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之后,蚂蚁聚宝从产品设计、定价,到风险控制、销售,甚至后端服务,始终保持和金融机构的深度合作,希望一起通过创新做大理财市场蛋糕,满足大众理财用户的需求。”日前,蚂蚁金服副总裁、财富事业群总经理黄浩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作为蚂蚁金服旗下的理财平台,蚂蚁聚宝上的理财产品包括余额宝、存金宝等。目前,蚂蚁聚宝APP用户数达2500万,用户平均日增速为6.6万人。 不过,黄浩强调:“这并不意味着大众理财用户的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和引导,不合规的P2P、智能投顾等平台为市场带来了负面影响。蚂蚁聚宝将与金融机构一起,为大众理财用户提供从产品到服务,再到投资交易和场景的一条完整的理财进阶之路。” 蚂蚁金服对P2P的态度始终是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黄浩强调,“从国外到国内都有认真的实践者在对P2P进行着探索,蚂蚁金服予以尊重并继续谨慎观察。此外,我们呼吁监管部门,对披着P2P外衣从事违法行为的平台进行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新规可能带来对P2P的洗牌,促使更加规范和健康的发展。” 蚂蚁金服虽然与P2P并无关联,但是其将线下产品搬到线上,如何保证依然严格遵守合规流程,这恐怕是个难题。 此外,对于时下最热的智能投顾,黄浩表示:“蚂蚁聚宝也在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目前,一些平台在没有销售牌照的情况下,以智能投顾的名义销售理财产品,但是蚂蚁聚宝的智能投顾仅是一种免费的咨询服务,不会跨越界限。” 国内理财市场痛点 除上述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通病外,黄浩认为,教育投资者、引导国内理财市场健康发展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大众理财用户个体的投资误区,集合起来便构成了不健康的国内投资市场。与橄榄型的欧美成熟投资市场相比,国内投资市场呈现明显的哑铃型,两头大中间小。一头是银行存款,另一头是高风险的散户炒股,而中间的机构投资部分占比较小。” 近期发布的《蚂蚁聚宝大众投资人大数据分析》显示,蚂蚁聚宝上单笔投资金额1000元及以下的用户占比高达71%;90%的用户有过风险认知与实际投资行为不匹配的情况;绝大部分用户不懂得分散投资,投资2只及以上基金的用户仅占30%(该数据不包括余额宝);人均基金持有时长仅48天(该数据不包括余额宝)。 黄浩表示,这正是国内理财市场的痛点所在。“为此,蚂蚁聚宝与金融机构一起,在无风险的存款与高风险的炒股之间,试图为大众理财用户凿出一条阶梯式的理财进阶之路,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思路。” 具体而言,黄浩将其概括为“4S理财解决方案”。 第一个是Step by Step(进阶),通过搭建风险从低到高、难度从易到难的一整套产品、服务体系,让不同风险偏好、不用经验程度等的投资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第二个“S”是Smart(智能)。与金融机构深度合作,为投资者提供智能投顾服务,属于第二个“S”范畴。帮助投资者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并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真实需求,帮助基金公司做到精准匹配。 第三个“S”是School(投资人教育),通过蚂蚁聚宝内的社区、线上线下的财商教育等,帮助年轻的、理财经验不足的投资人成长。 第四个“S”指的是Scenario(场景)。黄浩透露,蚂蚁聚宝将继续进行金融场景化,将理财与消费、娱乐、生活等场景结合。例如,蚂蚁聚宝已经全面与手机支付宝App打通,用户通过支付宝App找到蚂蚁聚宝的应用,即可进行基金交易。 “大众理财用户从0基础到经验丰富、从低风险到高风险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过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有望降低入学门槛,逐渐学习并掌握财富管理能力。” ...
日前,媒体报道了中国服装节的老牌力量报喜鸟今年上半年业绩。在董事长吴志泽寻找集团发展出路时,互联网金融成为其目标。2015年,伴随着业绩下滑的压力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吴志泽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宣布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集团的第二主业进行经营。去年5月份,公司决定强势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投资成立小鱼金服,运营温州贷平台和口袋理财平台。而在此之前,报喜鸟还曾投资仁仁分期、参股永嘉恒升村镇银行。 无独有偶,从化工起家,随之布局物流行业的传化集团,也在尝试进行金融转型升级。传化公路港目前已经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全省网络布局,85个城市落地项目,投入运行的公路港已经有11个,预计今年将有30个公路港正式运行。“依托传化物流生态体系,借助传化物流遍布全国的实体公路港客户集群与货源优势,以及传化金服的第三方支付、商业保理、保险经纪、融资租赁等业务正在逐渐铺开。”传化物流集团高级副总裁朱晓晖曾表示。 除以上两家,国内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实体经济企业很多。从电商巨头,到各大地产集团,争相介入。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有53家A股公司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 更多的实体企业仍然在加紧部署其各自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格局。似乎互联网金融业务已经成了诱惑奥德修斯的海妖,以优美的“歌声”诱导航海者沉沦不能自拔。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哪儿呢? 1、互联网金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力企业布局互联网金融,是趋势。互联网金融成本低,体量大,利润丰厚,巨大的蛋糕无疑会吸引诸多实体企业涌向互联网金融,投资人也会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高息红利中获益(前提是平台安全)。国家在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于国、于民、于企业皆有利,三赢局面! 2、部分实体企业,受大环境影响,近期的营业收入下降,业绩难看。引入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当于一针强心剂,迅速扩大财务报表上的营业收入。而在一年和更久以前,实体企业引入互金业务在大多数人眼里也算“战略性利好”。与此同时,基于自身的业务,特别是一些对于供应链依仗程度高,或有大量应收账款的企业来讲,将其进行类证券化的融资对于现金流紧张的企业也是非常有利的。需要合规经营。 李克强总理此前明确强调了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观点。 实体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除自己强行搭建外,也可以和更有经验、能更好控制成本和风险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比如网贷财经(互联网金融权威门户网站),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对企业、平台投资人都有利。祝大家在互联网金融大船上,收获丰厚。...
