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传言称,杭州某资金中介帮基金经理做场外期权,涉事基金经理已达300人。尽管公募机构出面辟谣,但进入8月,基金经理变更愈发频繁。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自8月以来(十天时间),已有超150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其中不乏知名基金。8月6日,易方达丰惠混合、易方达瑞和灵活配置混合等多只基金公告称,基金经理韩阅川因个人原因离任。多只基金由杨康接任。此外,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农银汇理基金、嘉实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等也纷纷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从变更类型来看,部分产品变更是因为增聘新基金经理,部分基金经理变更则是因为公司业务安排或个人原因离任。“近期基金经理频繁变更,可能与前段时间出台的行业限薪政策有关。”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不少明星基金经理选择“奔私”,私募投资策略更灵活,收入待遇也更为优渥。今年5月,林森从易方达基金离职,加入新成立的勤辰资产。随后,韩阅川接管林森手中的易方达瑞弘、瑞通、新益等3只基金。仅3个月后,韩阅川也离职,引起市场一片哗然。韩阅川曾任嘉实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2018年1月加入易方达担任基金经理助理,并于2019年6月开始管理产品。在管时间最长的产品是易方达瑞景灵活配置混合。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韩阅川任职三年多共录得27.78%的回报率,任职期间最高回报达50.63%。接任者杨康,曾任华夏基金机构债券投资部研究员、投资经理助理,后加入易方达,易方达鑫转增利混合是也其任期内管理最久的产品,管理年限不到3年。2019年11月起,杨康和知名基金经理张清华一同管理易方达鑫转增利混合;2020年3月,杨康开始独立管理,截至目前已录得79.44%回报率,对于一只偏债混合型产品来说,表现算得上可圈可点。Wind数据显示,自2019年11月开始管理产品起,杨康任职期间最佳回报达105.84%。接手韩阅川管理的一批产品后,杨康目前在管总规模已达252.88亿元。一名华南地区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固收+管理很有经验的基金经理,在私募市场稀缺。私募规模逐渐走高,主动管理的优秀人才很多,但固收人才不多见。”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变更是因公司安排。8月2日,曾在上两年大火的“白酒LOF”鹏华中证酒(LOF)的基金经理发布变更公告称,自2019年3月开始管理该产品的闫冬离任,8月3日起由张羽翔独立管理。恰逢白酒股大涨,闫冬在该产品任期内(2019年3月-2021年1月)取得了172.99%的区间回报。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鹏华中证酒(A/C份额合并计算)规模为61.46亿元。闫冬并未离开鹏华基金,新任鹏华国证钢铁行业指数(LOF)的基金经理,已于8月3日上任。同时,鹏华沪深300指数(LOF)的基金经理由苏俊杰变更为张羽翔;鹏华中证传媒指数(LOF)基金经理由罗英宇变更为张羽翔,而罗英宇则从张羽翔手中接手鹏华中证传媒ETF及其联接基金鹏华中证传媒指数(A/C)。业内人士表示,鹏华基金如此调整内部基金经理,或与监管规定有关。2019年,监管层对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产品的情况实行进一步规范,要求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最多管理10只产品,被动型产品的基金经理最多同时管理15只产品;如新发基金申报时数量“超标”,则会让基金公司调整。一名基金行业人士表示,指数型产品对于基金经理的行业洞察要求并没有主动管理产品那么高,但频繁切换基金经理对于基金管理并非是好事,对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快速适应有很高要求。与鹏华同期的白酒“网红”还有招商中证白酒(LOF),该产品规模(A/C份额合并计算)最巅峰的时期出现在2021年三季度末,一举突破900亿元大关,直逼千亿。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其规模仍达770.03亿元。该基金的管理人是侯昊,自2017年8月开始管理该基金至今,任职回报达221.91%。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侯昊的总管理规模已超千亿,达1013.89亿元,市场号召力强劲。“指数投资对于普通投资者比较友好,所以得到了很多投资者青睐。”一位不愿具名的风控人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从事熟悉行业,对指数跟踪效率及业绩表现都有所助益,频繁变更基金经理可能会导致投资人赎回。...
都是“唯保费论”惹的祸。表面上是一款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实际上是借由保险通道以优惠价购买药品。这一“伪保险”已被监管盯上。银保监会财险部近日下发《关于部分财险公司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下称《通报》),就直指这种“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的保险异化模式,要求财险公司及时自查。“这种模式通常牵涉到保险公司、保险第三方平台、医药方、健康科技公司等,保险公司端也不止于一两家公司这么做,但由于承保的是已确诊疾病相关药费,因此不算真正的保险产品。目前这一产品已经被叫停。相信这会对医药保险的合规创新起到推动作用。”一名财产险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名为投保,实为买药银保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财产险公司的健康险(均为短期健康险)保费收入达到115.6亿元,同比增长15.4%,在财险公司主要险种中“领涨”,增速明显高于财险公司整体业务增速(9.4%),也高于全行业整体健康险保费增速(4%)。然而,在表现强劲的短期健康险中,夹杂了一些不合规的“伪保险”。根据上述《通报》,近期,在对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开展日常监管和非现场监测过程中,银保监会财险部及相关银保监局发现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险业务急速增长,且基本集中于同类业务模式。具体来说,部分公司与拥有互联网医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关联公司的相关业务集群开展合作过程中,用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方式承保客户因已确诊疾病发生的后期药品治疗费用。并且在实际业务承保中,公司通过将等待期设置为0天、将保险责任终止条件设置为给付一次等方式迎合业务模式需求,保费收入与药品价格相近,从收取保费到支赔款间隔时间较短,且公司未参与掌握核心风险管理环节,业务持续亏损。保险的基础是大数法则,保险合同是一种典型的射幸合同,即当事人一方是否履行义务有赖于偶然事件出现的一种合同。这种合同的效果在于订约时带有不确定性。而上述模式中,承保的是客户已确诊疾病的后续药费,且没有了等待期,明显不符合保险的基本特征。这被银保监会认为是对保险的一种异化。《通报》称,在上述业务中,部分保险公司通过与有关机构合作,使用短期健康险产品实际承担已确诊客户发生频次确定、损失程度确定的医疗费用支出,异化了保险业务,使保险或然事件成为必然事件,会产生两大风险:一是,公司承保的是确定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不符合大数法则、射幸原则等基本保险原理,且无法通过重大风险测试;二是,公司风险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赔等核心环节,均由相关机构掌握,保险公司不掌握自主定价权,也未实质参与风险管理,无法体现保险经营管理风险的基本功能作用。“唯保费论”惹的祸事实上,这种“医药险”在部分保险第三方平台上异常火红,并将服务于患病人群的用药需求作为卖点。但由于带病体本身风险较高、疾病相关数据的获取难度较高等因素,带病体保险一直是保险业内的一个难点,从目前带病体投保情况来看,除了惠民保业务外,其他商业保险几乎都会有缩小保障范围、已知疾病相关风险除外、提高保费等措施。而《通报》中提到的特定药品团体医疗保险显然有着巨大的不同。据上述人士分析,在这个业务模式中,保险其实沦为一个通道,带病体往往是部分昂贵的特药所覆盖人群,而商业保险则成了药企向患者提供优惠的促销包装手段,利用与药企相关或合作紧密的第三方平台或保险中介运作,用团险赔款的形式对客户进行药费折扣补偿,第三方平台或保险中介收取服务费。《通报》中“保费收入与药品价格相近”可以揭示出“药费变保费”的实质。但从《通报》内容看,保险公司进行这一业务处于持续亏损状态,为何多家财险公司还偏要趋之若鹜?上述人士分析,保险公司加入这个模式很大部分原因其实还是为了冲击保费规模。“保险公司在这个模式中并不承担保障风险,就是为了保费变得更好看。在车险市场化改革下,财险公司开始纷纷转向发力非车领域,健康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赛道。”目前,大部分财险公司都开展了短期健康险业务,且赔付整体不高,因此成为重要盈利点,这也是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领域。不过,上述“饮鸠止渴”的方式显然不可取。“这种模式下,险企明知会持续亏损而为之显然不利于公司稳健发展。同时,从更大的层面来看,也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会影响民众对健康保险的正确认识,一方面也会影响正常险种的市场情况。”上述人士表示。《通报》称,针对上述问题,银保监会财险部将会同相关银保监局对相关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同时严令各财险公司及时排查短期健康险业务,“不得开展任何类似的、不符合保险原理、失去保险或然性的短期健康险业务”,并要求各公司在8月19日前提交自查整改报告。...
