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八条底线”瞄准三业务 重点清整保本、结构化、投顾类产品 按“新老划断”原则,存量问题产品禁止增加净申购规模和杠杆倍数,相关合同到期后将予以清盘。其中,结构化、保本、投顾三类业务成为了此次自查和清理整顿的重点。 监管层针对证券经营机构资管乱象的清理整顿,已进入执行期。 记者日前获悉,监管层根据业已下发的“新八条底线”《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要求部分券商、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以及期货公司对资管业务进行自查和清理整改。 这意味着,对资管业务提出新要求的“新八条底线”已然进入落实阶段。据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存量问题产品禁止增加净申购规模和杠杆倍数,而相关合同到期后将予以清盘。其中,结构化、保本、投顾三类业务成为了此次自查和清理整顿的重点。 记者同时获悉,监管层还有望于近期释放有关“八条底线”更具实操性的细则或指引。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新八条底线”的要求较此前变化较大,因此部分机构也将面临一定的清整压力,在一些细节的落实和争议上,也有待监管口径的进一步明晰。 三类业务清整存量 自7月18日以来, “新八条底线”生效已有数周,而监管层也在根据新规的口径对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提出要求。 记者获悉,监管层日前要求以“新八条底线”正式生效的7月18日为分界线,按照新规标准对生效日前设立的资管产品进行自查和整改。 “清理过程是按照‘新老划断’原则来执行的。”8月10日,深圳地区一家券商资管人士指出,“7月18日之后的产品,要严格遵守新八条底线,之前的则要对照新八条底线要求,来制定整改方案,因为新业务肯定要过合规,所以这个要求实际上主要还是落在对有问题的存量产品的清理上。” 值得关注的是,“新八条底线”和2015年3月版相比,其对于产品的销售推介、杠杆率、结构化安排、投顾模式等环节或要素提出较高要求:例如其做出提高投顾模式门槛、压缩结构化资管产品的杠杆率;禁止优先级提供收益保障等安排。 据记者了解,包括保本、结构化、投顾三大类产品将成为此次针对存量自查整改的重点。 其中,结构化产品的杠杆率需要满足新规的权益类不超过1倍、固收类不超过3倍、其他类不超过2倍的要求;投顾类产品则需满足新规提出的“具备连续三年可追溯业绩管理人员不少于3人”等条件;此外,针对保本产品的清理将不仅限于传统的平层产品,针对结构化产品中的优先级份额,如果存在收益保障安排,也将成为清理对象。 监管层这次加快了对结构化、保本类资管产品的清理整顿力度,或与2015年A股剧烈震荡中所发现的问题不无关联。 “对结构化资管产品杠杆倍数做了最高不得超过10 倍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一定的风险防控作用。”证监会认为,“但2015 年的股市异常波动表明,相当数量投资于股票市场的结构化资管产品已经异化为‘类借贷’产品”。 “投资于二级市场的结构化产品,优先级按照固定收益支付,这个结构实际上相当于配资业务,”8月10日,零度投资董事姚剑锋认为,“过高的分级杠杆率和优先级的保本,一方面容易诱发自动平仓,加剧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带来风险跨业传导,给系统性风险也带来隐患。” 而对投顾类产品的清理,则暗含了监管层试图尽快从机构端规范该类业务背后权责不清晰、利益冲突、缺乏风控等问题的诉求。 “监管层一直都不倡导用投顾来做管理人,一些投顾甚至可以直接下达指令操作交易,越过了管理人层面。”前述券商资管人士称,“目前还是在机构端规范,未来在私募即基金一端也会被规范,到时阳光私募投顾模式的门槛也会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均被下达自查通知。“我们并没有被提出新的整改要求。”一位接近监管层的基金子公司负责人透露,“这个口径不一定是同一的,因为之前有一批被处罚或者问题比较多的基金子公司,监管部门可能已经提出了相关要求。” 违规产品禁止扩容 对于自查发现的问题产品,监管层的清理模式主要是保留存量到期,且停止扩大产品杠杆和规模。 “如果发现存量产品是不符合新规的,并不用立刻清盘退款的,这也是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8月10日,北京一家基金子公司高管透露,“目前证监会的要求是存量产品可以继续存续,但是不得扩大规模和杠杆。” 而在具体的限制扩容上,监管层给出的口径是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提出的要求是不得新增净申购规模,并不是说不让申购了,而是要求申购规模不得超过赎回规模,也就使总盘子只增不减。”前述接近监管层的子公司人士解释。 但在该人士看来,其中的部分清理整改措施与已签订的资管合同相冲突,或给清理带来难度。 “像申购、赎回、续期等问题,有的都已在合同里进行了约定了,”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坦言,“按照新规清理,一些产品可能就不得不违反合同要求。” 不过,由于此次新八条底线的重修历经近一年时间,多数资管机构对这一清理已抱有预期,因此今年以来的新产品中,违反现行规定的部分不多。 “八条底线已内部讨论过许多次了,杠杆率也是一次比一次低,”前述券商资管人士表示,“所以多数机构对于杠杆率被压缩并不意外,而且在后来发行的产品上,都有所对照和收敛。” 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业务影响最大的可能来自于对投顾业务和限制优先级保本的规范。 “对于投顾门槛的提高可能未来还会有更多动作,像从一些硬指标条件去卡,比如(基金业协会)会员资格。”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称。 新规要求,担任资管产品投顾的私募管理人必须成为基金业协会会员。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报道,监管层正在考虑对基金业协会《会员管理办法》进行重修,并启用相应的分类管理程序,而对于当前的会员申报将持审慎态度。 “从会员这个地方卡,至少很多新成立的私募很难来做投顾了。”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表示。 “另外用资管融资增持、定增的业务其实这两年刚刚起步,如果没有预期收益率和优先级保障安排,这个产品将比较难获得银行端资金的对接,”前述基金子公司高管同时表示,“但这类业务的客观需求是现实存在的,也不排除未来会出现银行和资管机构私下约定的情况。” ...
