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新规今起正式实施。本次费改涉及不同行业商户执行统一费率、借贷分离计费、信用卡封顶优惠政策取消等诸多方面,对商户、持卡人、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后发现,从昨日开始餐娱、百货等行业刷卡手续费已经大幅降低,但是不少大额消费商户把0.6%的手续费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一些有大额刷卡需求的持卡人将面临高昂的手续费支出。另外,收单机构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也让部分收单机构的盈利空间被压缩。 大额商户0.6%手续费转嫁消费者 “央行新规开始执行,每笔刷卡的手续费是0.6%,需要购房人自己支付。”一家地产开发商销售告诉记者,而此前在支付首付时可以刷大额信用卡,两张卡免费,刷第三张需要缴纳80元手续费。记者计算后发现,如果一位购房人首付款为30万元,通过刷两张信用卡实现,每张刷取15万元,此前都为免费,但是新规后则需要缴纳1800元手续费。另一位开发商销售人员昨日称,从9月5日开始刷不了信用卡,前一日还可以刷,刚刚收到的通知,即使是自己交手续费也不能刷了。 除了房地产公司,一家经营翡翠的商户负责人称,“POS机刷信用卡的手续费没有封顶,收费0.6%,从9月5日开始我们不再承担刷信用卡产生的手续费,储蓄卡可以正常使用”。该商户负责人表示,之前很多批发商直接刷信用卡付款,所以才出的这个规定,但是小额支付并没有受影响。 一家车行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今天开始,消费者买车都要自己支付手续费了,商家不再负担,假设购买一辆价值20万元的汽车,消费者需要再额外支付1200元的手续费。据了解,以前在该车行买车,刷第一张信用卡免手续费,第二张也仅收取50元。该工作人员还介绍,刷借记卡的费率没有变化,所以建议消费者选择借记卡或现金消费。 造成这些改变的是今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银行卡手续费新规。今年3月18日,国家发改委、央行联合印发《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发卡行服务费借记卡交易单笔收费金额不超过13元,贷记卡交易不实行单笔收费封顶控制。对此,央行此前在答记者问时表示,由于透支权限不同,与借记卡相比,商业银行在贷记卡交易中需要额外承担资金占用等成本,业务损失风险也相对较高。 此外,网贷财经分析师认为,之前在高费率的机子上多刷卡,提额就能更容易,而新规取消了银行卡刷卡手续费行业分类定价。也就是说,不管在哪类商户刷卡消费,费率都是一样的,多样化的刷卡消费方式失效,必然导致养卡成本、难度上升。 看到买房、买车都更“贵”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日常消费是否也需要自己支付刷卡手续费。不过,记者昨日走访多家超市、饭店、手机卖场,这些商家均没有调整刷信用卡的收费标准。 餐饮企业降费欢喜 对于想通过信用卡刷大额消费的持卡人而言,费率的调整使得消费成本提高了不少,但是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手续费成本却因此降低了六成之多。 北京地区一家经营餐饮的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卡费率低了对我们有好处。之前一个月要给银行上交几千元手续费,现在能节省不少”。 记者注意到,在费率调整之前,不同行业刷卡手续费率执行差异化收费标准,其中餐娱类、一般类和民生类的收费标准分别为1.25%、0.78%和0.38%。但现在改为:不区分商户类别,实行政府指导价、上限管理,并对借记卡、贷记卡差别计费。其中,借记卡交易不超过交易金额的0.35%,贷记卡交易不超过0.45%。以餐饮行业为例,比如刷1万元信用卡,之前需要支付125元手续费,现在则只需要支付45元,相比之前省了80元,成本降了六成之多。 央行相关负责人此前在答记者问中提到,初步测算,政策实施后各类商户合计每年可减少刷卡手续费支出约74亿元。由于现行不同商户刷卡手续费实行差别费率,调整后不同行业商户受益程度也存在一些差别。餐饮等行业商户贷记卡、借记卡交易的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费率合计可分别降低53%-63%,百货等行业商户可降低23%-39%。 第三方支付盈利更难 一直在风口浪尖的第三方支付行业在经历了监管层重罚、牌照续期后,又迎来了费率大改,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苦不堪言。“最近确实特别忙,不仅忙着上线新系统,改造新系统,还得跟商户换签合同。不过这些都在今日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位第三方支付内部人士向记者说道。 新规中提到,收单机构收取的收单服务费由现行政府指导价改为实行市场调节价,由收单机构与商户协商确定具体费率。在分析人士看来,作为收单方,这一调整将使得第三方支付机构手续费收入下滑,进一步压缩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盈利空间。 富支付品牌部负责人张涛表示,协商定价将压缩支付机构利润空间。如餐饮等“刷卡大户”的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的费率总计将降至费改前的50%-60%,费改后传统单一盈利模式已难以立足,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方支付机构必将加速业务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升级。 上述第三方支付内部人士表示,经过这次调价使得线下线上的价格进一步得到统一,支付公司层面将从原先单纯的价格战转到服务上。虽然一定程度上手续费收入空间压缩,但不能直接说不利于支付公司,因为原来商户不喜欢装POS机,但现在费率降低,尤其是餐饮类商户,会增加他们的接受度,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有好处。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表示,费改更侧重于降费降本,对发卡行和清算机构收费标准进行下调,对收单环节服务费则实行市场调节价,可以预期,费改后,收单环节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短期看弊大于利。 薛洪言表示,对收单机构而言,最大的问题在于盈利难。有收单资质的机构包括银联、银行和62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和银行可通过发卡行手续费、清算机构服务费、资金沉淀等二次获益,对收单环节的竞争策略以扩大市场份额为主、收单服务费收入为辅。而第三方支付收单机构获利渠道单一,主要靠收单服务费维持机构运转。在这种情况下,收单环节定价市场化后,银行和银联将倾向于下调收单环节服务费,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得不选择跟进,盈利难问题依旧无解甚至会进一步恶化。 银行赚手续费、稳坏账率 对于银行而言,此次新规意味着可以赚取更多的手续费。一家国有大行信用卡部门人士举例称,费改前批发类商户信用卡交易费率为0.78%,26元封顶,消费超过3334元之后,手续费最高也就是26元。但费改后,以0.45%的费率来计算,只有消费在5777元以内,手续费才低于26元,超过5777元后,手续费还会一路上涨。 “不过,为了争夺商户,各家银行可能还会在费率上有一番‘较量’,甚至实行免费率政策,比如银行对一些商户在本行存款余额达到一定数额的实行费率返回政策,说白了就是0费率。”上述人士说道,但这样的优惠政策并非面向所有商户,所以整体来看银行还是能获取不少利润。 此外,银行关心的还有坏账问题。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费改可以有效地将商户“套码”、持卡人“套现”等现象变成“明日黄花”,尤其是对套现行为的遏制,能够帮助银行降低坏账率。