我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爱好,就是喜欢拉着从来不敢看恐怖片的朋友一起看恐怖片。对于恐怖片零基础的人,我一般都会选择温子仁的《招魂》来作为入门篇,足够经典,也足够不吓人。但我还是高估了我的胆小朋友。片头安娜贝尓的脸一出来,这位朋友就直接叫出了声,接下来的两个小时,ta 几乎全程一边透过手指缝看电脑画面,一边在胸前划着拙劣的十字。结束了这场(对 ta 来说的)煎熬之后 ,ta 认真地问我:所以驱魔真的管用吗?ta 的问题引发了我的兴趣:既然 21 世纪的东方还能存在神婆这种职业,那么在 21 世纪的西方,驱魔人这样的职业说不定也还没有消亡?1. 专业驱魔课,仅售300欧《招魂》整个系列取材于身为驱魔人的沃伦夫妇所经历的真实事件。现实中的沃伦夫妇在 1952 年成立了新英格兰心灵研究协会(NESPR),也是美国新英格兰州最早的“猎鬼组织”,当时的他们年仅 26 岁。在随后的五十年里,他们成为了天主教会认可的驱魔人,被一再召唤去控制各种恶灵。《招魂》电影中的驱魔师夫妇“职业驱魔人” 听起来像是一个属于十九世纪的词汇,可事实上,驱魔人一直都是天主教会中必备的配置,就算到了元宇宙中也是一样。但随着科学唯物观念的普及和近代一些文艺作品的臆构,使得驱魔师在大家的想象里往往呈现出一种负面甚至是滑稽的形象,连教会领袖们也对此有所避讳。然而,在各方关于驱魔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的同时,近些年来,西方世界对驱魔人需求却大幅度增长。据 BBC 报道,仅 2017 年意大利就有多达 50 万人寻求驱魔。但《美国驱魔》的作者估计,全球大概只有 150~300 位得到教会认可的驱魔人。这是一个极度供不应求的行业。在科技发达、无神论普遍存在的今天,驱魔人以及牧师反倒更被需要。这看上去荒谬无比,但数据告诉我们,事实便是如此。梵蒂冈将这产生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 “恶魔活动变得活跃”,而纽约奥尔巴尼的一名牧师在《每日电讯报》的采访中则声称,“是互联网使得恶魔更容易接触到人们”。来自西西里的意大利驱魔师和牧师帕利拉认为,这是因为 “人们对占卜的推崇给了魔鬼乘隙而入的机会”。VICE 的一篇文章则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分析道:我们活在一个生存危机的时代,对牧师的需求激增是对大规模痛苦的反应。但像沃伦夫妇这样体制外异军突起的传奇人物毕竟罕见,最靠谱的驱魔师入行,还是得先进入天主教会体制内。为了改变驱魔人供不应求的局面,从 2005 年开始,位于罗马的宗座使徒之后大学(Regina Apostolorum pontifical university)开设了每年一次、每次为期一周的 “驱魔与解放祷告” 课程。学费是 300 欧元,除了牧师,通过考核的非神职人员也可以参与。根据官方介绍,这门课程涵盖了人类学、现象学、社会学、神学、礼拜仪式、教规、医学、神经科学、药理学、象征学、犯罪学等内容。来参加课程的学员也是各式各样。路透社报道,2018年,来自全球五十多个国家的超过 250 名学员参加了这次课程。他们的身份包括神学家、史学家、心理学家、犯罪学家和医生等等。培训课程的讲演者之一,驱魔人 Cesare Truqui 认为,虽然真正被魔鬼附身的案例非常罕见,但每个教区仍然应配备至少一位驱魔人以应对紧急的情况。“这就和牙医一样,我们不需要每周都去看牙医。当真的出现问题时,你就知道他有多必不可少了。” 他在《梵蒂冈新闻》的采访中说道。2018 年,梵蒂冈教廷也开设了专门的驱魔训练营,还出了专业的教材,里面列出了一系列可能意味着恶魔附体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面部和声音的变化、不合常理的身体姿态、预知未来的能力等等。电影《仪式》(2011)这部电影就讲述了一个神学生去梵蒂冈参加驱魔课程后发生的故事,图为电影中的驱魔课不过,只是花几千块钱上了一周通识教育课,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成为一个驱魔人。罗马天主教会严格要求,只有获得主教的允许或是拥有教廷的认证,才能执行驱魔。不过,教会现在至少给了非神职人员成为驱魔人的机会。从前,教会对其内部的驱魔人的资格要求更加苛刻。根据基督教网站 Aleteia 的介绍,成为驱魔人的前提是拥有罗马天主教牧师的身份,而要成为罗马教会牧师,还先得拿到神学院的学士学位。此外,一个合格的驱魔人还应当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对心理学、精神病学的基础知识”。在驱魔之前,对 “被附身者” 的精神状态进行评估是教会必需的步骤 ——看来教会也承认,“被附身” 的情况也极有可能是精神疾病作祟。从前的很多驱魔人都是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因为神学院只会教授恶魔的危险性及其表现,并不会教你如何驱魔。1992 年,天主教教会的官方驱魔人成立了国际驱魔人协会,他们每年在罗马召开两次会议,分享驱魔经验、新闻与技巧,试图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近几年来,国际驱魔人协会也吸纳了许多非神职人员。但他们仍然需要通过罗马教廷的考核。2. 驱魔人在体制外,比体制内赚得更多成为官方驱魔人的道路铺满了教会的层层考验,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真的想尝试进入这一行业,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成为独立驱魔人,或称 underground 驱魔人,通俗来讲,就是村里跳大神的。