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七翻身”行情的初露苗头,投资者热情有所升温。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家第三方机构。多数分析师认为:股市震荡以来,行情难以出现一蹴而就的局面,对于下半年的投资,仍要紧绷风险这根弦。基金投资方面,可以选择逐步定投的方式,投资权益类产品;而对于上半年大火的黄金基金和债券基金,则要保持冷静,谨防“急刹车”。 上半年已经落下帷幕,基金排名也水落石出,在持续震荡的行情下,偏股型基金损伤惨重。 动荡的行情,让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升温,各大类资产规模快速转移。据东方财富(300059,股吧)Choice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公募基金市场规模为79377亿元,比2015年末的84129亿元规模减少了4752亿元,缩水幅度5.65%。 其中偏股型产品是成为“塌陷”的重灾区。据统计,上半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减少了956.24亿元和3230.35亿元,规模降幅分别约为12%和14%。货币基金由于今年上半年七日年化收益降至3%之下,也遭遇投资者用脚投票,规模减少2942.08亿元,下降了6.56%。 不过除了货币基金之外,整体来看低风险产品在上半年还是得到了投资者的追捧。其中债券基金规模增长了1755.03亿元,是上半年规模增长最多大类公募基金。而据天相数据统计保本基金的规模也增长了1697.33亿元。黄金成为今年上半年的亮眼佳作,今年上半年,金价涨逾24%,带动黄金主题基金规模暴增。据天相数据统计,不包括QDII基金,以黄金主题基金为主的商品型基金规模增加了74.38亿,规模增长幅度高达310.44%。 “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上半年投资人平均亏了多少,不过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基民还是亏多赚少。”钱景财富CEO赵荣春表示。 宜选择指数基金定投 对于下半年的基金配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多家第三方理财机构。多数机构认为,下半年市场可能有阶段性行情,但是经过了连续的暴跌,投资者的避险情绪较重,很难出现单边上涨的行情,因此控制风险仍是首要任务。 “配什么好配什么不好,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主要还是要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想要获得高额的回报,自然要承受较大的风险。我建议还是根据年龄来配置,如果是年轻的投资人年纪在二三十岁,风险承受能力较强,可以偏重配置偏股型产品;而年纪在35岁到5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投资者一般都是家庭的支柱,上有老下有小,则要考虑风险和收益两个层面,则权益类和固定收益类建议各配置一半;如果超过50岁,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则建议全部配置固定收益类产品。”赵荣春表示。 对于权益类产品,赵荣春表示,目前定投的方式较为安全,不建议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品种选择上,如果没有流动性要求的话,建议选择指数型产品。指数选择上,蓝筹指数如沪深300、上证50等,配比三成;中小创指数,如中证500、创业板指数等可以配置七成。“这样配置的理由在于,首先指数基金受到的干扰较少,不会存在人为操作的错误,或者基金经理离职的担忧;其次中长期来看,我们国家的中小盘指数的表现确实好于蓝筹指数。” 定增基金最好选择LOF形式 好买基金则表示除了普通的基金之外,一些创新基金也值得留意,比如现在较火的定增基金。不过建议如果有账户的投资者首选LOF形式的定增基金,一是这类定增基金的流动性较好,不用长期被锁,急于用钱,可以马上赎回;二是有些LOF产品相对一级市场还存在折价,更加划算。“不过买的时候要留意基金的仓位,如有些基金的仓位较低,上市半年多了,仓位还不到10%,很难跟上大盘的节奏。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万一市场出现暴跌,这类的损失也较小。” 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表示。 曾令华也提醒投资者,定增基金相对于普通的基金是有一个安全垫,并不是说“刀枪不入”。如果大盘出现类似于上半年这种极端行情,安全垫也会被击穿。此外基金经理的选择定增产品的水平也很重要,比如今年上半年定增基金的表现就是良莠不齐,出现亏损的产品也不在少数,但整体来看,波动大大小于偏股型产品。操作上建议,如果会波段操作,最好波段操作。 此外一些具有操作水平的投资者可以选择分级基金,比如上半年的新能车B、白酒B,如果介入的时机较好,也都有20%到30%的收益。选择分级基金,首先看行业,这是重中之重。其次看杠杆倍数,一般来说倍数越高,弹性越大,风险也越大。第三则是看折溢价,如果前两点不相上下的话,则优先选择折价多的产品。对于投资者闻之色变的下折问题,曾令华表示,除非出现暴跌,否则即使下折,也不会出现一夜巨亏的惨剧,投资者不用过于担心。 对于上半年扎堆买入的债券基金和黄金基金,曾令华则提醒谨防风险,“今年下半年有大批债券集中到期,有一定的偿付压力,打破刚兑的情况有可能还会发生,债市会有一定的压力,因此债基的趋势性机会不大。 ” 对于黄金基金的谨慎态度,曾令华的观点则是,今年上半年涨幅过猛,下半年,美联储加息的预期仍然存在,可能会让黄金市场产生较大的波动,不过加息之后,一切尘埃落定,倒是加仓的较好时机。 ...
7月14日,股权众筹投资网站众筹之家CEO王正然在朋友圈发布消息称,13日晚间7点45分在位于深圳南山区的办公楼下遭到4名不明人士殴打,并自称这是上月网站连续爆料一家众筹公司而遭到的打击报复。 王正然描述,当晚19时30分,王正然及其妻子从公司所在办公室下楼吃饭,在电梯口就被2人尾随其后,到楼下后又出现2名男子,4人一起对其拳打脚踢,在打人的过程中4名打人者没有讲一句话,整个过程持续1分钟左右。 众筹之家办公低点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科苑路讯美科技广场14楼。他自己回忆称,打人可能早有征兆,当天15时左右有疑似快递员的人士向其员工询问CEO的办公位置。他猜测:“这可能是施暴者来 踩点 。” 王正然提供的截图显示,其眼部、手臂、背部等位置均有擦伤。他表示目前已经报警并从物业处调取录像。 王正然在朋友圈发布的受伤照片。 王正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被打与6月众筹之家网站上持续爆料某家互联网众筹公司虚假融资、拖欠项目款有关,“当时这家公司以保存行业正能量的名义让我们删帖,我们没同意,后来我们网站就在6月24日和25日遭遇黑客攻击,还被黑客敲诈1万块。” 根据官网及公开信息,众筹之家隶属于深圳市网筹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于2014年7月正式上线,主要提供股权众筹资讯、数据比对、项目推荐和行业交流社区等服务,实际控制人就是王正然。 据公开资料,网筹的企业法人代表王正然还是红岭创投监事,85后,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在民生银行工作,有7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是深圳多家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投资人。 ...
