,土地市场也十分冷清,而且,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操作也不可持续,后续很可能还会有很大的隐患。多重风险要警惕对需要用全家人公积金来购房的群体而言,巨大的市场风险不容忽视,甚至可能被套牢。一方面,随着房价的步步高涨,房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已不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50738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48337亿元,商品房销售价格高达9500元/平方米,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与此同时,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43个,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城市有53个。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部分地区的住房需求得到了较大满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缪萌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些数据表明住房难题已经得到了较大缓解,部分地区的人们已经不缺住房了,尤其是一些刺激力度大的城市,有购买力的潜在需求短期看未必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市走势依然叵测。赵秀池表示,从投资角度看,如果房价不涨,就会被套,相对而言,人口净流出的城市风险更高。如果是自住刚需角度,不存在套牢问题。当然,即使是自住刚需,也存在买在历史低位,这是可以理解的。目前来看,利好政策叠加的效果,已在部分城市如苏州、佛山等开始显现。有机构预测,预计2022年下半年成交有望逐步走出低谷,成交同比降幅预期将持续收窄,但全年成交规模则将呈现高位回落。赵秀池表示,后市有可能在一系列支持合理性购房需求的政策下,缓慢走出低谷。毕竟我国城市化还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每年还有大约1400万人口进城,房地产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日前,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公开表示,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已经触底,市场恢复是个缓慢而温和的过程。2021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8.0%,不过,其净利润只有225亿元,同比下降45.7%,可谓腰斩。上述珠海市万科都会四季的营销人员表示,近期推出了部分特价房源,房价只有26000元/平方米。事实上,不只是“一人购房全家帮”,包括近期的西瓜、小麦、大蒜、水蜜桃换房事件背后,都存在这一风险。但问题还不止于此。一旦市场风险爆发,后续还可能存在烂尾、质量下滑、资金链断裂等一系列问题,这显然都值得警惕。...
近日,欧盟27国环境部长就一项备受关注的燃油车禁售计划达成共识, 同意从2035年开始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汽车。 事实上,一周前以德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还公开反对这一计划,如今,各国又在一夜之间达成共识,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2035年!欧盟禁售燃油车6月29日,经过长达16小时的谈判,欧盟27国环境部长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表决通过决议,支持欧洲议会的决定,在2035年欧盟全境内停止燃油新车销售,以实现2050年欧洲碳中和的目标。拥有欧洲第一大汽车市场的老牌燃油车强国德国,也对结果表示欢迎。但是6月21日,德国还是强硬反对这项法案的代表国家之一。为何这些以德国为首、一直持反对态度的国家一起在会议上改了主意。究其原因,是多方妥协的结果。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原诚寅:欧盟留了几个妥协点,未来像混合动力、新型燃料的方案,都有可能要列入允许的范围内的,后续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在各国之间博弈,各国都会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形势,提出一些细节要求。欧洲各国纯电动车销量大增尽管欧盟在国家层面达成初步共识,但作为直接利益关联方的车企和业界人士却各有看法,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吗?面对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德国和法国的汽车行业协会双双持反对意见。欧洲汽车供应商联合会预计,到 2040 年,欧盟汽车供应商可能被迫削减 50 万个工作岗位。另外,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则担忧配套设施如充电桩的铺设速度跟不上欧盟的计划。数据显示,根据欧盟交通领域的减排目标,到2030年,欧盟境内需要约680万个公共充电桩,而目前欧盟境内只有37.4万个公共充电桩。与此同时,2017年至2021年间,欧盟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了10倍,但是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却仅增长2.5倍。无论车企和行业决心如何,欧洲市场对燃油车的淘汰已经显现。数据显示,今年5月,德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9182辆,同比增长9%。法国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5247辆,同比增长38%;作为欧洲电气化进程最快的国家,挪威5月的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已达85%。优胜劣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在欧洲国家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今年1至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超200万辆,同比增长约111%。 中国车企已率先拥抱这场汽车产业变革。中国车企在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今年4月,比亚迪宣布,已于3月全面停止公司燃油车的生产,成为全球首家执行该决定的车企。5月,长城汽车旗下的长征汽车宣布6月5日起全面停产燃油车。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有超53万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其中,近三年来(2019-2021),新增企业注册数量近28万家,年度增速为44.3%,与此同时,被注销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也达到了约3.6万家。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原诚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车企,也会逐步进入到洗牌和淘汰的过程,不断聚合和调整,说明中国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生态体系。目前,已有近10家中国车企向欧洲出口新能源车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全球出口量同比增长超一倍,约55万辆,其中大约40%销往欧洲市场。目前,中国电动汽车已经占到欧洲电动汽车总销量的10%...
