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代工厂,香水价格相差14倍。若不是曹敏嗅觉敏感,一般人难以发现野兽派香水背后的生产商,竟和名创优品是同一家。售价29.9元的名创优品水蜜桃乌龙香水(30ml),售价420元野兽派桂花乌龙香水(30ml),它们都由湖州御梵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图|同一家生产商的野兽派、名创优品香水曹敏原本是想为朋友挑一瓶香水作生日礼物,在商场看了看祖马龙、宝格丽等大牌香水,50ml一瓶价格要上千多,30ml的也要七八百。相比之下,野兽派价格稍微低一些,代言人又是朋友最喜欢的龚俊,于是付了款。意外发现的同源代工厂,让她感到不值。“本身也是看包装不错、送礼拿的出手,谁想到这么坑啊。品质我没觉得和名创差多少。”从事电商工作的曹敏并非不了解代工厂模式,而是觉得野兽派售价过高。这戳到了野兽派的消费痛点。作为生活方式品牌,野兽派走的是“轻奢”高端路线,旗下产品卖出了大牌价格。然而,产品质量与价格不成正比、代工生产下的品控问题,也让野兽派牌饱受诟病和质疑。价高14倍与名创优品同一代工厂临近中秋,坐落在北京国贸三期的的野兽派门店内,摆出了最新的桂花乌龙系列产品,该系列热门的天上宫阙蜡烛礼盒售价660元,赶超大牌价格。作为对比,祖马龙蓝风玲香薰蜡烛售价570元、LOEWE香薰蜡烛售价650元。正因溢价明显,曹敏难以相信自己花十几倍价格买回来的野兽牌香水和名创优品来自同一生产线,也难以接受花了1499元的蔡徐坤同款真丝睡衣,仅用139元就能在电商网站薅到同款。“太坑了,花大牌的钱,买了代工产品。”事实上,在强营销属性的香氛、美妆行业,代工模式十分常见。一位从业人士表示,香氛品牌大部分都采用海外巨头芬美意、奇华顿的香精,由产品经理提需求后,再找国内工厂代工。她还告诉我们,化妆品头部公司一般都有自己的工厂,小品类的彩妆或香氛以代工居多。凤凰网科技调查发现,野兽派多款香薰产品都由蔓莎(苏州)工艺制品有限公司制造,香水则是由湖州御梵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这两家制造商也为名创优品代工。图|名创优品、野兽派香薰制造商为同一家其中,湖州御梵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原料、生产制造一体化的OEM、ODM企业。也就是说,品牌方只需传达自己的需求,其他的部分就能全部由御梵搞定。野兽派、御梵方面未透露具体的合作方式。不过,OEM外贸商徐林向我们透露,当品牌有一定溢价能力,采用一体化的代工模式能获取更多的利润。他以家居服饰举例,一双真丝眼罩代工成品出售价为79元,未出厂价更低,而品牌方只需要贴牌就能卖到169元,几乎翻倍。香氛产品更为暴利。就香水而言,法国商业电视台曾披露,一瓶千元香水的总成本不到百元,香水出厂成本仅为售价的15%,广告营销费约占售价的25%,剩下60%的利润由分销商、零售商和制造商瓜分。比起香水,香薰制作难度低,消耗速度快,获利空间更高。据CBNData报告,150ml的无火香薰产品扩香时间不超过两个月,属于易耗品,复购率高。业内人士表示,香薰价格差别主要在于包装,包括涉及到的推广费、包装设计,瓶子等费用,这些远高于原料成本。尽管入局香氛市场较晚,却不妨碍野兽派以高价标榜高端,并收割一波闻香人。2022年天猫618香氛香薰店铺销量榜单显示,国产品牌野兽派凭借香薰蜡烛、扩香晶石等家居香氛产品登顶榜首。线下,野兽派在北京、上海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开出了47家门店。频频爆出质量问题随着市场声量的提高,野兽派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价格和质量不成正比,纯营销。”这是野兽派给张雯留下的印象。几个月前,她以折扣价购买了野兽派佛手柑香氛礼盒,打开后发现包装已经损坏,散出来的香氛冲鼻刺激。无奈之,张雯只得向客服反馈退货。陈晨也有类似经历。去年生日,陈晨男朋友订了一束野兽派枪炮玫瑰给她当作礼物。然而,收到花的两人十分失望,官方图上售价999元的的淡粉色玫瑰,签收时花已泛黄枯萎。由于是小程序下单,野兽派不接受退换,这破坏了他俩原本的好心情。图|野兽派枪炮玫瑰官网照 VS 实物野兽派礼盒大面积翻车已非新鲜事,甚至成为了每年520、七夕的必备节目。在小红书、微博上,有许多收到野兽派鲜花的用户晒图吐槽, 5999元的玫瑰捧花实物图丑的像菜篮子,1314元的厄瓜多尔玫瑰颜色都没喷均匀,12支的永生花变成了11支。此外,联名款香水香精味重、真丝睡衣不到一月脱线等问题比比皆是。图|消费者对野兽派的吐槽品控问题背后,是野兽派多品类经营存在的风险。由于单一鲜花市场空间有限,近几年来,野兽派逐渐拓张了家居、家纺、美妆个护、珠宝配饰等品牌,而代工模式成为其品类扩张的利器。然而,代工厂难以管理,产品质量也难把控。野兽派厄瓜多尔玫瑰礼盒翻车后,就有花艺师反映,染色不均的问题可能在于自鲜花供应商。玫瑰种植时会在培育水中加入染料和色素,这样才有色彩斑斓的花朵,而批量生产难免会有问题。新零售专家鲍跃忠认为,网红品牌依靠代工是合理现象。多品类经营中曝出的产品质量问题,并非都是代工模式问题,而是自身管理不严。野兽派凭啥卖出大牌价?品质一般,为何野兽派这么贵还有人买?知乎上一位匿名设计师给出了答案:“野兽派擅长通过视觉包装和营销,将义乌小商品卖到国际大牌价格。”创立于2011年的野兽派,起初只是一家线上花店,主打“说一个故事,为你定制一束鲜花”鲜花定制模式。顾客想要买花,就将自己情感故事私信给野兽派官微,然后由老板娘根据故事搭配独一无二的花束,然后将故事和鲜花匿名分享出来。故事营销让野兽派收获了大量用户,开业一年微博粉丝数就达到18万。随后,野兽派开始用明星合作打开知名度,先后为高圆圆、林心如、Angelababy等布置婚礼,还大手笔签下多位热度高的明星作为代言人。从热门演员胡歌、李现、井柏然,再到唱跳偶像鹿晗、易烊千玺,几乎是谁火就请谁代言。去年,野兽派又签下了因古装戏走红的龚俊。此外,野兽派还通过与 Prada、Nike、猫和老鼠等经典IP联名合作来“圈钱圈粉”。图|野兽派代言人龚俊、井柏然营销出圈的野兽派逐渐向高端靠近,价格也直逼奢侈品。最新推出的桂花乌龙香薰礼盒卖到了999元,33元玫瑰组成的野兽派花筒售价1999元,穿斗篷的永生花白兔音乐礼盒售价3344元。任何宣传都是双刃剑。一位品牌负责人表示,营销固然能带来短时间的销量,但忽视产品品质,当市场和消费者恢复理智后,反而会成为发品牌发展的桎梏。“江小白、钟薛高、完美日记、DR这些消费品牌,早期通过网红营销打法吃到了市场红利,随后却直转急下,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多品类经营的野兽派,也已显露出一丝隐患。从香氛市场来看,与Prada、祖·玛珑一系列国际大牌相比,走轻奢路线的野兽派无明显优势,无论是供应链、还是品控实力都想相差甚远。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接受野兽派的品牌溢价。一则308人参与“野兽派香薰这么贵值不值”的消费调查中,有287人投票表示不值得。对于野兽派而言,从鲜花赛道切入家居生活后,也意味着竞争全面升级。仅靠明星代言营销去提升产品溢价,还能“圈“住消费者吗?...
