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没有人真正了解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对市场的影响有多大。鲍威尔或许知道一点儿什么,但在上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的鹰派演讲中,他几乎完全回避了这个问题。”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佐尔坦•鲍兹(Zoltan Pozsar) 6月曾表示,如果当前的量化紧缩(Quantitative Tightening,QT)是电影中的一幕,那么它会是《现代启示录》中所有直升机升空展开攻击那一幕。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分析师在评论中称,仅仅是暗示量化紧缩的“时间表和规模”就能告诉投资者他们需要知道的一切。法兴银行美洲股票量化策略主管所罗门•塔德塞(Solomon Tadesse)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声明似乎过于关注靠政策利率遏制通胀。然而,在后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依赖量化宽松来诱导所需的宽松。后来,并不是有序的政策利率上调收紧了金融环境,导致货币政策在2018年12月意外转向,量化紧缩悄然加速……报道称,从政策的角度来看,对量化紧缩的潜在影响缺乏认识和清晰的沟通可能会造成过度收紧的风险。在市场方面,量化紧缩的加码可能会引发市场的下一次下跌。换句话说,投资者还没有意识到这轮量化紧缩周期将必须多么激进。Solomon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 “货币紧缩与宽松比率”(MTE)平均略高于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在进行货币紧缩时,央行收紧金融环境的力度往往相当于在之前的宽松周期中宽松力度的69%左右。鉴于过去几年货币宽松的总程度约为7.9%,历史表明,总体紧缩幅度将约为545个基点(0.69x7.9)。由于“影子短期利率在3月份第一次加息之前已经上升了2.50个百分点”,因此只需再进行300个基点的紧缩就能达到所谓的“大稳健”(Great Moderation)时期的“利率周期平均峰值”。这意味着,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会上调75至100个基点,那么还需要1.8万亿美元的量化紧缩来完成这300个基点的紧缩。当然,这依赖于一个假设,即1000亿美元的量化紧缩相当于加息12个基点。美联储研究人员认为,“未来几年”将缩表约2.5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将政策利率上调50个基点多一点。与此同时,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Atlanta Fed)的魏斌估计,“在未来3年被动缩表,在名义价值2.2万亿美元的国债到期后不再进行再投资,相当于当前联邦基金利率在正常时期上调29个基点,在危机时期上调74个基点”。但请记住,1.8万亿美元的理论是基于过去40年的数据。现在美国正面临着比过去40年更高的通胀。Solomon指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货币紧缩与宽松比率平均为1.5倍。他预计,如果各国央行的行为与当时类似,美联储可能会将货币环境收紧约11.6个百分点(约为7.9x1.5),以给物价降温。减去2022年3月前因美联储缩减资产购买而导致影子利率上升的250个基点,则本轮周期所需的整体货币紧缩幅度将为9.25个百分点左右。到目前为止,利率已经上调到2.2%至2.5%。政策利率可能最高上调4.5个百分点,剩余部分的货币紧缩靠量化紧缩完成。按照每1000亿美元的量化紧缩相当于加息12个基点的比率计算,这相当于一个约3.9万亿美元的量化紧缩计划,大致相当于疫情期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净增长。计算结果表明,3.9万亿美元比1.8万亿美元要多得多。虽然鲍威尔在演讲中没有提到,但美联储量化紧缩的速度将在9月翻一番。这是否会成为“压垮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今年以来,受A股市场大幅震荡影响,新基金发行规模下降明显。在此背景下,为了提振新基金发行,向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基金公司出手自购成了新基金发行时各家的普遍做法。对于自购行为,市场各方多是认可与欢迎的。一方面,基金自购体现出了基金公司对于自家产品的信心,有利于在市场低迷时为市场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基金自购,可以把基金公司和基金投资者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简单地讲就是“赚钱一起赚,赔钱一起赔”,从而倒逼基金公司在提升产品业绩上下功夫。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3月份,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证监会明确提出“引导基金公司自购份额”;6月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中也提出基金管理公司的高管、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应当以一定比例的绩效薪酬购买本公司或者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可见,基金自购也是符合监管导向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件好事,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从今年公募基金二季度报中可以发现,有的基金公司对自家产品在限售期结束后立刻减了仓位,也有管理人在季度期间内干脆直接清仓。还有更离谱的是,明明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时作出持有发起份额3年的承诺,可不足1年就已经减持过半。自购时“敲锣打鼓”,赎回时“悄无声息”,前手高举自购或回购“大旗”吸引投资者买入基金,转身偷偷摸摸地就把自购的份额卖了——如此忽悠投资者的行为,虽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是赚到了,却让本来被市场赞誉的自购行为彻底变了味,成了营销基金的一个噱头,也明显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其实,基金公司自购或赎回自家基金,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必须进行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有机会对基金公司的赎回行为做出相应的判断乃至投资决策。可以预见的是,在监管的引导下,未来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自购行为大概率会持续,但想真发挥出基金自购的积极作用,还需对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给予相应的监管,或是从制度上予以规范。比如,要完善基金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基金的持仓调整要及时披露。而对于基金公司自身的大规模赎回,可以参考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似的要求进行“预披露”,让投资者有更长的时间进行投资决策。再比如,不能雷声大雨点小,可以要求基金自购规模应该达到基金发行规模的一定比例,因为过小的自购规模起不到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效果。对于基金公司而言,基金自购虽然短期内可以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新基金发行规模,但要想吸引到更多投资者,还是需要在提升投研能力上下真功夫。只有好业绩带来实打实的好回报,才能真正收获投资者长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2018年,共享单车企业重新洗牌之后,成千上万的共享单车被堆放在停车场,浪费得令人咂舌。如今这样的情形在上海再度出现,只不过这次是因为”扣车“。共享单车企业为了确保上班时小区门口有车,下班时公交地铁站上有车,上海三家共享单车企业都雇佣了运维人员,根据需求量的潮汐变化,实时把自行车配置到市民出行必经的停放点。在另一边,为了遏制车企过度投放,更好地保障城市文明和有序的交通环境,上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城管部门在运维人员不能及时响应的时候,通过第三方,将违规超额投放和没有摆放在停车区内的自行车收走,从而督促车企有序投放,并落实运维力量。但就在这个环节里,一些乱象出现了。看看新闻knews记者在上海路面和多个停车场,直击了“扣车产业链”。十一点左右,早高峰刚刚过去,虹口区赤峰路地铁站门口停放了大量的共享单车,其中有不少都停在了白线之外,一度对行人的通过产生了影响。这时一辆大卡车出现,驾驶员和另外两位工作人员自称是街道购买的第三方服务商的工作人员,专门对辖区内违停的共享单车进行清运。然而,当白线以外的共享单车都被搬上大卡车之后,他们的行动,却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将剩余在白线以内的共享单车也拖上了大卡车。据他们的解释,提前收走一些,是为了“防患于未然”,避免接下来的时段里,共享单车再度堆积。驾驶员告诉看看新闻knews记者,每天他们都会在赤峰路地铁站和曲阳路地铁站附近巡视两圈,并将卡车装满。大卡车一次可以装下一百辆左右的自行车,两次便是收车二百辆。当记者疑惑,若是街面上的自行车都摆放规整,无车可收怎么办?三名“扣车”人员回复,“白线里的车也要清掉”、“装满为止”、“我们也不能白来”。甚至为了保持卡车上美团、哈啰、青桔三家共享单车数量的平衡,他们会刻意地在点位上对某个品牌的单车多拉走一些。在跟随拖车的过程中,记者在曲阳路地铁站附近遇到了一位哈啰单车的一线运维人员,他的职责是将地铁周边的哈啰单车摆放整齐、去除广告。但在观察的过程中,这位运维人员更多的作用是“保护”白线内的哈啰单车不被拖走。与拖车人员相遇后,双方达成了一致,拖走哈啰单车20辆用于凑数。而没有运维人员“保护”的美团单车、青桔单车,则几乎全部被大卡车收走了。经过多日的走访调查,记者发现,大卡车拉走停在规范白线内的共享单车,这样的“奇怪操作”在其它区也有发生。那么,这些车被拉走后,都去了哪里呢?根据既往媒体报道,目前上海临时存放“违停”共享单车的场地超过200处,全年扣车峰值上百万辆。想要取车,三家平台必须向第三方扣车公司上缴“赎车费”,每辆自行车的价格在10元到18元不等。此前,美团单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该平台在上海投放的自行车约49.5万辆,其中超过15万辆备案车长期被扣在第三方扣车场地,导致大量闲置,平均每天约有2.2万辆单车因各种原因,被第三方公司扣车,需要付费取回,企业每年因此付出的取车成本超过1亿元。