近期,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压力有所增加,消费增长乏力,有必要考虑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来加强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支持。近日,一篇题为《负个人收入所得税——关于促就业和稳消费的一点政策思考》的工作论文,尝试提出一个临时实施负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方案。论文作者建议,对收入较低的群体采取临时负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即按比例向个人支付一定数量的补贴,来实现促进就业和拉动消费的目标。论文指出,负个人收入所得税是指当个人的工作收入低于一定水平时,国家按比例向个人支付一定数量的补贴。与一般的福利支出不同,负个人收入所得税的前提通常是要求获得补贴的人必须有工作。负个人所得税政策是否可行?与发放消费券相比孰优孰劣?针对这些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了多位专家。负个人所得税,实际是一种补贴何为负个人所得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政策?适用于哪些场景?“负个人所得税是和所得税的税种性质相关联的一种说法。”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温来成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情况下,所得税是有所得就征税,没有所得不征税。所得税大多数都实行累进税制,所以所得越多,征税也越多。“如果一些人没有所得,生活很困难,实行负所得税就相当于政府在特定时期给这些群体发补贴。”温来成举例说,比如有的城市一些人不给政府交税,政府还给这些人发钱,这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负所得税。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负个人所得税名义上是税,实际上是运用税收手段实现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助。施正文解释,按照税的本意,是有收入才交税。“如果不实行负所得税,当然也不用交税,而实行负所得税,就是国家向你‘交税’,也就是国家给你补贴。”施正文说,显然负所得税适用的场景是当居民收入过低时,国家通过这样一个制度给他补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我们现在的基本费用扣除和专项附加扣除,是在税基上进行减少,而负个人所得税相当于在税额上进行减少。”梁季认为,前述论文所表之意是在我国现有税收制度基础上,再加一项扣除。“这项扣除叫做工作扣除,这项扣除不是在收入里扣除,而是直接在应纳税额里扣除。”“如果是用税额抵免的方式,那么就一定会出现负所得税,所以就需要有制度上的安排。”梁季解释,因为目前低收入者是不交税的,如果有了负所得税,负的数额越多,所获得的负所得税就越多,对于应纳税额是0以及0以下的人而言,税负也就不一样,因此负所得税也可以起到调节这部分人收入分配的作用。负个人所得税,对促就业和稳消费能起到一定作用当前,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压力有所增加,消费增长乏力,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这种形势下,若实行负个人所得税政策有哪些好处?对于促就业和稳消费能否起到相应的作用?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47亿元,同比下降6.7%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对此,施正文认为,现行个税政策通过提高起征点、降低税率等措施来调节社会分配,只对有应税所得的人起作用,但对于够不到起征点的真正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并不能享受政策利好。“负所得税则恰恰有助于弥补这种缺陷。它是财政支出手段,因此可以有效弥补税收手段的不足。”他说。不仅如此,负个人所得税还可以促进就业。施正文分析,适用负个人所得税的前提是要有工作。“所以它实际上是激励人们就业,而不能养懒汉,这是它和其他补贴的根本区别。”此外,纳税人以现金交税,负个人所得税发的也是现金,对于真正的低收入群体而言,现金发放更便于他们直接消费。“从这几个层面上来讲,负所得税确实对促就业和稳消费能起到一定作用。”施正文说。负所得税,与发放消费券不可互相替代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相当多的省市启动了消费券发放工作。与发放消费券促消费相比,负个人收入所得税政策有哪些优缺点?梁季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政策推出的灵活性来看,消费券的发放更为灵活,可以很快推出来,因为消费券发放目前都属于地方政策,由地方财政负担。但负个人所得税涉及税制安排,税制的改革需要在中央层面推动,所考虑的因素会更多更复杂,推出的速度可能不及消费券。从拉动消费角度看,消费券对消费的激励更直接,必须消费才能使用,消费以后可以带动经济。但负个人所得税是间接的,它要先把钱发到低收入群体手里,这就有不确定性,这些人未必去消费,在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的情况下有可能用来储蓄。从覆盖人群角度看,负个人所得税的针对性更强,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而消费券是对所有人都有利,不管高收入者还是低收入者,只要消费就能享受到福利。如此看来,负个人所得税的总体规模可能会小于消费券。温来成则表示,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从结果来看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导向,实际上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温来成说,消费券通常会针对特定商品,且消费券大多数由地方财政负担,要考虑地方的承受能力。从国外的情况来看,消费券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比如有一种食品消费券,就是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给他们免费午餐。还有一种教育消费券,只发给学生,这些都是对特定群体发放的。“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或行业,发放消费券的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放到整个地区或者全国范围来讲,这个力度就很小了。”温来成说。在施正文看来,消费券一般没有附加条件就可以使用,而负所得税的前提是必须有工作,“这些政策都是政府促消费稳经济的手段,二者不可互相替代。”稳经济需要政府采取组合式工具,负所得税可以弥补现行政策的一些缺陷,但不能直接代替其他工具。可尝试在部分地区进行短期试点当前背景下,这项政策在我国是否可行?对此,温来成认为,国家在制定促消费政策时要统筹兼顾。从宏观上来讲,只能更多地寄希望于通过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居民收入的增加,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再反过来拉动经济增长。“负所得税也好,消费券也好,只能适合一些特定群体。”温来成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像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负所得税,目前我国城乡低保覆盖的人口总规模在4000万人左右。