各地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进入实战阶段,国家层面的督导小组亦马不停蹄赴各地督导整治。南都记者昨日从业内独家获悉,由人行、银监会、证监会、工商总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督导小组于近日抵粤开展督导工作。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督导小组在广州、佛山、东莞、珠海、惠州开展调研。接下来督导小组还将赴深圳进行督导。南都记者获悉,目前广东已经针对互联网专项整治成立整治小组。今年以来,对于互金的监管不断加码。早在专项整治启动前,广东省有关部门得到上级部门指示,要求对广东多家互金平台及线下理财公司进行风险预警,其中包括国有平台。 督导小组关注三大问题 互金专项整治被看作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一场监管风暴,牵动行业神经。今年4月份,央行联合十四部委下发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顿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部署,专项整治为期一年,各地金融主管部门必须在7月底完成摸底排查,11月完成清理整顿及督查评估。 根据方案,此次专项整治核心工作在于打击非法集资,严禁资金池,解决资金存管,整治明确违规业务如配资、首付贷,规范互联网金融不当、虚假广告宣传等内容。 南都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随着各地陆续进入实战阶段,由“一行三会”与工商总局等主要监管部门组成的互金专项整治督导小组近期开始陆续到各地开展督导工作。最近几日,专项整治督导小组已经抵达广东开展工作。 一位业内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督导小组主要行程包括听取广东专项整治小组汇报工作,了解广东互金整治开展情况;在广东(深圳以外)地区选取了广州、佛山、东莞、珠海、惠州五地开展重点调研工作;以及和包括P2P、支付、众筹在内的互金从业机构代表座谈。“结束上述地方调研,督查小组将在下周赴深圳进行督导工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对于督导小组此行透露的监管动向,与督导小组有过接触的相关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督导小组表态不多,更多地听取工作汇报。”昨日,督导小组一行已经和5家代表企业进行座谈。据了解此次会议的相关人士透露,督导小组主要关注互金平台的资金存管、营利模式以及普惠金融的开展情况等。 另一位参与此次座谈会的人士向南都记者谈及参会感受时表示,督导小组更倾向于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以及企业代表对于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进行监管的看法,并未做具体工作指示。 有国有平台被预警 配合全国的专项整治,广东已经进入实战阶段。南都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目前广东已经成立省级层面的互金专项整治小组。6月底,广州召开相关动员大会和工作部署会议。广州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聂林坤透露,广州将采取拉网式排查方式对互联网金融各业务进行全面清理整顿,重点放在P2P网络借贷、众筹、第三方支付等领域,互联网金融领域较为集中的几个区,包括天河、越秀、海珠、萝岗开发区是专项整治重点。 广州一家互金平台高管告诉南都记者,近期,包括工商在内的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行动。其中工商相关部门走访了各个辖区内部分平台,重点关注企业的广告违法问题。“风险提示是否到位、宣传语中是否有‘保本保息’之类不规范情况。”上述平台负责人还进一步透露,据其与监管部门沟通得知,目前参与广东专项整治有关部门均手握一份业内预警平台名单,预警名单中企业的问题具体到详细项目名单或者产品名称。“部分省内交易量较大的平台也在名单中。”其透露。 事实上,采取预警的方式进行整改从今年一季度已经开始。南都记者从业内独家获悉,早在专项整治启动前,一季度,广东省有关部门得到上级部门指示,要求对广东多家互金平台及线下理财公司进行风险预警,并要求部分平台针对部分项目做出解释或整改。“被点名的互金平台均交易规模较大,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其中甚至有国有平台。”多位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地方监管部门对于该名单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调查工作。 监管风暴来临之际,行业洗牌加剧。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515家平台退出,其中出现跑路、提现困难、经侦介入等现象的平台为268家,占比52%,自主退出的247家,占比48%。 ...
社区O2O,一个伪造的风口? 不信,你看曾经在这个领域有许多假设: 有人认为,假如他可以经常卖给你香烟,然后你就会相信他,从他那里买手机; 有人认为,做配送就可以控制渠道; 有人认为可以卖健康卡给高端消费者,因为健身场馆会给你高额提成; 有人认为可以向富人销售海外代购产品,因为他们具有购买力; 有人认为可以向富人销售理财产品; 有人认为搞定物业就可以控制社区渠道; 有人认为,通过卖鸡蛋,他可以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世界上有一位最残酷的人,他的名字叫做事实。 来看他有多么残酷: 物业费不足2.5元,物业跟业主不是路人就是仇人; 做配送的公司目前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为饿了么、新美大、百度外卖等送餐,除此以外,暂时还没有商业模式诞生; 做物流货柜的最佳出路是加入阿里的菜鸟网络,许多货柜公司在卖水果,可是我看了顺丰的水果都没什么兴趣; 通过媒体买鸡蛋的多数是老年人,然后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农场,打什么农药你一定不知道;你自己开了农场,却又发现反而搞不清楚食品危机是怎么回事了; 健身中心符合高端客户的需求吗? 卖香烟的就是卖香烟的,他可以卖螃蟹,但是卖不掉手机; 物业费超过3元的,物业公司比你还懂业主的习惯,没必要跟你分成; 代购?有钱人比你去美国、日本的次数多多了! 高端客户需要理财顾问,而不是所谓高利率产品; 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他们究竟怎么生活,这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 许多人回顾2014年到2015年的社区O2O项目,最终总结的时候总在说,他们的推广成本没有好好控制,他的产品没有做好,等等。但是,大家是否认识到一个问题,所有失败的项目都犯了一个错误——几乎这些项目的需求假设都是伪命题! 需求,分需求和伪需求。世上最荒谬的事情,莫过于创业者认为存在着的所谓需求。 原因很简单:互联网人用了各式各样的方法,去捡漏。不是去解决具体问题,而是去捡漏! 我们来看一眼社区O2O 的阵亡名单: 叮咚小区、社区001、顺丰嘿店、小区问问、邻味网、拉卡拉。其中不乏著名投资人看好的项目(例如社区001),不乏估值数亿的项目(例如叮咚小区),不乏势头很猛的项目(例如拉卡拉),不乏实力雄厚的背景(例如顺丰嘿店)。 基于上述对于问题、现象的分析,我们来探讨社区O2O这一事物的本质在哪里 我认为,这些项目的创业者与投资人对于项目的最根本预期就是,想用低成本占据垂直细分的移动互联网入口!该问题的假设就在于大家认为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社区”这一连接人群的线索跨越最后一公里。 这么来看这件事情: 1、在城市里有房一族被认为是优质消费群体,而社区一般因楼盘价格而定位,也就是楼盘价格决定居住业主的购买能力。