随着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美国白宫近日发布了一份《大数据白皮书》,包含了美国市场在大数据领域的实践和思考。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经济学家张忠对这份《白皮书》做出了详细解读。这其中,我们为你摘取了值得关注的几个干货: 1、 《白皮书》透露了一个趋势:大数据时代,变货定价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来看看苹果手机怎么区隔定价,你就更容易理解大数据时代鼓吹的“变货定价”:iPhone手机以全价销售的时候配置了所有的功能,但把某些产品功能进行调整,减掉一些功能,就可以降低价格销售。最终每个人支付的价格不一样,得到的产品也会有一些微小差别,但会让每个消费者都满意。 2、 区别定价可以带来哪些好处? 如果企业制定多重价格,比如对于支付能力在10元以下的这些消费者,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识别他们是谁,分别定制不同的价格,这样会发现,产品生产得越来越多,卖的更多,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更多,对全社会都有益。总之,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这也是现在企业都积极建设大数据的原因。 3、目前美国40%的网站都在区别定价或变货定价;而100%的旅游产品则采用了区别定价。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虽然40%的企业在区别定价,但是企业只使用2%的产品进行尝试,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采用个性化定价。 4、对于大数据定价,政府到底要不要焦虑和干涉? 《白皮书》提出,轰轰烈烈的大数据技术确实可以导致企业进行区别定价,但在这样的一个领域,政府没有必要去干预,应该鼓励企业去利用这些各种各样的手段,推销他们的产品。归根结底,政府需要关心的是市场竞争是否充分,以及价格的透明,只要能保证这两点,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就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沃顿商学院终身教授、经济学家张忠 以下内容为张忠教授的发言全文,经靠谱众投整理: 《美国白宫大数据白皮书》是一个政府文件。从2014年到现在,美国白宫每年都会发布白皮书。白皮书发表了很多大数据相关内容,主要阐述了美国政府推广大数据应用的愿景,在推动大数据研究和应用方面,政府应该做些什么,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协作。因为政府掌握大量的数据,国内政府机构正在筹建一个大数据共享平台,实际上美国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关白皮书还预见了大数据应用之后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以及讨论配套的政府监管和立法是否要跟上等问题。 美国白宫在2015年2月份发布了《白皮书》,《白皮书》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关于企业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的问题。《白皮书》提出,大数据在企业实际的营销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更清晰地了解客户,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比如企业知道客户是谁,他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那么就可以改进产品设计,更加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大数据应用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另一方面,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突破他们在原有市场上所创造的价值,提高企业利润。比如,企业生产的一款产品非常受消费者欢迎,有人愿意付100元购买这款产品,有人愿意付80块钱,有人愿意付70块钱,那么企业在利用大数据捕获企业在市场上创造的价值时,即如何找到有购买意愿的顾客,了解每个顾客愿意支付多少钱并进行区别定价?如何捕获这些有价值的数据呢?这也是大数据应用中另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 白皮书认为,大数据帮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可能没有多少问题,因为创造价值总是一件好事,政府还没有必要干涉这个事情。但是,在利用大数据捕获企业在市场上创造的价值时,它影响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关注并且可能要进行一些干预。 实际上《白皮书》主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企业利用大数据可以更广泛地进行区别定价。因为大数据可以综合各种各样的消费者信息,从而对消费者具有更明晰的洞察,对客户具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同人对同一款产品的购买意愿是不一样的,因此企业完全可以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产品价格。但是,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会带来什么后果?企业该不该这样去做?政府部门是否需要监管这样的企业行为?这是白皮书要讨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白皮书还讨论了“在搞区别定价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让我们担忧的问题出现”。如果有,今天是否需要立法;如果需要立法,该如何立法,如何去干预企业的区别定价行为。 《白皮书》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到底有多少公司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企业是如何考虑的,具体怎么做的,做到什么地步?而且消费者的反应又是什么样? 今天的讨论就围绕上面两个问题展开,看一看白皮书对这两个问题的的答案是什么: 变货定价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普遍选择 企业如何使用大数据捕获在市场上所创造的价值并进行区别定价?