监管再次明确对私募行业“结构化发债”画上红线。日前,有消息称,中基协在AMBERS系统向私募管理人发布了一则《关于更新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承诺函等模板的通知》。上述消息中还指出,监管新增《高管承诺函》和适用于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不涉及结构化发债承诺函》两份承诺函模板。对私募行业提出“结构化发债”禁令并非首次,包商银行被接管后,揭开了“结构化发债”的“盖子”,此后包括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银保监会、证券业协会都有过对“结构化发债”的禁令。此次中基协将要求在私募登记备案中加入承诺函这一指定动作,将其纳入日常运作流程中。重申私募“不涉及结构化发债承诺”根据上述消息,未来私募管理人在选择“债券”为展业方向时,需要提交“不涉及结构化发行承诺函”,要求私募所有投资人员承诺过往投资业务中不涉及“结构化发债”,并且未来合法合规展业,不参与“结构化发债”。此前监管多次明令禁止,最近的一次是今年6月,中基协提出禁令“基金直接或者间接参与结构化等非市场化债券发行”,并指出,申请机构主要投资方向为债券投资,或提供债券投资业绩的,或出资人、高管人员过去曾从事债券投资的,应上传承诺函说明未来展业不违规从事结构化发债。不过在6月的AMBERS系统中提交材料中,虽有表述“应上传承诺函说明未来展业不违规从事结构化发债”,但是并不是“必填”项,而是“如有”则提供。此次提供了承诺模版,要求私募在登记备案时承诺不涉及“结构化发债”,无疑是对这一违规现象再上“紧箍咒”。那么,什么是“结构化发债”?为何监管如此多次强调禁止?对此,安志经纬资管合规风控负责人王玉林介绍,发债方在债券发行比较困难的时候,为了实现债券的发行,通过资管机构发起设立结构化资管产品,发债方自掏腰包购买该资管产品一部分平层份额或者劣后级份额,该资管产品剩余额度进行市场化募集,产品成立后再投向发债方的债券的一种发债模式。简而言之,结构化发债就是发行人认购自己发行的债券,通过设立结构化资管产品发行到市场上去,通过回购等方式循环起来。资深资管人士、恒立基金创始人潘焕焕向财联社记者表示,结构化发债是指发行人在债券发行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资管产品的分级安排、回购功能来放大杠杆,实现超额融资。潘焕焕进一步解释,一般而言,使用“结构化发债”这类模式的发行人主要是资质较弱的主体,如一些低评级的城投公司、产业类国企和资质较差的民企。其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发行人(或关联方)认购部分自发债券;二是发行人自行认购或通过过桥方认购资管产品的劣后份额作为安全垫,吸引私募、银行等机构资金认购夹层级、优先级等份额完成发债;三是发行人全额认购,再以同业回购为途径获得同业融资,实现企业负债的同业化。王玉林表示,私募涉及的“结构化发债”就是指私募基金作为资管产品,参与到“结构性发债”的过程中。监管目的在于降低行业风险这种加大杠杆的“自融”式发债,潘焕焕认为,“结构化发行”导致债券发行规模、利率及后续交易价格等影响投资者判断的关键信息出现虚假陈述,使得原本不应存在的债券出现在证券市场上,掩盖了真实发行规模、利率与交易价格,扰乱市场秩序,扭曲市场定价,违背了市场化发行原则,损害市场对债券的价值发现功能。同时,“结构化发行”通过市场质押把债务危机进一步放大。在流动性抽水和质押融资收紧的情况下,资质较低的信用类债券很难实现质押融资,很容易导致链条断裂,很容易导致质押风险向全市场传染等。据悉,私募基金若参与到“结构化发债”的模式中,需要将持有的债券通过质押式回购等方式去融资偿还市场化募集的资金,在债券未兑付之前,需要不断地滚动重复上面的动作。对于监管强调在私募领域的管理,王玉林介绍,有些激进的管理人可能会为了提升私募产品收益率继续放大杠杆,本质上是一种“杠杆游戏”。随着金融市场信用分层的逐步明显,银行对于质押债券及交易对手要求的不断提高,回购操作一旦找不到接力交易对手,将会发生回购交易的违约,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暴雷。此外,而参与“结构化发债”的私募产品将承受剧痛及声誉损失,该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也将面临巨大的投资损失甚至血本无归。基于“结构化发债”产品本身的这种高杠杆、高风险的属性以及近几年“结构化发债”产品风险事件的频发,监管也开始限制私募基金参与,以降低私募基金行业的整体风险。已有多家机构领罚单近年来,“结构化发债”问题是监管的严查领域,此前包括中航证券、海通证券、海通期货、海通资管、东海基金等多家机构因这一问题被处罚。据悉,因为结构化发债涉及自融、高杠杆等高风险属性,扰乱债券市场秩序,扭曲债券市场定价,而且极易造成流动性风险,所以各监管部门对此一直是打压态势,银行间交易商协会、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银保监会、证券业协会等此前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文件对此予以规制。例如,去年8月18日,人民银行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限制高杠杆企业过度发债,强化对债券募集资金的管理,禁止结构化发债行为”。王玉林指出,本次基金业协会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业不得参与结构化发债,短期来看,对于一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公司发债难度将进一步增大;但长期来看,会将扭曲的债券市场定价重新回正,增加债券市场风险透明度,并进一步降低债券及私募基金市场的整体风险,有利于投资者的保护,也让相关市场回归到正常各自应承担的金融职责及价值轨道里。对于严监管“结构化发债”,潘焕焕认为对行业发展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监管禁止私募参与“结构化发行”,有利于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规范市场定价机制,维护市场秩序。第二,可能出现因整治“结构化发行”带来弱资质主体的风险暴露。短期内弱资质发行人将面临融资支持的边际收缩,存在债务滚续的压力,有可能导致生产经营受阻,并进一步影响对其他债务的还本付息能力,产生负反馈,或将引发信用风险的共振。第三,私募机构无法通过“结构化发行”违规行为获利,利好真正具有投研能力的优秀私募管理人。...