资金托管是指P2P平台的资金流运行在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支付或者银行,监管意见里规定必须是银行),而不经过平台账户。 资金托管的目的是将投资者资金与平台剥离开来,好处是避免平台私自挪用投资者资金,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 但对平台来说并不是那么愿意接受,首先是成本高昂,找了几家第三方支付公司14年的托管业务费用表,感受感受,很多公司单充值费用就够平台喝一壶了。 另一个就是运营方面有诸多不便,比如不能玩拆标了,不能搞资金池了,同时用户体验方面也会受影响,提现没那么快了,可能还得收比较多的手续费。 所以托管不托管对P2P平台来说,也是挺纠结的,一方面监管有要求,投资者也看重,另一方面真上了托管,投资者可能又不开心了,到时抱怨提现慢啊,还要收手续费什么的。 但是现在监管方面有要求了,所以一些平台也在托管这个事上玩起了猫腻,菜导整理了这几种情况,供大家以后去辨别。 1、明明只是个支付通道,却偏要说是托管 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托管,有些平台虽然宣传资料上赫然写着“第三方资金托管,保障投资者资金安全”,还是支付宝、财付通这些牛逼的支付公司呢。 实际上呢,支付宝财付通压根没用资金托管业务,只是给你做个支付通道而已,这吹的也真是可以的。 2、明明只是风险准备金托管,却偏要说是资金托管 有些平台也挺鸡贼的,可能跟银行签了一个风险准备金托管的协议,就拿出来宣传自己是银行托管,不仔细看还真可能就被糊弄过去了。 3、真托管的猫腻:托管账户为平台所控制 有些平台虽然对接了第三方托管,但托管账户的所有权依然是控制在平台手中,这样一来,托管就形同虚设,平台依然可以拆标,可以虚假还款,可以限制投资者提现…… 托管虽好,但猫腻很多,菜友们不能只听平台花里胡哨的宣传,而要自己去仔细辨别。 资金托管既非万能,也非无用 虽然托管有一些作用,监管也开始让P2P平台要托管,特别是指出要银行托管。但P2P资金进行托管后,托管机构对项目会有审核,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平台要想发假标的话,是可以轻松骗过这层审核的。 比如浩亚达e金融,虽然有汇付天下托管,但平台还是通过发假标,然后卷款跑路了。 所以托管的正面意义要肯定,但也不是说有了托管就可以高枕无忧,所谓的“托管无用论”、“托管无敌论”都是片面的。 就目前的P2P行业来讲,无托管是普遍现象,虽然监管也在抓这方面,但进展是相当的慢。 总之,托管可以降低平台卷款跑路的风险,可以约束平台规范操作,但它并非万能,它不能防止假标自融,平台依然可以通过发假标的方式来套走投资者的资金。大家在选择平台时,除了托管这个因素外,还得综合其他因素来考虑。 ...
消费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银行信用卡中心、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涉及消费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巨头(阿里、京东)、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等。消费金融是指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特点: 单笔授信额度小,一般在10万元以下,多数贷款金额为5000-50000元; 无需抵押担保; 贷款期限短,账期一般在24个月以内。 在征信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花了数年时间,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放贷机构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全国集中、统一并可联网查询的征信系统。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达8.6亿, 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达一亿多人,这就是央行个人征信记录。金融机构给贷款申请者放款审批时,通常会参考申请者在央行的个人征信记录,从而判断是否放款。 对应地,央行无征信人群,指在央行没有信贷记录或者没有具备参考价值的信用记录的群体,主要有三大类: ●在校学生(全国3500万) ●蓝领(2.7亿,其中包含了农村户籍的务工人员) ●大多数农村户籍群体(约5.5-6亿) 一、这类创业公司为什么选择央行无征信人群作为切入点 1.此用户群基数大,其消费信贷需求未被充分满足 央行无征信人群基数大,且不是银行等主流金融机构的目标客户;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模式偏重、行业集中度低,使得该群体的消费信贷需求难以被满足;因而这类创业公司仿佛找到了看似蓝海的市场。 金融机构在个人信贷领域,按照贷款用户的质量分为三大层级:分别是Super Prime(优质客户)、Prime (符合标准客户)、Sub-Prime(次级客户);不同层级的客户,获批的贷款类型不同,金融机构的风险定价也不同。 Super-Prime不是这类创业公司的目标人群,一方面要面临与银行信用卡中心的正面交锋,另一方面该群体中的大多数选择到期按时还款,这意味着即使银行信用卡中心也难以从他们身上赚到可观的利息收入,而往往通过交易环节从线下商户那里赚取支付通道的手续费。 Prime和Sub-Prime是这类创业公司正在努力渗透的人群,首先它们避开了与银行的正面竞争,其次这类公司的创始人认为它们的业务模式在获客、风控方面均优于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有望改造传统领域。 2.该类群体的坏账率虽然偏高,但可承受的实际利率更高 无央行征信人群,其坏账率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一方面,这个人群属性决定了逾期率偏高,以无征信人群客户占比较高的某大型传统消费金融公司为例,它M3+的逾期率为7-8%;而2015全国消费金融平均不良率为2.85%. 另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业务在开展初期,风控模型一般要经过试错,试错期间容易遭遇多个欺诈组织的诈骗,导致产生了逾期率的异常值,提高了整体坏账率水平。 该类群体借款渠道有限,负债比例不高;加上他们对年化利率的计算并不敏感(尤其是蓝领、农民),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承担了25~60%年化利率。这意味着,放贷机构不仅可覆盖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坏账率,更可以赚取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息差。 举例来说:某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给某蓝领人士贷款1000元,账期为一年,约定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按月还款,一年后本金加利息共计还款1354元。客户或销售会误导该名蓝领,告诉他一年相当于只支付了35.4%的年利率,每天只还款不到1元钱而已。误导认知的计算方式为:(1354-1000)/1000=35.4%.然而,这是一年期贷款在到期后一次性支付的计算方式。实际上,该蓝领人士每个月都在以等额本息的方式还款,折算成实际贷款年化利率为60%。 二、主攻无央行征信人群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代表 1.校园消费分期 1)校园消费金融的发展机遇 此前银监会叫停银行信用卡中心进驻校园市场,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在校园市场的渗透率低,使得校园消费金融公司在2013-2015迎来了较好的发展机遇。 2)校园消费金融市场规模不够大,不足以产生高市值公司 通常数千亿规模的市场才可诞生出百亿级别的高市值公司。校园消费金融的市场规模的上限并不高,单一校园业务不足以支撑一家高市值的消费金融公司;市场规模的测算如下: 3)细分领域的竞争格局已定 2013-2014多家以校园分期金融为切入点的创业公司涌入,随着一轮轮价格战,以及资本格局的确立,行业Top 3为:分期乐、趣分期和爱学贷,前两家成为了行业领导者。 处于领先地位的互联网校园金融公司有着以下共同特征: 资产端:过电商或校园周边商户的消费场景获得信贷资产; 资金端:上线自有P2P作为资金端之一,获取投资人资金;并发行了不同形式的ABS(资产证券化)以获得更低的资金成本; 地推团队承担获客与部分风控的双重职能:采用全职城市经理、校园地推+校园兼职人员的业务体系,构建了万人规模的线下地推团队,各自均覆盖了3000余所各大高校;地推团队同时兼职着学生信息核实的风控功能,比如:学生真实身份核实、面签等。 