在宝山区大场镇南大路一处停车场,看看新闻knews记者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停车场门房间内的登记册上可以看到,每天从各区被送到这里“暂存”的共享单车都超过1500辆。按照取回一辆单车需要支付10元来计算,这个停车场单日的“收入”不低于15000元。看看新闻knews记者了解到,该停车场属于一家名叫“谦屿”的环卫公司。根据“天眼查” 的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承接了多个区下辖街镇的市容环境管理的服务项目。该公司除了非机动车管理业务以外,还承包上海的市容管理、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等市容服务。面对为何要收取赎车费的疑问,该企业一名何姓负责人解释,系因场地费和人工成本的支出需要。而另一家参与“扣车”的企业,威驿(上海)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电话中直言不讳,1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赎车费并没有明文规定,而是一种“行规”。数量巨大的扣押车辆背后,是共享单车行业日益增加的运营成本。哈啰出行和美团单车分别在今年1月和8月的涨价公告中表示,涨价系因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上亿赎车费”的产生,或将变相地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对于此般扣车和收费的乱象,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越峰认为在单车企业没有违法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第三方扣车企业存在构陷行为,如果涉及金额较大则可能涉嫌犯罪。行政机关需要更加严格地约束第三方企业,要求他们遵守行政执法的相关要求和程序要求。上海市人大代表洪程栋认为,政府部门需要明确“扣车”的时长和指导价格。同时,共享单车企业应该做好自觉运维,落实好主体责任,利用大数据等方式方法科学投放,主动清运。而对于“过度清理”的现象,各方行为都需进一步规范。(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厂日子 林意 余人玮 木子笑)...
近日,中国计量大学校长徐江荣在开学典礼上向学生提出忠告:网络游戏是最大的校园毒品,每年被取消学籍的同学90%因为游戏。中国计量大学于8月29日晚举行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之后,学校微信公号发布消息称,校长徐江荣给全体新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开学第一课”,也给每一位量大人留下了一段深刻的记忆。其中,他在讲话中提到,“上了大学就轻松了”,这是对大学学习的一个严重误判。“轻松”有一定的原因,因为大学学习是开放式的,没有“在线约束”,比如班主任现场督学、大强度的作业提交、父母的监督等;大学学习只有阶段性激励和警示,比如期末成绩单、奖学金评定、学业警告等。大学学习是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与“在线约束”相矛盾,大学学习的首要任务是纠正以寻求标准答案为目的的应试学习方式,最终目标是形成每个个体获取知识的模式、知识应用的经验和创新知识的方法。当一个学生放纵这种时空的自由,毕业时,你可能勉强通过,也可能已经被取消了学籍。但与优秀同学相比,天差地别、没有竞争力。大学岁月,你可以在虚拟世界中疯狂战斗,你可以在恋爱时空里天荒地老,但你一定要不时地审视一个问题:上大学的主业是完成学业!在讲话的最后,徐江荣向老师、学生、家长提出三个忠告:...
近日,山东省纪委监委发布消息:山东省政协原常委、提案委员会原副主任孙亮涉嫌严重违法和职务犯罪,接受调查。孙亮现年64岁,相比其政协职务,他的另一个身份更广为人知——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省管正厅级国企,以下简称山东高速集团)原董事长。在他官宣被查前大约半个月,这家企业首次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成为今年山东省唯一新上榜企业。孙亮的职业生涯从一名普通会计起步,最终成长为一名正厅级的国企老总。在他任职期间,山东高速集团快速发展。2020年,山东高速集团与齐鲁交通发展集团联合重组,集团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目前,该集团注册资本459亿元,资产总额突破1.2万亿元,有齐鲁高速、威海银行等6家上市公司。《中国新闻周刊》从多位接近山东高速集团的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在生活上,孙亮性格鲜明,极度注重个人仪表、爱穿名牌,精心向外界展示其“儒商”形象;在工作上,则非常强势,主导了山东高速集团的转型,最终踩上红线被查,令人唏嘘。图/视觉中国“过于高调,好大喜功”孙亮生于1958年5月,山东烟台人。1975年12月,时年17岁的他,进入山东省济南汽车运输公司工作,担任会计。六年后,调任山东省交通厅计划财务处任办事员,此后升任计划财务处处长。2001年5月,孙亮调任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出任董事、副总经理等。2005年,公司名称变更为山东省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同年10月,他出任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2008年1月,公司名称变更为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7月,孙亮任山东高速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后又相继兼任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铁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有山东当地媒体人称,孙亮很少谈及他在山东高速集团之前的事迹,即便接受采访,也多是着眼于整个集团的战略规划,个人信息少之又少。因此,他职业生涯之前的求学经历,其在汽车运输公司、省交通厅的工作往事,都鲜为人知。(资料图片)孙亮。图/视觉中国一位接近山东高速集团的知情人叶晓宁(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孙亮的决断力强,精力十足,但过于自信和高调,还有些好大喜功。叶晓宁称,孙亮任内是山东高速集团发展较快的时期,他的企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理念在山东国企领导中都有一定知名度。在他任内,山东高速集团从单一以高速公路运营为主的企业发展成为大交通企业集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速公路收费到后期发展难以持续的问题。企业的资产规模、利润总额均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成为山东资产规模最大的省管企业。过往报道称,在孙亮的带领下,山东高速集团投资建设的山东高速胶州湾大桥创造了22项中国及世界桥梁建设新纪录,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山东路”“山东桥”品牌。此外,山东高速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投资经营领域相继涉及22个省、海外106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700亿元。2013年成功在高速公路的发源地欧洲中标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项目。2015年3月,山东高速集团控股法国客运第四大、货运第二大机场——图卢兹机场,这也是中资企业收购的首个海外机场。不过,多位受访者认为,在山东高速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外界对孙亮的个人作用有所夸大。在他掌舵期间,集团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当时山东省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一位受访者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称,2008~2010年期间,山东国资大整合,将省地方铁路局、农投公司、齐鲁建设集团公司等交通类和基础设施类企业,划转到山东高速集团,让集团的产业变得丰富起来,有利于做大做强。资料显示, 2008年4月,山东省国资委将齐鲁建设集团公司无偿划转至山东高速集团,成立了山东高速齐鲁建设集团公司。在商业上顺风顺水的同时,孙亮也想走一条“商而优则仕”的道路。多位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孙亮曾和时任鲁商集团董事长季缃绮竞争山东省副省长,未能如愿。但最终这两名山东知名国企负责人都以落马收场。2013年1月,季缃绮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负责教育、民政、文化、旅游、广播电影电视等。5年后,他在副省长任上被查。2019年3月19日,他因犯受贿、贪污罪获刑十四年。孙亮酷爱体育运动,特别是爱打乒乓球。2014年9月,“徐工杯”第三届全国公路职工乒乓球大赛在济南开幕,孙亮披挂上阵。当时媒体报道称:“在上午的公仆邀请赛中,山东高速集团代表队选手孙亮冷静应战。”有知情者称,孙亮还招了几个退役的职业乒乓球运动员,专门陪他打球。多位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孙亮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平时着装也十分讲究,有些衣服还是定制的,上面都有他的名字。注重个人仪表的同时,他也非常在意个人荣誉。公开资料显示,他有接近20个荣誉称号,包括 “2006年山东省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用户满意杰出管理者”“山东省劳动模范”“改革开放30年十大影响力企业家”“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国十大风云鲁商”等。在所有荣誉中,2013年孙亮当选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成为他个人的高光时刻。颁奖词中提到:一个省级的高速集团可以把高速公路修到了高速路的发源地欧洲,这是孙亮带领的团队做到的。一位对山东高速集团发展史颇有研究的经济学家李凯(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随着山东高速集团的发展,孙亮的个人色彩越来越重,“尤其是山东高速(集团)的宣传片几乎成了他个人的宣传片,甚至有些个人崇拜的色彩”。