目标人群优质且可以细分,所以从PC互联网时代社区就被看好。 PC时代的解决案例,诸如上市公司三六五网(300295,股吧)的华侨路茶坊(南京业主社区)、搜房网北京站的业主社区、深圳房地产信息网的业主社区等。所以,大家一直关注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以社区为属性的产品形态是否成立? 2、我们来看跨越最后一公里的意义何在?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的社交流量入口已经被腾讯所占据,创业公司在社交方面的可能性只存在于垂直与区域。结合上一点——以楼盘属性为基础的邻里社交关系被视为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建立邻里社交关系看似成本不高。假如能够通过邻里关系跨越最后一公里,就有可能建立一个高效的细分消费入口。 然而,目前的问题就是:渠道碎片化了,需求碎片化了,服务也碎片化了。 我们这样理解目前运营社区O2O的难点: PC时代,没有58赶集、没有美团大众点评、身边的房地产网站只有1-2家、QQ的普及率只有目前的一半、商家网络意识不及目前的10%。当用户享受不到细分的服务时,他们只有通过社交去解决问题。 而现在,比较成熟的细分服务APP就有几百种,用户被无数更专业的垂直APP、被垂直且专业的微信号所瓜分,因此用户对于服务专业度、对于服务的价值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所以才催生了许多所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这对社区O2O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挑战! 那么,目前的问题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是否能以社区O2O的方式攻破? 1、“广告+地推”的模式本身就违背了社区O2O的“低成本高效率”假设与初衷。该领域运营经验非常重要,因为社区O2O的服务属于中频甚至低频的,你难以用滴滴打车的“地推+补贴”模式解决社区O2O的问题。 2、用单一垂直社区O2O拉动装载,然后扩展服务线或者社交化,此路不通。没有人会用滴滴去寻找美食服务。 3、自媒体的兴起,分化了意见领袖,想通过意见领袖拉动社区的方式被证明是失败的。好内容离钱太近了,可以获得荣誉感的地方太多了,马斯洛的每个层级随处都可以被满足,这也预示着需求原理需要修改了。 4、完全商业化的方式,适合于低端人群,不适合高端人群。例如用送鸡蛋这个高频需求去覆盖人群,然后提供本地电商服务。这个玩法的问题在于更爱占便宜的是低端人群,并且商品服务并未提供人与人的链接关系。各种不同档次人群需求的差异化是一个障碍。 5、新社区从房地产上游入手被认为是可行且成本低廉的方式,然而已经成熟的社区仍被需求碎片化的魔咒所笼罩。 6、麻将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冷漠邻里关系,难以被一个APP所攻破。 总结上述失败教训,我认为社区O2O所关注的关键点是: 成本。50元/用户的安装成本可以接受,可是计算的时候必须将整个运营成本加起来算,不可以只算地推或者赠送奖品的价格。 共性。跨各阶层人群的共同需求是什么?例如水电气缴费之类的显而易见的需求就别提了,需求必须强且独特。 社交。不产生社交连接,意味着成本高粘度差。 服务。专业的服务能力或者整合专业服务的能力。 文化。缺乏文化属性意味着无法体现消费升级的时代需求,必然是落伍者。 ...
万科控制权之争持续发酵,而资本市场上,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在荃银高科的案例中,“野蛮人”早期甚至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合作伙伴。但为何最后会演变成为对立的两方?过去几年资本市场纷繁复杂的市值管理中,有哪些市值管理最后变了味道?而市值管理这一模式,对上市公司真正的价值提升功过几何? “之所以当年会和中新融泽合作,是因为我们公司部分原始股东有减持的想法,也因为我们公司股权比较分散,所以想找一个机构来接盘,以此来解决股权集中度的问题。当时也谈了好几家,中新融泽符合我们当时的诉求,他们也答应接盘之后和董事长保持一致行动人,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们股权集中度的问题。” 盛夏之际,安徽合肥创新大道附近诸多工地依旧热火朝天,城市发展的节奏在这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搬到这个新地址办公已有一年左右,但这一年多的时间对于公司来说,可谓喜忧参半。”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荃银高科(300087.SZ)实地采访,其一位高管坦言,对于荃银高科来说,“喜”的是收购标的已经明确,“忧”的是公司依旧陷入和中新融泽及一致行动人的股权纷争之中。 荃银高科持股5%以上股东重庆中新融泽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西藏中新睿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新睿银)、重庆中新融鑫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中新融鑫)的强力举牌让荃银高科管理层感到担忧。此后,荃银高科将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告上合肥市中院,近期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又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当民营上市公司面对资本介入之后,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这场股权之争何时能收场呢?记者采访争执双方,力图还原事实脉络。 财务投资还是战略投资 关于荃银高科与中新融泽的故事,还需追溯到两年之前。 根据荃银高科和中新融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新融创资本)于2014年7月21日签订的《战略合作意向书》,公司拟向中新融创资本控股子公司控制的投资平台中新融泽发行股票。 7月22日,荃银高科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中新融泽拟通过认购荃银高科定向发行的股票及两项股权转让等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如果本次权益变动全部如期完成后,中新融泽将合计持有上市公司2514.5639万股,占荃银高科权益变动后股本总额的15.21%,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上述荃银高科高管告诉记者,“之所以当年会和中新融泽合作,是因为我们公司部分原始股东有减持的想法,也因为我们公司股权比较分散,所以想找一个机构来接盘,以此来解决股权集中度的问题。当时也谈了好几家,中新融泽符合我们当时的诉求,他们也答应接盘之后和董事长保持一致行动人,这样就可以解决我们股权集中度的问题。” 在上述荃银高科高管看来,他们当初只是想引入一个财务投资者,“而不是战略投资者。实际上,双方之前都不认识,只是朋友介绍的,缺乏互相信任的基础。但是,后来我们就发现,中新融泽并非只想做一个财务投资者,而是想要我们的控股权。” 对于这种说法,中新融泽相关人士6月下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他们并不是只想作为简单的财务投资者。“如果作为财务投资者,即便是从前几年荃银高科的业绩状况来说,似乎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作为荃银高科的战略投资者,我们希望将在农业领域的资源储备、投融资的平台优势与荃银高科的种业行业积累打通,提升其在行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从而实现荃银高科有基本面支撑的中长期市值成长。” 但是,中新融泽并没有如期获得定向发行的股权。 