业务发展:三家也都意识到校园金融市场天花板不够高,以不同的方式拓展校园外的市场。 4)校园消费金融模式分析 Top3不一一列出,以分期乐的业务模式为例 Top 3的业务模式对比: 分期乐与趣分期这两家公司行业领导者随着在校园市场的地位巩固,以及在校外人群的延伸,其贷款规模与贷款余额已经超过部分银行系控股的消费金融公司,接近中银这样的持牌老公司。 2.蓝领消费分期 1)蓝领人群的消费金融市场保守估计在5000亿以上,信用卡渗透率不超过15% 蓝领群体随着中国经济形态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随着新蓝领阶层的崛起,我国蓝领阶层人数达到2.7亿人,年龄段分布在16-40岁; 赶集网新蓝领阶层报告调查显示,蓝领2015年平均月收入3163元,年收入增长率14-15%;蓝领月光族比例在2015年达到52.5%,每月开销中的非固定花销占比约为53.6% 2)蓝领消费分期的公司代表 70%蓝领群体没有央行个人征信,因而信用卡中心等传统金融机构的渗透率不高于15%;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认为这是一蓝海机遇,代表公司有买单侠、即有分期、拍分期等,其中买单侠与拍分期的业务模式差别最为明显,以这两者为例: 哪种模式孰优孰劣,需要更长的时间验证期,三家代表公司的发展规模如下: 买单侠:目前服务了100多万用户,以不到300人团队覆盖157座城市,单月放贷规模3亿,逾期率控制在相对理想范围内,接近行业领导者的风控水平; 即有分期:目前服务了200万用户,覆盖100余座城市,未披露放贷规模; 拍分期:成立时间尚短,业务发展快速,逾期与坏账需要更长的观察周期才能下结论;其业务数据未公开披露。 3.农村消费分期 1)村镇消费金融的市场机会好 村镇消费金融存量市场规模保守估计超3000亿(估算方法:16609亿×20%=3300亿),尽管在县级市及以下设有多个金融机构网点(邮储银行、小贷公司等),但多数为乡镇企业服务;农村户口的人群中有大量的消费信贷需求未被现有的金融机构所满足。 2)锁定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少,代表为农分期与什马金融 目前新型的农村消费金融以农分期、什马金融为代表。二者有类似之处,都为农民户口的经商或务工人员提供购买生产工具的消费分金融服务,农分期针对买农机的分期消费,什马金融针对电动车的分期消费。两家公司都在消费金融业务基础上,延伸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区别在于: 农分期:为自建销售渠道,销售人员下乡寻找合适的农户推销分期服务,并自主风控推荐相应的品牌农机,并最后承担贷中贷后催收等环节,农机销售商只负责销售环节,不介入风控环节。 什马金融:对电动车经销商有一定的依赖性,将大型经销商升级为什马金融的金融事业合伙人;经销商与公司催收员一起承担了风控的角色。 虽然村镇消费金融市场机会看似美好,但笔者从行业内部人士了解,农村分期类消费金融公司的放贷规模明显低于校园分期和蓝领分期这类公司,市场需要进一步培训。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蓝海市场已开始泛红 1.来自大公司的压力 十余家银行系+ 产业系的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实力雄厚,其中持牌公司捷信与类似对手佰仟正在深耕蓝领与村镇消费金融市场: 1)捷信——主攻无央行征信人群的传统消费金融的代表 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4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资独资企业,其母公司PPF集团是捷克一家大型投资公司,旗下捷信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覆盖中欧和东欧,在消费金融领域具有丰富市场经验。捷信中国区60%以上的客户为蓝领群体,因而它是主打无央行征信群体的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代表。 捷信与迪信通,苏宁和国美等知名全国电子家电零售商建立合作关系,目前已在超过260 个城市设置超过4万个POS货款点,主攻二三线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对耐用品消费的需求;在集中管理、高效的运营体系基础上,建立全流程自动审批系统和反欺诈数据库,60分钟即可批核放款。 捷信在2013-2014开始了网点的新增与人数的增加,中国区的员工数增加至3万人。与业界流传的捷信亏损说法不同,捷信从2012年已开始盈利,由于网点数与员工数的增加捷信带来了大额的运营成本,这使得2014的利润增速较2012-2013年有所放缓;但2015年捷信集团中国地区业务仍盈利1.27亿欧元(折合大约9亿人民币),同比实现翻番增长;总资产从2012年的4.1亿欧元增长到2015年的27.0亿欧元。 3.1.2佰仟 2)佰仟 佰仟在运营模式上与捷信相类似,但在扩张期,给予线下商户更多的返点来激励合作,从而抢占了一部分原本属于捷信的商户。佰仟在北方市场的市场份额与捷信相接近,但就全国而言,捷信仍然是处于领先地位。 捷信和佰仟虽然受线下模式的制约发展多年,但其业务规模已颇具影响力。另外,处于盈利状态的捷信,将缩减人员,提高人效,并推出线上业务形成O2O闭环;这将对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形成进一步的空间挤压。与此同时,捷信、佰仟也在面临业务增长率下滑的难题,因为它们过去赖以合作的连锁零售商们将推出自有的消费金融业务,并陆续中断与捷信、佰仟的合作,关联的消费场景将可能丢失,这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来说是一个后来者追赶的机会。 2.互联网金融对创业公司的威胁不容小觑 互联网巨头自身关联用户的消费场景,且自身已积累较多的用户数。 单从消费金融的产品设计对比而言,分期乐相较于互联网巨头没有优势,因为巨头获取的资金成本更低,且资金实力更雄厚。 从多元金融的业务布局与风控的角度,以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为代表的巨头,具备中小互联网消费金融创业公司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四、 北美消费金融公司可借鉴的经验 从北美历史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消费金融的后来者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在于它们敢于采用与传统金融机构不一样的体系筛选客户,重视数据的积累与挖掘;在建立智能化风控模型时,愿意足够耐心地完成试错;最终打造出独特的信用评分体系与风控模型,实现个体差异化贷款利率。不管是20世纪90年代靠数据科技驱动崛起的Capital One,还是近年来新型消费金融公司ZestFinance和Grouplend都有类似特点。 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创业公司,面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与互联网巨头双重挤压的竞争环境;然而这些较有威胁的传统大牌公司,也在暴露弱点,创新公司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有弯道超车的机遇。北银消费这家老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今年7月1日被北京银监局予以150万行政处罚,中银消费等其他老牌消金公司也有类似的问题,事件背后暴露的是传统消金公司对中介的依赖及其风控体系的弱点。今年也有多家媒体爆料花呗套现的产业链,京东金融也有类似现象,这背后暴露的是巨头的风控漏洞。创新公司既要挖掘出差异化的价值客户群,更需要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在数据积累与挖掘方面实现突破。 1.Capital One ●早于竞争对手挖掘出核心价值客户群体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Capital One率先定义价值客户群。它把过度借贷产生坏账与高收入却很少产生利息收入的客户都判定为非价值客户,并试图从传统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中心去夺取那些稳定保持欠款额且年度贡献1000美元以上利息收入的客户。为了挖掘这类客户,Capital One设计了成百上千的差异化利率产品,用直邮的形式定向推送到特定的客户组群那里,每个测试组背后还有几十个子测试,包括利率产品的接受度、转化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的净现值、坏账率等指标的回归统计。 