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458.09亿元,环比增长20.46%,已经是2012年的2.5倍,这部分逾期金额很可能演变成银行的坏账。 据多位银行人士介绍,信用卡的坏账组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持卡人套现后不还,且套现金额比一般正常的消费金额要高不少,这也是很多目的不纯的客户想要办理大额信用卡的原因。不少商户将信用卡消费的手续费转嫁给持卡人,对于有套现动机的人来说,也提高了他们的成本,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套现的发生。 行业洗牌开始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在刷卡费率定价的大规模改革之下,行业洗牌在即。孟丽伟表示,POS机代理商或者第三方支付往往为了一己私利,大多采取套码、跳码、切码等非正常手段,逃避较高的刷卡手续费。而新规规定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所有行业一致,所以这一情况或将得到有效改善。 张涛认为,大额低频的支付仍将以POS机为主,小额高频将被移动支付占据;同时跨境支付成为新的增长热点;市场准入门槛提高,兼并重组势在必行。央行将会对第三方支付行业按照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重点做好对已获牌机构的监管引导和整改规范。监管机构还将随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进行调整,支持有实力、市场认可的支付机构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很可能造成进一步的行业洗牌。 对于收单机构未来的发展,薛洪言认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持牌经营已经成为金融业务多元化布局的基本门槛,在牌照整体收紧的大背景下,若收单企业已经着手进行多元化布局,则经营目标是尽快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各业态间的协同效应;若尚未进行多元化布局,可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与其他大型互联网金融生态企业建立强纽带关系,曲线盘活自身的数据资产。 ...
9月5日晚间消息,趣店集团(原校园分期平台“趣分期”)今日宣布已于今年早些时间暂停了校园地推业务,此后将专注于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业务,退出校园分期市场。 今年上半年,曾有传闻称趣店裁撤了所有在校园内部聘请的校园代理。此次趣店方面表示,这部分人员实质上已经转岗,集团将成立专注于招聘、实习、就业的校园生态服务公司,地推人员已全部加入该公司。 趣店联合创始人何洪佳同时向记者表示,趣店在2015年就已经开始布局成年人业务,并在今年早些时间全面暂停了校园地推业务。 同时,其透露,如果算上已毕业用户在内,趣店非校园用户已近2000万,成年非信用卡用户将成为其主要用户。随着当前校园用户的毕业更替,趣店将完全告别校园市场。 国内有多家涉足校园分期业务的企业如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优分期等,随着近段时间以来校园贷频现“跳楼自杀”、“裸贷”等极端事件,再加上相关部门的监管收紧,一部分平台已经开始拓展非校园贷业务。 今年9月1日,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通知,开始对校园贷进行规范,并要求校园贷借款用途须与学业相关。而在此前,上海、重庆等地也有类似动作,目的就是为了使校园贷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再下一城,讨论已久的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证券投资额度管理终于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昨日,央行和国家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称,国家外汇局将对单家RQFII投资额度实行备案或审批管理。 具体来说,RQFII在取得证监会资格许可后,可通过备案的形式,获取不超过其资产规模或其管理的证券资产规模(简称资产规模)一定比例的投资额度(简称基础额度);超过基础额度的投资额度申请,应当经国家外汇局批准。《通知》同时将RQFII分为两类,分别是RQFII或其所属集团的资产(或管理的资产)主要在中国境外和中国境内的,以确定各自的基础额度计算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主权基金、央行及货币当局等机构的投资额度不受资产规模比例限制,可根据其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需要获取相应的投资额度,实行备案管理。 根据《通知》,RQFII投资额度执行余额管理,即RQFII累计净汇入资金不能超过经备案或批准的投资额度。 根据外汇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30日,RQFII总额度为5103.38亿元人民币。一外资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从存量RQFII的投资情况看,外资机构投资的主要标的仍是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尤其以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为主,股市投资在总的RQFII投资中占比较小。 此外,《通知》仍强调,未经批准,RQFII在境内开立的专用存款账户与与其境内其他账户之间不得划转资金,专用存款账户内的资金不得用于境内证券投资以外的其他目的,并不得支取现金。 ...
我们今天来讲讲传统企业转型的一个偏方,一方面希望提振占咱们用户45%的传统企业老板们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股权投资者们能够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行业只要底子在,都可以迸发出巨大的上升空间,而且从风险评估和市场前景上来看,更安全但也同样有想象力!此外,对于不是传统企业老板的股权投资者们,这个方法论也非常适用于判断一个创业项目要上新的业务是否会成功,这个新业务是否值得投资,整个估值是否合理的问题。事实上,这套方法论原本就是为了给大家一套方法论,帮助大家判断项目描绘的美好前景是否靠谱的! 这个“偏方”是一整套的方法论。它最早来自于世界顶级管理咨询公司贝恩资本的战略管理大师克里斯.祖克,当时主要用来解释一个公司该怎样进行业务扩张的问题。最近靠谱众投意外的发现用这套理念来支撑传统企业转型绝对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指导性理论,没有之一;同时帮助大家判断创业项目迈出的和规划的每一步是否合理,这也是最有价值的指导性理论,同样没有之一。靠谱众投对这套东西做了很多的改动和升级,以适应现在的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正式开讲这一套方法论。 第一部分、从核心转型,重塑核心 关于转型,中文比较笼统。从英文的Reform和Change上就容易看出区别。reform就是变革家英文Reformer的前半部分,意味着重构和改良,一定是基于过去的。而Change更意味着变化,可以是和过去有关联的,也可以是没有关联的。我们是非常鲜明的Reform的支持者,是Change的反对者。这是这套理论的基本立场。 既然是在既有业务的前提下进行转型或扩张,那转型的基础就是重新挖掘现有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有四个维度是创始人需要非常严肃的去考虑的。