国际天主教驱魔人协会主任艾萨克·克雷默在《时尚先生》的一次采访中说,许多协会成员除了不是全职牧师之外,他们和罗马天主教会在执行驱魔时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出现了许多不合格的、未经训练的驱魔人擅自进行驱魔行动,这让他感到害怕。在 reddit 上发布的许多关于怀疑自己遇上了恶魔的帖子下面,网友们也都强调 “一定要去当地教会寻求帮助,千万不要相信网上那些自称是驱魔人的牛鬼蛇神”。如此糟糕的业界口碑并没有阻止大批独立驱魔人涌现。鲍勃·拉尔森便是其中翘楚。他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名精神自由教会牧师,自称是新教驱魔人,与老派的罗马天主教会撇清了关系。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鲍勃·拉尔森就开始周游全国,举办关于驱魔的收费研讨会,还曾通过电视播放他每周一次的 “驱魔例会”。在这种例会中,拉尔森会为买票进入现场的全部观众进行集体驱魔。他甚至还极具商业头脑地为例会设置了家庭票、团体票折扣。集体驱魔在天主教会的观念里是无稽之谈,拉尔森却认为,世界上有一半的人身上附有恶魔 —— 他曾撰文论述摇滚乐与恶魔的深刻联系,或许这就是他 “全世界的一半人都被恶魔附体” 的理论依据。2013 年,拉尔森创办了国际驱魔学校。这是一个在线培训机构,人们可以花费 500 美元或 995 美元来购买不同级别的学校课程。私立学校的学费果然比公立学校高太多,但身处体制外,也能比体制内驱魔人赚得更多。罗马天主教会的驱魔人年薪为 3.5 - 5 万美元,一年中只被允许执行几次驱魔。而独立驱魔人则每年可能执行数百次驱魔,并且每次可以收取高达 500 欧元的费用。国际驱魔学校的资质一直饱受质疑,因为认证该学校的精神自由教会拥有者正是拉尔森本人。对于种种质疑,拉尔森鲜有回应,他只宣称,自开学以来学校已经毕业了一千多人。比起受到各种条条框框限制的天主教会驱魔人,拉尔森在积极接受新技术这一点上倒是十分踊跃。从 2014 年开始,他就开始了通过视频软件 Skype 进行驱魔的生意,收费比现场便宜一些,只要 295 美元。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他声称自己可以通过 Skype “盯上恶魔,抓住它,把它踢回地狱”。尽管在互联网上扮演着人人喊打的小丑角色,拉尔森驱魔和赚钱的积极性似乎都没有受到影响。在《每日野兽》的报道里,他还自豪地声称,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自己已经进行了两万多次驱魔。3. 随处可得的驱魔人装备对于我们这些和教会没有什么关系的普通人来说,大都是从流行文化中最先接触到 “驱魔” 这一概念的。从 1973 年的《驱魔人》,到温子仁的《招魂》系列,被附身后扭曲的肢体和狰狞的表情永远都是恐怖片的绝佳素材。这种情况便需要驱魔人来执行 “重大的驱魔”。电影《驱魔人》(1973)来源于 1949 年一起真实的驱魔事件,图为电影剧照在天主教传统观念里,驱魔有三种形式。除了我们最为熟知的 “重大的驱魔”,还有洗礼驱魔和简单驱魔,后两种都只是通过祝福来驱逐对一个人产生负面影响的邪恶,只有 “重大的驱魔” 才会涉及恶魔与附身这样的恐怖片题材。不过电影中那些 360 度的头颅旋转、喷洒红红绿绿的奇怪液体、天花板倒挂飞行等惊悚画面,自然都不会在现实的驱魔场景中出现。新西兰一位兼职驱魔人的神父在采访时描述被恶魔附体的症状,尖叫、大声呼喊、随地吐痰和极其剧烈的声音变化是最为常见的。1999 年 1 月,梵蒂冈发布了修订后驱魔大纲,里面详细说明了重大驱魔仪式的过程和 “指导建议”,供天主教神父使用。仪式内容与我们在《驱魔人》、《招魂》等电影里看到的也都相差不远。电影《驱魔师》(1973)中,驱魔人所使用的电影道具根据梵蒂冈的驱魔指导,驱魔人应当内穿小白衣,外披紫色圣带,先用圣水清洗房间的物件,然后手持十字架,用拉丁语吟诵圣经段落、给房间里的每个人洒圣水、在自己和当事人身上画十字架,最后再用天主教的圣物触碰被附身者。所谓圣水其实就是被祷文祝福过的盐水,只需要食盐、过滤过的河水以及一本圣经,你就可以自己在家制作。圣物包括圣人像、念珠、供奉在圣像前的圣蜡等等。只要接受过祷文祝福,圣物的材质并不会影响其效用。打开亚马逊,从上千的纯金牧师挂坠到九十九包邮的蜡烛应有尽有。你可以自由选择,做一个华丽还是朴素的驱魔人。而一套神父服装加上圣带,在亚马逊上也不过人民币一千出头。这样算来,只需不到两千人民币,你就能够拥有全套驱魔装备。这样看来,无论是拿年薪的体制内驱魔人还是按次收费的独立驱魔人,干这一行的投入产出比都相当高。如今,驱魔已然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潜力无限的新兴产业。既然时代的要求不同,驱魔人的技术也需要更新换代。鲍勃·拉尔森的视频驱魔并不是特例。据路透社报道,在 2018 年的梵蒂冈驱魔会议上,牧师们便讨论到了通过电话将恶魔驱逐出去的可能性。阿尔巴尼亚红衣主教欧内斯特·西摩尼甚至现场演示,通过一台手机念诵拉丁语祈祷文来进行驱魔。尽管是竞争对手,官方驱魔人和独立驱魔人还是在让宗教拥抱科技的路上殊途同归。事实上,通过手机驱魔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运用了。以后驱魔人的装备清单上,除了圣物、圣水和拉丁文圣经,可能还得再加上一部智能手机。要获取这些装备倒是很容易,但天主教会的重重考核和拉尔森式高超的神棍扮演技巧,还是给驱魔人这一职业树立了较高的门槛。但这并不妨碍许多人在看完《招魂》后冲动消费一条艾德·沃伦同款十字架项链,幻想恶魔会因此不敢近身。毕竟在未知的恐惧面前,无神论者、宗教信徒和神秘主义者,也都没有太大区别。...