2014年7月25日,中新融泽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受让陈金节等10名股东合计持有790.4039万股荃银高科;此后,中新融泽又分别于7月28日和8月27日受让了刘家芬、郑霞合计70万股,以及高健持有的191.04万股;10月30日,中新融泽再度受让了李成荃持有的200万股。 通过上述4次受让,中新融泽持有荃银高科的1251.4439万股,股权占比达到7.90%,彼时,中新融泽的主要负责人是喻炜。 但是,“中新融泽采用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A 股股票方式对荃银高科进行战略投资”等9项议案却在2014年8月8日股东大会被否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荃银高科此前的董事会表决之时,公司当时第一大股东持股1803.6万股的贾桂兰,对涉及荃银高科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所有议案投了反对票。因此,其在股东会上否决上述议案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此次被否,在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中新融泽表示,“当时,董事长张琴引入我们成为战略投资人,我们也一直保持与张琴的沟通,具体情况是由张琴出面沟通,我们不太清楚。” 正是这一次否决,为双方未来的合作埋下了隐患。 缘何放弃董事席位 按照当初的想法,中新融创资本“同意在未来成立人民币 5-10 亿元的产业并购基金,努力扩大荃银高科在种业领域优质资产的收购规模”,但是这个产业基金至今都没有成立。 “原本他们答应受让部分股东股权之后,就成立,但是受让完成之后,他们并没有成立这个基金。我们显然对他们还是不够了解,互相之间不具备信任关系,双方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分歧,例如公司骨干股权激励,一开始他们是支持的,但是后来就不愿意了。”上述荃银高科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此之外,“在那次股东会上,还有增加他们董事席位的议案,结果对方都没有派人来参加表决。我们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何不来参会?” 这已是2015年2月的事情,荃银高科提名喻炜进入董事会。但是,这项议案在2015年第一次股东大会上被否决。 在上述高管看来,中新融泽自己都放弃了参会投票,“我们还能怎么办?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反对股权激励,而是反对股权激励的对象。双方的信任基础在这个时候就几乎瓦解了,实际上我们之前还是让他们进了高管,专门负责投资这一块。” 这位高管就是喻炜,他在2015年1月27日成为荃银高科副总经理,但是因为董事提名议案被否,他在2015年5月初提出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 对此,中新融泽方面则表示,“我们希望成立基金来进行产业整合,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采用资本的方式反哺行业,无论改善治理结构和产业发展都是非常利好的。然而公司各方在治理理念上未达成一致,公司亦非我们一家所有,基金没有成立我们也已尽力。” 对于当初的董事被否一事,中新融泽方面则表示,“当时董事会调整有两个空缺,这两个名额是我们作为战略投资人进入时候约定由我们提名,但对公司治理理念不一致,造成对方以弃权的方式否定了我们的董事会提名方案。我们虽然是副总身份,但无法有效参与公司管理。” 彼时,荃银高科2015年实施了“10转10” 利润分配方案,中新融泽持股变成2502.8878万股,持股比例依旧为7.90%。 “这个时候,我们就越来越清楚他们的真实意图,他们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投资者。”上述荃银高科高管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们并不反对引入资本,“但资本应该做资本应该做的事情,应该支持公司管理层把企业做好,而不是谋求公司控股权。” “股权之争”未了局 就在市场以为这场僵持会继续的时候,中新融泽在2016年初开始出手了。 2016年1月13日至2月26日,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中新融鑫、中新睿银突击买入荃银高科2759万股,占比8.7092%,持股比例猛升至16.6097%,远超原第一大股东贾桂兰的9.68%。 由于中新睿银、中新融鑫在持股比例达到5%时未及时向中国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在披露前并未停止交易,而是继续增持至8.71%。因此,安徽证监局决定对中新融泽、中新融鑫、中新睿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要求他们“杜绝类似违规行为再次发生”。 对于中新融泽及其一致行动人新增的8.7092%股权,上述荃银高科高管认为属于违规增持,“他们显然是恶意收购,在达到5%的时候没有立即停止增持,也没有及时举牌。这等于是侵犯了其他股东的权益,按照规定他们至少需要隔5天才能继续增持,这5天的时间可以让其他股东作出买还是不买的交易决策,但是他们一刻也没有停。” 对此,中新融泽方面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解释是,“本次增持荃银高科并非恶意收购。在本次增持前,我们也事先咨询了券商、律师等中介机构,但由于中介机构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偏差,认为《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13条仅规定了投资人在拥有权益股份达到5%的事实发生之日起3日内需要编制《权益变动报告书》,且在此期间不得再行买卖该上市公司股票,但对于该事实发生当日是否可以买入并无明确规定。由于上述理解偏差,再加上二级市场交易的自动撮合成交特性,直接导致我们在实际增持的最后一天累计增持达到5%当日上午未停止交易的情况,但我们后来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主动撤回了未成交部分的买单,之后我们并无任何买入行为。” 6月3日,中新融泽等一致行动人收到了中国证监会的立案调查的《调查通知书》。上述荃银高科高管认为,中新融泽原本就持有公司7.90%,之后每增加5%都必须公告,“他们一下又买了8.71%左右,这超出的3.71%是违法增持的。” 在此之前,荃银高科已经于今年3月将中新融泽等一致行动人告上法庭,“请求确认三被告违法增持占荃银高科股份总额3.71%股份的民事行为无效;判令三被告更正上述违法行为;判令三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等相关费用。” 对此,中新融泽方面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会积极配合监管机构的立案调查,我们相信监管机构会给我们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此外,增持已成既定事实,希望大家都能向前看,将目光着眼在如何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及更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等,让市场和媒体给与我们监督。” 在荃银高科高管看来,如果这种违法增持的行为不能获得有效的处罚,“一旦处罚力度不大,等于机构可以用很小的违规成本,来获得巨大的收益,这是监管层应该思考的问题。” 截至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稿前,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尚没有公布,荃银高科的股权之争或还将继续下去。 ...