在某一市场上,一旦你处于弱势地位压力就会非常大。数据显示,跟随者从第四名在10年间能走到第二名的几率只有12%,甚至更低。而72%的公司连脆弱中游的地位都保不住。把核心竞争力打扎实再去转型机会才会更大一点点。 第一,创始人的胸怀,特别是牺牲精神。 做企业一个永恒的前提就是:作为公司最高决策者,创始人要足够聪明而且有魄力。如果你不够聪明,那就要尽快考虑让贤,而不仅仅是希望成立一个新公司,让更聪明的人出让新公司的CEO,通过新公司来带动老公司的转型。你作为次要角色,就不如退出管理层,把整个公司交给这个新的CEO来做,甚至把更多的股份送到他的手上。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角色仅仅是投资人,而非决策者。 企业能否转型和扩张成功一个非常大的原因就在于创始人。事在人为,人不同,则事不同。一个企业做多大,很大程度上看这个创始人。又想占据最高权力,又不够聪明的创始人如果能转型成功,那只能说明老天无眼,让他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 第二,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 一个企业时刻处在竞争中,它在所在行业中到底是一个“脆弱的追随者”,还是一个“稳健的领导者”,还是一个居中的毫无特色的“中间者”,还是一个虽然处于领导地位但非常不稳定的“脆弱领导者”。 但在操作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界定市场范围。比如黄太吉如果按照煎饼市场来计算,它的市场占有率很容易做到行业老大。但如果按照快餐市场来算,它也就是九牛一毛。所以黄太吉的重点如果天天研究着怎么在煎饼市场里扩大市场占有率一定会非常绝望,但它快速把在煎饼市场的影响力扩大到“炖菜”快餐做了牛炖先生,甚至还做起了不能算快餐的四川火锅“大黄蜂”。不做小市场,做大市场,黄太吉是一个相对成功的例子。也有一些做大市场,但支持不了大市场的例子。比如说世纪佳缘做手环,其实世纪佳缘的人群都是找对象的人,一旦找到了对象就再也不来了。但世纪佳缘想通过手环这个产品,把那些找到对象的人留在它的业务范围内。那个市场明显不是世纪佳缘的,它在一厢情愿的放大市场。归根到底,如果市场没有界定清楚,后续的转型上会压力会非常大。 作为跟随者,尽管压力非常巨大,但还是有两种机会。第一种,跟随者能在核心产品中发展出比领先者更独特的优势。这个比较典型的是乐视,刚开始就是一个视频网站,它上市的时候大家都震惊了,从来没有听说过视频领域有这么一个公司存在。然后大量拿版权获取了竞争优势。然后做智能电视硬件,拍电影,迅速挤入一线阵营。第二种情况,跟随者利用成功的战略,直接瞄准同样脆弱的跟随者,吞噬市场占有份额,然后再和领导者决战。蒙牛在这方面玩的比较绝,直接说出来它是仅次于伊利的牛奶方面的老二。小米也很绝,它说它是中国的“苹果”。蒙牛和小米,刚开始都没有侵占伊利和苹果的份额,但把二三流的牛奶厂商和手机厂商迅速打垮了,最后跻身行业领导者行列,开始了和老大伊利和苹果的战争。 第三,企业所处市场的方向感。 选一个好产品不如选一个好市场。很多人都在抱怨说,这个市场突然就不行了,我还没准备好。数据显示,在任何时间,只有2-3%的市场才会发生严重的衰退现象,而且绝大多数的衰退都还是属于中长期的市场侵蚀,需求不会突如其来、戏剧化的小事,因此只要是有点大脑的管理层老早就能预见。如果有人说,他不知道市场将会变化,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创始人该让位了。明知火柴市场会衰落、数码相机市场会衰落、MP3市场会衰落还垂死挣扎的企业只能说活该了。在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有平时多系统化的思考,以及投资扩张,快速向相对近又能获得入口地位的市场上靠拢。关于寻找入口级市场的问题,咱们之前在变革家提出的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时候已经反复提及了。 第四,挖掘企业核心业务的全部潜力。 换句话说,没钱的企业转型也会压力比较大。至少在资金支撑上你会别人就弱很多。所以,你转型的前提就是要先通过挖掘潜力来为转型做准备。此外,在挖潜的过程中,你会很容易发现有些业务贡献的价值大,有些业务贡献的价值小。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过去看错了什么,应该捡起什么。同时,也就找到了这么多核心业务里的最核心的那个业务,而它就是你的稳健核心。 第二部分、量化预测转型成败:新业务与核心的距离 许多最成功的转型企业,都能在核心业务与新的转型计划之间把持稳健、可测量和互相增强的盈利原则。同样的,几乎所有的转型失败的个案都是因为新计划缺少与核心的关联性而挫败。贝恩资本通过大量的数据研究的出来一个非常有用的框架,就是考虑核心业务与转型机会之间的“盈利来源的距离”(Economic Distance),目前业务和转型计划的“盈利关联性”越强,成功的机会通常就越高。转型业务与核心的距离可以由二者共享的盈利来源加以衡量,每个创业项目在开展新业务或者转型时都可以参考以下5个指标: 顾客:转型计划所服务的顾客,是否与核心业务服务的相同? 竞争者:扩张计划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是否与核心业务相同? 成本结构:两者的成本结构是否相同? 渠道和营销策略:一样或不一样? 独特能力:如果核心业务因具有品牌、资产或技术等使其独树一帜,那么转型和扩张计划和这些独特能力相关吗? 为了分析,我们假设最大距离为5步,最小距离为0步。如果这5个指标完全相似,那基本为零。如果距离总数远小于1步,那新机会基本是核心的一部分,它属于强化核心,那是非常赞的选择,但不属于转型或者新业务的范畴。 当转型计划和新业务计划距离核心两步或更远时,成功概率迅速下降。距离核心两步到三步时,显示有个危险的区域是你所认知的新机会,足以令你兴奋,但你的知识结构或见识却不足以保证你能彻底搞懂这个问题,更别提100%的解决这个问题。距离核心四五步或更远,通常就已经进入了和核心业务关联度不大的“多元化”,因此风险就更大了。距离核心从一步半到三步半的“不确定地带”,可能是让你白高兴一场的陷阱。许多公司跳进陷阱,以为新机会与核心距离较实际上来的近,这就像是一个“白白兴奋、但认识却不足的危险地带”,为这种错误决策付出的代价几乎天天都可以看到。 重点来了。既然两步以上都处于“不确定地带”,那不就等于什么也没说吗?当然不是了!第一,要设立“投资组合”。一局定胜负的决策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只有投资组合才能更有效的测试出哪条转型道路和新业务发展方向更适合该公司。第二,我们不应该避免和核心业务距离太多步的投资,但要严格控制这样的投资。这类投资在投资组合里的比例在10-15%是比较合适的。第三,循序渐进的核心内化战略。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1步以内的“转型”计划和“新业务”计划里,不断把这些小的转型计划和新业务计划内化到“核心业务”里,不断通过新业务的注入溶解“核心业务”的构成。这样的业务在投资组合里应该占到50%以上的份额。第四,在1到2步的区间里,应该时刻保持市场的敏锐感,随时调整转型方向和新业务方向,这样的业务在投资组合里应该占到30%左右的份额,但一旦被有效证明它的可行性,就该全力支持。第五,倒逼企业本身在内部组织化流程上进行优化,为实验各种转型效果和新业务的扩张方案提供内部条件。 第三部分、转型到哪里去?最大利润池或可局部垄断市场 既然要选择做转型或新业务了,那就要有转型方向和新业务方向,特别是转型这么大的事上。如果我之前在鼎好电脑城租一个柜台卖MP3,那一波过去之后转型卖山寨手机了,充分利用了过去最核心的优势——柜台资源,这就是一个安全系数很高的转型。这个转型没有问题,但这种转型是被迫转型的,而且马上山寨手机又不行了,它又马上转型成了卖水货手机和老年手机等等,天天疲于奔命的转型,尽管它的核心竞争力——柜台一直都在。但这个柜台这么多年来有长进吗?几乎没有长进。一个优秀的转型不应该是这样的。你有柜台资源,你就能拿到货,集中某类货卖然后就能做到区域经销商,掌控其他渠道和柜台,然后就可以利用渠道卖自有品牌的东西,或者把货放到更多渠道去卖比如网上。