长期以来,山东高速公路里程曾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山东也是全国第一个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3000公里的省份。但后来发展缓慢,同时“为了罚款,超速抓拍点过多”“断崖式限速”等负面新闻屡见报端。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召开“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说,山东面临着“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窘境。他特别提到了山东高速的短板称:前些年有个说法叫“广东的桥、山东的路”,但现在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落到了全国第8位,双向六车道的高速公路不足20%,高铁出省通道只有1条,省内高铁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同年7月4日,因年龄原因,孙亮离开工作了17年的国企,出任山东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2022年8月3日,2022《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公布,山东高速集团首次上榜,位列第458位,营收311.358亿美元。13天后,孙亮被查。多位知情者称,此前,外界曾传言孙亮被查,但没想到,当大家认为其已平安落地时,他却突然落马。值得注意的是,孙亮被查的前一天,山东交通系统还有另一官员被查。8月15日,据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贾玉良被查。贾玉良在山东交通系统任职多年,还曾担任过济南市规划局局长、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长等职务。“金融化路线”背后的争议孙亮被外界认为是资本运作高手。他提出,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做大做强企业,经常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的话——“纵观世界企业发展史,那些大企业无一不是通过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2014年,在一个“转型升级话国企”的座谈会上,孙亮谈到资本运作升级时称,“以前是借鸡取蛋、用蛋还鸡,现在实现了既不借鸡、又不还蛋,形成了资产换钱、钱购置资产、资产挣钱的良性发展。”他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借鸡取蛋用蛋还鸡”的路子可以行得通,但是到了市场化运作后,很难办成,所以干脆就靠资本运作做到“既不要借鸡也不要还蛋”。后来,孙亮还提出了“路换钱、钱建路、路挣钱、钱滚钱”的资本运营发展思路。有分析称,作为山东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山东高速集团从最初单纯依赖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后来逐步转型,业务拓展到工程建设、金融资管、路衍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的确离不开资本并购思路。据山东高速集团官网介绍,孙亮推动了集团主业从高速公路向“大交通、大物流”扩展:2006年起,公司跳出高速公路,业务结构涵盖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公路、桥梁、铁路、港口、航运、物流等多个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孙亮任职时期,山东高速集团大力拓展金融业。有媒体报道称,山东高速集团向金融的转型是从资产证券化开始的。为了解决资金困局,最初山东高速集团力推旗下优质公路资产上市融资。2002年,山东基建(600350.SH)成功上市,发行5.05亿股股票,募集资金12.9亿元,不仅偿还了5.53亿元世界银行贷款,还用6.8亿元现金购买了济南黄河二桥,并补充了流动资本金。2018年7月,山东有当地媒体报道称,在过去几年中,山东高速集团构建了包括威海商业银行、泰山财险、山东高速基金公司等在内的大金融板块。在孙亮执掌山东高速集团期间,金融业超越高速公路,成为集团第一主业。山东高速集团2018年度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显示,金融已上升为集团第一大产业,占比达44.7%;高速公路居第二位,占比为25.6%;铁路产业排在第三,占比18.8%。这次会议还披露,2017年山东高速集团营业收入668亿元、利润总额6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25.6%、65.9%,高速集团实现资产规模逼近6000亿元,继续保持省管企业和全国同行业第一位。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也就是孙亮任期的最后一年,山东高速集团资产总额已由2014年初的2696亿元增长至6145亿元。2018年7月,邹庆忠接替孙亮出任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当年7月20日,山东高速集团召开上半年企业发展暨生产经营调度会议,集团官网次日发文报道了会议内容,文中对金融只字未提。对于两任领导对待金融业的态度,当时山东当地媒体在刊发的一篇报道中引述国资系统内部人士所言,称“高速集团这几年来的金融化布局,某种程度上说,脱离了主业,一些领导对这种发展方向并不满意”。值得注意的是,孙亮在力推金融化路线时,还和光大系有交集。7月26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光大集团纪检监察组、安徽省纪委监委消息: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行政总裁陈爽被查。有受访者称,在陈爽主政光大控股时,山东高速集团与光大控股共同发起成立山东高速光控产业投资基金。天眼查显示,2013年6月28日,珠海横琴新区长实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的基金成立,注册资本24700万元。其中,中光汇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孙倩茹的持股比例分别占95%、5%,孙倩茹还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而后者正是孙亮之女。地产爆雷成被查导火索?在孙亮执掌山东高速集团时,还热衷于投资房地产。他曾说,“为什么要发展地产?我们主要投资铁路、港口,这些是长线投资,长远发展比较好。但房地产业的特点是,短期见效快,所以我们用短期的发展弥补长期发展不足。”不过,某种意义上说,山东高速集团进军地产业很难称得上成功。在2015年年初,有媒体梳理相关信息发现,山东高速集团旗下涉及20余家参股、控股地产公司,均隶属其旗下山东高速股份、山东高速齐鲁建设集团公司两家公司。当时的公开数据显示,山东高速股份所属10家地产公司,9家处于亏损;而2015年年报显示,在其控股参股的企业中,有11家公司以地产为主业,其中8家亏损。山东高速集团跨界地产后,最受关注的事件要数战投恒大地产。这也被外界猜测是导致孙亮被查的因素之一。2017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以2800亿财富成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富。同年,恒大推动重组深深房,将恒大地产A股上市。为此,恒大地产全年进行了三轮密集的增资扩股,共计增资1300亿元,其中山东高速集团出资总计230亿元,成为恒大第二大股东。一位知情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山东高速集团战投恒大是当时董事会一致通过的决定,但孙亮在决策中起了主导作用。这也为日后集团陷入地产困局埋下了伏笔。有报道称,孙亮和许家印在2013年时的一次活动中相识,原本安排半个小时的交流,因为两人交谈甚欢,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后来,在恒大的扩张中,孙亮和山东高速集团给了鼎力支持。叶晓宁称,山东高速集团下属的个别子公司与恒大山东公司有项目合作,不过规模都不大。财新网援引多位接近恒大的知情人士报道称,“孙亮和山东高速集团绝对是许家印的大金主,许家印对山东高速集团可谓‘感恩戴德’。”2018年3月31日,孙亮高调现身恒大集团“2018年度战略合作伙伴高层峰会”现场,因活动现场除了许家印和孙亮,还聚集了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正威国际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远东控股董事长蒋锡培、金螳螂董事长朱兴良、索菲亚家居董事长江淦钧等人。因此,这也被外界称为许家印的“超级朋友圈”。2020年底,山东高速集团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一家深圳市专责负责公共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市属国有独资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人才安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回笼了部分资金,在一定程度降低了后来恒大爆雷导致的巨额损失。山东省国资委主任张斌曾表示,自2019年开始,山东对28家省属企业主业做了规划,同时制订了非主业清理退出三年行动计划。对于符合山东八大发展战略、十强产业等要做强做大,亏损的、落后的、偏离主业的即使赚钱也要退出。财新网报道称,2020年11~12月间,山东高速集团分两次与深圳人才安居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恒大股权全部转手,但2021年9月恒大爆雷,最后一笔80亿元股权款至今未能收回。此外,山东高速集团还给恒大提供了其他融资,总计数百亿元,最终窟窿多少还不得而知。《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山东高速集团已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提起仲裁申请。目前,仲裁结果还未公布。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深圳市人才安居也有高层被查。8月23日,深圳市纪委监委披露,深圳市人才安居副总经理刘晖被查。有媒体称,直接引发孙亮被查的导火索是地产。叶晓宁说,入股恒大后,山东省有关部门将山东高速集团与恒大集团的合作列为重点关注事项,进行了多次审计。他还透露,当时山东高速集团与恒大集团合作时,设置了对赌条款,如果恒大地产没有按照协议约定完成重组并在A股上市,战投方可以选择有条件退出,有保底收益。但谁也没料到,恒大爆雷后,山东高速集团也因此陷入地产困局。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在对孙亮被查的通报中,使用了“涉嫌职务犯罪”的表述。在初次通报中,纪委监委就使用这种措辞比较鲜见。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叶晓宁称,涉嫌职务犯罪的具体内容,目前还很难判断,要看纪检监察机构调查结果。...