富安娜(002327.SZ)“踩雷”中信证券(600030.SH)资管产品一事仍在发酵。资管产品出现逾期兑付,且逾期已超5个月尚未完全解决。因该事件,A股龙头家纺企业富安娜与“券业一哥”中信证券双双被推上风口浪尖。涉及的产品“富安1号”到底是什么性质,双方的风险承担与责任划分,越来越成为该事件最大的博弈点。9月9日,富安娜证券业务部门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称,“(公司)只是买了一个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其同时表示,“我们并不了解底层资产,对底层资产也没有任何关联,更不涉及到什么通道业务,我们连通道业务是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前一日,富安娜公告称,公司购买的中信证券富安1号理财产品的投资管理人为中信证券,公司与中信证券签署的相关协议中,不存在涉及通道业务的情况;公司及公司控股股东与中信证券富安1号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标的没有任何关联,也不存在主动挑选标的资产,由中信证券作为通道发行富安1号的情况。有接近中信证券的人士对记者表示,针对“富安1号”相关情况,中信证券此前与富安娜方面持续沟通。“都是按照合同来执行的,对方(富安娜)相关负责人在历次操作和合同的协议上都签了字。中间产品转换了一次,都是上市公司同意的情况下才能执行。”该人士称,“不可能是我们自己操作客户完全不知情,底层的处置情况也是要沟通的”。不过,上述富安娜证券部人士称,中信证券并没有告知风险,“他们(中信证券)领导过来每次汇报产品,都没有说过风险”。到底真实情况如何?围绕上市公司对底层资产状况是否知情、中信证券是否告知风险,双方各执一词。富安娜资管产品“踩雷”事件正逐渐陷入“罗生门”。买的是“理财”,卖的是“资管”?半个月前,富安娜首次披露资管产品“踩雷”情况。据公司8月23日公告,其购买的中信证券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富安1号”逾期兑付,逾期金额约1.065亿元。富安1号的受托方为中信证券,去年3月9日,富安娜以1.2亿元自有资金购买了该产品。富安娜称,原定于今年3月19日前后收回该笔投资本金和收益,但经过多轮沟通,截至上述公告日,仅收到本金1350万元,剩余资金已逾期,未兑付的650万元货币基金,中信证券未做出合理解释。随后中信证券方面发声,表示将积极推进事件的处置进展,尽最大努力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过,上述富安娜证券业务部人士9日对记者称,“我们现在已经向中信证券方面发了一些沟通函,但目前都没有回复,也没有提供我们需要的资料”。“富安1号”底层资产为东方红货币B、北大资源杭州海港城。为什么会买入该产品?该人士称,“只是因为有一个很合适的收益、且风险可控的一个固定收益类理财”。不过,看似风险可控的“理财产品”却意外出现逾期兑付。据富安娜相关公告介绍,北大资源杭州海港城项目债务人浙江蓝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蓝德置业”)早已实质违约,且2019年和2020年审计报告均被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主要连带责任保证担保方北大方正集团重整计划执行期限日前被法院裁定延长至2022年12月28日。争议风险承担底层资产“暴雷”已成事实,但风险应该由谁承担?是中信证券,还是富安娜?在这一问题背后,还有诸多细节争议。比如,中信证券是否履行了提示风险义务?债务人实质违约的项目为何成为投资标的?上市公司在签订合同之前是否进行了尽调和风控把关?产品逾期已达5个月之久,公告披露为何滞后?有业内人士此前对记者表示,对于该事件,资管计划合同内容成为关键。“这个产品富安娜已经买了五期,但目前披露的只有第五期的持仓,前四期的底层资产不得而知,是否也包括北大资源海港城项目?”上海小郁资产总经理左剑明曾表示。由于资管计划合同非公开,具体情况无法明确。对于公告披露时间滞后的问题,公司证券业务部人士称:“出现产品逾期情况之后,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情况,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产品为什么会逾期。再者,在了解情况以后,还要对估值等各方面进行认定。这些都需要时间。”“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作为上市公司就是要把本金和收益追回来,对投资者负责。”上述人士表示。那么,富安娜的风控把关是否存在缺失?该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就是签的一个固定收益类的理财追加,每期的追加。如果说委托你(中信)以后我还要自己去辨别资产、挑选资产、做尽调,那我为什么要付钱给你(中信)呢?我们公司自己成立一个投资部不就行了。”不过这一点中信证券并不认同。有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个不能说是逾期。富安娜买的是定向资管计划,在充分告知风险且知情签署合同之后,理应是盈亏自负”。但富安娜方面坚称,中信证券并没有告知风险,自己也不清楚底层资产的情况。“他们(中信证券)领导过来每次汇报产品,都没有说过风险。”前述证券部人士进一步表示:“中信是‘券商一哥’,我们信任,这也是我们选机构的一个风控,就是只跟头部的。”律师:双方各执一词,可采取司法渠道上海久诚律师事务所律师许峰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上市公司在知道理财产品出现问题之后,并没有及时披露,解释的原因是否能够被接受,要打个问号。“有些事情可能上市公司一时无法评估到位,但也必须保障投资者知情权,因为信披的前提并不以上市公司了解透彻为前提,而是要及时告知投资者情况。”他表示。在许峰看来,若底层资产尽调存在问题,中信证券需要说明投资尽调是否充分,是否掌握了前期财务已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情况,以及富安娜需要说清楚是否自己选择持续投资。许峰认为,在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司法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能因为涉及事件的双方之间的纠纷或意见不一致,阻碍了信披。此外,对于此次事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富安娜在8日的公告中称,富安1号逾期对公司正常经营没有影响、对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资产、净资产及净利润不构成重大影响,但具体影响目前仍存在不确定性。今年上半年,富安娜共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同比增长2.06%,净利润2.11亿元,同比增长0.68%,扣非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0.14%。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该公司购买的券商理财产品逾期未收回金额1.119亿元。富安娜称,投资资金延期兑付或存在部分损失的风险,公司在2022年半年报中已将该产品账面盈余部分875万元计提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这个举动(计提)是出于谨慎,但最后数据还是要根据估值来。”上述公司证券业务部人士表示,“我们也是根据2021年中信给我们的估值来的,但现在我们觉得估值都是有问题的,现在还在追溯”。...