所以过去同样是中关村站柜台,有人现在还在站柜台,有人已经做成了爱国者,有人做出了京东。爱国者和京东相比,京东又优于爱国者一些。所以转型的去向非常重要。 可局部垄断的市场其实就是疯狂的追求市场占有率,在这个市场上能获得垄断地位。取得了垄断地位,自然就能获得领导者盈利结构的优势。只要处于垄断地位了,你较低的单位成本就可以创造较高利润。一个数据显示,30%的行业领导者赢得了55%的总销售额、78%的盈利,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着行业94%的再投资能力,这意味着竞争者无力与他们持续竞争。 另外一个玩法就是拼命做大自己的利润池(Profit Pool)。以苹果举例,从市场占有率来看,苹果目前在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跟整个Android阵营相比就弱的多了。但从利润池的角度来看,苹果占有了整个智能手机行业92%的利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整个智能手机行业,其他玩家再玩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因为到最后大家追求的都是利润,没有利润了还玩什么呢?智能手机的其他玩家的日子会越过越苦,投入越多亏的可能性越大。直到把所有竞争对手都逼出这一领域。 不管是追求市场占有率还是追求利润池,最终的结果都是在产业链或价值链上某个环节体现出控制力。这样才能够相对安全。因为这次讲的是传统企业转型,做到局部垄断就够了。如果大家还想跟风险投资相结合,那标准就要更高一点了。那就要符合靠谱众投曾经提出的股权投资的四个底层原则:第一条,以用户为本,寻找入口级刚需。第二条,用户通路零成本。第三条,零利润垄断局部市场。第四条,始终以产业链主导权为导向的产业利润再分配。这样的企业在二三线城市是可遇不可求的。 在考虑进军哪个市场时,除了公司本身要考虑利润池或市场占有率时,以及上面所讲的“转型成功概率量化图”外,还要非常严肃的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转型可复制性”。腾讯当年复制联众游戏非常成功的休闲游戏,也获得了巨大成功。看到别人已经成功的网游,也引进测试,成功后又开始大批的运作网游。看到别人已经成功的手游,它复制和运作手游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都是一步步学习和测试,一旦被验证就快速放量复制的结果。这种充分利用流量优势,Copy+测试+放量的玩法让腾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这种转型可复制性的威力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重复性的并购、还是重复性的发展新产品、还是重复性的团队分工都能最大效率的提高转型的效率和成功概率。关于转型和扩张,不能做到共性总结的团队绝对不是称职的团队! 第四部分、组织结构是转型失败的罪魁祸首! 65%的管理者认为他们内部转型失败或新业务扩张失败主要应该归罪于内部和组织结构问题。所以,这就催生了很多的所谓的“外部孵化”以及“内部创业”,一方面作为公司的配套为公司转型探索道路,另外一方面也有较大的自由度,能规避掉部分组织结构的阻挠。靠谱众投也认可这些形式的科学性,但那只是外在形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内部关联。 毕竟不管是外部孵化还是内部创业,最后都要依赖于公司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又有三类:钱、部分业务配合,还是公司全面配合。如果你需要的仅仅是钱,那就简单了,如果你需要部分业务配合,那难度就会直线上升,如果你需要公司全面配合,那恐怕该业务的实际操盘者的位置至少要在公司排名前几位了。对于创业者而言,如果需要公司全面配合,这样的事最好别干。针对部分业务配合的,情商上必须要高,而且利益协调上必须要到位,这也是一个技术活。 上面讲的是资源匹配以及成功概率。接下来就要看资源上怎么对接的事了。如果对接不到位,转型依然会失败的。 对接有六种方式。 完全独立。这主要是只有钱的纽带的。 前端独立,后端整合。这个主要是开拓新客户群、新渠道以及新区域常用的方法。这个方面出的问题主要是外部市场的判断问题以及执行力问题。所以要找市场感觉良好,执行力强的团队来做。 前端整合,后端独立。前端的渠道很具体,后面提供什么产品什么服务的居多。这样的问题出现最多的内部问题,组织结构在这类对接方式里会发挥出非常操蛋的作用。很多外部孵化团队和内部创业团队都是死在这里。 复杂的混合制。这样的玩法下大家都很痛苦,采用这种方式会导致转型更加混乱。 产品管理模式。把新业务直接放到核心业务里来管,这主要适用于新产品转型。这样的玩法无法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如果核心业务主管变革意识很强,就会相对顺利,如果核心业务主管很传统,那这就会很麻烦。其实跟外部孵化和内部创业人员没有多大关系。 完全整合。这对于团队文化统一,非常有意义。但很快会陷入内部组织架构的冲突中,一般也很难取得好的结果。 对于公司转型而言,这六种方式很难突破。我们之前所提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相对量化的指标来解决,但关于人和组织的问题,确实不是任何偏方所能解决的。这就要看整个公司以及公司里的每个高管的素质和合作精神了,而人永远都是不确定的。对于我们股权投资者而言,一旦看到了一个公司“外部孵化”或“内部创业”的项目在融资,你如果把他们当成一个是“创业团队”来看,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同样的,如果投这样的项目,你不谨慎的搞清楚状况,那绝对是要吃大亏的。 总结一下,传统企业转型:第一,别急着转型,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并把核心做好。做不好核心竞争力的,转型还不如不转。第二,如果转型,就要用到转型成功概率量化表。量化表有5个指标对应5步,根据距离核心盈利来源的距离来判断风险大小。具体做转型,要做投资组合,不要盲目瞎转。第三,转型要转到最大利润池的市场或者可局部垄断的市场,不要什么市场都去。而且在那个市场上要做到“模式可批量复制”。第四,前面所讲的都可以相对量化,但最困难的是组织结构和人的问题,尽管可以优化,但这个环节还是最危险。不要相信外部孵化或者内部创业能解决问题,其实只是一种漂亮的激励方式。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证监会创新业务监管部解散,原创新部人员已于近期陆续履新其他职位,编制归内审部。 据报道,创新部主任张思宁履新打非局局长,副主任欧阳昌琼(正局级)履新证券业协会副会长,副主任黄明履新投保局副局长,副主任刘洁任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而其他大部分创新部人员被吸收合并到证监会7月初新成立的内审部。 诞生到解散,创新部历时不过两年多时间。创新部是在2014年2月证监会机构大调整时与债权部、私募部和打非局一起新设的。 根据证监会官方的资料显示,创新部全名创新业务监管部,负责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承担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有关政策研究、实施协调等工作;研究证券期货市场创新发展,推动证券期货市场业务创新试点,拟订相关工作指引;研究资本市场互联网创新活动;协调制定证券期货市场中跨市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监管规则;牵头会内各部门支持各地重大经济金融改革和试点工作;承担金融创新领域的部际协调工作。 从部门职能描述来看,创新部实际上承担着资本市场的创新发展工作,同时也肩负着对创新业务进行监管的职能。其中就包括了对众筹尤其是股权众筹行业的政策创新和监管。 创新部的股权众筹相关工作开展得如何 股权众筹试点有强烈的市场和政策预期,同时也被高层寄予厚望。 