近日,有投资人对网贷财经爆料称,江苏线下理财公司金立德控股集团(下称金立德)爆雷。 办公地点已人去楼空,公司董事长陈冬梅曾对投资人表示,未兑付金额为两到三亿。旗下P2P平台宁金所也已陷入停摆,据公开资料显示,该平台于2015年11月11日正式上线试运营,累计成交额732万元。 据悉,金立德5月20日就出现兑付困难,当时公司承诺先给利息,20天后给本金。但等到6月中旬公司直接关闭,投资人兑付无门。目前,南京经侦已经介入调查。据内部员工爆料,金立德实际上5月7日就停止了兑付。 投资人兑付无门无奈躺公司催债 线下门店一度铺满江苏全省 原董事长疑有诈骗前科 据公开宣传资料,江苏宁金所金融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宁金所)隶属于金立德金融控股集团。工商局信息显示,宁金所注册资金2亿,由洪前兵,陈冬梅,金立德资产管理江苏有限公司三方控股,董事长为陈冬梅。 经查证,所谓的金立德金融控股集团只是对外宣称,并无独立的商标、税号和备案号。而控股方之一的金立德资产管理江苏有限公司实为线下理财公司。据爆料,宁金所自2015年上线后业务量一般,陈冬梅的重心都放在做线下理财上。鼎盛时期,金立德在南京、徐州、盐城、南通、常州、苏州、无锡、常熟、镇江、泰州等地均有分支,门店覆盖江苏全省。 由于有大量的线下理财业务,待收金额和受害投资人并不好统计。公司兑付困难后,陈冬梅一直没露面,曾通过视频跟投资人开过见面会。会上,陈冬梅表示待收金额在两到三亿。 公司前员工爆料,股东之一洪前兵为大股东,也是金立德金融控股集团原董事长,陈冬梅为小股东,两人关系扑朔迷离,疑为夫妻。 2016年2月份,洪前兵对外宣称去北京治喉癌卸任,由陈冬梅继任董事长。该员工称,名为治病,实际洪前兵是因为经济犯罪被关在洪泽监狱。且洪前兵之前在一家投资公司任部门经理,该公司高管悉数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抓。 该员工表示,洪前兵之前有案底,疑蓄意诈骗。 假假假:融资项目造假,银行存管造假,协会会员造假 爆料人表示无论是P2P标的,还是线下理财业务,多为虚假项目,比如融资额较大的“徐州凤冠山度假村项目”,由投资人去查证为空地。 网贷之家登陆宁金所官网发现,“热烈祝贺宁金所与恒丰银行正式签约”、“热烈祝贺宁金所加入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赫然在列。爆料指出,所谓的与恒丰银行签约,只是在玩概念游戏,并不是真正托管。只是用委托划扣的概念糊弄投资人,钱直接进到金立德公司账户。 而“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早在2016年4月19日被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公开点名为“山寨社团”,并不是官方组织“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此提醒投资人辨明清楚,某些平台利用山寨社团增信,混淆视听欺骗投资者。 事情进展:经侦已介入调查,投资人与员工互撕 6月中旬,宁金所及金立德线下门店全面关闭,各地级市投资人陆续报案。经侦已经介入调查,但目前并无进展。南京经侦十分重视此事,会根据南京投资人提供的消息,做全省并案处理。 7月11日,金立德资产管理集团官方网站发出“金立德财富兑付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两种兑付方案:一给公司经营时间,若经营状况好转,两到三年后完成兑付;二,公司清盘,以70%比例兑付。7月13日,金立德发布“关于选取最终兑付方案的投票办法”,投资人和某些员工就兑付方案展开讨论。谩骂、质疑、无奈、灰心……情绪复杂。 下拉还有!!!!!!! 事发之后,董事长陈冬梅一直没有露面,通过心腹员工与投资人传话沟通。是经营危机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还是原本就是蓄意诈骗,不得而知,有待经侦调查。无论哪种情况,希望董事长陈冬梅露面承担事实,给投资人一个交代。同时,鼓励投资人留存证据,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挽回损失。 ...