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般怎么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问题,政府应该如何监管呢? 传统的区别定价方法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做法是依据客户价值进行区别定价,也就是,谁愿意支付多少钱,产品的价格就是多少。因为不同人对同一个产品愿意付出的钱是不一样的,他从产品里获得的价值也不一样。如果企业根据价值的变化来确定价格,就可以捕获更多在市场上所创造的价值,即提高利润。第二类做法是依据风险大小进行区别定价。以保险公司为例,卖完保险以后,如果某个客户喜欢冒险、经常出事故,其保险赔付率较高,保险公司支付的成本就比较高,那么保险公司就可以为这个客户制定更高的价格。这种以风险为支撑的区别定价,是另外一种捕获价值的做法。 以价值为依托的区别定价,实际上又分为三种不同的做法。第一种做法,即完全因人而异进行定价,有人愿意付10元,企业就收10元钱;有人愿意付8元,就收8元;愿意付6元,就收6元。第二种做法是数量折扣法。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完全可以把价格与用户购买的数量挂钩,用户买的越多,单位价格就越低。第三种是依照每一个客户的特征进行定价,比如,该客户的身份是学生,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可以把卖给他们的产品的价格定得低一些。如果客户是公务员,那么价格就可以定得高一些。如果客户年纪比较大,可提供一定的降价产品。如果客户是年轻力壮的人,价格可以高一些。 《白皮书》提出了大数据对于以价值为依托的三种区别定价法的影响,并得出了两个结论,这些观点与过去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第一个结论是,在运用大数据的情况下,第三种区别定价的做法,会变得越来越精细,从而导致第三种的价格区别定价变成了第一种因人而异的区别定价。比如过去,第三种区别定价只是简单地把客户划分为老人、年轻人,对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对价格敏感度高的老人、学生等群体,提供一定价格上的优惠。使用大数据之后,可能会把客户群划分得更细,不仅可以按照年龄区分客户,还可以按照地区、性别、爱好等特点区分客户,把客户的各种差别挖掘出来,因此,在以第三种方法进行区别定价的时候,不仅可以做得很精细,而且当数据足够大、数据种类足够多,当对每一个客户都有深入了解时,完全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定价。 但是,如果企业应用大数据把每个人购买的产品价格都制定得不一样,而客户发现之后,他们的心里就会高兴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得每一个客户拿到不同的价格,而且心里比较舒坦。这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也就是《白皮书》得出的第二个结论,即大数据支撑着现在很多企业所谓的变货定价实践。 变货定价指的是,企业在给不同客户制定不同产品价格的时候,实际上把产品属性稍微调整一下,比如iphone手机以全价销售的时候,配置了所有的功能;但是,如果以更低一点价格销售时,可能会对某些产品功能进行调整,减掉一些功能,或者功能不是那么好等。这样,每个人支付的价格不一样,得到的产品也会有一些微小差别,但会让每个消费者都满意。《白皮书》表示,大数据时代,变货定价可能会变得更加普遍。 个性化定价的是与非 如果企业使用大数据以价值为依托进行个性化定价,对于消费者、企业和整个社会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首先,如果每一个消费者获悉购买的产品价格不一样,肯定是不高兴的,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利益,因此《白皮书》认为,作为政府机关,这可能需要对企业的大数据定价行为进行监管。 但是,在航空领域,在同一个航班上,每位旅客支付的机票钱是不一样的,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引起消费者不满(我是做学术研究的,每次坐飞机,我都会问身边的人,发现每个人的价格都不一样)。因此,《白皮书》认为,消费者对企业个性化定价的反应,可能也不会引起太大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样的做法会更加适应,慢慢也会觉得非常坦然。 《白皮书》认为,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可能会比较严重。如果企业利用大数据通过区别定价方法,获取客户数据、赚取更多利润,并据为己有,那么长期来看,这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加大贫富差别,引起更大的社会不公。 《白皮书》讨论的第三个问题也是过去经济学里经常讨论的问题,即企业用不同的价格把同一个产品卖给客户,普遍来说,客户肯定是不高兴的。为了避免客户不高兴,企业就会把产品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会产生很大扭曲,而这个扭曲对社会财富的增长起到一个负作用。 列举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在19世纪末期的欧洲国家,当时火车开通以后,会划分出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不管消费者坐一等舱、二等舱、三等舱,都同时到达目的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一等舱的价格定得太高,很多人都会去二等舱,把二等舱的价格定得很高,很多人都去买三等舱的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想到的绝招是把“三等舱”设置得非常不舒适:凳子仅仅是一个木板,上面没有车盖,当刮风、下雨、下雪时,旅客就要淋雨、受冻。而一等舱的配置得非常舒适、非常豪华,二等舱则次之,可以想见,这样就很少有人买三等舱的票。《白皮书》表示,在这里面就会发现,三等舱的质量低于一般应有的质量,确实影响到每一个客户的利益,也就是在产品质量的供给上,区别定价会产生一定的扭曲。这也是政府要关心的问题。 《白皮书》讨论的第四个问题是,当企业在区别定价时,会把有些产品的价格定得非常低,比如美国信用卡市场上经常有这样一种现象,不管什么人,只要支付50元钱,信用卡公司就给他一张信用卡,随便拿去买东西。一旦消费者使用信用卡,用完之后就需要支付20%的利率,这其实是用低价方法把消费者吸引进来,再压榨消费者,这对社会的稳定也没有好处。 国内市场上也经常看到一种现象,企业是用低价把消费者拉进来,尤其是买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企业会打一个广告,某款车的价格是20万元,但今天只卖15万元,大家蜂拥而至,但进了车行以后就会发现,只有一辆车是15万元,其配置很低;而销售人员也会推荐你买别的车,别的车的价格就高。