2014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首提“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的大幕正式拉开。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同年,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年末,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吹风会上,明确了2016年发展资本市场的五项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了 “股权众筹融资试点”。 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证监会负责股权众筹的监管和规则制定。根据证监会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创新业务监管部理所当然的承担起规范和监管股权众筹的重要工作。 回顾整个2015年,证监会对于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方案的制定,推进步伐仍然较为缓慢。实际上还是没有阶段性成果出台。在证监会为数不多的公开表态中,仍然着重强调“正在研究之中”。到了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并印发《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文件指出“支持上海地区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创造条件”,证监会仍旧没有相应的方案公布。 虽然全国性的试点方案还没有落地,证监会没有明确清晰的框架来支撑股权众筹在全国范围内的试点工作,但是2015年以来,在国内各个地方,例如上海、广东、北京、山东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点省市,股权众筹试点工作在区域内有所铺开。目前的试点工作主要是地方政府、金融办等部门主导,根据地方股权众筹实际状况来开展。 监管政策方面,2014年12月,在证监会创新部指导下,中国证券业协会起草了《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从2015年7月开始,各地证监局开始排查众筹平台。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出台《关于对通过互联网开展股权融资活动的机构进行专项检查的通知》,将股权众筹与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严格隔离,并开展检查工作。而后,以P2P为代表的一些互联网金融业态爆发出一些风险事件,国家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开始收紧,并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直到现在,股权众筹的排查监管工作还在与全国的互金专项整治一同进行。针对股权众筹的监管方案出台仍将需要时间。 我们认为,很可能全国的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工作具体方案的出台将无限期延长,或将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在各地试点工作取得区域经验和阶段性成果之后,才会有统筹规划。股权众筹将长期摸着石头过河。而现有的互联网非公开股权融资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可能因为股权众筹监管规则出台的延期,而迎来一个发展的机遇期。 P2P监管规则的信号 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对外发布。其中,网络借贷行业负面清单制度、借款上限的设置以及银行业第三方存管的管理模式成为暂行办法规定的重要监管原则和模式。 在不触碰法律底线不踩红线的前提下,网贷机构和活动参与者仍然拥有较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因为负面清单制总体体现了事中事后监管的思路,而非通过设置高门槛的准入制来进行准入的一刀切。但互联网金融业内普遍认为,在借款上限的设置后,很多平台业务将受到冲击,同时业务空间变窄。而针对第三方存管的指引尚未出台,其中将涉及到银行业机构、网贷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多方利益权衡与博弈。银行业相对网贷平台的强势地位显而易见。有消息称,银监会于近日向各家银行下发了《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其中对P2P平台存管业务划定了较高的门槛。可见,监管部门虽然试图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尽量寻求平衡,但是严格监管已经是大势所趋。 伴随着网络借贷行业监管规则的出台,众筹行业内也开始萌生“唇亡齿寒”的紧张感。一些股权投融资平台负责人表达了担忧的情绪,认为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同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范围内,近日证监会创新部解散,从鼓励创新到防范风险的趋势日渐明朗,股权众筹行业的监管尺度可能与网贷行业匹配,而且可能性非常大。同时,股权众筹明确了公开、小额、分散的特性,曾经也有对于资金池、平台担保方面的禁止性规定,股权众筹的监管规则或许能从网贷行业的监管办法中找到一些对照。 靠谱众投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2016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持续下跌,截止到6月底,银行理财的平均收益率环比下降0.04%至3.78%,比年初的4.22%下降0.44%,比去年同期的4.79%下降超过1%。降准降息不仅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且直接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利率降低,减少投资者在银行的投资收益,给普通老百姓也带来了影响。 那么,在经济低迷,传统投资市场的回报持续走低的情况下,普通投资者的钱应该放在哪里才比较合适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赚钱本来就不易,赚了钱不懂得增值,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浪费”。理财就变成了当代人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银行理财产品再也不是“香饽饽”了,越来越多人将购买传统理财产品的资金转投P2P已是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使得传统金融业务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理财因之化繁从简,轻松易行,让更多的大众加入到理财的队伍中,也让其在理财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的财富。 北京的李先生称道:“自己之前一直将钱放在银行,可是随着银行利率的持续走低,收益越来越少。有一次在朋友圈了解到互联网金融,于是朋友给推荐了一家网贷平台-合力贷。因为是新手的关系,能够投资合力贷的新手产品,1个月年化收益10%,而且投资可返现金,我就试了5000元,然后返现的钱立马返到我账户上了,当时对这个平台第一印象就很好。一个月后本息也按时到帐了,这也算是我第一次涉足网贷,从此打开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大门。” 