后来,面临传统金融机构以低价利率抢客户时,Capital One再次选择了差异化价值群体:留学生、技术蓝领,他们也是早期的次级贷款客户。 ●有足够的耐心优化风控模型 服务所定义的价值客户群,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筛选与试错。那是个计算机不发达的年代,Capital One早期风控的坏账率达到行业相应平均水平的2-3倍。随着数据的沉淀,风控模型逐步完善,到1992-1993这一情况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成功实施了个性化利率与风险定价 那时期的美国,大多数信用卡中心采用统一的19.8%年化利率来服务客户。Capital One针对价值客户群推出了最低利率9.8%的竞品,结果这类群体中不少人纷纷从旧体系的金融机构中将额度转移。个性化利率的策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用户,虽然花旗等公司也效仿这样的做法,但Capital One当时已具备的数据优势是花旗等旧体系金融机构在短时间难以超越的。因为数据本身的存量越大,它的精度就会越高,每一次犯错,都会让数据产生记忆并不再掉进同一个陷阱;后续计算机的发展,持续地提升了机器的运作能力,算法也更加智能,这让Capital One形成了良性循环。与之相反,同时期的大多数就体系金融信用卡中心的风控模型依赖于第三方外包服务商,原本可以积累的数据仿佛进入了黑盒,这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很难实现动态的用户分析引擎。 2.Zestfinance 2009年成立于洛杉矶,是一家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进行个人信用评分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务于个人征信分数不达标的用户。截止2015年底,Zestfinance已经服务了10万名客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因FICO(美国通用的一种个人信用评级法)评分接近或低于500而基本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人群;另一类则是信用分数不高而借贷成本高的人群。 ZestFinance通过三大步骤完成对这类群体的金融服务,分别是:搜集数据→ 输入多维变量、建立模型→ 获取评估结果并对结果核实修正。 它首先通过用户自身数据(住址、银行卡信息)、第三方专有数据(专业第三方机构)、公共数据、社交网络数据进行系统自动多维度收集,而后通过机器自动学习将3500 个数据项转换为70,000 个维度输入变量,再利用10 个预测分析模型,如欺诈模型、身份验证模型、预付能力模型、还款能力模型、还款意愿模型以及稳定性模型,进行集成学习或者多角度学习,并得到最终的消费者信用评分。 持续迭代的能力:ZestFinance 的评分模型更新并细化的速度很快,从2012年至今,几乎每个季度都会推出以开发者命名的新信用评估模型。最早,ZestFinance 只有信贷审批评分模型,目前已经开发出八类信用评估模型,包括市场营销、助学贷款收债、法律收债、次级汽车抵押贷款,等等,用于不同信用风险评估服务。 从一个侧面来看ZestFiance的牛B之处,它于去年6月和今年7月相继获得京东和百度的投资,其中京东的投资金额达到1.5亿美元;正是因为它能有效地补充国内消费金融贷款者个人信用评估的不足,有助于京东和百度在拿到个人征信牌照之后在中国消费金融的布局。 3.Grouplend Grouplend于201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主要为加拿大中产阶级提供消费信贷服务,其服务特色在于:Grouplend会参照贷款用户的社交信息数据,做出是否放贷、放贷利率高低的决策;社交信息包括社交活跃度、社交关系、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等。举例而言:如果贷款者好友的平均信用等级没能达到其规定的最低信用分要求,或者贷款者的好友违约率过高,都会使得Grouplend拒绝该名申请者的贷款请求或将贷款的利息相应提高。 文章分析引用的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券商行研报告、媒体对创业公司访问稿或演讲整理稿、以及笔者通过行业内部人士的访谈所得;与公司实际运营数据会有偏差。 ...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随着监管趋紧,网贷行业迎来了新一轮洗牌,不少老牌P2P同样受到冲击。昨日,有投资人透露,湖南老牌网贷平台开心贷出现了提现困难,目前平台客服电话、QQ、微信、微博均无人理睬。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该平台确实出现了相关情况。 提现已困难 昨日,一位投资人在论坛发帖称,自今年7月中旬以来,湖南长沙网贷平台开心贷已经几个月没发新标,投资到期后本息回不到账户、提不了现、客服电话无人接听、QQ及微信、微博无人理睬等异常现象。记者多次拨打开心贷客服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官网的QQ客服也一直联系不上,目前平台已经暂停了新标的发布。 记者注意到,开心贷曾在6月23日发布了一则“开心贷新老平台处理公告”,其中提到,由于公司目前遭遇大额借款人逾期无法垫付,现意识到业务模式、组织架构及政策风险存在较大问题,经商议决定关闭发标、投标、充值功能进行全面整顿。2016年7月1日起,公司全面清理债权、债务,平台停止投标、发标、充值、提现。所有未兑换积分或未处理订单不再兑换和处理。 据了解,虽然该平台自7月1日开始了兑付工作,但兑付进展较慢。目前平台官网发布了两则兑付公告,第一则并未公布兑付金额,8月2日发布的第二则兑付公告显示,本期兑付人数168人,仅兑付25.6万元。 曾因违规加盟被罚 作为湖南一家老牌网贷平台,开心贷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本100万元,此前平台的主要业务为车辆抵押贷业务,平台年化利率最高达16.8%,在整个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该平台曾在2015年11月对外称交易额超过10亿元。不过目前官网显示,总成交额为1100.9万元。 此前开心贷曾因在全国各地招募加盟商,却未向商务部门进行备案,被长沙商务局予以行政处罚。据媒体报道,长沙本土网贷平台开心贷因违规开展加盟活动被处以1.5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该平台出现兑付困难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平台方在操作方式上走上歧路,产品服务结构单一、资金成本(高利率)居高不下,资产变现能力再强的优势也会变成流动性隐患,平台所有的收入也将不足以去抵御经营成本与坏账的冲击。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则认为,平台停业的主要原因可能更多是受行业环境的影响。从成交金额看,该平台属于典型的小平台,随着泛亚、e租宝等事件的持续发酵,去年底以来,投资者开始自发地撤离小平台向大平台集聚,面对持续的资金流出,很多小平台被迫停业退出。自去年底以来,已经有616家平台退出,基本都是小平台。此外,车贷抵押信贷业务是个小市场,且涉及到车辆评估、抵押办理、贷后管理等一系列线下环节,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运营成本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容易受到行业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很可能是该平台出现兑付问题的重要原因。 投资人应及早报案 对于投资人而言,在遇到提现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进行维权。业内人士表示,投资者维权与传统路径类似,切实保留投资凭据及合同文本,明确自身与平台及债务方关系,以便判定权责,另外不能盲目跟风抱侥幸心理,这在诸多暴雷平台中非常常见,以免错过最佳报案时机。 薛洪言表示,首先应该分析出现兑付困难的原因,是卷款跑路还是主动停业清算。若是前者,涉嫌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需要借助经侦力量维权,一般来讲追回损失的概率不大;若是后者,建议还是密切关注相关动态,积极配合做好清算工作,一般来讲是可以追回大部分损失的。 事实上,也有专家提醒,与其事后维权,不如在平台选择上多下功夫。投资者可多关注规模较大且在资金存管等方面合规程度较高的平台,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 ...