这种做法在美国是不合法的,也有相关法律约束。 《白皮书》对上述问题讨论之后,总结道,区别定价的一些副作用也不是太严重,因为已经有法律在约束这个事情。至于贫富差别问题,则属于社会问题,国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应对贫富差别,不一定需要为这个事情单独立法。其他问题比如客户不高兴,或者产品质量扭曲,还需要权衡一下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带来的好处,综合比较之后再做出决定”是否需要有新立法”。 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带来的好处到底是什么呢?经济学家研究很多年、用各种各样的模式想证明这样的问题,到底用一个价格还是多个价格,哪个对社会更有益。 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能够大幅提高企业利润 一般的结论是多个价位对社会是有益的。任何一个市场总会有一个需求限制,如果价格降低,销量就会增加。在图2中,如果企业制定的价格是10元,那么销售总额是C正方形的面积。在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和财富,就是C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有些人的购买能力(B三角形)是在10元以下的,他可以支付10元以下购买这个产品,因此,这部分的价值就没有实现,从社会角度来讲,一部分财富就流失了。同样的道理,A三角形也是企业没有实现的价值。 如果企业制定多重价格,比如对于支付能力在10元以下的这些消费者,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识别他们是谁,分别定制不同的价格,这样会发现,产品生产得越来越多,卖的更多,创造的社会财富就会更多,对全社会都有益。总之,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利润。这也是现在企业都积极建设大数据的原因。 因此,《白皮书》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只要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只要价格透明,利用大数据进行以价值为依托的区别定价的好处肯定是会大于它的坏处。 个性化定价的保险产品受到认可 对于利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方法,《白皮书》也讨论了相关不良问题。以风险为依托进行区别定价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多。 保险行业可能会用这种方法定价。比如,有些社区的穷人比较多,营养不良从而导致疾病多,病多了就会导致医疗成本较高,因此购买的保险价格会较高。如果以风险大小来定价,最后的结果是保险公司收富人的钱收的少,因为富人吃的好、喝的好,身体非常好,不经常生病,所以没有必要向富人多收钱;穷人营养不良,经常有病,当然会多收钱。由此导致的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就显现出来,因此白皮书提到,更要关注一些什么不良现象。 但是,《白皮书》也提出,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具有两个好处。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利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可以帮助类似保险等行业减少所谓的逆向选择现象。 以保险行业为例,保险行业完全可以按照平均群体的风险来制定价格。比如医疗保险,有些人得病的风险非常高,有些人得病的风险比较低,如果不知道这些人是这,也不知道谁的风险高、谁的风险低,大家看起来都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就会有一个逆向选择现象,所谓逆向选择,即风险低的这些人,肯定不买保险,他会认为:干吗要花那么多钱,花那个钱也不值得,因为他的风险其实比平均风险要低。因此,年轻人都不愿意买买医疗保险,因为这个群体不经常生病。如果年轻人都不买,过去按照平均风险制定的价格就会远远低于实际上的平均风险价格,保险公司肯定赔钱。因此,《白皮书》认为,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可以避免逆向选择。风险大的人购买产品的价格高一些,风险低的人的价格低一些,这样年轻人才有动力买保险。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其次,利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也有利于改变高风险行为。比如某个司机在开车中经常出事,那么保险公司可以向他多收钱,下次他就会注意,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者某人经常抽烟,将来他犯病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就会向他多收钱,也会督促他以后不要抽烟。价格可以改变行为,也有利于社会。因此,《白皮书》认为应该允许企业利用大数据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 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是一个穷人,营养不良,还经常生病,医疗保险费用还更高,在这样情况下,老百姓会认为,我生病并不是因为我做什么错事,因为贫穷、营养不良而生病,结果还要多收钱,这对他们非常不公平。但是,《白皮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应该由社保解决这样的问题,不用约制企业的区别定价行为。我个人也认同这样的道理。仔细分析以风险为基础进行区别定价方法之后,也没有什么太严重的问题。 总之,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理论上不会存在什么大问题,《白皮书》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这为大数据在个性化定价方面打开了绿灯。 美国40%的企业网站进行区别定价或变货定价 既然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那么目前美国企业是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定价?企业具体会如何做? 《白皮书》表示,目前很难找到可靠数据来证明企业是否在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因为企业即使做了也不会告诉别人,因为定价这个事情属于商业机密,而且企业怕老百姓听说之后会不高兴,所以目前还很难调查统计出到底有多少企业在做这样的事情。 