在我们追捧互联网金融理财的时候,也要保持头脑冷静。每个理财用户都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收益、产品期限来选择平台,但无论如何,安全是摆在第一位的。李先生称:“投资合力贷,起初是被新人活动所吸引才小试牛刀的,可是后续的投资是被平台的实力所吸引。风控做的很好,平台透明度高,收益也相对那些大平台要高不少,资质也很好,在这里投资我觉得踏实,用业内的话来说,是一家小而美的平台。” 互联网金融理财早已是大势所趋,当理财融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它不仅是一种投资手段,更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有效方式。你拥有了理财意识,你会合理的去运用自己的资金,更加注意保持收支平衡,有效的避免盲目消费问题,及时地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理财意识的觉醒,互联网金融理财早已成为受众群体最多受众范围最广的现代理财方式。毕竟在传统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处于下滑趋势的背景下,网贷产品的收益仍远高于银行理财,网贷理财成为广大投资者的首选。 ...
“P2P转型的道路,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希望这2000多家平台,不要把转型变成一场践踏。”华南一位P2P网贷平台负责人感叹道。 8月24日,银监会等四部委对外公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银行资金存管、贷款限额设定、禁止债权转让模式、ICP经营许可证等使得P2P网贷平台寻求转型,以达合规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调查P2P网贷平台的转型路径发现,P2P网贷平台或选择退出,或转型做汽车金融、垂直电商、消费金融或小贷等牌照,或与金融资产交易所合作。甚至,通过“联合放贷”、拆分平台等继续从事大额标的,不过其现实中很难操作。 资金存款、贷款限额 《暂行办法》要求的银行存管费用,在现实中不低。“假设平台10亿元的成交量,即使存管费用2‰,也要200万,如果平台盈利能力不行,那就是给银行打工。”华南某网贷负责人表示。 某股份行资产托管部人士表示,对于网贷资金存管,“大行基本上是不接的,有股份行可能接大一些的平台。基本上一事一议,没有具体标准,非常慎重。” 其原因,在于银行担心发生网贷“跑路”风险事件给银行带来信誉风险。 上述网贷负责人称,存管费用上,有的银行要求风险保证金,有的要求按照交易量来交。目前,有意愿做资金存管的主要是城商行和部分股份行,原因是希望获得客户,并做大资产规模。“华兴银行、浙商银行、江西银行、徽商银行等都在做,民生银行此前也为数家平台提供资金存管。” 根据规定,网贷平台的行为监管由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负责,机构监管由地方金融办负责。 “我们准备专门召开机构座谈会,讨论转型。目前,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还没有出台备案细则。而且备案后才可申请ICP许可。”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曾光表示。 对网贷而言,转型压力最大是贷款限额设定。《暂行办法》规定以小额贷款为主。 “传统的网贷放贷模式无法维系。”华南某P2P网贷平台负责人称,原有的20万以上抵质押贷款被限定为20万以下的信用贷款,受制于成本,不可能再对借款人做现场核验。 贷款额200万-500万的小微企业也受到影响。该网贷负责人表示,以华南部分贸易型小微企业为例,其对货物、资金快速周转要求较高,因为借款期限短,利润率可以覆盖从网贷借入资金成本。贷款限额设定之后,其也面临融资转型。 转型路径一:资产端切入产业链 P2P网贷此前更擅长于资金端业务,转型倒逼其关注资产端。 “现在只能想办法转型。我们准备做汽车类抵押贷款,针对中档汽车首付分期需求,但只做一手车。”有P2P网贷负责人称,但网贷平台无法与汽车厂商合作,其准备与汽车4S店合作,切入汽车贷款和汽车融资租赁。 不过,各大汽车厂商均已设立自属的汽车金融公司,表面“蓝海”的汽车金融市场实则竞争激烈,汽车金融公司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或者使用自有资金,成本很低,其盈利主要是靠汽车的维护保养。P2P网贷缺乏资金成本优势,但是做汽车金融也只能去拼价格,P2P网贷平台的加入,有可能把汽车金融市场变成“红海”。 另有P2P网贷负责人表示,其准备做垂直电商平台。“我们一直想做垂直电商,监管规定给了平台一年的转型期,我们只能提前启动转型计划,在电商平台上做中高端农产品销售等业务,P2P网贷客户除了做小额贷款,也引流到电商平台上。” 转型路径二:消费金融 《暂行办法》对P2P网贷20万元贷款额度上限规定,与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客户有不少重合。 “网贷平台不能入股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收购。”上海某消费金融公司人士表示,但消费金融牌照多为银行所有,对股东资质、注册资本要求较高。“实际上,目前大部分消费金融业务都是金融服务公司在做,并没有牌照。” 实际中,消费金融类公司的特点是无抵押、无担保、快速放款,贷款额度多为几千元,“上万块钱都要银行提供流水。” 多家网贷平台早已开始或准备做消费类贷款,如口袋理财、麦子金服、拍拍贷、有利网、点融网等。一些大的P2P网贷也已开始尝试切入这一领域。 记者获悉,华南一家以大额标的知名的P2P网贷平台已开始为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提供资金,而此前,该P2P网贷平台以大额抵押类贷款居多。不过,该平台提供的资金要求该消费金融公司提供固定年化收益和兜底。“他们觉得目前还不具备做资产端的能力,还没想好在消费类贷款上怎么做。” 转型路径之三:小贷、融资担保、金交所等通道 “小贷、融资担保、金交所等从事网贷还没有限制。”深圳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人士表示,可以尝试与之合作。 实际上,国内有大型互联网金融平台,一直从事大额标的放贷,其原因就在于通过旗下金融资产交易所开展该业务。 招银前海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首席研究员王朝阳表示,存在合规压力的P2P网贷平台,可以考虑通过和拥有相关牌照的金交所合作的模式来实现业务的合规化。 他认为,金交所可发展P2P网贷平台作为金交所经纪商,其部分受限业务可以转移到金交所平台。互金平台也可通过代销交易所理财产品(交易所的理财产品投向货币基金),间接实现代销货币基金,为投资人提供活期产品。交易所发行理财产品,可通过互金平台销售,募集资金投资于互金平台指定的或审核通过的金融资产。 另外,《暂行办法》禁止网贷平台开展类ABS业务或实现以打包资产、证券化资产、信托资产、基金份额等形式的债权转让行为。 “这种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实为变相债权转让和理财业务。金交所的基础业务就是为债权等各类收益权提供挂牌转让服务,可以为P2P网贷平台存量债权提供挂牌转让。”王朝阳表示。 另外,自然人和法人在网贷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有限制,但金交所转让金融资产收益权则不受此监管约束。 转型路径之四:联合放贷 记者获悉,针对《暂行办法》对P2P网贷贷款上限,有平台提出参考“银团贷款”思路,建立联合放贷平台。即,由一家网贷平台带头,联合其他几家平台,共同为一个借款人放款。 但,这种“拆标”做法并不被看好。 “银团贷款一般是政府项目,有政府信用背书,银行在强势政府面前并无定价权,只提供资金。P2P网贷联合放贷,首先是各家风控标准不统一,很难做到一起放贷;一旦出现风险,优先受偿权怎么处理;贷后检查如果异常,单家抽贷怎么办?”一位P2P网贷负责人表示。 另一某大型P2P内部人士也表示,“‘拆标’很麻烦。