9月9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副州长刘庆华表示,伊宁市群众反映的就医难问题确实存在,这反映出当地工作中还有不少短板和不足,干部作风还存在不实不细的问题,伊犁州党委、政府对由此给各族群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不便表示深深的歉意,针对群众关心的就医问题,当地将立刻进行整改,统筹各类医疗资源,畅通医疗服务渠道,州直和伊宁市所有医疗机构正常诊疗,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就医需求。(央视)...
成都封城已经从9月1号-9月4号延期到直到社会面全面清零了。我在上一次记录了我为什么要在封城期间送外卖(在成都封城的两天送了两天外卖),这几天我也在陆续的送外卖,记录一下我在那之后的外卖生活。为什么物资充足你却收不到?成都每天的官方都说日常生活物资保障充足,为什么大家却买不到菜了或者说菜很贵了呢?a、这两天我在街道上发现之前可以买到的蔬菜店、粮油店和水果店都关门了。因为他们不在保供的白名单内。毛细血管一般的日常商户减少,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在一个商户群里,群里的商户每天都在问是否可以开门?但是都是得到的否定的回答。所以保供单位的确定已经超过了我能理解的范围,有人知道吗?(不在白名单的商户门口都贴着这个)(政府发的保供白名单)所以,市场上可以供货的商户在减少。很多订单会集中到一些大的平台。b、商户处理不过来大量的订单当订单集中到大的商户的时候,就会形成爆单。大家之前在美团优选、淘菜菜、多多买菜的时候会选择就近的自提点。但是这些自提点不符合保供需求,所以就会被关掉。这样子只有极少数的自提点会符合要求。这样子会超过自提点的接单能力,这两天很多自提点有点双十一的感觉。门口全是菜。因为平台是统一送货的,自提点要分装。所以就会造成积压。外卖订单也是,之前很多小商户也会上平台。现在他们不准开门,所以外卖订单就会集中到少数商户那里。就行形成爆单,根本做不过来。排队等着商家出餐的外卖员一般我是不想接这种外卖单的,很多小哥也不想接。因为等餐超时会扣款。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的运力?1、外卖员非为两类,一类是全职外卖员有工作时间要求和送单要求的(可以看第一篇记录的外卖招聘要求)一类是众包外卖员。这两种都有不少的人。全职外卖员是有通行证的,但是现在很多人出不来,所以没法增加新的人力补充。兼职外卖员或者说众包外卖员不一定能够拿到通行证(当然前提是你也要可以出得来,又会少去很多人),所以送的也是人心惶惶。我就休息了一天,很恐惧,担心被查被扣车。所以,运力就会变得很紧张。成都市就业局发了一个盒马的招聘,我并不看好。因为就算想参与,也出不了小区,除非政府招募外卖志愿者,有可能会缓解运力问题。共享单车的多样用途共享单车真的是被用的淋漓尽致,很多小区或者路口都是用共享单车组成的隔离带。出门买菜和街边小店的关闭买菜已经从一天两小时到两天两小时了,但街边的小店都关了。所以,想要买菜的人只有去到更远的地方买菜了,这也迫使更多的人必将会在街面流动。如果偏僻一点的小店会给们留一个小缝,做基本的运营。但如果是在路边的小店,就只有全关了。昨天路过一个水果店,门口的阿姨突然拦住我说:里面还有一些新鲜的水果,全部打折了,要不要?明天不让开了。原谅我,我那个时候真的笑了。可能我思想不正,我脑子里第一想到的是之前街边的妹子拦住我的时候那种悄悄咪咪的样子:帅哥,耍不耍?里面有漂亮妹儿。封控的小区和路面越来越多昨天在棕苑和玉林发现的封控小区和路面越来越多,很多都还在打围。蓓蕾社区一带也全部封起来了,说是要阻断武侯区和高新区(我才晃神过来原来这里是高新区的管辖)。送外卖的时候经常要跑冤枉路,耽误送餐时间,进一步造成超时。这也是不想送外卖的原因之一,要扣钱的。这些地方往往还会有城管和志愿者,要查通信证核酸之类的。还是要慎重点外卖因为取餐去到了很多我想都不敢想象的外卖聚集地。有的外卖就是一栋楼,里面就像那种隔离房,一件挨着一间,一个窗户口去外卖。这种还算好的。在火车南站附近有一个以XXX桐梓林店聚集的外卖小镇,那边才是真的疯狂。老庞大的一个小区了,里面真的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等疫情结束后和大家一起去逛逛)这两天点外卖需要更加注意,如果需要就医吃药会很麻烦。外卖就是一个体力活,靠体力挣钱我本是做游学和桌游的,所以送外卖是生活所逼。在一开始做这个的时候,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就是为了挣钱以及可以出门。但是后来发现,即使在疫情期间(外卖可以不上楼),送外卖还是很难挣钱的。我这几天,下午和晚上送外卖,第二天上午休息看书(我真是佩服我自己,这种压力下我居然看完了《曾国藩传),还看了不少的《李鸿章传》)。一共跑了70多单,收入400元左右。当我不看微信聊天的时候,我觉得什么保供啥的都是虚的。我接触到的外卖员无非就是工作和生活而已,大家跑起来的时候根本没有精力去管这些。就是接单、送单。大家讨论的话题也是和配送有关的,只有闲下来抽烟的时候才会叨两句。聊到这种保供单位的时候,注意力也是在如何影响自己接单。我挺佩服那群要搞非商业化配送的朋友的前面也说过,大部分配送员都是饿了吗和美团的单子。那有一些小众的需求肯定就难满足了。自从我送外卖过后,身边不少人都开始做这个事情了。我觉得还挺佩服的,比如说帮买药这种单子在平台上一是有接单限制,二是大家也不愿意接。配送费低,还要耗费很多时间。但有一些朋友打算做这个事儿,希望他们顺利吧。送外卖是一个需要勇气和克服恐惧的事情,因为你会路过高中低风险区,甚至说你就会送到这里去。如果真的核酸查出来了,疫情没啥,但是我觉得我肯定会被骂以及小区估计也会暴力我。那个时候你不是保供的人,会变成一个携带病毒到处跑的人,这种压力很大。今天可以去问问其余的外卖员,他们是如何回小区的?晚上又在哪里休息?...