《白皮书》也透露,他们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在互联网上观察、跟踪某一个产品一段时间之后,会发现这款产品的价格像股票一样会上下波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波动情况?说明企业在做很多实验,有时候早上波动,有时候晚上波动,因为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会购买这个产品,上下波动之后,就会测试出来,什么人对价格敏感,什么人对价格不敏感等。企业为什么要弄清楚这些情况呢?肯定是想做区别定价。因此,这说明很多企业在做这样的事情,只是不愿意披露出来。 一个企业到底如何进行区别定价呢?《白皮书》介绍了两种现象: 第一种是同一个产品卖给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价格。比如有三个客户C1、C2、C3,现在有一个产品用N替代,这个产品卖给C1的时候是一个价格,卖给C2的时候是另外一个价格,卖给C3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价格。 第二种是为不同的客户推送不同的产品。如果你是C1,在你上网的时候,会把你带到不同的网站上,你看到的产品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到的是N1产品,产品价格是P1。如果是C2,会在另外一个网页上,你看到的产品是N2、价格是P2。也就是说,把不同的客户带到不同的网站上,让你购买不同的产品。这其实是变货定价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表现。 举例来说,你身在湖南,打算去一个地方度假,当你上网时,网站后台就知道你是从湖南的网页上来的,可能没有太多旅游预算,因此,网站就会向您推荐九寨沟的旅游路线。如果另外一个客户是从北京中关村的网页上的网,网站自动分析出这位客户预算充足,可能会向他推荐国外旅游路线。 通过观察分析,《白皮书》认为,目前美国40%的网站都在区别定价或变货定价;而100%的旅游产品则采用了区别定价。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就是说,虽然40%的企业在区别定价,但是企业只使用2%的产品进行尝试,并不是每一个产品都采用个性化定价。虽然只拿2%的产品进行尝试,但是利润率却可以大幅提高。我估计企业这样做的原因是比较隐蔽,客户很难发现。事实上,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产品能够真正的因人而异进行个性化定价,即对每一个登陆网站的人,设定不一样的价格。 随着企业利用大数据开展区别定价,实际上,消费者也开始使用搜索引擎、比价搜索网站等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价格比较,有些消费者趁低价时才消费,有些消费者甚至开始钻空子,比如“低买高卖”等。除了某一个社区,比如亚洲人社区或者黑人社区的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不清楚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怎么利用比价技术,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把价格定得较高。但是,这种做法在美国也是不被允许的,是违法的,自然有法律去约束企业的这种行为。 总而言之,《白皮书》提出,轰轰烈烈的大数据技术确实可以导致企业进行区别定价,但在这样的一个领域,政府没有必要去干预,应该鼓励企业去利用这些各种各样的手段,推销他们的产品。 归根结底,政府需要关心的是市场竞争是否充分,以及价格的透明,只要能保证这两点,利用大数据进行区别定价就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我也非常认可这样的结论,因为我著作的文章和研究模型,都显示了这样的道理。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兴起,消费升级的概念已经此起彼伏,这其中也不乏一些非常前沿的消费理念被中国消费者初步接受,并初步有了不小的销量。但随着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越来越理智,很多过去的消费产品可能就会被证明只是当时的一个噱头。比如火极一时的上网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平衡车等,而在饮品领域这一现象的杰出代表就是预调鸡尾酒。它们的出现都可能比现实的普及要早出生了几年,或者说它们可能也只是一种链接过去和未来的中间状态。该怎样面对突然的热销,又该如何面对骤然的爆冷,如何在一个提前爆发的市场走好接下去的下半程,这是本文靠谱众投所关心的话题,解析预调鸡尾酒案例,希望您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2016年刚刚开春,预调鸡尾酒便迎来了品类寒冬。锐澳母公司百润集团于3月16日发布2015年财报,2015年4个季度净利润环比连续下滑,第四季度出现2亿元亏损,公司预计,2016年第一季度出现8000多万元亏损;2014年高调进入预调鸡尾酒的黑牛食品,在运营一年之后,企业实际控制人易主,预调酒生产线被卖;其他跟进预调鸡尾酒的酒企也都叫停鸡尾酒产品上市计划。 2015年,中国酒业协会对预调鸡尾酒市场前景的判断是:国内2020年预调鸡尾酒的销售量将有望达到1.5亿箱以上,销售额或超百亿元。然而仅不到一年时间,预调鸡尾酒便进入严冬,2016年的春天在哪里?为寻找品类再成长的机会,我们首先需要深刻洞察预调鸡尾酒品类突然热销和突然爆冷的本质原因。 热销的本质 消费者存在“以需求来动念,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的心智消费行为。消费者最终购买的是品类的代表品牌,品类代表品牌越畅销,说明品类越被消费者所接受。鸡尾酒作为休闲饮品,非日常必需品,品类热销需要企业的推动。总结来看,“一个洞察三个转化”是锐澳推动鸡尾酒热销的本质原因。 深刻洞察鸡尾酒品类消费价值。在未包装化之前,预调鸡尾酒是夜店里现场调制的酒水。由调酒师以进口洋酒加鲜果汁为原料,经过花式调酒技法调制,视觉上酒品五颜六色,味觉上带有果汁的酸甜和洋酒的刺激,加之“鸡尾酒”洋气十足的产品名,使其在洋酒、啤酒、白酒中脱颖而出,与众不同。而鸡尾酒在聚集了时尚、激情、热血的年轻人群的夜店销售,使其成为年轻群体心智中“时尚、潮流、个性”的夜店饮品。时尚、潮流、个性成了鸡尾酒的独有标签和专有属性。 这正是消费者消费鸡尾酒的理由,消费者通过鸡尾酒标榜自己时尚、潮流与个性。锐澳与冰锐在将鸡尾酒包装前,深刻洞察这一品类本质,并在鸡尾酒包装后,对时尚、潮流、个性进行了强化。 包装时尚化。锐澳为展示鸡尾酒在视觉上的五颜六色,采用磨砂玻璃瓶包装,以透出酒品颜色。此包装在酒品类中特立独行。此外,锐澳推出发光瓶,成为首支在黑夜中会发光的饮品,引领鸡尾酒时尚潮流。限量瓶Hello Kitty包装的锐澳,更是引起女性目标人群的追捧。 渠道年轻化。鸡尾酒作为夜店里的饮品,年轻人群是核心消费群体。