屌丝的梦,小贷来实现 恒大集团的金融板块越加庞大,小贷牌照也有望收归名下。 近日,在广州市越秀区互联网新闻舆情中心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广州越秀发布”上,一篇题为《广州民间金融街再添7家“新丁”》的文章表示,近日,广州民间金融街7家小贷公司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通过,正式成为民间金融街的“新丁”。“新丁”中,恒大小贷的名字赫然在列,除此以外,还包括宝乾小贷、惠金小贷、蝶金小贷、吉屋小贷、TCL互联小贷、安易达互联小贷等。 截至目前,恒大集团已经囊括银行、保险、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等五类金融牌照。 全牌照布局趋势明显 据了解,恒大小贷全称“广州恒大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记者目前尚未查询到该公司的工商资料,有知情人士透露,恒大小贷还没登记注册,预计还要一个多月时间。 “注册互联网小贷公司的程序是先在广州市金融办通过专家评审会评审,之后到广东省金融办备案,大概需要二十多天左右,拿到备案批复后才去工商局注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周到两周多的时间。”该知情人士说。 目前,恒大成立了恒大金融集团,根据恒大官网介绍,恒大金融拥有恒大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恒大金融投资有限公司、恒大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作为恒大概念股,盛京银行备受关注,截至今年3月,恒大持有盛京银行9.96%的股权。 4月28日上午,恒大公告称,通过一全资附属公司盛京银行的5名内资股股东签订协议,从而收购合共10.0168亿股盛京银行内资股,总代价为人民币100.168亿元,这部分股权占到盛京银行总股本的17.28%,至此,加上恒大此前所拥有的盛京银行股份,现在恒大共持有盛京银行约27.24%的股权。 不过,囿于港交所“上市公司公众持股水平不得低于25%”的规定,恒大于5月6日宣布出清手中持有的5.77亿盛京银行H股。出清后,恒大在盛京银行总股本中的占比恢复到17.28%,仍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 去年11月,恒大集团正式对外确认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50%的股权,从而成为第一大股东,中新大东方人寿也更名为恒大人寿,据了解,此次交易对价高达39.39亿元。根据此次股权收购的协议,恒大须承诺,2018年12月31日前恒大人寿资产规模应达到1000亿元以上。而截至2014年底,恒大人寿资产总计32.39亿元,这等于说4年时间恒大人寿总资产要增近30倍。 恒大集团入主之后,恒大人寿保费规模急速攀升,根据保监会披露的数据,上半年,恒大人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199.45亿元,同比增长2741.42%。根据恒大人寿披露的2016年2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截至2季度,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0.9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6.83%,两项指标处于较好水平。 互金再添一子 3月17日,恒大集团宣布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恒大金服”正式上线,而这也是继银行,保险之后,恒大在金融领域的再次布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恒大金服拥有保险经纪、保理等相关金融牌照,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支付、基金支付、预付卡、基金销售等金融服务,包括但不仅限于理财、保险销售、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业务及其他企业资产投资。 在恒大金服具体的持股关系上,本报记住查阅工商资料发现,恒大企业集团出资30亿元成立恒大互联网集团,再以恒大互联网集团作为平台,分别成立恒大互联网金融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恒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宸宇投资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恒大互联网金融服务(深圳)有限公司、恒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和恒大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平安付原董事长兼CEO王洁凤、万里通原首席运营官李荣智、平安金科一账通原业务总经理周浩均集体奔赴恒大金服,分别任职恒大互联网集团金融事业群首席执行官、恒大互联网集团大数据事业群执行官、恒大互联网集团首席营销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底,根据盛京银行的披露,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盛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开业批复,工商资料显示,盛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3亿元。 这等于说,恒大旗下的银行板块自带了消费金融牌照,而与消费金融所对应的则是呼之欲出的小贷牌照。据知情人士透露,恒大小贷属于互联网小贷范畴。 “互联网小贷牌照的意义是,让一些传统互联网公司在有流量、数据、应用场景下增加相关金融升值服务;另外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要对应监管,也必须取得合法放款人资质;机构取得互联网小贷牌照后可以开展全国性业务,比如各地的车贷,房贷入押等。”广东南方金融创新研究院秘书长徐北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恒大小贷入驻的广州民间金融街目前已经集聚各类民间金融及其配套机构219家,其中互联网特色小贷达到24家,包括海印小贷、越秀小贷、广百小贷、唯品会小贷、复星云通小贷、广发互联小贷等,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还有30余家多个行业上市企业排队申请在广州民间金融街发起设立小贷公司。 ...
监管层正在全面排查各类金融风险隐患。 昨日(8月9日),记者获悉,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于7月下发《关于全面开展银行业“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全面开展金融机构自查与监管检查。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10月31日前完成全面自查工作,11月15日前完成问责和整改工作;监管检查则于今年11月底前完成。 《通知》显示,银监会要求重点排查违规经营和违法犯罪高发的存款、信贷、票据、同业、理财和代销等业务领域。涉及金融机构除银行外,还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这次是大规模的(金融)业务排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来,银行票据风险事件频频发生。在前述《通知》中,针对票据业务,银监会提出要“重点检查开票、承兑、贴现等环节中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授信调查和统一授信管理是否到位;票据转贴现和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环节中,是否存在为他行‘做通道’‘消规模’等行为;是否与‘票据中介’‘资金掮客’等开展票据交易”等。 “全面体检”金融风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俨然已经成为当前监管层的重要课题。 8月9日,记者从消息人士处独家获悉,为切实解决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银监会下发了前述《通知》,决定自7月起在全国银行业范围内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回头看工作。 《通知》毫不避讳地指出,“本次‘回头看’的工作,是针对当前金融领域存在规则漏洞、管理涣散、违法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大案要案多发等问题开展的一次全面体检。” 记者了解到,此次工作采取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与监管部门检查相互结合的方式。其中,本级自查要覆盖2016年6月末有余额的各类重点业务;“上查下”中业务量原则上不低于本级自查金额的30%。检查的业务范围,则是重点业务环节的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情况,存款、信贷、票据、同业、理财和代销等各类重点业务中是否存在新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 例如,在存款业务方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存款失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挪用客户资金、存款虚存、存款不入账和异地大额存款等;在理财业务方面,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银行业机构员工私售“飞单”,签订“阴阳合同”或抽屉协议等为非保本理财提供保本承诺等;代销业务方面,重点检查是否为代销产品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者隐性担保,包括承诺本金或者收益保障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中旬的上半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暨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曾表示,要协调好金融创新与服务实体、防范风险与促进发展、践行经营理念与落实宏观政策之间的关系,着力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现象。 尚福林进一步指出,要重点严查十大行为,包括违规办理票据业务、签订抽屉协议、贷款“三查”执行不力等行为;违规私售飞单和代理销售,误导或诱导购买投资产品;充当资金掮客,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等。 此外,《通知》还指出,服务实体经济方面,要检查“是否严格执行债权人委员会决议”“是否存在对产业过剩行业‘一刀切’式的信贷退出,存在抽贷,停贷等行为……” 年内票据涉案资金超百亿 今年来票据市场风险事件频发,多家银行深陷其中。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2016年,已经曝出的票据事件涉案资金高达103.9亿元。其中,包括农行北京分行的39.15亿元票据案件,天津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7.86亿元风险资金等;龙江银行还发生冒名办理贴现6亿元,以及宁波银行自查发现有员工违规办理票据业务32亿元等。 伴随着风险事件不断曝出,票据监管也在逐步趋严。比如今年5月,央行联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票据业务监管促进票据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强化票据业务内控管理,坚持贸易真实性要求,严禁资金空转,严格规范同业账户管理。 对于票据业务,记者昨日获得《通知》文件提出,要“重点检查开票、承兑、贴现等环节中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授信调查和统一授信管理是否到位;是否无背书开展票据买卖……” 值得注意的是,在票据风险事件中,票据中介的身影时常出现。平安证券一份研报指出,票据中介业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过,部分票据中介的非法经营助长了伪假票据、非法集资等违规行为。 针对这些问题,《通知》指出,要检查票据转贴现和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环节中,是否存在为他行“做通道”“消规模”等行为;是否与“票据中介”“资金掮客”等开展票据交易等。 此外,记者注意到,在信贷业务方面,《通知》还要求检查“是否存在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款来自P2P平台等”“排查互联网金融,民间融资等带来的外部风险传染……” 实际上,今年上半年上海链家事件发生之后,购房首付贷业务被高度关注。随着监管层表态,多家P2P平台停止了“首付贷”业务。尚福林此前也表示,上半年及时查处了房地产“首付贷”等虚假按揭行为,下半年将重点防范好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产品风险、海外合规风险、非法集资风险等四类风险。 ...