温来成表示,现在的情况是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餐饮、交通、旅游等行业困难较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群如果失业,实在有生活困难,可以对他们实行负所得税政策。“但这也得有一定的前置条件,就是地方财政能拿出来这个钱。”温来成强调,从眼下来看,各地财政普遍吃紧。温来成介绍,个人所得税目前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四六分成,60%归中央,40%收入归地方,所以只有40%的空间留给地方来支配。“能不能够实行?在多大范围内实行?首先要考虑资金问题。”5月份,餐饮收入3012亿元,下降21.1%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梁季则认为,从整体税制角度来看,我国个税起征点比较高,大多数人本就不用交税,如果实行负个人所得税制度,意味着会有相当多的人通过这项政策获得补贴,这在税制上是不匹配的。换句话说,如果要实施负所得税制度,就要保证有更多的人交税,起征点就要低一点。现在本来很多人就不交税,又有大量的人通过负所得税拿补贴,财政压力会很大。而且,“整个税制改革周期会很长,修一次法并不容易。”梁季强调,实行负所得税,需要进行全方位的论证,要测算政策的覆盖面、征管上是否可行等。从具体征管角度来看,施正文提到,负个人所得税是针对个人综合所得来征税,“个人收入信息很难准确掌握,信息如果不准确,最后就有可能补贴不公平。”梁季也提到信息准确的问题,一旦政策出台,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人假就业?因此,施正文认为,政策的设计上既要兼顾财政承受力和居民的实际困难,也要考虑公平。在施正文看来,以负个人所得税这样一种制度来实现对真正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是好事,可以尝试在部分地区短期试点。“负所得税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运用比较普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那可以在哪些地方试点?就现状而言,低收入群体更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应该更积极地去做试点,但这些地区的财力通常也会比较紧张,相反经济发达地区可能低收入群体相对不那么多,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对此,施正文认为,补助、保障等涉及基本公共服务问题,基本生存保障中央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些试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做。”施正文说,发达地区财力强,可以自己多承担一些,试点范围更广一些;对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应给予支持,可以搞专项转移支付,但也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7年、5个证券账户、赚超5400万元、罚1.09亿元。身为券商资管中高层管理人员,却借用他人账户大肆买卖股票,七年时间交易累计交易额达146亿元。事发后,监管对其罚没近1.1亿元。近日,上海证监局公布的一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再次对证券从业人员违规违法炒股,敲响了警钟。根据处罚决定书,海通资管前任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刘某在任职的7年时间里,先后利用“秦某珍”等5个证券账户持有、买卖股票,通过个人使用的手机和电脑设备委托下单共计24623笔,占总委托下单笔数的89.37%,累计交易金额约146.82亿元,盈利约5463.87万元。上海证监局决定,没收刘某上述违法所得,并对刘某处以等值金额的罚款,合计1.09亿元,创近年自然人罚金记录。。7年盈利近5500万根据公开信息,刘某,男,197X年12月出生,住在上海市长宁区。2013年9月24日至2020年6月3日期间,刘某先后任上海海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海通资管”)研究员、投资经理、权益投资部副总监(主持工作),为证券从业人员。2013年9月24日至2020年6月3日期间,刘某先后利用“秦某珍”、“许某兰”、“周某玲”、“毛某东”的海通证券信用账户,以及“王某华”的海通证券普通账户(下称“秦某珍”等5个证券账户)持有、买卖股票,通过刘某个人使用的手机和电脑设备,委托下单后盈利约5463.87万元。上海证监局认为,刘某作为证券从业人员,利用“秦某珍”等5个证券账户持有、买卖股票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第四十条第一款关于禁止从业人员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规定,构成《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七条所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员,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违法行为。对于刘某的违法行为,上海证监局采取了“没一罚一”的处罚,总计1.09亿元的金额。根据规定,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刘某需将罚没款汇交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到期不缴纳罚款的,上海证监局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钻空追责时效,“甩锅”毛某东刘某的相关违法事实,根据相关情况说明、相关证券账户资料、银行账户资料、询问笔录及交易所计算数据等证据,足以认定刘某的违法行为,但刘某及其代理,人在两次听证会和陈述、申辩材料中提出了申诉。综合来看,刘某认为自己的买卖行为,已过行政处罚追责时效,且认为盈亏计算不当,将部分盈利“甩锅”给共同出资的毛某东。刘某主张,自己案涉违法行为分为3个阶段。其中,2013年9月24日至2015年5月期间,买卖股票的行为已过行政处罚追责时效;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其买卖股票的行为应认定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不应认定为从业人员违法买卖股票,根据从轻和特别法优先的法律适用原则,应当适用《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一条;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3日期间,其已将毛某东、王某华、周某玲等3人的证券账户、银行卡、U盾等,全部交给了毛某东,由毛某东自行交易,不存在违法行为,不应予以行政处罚。刘某还申辩称,自己已于2015年停止使用许某兰、秦某珍账户,已过行政处罚追责时效;并且其使用证券账户内资金由刘某和毛某东共同出资,收益部分归毛某东,因此盈亏计算不当,建议重新计算本案盈亏。上海证监局认为,该案2020年8月立案调查,并未超过追责时效,而且在2013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刘某存在利用他人证券账户持有、买卖股票的行为,该行为持续到现行《证券法》施行之后。2014年修正的《证券法》及现行《证券法》,均禁止证券从业人员违法持有、买卖股票行为,且对该行为处罚幅度未作调整,故不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3日期间,案涉的“毛某东”、“周某玲”、“王某华”3个账户虽由毛某东操作,但其操作是为刘某服务,账户资金来源于刘某,涉案期间证券账户中的股票实际持有人为刘某,认定该涉案期间刘某行为违法无误。