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支付方式日益便捷、互联网金融日益普及,各类金融诈骗案例也频频爆发。然而,上当容易维权难,一旦不幸“踩雷”,维权的道路走起来分外艰辛。 受骗者遍布全国 报个案都凑不齐人 6月1日,CA国际金融互助社区崩盘后,走投无路的投资者决定“抱团维权”。但投资容易,维权这条路走起来却分外艰辛,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过去,维权仍无实质进展。 邵振兴是此次维权的发起人,也是“抱团维权”的组织者,但最近两天,他已经很少在维权群内发言。“我不知道怎么跟大家说,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好。”他本是此次崩盘事件的普通受损人之一,损失金额65000元,这个数额算是平均水平。 原来的CA玩家微信大群已被群主沫沫解散,他尽力去找回大群里的玩家,并询问其是否肯一起维权。最终,原本1000多名受损人,成功找回并答应一起维权的,只有40人。对于他们来说,最难的是找不到维权人。邵振兴他们依靠自己的判断,找到了三个可疑人员,并调查出他们身处济南。 最初,维权群内本计划一起来济南报案,但讨论到实质性的谁去、何时去时,很多人却表示“有工作走不开”或“照顾孩子走不开”。“大部分都不是济南人,聚起来本就很难。”邵振兴和群友随后共同起草了一份“CA受害人申诉书”,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集齐了46人签名,将申诉书寄到了“嫌疑人”所在地济南市市中区六里山派出所。 警方回复称,建议当事人到辖区派出所报案,便于开展下一步工作,但群友对于来济南一事依然不积极。“即使我们来济南,能解决吗?”这正是邵振兴最纠结的地方,群友很多远在华南西北,来济南对他们这些刚被坑惨、手头没多少钱的人来说,物质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很高。更关键的是,他不知道有多少希望。 在微信群中,几个骨干成员一直在呼吁大家使劲投钱。 刚被3M坑完 又想来CA赚钱 高达3%的每日利息,介绍新会员还能拿到下线投资额的10%,即使网上的互助金融盘数量繁多,能开出这么高的利息的也是少数。就连国内最著名也最臭名昭著的MMM互助金融社区,也才宣称每日利息1%,一个月收益30%。 如此高的收益,难以管控的模式,稍微有点理财常识的人,就能一眼看出其中的问题和风险。3M互助盘崩盘后,各地媒体也都做足了报道,揭露了其骗局的本质。即使如此,上当受骗的人依然如过江之鲫。 “其实,互助金融的受害者中有两类人,一类是傻,一类是贪。傻的人是真不知道,贪的人什么都门儿清,就是想赌一把。”接触互助金融多次的刘先生认为。 在CA国际金融社区崩盘事件中,多位受访者都曾强调:没想到崩盘这么快。有人直接表示:“我以为至少能撑三四个月吧,没想到才一个月就崩盘了!”甚至还有不少人就是直接从MMM互助金融社区转过来的,即使之前没接触,也从不同渠道听说过3M事件以及它的崩盘。 也就是说,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互助金融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甚至知晓其最终必将崩盘。但每日1%甚至3%的超高利息,却又引诱他们在明晰其规则、知道后果的前提下,打算趁机捞上一笔。其中,有人捞上一笔后想再捞一笔,结果被套在里面;也有人第一次尝试,就被平台卷了钱。 “主要还是心存侥幸,觉得还有很多更傻的投资者会介入接盘,自己不会是最后一棒。没有想到,你想的是赚后面人的高息,平台想的是坑你的本金,这个仿盘从开始就是一个阴谋。”上述刘先生说。 金融诈骗种类多 投资前一定擦亮眼 除了互助金融,涉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互联网金融骗局还有很多种。其中P2P网贷、原始股股权众筹、虚拟币都被爆出存在巨大问题。这种平台一方面能利用互联网优势,招募到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另一方面确有利用监管不力、信息不透明等漏洞,进行虚假宣传,并捞一笔就跑的问题。 P2P网贷是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之一,其典型模式为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但在我国,由于公民信用体系尚未规范,传统的P2P模式很难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旦发生逾期等情况,投资者便血本无归。 今年年初被警方定义为非法集资的e租宝就属于此类模式。据平台官方数据,截至去年年底,e租宝平台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750亿元,总投资人数90多万人。2016年1月,警方公布e租宝非法集资500多亿元。 股权众筹骗局往往打着“净赚数十倍”、“一夜暴富”等高额利润的诱惑旗号,此类股权众筹,非真正的股权众筹,而是借助此概念进行非法包装,被一些别有用心者通过虚假项目,以高回报、高收益为诱饵忽悠投资者上当受骗。或借助“股权众筹”、“原始股”等概念的粉饰,竭力鼓吹自己的优越性,让一些投资者丧失判断力,进而导致受骗和利益受损。 虚拟币也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投资模式。今年4月,就有媒体关注了一个名为“赫尔币”的虚拟货币骗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数百名投资者,在赫尔币中国区网站这一理财平台进行投资,仅仅数月时间,该投资平台就关闭无法打开,幕后操盘手疑似跑路,投资者的700多万元资金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微信成骗子聚居地 出手整顿难见成效 除以上几种风险极高的互联网金融类型外,利用微信关系链甚至直接在微信上经营的金融骗局还有很多种,如微信分销、返现返利、一元购等。其中返现返利商城因涉及欺诈,腾讯官方已开始对其进行整顿,关停了部分返利商城的微信支付入口。 所谓微信分销,就是介于传销和直销之间的一种形式。齐鲁晚报曾在本月初报道,济南一家名为“领牛商柜”的公司通过返利、提成等口号吸引人们加入购物一事。 “一元购”则涉嫌变相赌博。“一元购”的玩法很简单,如一部标价7280元的苹果6Splus手机,平台会号召人们交少量钱来换取抽奖资格。等到集纳的钱高于奖品价格后,平台会进行抽奖,选出一个人获得奖品,平台自然也赚了不少。此类模式奖品五花八门,从苹果手机到宝马汽车。模式叫法颇多,微信上相关APP和平台多达数百个。 在济南工作的小吴就在“一元购”中栽了大跟头,他从今年3月份开始接触“一元购”,到今年6月份,仅三个月的时间,就亏了近20万元。小吴说,刚开始玩还中了一些电饭煲、电风扇之类的小家电,后来就开始亏本。为了回本,小吴投入更多金额抢购电脑、单反等高价值奖品,结果越亏越多,直到亏到十八九万才幡然醒悟。就在7月11日,网传微信封杀分销平台,3000家微商城将被关停。微信出面表态称,将透支信任恶意欺诈、恶意营销“划为”违反相关法律和微信用户协议的行为,并认为这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据悉,微信本次整顿主要针对返利超过50%的分销平台。 ...