这是8月18日在匈牙利帕科兹德附近拍摄的局部干涸的韦伦采湖。匈牙利正遭遇“前所未见”的干旱,至少数十万公顷农作物受损,流经匈牙利的第一大河多瑙河的水量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由于缺水,有些地方的玉米和向日葵只长到膝盖高。 新华社图 捷克拉贝河畔乌斯季州杰钦,干旱导致“饥饿石”重出水面 这是8月18日在法国巴黎西北约30公里处的皮伊塞-蓬图瓦兹拍摄的受旱情影响的玉米田。法国正遭遇历史上最严重干旱,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新华社图 几场秋雨过后,阵阵凉风渐渐驱散了不久前炙烤整个北半球的异常高温。河流干涸、大地龟裂、森林燃烧、农作物萎靡的可怕景象,犹如燠热夏夜里的一场梦魇。 而此时此刻,巴基斯坦正在遭受百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水。从6月中旬至今,降雨导致逾千人死亡,超过3300万人受灾。 今年春天,这个南亚国家亦经历了罕见的高温。雨季开始之前,生活在河流沿岸的巴基斯坦人就目睹了气候变化的表征——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冰雪融水在5月时已使河流暴涨,比预计的一年最高温时期还要早一个月。 种种迹象表明,气候或许正面临突变,极端天气或许正在频繁化、常态化。巴基斯坦外交部长扎尔达里说:“虽然我们理解气候变化意味着更多的极端天气、季风,更多的极端热浪,就像我们今年早些时候看到的那样。但目前洪水是世界末日般规模,我们当然希望这不是一个新的气候现实。” 如果把地球比作人体,这场高温便是一次高烧发作。如今,急性症状或许有所缓解,但面对灾难发出的信号不应不闻不问。异常的夏天、滚烫的高温再次警示我们,人类社会应摒弃分歧、携手应对。 “饥饿之石”重出水面 根据欧洲干旱观测站(EDO)的数据,今夏干旱影响了60%以上的欧洲地区。专家表示,今年可能是欧洲500年来干旱最严重的一年。早在7月,世卫组织称,仅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有1700多人死于高温。未来,高温热浪的潜在影响或将进一步显现。 在古代欧洲,干旱总是伴随着饥荒,当河底石块裸露出来,身处危机的人们便铭石为记,作为对后人的警示。捷克考古学家小组在2013年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这些“饥饿之石”上可以找到这些年代:1417、1616、1707、1746、1790、1800、1811、1830、1842、1868、1892以及1893年。 “如果你再见到这块石头,你将会哭。”捷克北部乌斯季州一座城市迪辛的“饥饿石”刻着的警示语特别有名。今年夏天,干旱席卷欧洲,多条重要河流水位下降,多年不见天日的“饥饿之石”重出水面。在这个异常之夏,欧洲的农业生产确实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今年上半年,乌克兰危机一度影响“欧洲粮仓”的农产品输出。乌克兰4、5月的春播已被扰乱,农民耕种信心受到严重打击。6、7月,乌克兰重新恢复对外粮食交付,但突如其来的极端高温和干旱又令当地本已脆弱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 欧盟委员会科学服务机构联合研究中心最近一份报告预测,由于夏季炎热干旱,欧盟谷物、向日葵和大豆的产量将下降8%至9%,远低于5年平均水平。 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炎热干旱的天气导致欧盟2022年农业单产下降。以法国为例,作为世界第四大小麦出口国,预计其软质小麦和硬粒小麦的产量将分别下降4%和14%。 “乌克兰危机已经导致欧洲粮食供给出现危机,干旱天气将进一步加剧这种紧张状态。”景川表示。 英国国家干旱小组文件显示,英格兰各地普遍出现农作物歉收,预计作物产量将损失10%至50%。高温干旱使农民在电力、运输、制冷、供热以及化肥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抬高了生产成本。据欧盟委员会预测,今年欧洲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类作物的总产量将比去年减少2.5%。 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农业也深受干旱影响。美国农会联合会最新调查结果称,将近75%的美国农民认为今年的干旱正在影响收成,他们的收入将显著降低。37%的农民说,他们正在割掉那些因干旱不会成熟的作物。 可怕的是,这样的极端高温在未来很可能不时重复。世界气象组织应用气象服务主管罗伯特·斯特凡斯基(Robert Stefanski)在近期表示,今年夏天可能会是今后若干年中最凉爽的一个夏天。如果全世界再不采取紧急行动,类似高温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未来可能成为常态。 这样的预测并非一家之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气候系统不稳定加剧。全球变暖把地球生态推向“硬性极限”。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分析称,预计至少到2040年,气候系统的变暖仍将持续,全球高温热浪将趋于常态,而这还是根据最乐观的情况估算(即现在人类都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不再有碳排放)。高温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一类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物种稳定性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全球变暖并不意味着更冷的冬天就不会出现,只是总体频率会降低。人们在应对上,既需要有短期应急措施,更要有长期规划。 欧洲能源供应遭遇“两面夹击” 除了农业,异常气候正以种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扰动全球经济,令本就深受新冠疫情和地缘冲突影响而脆弱不堪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它更是西欧航运的毛细血管。据联邦德国内河航运协会(BDB)资料,德国约80%的内河航运发生在莱茵河上,并依靠其航路与瑞士通航。全球约20%化工企业都在莱茵河沿岸进行生产。极端高温下,这条重要的毛细血管正在丧失生命力。8月中旬,莱茵河流经德国科隆河段的水深不足两米,水位下降、运力骤减、工厂停产……高温的连锁反应使供应链危机愈演愈烈。 当前,欧洲正经历能源供应的“两面夹击”: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受地缘政治危机影响供应不足,而新能源又受到气候因素的明显冲击。 致力于清洁能源的大发展并成为脱碳领导者,是欧洲一直以来的夙愿。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欧盟27国电力来源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最高,其中核能占26%,风能占14%,水能占13%,太阳能占6%。天然气、煤炭占比均为14%。但以德国为例,高温干旱正导致水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下降,同时,德国燃煤发电厂和其他工业设施的煤炭及石油交付面临风险,激增的用电需求更得不到满足。 欧盟的天然气供应正因乌克兰危机爆发、欧盟国家对俄制裁而减少。今年以来,乌克兰危机爆发,能源供应遭遇严重瓶颈,欧洲电力系统捉襟见肘。6月来高温干旱气候的来临,则再一次重重打击了欧洲的电力供给。 最新报道显示,受天然气、煤炭供应紧张影响,德国、法国的电力危机尤为严重,电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当地时间8月26日,法国明年交付的基本负荷电价达到1130欧元/兆瓦时,历史上首次超过1000欧元,日内飙涨达25%,过去一年,电价上涨了约10倍。德国同类产品亦刷新历史纪录,日内涨幅达33%至995欧元/兆瓦时,当周累计涨幅约70%。英国的远期电力价格也直冲云霄,从6月的242英镑/兆瓦时,一度飙升到1000英镑/兆瓦时。 美国全国能源援助理事会近期一项统计显示,受通货膨胀和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美国约有六分之一的家庭无法按时支付电费和燃气费等能源账单。这是有史以来该组织记录到的最严重数据。 “减碳回头路”或开启 近期,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已相继表明,将增加燃煤发电产量。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告诫各成员国,不应倒退到使用“肮脏的化石燃料”。但这样的警告遭到了漠视。 在极端气候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几乎全军覆没。高温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的蒸发量加大,水位下降,水力发电首当其冲。以意大利为例,水电占该国总电力产量的20%,但该国过去12个月水电产量骤减40%。由于自然水域水温较高,核电站冷却反应堆用水也深受影响,导致核电站纷纷减产。高温天气也不利于太阳能发电,因为光伏发电板“怕晒”,高温会导致发电板功率折损、使用寿命缩短。 一些国家为了应对短期危机,减排减碳进程受到明显干扰。由于担心冬天燃料短缺,近日,数十辆汽车和卡车在波兰东部波丹卡的一座煤矿前排起长队,等着买煤。德国、奥地利、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近几个月则纷纷宣布重启燃煤发电或推迟退煤进程。德国甚至在7月初放弃了到2035年电网中“接近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环保之都哥本哈根暂时放弃2025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主要经济体减碳“走回头路”,无疑将给全球绿色转型进程蒙上了阴影。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亚洲。在南亚,极端高温在3月已经登场。印度和巴基斯坦率先迎来142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伴随极端高温天气,煤炭以及电力的需求大幅增长,印度面临近年来最严重的电力危机。如果说,印度陷入能源危机,有部分原因归咎于煤矿、电力设施等能源供应系统建设存在短板。但后来欧美发生的一切表明,极端高温天气下,能源危机很难避免。 高温干旱对农业和能源的双重打击使得西方本就日趋严峻的通胀形势更加恶化。已感受到通胀之痛的不少英国人担心,等到冬季来临,巨额能源账单可能会让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一些专家和机构担忧,由于低收入家庭在食品和能源方面的花销占收入比重更高,高通胀对这些家庭的打击更大,甚至可能让他们陷入“不想挨饿,就得挨冻”的困境。 “史无前例的干旱袭击欧洲大陆,令已经处于过去40年高位的通胀形势进一步加剧,欧洲一半以上的地区受到影响。”景川对记者表示,在地缘冲突推升了石油及天然气价格后,欧洲大规模的干旱天气使得电力供应更为紧张。在欧洲依赖油气发电的背景下,全球能源价格难免将再度受到扰动。 内耗弱化了危机应对能力 细究今夏高温带来的种种影响不难发现,气候异常固然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全球化进程退潮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人类社会在内耗中弱化了危机应对能力,才是异常气候导致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机构对欧盟27国电力来源统计,清洁能源在欧盟国家电力来源中占比较高,但天然气等过渡性的能源需求仍占比13.88%。乌克兰危机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天然气和原油供应国,欧盟进口天然气中的40%、进口原油中的30%来自俄罗斯。但在地缘危机发生后,相关制裁使得欧盟全面禁止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加上猝不及防的高温天气,令欧盟国家的能源供应捉襟见肘,甚至走向回归煤电的能源消费降级之路。 甚至,连煤炭也成了稀缺物资。欧盟对俄罗斯煤炭禁运于8月11日正式生效。由此,欧盟放弃了以往45%的煤炭供货来源,不得不舍近求远从南非等国采购煤炭,希望弥补市场空缺。高昂的运费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将能源转型问题推向了更加复杂的层面。 可以说,这轮以全球高温干旱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危机,既是长期气候变化进程的一次突变,亦是继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之后压垮世界的又一根稻草。 法国总统马克龙8月24日警告,世界正面临“重大转变”,未来几个月将变得很艰难,法国面临“牺牲”,从前的富足生活将不复存在。他说:“我相信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或大动荡……我们的生活似乎是由一系列危机构成的,一个比一个严重。”据悉,马克龙所称危机是指由极端天气引发的火灾、干旱、风暴,以及因乌克兰危机导致的全球贸易失衡等问题。 面对危机,西方国家把更多资源投入地缘政治的博弈中,结果却反噬自身。由于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大幅减少,近期欧洲天然气期价不断在200欧元/兆瓦时的高位上方波动。德国不少家庭现在已经开始抢购过冬的煤炭。德国能源监管机构联邦网络局负责人克劳斯·穆勒近日表示,一旦来自俄罗斯的供应完全停止,即使德国到11月将天然气地下储存设施填充至其总容量的95%,也只够供暖和工业设施运行约两个月到两个半月。 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日前通过社交媒体表示,美国和欧盟的制裁措施并未给俄罗斯经济造成其预计的后果,制裁的回旋镖反而回击到了美欧自身。他指出,如果缺少俄罗斯的参与,世界经济是无法实现发展的。 让“命运共同体”终结气候危机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日前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他表示,全球在今年夏天出现严重的极端天气,已经证明了气候危机的紧迫性,他呼吁各国政府应该直面危机、采取具体行动。发达国家应当兑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资助。 究竟是放任分歧加剧,还是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社会面临抉择。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表示,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重大冲击反复告诉我们,人类的确是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命运相连。面对眼前危机,我们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精诚合作,共同应对。 除了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还有可贵的行动。许多国家重新向化石能源低头的时刻,中国对扩大使用新能源坚持着负责任的行动。中国的担当为气候危机的解决指明了方向、探明了路径。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日前介绍,到202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的占比将超过50%。同时,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将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即“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要超过50%,其中风力和太阳能的发电量将在“十三五”末的基础上实现翻番。 多年的实践证明,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日益成熟,全球低碳化转型和绿色发展空间仍然很大。关键是,在气候变化面前,所有国家、地区唯有携手,方能破局。在这当中,发达国家尤其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庞昌伟认为,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存在碳排放转移,发展中国家替发达国家消费者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应共同承担碳排放责任。发达国家有义务协助发展中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也表示,一些前沿、先进、智能的气候改善技术现在主要由发达国家掌握,希望未来能够与中低收入国家分享。 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价值型驱动! 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 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 财经贝EHZ简介系列: https://www.cjz.vip/278335561.html 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 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 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开启,开盘即百倍! 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平台:https://h.cjz.vip 财经贝EHZ客服: 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如今,除了对非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修饰和改造,人类还将手伸向了生殖细胞,并企图打造全新的人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基因治疗正在带领人们走向后人类时代。众所周知,基因很重要。人类的基因组常被比作是一本书写生命的“天书”——人类凭借A、T、C、G四种碱基,却配对出了高达60亿的可能,碱基的无穷组合也蕴含着人类进化、生老病死的奥秘,而DNA则分布在23对染色体中。可以说,基因储存着生命的多种信息,会决定人的许多生命特征,包括是否会得某种疾病,可以说操控着人的生、老、病、死。在这样的背景下,尝试掌握生命的密码来改变生、老、病、死就成了人们的愿望——基因治疗也顺势而生。更重要的是,如今,除了对非生殖细胞的基因进行修饰和改造,人类还将手伸向了生殖细胞,并企图打造全新的人类。从非生殖细胞到生殖细胞从本质上来看,基因就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是DNA的一个独特部分。染色体则是由直径仅100埃(1埃=0.1纳米)的DNA组蛋白高度螺旋化的纤维所组成。而人类基因组就是一个人所有的DNA,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包括大约2-3万个基因。这些基因中除了编码蛋白质的两万多个基因之外,还包含了数千个RNA基因。如果从单个细胞中取出并拉伸成链,长度能够达到2米。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都是基因之间的差异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人类对于基因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彼时,重塑人类基因组的唯一方法就是在子宫内对胎儿进行鉴定,然后在发现那些有害的高外显率基因突变后终止妊娠。到了20世纪90年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可以让患者选择移植没有致病突变的胚胎。而20世纪90年代末期,基因治疗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遗传学。现在,人们可以对于基因进行定向改造。这也标志着“积极优生学”东山再起。科学家终于摒弃了消灭有害基因携带者的想法,并开始憧憬矫正人类基因缺陷的未来,使得人类的基因组能够“日趋完善”。本质上来看,基因治疗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对非生殖细胞(血液、脑或肌细胞)的基因组进行修饰。虽然这些遗传修饰会影响细胞的功能,但是并不会改变人类下一代的基因组。如果将某种基因变化导入肌细胞或血细胞,那么这种变化并不会传递给人类胚胎。当宿主细胞死亡时,上述基因也将随之消失。1990年,一个患有ADA-SCID疾病的4岁小女孩儿阿珊蒂就接受了这种对非生殖细胞基因进行替代的治疗。ADA-SCID疾病是一种由于腺苷脱氨酶(ADA)缺陷所导致的严重综合性免疫缺陷疾病。对阿珊蒂来说,周围的世界无处不存在着危险。哪怕和普通人共饮一杯水,甚至是在同一间房间里呼吸,都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后果。科学家们使用病毒载体作为递送方法,通过体外基因工程,将健康的ADA基因导入到她自身细胞中,并将编辑后的细胞重新注射回她的体内。在治疗的半年内,阿珊蒂体内的免疫T细胞水平就恢复了正常。在接下来的2年里,她的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过上了和同龄人几乎没有差异的童年。