结合在案证据,2013年9月24日至2020年6月3日期间,刘某先后利用的“秦某珍”等5个证券账户的资金来源于刘某。没有证据显示证券账户内资金存在由毛某东出资、收益归毛某东的情况。因而上海证监局认为盈亏计算并无不当。内幕交易刑事审判尚未判决在刘某及其代理人的主张中,还针对重点提及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中确定的罚款金额过高,远超当事人承受能力”一事。上海证监局认为,对刘某的处罚建议,已综合考虑了违法事实、情节与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确定的处罚幅度适当。“结合在案证据,刘某并未主动中止违法行为。刘某提出的家庭情况困难,不属于《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刘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已在刑事审判阶段尚未判决,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法制办等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8号)第一条第三款规定,不宜对刘某进行行政处罚。换言之,除了行政处罚外,刘某或将面临其他处罚。...
消息人士称,中国巨头腾讯与字节跳动正在展开新一轮裁员,或涉及数以千计的员工。综合《华尔街日报》与《信报》的报道,两家公司的现任和前任员工透露,以往公司的裁员重点主要是重组亏损业务和非核心部门,但随着疫情促使政府采取严格的封控措施,部分公司开始将裁员扩大到核心业务。了解裁员情况的员工说,腾讯计划今年年底前在不同的业务部门裁员,将波及一些核心业务,而且可能会影响到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据悉,微信运营团队正在裁减数十名从事视频号服务的员工。消息人士指,腾讯的游戏部门已开始对一个运营游戏玩家社区的团队裁员数十人。未来数月,多个内部游戏开发工作室可能也会裁员,因预计中国政府批准的游戏项目会减少。据悉,腾讯仍未确定最终的裁员人数,但可能至少涉及数以百计的员工。另外,字节跳动的现任员工称,自5月以来,该公司在有约300员工的上海一家视频游戏开发工作室中,已解雇了逾半数人,该工作室已于6月初解散。公司也从一个游戏发行部门裁员数十人。此外,有现任和前任员工指,由于教育领域的需求不旺,字节跳动正在从其教育部门削减约3000人。至于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据现员工和前员工称,该公司自5月以来一直在裁减游戏、直播等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的人员。...
顾城拒绝“刷脸”回家。每次到小区门口门闸前,他都拒绝对摄像头亮出脸,而是直接叫保安开门,有时遇到别人刷脸开闸,他就尾随在后一起通过。顾城租住在天津诚基经贸中心(下称“诚基中心”)。2021年3月他搬入时,被告知小区只能刷脸进入,没有其他进入方式。想要入住,顾城必须向物业公司提供自己的人脸信息。图/视觉中国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的一种,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每个人只有一张脸,如果人脸信息被随意采集和滥用,隐患极大。近年来,尽管保护人脸信息的法律法规层出不穷,但公共场所的人脸采集设施越来越多。202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脸识别的司法解释正式实施,要求物业公司不得将人脸识别作为唯一的通行验证方式。据此,顾城起诉物业公司,要求物业公司为他提供其他通行验证方式,同时删除他此前提供的人脸信息。2022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判决,支持了他的诉求。“凭什么强制我刷脸进门?”2021年3月,26岁的顾城在网上签约租住了诚基中心的一套公寓。在拎包入住当天,他从房屋中介口中得知,小区只提供人脸识别的方式出入。“因为房子我已经签了,如果不住的话,还得付违约金。” 顾城与多数怕麻烦的租户一样,虽然心生怀疑,但还是硬着头皮让物业拍照录入人脸,登记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安顿下来后,顾城发现,人脸识别机旁边就有刷门禁卡的位置,但物业不给办理门禁卡。他曾向保安询问,对方表示人脸识别是“为了业主的安全”,物业人员则答复他,安装人脸识别门禁,经过了业主委员会的同意,还有街道和社区这些官方组织的参与。诚基中心的“刷脸”系统的确是为加强防护启用的。这是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商务核心区的商住两用小区,由2 栋 33 层和 1 栋 50 层的超高楼宇构成,拥有居民住房 5536 套,商户 400 家,容积率达 17.5。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诚基中心就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的装置,原计划在2020年6月调试启用,但由于新冠疫情的暴发,在2020年2月前后,这套系统就被提前启用。天津市在2020年1月24日启动《天津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预案》一级响应。“我们以高度的敏感性对形势进行了预判,经过多个部门的研究商讨,决定紧急启用人脸识别系统。”社区党委书记陈思延在2020年2月公开表示,要保障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必须进行人防+技防相结合的模式,基本原则就是“堵住口、卡住门、看住人”。启用人脸识别系统,是诚基中心“技防”的重要一步。陈思延还介绍,诚基中心的人脸信息数据通过四种方式采集:一是网格员上门入户采集;二是居民自主到物业公司客服中心采集;三是居民自主采集,然后微信发给网格员;四是居民把照片以邮件形式发到社区邮箱进行采集。但顾城意识到,如果只有“刷脸”一种选择,可能侵犯他自己的权益,“自从住进诚基中心以后,我就一直疑惑:凭什么强制我用人脸识别进门?”他表示,诚基中心的物业并不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采集我的人脸信息之后,怎么传输,怎么使用,存储在哪里,我都一无所知,我不想把人脸信息交给这种没被证明可信任的机构来管理”。顾城的担忧不无道理。北京炜衡(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冬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或是强监管领域的银行等机构,合规体系相对完善,但一些小的企业,尤其是小物业公司,则是漏洞百出,明文存储敏感个人信息是常态,也不把用户人脸信息和身份信息分开存储。与用户的数据安全相比,小公司会更注重成本和利润。魏冬冬说,许多小物业公司购买的数据处理设备比较落后,并没有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她甚至了解到,有的物业公司的人脸识别设施和员工考勤指纹打卡的设备价格都极为低廉,而设备供应商愿意低价供货的原因,就是为了收集用户的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用户的信息可以拿去卖钱,给供应商增加收益,所以很可能你我的人脸早就不知道被转卖了多少手了。”魏冬冬说。作为敏感个人信息,人脸信息具有唯一性、易获得性和安全性三个特性。魏冬冬说,其中,“唯一性”在于不可变更,“密码丢了可以更改,但人只有一张脸,只有这一把钥匙,如果被盗,是无法更改的”,而“易获得性”在于,只要远远安一个摄像头,就可以获取人脸信息,这导致人脸识别技术便于用来跟踪人的行踪轨迹,这就引申至“安全性”。“由于人脸信息和人是绑定的,需要真人到访才能提供,较难仿冒,人脸常被用于关键场所的出入身份验证和支付验证等重要场景,但近年也出现了利用人脸图片、3D模型和深度合成技术制作的视频骗过人脸验证的事件。”魏冬冬说。如何处理人脸信息才算恰当?魏冬冬说,无论是物业还是写字楼要收集人脸信息,首先应获取个人的单独同意,让其在载明人脸信息处理规则的清单上签字,获得同意后才可采集人脸信息,与此同时,还应给住户提供替代的通行方式。