这家主要面向网络借贷行业,为相关金融机构和其他需求方提供P2P借贷系统技术开发服务的公司到底怎么了? 继被“共时理财无法提现”事件牵扯之后,近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杭州融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融都科技)被曝其开发一款名为UFX的软件留有自动抓取客户信息的“后门”。另据论坛发贴称,融都科技搜集了客户平台上百万用户资料,客户资料被导入了融都自营P2P平台,直接与客户争抢投资者。甚至还以每个20~200元不等的价格,大肆贩卖平台投资人信息。 7月14日,记者联系了融都科技,该公司UFX技术负责人表示,UFX工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互金平台更好更快地接入银行存管系统,无法获取任何客户数据。 同时,融都科技公关部孟女士也对此前公司被卷入“共时理财无法提现”事件做了回应。她表示,共时理财(拉熊科技旗下)是公司离职员工刘耀耀自行创立的平台。刘耀耀早在2014年10月,拉熊科技成立之前就已经离职了。 ●融都科技否认软件存“后门” 7月6日,一个自称为“融都内部人员”的人在天涯社区发帖爆料称,融都科技目前在开发一款叫做“UFX”的软件,名义上是支付开关、统一资金接入系统,全面封装第三方支付接口,方便商户快速接入。但从软件逻辑上可以明显看出,“UFX”实质上是一款搜集各家商户客户资料信息的插件,今后融都极大可能会把这些数据用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的运作,在方便切换支付的同时,具有极大的客户信息泄露的风险性。” 另据网贷财经发贴称,融都科技搜集了客户平台上百万用户资料,客户资料被导入了融都自营P2P平台,直接与客户争抢投资者。甚至还以每个20~200元不等的价格,大肆贩卖平台投资人信息。 对此,前述融都科技UFX技术负责人表示,因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趋严,为了更好配合行业监管,推进银行存管系统,公司推出了UFX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互金平台更好更快地接入银行存管系统,这个工具是要部署到客户的服务器上的,他们无法获取任何客户数据。 在此之前,融都科技曾卷入“共时理财无法提现”事件。对此,融都科技曾于7月6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上发布了澄清公告。 公告称,杭州拉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 年10月09日,法定代表人为董礼,截至2016年7月6日,上述股东与公司无关联关系。近日,融都科技接到个别投资者关于拉熊科技公司共时理财平台提现暂缓的咨询。在此郑重声明,融都科技从未且也禁止从事或投资P2P网络借贷业务。融都科技与拉熊科技不存在任何关联关系或股权控制关系,拉熊科技不是公司的子公司、分公司或任何分支机构。 ●原董事刘耀耀离职时间成疑 据了解,此前被曝无法提现且股权半年变更3次的共时理财,属于拉熊科技旗下,由融都科技“前员工”刘耀耀和融都科技董事长冯科的妻子沈燕创立,持股比例分别为30%和70%。 工商信息显示,杭州拉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0月9日,原为杭州市西湖区刘耀耀电子商行。2014年10月24日变更为现名,注册资金1000万元。 7月5日,融都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于2016年7月4日收到董事刘耀耀因个人原因递交的辞职报告,该辞职董事持有公司股份0股,占公司股本的0.00%。刘耀耀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其他职务。 不过,记者注意到,根据融都科技此前2015年6月披露的《公开转让说明书》,刘耀耀为该公司信息披露负责人、董事兼董事会秘书。 对此,某专门从事新三板业务的律师告诉记者,董事是股东委派的,与是否为公司职工没有关系;董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是公司员工,其离职属于重大公开披露事项,需要在股转系统官方网站上披露。 同时,该律师表示,若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挂牌前已离职,这对公司来说,属于提供虚假资料,有意误导,是信息披露中的重大瑕疵。 此外,对于共时理财与共时财经的商标LOGO相似,且融都科技和拉熊科技都拥有“共时财经”的商标但注册号不同一事,孟女士表示,共时财经和共时理财原来都是拉熊科技公司的,两个品牌,一个是做财经媒体的,一个是做理财平台的,本来就是共属于一个公司,所以当时注册的时候用了同一套商标、同一个LOGO。但在今年1月份,对共时财经和共时理财进行了剥离,共时财经剥离到了通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冯科名下的另一家公司),因为通融原来也是做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的,商标和LOGO已经在办手续,但是还没有完全处理好。 “这个剥离在拉熊科技把公司转给林金法(拉熊科技第二任股东)的同一时期,决定把拉熊科技卖掉之后,就已经对共时财经和共时理财做了一个很清楚的剥离。”孟女士解释称。 ...
知情人士透露,深圳网贷平台石榴壳背后大股东撤资,平台已无运营资金,近期或宣布退出。 目前,石榴壳官网仍能打开,平台所有借款标项目都显示“还款中”,债权转让栏目显示暂时没有数据。不过,截至发稿之前石榴壳依旧可以正常注册,电话客服也可以打通,客服表示目前只是没有新标,且不会出现停止运营的情况,不过语气中略带慌张。 石榴壳平台宣传语一家“又红又专的网贷平台”,现已运行两年,规模1.12亿元,累计注册用户1.7万人。平台上借款项目多为企业短期周转债,也有个人借款(主要含购房贷、装修贷、购车贷)。期限多在半年以内,偶尔有11个月长期标,15天的短期标也有一些,平均年化收益大于10%。目前待收规模不明,具体退出方式只能等待平台官方公告。 在深圳这个网贷行业发达地区,运营两年规模仅1个亿,如此效果显得差强人意。据悉,早在平台设立前管理层与大股东就已有“两年之约”,两年后如果平台发展顺利则继续投资,如果运营不出彩则停掉。目前,石榴壳运营能力明显较弱,规模都没有上去,更不用提盈利。两年时间已到,大股东依约收回公司撤掉平台。据悉,平台的“职业管理人”已被辞掉,目前只留下董事长处理“后事”。 根据全国工商企业信息系统查询,石榴壳的运营方“深圳市普惠贷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两千万元,实缴资本500万元。其中,大股东符捷频出资225万元占股45%;二股东李家安出资125万元占股25%(也是企业法人);剩下三个股东分别占股10%。 根据官网信息,创始人符捷频毕业于中山大学,20多年前曾就职广东省公安厅,1996年以后任职深圳华昱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现在已是总经理。李家安是董事长&CRO,平台标榜其为资深银行风控专家,也是“代言人”,有近20年银行信贷业务及风控管理经验,曾任民生银行深圳分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民生银行总行驻广州分行信贷审查官,不知道他是不是就是爆料所讲被辞退的“职业经理人”。石榴壳还有5位创始人,分管不同业务,目前公司员工情况暂不了解。 石榴壳作为深圳一家P2P平台,也很关注体育和公益。它曾是中国杯帆船赛的官方合作伙伴,6月底举办过一次关注自闭症困难家庭的公益活动。另外,它曾标榜其风控模式为“社会化风险管理”,2015年10月发布过诚信宣言“不发假标、不做自融、不设资金池”。去年年底还被评为金蝉奖“2015年度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 。 ...