这一案例被认为是基因治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科学家们通过人体试验完成了对基因疗法的概念验证,证明了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鼓舞了更多的临床试验的开展。相比之下,第二种类型的基因治疗则显得更为激进,它可以通过修饰基因组来影响生殖细胞。只要基因组变化被导入至精子或卵子这种人类生殖细胞后就可以自我复制。它将被永久地整合到人类基因组中并且代代相传下去,而插入的基因会成为人类基因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人们还不敢想象还能够利用生殖细胞开展基因治疗,毕竟当时也缺乏将基因改变导入人类精子或卵子的可靠技术。但如今,过去的技术限制已经得到解决,人们正在尝试修饰基因组来影响生殖细胞,并试图想像后人类的世界。基因改造生殖细胞实际上,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通过改变生殖细胞来永久性地修正人类基因组,并且借助“生殖细胞基因治疗”实现人类遗传学的终极梦想还束手无策。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永久性人类基因组工程所面临的挑战只剩下最后三项。这些曾经被认为无法逾越的挑战,现在都逐渐迎来胜利的曙光。第一项挑战就是要建立可靠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胚胎干细胞是从早期胚胎的囊胚内细胞团中提取出的干细胞。它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即在实验室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像普通细胞一样生长与操作,但是它们也能分化为活体胚胎中各种组织的功能细胞。也就是说,改变胚胎干细胞基因组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永久性改变生物体基因组的目标。如果胚胎干细胞基因组能够被定向改变,那么这种基因改变就有可能被导入至胚胎中,随后又将进入由胚胎形成的各种器官并遍布整个生物体。因此,对胚胎干细胞进行遗传修饰是实现生殖细胞基因组工程的必经之路。詹姆斯·汤姆森(James Thomson)是一位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胚胎学家。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开始从人类胚胎中尝试提取干细胞。1996年,在获得威斯康星大学的许可后,汤姆森便从体外受精诊所获取了36个人类胚胎。他将其中14个胚胎放置在培养箱中生长,直到它们成为细胞团。利用曾经在猕猴身上得到完美验证的这项技术,汤姆森在去掉了胚胎的外层细胞后,将其放入“饲养细胞”与滋养细胞中继续生长,最终提取出少量的人体胚胎干细胞。当这些细胞被植入到小鼠体内后,它们能够分化成为人类胚胎的三个胚层,并且为构建皮肤、肌肉、神经、肠道、血液等各种组织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干细胞能够反映出许多人类胚胎发生的特征,但是汤姆森还是发现它们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些胚胎干细胞几乎能够形成全部人体组织,但是它们在转化为精子与卵子等组织时的效率却非常低。理论上来讲,导入这些胚胎干细胞的基因改变可以传递给胚胎中的所有细胞,但是偏偏那些最重要的生殖细胞却被排除在外,然而只有它们才能把基因传到下一代。然而,在人类胚胎干细胞系还未培育完成时,几乎是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该领域的研究突然就被全面叫停。2001年,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对胚胎干细胞研究做出了严格限制,除了已经建立的74个胚胎干细胞系之外,禁止从胚胎中再提取新的干细胞系,其中也包括体外受精过程中废弃的胚胎组织。因此从事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实验室面临着严格监管与资金削减。在2006年和2007年,布什总统再次否决了扩大联邦政府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资金支持的法案。不过,尽管当时联邦政府的禁令让基因组工程学家的热情一落千丈,但是人们却踏出了人类基因组改变的第二步: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可靠与高效的手段将定向改变导入现存胚胎干细胞的基因组。一开始,人们觉得这项技术挑战的难度根本无法逾越。科学家可以将干细胞暴露在辐射中使基因发生突变,但是由于这些突变在整个基因组中呈随机分布,因此任何试图对突变产生定向影响的努力均付诸东流。虽然携带已知基因变化的病毒能够将外源基因插入基因组中,但是其插入位点通常也是随机选择,更不用说插入的基因还会被基因组沉默化。不过,如今,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已经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情况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尽管基因编辑技术尚存在某些不足,但是与其他任何基因改造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仍然是最便捷、强大与高效的基因编辑工具。这项革命性技术源于微生物自身某种神秘的防御机制,它最早由从事酸奶加工的科研人员发现,然后由RNA生物学家通过再编程实现了遗传学家期盼已久的梦想:它可以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定向、高效与序列特异性修饰。转基因人的最后一步目前,距离完成人类基因组永久性定向修饰就差最后一步。我们需要把在人类胚胎干细胞中创建的基因改变整合到人类胚胎中。然而,无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伦理角度来看,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直接转化为正常人类胚胎都不可思议。即使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化为所有类型的人体组织,但是当人类胚胎干细胞直接移植到女性子宫后,我们依然无法指望这个细胞可以自动形成正常人类胚胎。当人类胚胎干细胞被移植到动物体内后,其中大部分细胞也只能分化为某些松散的胚层结构,而这与受精卵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解剖学与生理学构造相去甚远。为此,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案,他们先等胚胎解剖结构基本形成后(例如受孕数天或数周后)再对其进行整体遗传修饰。但是这种办法也面临尴尬的境地:人体胚胎一旦形成各种胚层,那么就很难再对其进行基因修饰。并且,即便先抛开技术问题,在人类活体胚胎中尝试基因组修饰必然会引发生物学与遗传学范畴以外的各种担忧。值得注意的是,操纵基因与操纵基因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要知道,在自然条件下(尤其是在胚胎细胞或生殖细胞中)对于基因组进行操纵将面临来自技术领域的巨大挑战。但是如今这种风险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细胞,而是直接指向我们人类自身。试想一下,如果人类基因组工程按照:分离出真正的人类胚胎干细胞(能够形成精子或卵子);运用某种技术在这个细胞系中创建可靠的定向遗传修饰;将基因修饰的干细胞直接转化为人类精子与卵子;通过体外授精技术使这些经过修饰的精子与卵子孕育出人类胚胎的步骤来进行,我们或许就可以得到转基因人。虽然每个步骤当前均受制于技术发展水平,但其中还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正如干细胞生物学家乔治·戴利(George Daley)所指出的:“基因编辑引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将如何看待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在改变自身生殖细胞上迈出关键的一步,同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要把控遗传命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风险。”毫无意外,人类正在朝着实现“增强”自身基因组的愿望狂奔而去,但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件事情的巨大风险。...
四套账本,虚增利润23亿元,虚增银行存款17亿元——编造了一分钟杀三头猪“神话”的公准股份被监管部门严肃查处。而公司前后两任会计师也难辞其咎,近日被黑龙江证监局下发处罚决定,因未勤勉尽责被处罚。近日,黑龙江证监局向公准股份2014年至2016年期间两任会计师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首先是承担了公司2014年、2015年年报审计的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中审亚太”)及解乐、李家忠两人。黑龙江证监局表示,中审亚太未勤勉尽责,主要存在五大方面的缺陷:货币资金的审计程序存在缺陷、营业收入和成本的审计程序存在缺陷、函证程序存在缺陷、存货审计程序存在缺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等。这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公准股份的资金状况。公司2014年末货币资金余额4.28亿元,占资产总额84.2%;2015年末货币资金余额6.61亿元,占资产总额87.8%。大量流动资金闲置,未进行定期存款或购买理财产品,仅获取活期存款利息,也未见需要大额资金的生产经营或者投资计划。而在流动资金非常充足的条件下,公准股份2014年末存在银行短期借款2800.98万元,2015年末存在银行短期借款2500万元。黑龙江证监局强调,中审亚太对公准股份2014年、2015年年度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未对大额资金闲置,以及存在大额自有资金的情况下,向银行举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最终,黑龙江证监局决定对中审亚太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25万元,并处以75万元罚款。对解乐给予警告,并处以7万元罚款;对李家忠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罚款。其次是承担了公准股份2016年年报审计的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亚太集团”)及潘前、张燕。同样是因未勤勉尽责被处罚,其也存在五方面的缺陷,分别是:货币资金的审计程序存在缺陷、营业收入和成本的审计程序存在缺陷、函证程序存在缺陷、存货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未与前任注册会计师沟通。