“一舱难求”不再,运价持续下行“市场缺货,现在船公司都在抢货,价格竞争。”浙江一家货代公司的负责人李林(化名)告诉第一财经,两个月前因上海全面解封而出现过一小波运价反弹,随后就进入了下行通道。“一舱难求”不再,船抢货的状态下,运价开启下跌趋势,而且降幅持续扩大。“以往需要提前一个月订的舱位,目前只要提前一周订就可以了。”李林说,“早定了,价格肯定偏高,船代如果舱位卖不完,就会降价推销。”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显示,2022年7月,地中海、美西、美东以及日本航线的指数环比上个月分别下降了2.8%,3.5%、1.8%和1.9%。根据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与Freighto推出的FBX全球集装箱货运指数,截至2022年8月3日,中国/东亚到北美西海岸的航运价格为6632美元/FEU(40英尺标准集装箱),而中国/东亚到北美东海岸的航运价格为9885美元/FEU;中国/东亚到北欧的航运价格为10463美元/FEU,中国/东亚到地中海的航运价格为10649美元/FEU。其中,自2022年5月20日开始,结束了一波反弹后的中国/东亚到北美西海岸的航运价格就从13698美元/FEU一路下跌至6632美元/FEU,跌幅超过50%。根据李林最新收到的船公司报价,从宁波港到美西的20英尺集装箱运价已降至5000美元以下,40英尺集装箱运价也在6000美元左右;从宁波港到美东航线的20英尺集装箱运价为7000多美元,40英尺集装箱运价则在9000美元左右,和近年来的高位2万美元相比,降低了一大半。“这段时间价格变化很快,不同港口价格也不同。”李林表示,欧洲航线受港口罢工影响,最近价格仍然较高。而东南亚航线的价格已经从最高的2000多美元下降到了600多美元甚至更低,基本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由于更多船东加大了在东南亚的投放,最近中国到越南、泰国等地的海运价格甚至出现了每标箱50美元的超低价。”中国一站式国际物流服务平台“运去哪”CEO周诗豪告诉第一财经,和此前高位振荡的趋势不同,在过去的8周里,运价整体呈现出单向下跌的趋势,而继续下行的空间仍然存在。全球市场疲软,外贸呈现分化在李林看来,当下的平淡主要是因为这几个月本身不是出货旺季,再叠加此前疫情的影响,二季度订单缩减,如今的出货需求也就更少了。随着9月以后出货旺季来临,预计这种状况能有所改变。周诗豪也认为,如果没有特别变化,运价今年预计再跌10%~15%左右就会止住,欧美第四季度的感恩节、圣诞季等节日需求仍然存在,下跌压力会有所缓和。专业航运信息咨询平台信德海事网主编陈洋告诉第一财经,航运和造船企业今年的业绩相对于疫情前来说仍然是可观的,尤其是考虑到今年集运公司基本上都手握长约,“马士基长途航线的长期合同今年占比高达71%”,今年盈利依然会不错。虽然下降到与2021年6月相当的运价,但和疫情前相比,以美西航线的价格为例,仍然比2019年8月的1395美元高出数倍。毕竟因疫情迎来历史性大涨之前,航运业经历的是漫长的衰退周期。不过,在全球市场疲软的背景和预期下,业内人士此前普遍看涨运价或认为高位振荡将维持更长时间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周诗豪提出,从更长期来看,即使南美地区的运价在过去8周里逆势上涨,但由于全球市场需求整体萎缩,再加上港口拥堵逐渐缓解,全球运力效率提升、运力不断释放,整体的运价都将呈现持续下行的态势。陈洋表示,近期运价下行和全球港口拥堵有所减缓有关,虽然“最近欧美各种罢工和港口的情况还不太乐观”。但更大的背景在于,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对全球经济的大环境,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高通胀带给消费信心的冲击,表现出了担忧。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主席李彦庆也提醒称,目前,全球造船市场处于新一轮发展上升期,航运市场需求火爆。但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国际贸易市场波动,叠加新造船市场上升期的不稳定,以及全球范围内加剧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削弱短期经济前景,都有可能对航运及造船企业的经营带来风险。既有运力随港口拥堵缓解而释放的同时,新增运力预计将在明后年加大释放。“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船将交付,这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风险。”陈洋提出,不过,国际海事组织规定的EEXI(现有船舶能效设计指数)将于2023年1月1日生效,这会造成大量的船舶减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前述风险。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EEXI的实施将让全球大部分船舶降速航行,这被业内视为将让集装箱船的有效运力大幅减少。在从看涨或高位振荡到下行的预期变化中,航运价格的未来走势仍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和过去两年各类行业迎来普涨不同,今年的外贸也会出现明显的分化,呈现结构化增长。对比上半年的数据,我国前7个月的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有所加快,外贸整体呈现复苏态势。在“订单流出”可控的背景下,前7个月,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面对缩小的市场蛋糕,周诗豪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或此前火热的“宅经济”品类面临更大挑战,但新能源设备、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品类的出口增速较快,货值也较高,对我国外贸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随着海外旅游出行消费的恢复,也将带动帐篷等野营和户外运动产品的需求增长,从而给中国的外贸企业带来机会。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总体来说,只有像中国这样拥有高度完备生产链的国家,才能满足全球市场多品种多层次的需求,所以随着大宗商品持续下跌,海运价格陆续回落,中国外贸的窗口期有望继续延长。接下来,要主动“抢单”,加强卡车运输的服务,利用包机等新形式,更多考虑和解决外贸企业的困难,从而让企业充分享用窗口期带来的红利。...