9月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又有地方因疫情防控层层加码被通报曝光,涉及5省8地,分别是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开封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台州市、湖州市德清县,河北省邯郸市邱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2个多月前,3省6市也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通报,即河北省保定市、邯郸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高铁站以及青海省的过度防疫、违反防疫“九不准”典型案例被曝光。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层层加码现象,实现更精准更科学的疫情防控是一件民生大事。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建立了常态化工作机制,成立了由教育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组成的整治“层层加码”问题的专班,并开通了公众留言板以供人们反馈、投诉或举报问题。有关部门将汇总整理线索,督促地方尽快整改,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此前,首次有地方因过度防疫被警示通报,发生在货运物流领域,6月初河北省张家口市,安徽省合肥市、安庆市,陕西省商洛市3省4市的部分高速口防疫检查点存在疫情防控通行过度管控、重复核酸检测等问题被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警示通报。一段时间以来,有观点认为,要处理好疫情防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是难以实现的三角。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指出,“既要又要还要”不是对地方政府的苛求,而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反映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地方治理就是一个多任务管理的复杂工作。真正做得好的地方政府,一定是“既能又能还能”,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多赢。整理/制图:南都记者 陈秋圆将继续收集线索、跟踪督办、通报曝光层层加码问题在9月8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9月以来,全国29个省份报告了新增本土感染者,部分地区社区传播和疫情外溢仍未完全阻断,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他表示,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严格按照国家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力求科学精准,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控制疫情。而对于违反“九不准”、擅自层层加码的典型案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将予以曝光。而实际上,近期有不少网友反映所在地方在疫情防控中仍然出现了层层加码的现象。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监督局二级巡视员妥佳通报,核查发现,河南省商丘市、三门峡市、江苏省苏州市,存在对低风险来(返)人员社区报备不批准、不回应,对出行群众进行阻拦和劝返的情况。河南省开封市、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存在要求外来(返)人员提供不切实际的社区报备材料情况。河北省邯郸市邱县、浙江省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存在对外来(返)人员进行社区报备后,仍然采取集中隔离等强制手段限制出行的情况。妥佳表示,下一步将按照整治“层层加码”专班的工作机制,继续做好线索收集、转办核实、跟踪督办、通报曝光等工作,做到全面收集、及时转办、全力核查、坚决整改,妥善解决“九不准”相关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九不准”中,除了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还有不准随意设置防疫检查点,限制符合条件的客、货车司乘人员通行,以及不准随意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为急危重症和需要规律性诊疗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等。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也针对疫情下货运物流的保通保畅措施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加强督办转办,着力保障交通运输网络畅通。持续加强交通运输网络的运行监测,指导各地科学精准地实施通行管控措施,坚决杜绝擅自关闭关停交通基础设施,坚决杜绝擅自限制运输服务,坚决杜绝擅自设置防疫检查点,落实督办转办要求,一事一协调解决物流不通不畅问题,严防层层加码、“一刀切”等过度通行管控问题反弹。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首页开通的“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公众可留言投诉举报违反“九不准”线索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地方因层层加码被通报曝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6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6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疫情防控“九不准”,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过度防疫做法。发布会后,各地按照要求开展自查核查,主动纠偏,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但是部分地区在疫情防控中仍然存在掌握政策不准确、执行落实不精准、管控措施简单化等问题。他通报了几个典型案例情况:一是河北省保定市、邯郸市、石家庄市、张家口市等4个地市,存在过度防疫、一刀切等情况,对来冀返冀人员、特别是对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人员盲目采取管控措施,扩大人群管理范围。二是青海省对低风险地区返青人员要求提前24小时填报信息,抵青后进行落地核酸检测,返回居住社区后,工作人员上门贴封条,完成三天两检且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允许出门。三是辽宁省朝阳市、锦州市高铁站对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证明的乘客,仍要求再做核酸检测,并收取乘客19元费用。过度防疫、违反“九不准”的现象,群众一直反映强烈。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会同相关成员单位,成立了整治“层层加码”问题的专班。该专班由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民航局、国铁集团12个单位组成。同时,为高效地解决各地群众反映的地方“层层加码”问题,也要求各省一级的联防联控机制比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班的架构,成立省一级的整治“层层加码”问题的专班。此外,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开通了公众留言板,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首页,其他部门也都通过本部门门户网站或者是公布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建立了问题线索收集渠道。对于违反“九不准”的问题线索,有关部门将认真汇总整理,督促地方尽快整改,对典型案例将进行曝光。南都记者此前报道,留言板6月28日下午上线,就收到了2480条留言,29日4850条达到高峰,30日2495条,7月1日降至1406条,此后留言数量降至百条并逐步减少。而反馈的问题集中在低风险地区人员出行方面。9月6日,参与海医一附院江东新院区项目建设的工人在进行核酸采样。新华社发专家:精准防疫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此前,过度防疫、层层加码问题首次被警示曝光,是在物流通行领域。6月1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警示通报,即河北省张家口市,安徽省合肥市、安庆市,陕西省商洛市这3省份4市的部分高速口防疫检查点存在疫情防控通行过度管控、重复核酸检测等问题。当天,这3省通报确认整改到位。“通报警示有很强的里程碑意义,对于强化防疫过当行为的问责有示范意义和信号价值。问责的强度虽然不高,但是它所释放的政策信号却是明确而有力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指出,这对于引导地方政府树立正确的防疫观有重要意义。这意味着可以通过这些问责举措,真正使中央防疫政策“长牙”,能够得到各地各级政府贯彻落实,避免中央政策要求被当成“耳旁风”。过去一些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方面乱作为乃至“硬核”抗疫、“层层加码”,导致防疫政策过当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马亮向南都记者表示,一段时间以来,如果防疫不当而导致疫情传播的话,地方政府要被问责,领导干部的“乌纱帽”不保。