这份处罚还透露出公准股份存在“异常用章”的情况。底稿中中国农业银行海伦支行银行对账单及银行询证函所盖银行印鉴均为椭圆形的“业务办讫章”,与同期在中国农业银行绥棱县支行及肇东支行获取的银行函证回函上的圆形“业务专用章”不一致;且与同期获取的其他商业银行对账单和银行函证回函所盖不同银行印鉴的情况不一致。亚太集团对银行用章异常情况未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未执行进一步审计程序消除疑虑。最终,黑龙江证监局对亚太集团责令改正,没收业务收入40万元,并处以120万元罚款。对潘前、张燕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而早在公准股份造假败露前,2017年11月,上海证券报就以《公准解猪一分钟宰三头的“神功”如何练就?》对其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回顾报道,公准股份从2014年挂牌新三板以来,净利润连年过亿,营收更是在10亿规模。从财报粗略估算,公司凭借十多年的老旧生产线,屠宰效率却能达到每分钟三头,可谓“出神入化”。公司的毛利率也高的吓人,仅凭借杀猪这一单一业务,却获得了远超双汇、雨润等业界前辈的毛利率。财报虽然“美好”,但公司处境着实不妙。公司账上常年趴着6亿元现金,不做理财只拿活期利息,但老板却连质押贷款都还不上;多家做市商相继离去,公司股票只得变回协议转让;财报审计关难过,2016年年报拖了一个多月才勉强披露;监管部门介入,证监会对公司及其控制人和多名董监高立案调查。而上证报记者也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公司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也都是镜花水月,某位公司财报中供货金额达8000万元的供货商,竟称其实际交易金额还不到200万元。此外公司还存在异常的巨额对外投资,让募集资金的使用变得扑朔迷离。虚构的神话终究是梦幻泡影。在监管部门的强势追击下,公准股份的财务造假终于浮出水面,证监会对公准股份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公司2014年至2016年三年年报存在虚假记载,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虚增利润。公准股份2015年、2016年年报虚增利润总额11.71亿元、11.43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108.64%、99.51%。公司主要通过虚构业务方式、伪造收付款票据、虚增部分客户的业务规模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虚减财务费用,实现虚增利润目的。二是虚增存款。公准股份2014年、2015年、2016年年度报告虚增银行存款总额分别为4.23亿元、6.19亿元、6.68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资产总额的83.16%、82.14%、79.31%。公准股份主要是通过伪造银行入账凭证、资金转出不入账、虚增利息收入等方式虚增银行存款。三是虚增客户销售。为虚增营业收入,公准股份在2015年、2016年年度报告中虚构记载主要客户销售金额。2015年、2016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总额分别为4.13亿元、4.87亿元,均高于2015年实际实现的合并营业收入1.21亿元和2016年实际实现的合并营业收入1.72亿元。为了防止事情败露,公准股份还煞费苦心炮制了四套账本,手段不可谓不隐蔽,但终也没能躲过监管的慧眼。最终,公司被责令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公司董事长、实控人韩义文给予警告,并处以90万元的罚款。此外,包括公司前董秘、财务总监在内的多名高管也一并领罚。...
继续昨天的话题(《一半德国人租房过一辈子,他们是买不起房子吗?》),德国的住房自有率在欧洲都是比较低的,反倒是那些典型的欧洲穷国,房产自有率普遍很高,比如罗马尼亚,房产自有率超过95%。这一点倒是很容易解释,德国人不需要房子作为自己的资产寄托。而且,在大多数德国人看来,房子不算是真正的资产。或者说,对于有钱人来说,它是锦上添花式的资产,但对于穷人来说,那可能是巨大的负债。德国人的逻辑是,房产要想财富化,就要能套现,如果不能创造现金流,只能拿在手上看数字游戏,那就没有收益可言。房产也不是好的投资工具,无论全款还是贷款,都会降低生活质量,这是德国人不能接受的。更重要的是,在德国炒房,基本上讨不了好。从德国政府的角度来说,房地产业不是GDP的主导产业,制造业才是,发展房地产业完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反倒会造成民生问题。德国各政党在大选中,不管其他政见有何不同,住房保障这一点绝不会有异议。哪个政党或者候选人要是说要刺激房地产市场增长,别说选票了,整个政治生命都会终结。这一点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一样,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过房地产泡沫,2008年,美国也经历了房地产金融市场引发的次贷危机,但德国就没吃过这样的亏。甚至可以说,德国是唯一没有出现房价大幅飙涨、并始终保持房地产与金融良性循环的发达经济体。曾经在一战后遭遇严重恶性通胀的德国,在通胀问题上始终高度警惕。也正因此,德国始终专注于控制通胀和维护币值稳定。这就使得没有太多流动性资金可以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低通胀也让人们无需将房产作为保值投资品。即使加入欧元区之后,德国的房产价格控制仍然相当强悍,与许多一加入欧元区就房价大涨的国家迥异。这完全是制度所决定的。在德国,买房的贷款额度采用基于MLV的抵押物价值评估方式,由银行决定。所谓MLV,就是抵押物的可持续价值。它排除投机因素和经济导致的价值波动,反映房子的最低价,甚至是经济严重下滑时期所可能出现的最低价。换言之,你现在要买的房子可能市价100万欧元,你想贷款60万欧元,也就是六成,但是经过MLV评估,房子的可持续价值可能只有60万欧元,那么你拿到的六成贷款就只有36万欧元,需要背负的房贷就从原先预计的40万欧元变成了64万欧元。这就非常有效地堵住了借助杠杆炒房的空间。另外,房贷是长期贷款,受利率变动的影响非常大。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银行都大量采用浮动利率贷款,以此将利率风险转嫁给贷款人。但在德国,房贷始终以固定利率为主导,降低房地产市场对短期利率的敏感程度。购房者可以选择固定期1~5年、5~10年和10年以上等几种固定利率期限。这种做法一方面确保了购房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却也让炒房的空间变小。更能阻止德国人炒房的是成本,尤其是严苛的税制。德国有许多房地产相关税种,包括土地税、租金收入所得税、二套住房税、土地购置税、资本利得税和商业税等。如果是保有房产和使用房产,税负并不高,但一旦涉及交易环节,税负就明显上升。所谓第二套房产税,是指纳税人只要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产,无论自用还是租用都需要缴纳。租金收入所得税是将租金纳入个人年收入,税率也是按超额累进税征收,大概在14%~45%区间。在交易过程中,不动产交易税是成交价的3.5%~6.5%。房屋所有者在购房后10年内出售,即属投机行为,需要对价差收益部分征收25%的资本利得税。5年内购买3套以上房产会被认定为商业行为,即使购满10年,出售时仍需缴纳3.5%的商业税和19%的销售税。德国房子甚至不保值很多人有个思维误区,认为所谓“房价稳定”就是“房价一点也不涨”,这显然是错误的。如果物价普遍上涨,那么房价也肯定会跟着上涨。“房价稳定”的关键,在于它没有脱离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收入水平和整体物价水平。从二战后至今的情况来看,德国的房价保持稳定,甚至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稳定最健康的,但这并不等于它没有阶段性波动。很多人都说,如果现在回头看,2009年应该是欧盟购房的最佳时期。因为金融危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房产都出现下跌甚至大跌。但在2013年开始,房价逐渐回升,这几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上涨。德国保持着低通胀,还有高比例的制造业,房地产并没有严格跟随欧盟大势,但近几年也出现二战后最快速的上扬。不过说实话,这个涨幅虽然大,但对比德国人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对比欧盟其他国家的涨幅,还是相当收敛的。在全球市场来看,德国的房价仍然不算高,德国地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占比也不高,仍然处于健康状态。两德统一后,德国经济一度出现波动。一方面,原东德地区未能在经济援助下实现预期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向东部输血也导致德国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经济下滑使得在两德统一初期兴起的房地产业陷入危机,地产泡沫破灭,一些大肆囤地的地产商损失惨重甚至倒闭。加上全球产业向劳动力成本低的亚洲新兴市场转移,德国经济一度失去增长动力,老龄化也愈发严重,地产业随之低迷。2001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全球投资者转向房地产业,也带动了德国,但仍然没有让地产业真正走出低谷。直至2008年金融危机后,德国开启经济刺激计划,迅速走出危机,并在2010年欧债危机中独善其身,实现高速增长。正因为德国在全球低迷状态下的稳健表现,使之成为海外资金的新宠,大量热钱涌入,推动了房价增长。2015年的难民危机中,大量难民涌入德国,也让德国住宅出现紧缺,房价在刺激下继续增长。数据显示,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而在2009年房价一度触底,房价已经在12年间翻倍以上增长。当然,不要被这个翻倍以上增长吓到,因为2009年时,德国房价一度只有历史平均水平的70%,基数相当之低。还有一个数据非常有趣,1970年到2016年,德国新建住房名义价格指数增长了90%,但如果考虑通胀等各种因素,实际反而下跌了11.3%。所以,德国人的房子还真不保值。确实有一些德国人买不起房子2021年,德国全国住宅的每平方米均价已经达到3140欧元,折合人民币21000多元。其中,欧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德国最大城市、宝马汽车总部所在的慕尼黑,房价位列德国大城市首位,2021年平均房价达到每平方米6800欧元,折合人民币47000多元。其中,地段最好的房子已经突破每平方米10000欧元。位于德国西南部的经济重镇,拥有保时捷和博世总部的斯图加特,欧洲第二大港、欧洲最富庶城市之一的汉堡,房价也都非常高。