包装化的预调鸡尾酒也不例外,年轻人群聚集在哪里,鸡尾酒就应该出现在哪里。锐澳深谙此道,在渠道的选择上,基于年轻人群的消费行为和鸡尾酒时尚化的包装消费特征,以电商和夜店为主渠道,以KA卖场为辅销渠道,使鸡尾酒品类有了落地生根的土壤。 电商已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经常光顾的渠道,而夜店本来就是年轻人消费的场所。有数据显示,2015年1月《何以笙箫默》首播的16天中,仅在天猫店,锐澳限量版包装日均销量同比增长4倍,达到每日4500瓶;常规包装销量实现同比增长8倍,达到每日1.2万瓶。可见,电商是年轻人群购买玻璃瓶鸡尾酒的主销渠道。 而KA商超是聚集着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主力消费群体是家庭,而不是年轻群体。 从鸡尾酒时尚化的包装来看,锐澳以磨砂玻璃瓶突出时尚气质,但也带来了玻璃瓶“易碎又重搬运不便利”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决定了其消费特征存在场所性。 夜店是“即时购买即时消费”场所,电商具备物流直送到家的能力,均解决了鸡尾酒包装易碎又重的问题。但是商超是购买渠道,既没有场所给消费者饮用,也无法解决搬运鸡尾酒的问题。啤酒为何以罐装为商超的主要销售形态?正是因为玻璃瓶啤酒搬运不便利。 传播潮流化。在预调鸡尾酒品类认知初期,锐澳通过聘请当红明星、冠名热播综艺节目、植入热播剧等娱乐、时尚、年轻的营销传播手段,塑造预调鸡尾酒品类的时尚、潮流品类价值。如聘请周迅代言,以流行歌曲EVERBABY串演广告片,使广告歌成为年轻群体的流行歌曲;再如冠名与植入《何以笙箫默》《杉杉来了》《跑男》《天天向上》《BIGBROTHER》等年轻人追捧的热门节目,增加品牌在年轻人生活中的曝光度,使喝鸡尾酒成为时尚与潮流。很多年轻人通过微信、微博晒锐澳鸡尾酒,表达自己时尚、潮流的生活状态。 作为包装鸡尾酒品类的开创者,锐澳稳抓鸡尾酒品类本质,推动预调鸡尾酒近三年的快速增长。然而,畅销三年之后,预调鸡尾酒因何爆冷? 为何爆冷 品牌销量下滑,可能不是消费者不喜欢这个品牌,而是消费者不需要这个品类。因为品类决定品牌,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类而不是品牌。预调鸡尾酒爆冷的根本原因在于: 跟进品牌无差异,动摇了鸡尾酒品类本质。俗语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品类刚刚进入成长期,众多品牌的加入可增加品类曝光度,提高消费者对品类的消费欲望。但时尚、潮流、个性的鸡尾酒,并不是这样。 在锐澳热销后,黑牛TAKI鸡尾酒、汇源真炫鸡尾酒、天喔V星鸡尾酒、AK-47鸡尾酒、百威英博魅夜鸡尾酒、澳迪尼鸡尾酒、迪士鸡尾酒、漯河集团卡波纳鸡尾酒,还有白酒企业纷纷进入鸡尾酒品类。 在预调鸡尾酒品类高速成长的2013—2015年,真炫、TAKI、天喔、AK-47在重资本推广下,均以“代言人+高空广告”为塑造品牌的主要方式,向消费者传达“我是预调酒,我请了大明星,我很时尚”的品牌价值。和锐澳打造相同的品牌价值,跟进品牌都在诉求“时尚、酷、炫、潮流”。品牌无差异跟随和相同的品牌塑造手段,动摇了时尚、潮流、个性的鸡尾酒品类的生存根本。 消费者在夜店消费鸡尾酒,在电商上购买锐澳鸡尾酒的核心目的是,标榜自己时尚、潮流的个性。“时尚、潮流”意味着“独特、唯一、个性”,当所有跟进品牌都在说自己时尚、潮流时,鸡尾酒便不再独特、唯一。消费者不知道应该购买哪家品牌的鸡尾酒来标榜自己的时尚个性。既然都是共性的时尚鸡尾酒品牌,那就不是时尚个性,消费者便失去了喝鸡尾酒标榜自己时尚、潮流的理由。 所以,消费者不是不需要鸡尾酒品牌,而是不需要每个都时尚的鸡尾酒品牌。消费者需要特立独行的鸡尾酒品牌,而不是没有差异的时尚鸡尾酒品牌。那鸡尾酒品类是否就应该仅有一两个品牌呢?答案显然不是。 跟进品牌脱离年轻人群选择渠道。这是跟进品牌不被消费者买账的主观原因。对V星鸡尾酒、真炫鸡尾酒、TAKI鸡尾酒的渠道了解之后发现,这些品牌在渠道建设上均基于母公司天喔、汇源、黑牛原有渠道。而这些品牌原有渠道在鸡尾酒主销渠道——夜店上没有优势,渠道资源集中在传统渠道以及商超KA上,特别是黑牛,多年销售豆奶粉建立了二、三线城市的流通渠道。 当这些品牌进入市场时,选择了最容易进入的高费用渠道KA卖场。KA卖场,年轻群体不是主力消费群体,也不符合鸡尾酒玻璃瓶的消费形态。跟进品牌以KA卖场为主销渠道,造成了KA经销商大量库存,后果可想而知。 鸡尾酒再成长 鸡尾酒品类再成长,是品类领导者锐澳的战略研究课题,因为品类的代表品牌将收获最大利益。而跟进品牌应考虑如何实现差异化,并与锐澳共同扩大品类空间。 打造鸡尾酒品类热销势能。这是锐澳推动鸡尾酒品类最关键的战略动作。如何打造品类热销势能?第一,调整品类沟通话术。锐澳在继续强化鸡尾酒时尚、潮流、个性的品类调性的同时,应以“年轻人都在喝鸡尾酒(我们都在喝锐澳)”为战略沟通话术。通过“我们都在喝锐澳”,向年轻人群传达“鸡尾酒依然被年轻人群喜爱”。第二,进入新派餐饮店。新派餐饮店是近年随着互联网创立的餐饮店,主力消费群体为年轻人。进入新派餐饮店可增加品类与年轻人群的沟通,通过新派餐饮店里年轻人都在喝,强化品类热销感。第三,调整KA产品形态,以连罐包装为主销品项。2016年春节,锐澳推出锐澳自由包,依然未解决包装不便利的问题。连罐产品更利于家庭消费,扩大家庭消费机会。 跟进品牌分化品类打造差异化。这是跟进品牌与锐澳共同做大鸡尾酒市场的最佳竞争策略。如何分化鸡尾酒品类?这需要回到鸡尾酒品类本身看品类机会。 鸡尾酒主要由“果汁+洋酒”两种成分调制而成。所以果汁和洋酒的含量、品种的不同决定了鸡尾酒的最终口味。这就如同咖啡一样,在咖啡店里我们可以买到“卡布其诺、摩卡、拿铁、玛奇朵”等品种,这些咖啡的不同,主要由于咖啡、牛奶、奶油、奶泡的含量配比以及调配的顺序不同。同样,以果汁+洋酒两种成分进行调制的鸡尾酒,也会因果汁和洋酒的不同,调配出不同的鸡尾酒品种来。 因此,在果汁与洋酒的含量上,可分化出“高果汁含量”的鸡尾酒、“高酒精含量”的鸡尾酒、“低酒精含量”的鸡尾酒等,或是基于洋酒“伏特加、朗姆酒、白兰地”等品种进行分化,推出具有差异化价值的鸡尾酒。 比如目前市场上的AK-47鸡尾酒,可将产品的酒精含量提升到8%,将自身定义为“高酒精含量鸡尾酒”,为其诉求男人的鸡尾酒提供产品可信度——男人的鸡尾酒,当然应该更刺激;再如汇源的真炫鸡尾酒,可基于汇源代表纯果汁的品牌认知,定义自身鸡尾酒为“高果汁含量”的鸡尾酒,针对年轻女性诉求“更懂女生的鸡尾酒”;而魅夜鸡尾酒,可基于百威来自美国的认知,立足于只用“进口美国威士忌”为基底,定义自身为“进口美国威士忌含量高”的鸡尾酒,诉求“纯正地道美国鸡尾酒口味”。 通过品类分化、建立自身鸡尾酒的差异,并通过时尚、潮流的营销手段传播品类差异化价值,塑造品牌差异化认知,与领先品牌共同做大品类。这才是跟进品牌的最佳竞争策略。 锐澳与冰锐在鸡尾酒品类耕耘多年,直到2012年品类爆发。从品类塑造的阶段来看,2012年是年轻人群对包装预调鸡尾酒品类的认知期,直到现在依然是鸡尾酒品类成长期,2016年品类回寒,并不代表品类衰退。鸡尾酒再出发,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围绕品类本质分化品类,打造势能、聚焦市场、升级包装,让品类再次迎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股权众筹平台,优质项目即将上线 ...