(单位:%) 数据来源:格上理财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信托公司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与规模“双降”,收益率已连续6个月下滑。 不过,在谋求转型、走内涵式增长的大背景下,信托公司加强主动管理业务,加大了资本市场投资力度,7月份金融市场类信托产品的发行数量占比达39.2%,居于首位;但其产品收益率为5.76%,在所有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中垫底,且环比下滑最为明显。 金融市场类投向居首 最新统计,今年7月份,共有48家信托公司参与发行,成立213只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纳入统计的146只产品总规模为380.37亿元。其中,产品数量环比下降18.08%,同比上升5.97%;产品规模环比下降41.81%,同比下降1.8%。固定收益类集合信托产品的成立数量和规模环比“双降”。 “7月信托发行量回归常态,之所以表现出比较大的下滑波动,缘于上月信托公司半年考核强刺激下激增的一种回归。”格上理财研究员欧阳岚说。 从资金投向上看,7月份金融市场类信托占比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数据统计显示,7月份金融市场类信托产品发行数量居首,占比39.2%,房地产类位居第二,占比15.435%,工商企业类紧随其后,占比14.815%,基础产业类占比10.8%。 “中国资本市场正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信托公司也在不断加强资本市场投资业务的发展力度。”欧阳岚称,由于传统金融市场类信托多以通道业务为主,信托公司需要加强主动管理业务的发展,从纵深方向挖掘资本市场的投资机会,比如从资产并购重组、定增、新兴资本市场业务、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创新型业务。 收益率连续6个月下滑 受市场资金充沛、“资产荒”以及证券市场波动影响,7月份信托产品收益率已连续6个月下滑。 7月份发行的信托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从4.5%到11.9%不等,总平均收益率为6.62%。 资金投向上,房地产类和工商企业类收益率并列第一,均为6.95%。基础产业类及金融市场类收益率分别为6.78%和5.76%。和6月份相比,所有类型的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收益率均有所下滑,其中下滑最明显的为金融市场类信托产品。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信托行业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投资力度,无论是证券市场业务,还是股权投资业务,受证券市场影响的传导性均越来越大。市场的波动、投资收益的下滑,是影响金融市场类信托收益率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7月份信托利好消息频出。“新八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行管理暂行办法》)落地让结构化资管没有了杠杆优势;近期《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只能对接信托计划;银监会82号文细则也明确信托公司为银行开展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业务的唯一通道。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来看,上述利好消息对信托业务短期影响不大,处于转型中的信托公司从通道业务切换至创新型业务,仍需时间探索和检验。 ...
最近一年来,随着内容创业的大热,也带动了女性社群的火爆。女性社群的创业方向也五花八门。今天魏旭秋就跟大家探讨一下女性社群里一个细分方向——女性运动社群是否有投资价值。 俗话说,女性能顶半边天。“女性+运动+社群”这三个维度放到一起,理论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女性用户量不必多说,女性运动人群也不能算少,女性社群又是大火的概念。但这三个维度合在一起产生的不是各种“放大”的“物理效果”,而是发生了“本质变化”的“化学效果”。 提到女性运动社群,大家自然就能联想到一群有钱有闲的美女们体验各种运动,比如摩托车、皮划艇、帆船、马术、游泳、搏击、瑜伽等各种或野性、或温柔,或高端、或亲民,或危险系数高、或老少皆宜的运动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垂直的女性运动社群聚焦在了女子竞技领域,有单独的女子篮球、女子电竞、女子搏击、女子赛车等等。 虽然女性运动群体不能算小,但总的来看,它有几个突出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第一,女性群体单个运动项目忠诚度很差。 从本质上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女性都是一个对运动谈不上热爱的群体,她们对于运动的“功能”属性要远高于身体上迸发出来的“热爱”和“上瘾”。比如说“装逼”功能,就是一个典型的“功能”属性。体育业内多位创始人提供的女性群体运动属性为: (1)她们喜欢尝试更多运动项目,而非一个。 (2)即使她一段时间聚焦在某个项目上,但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她依然是一个多变者。你会发现很多男性有很多爱好伴随了他一生,但女性很少有这种情况。 (3)她们把体验更多项目作为丰富人生体验的方式,并乐于尝试更多的体验,并从体验中获得“别人的关注”和“短暂的满足”。 第二,女性群体在运动中的变现能力“非常弱”。 这里用了“非常弱”,而不是“很弱”,您应该就可以体会女性在运动中的位置。以赛车运动为例,整个产业链最大头的收入来源是赞助商。而赞助商看重的是该项运动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速度”和“科技感”。而这些更像是男性的专利。如果女性在赛车运动中获得了第一名,对于赞助商来说几乎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会让它们的品牌契合的“激情”、“速度”和“科技感”大打折扣。正是因为体育运动这些与生俱来的“男性”属性几乎隔绝了“女性”在主流上升通道的可能性。而她们也仅仅能聚集在“拉拉队”等非核心但带眼球环节。正是“女性”在体育圈里的尴尬角色,导致了她们在体育最重要的变现环节表现的“非常弱”,而且这种局面短期内看不到好转的可能性。 第三,女性运动群体核心人数太少。 从广义来说,女性运动群体数量非常庞大,早上和晚上的公园里,跑步的女性和男性不相伯仲。在健身房,女性数量甚至还要略多于男性。但那都是表面现象。从国内几大马拉松的数据来看,男女比例基本上是2:1甚至7:3的比例,这还是一线城市,到了二三线城市这个比例就更夸张。最主流的平民运动尚且如此,在那些更小众的运动上,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就更严重了。所以,女性运动群体看起来庞大,但核心人群其实非常少,很难凑出一个较大体量的商业模式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相信很多人对于“女性+运动+社群”有了更深的理解:女性运动社群其实不是“女性”+“运动”+“社群”三个概念的交集,而是比这个交集要小众的多的多的一个群体。