比如汉堡最佳地段的房子,每平方米均价达到7500欧元以上,折合人民币52000多元,中等地段的住房则在每平方5000欧元左右,也达到了人民币35000元。柏林则是房价增长最快的大城市,2007年房价还不到每平方米1000欧元,如今已经接近5000欧元。作为欧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的法兰克福,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在德国的地位类似我们的上海。它的平均房价达到每平方米近5000欧元,折合人民币35000元。房价涨了,租金自然也会随之上涨。最新出炉的2022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德国现有住房平均租金为每平方米7.66欧元,折合人民币53元,换言之,租一个50平方米的房子,每个月需要人民币2650元。房价最高的慕尼黑也是德国租金最高的城市,平均每平方米租金达到16.93欧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20元,租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需要人民币6000元。法兰克福的租金在德国排名第二,平均每平方米为12.82欧元。斯图加特的数据为12.26欧元,柏林则超过11欧元。当然,相比大城市,德国也有许多低房价的地方。不少小城市的房价都在每平方米1000欧元以内,也就是人民币7000元以下。很多中型城市兼具历史和颜值,产业也相当发达,房租也不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说,如果想去大城市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就要面对大城市的高房价,拿不出首付也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德国年轻人很早就独立,父母基本不会干涉其生活,当然也不会为买房的事情折腾,所以不可能有“六个钱包帮忙买房”的做法。比较有趣的是德国老人,他们普遍在退休后选择经常旅行的闲适生活,所以也不会被房子所困住。还有一些老人,认为自己不再有打理花园的精力时,就会将房子转租或转售给其他人,然后自己跑去租房子住,享受晚年生活。...
(原标题:南京银行澄清“暴雷”传闻,工作人员:目前运营正常)在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中,南京银行作为结算行。9月2日上午,有社交平台消息称“南京银行浙江分行”暴雷,“银行已经关门,储户取不了钱了”。网络流传的照片显示,一处挂有南京银行标志的大楼门口广场外出现人员聚集。公开信息显示,南京银行并未设立浙江分行这一机构,该行在当地设立的分行正式名称为杭州分行。一位杭州当地人士称,网传的人员聚集地点,是南京银行杭州分行下辖的滨江科技支行。9月2日下午1点10分左右,他在现场已经没有看到人员聚集的情况。第一财经记者就此致电滨江科技支行工作人员,有关工作人员对记者称,目前该行运营一切正常,存取款等业务也均正常开展,并未受到相关影响。该事件具体情况需等待上级行通知。“听附近商户说,上午大概三四十人聚集在银行门外,原因可能是50万元以上大额存款无法取款,后来警察来了,劝说聚集的人离开了现场。”上述杭州当地人士称。记者也了解到,此次储户聚集或与河南村镇银行事件相关。此前,由于南京银行作为结算行,备受关注。近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公告称,按照垫付工作安排,自2022年8月30日上午9时起,对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账外业务客户本金单家机构单人合并金额40万元至50万元(含)的开始垫付,40万元(含)以下的继续垫付。50万元以上的按照50万元垫付,未垫付部分权益保留,根据涉案资产追偿情况依法依规予以处理。此前,南京银行曾发布公告称,商业银行代理村镇银行清算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和《支付结算业务代理办法》规定依法合规开展,是一项常规的代理业务。代理清算过程中,作为代理清算行的商业银行,负责清算指令的接收和按指令收付资金工作,只与被代理行和人民银行发生清算关系。南京银行强调,商业银行代理村镇银行清算业务只作为资金清算通道,不承担资金风险。相关资讯:南京银行陷入舆论风波,可能就是一场规模巨大的误会来源:奔流财经社这两天又被南京银行的事刷屏了,“爆雷”的谣言不胫而走。9月2日,网传消息称“南京银行浙江分行爆雷”,而且银行已经关门,储户取不了钱了。网络流传的照片显示,一处挂有南京银行标志的大楼门口广场外,有一定数量的人员聚集。一个近2万亿资产规模的银行,怎么可能说暴就暴呢?果然,人家银行随后就来辟谣了:目前经营一切正常。但网上小道消息疯传,越传越玄乎,各种字眼刺痛着人们本就脆弱的神经,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分析分析,南京银行怎样卷入今年这一场舆论风波的,以及未来可能的一些走势。今年4月,河南村镇银行暴雷;6月,“赋红码”事件引发全国关注,相关情况想必大家都清楚,就不细说了,这些事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对于城商行、村镇银行以及整个金融系统的担忧与日俱增。而凑巧的是,南京银行是河南村镇银行的“结算行”。这就算是巧合一吧。好,到了6月29日,南京银行原行长林静然突然辞任,引发猜疑。这一人事变动让人颇感意外,从公开信息看,林静然出任南京银行行长刚满两年,一届任期也还未完成。更巧的是,就在当天,东方资产总裁邓智毅挂职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市政府官网显示,邓智毅协助负责投资促进、招商引资、金融、处置金融风险等方面工作;协助分管市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指挥部、市投资促进局、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银行、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协助联系金融、保险、证券驻南京机构。处置金融风险、分管南京银行,再加上之前的南京银行行长辞职,巧合接二连三,难免会引发人们的猜测。结果到了6月30日,南京银行开盘即大跌,盘中一度触及跌停,之后跌势逐渐减弱。最终,当天的收盘价报10.42元/股,跌6.46%。这还没完,更大的舆情在当天晚上出现了。6月30日傍晚6点,西部证券的一名试用期员工,在社区的团购群里,曝出了一个惊天大瓜,大意是:南京银行窟窿很大,爆了就可以破产了。这段聊天记录被人截图,在网上引起了大量的转发,迅速传播。结果到了7月1日,随着南京银行的辟谣,西部证券解聘发帖员工,事情看起来似乎被压住了。但一个巧合又冒出来了。南京银行在官网发公告称,自2022年7月1日起,启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章,原印章于同日作废销毁。为什么原行长前脚刚离任,公司就急于销毁旧章、启用新章?舆论开始猜测,启用新章与原行长离职是不是有联系?是不是为了预防什么东西?这条公告很快便已无法在官网找到,疑似被删除。官方的应对,是很快公布了引爆南京银行信任危机的林静然新去向:南京东南国资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网消息显示,林静然“现身”集团领导一栏,为该集团副董事长、党委委员(保留市管企业正职待遇)。同时,为了增强信任,南京银行公布了三位大股东二季度增持2.9亿股的消息。三位大股东法国巴黎银行、南京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烟草公司,将持有的转债全部转股。大股东将债转成股,折射的是大股东对企业未来的信心。不仅如此,通过媒体报道,还在进一步释放南京银行的利好消息,比如2022年以来,大股东已经多次增持南京银行股份,比如针对股价这阶段的波动,南京银行拿出了从去年到现在数据,证明今年以来,南京银行股价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2021年底的8.59升至9月1日最新的10.56,期间最高达到了11.93。应该说,从现有情况来看,南京银行代理村镇银行资金清"算业务本身,确实是合法合规的。至少到目前为止,未发现任何迹象,被证明有额外的“业务”。大概率属于,无辜躺枪。从法律上讲,商业银行代理村镇银行清算业务只作为资金清算通道,不承担资产风险。我们能理解有些人的无奈之举,但是试图以某种方式向代理清算行发力,基本没用。而南京银行身体陷这次舆论风波,则既有“天灾”因素,也有“人祸”成分。河南村镇银行事件一天没有完全、彻底的解决,南京银行头上的天空就随时有风云变幻的可能。行长辞任、印章更换,单一看每个事件,可能都是很正常的经营事件,但连续发生在一起,却容易让人引起误会。比如就会说,从近2万亿资产规模的公司到一个总资产只有近1900亿元的公司,是不是算贬黜?你怎么回答呢?再加上金融业内人士在特定事件段的一两句惊人之语,就很容易再次点燃舆情,谁能知道会不会再出现一个西部证券傅鸣非呢?就算出现了,人家公司会不会像西部证券一样果断切割,来力挺南京银行的声誉呢?像“换章”这样的骚操作,只会加大了人们对南京银行的不信任。不管猜测是真是假,在这种时间节点发布无疑是火上浇油。也是媒体舆情应对思维上的一种缺位。这个时候,南京银行只有始终保持定力,保持不出错。毕竟基本盘还在这里。一般来说,银行经营业绩主要看贷款、存款和利润三项数据指标,综合经营实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则要看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在2020年和2021年,南京银行的贷款、存款和归母净利润等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且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多年一直保持在1%以下。在过去的五年(2017年-2021年),南京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7%、0.88%、0.89%、0.90%和0.91%。而今年5月,银保监会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我国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是1.82%。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南京银行绝对是优等生中的优等生。更重要的,南京银行不仅是南京的牌子,更是江苏的面子。所以,就算南京银行刚刚又经历了一波杭州人群集聚的舆情,股票在今天很稳,也侧面印证了,大多数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人们聚集,是为了给村镇银行的事讨个说法。这个问题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任何银行都不应回避,只有给出包括代理清算在内的诸多细节,才能真正平息人们心中的疑虑和愤怒。从此次事件我们也能够看出,现在市场的情绪有多敏感、多脆弱,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恐慌式踩踏。毕竟,误会多了,也就不是误会了,而是一道足以让人掉进去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