但是,防疫过当则不受问责,也影响不到地方政绩和官员职位。所以,两相比较,地方政府会选择层层加码,确保防疫万无一失,而其直接后果就是防疫过当及由此造成的次生灾害。马亮指出,精准防控首先是一个意识和观念问题,也和能力有关,这涉及地方政府能否利用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来武装各级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基层组织的具体政策贯彻落实中,也需要积极配合并做到令行禁止,避免好政策因为得不到有效实施而功亏一篑。而一段时间以来,有观点认为,要处理好疫情防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是难以实现的三角。“既要又要还要”的防疫治理对基层压力很大。马亮认为,“既要又要还要”不是对地方政府的苛求,而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反映地方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地方治理就是一个多任务管理的复杂工作,没有说只负责一件事的道理。真正做得好的地方政府,一定是“既能又能还能”,综合统筹疫情防控、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多重关系,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多赢。在基层治理面临压力时,要考虑如何使基层赋能增效,通过下放权限、下沉干部、下沉资源,使基层组织有更强的战斗力来应对各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9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告示称,为避免其发布的 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在宣布暂停之前,多晶硅价格已经在今年年内连续29周上涨,且没有明显回调迹象,价格已创下10年新高。而且在3天前的9月5日,多晶硅龙头企业——通威股份,宣布年内第10次涨价。当前,国内光伏原料——多晶硅价格已经突破30万元/吨关口,而新能源电池原料——碳酸锂时隔5个月后再次站上50万元/吨。面对原料价格上涨,光伏组件企业纷纷提前锁定货源,发布大额采购合同。原料价格的猛涨背后,是下游需求的持续旺盛。今年下半年,海外对于光伏产品需求的热度,加上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猛涨,让新能源赛道持续火热,获得基金的超额配置。在基金行业二季度报告中,电力设备行业在基金持仓占比为17.87%,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较一季度环比提升1.18个百分点,同比去年提升6.85个百分点。行业超配高达11.39%,同样排名第一。连涨29周,硅业分会宣布暂停价格发布9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告示称,近期,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供应链价格持续震荡上涨,冲击晶硅光伏产业稳定运行。为避免安泰科采集发布的多晶硅价格被过度解读、造成误解,决定自本周起,暂停该采集价格的发布。据介绍,安泰科多晶硅价格采集发布从2014年开始,每周三定时发布,在行业有一定影响力。上周三的8月31日,是最近的一次公布数据。数据显示,国内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为30.51万元/吨,单晶复投料成交均价为30.72万元/吨,相比年初不足10万元/吨涨幅超过两倍。这也是多晶硅今年年内第29次价格上涨,今年以来硅料价格一路上涨,且没有明显回调迹象,已创下10年新高。硅业分会相关专家透露,受疫情、限电等因素影响,8月硅料产量可能比预期减少8%,再加上此前超签,硅料企业普遍处于负库存状态,供不应求的局面仍在持续。多晶硅、碳酸锂双双站上历史高点值得注意的是,硅业分会宣布暂停价格发布的背后,是多晶硅和碳酸锂等新一轮新能源原料价格出现进一步上涨态势。近日,多晶硅龙头企业陆续上调价格,而光伏组件企业纷纷提前锁定货源,发布大额采购合同。同期,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料——碳酸锂价格也在时隔5个月重回50万元/吨大关,再次逼近历史新高。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四川是光伏上游重要生产基地,此次地震也牵动了市值超8万亿光伏赛道板块产业链的心弦。公开资料显示,四川当地的硅料产能约20.7万吨,包括通威股份旗下的永祥乐山10.7万吨、协鑫科技的乐山10万吨颗粒硅项目。当天,光伏电池龙头制造商通威股份再次宣布对主要单晶电池片产品进行新一轮涨价,这已经是通威股份电池片年内第10次涨价。此次报价再次全线上涨,其中单晶PERC 166 / 182 / 210 电池价格上调 0.01 / 0.01 / 0.02 元至每瓦1.29 / 1.31 / 1.30 元。面对上游硅料的持续上涨,光伏组件企业纷纷提前锁定大额采购合同。8月26日晚间,晶科能源公告一份重大采购合同。2023-2030年,晶科能源及其子公司将向新特能源采购33.6万吨原生多晶硅。按照当周国内单晶致密料成交均价30.38万元/吨测算,预计采购总金额约为1020.77亿元(含税)。此前,在今年3月,隆基绿能与通威股份签订多晶硅料长单采购协议,计划未来两年采购20.36万吨多晶硅产品,合同金额高达442亿元。硅料、硅片、电池片的涨价也反映在公司业绩上。通威股份、大全能源与新特能源三家企业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312.17%、340.81%、357.37%。同为硅料企业的协鑫科技与特变电工分别以69.09亿元、69.05亿元位列归母净利润榜单第三、四位。组件龙头隆基绿能以64.81亿元排在第五位。新能源赛道仍然火热,销量仍保持倍数增长新能源下游需求持续超出预期,已经成为分析师的一致判断。原先预期在上半年出口已经相对强劲且有部分海外库存的状况下,下半年海外对于光伏产品需求的热度将开始减弱。但根据Infolink统计7月中国海关出口资料,中国在7月的光伏组件出口再次创高,达到15.7GW,同比增长121%,累计组件出口也达到94.4GW,同比增长105%,7月光伏组件出口表现持续强劲。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然在保持三位数的同比增长。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2年7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4.2GWh,同比增长114.2%。而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7月新能源汽车实现产销量分别为61.7万辆、59.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7.6%、119.2%。面对市场需求的火热,就在一周前,工信部等三部门重磅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的通知,提出应避免恶性竞争,严厉打击光伏行业领域哄抬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冯猛9月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重点行业稳产保供,建立重点原材料价格部门联动监测机制,引导碳酸锂、稀土等重点产品价格回稳。而为加强锂等战略性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近期,多地部署了新一轮找矿行动。基金大幅超配,这两只股票是全行业前两大重仓股在新能源赛道持续高景气的推动下,基金在二季度大幅超配新能源。根据浙商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电力设备行业基金持仓占比为17.87%,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一,环比提升1.18个百分点,同比提升6.85个百分点。行业超配高达11.39%,同样排名第一。数据显示,电力设备行业持仓自2021年一季度进入最低点7.09%,此后呈现底部快速反转,2021年三季度持仓占比由低点的7.09%快速提升9.03个百分点至16.12%。此后行业持仓保持较高水平并持续稳步增长,稳居全行业第一。其中,光伏行业在二季度基金持仓占比7.26%,较一季度环比提升1.2个百分点,同比提升3.11个百分点。行业持仓自2021年一季度开始持续快速提升,由2.73%连续提升至今年二季度的7.26%。宁德时代、隆基绿能位列全行业前十大重仓股。目前,在全市场碳中和概念的ETF产品中,最大的碳中和ETF规模达到31亿元。其前两大成分股分别是宁德时代权重157%、隆基绿能权重12%。百亿私募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孙庆瑞表示,在光伏产业链上,从硅料到硅片、电池片以及一体化组件等环节上,中国公司都占据了全球最大的份额,多个环节供应了全球超过80%甚至更高的产能,行业内优秀公司也实现了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今年,在硅料价格维持高位的背景下,光伏在终端的装机量依然维持了高增长。俄乌冲突的发生成为了今年全球能源行业最大的变量,带来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价格快速上涨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欧洲各国对于能源安全与独立的意识,欧洲各国在加速推进自身的能源独立计划,因而今年欧洲的“户用光伏+储能”的需求出现了较大的爆发。孙庆瑞认为,随着硅料价格的降低和新技术路线电池片转换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也会加速终端装机需求的提升。“户用光伏+储能”的解决方案会逐步成为很多国家重要的能源供给方式。在全球“碳减排”的共识下,作为可再生能源及传统能源的替代品,风、光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将会持续提升。...