不管是在体育行业里做这个概念,还是在社群思维里做这个概念,都会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事,很难掀起大的波澜。 不过,在体育行业和社群思维里机会渺茫,但并不意味着女性运动社群就真的没有机会。“女性”+“运动”的“拉拉队”模式深受观众喜爱背后已经深深的说明了问题。“女性+运动”更像是一个“文化话题”,它是那些男性观众们消费女色,内心里的“虐待欲”和“野性刺激”充分发作的非常好的题材。不管是“爸爸去哪儿”和“极限挑战”的虐明星,尤其是“女明星”;不管是斩妖除魔的“赤裸特工”还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的野蛮女友”,背后其实都是这种把“女性+运动”的组合来呈现“虐待欲”和“野性刺激”来引爆男性荷尔蒙市场。而“女性+运动+社群”就是天然提供这种文化现象的专业内容的最好的“弹药库”,它有着天然的IP属性。所以,最重要的结论就是:把“女性运动社群”内容化,形成一个知名IP,再通过IP的力量重塑社群,这或许才是女性运动社群最好的归宿。 所以,在笔者看来,女性运动社群的机会不在体育行业,更不在社群领域,而在内容领域,在IP。尽管这条路对于绝大多数体育行业的女性创业者而言有巨大的艰难险阻,但到目前来看,这条路或许才是最可能走通的路线。还好,很多女性运动社群创业者经过付出了高昂的学费之后,都已经走在了IP这条道路上。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安排“马甲”埋伏进上市公司,然后左手定增右手重仓,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徐翔在A股经典的牟利“套路”。“翡翠第一股”东方金钰连遭监管问询,被指为私募大佬徐翔暗仓。 8月5日,东方金钰的一则公告引发了有关私募大佬徐翔的一场新的风波,徐翔部分暗仓股也首次被曝光。号称翡翠第一股的东方金钰连遭监管问询,被指为私募大佬徐翔暗仓。徐翔“马甲”风波继续发酵。下一个马甲会是谁? 缘起 瑞丽金泽二股东为徐翔“马甲” 东方金钰于8月5日发布的一份公告显示,青岛警方冻结了犯罪嫌疑人徐翔的财产——瑞丽金泽投资公司持有的东方金钰限售流通股约2.93亿股及孳息。冻结期限从2016年8月5日至2018年8月4日。瑞丽金泽持有的约2.93亿股东方金钰占公司总股本的21.72%。另据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瑞丽金泽投资公司目前为东方金钰第二大股东,而这批股权的市值接近29亿元。 事情要追溯到2年前,2014年5月31日,东方金钰公告了15亿元的融资预案。公告称,东方金钰拟以15.27元/股的价格向瑞丽金泽定向增发9771.83万股,瑞丽金泽以现金全额认购定增全部股份,且36个月内不得转让。几乎同时,瑞丽金泽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注册成立,注册资本230000万元,公司仅有两位股东,东方金钰实际控制人赵兴龙和另一位股东朱向英。由于时间相隔较短,外界普遍认为定增就是为瑞丽金泽量身定制的。 事情重大,东方金钰8月5日发公告的当天,上交所火速下发问询函,要求东方金钰核实并披露瑞丽金泽自成立以来的股权变化情况,并说明瑞丽金泽有关股东与徐翔之间是否存在股份代持情形,瑞丽金泽及其股东与徐翔之间是否存在产权、协议或其他控制关系及利益安排等相关内容。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前期公告及定期报告中关于公司主要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等信息披露是否存在没有如实披露情形。 东方金钰对上交所的回复中表示,瑞丽金泽与徐翔不存在股份代持安排,也不存在其他产权、协议或其他控制关系及利益安排。同时,赵兴龙持有瑞丽金泽51%的股权为其自有,其资金来源系自有资金及向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兴龙实业借款。但二股东朱向英首次曝出与徐翔的关系,“本人在瑞丽金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的股份,系徐翔出资,本人仅为徐翔代持”。 疑点 股东自述与警方认定不一致 上交所并不满意东方金钰的自查,针对疑点继续追问,徐翔的下一个马甲是谁。 根据青岛警方的认定,上交所称,瑞丽金泽所持公司2.93亿股股份及其孳息被认定为徐翔财产予以全部冻结。但公司公告表示,赵兴龙持有的瑞丽金泽51%股权与徐翔不存在股份代持安排,该表述与公安机关认定情况不尽一致,请向赵兴龙函证并充分说明上述差异的原因。 上交所称,瑞丽金泽所持上述股份系2015年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的股票获得,请华英证券(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和北京德恒(法律顾问),是否就公司此次发行对象的资金来源等进行严格、充分核查,并提供相关工作底稿。 上海杰赛律师事务所证券部主任王智斌对外界表示,尽管根据东方金珏披露,瑞丽金泽49%股票的持有者朱向英承认其是替徐翔代持,而另51%股票持有者赵兴龙不存在代持现象,但仍可能存在瑞丽金泽作为法人机构替代徐翔持股的情形。 一大悬念即将曝出。按照上交所的要求,8月11日之前,东方金钰要以书面形式回复。 定增 利息支出一度占利润九成 据媒体公开报道,由于股价倒挂等市场原因,自2011年来,东方金钰两次推出的定增方案最终均告流产。5月31日,东方金钰抛出第三次定增方案,实际控制人赵兴龙家族控股的瑞丽金泽以15亿元现金全额认购增发股份。成立于5月13日的瑞丽金泽潜伏着另一位自然人股东——朱向英出资7个多亿。 有投行人士表态,“如果朱向英单独认购东方金钰的发行股份,必须披露相关信息,与东方金钰实际控制人成立合资公司共同认购,且不占控股地位,就避免了披露相关信息。” 市场认为,这次定增主要原因还是,东方金钰高达84.25%的全行业最高资产负债率,依靠银行贷款维持对流动资金的需求,每年利息支出占到了净利润的九成以上。 当时年报显示,2011-2013年东方金钰利润总额分别为0.78亿、1.60亿和1.57亿,但利息支出分别为1.17亿、1.2亿和1.47亿。 人物 二股东朱向英是谁? 安排“马甲”埋伏进上市公司,然后左手定增右手重仓,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徐翔在A股经典的牟利“套路”。 以东方金钰为例,2014年5月底公告定增预案,几乎同时2014年中报开始,泽熙4期成为东方金钰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同年三季报,泽熙一期也成为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持有883.30万股。泽熙产品最后一次出现在东方金钰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之列,是在2015年中报,A股暴跌前夕。一年间,东方金钰股价涨幅高达180%左右,徐翔可谓精准逃顶。 再以东方金钰的定增价与昨天的股价进行对比,其增幅至少在9成。朱向英作为新马甲,也让市场看到其成为徐翔战队一员的路径。 正像徐翔战队的其他成员,朱向英也一直低调。此前多家媒体报道,A股超级牛散、前“涨停板敢死队员”核心成员、徐翔好友周建明的妻子也叫朱向英,就周建明和徐翔多年的“交情”来看,市场人士判断,瑞丽金泽的朱向英大概率是周建明之妻。这也是东方金钰被认作是徐翔概念股的一大理由。据了解,2008年,周建明收到证监会处罚之后便“隐于江湖”。