基于3D食品打印的快速发展,或许很快,人们就将在家用电器市场发现琳琅满目的食品打印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当前,一场新的饮食潮流正在向人们走来——这场潮流从3D食品打印机开始,正带领人们走向一个数字烹饪的未来。商用3D食品打印机目前还没有面向市场,但基于3D食品打印的快速发展,或许很快,人们就将在家用电器市场发现琳琅满目的食品打印机。3D食品打印的发展,让无效率的食物更有效,同时也让食物离健康食物更进一步。并且,3D食品打印还能够使厨师创造出更新颖、营养并美味的食品,开拓新的烹饪市场,并在诸多场景得以应用和推广。数字烹饪的未来目前,3D食品打印机最典型的设计概念之一,是来自马塞洛·科埃略和杰米·英根伯领导的团队创造的“科纳科皮亚”。科纳科皮亚的官网指出:“数字媒体技术曾推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革。但烹饪界的改革仅仅局限于对上百年来一直使用的陈旧烹饪工具的细微改动。”因此,每款“科纳科皮亚”概念打印机都将带来一种烹饪方式的变革。科埃略和英根伯同时在网站上提到:概念打印机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烹饪方式,通过改变烹饪的方式,在原始食材中加入添加剂,最终将食物加工成美观的纹理和形状,但又保持美味。人们对“科纳科皮亚”食品打印机原型的热情,也证明了烹饪和饮食领域具有无限的改革潜力。从过去到现在,传统烹饪器械,如切割刀具和烘烤模具,往往都因精准度低,不能加工出复杂多变的形状。但依据科埃略和英根伯的说法,数字烹饪技术却可以烹饪出传统烹饪技术无法企及的口味和形状。如果食品打印机成功问世,每一台配备了触摸屏、内置记忆卡和网络连接设备的食品打印机,都可以令使用者记录和上传食材配方、食材质量、营养含量和食材口味等数据。于是,根据设计,消费者们只需将食材加入食品打印机传送带上的食盒即可做出精美、多层次的口味的食物。当然,做出理想的食物的背后,离不开对系统的精妙的设计。即使打印最简单的面粉,也需要调动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生活中的大多数休闲活动一样,3D食品打印远比看上去复杂。要打印食品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是正确使用机械力,其次是精心设计数字“食谱”,最后是调整合适的食材进料顺序。食材必须软,可以从打印头流出;食材也要硬,可以维持打印后的形状。另外,还要考虑各种食材的固有特性、不同耐热性和多样烹饪方式等影响因素。以汉堡包为例,汉堡包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在面包中间依次夹入烤肉、洋葱圈和西红柿片,再挤入番茄酱,一个美味的汉堡包就做成了。但对3D打印来说,这个简单的汉堡包制作过程就变得复杂了,面临着多材料食品工程的挑战。通过3D打印制作的美味新鲜的汉堡包一旦成功,将会成为烹饪工程的一大壮举。当然,把生碎肉打印成肉饼形状并不难,在上面加一层番茄酱也轻而易举。甚至将生面团烘烤打印成面包至多费费功夫也能实现。食品打印的难点在于天然新鲜食材的打印,比如,打印新鲜可口的西红柿、洋葱和生菜等,因为这涉及到工业化的食品生产加工的范畴。3D打印新鲜的热汉堡将是工程学的一次壮举,其难度等同于打印复杂器官。因此,现阶段,研究学者和美食家还只能设计和打印简单的软食物,比如,意大利面、寿司、牛排、披萨等各种食物。西班牙的Novameat成功用植物性蛋白质3D打印了素食牛排;中国在中秋节时3D打印了月饼;日本的CANOBLE成功用3D打印机做出了风味更丰富的奶油;美国的新创企业BeeHex则开发出了一款能根据个人喜好设定披萨的大小、形状、配料、卡路里等披萨打印机,使用者只要1分钟就能印出想要的披萨。从无效率到有效率人类的饮食是一个从无效率走向有效率的过程。在历史上,有关食物的故事也是浪费的故事。故事的每一个阶段,都充斥着食物浪费的各种细节。就我们盘子里的食物的来源而言,理查德·曼宁(Richard Manning)在为《哈泼斯杂志》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所有的动物都以植物为食,或者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为食,这就是食物链。植物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将阳光转化为以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存储起来的能量。碳水化合物是所有动物的基本燃料,光合作用是制造这种燃料的唯一途径。没有什么能代替植物产生的能量,就像没有什么能代替氧气一样。”人类盘子中的食物的能量源于光合作用转化的部分太阳能,所以食物的旅程其实始于1亿5千万千米之外的太阳。尽管每秒钟都有数百万吨氢在发生聚变,但是实际上只有不到十亿分之一的能量抵达了地球。而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中最多只有不到1%用在了光合作用中。而且,浪费并没有就此结束。食物在种出来之后,还必须运输到消费者的家中。这个过程对环境而言其实并不友好。在节日聚餐时,很有可能餐桌上的食物“走过”的路程比围坐在餐桌旁的全家人加起来还要长。美国人吃的一顿饭,平均要“走”2 000到4 000千米才能抵达人们的餐桌,其中的土豆可能来自艾奥瓦州,葡萄酒来自法国,牛肉来自阿根廷,整个画面的能量高度密集。更大的食物浪费发生在每餐饮食的后端。尽管每8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人在为解决吃饭而努力,但是美国仍然有超过40%的食物不是被人们吃掉的。这些食物要么在地里白白腐烂掉了,要么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场。根据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数据,如果人类能节约其中15%的粮食,将能多养活2 500万人口。好在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食物链的每一环节都在发生彻底的改变。其中,对于3D食物打印来说,3D打印可以直接根据食物的分子构成而进行食物打印——生产人造肉有可能变得比生产传统肉类更加划算。养育一头牛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但是在实验室里培育出一头牛所拥有的牛排只需要几周的时间。目前,正在开发的人造肉类型包括猪肉香肠、鸡肉、鹅肝酱和菲力牛排等,而未来,3D打印食物还将根据科学家培育的细胞来进行打印。3D打印人造肉的生产几乎完全是自动化的,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和劳动力。不仅如此,3D食物打印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添加和减少不同的营养元素。比如,人造肉则可以根据需要保留我们人体所需要的有利元素,剔除一些有害的和无效的食品元素,这对于提升人的寿命或将更有帮助。比如,在低饱和脂肪酸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都建议饱和脂肪酸的供能比控制在百分之十以内。人们平时吃的猪牛羊肉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用不饱和脂肪酸来替代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改善血脂异常。为太空旅行提供食物当然,除了提高人们摄入食物的效率外,3D食物打印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开拓了新的烹饪市场。太空旅行成为近年来太空探索的热门,在资本的介入下,已经依稀可见明天。而想要实现太空旅行,宇航员首先得填饱肚子。在漫长的太空旅途中,不能生火做饭,光吃压缩饼干也太过乏味。比如,在火星探索中,用NASA发言人戴维·施泰茨的话来说,“现在的宇航食品体系应付火星探索等‘持久战’任务,不仅营养不够,而且味道令人难以接受”。于是,NASA向一家3D打印机公司拨款12.5万美元,开启了旨在研发全能食物合成器的项目。根据设想,这种3D打印机将按照“数字菜谱”混合各种粉末,制造色、香、味俱全的食品。一旦成功,功能强大的3D打印机“厨师”将为宇航员们烹制出各种风味的营养美餐。目前,机械工程师安詹·康特拉克特和他的公司负责“3D美食机”的研制。这种3D打印机首先会打印出一层生面团,这个生面团在打印的同时将会由打印机底部的一个加热板进行烤制。烤制好的面团随后会叠加番茄粒,然后混合上水和油做成比萨,最后一步是为比萨叠加蛋白质层。康特拉克特认为,3D打印食物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营养,“男性、女性、病人对饮食的需求都不同。如果你拥有一台3D食物打印机,那么你就可以根据你所需的营养对原料进行配置,然后打印出你所需要的食物。”显然,考虑到未来太空旅行旅途的漫长,为宇航员提供的食物需要15年以上的保质期,该项目特别适合在漫长的太空旅行中打印食物。正如康特拉克特所说:“我们会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微量营养素制作成粉末,去掉它们的水分。这样,它们的保质期将延长一倍,达到30年。”NASA表示,3D打印机做饭的设想不仅是出于对美食的需求,而且能减小太空船的质量,还可以使用类似技术制造工具等其他物品。不仅如此,未来“3D美食机”还有望缓解因人口暴增而带来的自然食物来源短缺问题。随着世界人口数量剧增,在全球人口达到120亿后,当传统食物来源非常稀缺时,人们可以在杂货店购买装满粉和油的料盒,然后利用打印机打印合成食物。3D食物打印正在描绘一个截然不同的食物的未来,就像“科纳科皮亚”概念机一样。未来,食品打印机或数字烹饪开拓出烹饪的新领域,为工作繁忙者提供快捷的食物制作程序。食品打印机、数字食谱和相关的食品存储罐让厨师创造出更新颖、营养并美味的食品,并开拓新的烹饪市场。...