中秋情浓意更浓!财经钻创始人/CEO覃伦洪祝福大家中秋佳节快乐!...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定》旨在加强对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规范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为用户浏览查看信息提供极大便利,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广泛应用,弹窗信息推送服务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适应形势予以规范。《规定》立足当前实际,紧盯弹窗新闻信息推送、弹窗信息内容导向、弹窗广告等重点环节,着力解决利用弹窗违规推送新闻信息、弹窗广告标识不明显、广告无法一键关闭、恶意炒作娱乐八卦、推送频次过多过滥、推送信息内容比例不合理、诱导用户点击实施流量造假等问题。《规定》明确,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是指通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站等,以弹出消息窗口形式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规定》提出,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维护清朗网络空间。《规定》要求,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生态治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管理制度。《规定》强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遵守优化推送内容生态、强化互联网信息服务资质管理、规范新闻信息推送、科学设定推送内容占比、健全推送内容审核流程、强化用户权益保障、合理算法设置、规范广告推送、杜绝恶意引流等九个方面具体要求。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规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适用本规定。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是指通过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站等,以弹出消息窗口形式向互联网用户提供的信息推送服务。本规定所称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组织或者个人。第三条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应当遵守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第四条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落实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信息内容审核、生态治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管理制度。第五条提供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应当遵守下列要求:(一)不得推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规定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恶意炒作娱乐八卦、绯闻隐私、奢靡炫富、审丑扮丑等违背公序良俗内容,不得以恶意翻炒为目的,关联某一话题集中推送相关旧闻;(二)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不得弹窗推送新闻信息,弹窗推送信息涉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依法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者取得相关许可的,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或者取得相关许可;(三)弹窗推送新闻信息的,应当严格依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名单》,不得超范围转载,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新闻信息内容,保证新闻信息来源可追溯;(四)提升弹窗推送信息多样性,科学设定新闻信息和垂直领域内容占比,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不得集中推送、炒作社会热点敏感事件、恶性案件、灾难事故等,引发社会恐慌;(五)健全弹窗信息推送内容管理规范,完善信息筛选、编辑、推送等工作流程,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审核力量,加强弹窗信息内容审核;(六)保障用户权益,以服务协议等明确告知用户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具体形式、内容频次、取消渠道等,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科学规划推送频次,不得对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进行不合理地差别推送,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弹窗信息应当显著标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七)不得设置诱导用户沉迷、过度消费等违反法律法规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算法模型;不得利用算法实施恶意屏蔽信息、过度推荐等行为;不得利用算法针对未成年人用户进行画像,向其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信息;(八)弹窗推送广告信息的,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和关闭标志,确保弹窗广告一键关闭;(九)不得以弹窗信息推送方式呈现恶意引流跳转的第三方链接、二维码等信息,不得通过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诱导用户点击,实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第六条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设置便捷投诉举报入口,及时处理关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公众投诉举报。第七条鼓励和指导互联网行业组织建立健全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行业准则,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第八条网信部门会同电信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协作监管等工作机制,监督指导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依法依规提供服务。第九条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由网信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第十条本规定自2022年9月30日起施行。...
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我们8月份获批了一只‘固收+’产品,因为我们申报的产品符合所有监管提出的新条件,就获批了。”“监管给我们反馈的一个意见就是,凡是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高于30%的混合型基金,不可以以‘固收+’的名义开展宣传推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处获悉,近期监管部门对上报的“固收+”产品做出新规定,基金组合权益投资占比应在10%-30%,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在此基础上,最近“固收+”基金又迎来新的监管政策。基金业协会要求,所有混合类基金以及二级债基(除同业存单基金)的基金经理,原则上应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固收+”新规冲击波上述“固收+”新规定中提及的“混合类基金”和“二级债基”正是“固收+”基金的主力军。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只做过债券投资的基金经理以后无法单独管理“固收+”类产品。“固收+”基金经理要么同时具备股债管理经验,要么采取双基金经理制(一位固收基金经理+一位权益基金经理)。根据监管要求,如果是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固收+”产品,要求至少有1个基金经理符合要求——具备1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或权益资产的研究经验。不过,据悉,监管对规定中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的定义比较宽泛,具体产品可包括股票型、偏股型、混合型、QDII、被动指数权益类、可转债、权益类FOF产品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上报的二级债基产品已将可转债划归为权益仓位。这意味着,如果一只“固收+”产品设置的权益配比为20%,当该基金的可转债配置已达20%仓位,那么该基金权益配置已满。