天津诚基经贸中心的人脸识别门禁。图/受访者提供采集了人脸信息后,也要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去处理。魏冬冬介绍,首先在信息比对的环节,应尽量在本地完成人脸信息的比对,减少传输过程;其次,若需存储,不存储人脸照片或视频本身,一般需要处理成“消息摘要”。消息摘要就是将任何一张人脸信息使用算法将其“翻译”成一串唯一的字母数字组合,由于消息摘要是不能逆向还原为人脸信息本身的,所以可以防止人脸信息本身的泄露。不过,魏冬冬指出,前述这些措施都只是推荐性国家标准的要求,不是强制性法律义务,只能作为行政执法的参考,而非直接的执法依据,对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还有赖于国家网信办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出台的人脸识别保护的细则、标准。一审曾败诉202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下称《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生效施行。在法学界看来,这份司法解释对处理人脸识别信息进行了有力的规范,其不仅规范了宾馆、商场、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经营场所、公共场所和物业公司的采集人脸信息行为,还涉及举证责任和维权合理开支等细节。对于顾城遇到的情况,《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第十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建筑物管理人以人脸识别作为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出入物业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不同意的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请求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的,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这意味着,顾城对物业采集人脸的拒绝“有法可依”。司法解释实施第二天,顾城再度向物业公司表达拒绝刷脸的诉求,要求其他通行方式,但仍然被拒绝。2021年8月9日,他委托律师向物业公司快递律师函,对方在8月19日签收后仍无回应,他决定起诉。同年9月3日,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对顾城的起诉立案,案由为“隐私权纠纷”,被起诉的诚基中心物业公司全名为兰州城关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下称“城关物业”),顾城的诉讼请求包括物业删除他的人脸信息,停止对他人脸信息的处理,并出具相关信息已删除完毕的书面证明,为他提供其他能保证隐私权的便利出入诚基中心的方式,以及赔偿律师费和诉讼费用。顾城方除了援引《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第十条和第八条之外,还提到当时已由全国人大通过,即将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五条: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个人有权撤回其同意。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提供便捷的撤回同意的方式。顾城诉称,他曾多次要求城关物业删除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并提供其他合理验证方式,但对方明确表示拒绝。城关物业拒绝删除他的人脸识别信息,使用人脸识别作为出入服务区域的唯一验证方式,侵犯了他的人格权,违反了处理人脸信息需要遵循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城关物业辩称,人脸识别信息采集是通过业主委员会、综合治理办公室、社区、街道办共同完成的工作,同时在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进行联网监控,符合现在疫情管控要求,顾城的人脸信息只在门禁上使用,存储在内部数据库和硬盘里,该数据库没有跟网络连接。和平区法院采信了城关物业的观点。法院认为,鉴于诚基中心居住人员众多,使用顾城人脸信息,是按照天津市疫情防控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确为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和需要”,此外法院还认为,顾城提供的相关证据,不能证明城关物业侵犯了他的隐私权。据此,一审法院驳回了顾城的全部诉讼请求。“一审败诉有点出乎意料。”顾城说,“案情很简单,法条也很清晰,觉得法院最多不支持赔偿律师费,但是不会在问题定性上产生分歧。”劳东燕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长期关注个人信息保护,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顾城案的一审判决“对于现行的法律规定理解明显是错误的”。她指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撤回同意就可以删除,而根本没有规定必须证明数据处理者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个人才可以行使删除权。“如果像顾城案一审法院这么理解的话,任何个人都势必会败诉,因为个人根本没法证明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除非个人信息已经被泄露了,但即使泄露了,也很难证明是谁泄露的。”她说。劳东燕还提出,一审法院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因素,而驳回顾城的诉求,也存在对法律的理解偏差。“疫情已经不能说是突发状态,更何况《个人信息保护法》和《人脸识别司法解释》都是疫情期间公布的,自然可以推断是适用于疫情期间的。”她指出,一审法院可能过多地考虑到了疫情防控需要,“但是疫情防控也应该守法,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不能把临时性的政策性规定凌驾于法律之上”。顾城决定上诉。他与律师复盘,一审之所以败诉,有可能是因为案由被定为“隐私权纠纷”,由于他无法证明自己的信息已被泄露,因此无法认定隐私权受到侵害。二审上诉时,上诉案由变为“个人信息保护纠纷”,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举证责任在物业方。2022年5月18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二审判决,支持了顾城的诉求。法院认为,城关物业于2020年2月启用人脸识别系统作为业主及物业使用人出入验证方式,能够更精准识别出入小区人员,使小区管理更加安全、通行更加高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是,顾城办理入住时,虽然同意城关物业提取其人脸信息作为通行验证方式,但此后多次就城关物业提取人脸信息作为唯一的验证通行方式提出异议。城关物业拒绝为顾城提供其他验证方式,这种做法与《人脸识别司法解释》第十条相悖。因此二审法院认为,城关物业应积极履行法律义务,删除顾城的人脸信息,并为其提供其他验证方式,并承担顾城因本案诉讼支出的律师费等合理费用。有必要考虑单独立法如今人脸识别装置在全国各个小区“全面开花”,如何规范物业公司对住户人脸的采集行为?地方法规已经先行一步。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郭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3月1日,最新修订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施行,其中增加了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进入物业管理区域或者使用共有部分。”