核心提示:1、水井坊近日披露了2022年首份白酒企业半年报,却出现了其上市以来首次半年业绩“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在这一现象背后,水井坊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近20%,刷新近年同期新高,并导致水井坊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骤减99%。2、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水井坊股价下跌42%,在21家白酒上市企业中表现最差,也是唯一一家股价跌超40%的酒企。与此同时,水井坊高管却长期领取高薪,2017年公司董监高薪酬总额破千万元,去年更攀升至逾两千万元,创下历史新高。这种反差也引发投资者“信任危机”。3、2010年,外资帝亚吉欧入主后,曾意欲将水井坊推向国际,但却未成功。与此同时,水井坊“高端化”路线也持续不畅。为此,水井坊近年卖力营销,这也导致公司2016-2021年销售费用合计超47亿元,而同期净利仅合计不到39亿元。水井坊一直坚持的“高端”是否有意义?----------------------------------2019年6月,在水井坊股东大会上,面对投资者提问,水井坊董事长范祥福强调,水井坊并不是一家注重股价的公司,“我们只是做自己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届时股价自然就会有反应,水井坊不会为了股价而做事情。”彼时,被投资者“灵魂拷问”的范祥福,怎么也想不到,不到40块钱的股价会在两年后蹿升到160元。股价扶摇直上的背后,本该得益于这家老牌白酒企业的业绩支撑,但事实却相反。从2020年起,水井坊业绩开始下滑,至今年上半年依旧未见明显好转。7月26日晚间,水井坊披露2022年上半年财报。半年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水井坊实现营收20.74亿元,同比增长12.8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同比下滑2%。股价方面,从去年7月高点160元左右到如今不到70元,一年时间股价腰斩。而就在半年报发布后,水井坊更是连跌三日,三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近10%。这也引得投资者一片哀嚎。某投资者交流平台上,有投资者留言认为,“水井坊业绩不足以支撑当前股价”,更有投资者调侃:“水井坊——一只来了你就走不了的股票”。从昔日国内最贵白酒到如今跌落白酒第一梯队,水井坊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境地的?1、中报首现“增收不增利” 1/3营收用于营销致经营现金流骤减99%营收方面,2022年上半年水井坊实现营收20.74亿元,同比增长近13%,这也是水井坊上市至今首次半年营收超20亿元。而回溯公司过往业绩,2017年,水井坊全年营收首次突破20亿元。从这一角度看,水井坊今年上半年的营收数据表现尚可。但利润情况却不及预期。上半年,水井坊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亿元,同比下滑2%;扣非净利则下滑6.88%。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水井坊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中期业绩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分季度看,水井坊今年一季度营收14.1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3亿元。由此倒推,二季度营收6.59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700万元左右。成本方面,上半年,水井坊销售费用达6.96亿元,同比去年5.83亿元增加19.27%,主要原因是广告费和职工薪酬的增加。其中,广告费、促销费占销售费用比例最大,上半年发生金额为5.27亿元,同比增加13.28%;上半年职工薪酬为1.42亿元,去年同期为0.8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59.20%。事实上,水井坊在营销上的花费一直不低,中国冰雪大会、WTT世界乒联、成都国际诗歌、《国家宝藏》等活动中都能看到水井坊的身影。今年上半年,水井坊6.96亿元的销售费用更是近十年来同期峰值,而此前最高值也从未破6亿元,今年则直接向7亿元逼近。与此同时,水井坊销售费用占同期营收的比例也同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升高。可以看出,2015-2017年,水井坊历年销售费用占同期营收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0%-25%范围,2018年之后攀升至30%以上,今年这一比例则是继2020年后再次超过1/3,然而却并未换来亮眼的业绩表现。大打“营销牌”的结果,也导致水井坊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去年同期2.78亿元骤减99.48%至今年1.45亿元。对此,公司在半年报中解释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变动的原因主要系支付的市场广告费等其他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增长所致”,并最终拖累了公司上半年的利润。2、股价跌超40%行业倒数第一 高管薪酬却创历史新高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水井坊在所有上市白酒企业中的股价表现最差。截至8月10日收盘,水井坊股价报69.14元/股,与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119.24元/股相比下跌42.02%。而Wind数据显示,21家内地白酒上市公司今年平均跌幅为-13.31%,水井坊不仅是21家公司中最后一名,也是唯一一家股价跌超40%的上市公司。但显然,股民的亏损,丝毫没挡住水井坊董监高的高薪之路。半年报显示,上半年水井坊管理费用中职工薪酬为1.12亿元,去年同期为0.7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44.07%。尽管未披露高管具体薪酬数据,但在半年报发布后,投资者依旧对公司高管的薪酬情况提出质疑:“拿那么高的薪酬晚上睡得着觉?看不见今年股价跌了40%?”年报显示,2021年,水井坊年薪超百万的董监高共有六位。其中,总经理朱镇豪以851.3万元的年薪位列所有董监高第一;其次为董事长范祥福,去年年薪为523.7万元;财务总监蒋磊峰去年年薪314.2万元,排名第三;监事武戈、副总经理许勇、离职原董秘田冀东分别获年薪182.4万元、174.5万元、101.1万元。全部董监高年薪合计2202.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朱镇豪2020年年薪还只有84.86万元,但去年却大幅涨薪766.44万元,一年翻了十多番,而范祥福、蒋磊峰也分别涨薪超250万元。这种“报复性涨薪”也很快招致投资者“控诉”。朱镇豪2021年年报发布后,有投资者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向水井坊提问:“查阅了所有上市酒企,水井坊是所有酒企中高管薪酬最高的,同时也是一季报唯一负增长的,水井坊让酒民股民的信任化成连续暴跌。”对此,水井坊却回应称,“水井坊在制定管理团队的奖励与薪酬方案时,综合考虑了公司业务需要、所处发展阶段、匹配的福利体系以及市场供求等多方面因素。水井坊管理团队薪酬体系由董事会按照规定批准通过”,言外之意并未自觉不妥。凤凰网《风暴眼》梳理发现,水井坊董监高的高薪酬由来已久。即使是在2013、2014连续亏损的两年里,水井坊董监高全年总年薪还分别有782.5万元、438.57万元。2015年,水井坊因连续亏损被ST,但当年董监高总年薪甚至比2014年上涨了16.29%。2016年年中,水井坊正式摘帽,随着业绩开始复苏,高管薪酬也由此开始加速增长。自2017年公司董监高薪酬总额突破千万元关口后,至今未再回落,去年更是一举攀升至逾两千万元,创下历史新高。水井坊董监高近年薪酬情况(数据来源:年报;制表:凤凰网《风暴眼》)据媒体此前梳理,与其他已上市一、二线白酒企业高管薪酬相比,水井坊的董监高薪酬甚至是多家同行的5到10倍。