对于近期“固收+”监管新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也不是窗口指导,基金公司产品部并没接到通知,是针对申报基金产品不符合规定的情况,监管跟具体的基金公司沟通中提出的指导要求。但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紧箍咒”不断收紧。不过,对于最新针对“固收+”基金经理的要求——具备一年以上的含权产品投资管理经验,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针对增量基金,存量基金不会受太大影响。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监管近期对“固收+”的指导意见对新产品影响会比较大,而对老产品则主要是在宣传口径影响会比较大,即不符合规定的老产品不能再以“固收+”进行宣传,“大家之前花了很多的广告费去打造固收+的团队,因此在新政下会受到一些冲击”。天相投顾人士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新政预计对已成立的“固收+”基金的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固收+”基金的基金经理通常都自身具有权益类投研经历或能够得到权益类投研团队的支持,如果此类基金的基金经理不具备这样的经验,可以通过与其他基金经理联合管理的方式以满足要求。但天相投顾认为,对于后续发行的“固收+”基金会有一定影响,这是因为仅有固收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无法单独管理此类基金,联合管理将增加管理成本,这对基金公司形成一定约束,有助于溯本清源,规范“固收+”基金的市场环境。值得关注的是,一位基金业资深人士指出,“偏债混合基金,或二级债基最好是双基金经理。”他的理由是:“主动权益投资是一个专业,固收投资是另一个专业,而‘固收+’投资其实是跨两个专业,所以最好是双基金经理管理。”他举了一个业内的例子。一位做二级债基(注:“固收+”的一个重要类别)的基金经理,在某年股市行情好时,把二级债券允许的20%权益仓位顶得满满的,赚了很多钱,当年因此获奖。但是第二年股市行情不好,他管理的基金跌得很惨。据介绍,这位基金经理强项是投资债券,但他对股票的投资则主要来自于公司权益团队的建议,根据权益团队推荐的好股票,买了以后长期持有。但该基金经理并不擅长权益投资。“这次证监会对‘固收+’产品的规范调整,会促进‘固收+’产品进一步规范发展。”上述基金业资深人士说。万亿大市场火爆背后最近几年,“固收+”基金火爆。天相投顾统计,按权益配比30%上限的“固收+”新规测算,目前“固收+”基金规模为2.23万亿元。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介绍了“固收+”产品火爆的背景:自2018年、2019年资管新规执行之后,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性兑付,金融机构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始向公募化的方式整改,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固收+”概念,对此,银行喜欢,公募基金也喜欢,大家一起合作,“固收+”产品承接了不少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自此“固收+”火了。另一位基金人士表示,“固收+”其实就是一个营销的标签,好像“+”有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可以从纯债、二级债,到一些混合类的产品,它们用“固收+”包装起来就比较方便。“公司主要想要包装团队,把除了固收以外的其他的团队一起装进去。”上述基金人士坦言。基金人士指出,“固收+”这个概念自诞生起,实际上就是个偏营销的概念,各方面都没有对其具体的投资比例、投资策略等作出明确规范。在监管新政之前,以往对于“固收+”基金,市场通常是将以“固收”策略为基础,再加入一定比例的具有权益属性的资产作为“+”的部分。据记者了解,“固收+”是一个跨类别的概念,主体包括偏债混合基金、二级债基,此外,还包括一级债基、部分FOF基金、部分平衡类混合基金,以及部分权益配置比较低的灵活配置型基金。事实上,以往混合基金里的“固收+”产品,主流权益配比是0-30%,但也有一部分是权益设定的上限是50%的混合基金。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各方面对“固收+”都没有明确的边界确认,加之这个概念在营销推广中受到投资者的认可,因此这两年会出现一个“固收+”概念滥用的情况,不同比例的偏债混合、股债平衡,甚至是FOF都在冠以“固收+”的名义。据记者了解,在“固收+”基金管理上,基金公司普遍没设置“固收+”部门,一般基金公司通用的做法是设置固收和权益两个部门,有基金公司把“固收+”业务放在混合资产团队,有基金公司设在绝对收益部,业内还有一些大基金公司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多资产投资,但并不仅仅是单做“固收+”。通常情况下“固收+”产品是固收为主,因此主要还是固收条线的基金经理在管,部分基金公司设有一个带有“固收+”特色的团队,团队里绝大部分是做固收出来的人。比如,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我们‘固收+’没有专门部门,投资分为固收团队、权益团队,以及混合资产团队,混合资产团队里面有的人做‘固收+’,比如说双基金经理的情况下,有可能是一个权益基金经理搭配一个固收基金经理。”对于监管近期对“固收+”念“紧箍咒”,业内多持肯定态度。“此次监管出面明确了‘固收+’的界限、定义等,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这有利于‘固收+’产品的风格确立和长远发展,关键是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此类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等更好地匹配,是更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的。”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另一家深圳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以前“固收+”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不是很明显,因为各家的“固收+”产品权益仓位差异挺大,所以监管现在统一上限为30%以后,现在这类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更相似,“固收+”产品具有的相对稳健风格更明确。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固收+”30%比例上限是实际上以银行委外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普遍采取的标准,说明监管部门对市场进行了详细摸底后给出的一个市场较为共识的标准,符合市场实际情况。实际营销中或有差异,但确定比例树立标准化有利于行业标准树立和信息透明。天相投顾的人士表示,由于以往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许多含权益类基金较高的基金被认定为“固收+”基金,这与“固收+”的含义不符,容易对投资者造成误导。如果新规得到执行,将使得市场对“固收+”基金的定义更为明确,有利于减少乱象。新规下的“固收+”新规之下,“固收+”基金统计口径的规模缩水。天相投顾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按照窗口指导之前的标准,如果将天相二级分类中的偏债混合基金、可转债债券基金以及混债债券基金作为“固收+”基金,截止到8月31日,总规模估算为2.46万亿元。如果按照窗口指导之后的标准,根据“基金组合权益投资比例上限超过30%的基金不能以‘固收+’名义宣传”的规定,对上述基金合同中权益投资占比可能超过30%的基金剔除,则规模变为2.23万亿元,约缩水0.23万亿元。不少基金公司正在按新规申报“固收+”产品。一家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正在申请一只“固收+”基金,是单基金经理,权益配置在30%以下,会严格按照监管的要求办理。另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则表示,公司在8月获批一只“固收+”产品,符合监管对“固收+”产品的全部要求。据悉,自“新规”以来博时、博道、广发、交银施罗德、富国等多家基金公司新获批的“固收+”基金,均严格按照要求发行。业内认为,这表明“固收+”基金将进入规范发展新阶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申请新的“固收+”产品时,承诺函中就需要明确说明该产品的权益比例范围是10%-30%,这样的产品才是标准的“固收+”产品,才能以“固收+”的名义对外宣推。“现有的产品中,若非权益比例范围符合10%-30%的要求,都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不会以‘固收+’的名义去宣传推广。”上述业内人士说。值得一提的是,“固收+”的业绩,在前几年表现出色之后,但今年遭遇滑铁卢。天相投顾评价中心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新规”之前对成立满三年的“固收+”基金进行统计,截至2022年8月31日,今年以来“固收+”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16%,近三年平均收益率为17.93%;今年同期中证债券基金指数涨跌幅为1.73%,近三年涨跌幅为10.26%。可以看到,“固收+”基金受到今年权益市场下跌影响平均业绩未能战胜债券基金指数,但从近三年来看平均收益率超过债券基金指数。仅就今年来说,“固收+”变“固收-”。对此一位基金分析师表示,“固收+”风险和收益总是匹配的,什么地方“+”,在相应市场不利的环境下就是“-”,这是投资常识。获取相应收益也应该做好承担相应风险的准备。如果“固收+”产品的权益投资仓位超过30%,产品在行情不好时回撤有可能较大,不符合“固收+”产品设置和宣传的追求稳健的初心,这也被业内认为是今年监管屡屡对“固收+”产品念“紧箍咒”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