P2P理财公司快鹿集团兑付危机爆发后第六个月,上海警方介入。9月13日晚间,上海市长宁公安分局通报案情,已经对快鹿旗下“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家融资平台立案侦查,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据记者了解,9月12日晚间,上海警方进入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位于金虹桥国际中心的办公室,带走数名快鹿系高管,并陆续搬走快鹿总部储存的客户债权文件。 警方通报称:“近期,长宁公安分局接到相关投资人举报‘金鹿财行’及‘当天财富’两家融资平台涉嫌非法集资。接报后,公安机关即开展调查,发现‘金鹿财行’及‘当天财富’在没有取得合法资质的情况下,对外公开宣传并承诺10%左右固定年化收益率,面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资金,其行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记者获悉,被警方带走的快鹿系高管包括:上海东虹桥小额贷款总经理及快鹿集团副总裁张蕾,原金鹿财行董事长韦炎平,原金鹿财行副总裁谢琦,一度失联的原金鹿执行总裁张伯伟,以及当天财富董事总经理郑洋等。 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是快鹿系吸纳社会公众资金的最主要渠道,但是直到危急爆发,这两家机构与快鹿集团之间表面上没有股权关系。知情人士称,快鹿系通过代持协议控制这两家机构。直到危急爆发后,快鹿集团才公告收购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做实了控制关系。 警方通报中未说明是否会对快鹿集团立案,仅表示“公安机关将会同有关部门敦促‘快鹿集团’履行企业主体责任。 记者在快鹿集团总部看到,快鹿集团所在的楼层被禁止进入;为了从快鹿集团的办公室中运走成箱的文件,警方雇请了一批搬场公司人员。搬场工人一度表示,因文件数量太大过于沉重,卡车需要更换轮胎。有大批投资者在场围观。 有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多名快鹿高管对他们说,快鹿集团只是协助调查。此时,距离快鹿集团承诺启动兑付的最迟日期10月1日,只剩下半个月的时间。 快鹿集团是上海知名的理财公司,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商人施建祥。快鹿系2014年才开始从事P2P业务,起步较晚;其天量吸金、激进投资而缺少风控手段,直到兑付危机爆发后,快鹿系虽名义上控制了包括电影项目、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公司、民营银行股权等资产,但是流动性极差,难以迅速变现。 今年3月中旬,由金鹿财行、当天财富、魔环金融和东虹桥在线等“快鹿系”理财平台投资的电影《叶问3》爆出票房造假;3月25日开始,金鹿财行出现兑付逾期。3月31日上午,众多投资者来到金鹿财行要求兑付。整个快鹿集团共有26万投资者,两年时间,累计吸收资金高达140亿元。 4月5日,快鹿集团召开内部会议,拟以集团名义兜底旗下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两家理财机构对外销售的理财产品。同时,时任董事局主席施建祥辞职,徐琪接任这一职务。 6月8日,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在官方微信公示,按照老弱病残及有特殊紧急需求的标准,快鹿从5000名申请的投资者当中确定了600多位进行特殊兑付,他们在近期都会获得到期本金的5%-20%不等的兑付。 然而,“救护队长”徐琪却于6月15日突然提出辞职。他对记者表示,决定离开快鹿集团的主要事因,是快鹿高层不同意其对快鹿拥有的神开股份进行处置。此前,快鹿公示的数项资产在紧急变现时不同程度地出现问题;据了解,快鹿集团内部关于是否快速“贱卖”资产亦争执不下。 徐琪辞职一事,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又两度反转;最终,徐琪于今年8月中旬彻底出局。 7月11日,上海市金融办官网显示,快鹿集团旗下的东虹桥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许可证已于6月20日到期,上海市金融办没有批准再续;上海市金融办也同意长宁区发改委的请示,取消上海长宁区东虹桥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资格。 快鹿集团案和中晋案是上海地区P2P理财公司中最严重的两起非法集资案件。中晋系风险爆发与上海警方介入同步;但是快鹿系兑付危机之后,警方迟迟没有行动。一位快鹿系高管曾对财新记者表示,当是快鹿方面与长宁区政府和上海市金融办都保持着沟通,希望尽快变现资产和处理兑付问题。但是徐琪任期内变现的资金仍然杯水车薪。 徐琪本人曾对记者表示,他寄望于恢复快鹿系的造血功能,将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改造为合规的第三方理财公司。但是徐琪的出局意味着他的这一设想也成了泡影。时间,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快鹿系的朋友。 ...
9月13日下午2时,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下称中国互金协会)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消息称,中国互金协会会员管理系统(https://mms.nifa.org.cn/register/unibiz2/pages/unibiz2login/login.jsf)正式开通。据了解,该系统为会员提供集信息报送和反馈、信息公示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同时,为非会员提供入会申请、审核等线上服务。 连日来,中国互金协会动作频频。9月8日,协会官网正式上线运行(http://www.nifa.org.cn/nifa/)。与此同时,协会对外公开了入会申请指南。“经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在电信主管部门备案”、“在经营期间未出现过重大经营事故或重大违约事件”、“股东和管理层无不良记录且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从业经验。”三项要求在业界看来,P2P网贷平台入会的隐形门槛更高。 协会首批成员共437名,其中银行机构84名,证券、基金、期货公司44名,保险公司17名,其他互联网金融新兴企业及研究、服务机构292名,其中网络借贷领域首批会员不足40家。 9月9日,由中国互金协会组织建设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开通。在当日的开通启动仪式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和陆金所、蚂蚁金服等17家会员单位集中签署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 据了解,下一步,协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建立共享机制,组织签约会员提供共享服务,并不断扩大共享范围。加强互联网金融配套服务体系的培育,逐步构建一个包括公众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常态化、立体式的信用风险防范基础设施。 ...
多位前往快鹿集团总部维权的投资人向记者证实,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下简称“市经侦”)已介入快鹿集团进行全面调查,近日将会给出调查结果,目前快鹿集团的办公楼普通人员已经不能进入。 9月13日,记者发现快鹿集团的官网已经无法打开。 在今年4月6日快鹿集团兑付危机后的首个新闻发布会上,快鹿集团宣布未来的兑付原则包括:兑付工作最快在今年7月1日,最迟在10月1日启动;全部兑付将在2018年的3月31日前完毕,所有兑付延迟期不会超过产品合同兑付期后的14个月;兑付的利息在合同期内按照合同规定利率执行,在延长期内一律按照年化6.0%利率执行等。 随后,在迄今半年内的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快鹿集团多次重申10月1日前全面开启兑付的“底线”不动摇,并且这也是绝大部分投资者的心理底线。 7月1日已过去两个半月,也离快鹿自己设定的大限日10月1日仅剩半月,目前看来快鹿集团是否能完成全面兑付存在巨大的疑问。 快鹿集团上一次发布重要公告还是在8月26日,公布其首批资产包:该资产包未确认已经过审计,号称价值101.5亿,其中超过一半为“应收债权”。根据公告内容,首批资产包中包含的资产包括股权基金12.5亿、房屋产权16.82亿、应收债权55.7亿、对外投资16.4亿、车辆0.1亿。 另外快鹿集团宣布拿出的20亿资产包对90岁以上老人和1万元以下小额投资人进行优先兑付,这20亿资产包包含2亿股权基金、8亿房屋产权、2亿房产抵押类债权、2.5亿知名人士信用类债权和5.5亿对外投资。 但是,快鹿集团首批资产包中,应收债权一项占比高达55%,并且在该项中并未列出任何明细。再综合快鹿集团7月发出的追缴包含前快鹿集团董事局主席韦炎平在内的9名高管共计25亿债权、指控原中海投金融控股总裁周萌萌与原快鹿集团总裁孙晔诈骗10亿等,却遭当事人悉数否认。如果快鹿集团所谓的应收债权包含以上内容,那该资产包的变现能力将打上巨大的问号。 值得一提的是,5天前9月8日,上海市纪委官网发布消息称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李耀新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不知是否与快鹿事件相关。 李耀新曾于2009.04至2009.07期间担任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在2009.07至2013.02期间担任上海市长宁区委副书记、区长,随后在2013.03至2016.02期间担任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书记、主任。 而快鹿集团是注册在上海市长宁区的企业,随后快鹿集团旗下的当天贷等公司也加入了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管的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 ...