这犹如雨后春笋办冒出来的各种理财网站,咋让我那么那么地肝颤呢?确实,这年头可能真的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过我还是饿着吧,因为我有很多担心的地方。 估计我属于很保守的那种,没办法,君不见有那么多P2P金融的创始人都卷款跑路了?(这个不用我说,您在网上搜搜就知道了。) 第一,以前的“个别”创业者黑的是投资人的钱,现在黑的是老百姓的钱——平台主人的良心问题。 以前如果碰上道德不好的创业者,他们自己搞几个关联公司,花市场费用把投资人的钱都给“造”光,其实就是左手兜倒腾到右手兜里的事,但好歹投资人们都是财务自由的大财主(当然对此我也深表同情,但好歹不影响银家生活吃饭泡妞开跑车对吧……而且那对VC啥的来说只是一个项目,总的来说一个基金到结束的时候多半还是能赚个N多倍的),但是现在这个P2P最大的特点就是,这玩意卷走的是咱们老百姓的钱,虽说咱们冷静的投资者们都是把饭本留够了,用多余的钱理财,But,卷走了你100万你心疼不心疼? 好,就算卷走你5万,咱是不是也觉得憋屈的慌?而且那多半是找不回来的,因为每个独立的投资人互相都不认识,国家主管机构俺又没看到要求这种预付费的进行信托托管,或者有个担保啥的——比如说:这个担保不是给某个项目担保,而是给这个平台担保——跑得了庙,跑不了庙的投资人,投资人你既然投资了这个庙,好歹也要有你的背书吧? 所以现在,感觉全靠拼创业者的人品了,有木有? 第二,钱没人看着。 就是这个问题最闹心,像这种给他们真金白银的行当,其实不止是互联网金融,就算是其他的行业,例如美容美发,例如旅行社,任何一个需要提前储值的预付费业务,都需要进行资金托管,没有兑付的服务,就不能把钱划走才行。 现在可好,只要把钱交给了这些商家,或者P2P平台方,他们就算是挣到了。过两天人去楼空你连人都找不到,互联网金融更绝,网站登录不上去了,您连注册的公司名叫啥都不知道,咋报案? 而且很多P2P网站都是一夜之间就人去服务器空,唉,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当然呢,肯定是有甜头在先:先让您赚几笔,最后再卷笔大的走——有人就是先用几千块试试,多试几次后觉得很放心,结果就投了笔大的,结果,唉…… 这不就跟在赌场赌博一样吗?而且P2P的平台方还是庄家,您的底牌和他自己的底牌他随便看……不知道的只有您。 所以现在也有一些P2P公司的钱是不过手的,只做信息交换平台。这样的,我还能略略放心,不过俺还是不买。因为接下来的更让我抓狂。 第三,谁给“担保”做担保? 有些平台呢采取给项目找担保公司担保的方式搞:亲们啊,您知道这里的“奥妙”不?(不是洗衣粉啊) 首先是这个担保公司有没有能力给这个项目担保,例如这个项目1亿,结果他担保了10万,这个项目黄了他只赔10万,您觉得分到您那里能有多少?根本不够赔啊! 其次,担保公司所担保的这10万,大多也没在银行里呆着,又拿去做别的项目的担保——这不仅是杠杆的放大效应,更是担保公司的重复担保问题。 那这种重复担保,出了事怎么办?破产呗,反正可以再换个名字注册,这家担保公司把所有的有限资本都拿来陪,也不够啊!但是银家该赚的杨姐估计早就赚走了。 众多的民间担保公司不都是这么玩的么?一个业内滋深跟杨姐说,其实国家级的担保公司就几家。亲们,您自己查查,如果是国家级的担保公司给做的担保,那多半靠谱,因为国家的担保公司倒闭很难把?要是民间一个小担保公司啊,唉,我的意思是……您自己掂量吧 第四,项目您看过么? 好,说到根上了,您的钱投的是项目对吧?只有项目赚了您才能拿到回报对不? 那我要问几个问题了,这个项目是不是虚假的?这个项目的执行人是谁?此前做过什么类似的项目?这个项目是不是国家扶持的?违反不违反政策?项目的各种审批啥的齐全么? 说穿了,现在的各种P2P不就是民间借贷么?如果是熟人之间的借贷,您还可以考察一下,这种一个平台,一堆资料,我可真不敢信。 如果是一个违法项目呢? 如果项目的钱被挪作他用呢? 如果项目负责人自己卷款潜逃了呢? 如果……项目负责人和担保公司负责人一伙呢? 如果…… 唉,姐这辈子是发不了财的人,因为我想的太多。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P2P平台这么火吧,肯定会像团购那样遭遇整合。当年,那是数千家团购网站啊,今天呢?不超过7-8家玩得转的,真正的市场份额都集中在前三四家。行业是要被无情地整合的——巨头还没有进入。 但是吧,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能买的。您最好还是选选那种够保险的,先买点余额宝是可以,总比银行活期高,等着咱们马云马总接下来的大手笔;而接下来各大巨头也会有各种好玩意,比如说俺听说腾讯的理财通正在酝酿更高级的、理财收益更高的产品,百度金融那边也在憋大招。 或者,再有什么有头脸的人物开的场子,您也可以试试,因为他们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余额宝、招财宝出事您找马云,确切地说应该找彭蕾,她是小微金融的负责人啊——总之一句话就是告法人,而且这个法人必须找得着跑不了啊。 咱们葛优葛大爷不是说么,“法人就是被绳之以法的人”……嘿嘿嘿,那财富通出事了马化腾也跑不了,百度金融出了事李彦宏是不是也得解决解决? 所以,如果您特想投(其实我也想),可以参考我给自己规定的条件是: 第一,知道老板是谁——有点拼“爹”的意思哈,因为他要以一世英名来承担。这年头啥担保都没这个强(杨姐愚钝,分辨不了那么多平台、担保公司和项目,也没那个时间) “陆金所”——平安集团旗下;国开行子公司旗下有个“开鑫贷”,算是国开行给他背了书; 有利网——董事长任用,他爹是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当然还有一些平台都是当今巨头搞滴……但您也要擦亮眼睛,因为他们一般都是“有限责任”,就是说,不全陪啊。 第二,选择合理的期限,建议一年之内的,千万别长期拥有——当心炒股炒成股东,泡妞泡成老公,炒房炒成房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