郭兵曾参与修订《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的听证会,并针对人脸识别信息的保护提出建议。当时,他的身份除了是法学专家,还是“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的发起人。那是在2019年10月,身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年卡会员的郭兵,被通知未经注册人脸识别,其所购年卡将无法正常入园,他不愿被采集人脸信息,要求退卡退费被拒,于是将动物世界告上法庭。经法院判决,动物世界最终删除了郭兵办理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赔偿了他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2020年,在这起引发广泛关注的诉讼期间,《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开始修订,在全国率先启动强制人脸识别禁止性条款的地方立法。紧随其后,《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在2021年开始修订,其中更加明确了业主委员会及委员、候补委员和物业服务人等主体,不得泄露业主信息或者将业主信息用于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同时明确了物业服务人不得以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的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我国首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在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出了对生物识别信息作为敏感个人信息的特别保护,其中指出:“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与普通的个人信息相比,《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处理个人敏感信息应该进行更多的告知,包括相应的风险,以及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但是,在劳东燕看来,《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一般个人信息和敏感个人信息做了区分,体现了强化保护后者的精神,这种“强化”仍有明显的不足之处。“突出保护敏感个人信息的地方,其实只在于征求同意的环节,其他地方和普通个人信息几乎没有差别,并没有在实质上抬高法律保护的门槛。”劳东燕认为,从法律层面来说,如今对生物识别信息的保护依然是是远远不足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必要考虑对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单独立法,不应放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框架下来保护。劳东燕还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这一条款存在用“公共安全”作为“口袋”的嫌疑。“如果对这里面的‘公共安全’做扩张性的解释,实际上就意味着除了家里,几乎所有地方都可以安装人脸识别装置,比如地铁、小区,甚至楼道。”她认为,当以“公共安全”作为理由写入立法后,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解释和限定,不然就可能将过滥的人脸信息收集予以合法化。此外,人脸信息收集的滥用,可能造成大量的信息泄露,产生许多事故和纠纷。“当问题洪水一般涌来,会给后端的监管和执法带来特别大的压力,而执法资源是有限的。”劳东燕说,除了信息采集的滥用,还要关注对信息的保管与使用环节的规制,以及如何更好地行使删除权。2019年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时,郭兵曾要求在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的见证之下,动物世界删除他的人脸信息,但没有获得法院支持。“我到现在仍然认为,这是删除权的最佳实现方式。”他指出,在顾城的案子里,城关物业自称将人脸信息存储在“内部数据库和硬盘”,难以确保保密性,而对于顾城的“脸”到底删没删,也不能听信对方的一面之词。...
“全球锂的总量足够,涨价很大原因是炒作。”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近日的一场访谈中说到。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各种原材料涨价非常明显,锂、镍、钴、六氟磷酸锂、隔膜甚至石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涨价,其中涨价幅度最明显的当属锂和镍。锂的涨价可谓用疯狂来形容,一方面锂矿可以拍卖出天价,而另一方面锂矿石也持续拍卖出新高。上个月,四川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54.3%的股权在经历了五天五夜的拍卖后以20.002亿元的价格被拿下,而起拍价仅为335万元,最终价是起拍价的596倍,可谓天价锂矿拍卖。而另一方面,澳洲锂矿Pilbara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在采用拍卖的方式出售自己的锂辉石,最近的一次拍卖成交价为7017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7万元/吨),与上一次5955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万元/吨)相比,也创造了新的拍卖纪录。此外,此前镍价也一度飞涨,被业界称为“妖镍”,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从29770美元/吨(约为人民币18.8万元/吨)疯涨到了10万美元/吨(约为人民币63万元/吨)。动力电池原材料的暴涨也传导到了下游,动力电池企业也不得不进行涨价,而车企也在最近两个月开始了一轮新的涨价。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业态还不够成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动力电池原材料疯狂涨价就是典型的例子,在短时间内被疯狂炒价。那么,动力电池原材料究竟缺不缺呢?哪些原材料正在被进行炒作?又是以何种方式炒起来的呢?一、锂矿储量丰富 足够电动车产业发展在本轮涨价过程中,涨价最为明显的就是锂资源,那么锂资源的储量究竟如何呢?这里我们来看一组数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经探明的锂资源大概有8000万吨,储量大概有1700万吨。这意味着大概有1700万吨锂是可以直接进行开采的,而另外还有大量的锂资源分布在自然界。碳酸锂媒体报道显示,每1GWh磷酸铁锂电池需要使用86吨金属锂,1GWh三元锂电池需要使用100~125吨金属锂。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出货量为311GWh,如果以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各占一半来计算,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行业共消耗了约3.28万吨锂金属,和1700万吨锂资源的储量相比并不算多,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都不会出现锂资源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不断改善,对锂资源的需求也会减少。