假设一个主体贷款1个亿,拆分成20个,风控怎么做都是问题。” 此外,华南某P2P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网贷平台之间信用数据多无法共享。“P2P平台没有介入央行征信系统,只能让借款人自行打印央行征信。我们接入了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的互联网金融共享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接入了几十家机构。” 转型路径之问:小额贷款是方向吗? 目前,网贷行业对个人信用贷款的操作模式是采用大数据分析,以批量放贷收益覆盖违约风险。 不过,“小额分散的确是方向,但批量化操作,不太可能逐个核实借款人信息。”前述华南P2P网贷平台负责人表示。另一P2P网贷平台内部人士则表示,个人信用贷款本身就是次级贷款,违约率较高。 针对小额分散贷款,其所需要的经营思路已与大额抵押贷款完全不同。 曾光认为,网贷平台要想好转型路径,如果做小额个人信用贷款,低成本获客就是难关,因为不可能靠大规模人力。 “放贷平台可能都没见过个人信用贷款的借款人,还款全靠个人还款意愿。而且,信用贷款的放贷技术需要积累、试错,经历牛熊周期的变化才能最终稳定下来。”他说。 在此情况下,有部分P2P网贷计划转入线下或转型私募机构。“很多平台计划避开P2P,收购小贷或者私募牌照。通过私募发行产品的形式放贷。”某网贷负责人称,但这样的话,阳光化借贷有可能走入地下,又走上了传统高利贷的老路。 ...
截至9月2日,新三板在审的金融类企业有45家 9月5日,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了证券公司、私募基金机构、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商业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六类金融企业挂牌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信息披露要求。上述六类金融企业均为“一行三会”监管企业。 与此同时,全国股转系统并没有公布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公司等具有金融属性的企业挂牌信披细则,这意味着全国股转系统仍将暂不受理具有金融属性企业的挂牌申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日,在审的金融类企业有45家。 六类金融企业挂牌信息披露体现了差异化以及从严监管的特点,其中,私募机构挂牌坚持了此前监管方向,体现出了很强的穿透性和覆盖面。如《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说明书信息披露指引第2号-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试行)》(以下简称细则)规定私募机构合并报表范围内的子企业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的,同样适用本规定。 细则要求,私募机构披露基金设立与日常管理、投资、投资项目退出等全覆盖的相关情况,其中,在基金设立与日常管理层面,细则要求私募机构披露存续基金总数、全部存续基金的基本情况、基金募集推介方式、基金资产安全性等八项基本信息。 “对私募机构挂牌的信息披露要求体现了穿透性、全覆盖等特点,体现了证监会以及全国股转系统坚守新三板服务实体经济市场定位的理念。”一位资深业内研究人士表示,该细则旨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有效降低杠杆率和控制金融风险,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
监管近年来通过“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方式,极大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活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期。 城头变幻大王旗?在“宝万之争”步步紧逼之下,一些理财型保险产品和以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保险公司似乎成为保险业的另类代名词,原本的“朝阳行业”倏忽阴云密布、甚嚣尘上。 这一现象的出现,令保险业颇为苦恼与无奈。“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保险业发展,把个别混淆成一般,将局部夸大为整体,连累整个保险业声誉受损。”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这位大型保险公司高层人士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方面,理财型保险产品产生于经济环境变化和客户投资需求,是保险保障功能的延续,本身不应受到口诛笔伐,但一些保险公司开发无度、销售无节,一味缩短期限、提高收益,无视负债成本和投资压力,这在利率下行周期和资本市场波动的情形下,使资产负债匹配风险尤为突出。 另一方面,从上市保险公司中期业绩报告中期交、个险和趸交、银保业务增速一高一低的对比,以及一些依靠理财型保险产品高歌猛进的中小保险公司规模保费收入负增长的现象,即不难发现保险业在优化产品结构、注重业务价值和及时防范风险上付出的努力。 上述情况的出现对监管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其实,监管近年来通过“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方式,极大释放了保险业发展的活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期。 如今,究竟是向前进一步还是往后退一步?“希望继续探索管与放之间的平衡点,提高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协调性,通过市场化监管手段推动保险业良性发展。既不能因噎废食,使保险业束手束脚,错失发展机遇期;也不该姑息风险,严把保险业准入门槛,对一些保险公司加强检查和督导,实施精准监管政策,约束激进的经营和投资行为,引导其回归主流。”一位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引导主流:风险保障、财富积累兼具 与金融领域的其他行业相比,保险业的风险保障功能是自身独有的标签,是安身立命之本和核心价值所在,忽视这一点意味着背弃保险业的初心。 当前,保险公司可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价值与规模型、投资驱动型、价值型、股东型。价值和规模型以“老七家”为主,规模与价值并重,新业务以个险和期交为主;投资驱动型以前海人寿、恒大人寿等为主,通过理财型保险产品积聚规模,依靠权益类投资等获得超额利润;价值型以华泰人寿和一些外资保险公司等为典型,主要经营高价值率业务,对规模发展程度要求较低;最后一种包括工银安盛、交银康联等,更多的通过股东银保资源获取保费。 然而,在众声喧哗之下,似乎投资驱动型保险公司独大,其他三种类型保险公司势微,这显然不是保险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人身保险产品查询信息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大型保险公司查询量较高,占比共计46%。其中,重大疾病保险产品访问量占比最高,达到15%;意外伤害保险、医疗报销次之,分别为13%、11%。在一定程度上,上述结果从侧面证明民众对保险公司和产品的认知仍是理性状态。 当然,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近年来通过理财型保险突飞猛进,挤占了原来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使得一些发展保障型业务的公司“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必须对此予以警惕。 