当时证监会通报依法查处了周建明利用虚假申报手段操纵“大同煤业”等15只股票价格的案件,没收其违法所得176万余元,并处以等额罚款。市场最近一次见到其身影是在2013年一季度,彼时其位列湘邮科技第九大流通股东。 对于已经被证实为徐翔“马甲”的朱向英,证券法律师表示,朱向英为徐翔代持股份并在定增中隐瞒代持关系,涉嫌信披违规,若被监管认定为违规代持,则将面临一定的行政处罚。 追溯 东方金钰发生了什么 2015年11月1日,徐翔被抓震动资本市场。因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其行为涉嫌违法犯罪,徐翔等人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作为徐翔概念股,东方金钰的高管也受到波及。 2015年12月,东方金钰先后发布两则公告称,公司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顾峰失联。此后顾峰因无法正常履职,公司决定免去其担任的董事会秘书职务。随后,公司今年1月28日发布公告称,与顾峰取得联系,公司对其工作另有任用。而公司原董秘一度失联的原因,当时也被市场猜测或与徐翔案有关。 2016年4月,东方金钰公告称,董事会收到董事长赵兴龙的书面辞职申请,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及董事会下属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公开资料称,赵兴龙从事珠宝行业和翡翠原石鉴定20余年,拥有“赌石大王”的美誉。 东方金钰目前控股股东为云南兴龙实业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赵宁即赵兴龙的儿子,自今年4月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裁一职。 成立于1993年的东方金钰,经过20年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翡翠原材料供应商、翡翠首饰产品制造商、批发零售商、品牌加盟连锁供应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东方金钰总资产96亿,负债总额为67亿。文/本报记者 刘慎良 图示制作/潘璠 热点关注 徐翔的投资团队 徐翔的另一“马甲”——郑素贞在公众视线中出现较多,一度被市场当作徐翔行动的指向标进行跟踪追逐。 郑素贞的声名大噪起源于2014年底。当年11月至12月间,郑素贞不到一个月便豪掷31.66亿元,增持了3家公司,分别成为大恒科技实际控制人,文峰股份第一大股东和赤天化第二大股东。2015年1月15日,郑素贞又借定增大手笔加仓大恒科技,持股比例增至 58.72%。此前的2014年9月,郑素贞还出资1.3亿元参与南洋科技的定增。同年2月,郑素贞和其丈夫徐柏良通过股权拍卖获得工大首创15.69%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15年5月18日,公司更名为宁波中百,原泽熙投资总经理助理徐峻成为公司董事长。 徐翔被抓后,多家“徐翔概念股”发布类似公告,称徐翔旗下投资平台和马甲持有的股份被轮候冻结,包括华丽家族、大恒科技、宁波中百、文峰股份等。另外,宁波热电也公告称,公司第二大股东瞿柏寅持有的公司5000万股无限售流通股被司法轮候冻结,冻结期限为两年。在宁波中百同日的轮候冻结公告中,除西藏泽添持有的股份之外,公司自然人股东竺仁宝持有的股份也被轮候冻结。两家公司均未披露瞿柏寅和竺仁宝持股遭司法冻结的原因,坊间不乏二人也是徐翔“马甲”的猜测。 此外,向日葵、美邦服饰和明牌珠宝等多家公司高管先后失联,目前部分已经回归。 泽熙投资也分崩离析,徐翔五名心腹——泽熙投资高级研究员史振伟、研究副总监赵忆波、研究员张冰、研究部经理徐正敏、市场部副总监姚佳蓉已集体离职。 ...
下面这个广告吸引人吗?美女总裁!颜值!14.6%! 这就是传说中的e租宝。 以至于现在所有P2P鬼上身,人们闻知色变。 “天哪,P2P!” 有那么些日子,P2P确实乱的可以,靠着各种手段迷惑了很多不够理智或者疏于了解的投资者。直到雷声频传,死伤无数。 但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P2P仍然有着不错的发展局面。 高于银行的稳定收益对于稳健投资人而言,无疑是资产配置中很好的一部分。 2016年7月27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自律惩戒管理办法》,国家开始监管,提出规则,设置管理办法,能在监管下按规则做事的平台一定越走越稳当。 尤其是,当这些规则办法源于血泪的时候,就必然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挑选一个安全平台,就要了解这些规则都是什么意思。 从这些规则里我总结几点比较重要的 1.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 平台不能承诺保本保息,“保本保息”就跟一个人对你说我永远爱你一样不可靠,在我看来暂时甜蜜,不如留下余地。 当有人这么和你说,倒要留个心眼。这条规则貌似不顾投资者风险,其实本质是把丑话说在前头,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同时也抑制了平台因强行力所不及之事而导致的风险。投资人的焦点会关注于平台的风控手段,而非“保本保息”的诺言。 2.平台不能给自己融资 投资者的钱最后给谁了,总之不能给平台自己用,或者给平台关联的公司用,融资给关联公司或自融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迅速上升,很难把控,帮自己爸妈借钱能保证完全说实话吗,道德不能拿来考验。所以要弄清楚借款方的信息,信息不透明就要怀疑,清楚借款方,才能确定平台的风险控制是否做到位。 3.不设资金池 银行就是专门设资金池的,不好吗?对,资金池很棒,可是不良P2P的罪恶却源于此。资金池就像是浑水池,原本直通的小河小溪各走各的水,有了资金池,四面八方的钱全流进资金池,然后再分流出去,于是哪里需要往哪流。 银行有国家监管,而P2P当年连个协会都没有。P2P有了资金池会怎样?其实资金错配也不错,但是钱全预先到了平台,平台掌门忽然不想玩了,开个口全流自己口袋,然后走人。这就是传说中的跑路。所以,资金池很遗憾的被利用变成了罪恶之源,同时P2P强调银行托管,在银行托管还未完成前至少也要第三方支付,不能直接汇款到公司或个人账户。线下理财公司很多都是把钱打到企业或个人帐号,当然还有现金,现在想,可靠吗? 4.不能自保 担保公司也不能是自己的关联公司更不能是自己。试想一下,我们如果给自己的父母担保贷款,我们能绝对公正的保持中立吗? 5.不能非法融资 大家关注的泛亚、E租宝、中晋系这些爆发兑付危机的企业大多都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就是不遵守规则的,假的。 6.不能夸大收益 这个投资者确实要仔细读条款,年化利率的概念要烂熟于心。 7.平台背景 那既然平台和资产端不能有关联,为什么一提起p2p,都要看背景?什么国资系,上市系,银行系,保险系? 平台的背景只是增加了自己的信誉度,对,意思就是:我爸很严肃很厉害很公正,所以我有很好的家教,我有能力找到好的资产端,我有能力很好的控制风险,我也会公正勇敢严肃地不胡作非为。 8.“秒标”不能碰 顾名思义,很多人都认为“秒标”就是很短时间被抢的标。其实“秒标”的意思是只要满标就马上返还你钱和利息。这个现在很少见,如果还有,许多很短期限的标和“秒标”都不要去碰。有人借钱我们才借给他,申请贷款要不少时间,就用几天,不够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