然而对比其他酒企,水井坊无论是业绩还是股价却一直都处于末流。这也导致水井坊被外界持续诟病。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年报中,水井坊在谈到高管薪酬时称,“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公司绩效与个人绩效相结合的绩效考核模式,将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与公司经营业绩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和激发了高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不知道在工资与公司KPI挂钩的背景下,拿着高薪的水井坊管理层,面对下半年的行业竞争,究竟要如何带领公司业绩迈向光明。3、“高端命”or“高端病”?水井坊前身是全兴酒厂。1998年,全兴酒厂在曲酒生产车间改造厂房时,发现了地下埋藏有古代酿酒的遗迹,称为“中国白酒第一坊”。2000年,全兴酒厂正式更名,水井坊成为了中国高端白酒的代名词,彼时售价在国内白酒中排名前列。2006年,来自英国的全球第一烈酒集团帝亚吉欧首次“盯上”水井坊,出资5.7亿元间接拿下水井坊16.87%股份。随后几年,帝亚吉欧持续“买买买”,最终于2010年成为水井坊的实控人。截至2021年末,帝亚吉欧持有水井坊的股份已增至63.16%。帝亚吉欧入主水井坊后,曾意欲将水井坊推向国际。但年报数据则反映出这一“走出去”战略并未成功。Wind数据显示,2012年,水井坊实现国外地区营收0.74亿元,但随后几年却滑落,一直维持在0.3-0.4亿元左右水平,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甚至一度萎缩至0.09亿元,多年来“出海”持续不畅。但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水井坊国外地区营收0.31亿元,而去年全年录得0.34亿元,由此可见水井坊今年颇有向海外发力的趋势。与此同时,水井坊也未能实现帝亚吉欧期许的“高端化”。为了走高端路线,水井坊卖力营销,这也导致公司销售费用明显增加。2016-2021年,水井坊销售费用分别为2.50亿元、5.51亿元、8.54亿元、10.64亿元、8.41亿元、12.27亿元,合计47.87亿元,而形成对比的则是,同期六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仅录得38.95亿元。营销投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给水井坊业绩带来过一些改善。2016年营收首超10亿、2017年营收破20亿、2019年营收站上35亿,同期净利润也随之走高。反映在二级市场上更明显,股价从2016年个位数到2019年破50元,甚至引来高瓴旗下基金的青睐。但进入2020年,新冠疫情给白酒行业蒙上阴影,水井坊此前因重营销而导致的“虚胖”也最终暴露出弊病。2020年,朱镇豪在水井坊三季度业绩交流会上曾反思称,“坦白说高端的确发展不是很理想,至少我自己不满意”,但其同时多次表示,“高端”仍是未来水井坊的品牌定位和发展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半年报发布后,多家券商对水井坊下半年表现“唱多”。但在半年报中,水井坊却直言,“在下半年,行业预计将持续面对疫情与经济放缓所造成的挑战,渠道动销困难,社会库存增加,现金流紧张”。面对行业考验,水井坊究竟何时能真正“高端”起来?恐怕比高薪的水井坊管理层更着急寻找答案的,是截至上半年水井坊的8万多股民。...
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轮是针对地方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央企控股、民营资本控股等不在审计范围之内。近日,市场传闻审计署正在对信托业进行全面调研,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检查了至少20家信托公司的账目,包括前五大信托公司,以评估该行业对金融稳定构成的潜在风险。8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位信托业内人士处核实获悉,审计署确实在对信托行业进行较大范围的入场摸底调查。审计自今年3月份便有,受疫情影响各地进度不同,有多家于7月底审计结束,采取的是抽查方式,涉20余家信托公司。审查范围不单是账目,而是全面的审查,尤其是在业审方面,进行了很详尽的延伸审计。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这一轮是针对地方国有控股的信托公司,央企控股、民营资本控股等不在审计范围之内。记者亦向多家央企、民营资本控股的信托公司相关人士询问得知,其所在公司目前均未有审计署入场,多为年中例行审计、集团层面牵涉的审计。此次审计“查得非常细”是多位业内人士提及的一个情况。某信托公司高管向记者表示,审查内容包括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开会流程、高管到会次数、薪酬制度等公司治理情况,“三重一大”制度建立等。尤其是在业务层面,延伸审计到了用款方等客户单位,对项目资产结构进行穿透审查,进行实地走访等,总计审计时间超一个月。对于市场传闻此次审计的重点在房地产融资项目,上述高管予以明确否定,因为其所在公司房地产相关业务很少,审计组方面亦未向其公司提出明确的重点范围,而是进行非常全面的审计。亦有其他被审计的信托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审计重点是风险防范化解、有关政策落实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不只是针对房地产。另外,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此次审计对其公司所有业务进行了兜底查,最早向前延伸查到2016年的业务。“除了存续项目,还有一些以前结清的项目,只要觉得有疑点的话,会直接往上追溯查。”该人士说道。记者了解到,审计署对信托公司进行全面审计并不常见,且此次审计结果最终要向中央审计委员会报告。“也许是中央想要通过审计的方式对信托行业做调研,预计会对信托下一步的发展出台新政策。”上述高管猜测道。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多方面影响,以头部房企为主的多家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在整个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中传导蔓延,信托行业也深受影响。“我认为这是中央层面对信托业进行的一个全面的风险调研审计。”前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说到,结合信托业年会上所传达的内容,未来不可能所有的信托公司还是全业务功能牌照。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2022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则明确提出,为推动信托业顺利转型发展,当前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进行科学的信托业务分类,二是研究推行信托公司分类监管。目前,《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早已下发至各家信托公司,但却未有信托公司分类监管相关的动态。肖远企在信托年会上表示,初步考虑根据信托公司监管评级、资源禀赋、受托管理及风险抵御能力等的不同,对信托公司在业务范围、展业地域等方面进行差别化监管,鼓励信托公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审计会引发哪些具体监管行动。一位金融监管人士向记者表示,此次审计系审计署自主开展。据审计署官网,审计署是国务院组成部门,主要职责有12项,其中之一为主管全国审计工作。具体包括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国家有关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等等。...