锂资源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矿石、盐湖和粘土锂,其中矿石和盐湖占了总储量的84%,而目前对于这两类产品的提取和开发已经非常成熟了。青海锂盐湖对于国内电动汽车产业来说,锂资源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国内储量不足,中国锂资源占比不到全球总量的10%,部分矿场开采难度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生产锂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74%。不过,目前国内企业已经在南美锂三角、北美、澳洲等锂矿丰富的地方进行布局了,而且国内的盐湖提锂也进展迅速。整体来看,锂资源并没有到非常短缺的程度。镍则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材料,其储量也非常丰富,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镍储量为9400万吨,而资源总量达到了2.7亿吨,含量比锂资源还要丰富。而目前只有三元锂电池采用镍元素,以现有的储量来看,未来几十年也不会出现镍短缺的情况。因此,目前锂元素和镍元素疯狂涨价,除了产能跟不上的原因之外,另外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人进行炒作。除了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持有这个观点,蔚来董事长李斌就曾直指碳酸锂的涨价有投机性,有人在炒作。公开信息显示,曾有多位业内人士反映,去年第三季度有贸易商趁着矿企季节性的减产而积极囤货后导致下游采购难度增大,锂价被拉升。二、锂矿拍卖价格翻近600倍 背后推手浮出在炒作锂矿的事件中,最出圈的无疑是20亿元天价锂矿。5月16日,四川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斯诺威矿业)54.3%的股权被拍卖,公司拥有川西地区德扯弄巴锂矿的探矿权,而后者属于属于特大型锂矿。原来计划一天就结束的拍卖活动持续了五天五夜,竞买方从最初的7人陆续增加到了20人,一直维持着小幅度的加价,5月20日深夜竞价超过5.6亿元,虽然和起拍价的335万元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仍不及数年前市场价值评估的一半金额。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在5月21凌晨5时,一位竞买者打破了此前一次5万的加价幅度,直接将竞拍价格提升到了6.6亿元,二十分钟后,价格被抬到了9亿元,两个小时内,拍卖价格就冲上了10亿元。而5月21日早上7时48分,这场拍卖终于落下了帷幕,一位竞买者出价20.002亿元,最终拿下了这一拍卖标的。最终这一锂矿的成交价格翻了596倍,吸引了约97万人次围观,出价记录多达3448次,延时3418次。拍卖成交确认书不过,这一矿产的的拍卖价格明显高于同期行业水平,折合来算,斯诺威锂矿收购价折合每吨碳酸锂7377元。有数据显示,该矿需要卖到35万元/吨的碳酸锂价格才能够回本,而这还是在不考虑开发投入成本的情况下。整体来看,购买者想要通过这一矿场来实现盈利难度非常大,但这一行为却将锂矿的价格维持在了一个比较高的高点。那么,如此大动干戈的一场拍卖,最终究竟落到了谁的手里。拍卖信息显示,四川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股份拍卖最终得主为谭威,不过谭威此前并不为外人所知。有市场人士进行检索之后,将目标锁定了一位名下有三家矿业公司的“谭威”身上。企查查显示,谭威身兼贵州三都石友源矿业有限公司、独山县万富山矿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谭威为独山县万富山矿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经过企业关系穿透显示,独山县万富山矿业有限公司与乐山协鑫科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存在联系,而后者则是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公司。但此前,《科创板日报》曾表示,“包括协鑫能科在内的协鑫系已完成对斯诺威矿业99%的债权以及43%的股权收购。同时,协鑫能科确认参与斯诺威矿业股权拍卖。”有媒体报道称,其中一位接近此次竞拍的人士确认,协鑫和宁德时代等公司参与了拍卖。协鑫集团是一家以煤电运一体化、新能源硅材料产业链、新能源装备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企业集团。目前该公司已经明确要进入电池材料、锂矿等新能源上游材料端。结合这些信息点来看,协鑫集团应该就是此次天价拍卖案背后的操盘手,不过其也抬升了锂矿的投入成本,为锂矿居高不下的价格又加了一把火。事实上,关于锂矿的争夺战也不仅仅是一起案例。2021年底,宁德时代和赣锋锂业就针对千禧锂业发起了一场明争暗斗。先是赣锋锂业以2.8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8亿元)的报价与千禧锂业达成完全收购协议。随后宁德时代就开出了2.9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的收购价格,且愿意给赣锋锂业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697万元)的赔偿金。就在宁德时代似乎要稳操胜券时,美洲锂业对外宣布将出资约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6.8亿元)拿下了千禧锂业,还向宁德时代支付了2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4亿元)的违约金。而千禧锂业的在短短几个月内也升值了8亿元,矿产企业如此大手笔的收购,显然都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整体上来看,最近一段时间,锂矿已经成为了香饽饽,不少企业直接斥巨资将锂矿收入囊中,而掌握了大量的原材料之后,在定价上也会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让锂的价格居高不下。三、澳大利亚矿商拍卖矿石 售价屡创新高斯诺威矿业拍卖的过程中虽然造成了锂矿价格的提升,似乎并不是主观意愿推动了锂矿的价格,但澳大利亚的锂矿公司Pilbara则刻意提升了锂矿石的价格。Pilbara是澳大利亚最大的硬岩锂矿商之一,先后与天宜锂业、赣锋锂业、浦项制铁等企业签署了长期供货协议。从2021年7月29日开始,Pilbara首次开启了锂辉石精矿的拍卖,将矿石买卖变成了拍卖行为。几乎是Pilbara开始拍卖的同时,锂的价格就开始不断增长,也有人将Pilbara的拍卖价格视为锂的市场价格。今年5月24日,Pilbara拍卖的锂精石成交价格为5955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万元/吨),当时已经创造了新的价格。根据当时行业人士的测算,拍卖者将矿石提炼后,锂盐利润约有5.1万元/吨。Pilbara锂矿在这之后,锂的价格略有回落,跌破了50万元/吨。但尽管如此,Pilbara并没有停下拍卖的步伐。今年6月23日,Pilbara表示将在电子交易平台Battery Material Exchange(BMX)进行锂精矿的拍卖。而在预拍卖中就完成了拍卖,成交价6350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3万元/吨),较上次成交价上涨6.6%,再次创下新高。在按照比例调整锂含量和运费之后,此次锂精矿的拍卖价格可以达到7017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7万元/吨)。按照目前的锂行情来看,此次拍卖锂矿加工成锂盐后的利润仅1.88万元/吨,较上次拍卖有所下滑。尽管拍卖者的利润有所下滑,但Pilbara却并不打算收手,今年7月份还将会掀起新一轮的拍卖活动。