一位大型保险公司精算师告诉记者,“这些中小保险公司的理财型保险产品期限短、收益高、保障低,与其他行业的理财产品不无区别,加上保险公司背书看似更加靠谱,形成负面示范效应。实际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保险公司采取不同策略可以理解,但是一旦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保费集中度过高,面对利率持续下行、资产配置难度增加的环境,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突出,并且谁家也不愿主动降低收益,使得投资端不得不铤而走险,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其实,理财型保险不是瘟神,关键在于开发和销售的产品特性、目的和方式。比如,一些大型保险公司将万能险以附加险的形式组合销售,这些万能险多是兼具保障和理财功能的传统万能险,期限较长,与中短存续期产品具有较大差别,既能为客户提供风险保障服务,也能提供长期稳健的资产保值增值,并且一些中小保险公司也有向此转型的动作。 “保险业应该思考,为什么中小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的理财型保险具有市场。这是因为一是客户缺乏优质的投资渠道,二是传统的保险产品不能充分满足需求,客户希望分享保单中的高现金价值。”一位人身险公司业务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他进一步说道,“保险业风险保障和管理功能发挥还不到位,储蓄和财富管理功能发挥还不充分,具有较大的努力和发展空间。以香港保单为例,虽然其具有汇率风险、政策风险、税务风险、法律风险等,但是内地保险公司应该学习其保单价格、保障范围、投资回报等一系列贴心之处。未来,随着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兴起,保险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产品如何更为吸引客户,需要狠下一番功夫。” 精准监管:堵不如疏 创新往往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突破,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保险业发展的新格局,对监管也意味着新挑战。 近来,社会舆论对于理财型保险和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行为等颇有谈虎色变之势,更有声音主张限制“急刹车”、“一刀切”,这种因为局部问题而否定整体保险业,将保险业发展前景描述得暗淡无光、危机重重,一味靠“堵”的言辞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例如,在负债端上,万能险在美国市场是一种主流保险产品,如果国内保险公司在追求产品结构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重视万能险发展,把握其特点和负债属性,着重发展期交、终身型万能险产品,或者以附加险形式发展此类产品,为客户提供死亡、重疾、意外等一揽子风险保障服务,以及长期稳健的资产保值增值功能,何乐而不为? 一位外资保险公司首席风险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问题的关键不是限制理财型保险,而是规范和引导其发展,如中短存续期产品新规中对期限、数额和资本的限制,再如下一步可以考虑效仿美国,对万能险设立专属账户管理等。” 诚然,风险保障是保险的核心,但如果忽视储蓄和财富管理功能,不顺应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保险业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是否将逐渐边缘化,这是一个值得保险业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投资端,保险业素以稳健著称,但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与金融领域其他行业相比,投资范围和工具相对有限。因此,在利率持续下行、资产配置难度加大的背景下,需要监管引导保险资金到河边喝水,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投资机会。 “此前,在保险资金基础设施投资新规上,监管已经放开了保险资金参与PPP的形式和领域限制。此外,监管可以鼓励保险资金在股市中发现价值、稳定市场的行为,限制投机、赚取热钱的行为;在长钱短投上,监管是否可以协调有关部门,针对保险资金发行相应期限的债券等。”一位保险公司投资部门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其实,无论是负债端,还是资产端,二者谁也不能各行其道。监管应该引导保险公司建立产品开发和投资运作的协调机制,产品、精算、投资、销售协调一致,重视资产管理部门意见,考虑投资能力和市场状况,实现前端资产方和后端负债方的良性互动。 事实上,监管近年来实行的“放开前端”,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给予保险公司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管住后端”,健全保险风险监测、预警、防范、处置机制,在较好地管控风险的基础上,激发了保险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少保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监管能够前端解放到位,后端加强技术性管控,对一些浑水摸鱼的保险公司,进行专项检查,及早发现苗头,实现精准监管,加强事中监管,如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等。” 总之,保险业的滚滚巨轮正在加速行驶,监管的正确引导可以保证这艘巨轮行驶在正确航道上,保险负债和资产端的创新应用,终将服务好保险主业、服务好实体经济、服务好社会发展。 ...
8月30日,恒大集团发布2016年度中期业绩报告。从报告来看,恒大上半年表现可谓十分亮眼。恒大总资产9999.2亿元,规模全国第一,可使用资金3380亿,远远超过万科、绿地。 然而在一片大好之中,出生就自带光环的恒大金服表现却有些出人意料。据报道,数据显示,恒大金服目前总交易量超88.9亿元,作为一个上线不满半年的平台来说,确实很不错。但在用户方面有些差强人意,目前累计注册用户近千万,交易人数仅为37万。虽然人数看起来不算少,但是约3.7%的转化比例还是有点让人惋惜。 笔者依稀还记得恒大金服3月份刚上线时的火爆景象。营销方式简单粗暴,电梯广告、明星微博推广什么的都是小case,随处可见的红包才是重头戏,果然背靠的亲爹确实给力。 恒大金服转化如此之低,究其根本可能在于产品吸引力不够。 目前该平台产品并不多,大多为中长期,期限175天到363天,年化收益6%-7.5%,收益在行业内处于较低水平。另外,除了一些活动标外,起投门槛都比较高,几乎都在1万元、5万元,有的竟高达50万。资金流向方面,其现有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定向委托投资,还有一些对接普惠金融交易中心(大连)有限公司发行的理财计划。 恒大金服其实只是恒大集团金融布局的一部分,财大气粗的恒大早就不停地买买买,已并购银行、保险,前不久又通过收购广西集付通,曲线获得了支付牌照。早前还有消息称,恒大正在申请小贷牌照。当然,恒大的目标不止于此,恒大董事局副主席、总裁夏海钧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未来或将准备并购一些小型地产商、一些金融机构,尤其券商、信托公司都会有并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