基金圈的利益输送和腐败等,数以万亿计的本应推动优质项目发展的系列创投资金被各种套路进了某些人的私人口袋,导致中国的创投圈多年时间一片哀嚎,除了严重拖慢国家发展并产生负面外,也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并产生各种问题;真正做事的创业者和优质项目几乎拿不到投资,同时还把真正做事的创业者/优质项目打压得惨不忍睹、欲哭无泪,还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甩锅说是这些创业者和优质项目本身问题;有创业者和优质项目不但数年时间未拿到过一分钱投资,辛苦数年做出成果后甚至还有人如强盗般想巧取豪夺创业者和其优质项目的数年成果,还想美名其曰如何如何,真是既想做强盗婊子又想立牌坊,异常恶劣;试问如此之下,中国还有谁敢真正做项目创业?还谈什么国家未来?中国的创投界已经烂到根...基金圈/创投界的巨额资金通过各种套路利益输送进了哪些人的私人口袋?从芯片行业开始,清算正在进行中...芯片行业的反腐地震不断。8月9日晚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基金”)的管理公司,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华芯投资”)的三名高管落马。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消息,华芯投资原总监杜洋、投资三部副总经理杨征帆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定管辖,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北京市监委监察调查;华芯投资的投资二部原总经理刘洋(非中共党员)涉嫌严重违法,经国家监委指定管辖,目前正接受北京市监委监察调查。这是继7月末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后,又有3名大基金相关高管落马。“80后”杨征帆担任多家A股科创板芯片公司的董事。9日晚间,中微公司(688012.SH)、拓荆科技(688072.SH)、沪硅产业(688126.SH)等6家上市公司紧急发布公告称,鉴于上述原因,杨征帆无法正常履行董事职责。自2014年成立以来,大基金已进入投资退出期,近两年减持芯片股的频次不断提高,投资获益不菲。如今,这家“国字号”基金高管相继落马,会否为国产芯片自主可控发展蒙上一层阴影仍是未知数。一晚3名高管落马穿透股权结构显示,华芯投资成立于2014年8月27日,该公司由国家开发银行全资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出资45%。大基金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分开的原则,拥有两层管理架构,由大基金委托华芯投资为唯一管理人,承担基金投资业务,华芯投资也是大基金二期的管理人之一。公开资料显示,杜洋1977年出生,拥有中国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学位、日本名古屋商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英国曼彻斯特索尔福德大学金融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EMBA金融硕士学位。曾先后任职于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2014年,杜洋参与国家集成电路投资基金组建工作,并参与发起设立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发起设立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基金。中微公司2021年年报显示,杨征帆1981年生,现年41岁,中国国籍,浙江大学学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硕士。职业经历方面,2004年至2007年,杨征帆就职于清华同方 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至2011年,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2011年至2014年,就职于开元(北京)城市发展基金有限公司;2014年至今,就职于华芯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任投资一部高级经理、资深经理、投资三部副总经理。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告显示,杨征帆在多家芯片上市公司担任董事,包括中微公司、沪硅产业、北方华创(002371.SZ)、长川科技(300604.SZ)、雅克科技(002409.SZ)、万业企业(600641.SH)、拓荆科技、南大光电(300346.SZ),均为大基金投资的A股芯片标的,由杨征帆出任董事。以中微公司为例,杨征帆于2018年12月起担任中微公司的董事,任期至2024年12月。此外,杨征帆担任上海精测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湖北铧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中巨芯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等职位。芯片反腐如何影响半导体芯片板块近半个多月以来,芯片行业已有5名重要人物相继被查。7月30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北京市监察委员会消息:大基金总经理丁文武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指定管辖,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北京市监委监察调查。公开资料显示,大基金一期、二期总经理和董事均由丁文武担任至今。7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发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路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吉林省监委监察调查。2014年华芯投资成立时,路军就担任华芯投资总裁,参与了大基金大量的投资运作,直到2020年底调回国家开发银行工作。丁文武、路军相继落马后,本月初,市场就再次传出关于杨征帆被调查的消息。随着官方公布了三名高管被查的消息,至此5名芯片产业人物被查,市场唏嘘不已。一直以来,大基金被视为芯片行业的风向标,财政部、中国烟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开金融等均为股东,基金投资布局的一举一动备受市场关注,也被寄予带动国产芯片加速发展厚望。...
四川泸州一家医院的会议PPT目录中,出现“怎么让病人长期留下来、给我们排队交钱”的内容引起争议,泸州市卫健委星期二(8月9日)称,涉事医院资质不存在问题,已成立调查组前往医院调查网传内容的情况。据澎湃新闻报道,网传视频显示,疑似泸州富康医院2022年营销方案探讨会议中,一则PPT中出现了“怎么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怎么让病人给我们排队交钱”等字样。视频经网络传播后,迅速引起关注。泸州富康医院一名工作人员星期二说,PPT上的文字内容属实,但讲述主要是围绕“作为民营医院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展开。这名工作人员补充说,“当时我们开会的内容,和你们看到的文字内容确确实实是两回事”,“怎么让病人长期留下来”指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这样一来病人痊愈之后再患病就会来到该医院就诊,“让病人有一种家的感觉”;“怎么让病人排队交钱”,指的是许多优秀三甲医院因医疗服务过硬,都有病人慕名前去排长队看病的情况,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争取赢得病人良好的口碑。医院方面还说,PPT由新来的员工负责制作,该员工对PPT制作不熟练,造成了词不达意的情况。工作人员称,“开会的时候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看到图片被发到抖音再配上引导性的文字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些内容可能引起误解。”《新京报》也引述医院工作人员的回应报道称,相关内容被网友误解,“领导是想强调优质的服务,好的服务才能得到好的评价,留住病人。”中国媒体“极目新闻”就事件发表评论说,医院终究不是生意场,如果医院、医生开会,就是赤裸裸地谈钱,公众在情感上是很难接受的。治病救人,符合规定的收费,没有人会说什么,但如果只将赚钱营收,提高利润作为追求的目标,就丧失了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初心使命。对于涉事医院称这是误会、新员工制作的PPT词不达意,评论说,听其言、观其行、最终还是要观后效,希望当地卫健委不但要将措辞不当的事了解清楚,还切实地调查一下医院的运营管理状况,是否将“创收”当“绩效”,是否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倾向,是否将维护民众健康与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中国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谋划促进生育方案,对多孩家庭进行补贴,三孩每月每孩发放1000元(人民币,下同)育儿补贴金,直至三周岁。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政府网站星期一(8月8日)发布消息,温州市龙湾区卫生健康局在7月6日答复区政协委员张冬梅《关于完善适龄青年生育政策配套措施的提案》称,龙湾区谋划二孩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三孩每月每孩发放10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三周岁。龙湾区卫生健康局在答复中说,龙称湾区加快“浙有善育”建设,谋划《龙湾区加快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到2025年,生育养育保障体系完善健全,育儿友好型社会基本形成,总和生育率稳步上升。龙湾区卫生健康局列举的上述实施方案相关内容包括:出台育儿补贴发放规范性文件,对符合条件的二孩、三孩户籍家庭发放育儿补贴;积极探索二孩、三孩家庭个税差异化政策,落实三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回复还提到,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农村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和二女户家庭继续实施现行奖励扶助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继续实施现行的特别扶助政策,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动态调整扶助标准。面对生育率下跌问题,中国多地已出台延长产假、生育假等政策鼓励生育,并陆续在公共政策方面对三孩家庭给予优待,比如针对多孩家庭推出购房优惠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