今天上午深圳几十名P2P高管集体走进深圳监狱,参加由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的走进监狱风险教育活动。这是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组织各互金平台高管去参观当地监狱的城市,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深圳知名P2P平台如红岭创投等均有高管参加,人数大概四五十人。参观之后,有平台老总感叹“刻骨铭心,有什么比失去自由痛苦一生的。” 今年8月,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下发《关于举办互联网金融企业高管走进监狱进行风险警示教育活动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称“为配合全市互联网金融行业专项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行业自律氛围,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进一步增强风险管控、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举办互联网金融高管走进监狱警示教育活动。 此次活动的主办单位为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支持单位为深圳市司法局和深圳监狱,参训人员为深圳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各会员单位高管”。该《通知》中的注意事项中首条便强调“各会员单位高管必须参加,此次培训记入会员单位高管培训教育档案”。 而据参与此次活动的人士透露,此次参观监狱的内容除了走访监狱外,各互金平台的高管还将于现场观看一些经济犯罪有关的纪录片。“但进现场不能拍照。” 记者了解到,参观完后,一些互金老总谈了自己的感觉,其中有平台老总感叹“感受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以下为部分参观平台老总的感受: “不要惧怕,正视不是坏事。感受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在内心时刻警醒而规矩自己的言行!这是保护好自己。有什么比失去自由痛苦一生的。但凡有过体验的都有深刻感想和珍惜自己所有的一切! 人们都说,去一趟殡仪馆参加葬礼,都有深刻感悟人生和看待自己后生,加强自己注重健康的态度。就是此类道理。 不愿看的,就躲避,从内心看是惧,心结而生!只有正视它,就不惧它,内心能客观应对它,并且反思人生道路和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而走好每一步路,幸福自由的活着! 为什么说:经历是财富。一点不假!经历了,面对突如其来的不至于手足无措,而镇定坦然对策!否则,不知所措,而急攻心,引发疾病和身体异样而至。所以,需要经历,才有思虑和对策。 不管怎样还是有教育意义的,对法律怀敬畏之心,学法懂法遵法,守住底线!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互联网金融协会是深圳最大的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性组织,其代表会员单位包括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微众银行、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建设银行深圳分行、财付通、合拍在线、红岭创投、投哪网、金斧子、众投邦、大家投、钱爸爸、海钜信达等。 值得注意的是,举行这样活动的深圳并非是首个这样做的城市。在此之前,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也曾组织近50名互联网金融会员单位高管走进青浦监狱参观,在业内引发较大轰动。 ...
近日,从江苏省银监局网站获悉,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因未查出“首付贷”被罚款25万元。据新华日报报道,这是自“首付贷”被叫停后江苏省开出的首张罚单。 银监会网站出发信息显示,工商银行苏州分行因对借款人首付款来源审核不严、未发现部分首付款来源于开发商,导致个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实际首付款比例不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条第(五)项被处以25万元罚款,做出处罚决定日期为8月4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中介机构不能提供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提供首付贷等违法违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意味着“首付贷”业务被正式叫停。然而,市场上仍然存在变形的“首付贷”,其何时彻底禁止考验着居民购房金融服务水平。 此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借款人而言,“首付贷”的潜在风险也是非常大的,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房产买卖本身交易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大,如果房价没有涨到预期价格,最终的收益可能还不够支付贷款利息和交易税费的。如果是短期内周转尚可尝试,若长期贷款则得不偿失。”该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大多数购房者而言,通过首付贷集齐资金后,还要申请银行按揭贷款清还余下房款,若房价出现波动,违约风险就有可能传递到商业银行。” ...
在当下资产荒、股市震荡的大环境下,打新成为基金产品博取低风险、高收益的重要“金矿”,但打新基金却面临着持股市值门槛大幅提升的考验。近日,多家券商已要求提高打新门槛,持仓深交所、上交所的个股市值门槛从原来的各1000万元分别提高到2000万元、3000万元。这意味着,作为A类投资者,基金打新的门槛要提升到5000万元。 打新门槛的骤然提升,让持股市值偏低的打新基金面临窘境。据报道,截至9月9日,共有568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参与打新,占灵活配置型基金总量的63.39%。而2016年半年报显示,405只灵活配置型基金的持股市值在5000万元以下,占比高达45.25%。 “这可能对一些小规模的打新基金有较大影响,因为它要配更多的底层股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记者表示,为了符合打新门槛要求,仓位较低的打新基金可能会增持市值较高、股价较稳定的股票,并通过配置债券来提高收益率,而未来打新的收益的波动率也可能会提高。 之前根据沪深两市相关细则规定,参与网下发行申购的投资者在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所持有沪(深)市非限售A股日均市值应为1000万元以上,且不低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事先确定并公告的市值要求。 但申万宏源研究团队表示,市值门槛提高有据可依:一为1000万元市值仅为下限;二为发行人和主承事先在初步询价公告中规定的市值门槛,两者取其高,原则上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根据市场情况进一步提高市值门槛。 “当前新股出现了低风险、高收益的完美组合。”国联证券分析师张晓春表示,新股上市首日市盈率一般不超过23倍,这一市盈率远远低于同行业估值,因此,新股上市存在较大的套利空间。张晓春分析指出,在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间上市的423个新股中,只有6只新股未达到44%的涨停板,新股风险之小、收益之高可见一斑。 高收益、低风险使多方资金对“打新”趋之若鹜,网下申购的配售率也明显下降,而打新门槛提高也早有端倪。此前不少投资者发现,8月30日开启申购的三只新股亚泰国际、常熟银行、三角轮胎网下打新市值配售的门槛从常规的1000万提升至了20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