该公司CEO戴尔·亨德森(Dale Henderson)在公告中表示,“与最近市场关于锂价已见顶的说法相反,公司与客户的定价结果表明锂需求仍然非常强劲,在可预见的未来前景持续乐观。”由此可以看出,Pilbara正在主动的哄抬锂价,直接推动了锂矿的涨价。而拍卖者的热情也没有减退,也都参与了这场由Pilbara主导的锂矿石涨价事件。四、期货市场波动大 锂镍都受到影响除了矿场之外,期货市场的波动也会将原材料的价格炒起来。其中最典型的就属“青山镍”事件了。今年3月份,伦敦金属交易所的LME期镍报价进行了一次大幅增长,从29770美元/吨(约为人民币18.8万元/吨),猛涨到55000美元(约为人民币34.7万元)。而在一天后,这一增长趋势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还进一步增长了,当天就疯长至10万美元(约为人民币63万元)。短短两天时间,镍价经历了恐怖的增长。而在2020年初的时候,镍价还仅为1万~2万美元(约为人民币6万元~12.6万元)。这主要是国际资本嘉能可进行的恶意抬价行为。镍作为一种价格波动比较大的原材料,为了保证镍价的稳定,国内镍王青山控股一直持有20万吨镍远期空单用作套期保值。镍只要镍价平稳,这20万吨空单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问题,或者青山控股拥有足够的交割品也就是20万吨镍也不会面临损失。期货市场的规则是到期必须交割,而恰逢俄乌冲突,导致俄镍供应不足,青山控股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俄镍导致其交割品不足。而嘉能可此前已经掌握了伦敦金属交易所仅80%的镍期货,青山控股也无法从伦敦金属交易所拿到价格合适的镍。简单来说,青山控股被逼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其必须要有足够的镍来进行交割,或者就要在到期后进行平仓,被迫卖出手中所持有的镍,否则就要持续追加保证金。不过,伦敦金属交易所很快就发现了这件事,停止了镍的交易。之后,镍价有所回落,但较低位仍有不小的增长。整体来看,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的原因有多个,孚能科技高级副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张峰曾在采访中表示锂涨价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矿的扩产周期比较慢,矿厂至少需要3年才能完成扩张开发,而动力电池工厂的建设周期在1~2年之间,这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二是物流,疫情的原因导致物流出现问题,原材料运输出现问题。最后一个原因则是技术突破还没达到临界点,对部分原材料的依赖非常严重。但在原材料足够丰富的情况下,有企业参与炒作却也是矿产原材料涨价比较迅速的原因。五、电池行业开始反击 加大买矿节奏有人炒价,就需要有人出来应对,目前来看动力电池企业都在极力应对这种趋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买矿,从源头稳定价格。从近段时间的动作来看,国内头部的几个电池公司都在进行锂矿的投资布局。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近期在锂矿方面的布局宁德时代目前已经是江西升华的第二大股东了,持股比例为20%,而后者手握宜春的采矿权限。宜春被称为“亚洲锂都”,拥有世界最大的锂云母矿,氧化锂的可开采量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正因为如此,宁德时代近些年来也加强了宜春地区的布局,已经在此规划了一座工厂。江西升华某办公楼除了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也频频在宜春进行投资布局。去年3月25日,国轩高科发布公告称与宜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合资矿业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宜春市对于锂矿的开发也非常积极,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划,该地区每年碳酸锂产量将会超过12万吨,可供218GWh磷酸铁锂电池或169GWh NCM三元锂电池使用。亿纬锂能也加快了在矿方面的布局。1月12日晚间,该公司发布公告称以1.44亿元竞拍取得兴华锂盐约35.29%股权,同时还以5601.58万元受让兴华锂盐13.71%的股权,总共获得了兴华锂盐49%的股权。比亚迪则拥有扎布耶锂业18%的股份,后者在西藏地区拥有多个锂矿的开采权。但国内的锂矿资源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动力电池企业,为了维持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企业还早早就开始了海外布局。宁德时代总部大楼早在2018年,宁德时代就已经通过子公司投资参股北美镍业和北美锂业,在2019年9月,宁德时代接连投资了两家海外矿企,先是通过全资子公司认购澳大利亚锂矿企业 Pilbara Minerals 公司1.83亿普通股,又直接收购了加拿大锂业公司Neo Liquitium Corp逾1000万股股份,并成为该公司第三大股东,获得董事席位。去年9月28日,宁德时代参股公司出资2.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2亿元)入股位于非洲刚果(金)的锂矿项目Manono,而后者是目前已发现的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硬岩锂矿床之一,已探明资源量高达2.69亿吨,推测锂资源储量达4亿吨。今年年初,宁德时代还以以 3.77 亿加元(约合人民币 19.2 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加拿大 Millennial LithiumCorp,该公司在阿根廷北部拥有Pastos Grandes和Cauchari East两个锂盐湖项目,储量共有412万吨碳酸锂当量。另一个动力电池巨头比亚迪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布局。今年年初,智利宣布向国内和海外公司提供五个8万吨锂矿勘探和生产合约的配额,中标者将获得7年的勘探和开发项目以及20年的生产时间。而比亚迪出价6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获授8万吨锂产量配额。最近一段时间,有消息称比亚迪打算在非洲买下6座锂矿山,目前已经达成了收购意向。公开消息称,这6座锂矿折算为碳酸锂可达100万吨,可供比亚迪未来十余年使用。国轩高科也在最近在阿根廷胡胡伊省国家能源矿业公司(简称JEMSE)在签订合作协议,将建立合资公司,在胡胡伊省佩里科自由贸易区建立和运营电池级碳酸锂的精炼厂。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JEMSE具备当地潜在锂矿资源的勘探与其他采矿权。从这些动作也不难看出,动力电池企业们对于核心原材料的投资丝毫不手软,目前都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供应商,这也让一些头部电池企业增强了抗风险能力。此外,动力电池回收也能够补充原材料稳定价格,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都在积极布局。动力电池包结语:锂矿价格或将逐步回落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中最核心的零部件,其价格波动对于电动汽车的的影响都非常明显。而目前由于原材料的持续涨价,动力电池企业正在承担一定的压力。但现阶段,动力电池企业和车企都在积极布局来应对这一问题。从市场行情来看,锂矿的价格几乎已经到了最高点,随着矿厂产能的提升和电池企业的不断布局,锂矿的价格或许会迎来回落。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简介系列: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