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报道,云南曲靖20万人被赋黄码(11月15日)。黄码转阴的条件是5天5检。11月14日,曲靖盘古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彭纪华。一 20万人黄码背后的大生意核酸企业的好日子还在继续。曲靖20万人被赋予黄码,得到曲靖12345热线确认。曲靖并未解释赋黄码的标准,显然,你只能认为这样随意赋黄码,既是一种权力滥用的行为表现,也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如果不是权力滥用,那就是一个经济账。20万人,5天5检,以混检5元每人计算,5天合计500万元。按照公开数据,曲靖市常住人口617万人,即使每人每年只检1次,合计3085万元。当然,你应该乘10,或者50,那是3亿,或者15亿。有关核酸检测的成本,网友们议论纷纷。有认为成本不足0.5元的,也有专家计算单人成本不低于5.8元的。不一而足。2022年5月2日,北京市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项目价格的通知》,将单样本核酸检测价格由原来的每人份24.9元降至19.7元,混合检测的价格由5.9元降至3.4元。在2020年我国爆发疫情后具备核酸检测的能力的医疗机构只有不到5000家,技术人员为3.8万,日检测能力为484万,但到了2022年,我国的核酸检测机构暴增163%,达到了1.3万家,检测人员壮大到了10多万。目前各地对待核酸检测的原则和2020年没有什么变化:扩大核酸筛查范围,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力度,做到应检尽检、愿检尽检、能检尽检。之前的核酸检测,政府补贴很高。例如,2020年6月1日-30日期间,湖北省潜江市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取个人自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收费标准为132元/人份,其中个人自费80元,政府补贴52元。个人自费部分由机关企事业单位、经营主体或个人承担。现在还有没有这一项补贴?本次曲靖20万人被赋黄码,曲靖盘古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间刚刚好。二 曲靖盘古什么来头曲靖盘古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彭纪华,并未持有股份,彭纪华同时是昆明盘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昆明盘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大股东为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04-25,注册资本为22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时春梅,其人同时是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最终受益人,持股60%。另一最终受益人为巩振立,持股40%。巩振立,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巧合的是,时春梅也担任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高管,任副董事长。此外,时春梅还是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昆明澄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昆明晶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法定代表人,担任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昆明新健峰经贸有限公司、云南英菲尼特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公司股东,担任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昆明新健峰经贸有限公司等公司高管。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是国有控股。三 国有企业高管能出资成立公司吗对曲靖,现在的疑问是:1、国有控股企业是不是国企?2、国企高管能出资开公司吗?根据相关规定:不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五条明确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不得“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遵守此规定。我们罗列一下相关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五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忠实履行职责。不得有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下列行为:(一)个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和有偿中介活动,或者在本企业的同类经营企业、关联企业和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二)在职或者离职后接受、索取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提供的物质性利益;(三)以明显低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购买或者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请托人出售房屋、汽车等物品,以及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四)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期货或者以其他委托理财名义,未实际出资而获取收益,或者虽然实际出资,但获取收益明显高于出资应得收益;(五)利用企业上市或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定向增发等过程中的内幕消息、商业秘密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务渠道等无形资产或者资源,为本人或者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六)未经批准兼任本企业所出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的领导职务,或者经批准兼职的,擅自领取薪酬及其他收入;(七)将企业经济往来中的折扣费、中介费、佣金、礼金,以及因企业行为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奖励的财物等据为己有或者私分;(八)其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以及损害本企业利益的行为。此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第六条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当正确行使经营管理权,防止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业利益行为的发生。不得有下列行为:(一)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在本企业的关联企业、与本企业有业务关系的企业投资入股;(二)将国有资产委托、租赁、承包给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经营;(三)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四)利用职权相互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和其他特定关系人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五)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他特定关系人投资或者经营的企业与本企业或者有出资关系的企业发生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业利益的经济业务往来;(六)按照规定应当实行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而没有回避;(七)离职或者退休后三年内,在与原任职企业有业务关系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中介机构担任职务、投资入股,或者在上述企业或者机构从事、代理与原任职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经营活动;(八)其他可能侵害公共利益、企业利益的行为。或许,国有控股企业,不是国企。也或许,股权架构让他们规避了这一条。股权结构显示,云南梅里华图医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是国药集团云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股东,出资比例为40%。...
不长在牛身上的“牛肉”离餐桌还有多远?从猪、牛等动物身上获取肌肉组织,从中分离出具有干性的细胞。将细胞放入反应器中,然后添加支架材料,使细胞附着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并以营养液为其生长提供养分。仅需3到4周的时间,一块不用附着在动物身上生长的“肉”便独立生长完成,并能够被端上餐桌。在这个过程中,省下了饲养动物需要的漫长周期、巨大的能耗,也规避掉了屠宰动物的残忍和血腥。这便是植物肉之外,“人造肉”的另一大分支——“细胞培养肉”的繁殖过程。到如今,细胞培养肉已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产物。从2013年细胞培养肉被第一次搬上餐桌,到2019年底中国第一家细胞培养肉培养公司成立,再到如今3年过去,中国的细胞培养肉行业经历了从高校萌芽向商业化公司转移的过程,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学术人才、环保人士加入其中,逐渐发展出了多家已具雏形的创业公司。第一款细胞培养肉汉堡 图片来源 :TheVerge全天候科技根据天眼查、烯牛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当前,细胞培养肉赛道上获得私募股权融资的创业公司,已有周子未来、CellX、Avant Meats和极麋生物4家。其中CellX、Avant Meats、周子未来,均已完成A轮融资。在近日,去年创立仅一年的极麋生物,也获得了20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在它们的身后,不乏高瓴创投、真格基金、经纬创投等大的投资机构,也有番茄资本、梅花创投等在消费领域颇具影响力的知名VC。但在人造肉行业中,植物肉在消费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意,这也为细胞培养肉的前景增添了几分“阴影”。且作为尚在研发阶段的生物细胞食品行业,细胞培养肉尚未进入商业化,前期甚至还需要支付比传统食物企业高出许多的研发成本。这也使得投资机构不仅需要有更多耐心,还要承担更高的资金风险。这两个门槛,便已将不少小型的VC机构拦在了门外。从行业自身来看,也尚需闯过重重关卡。如何将当前千元至万元每公斤细胞培养肉的生产成本降至100元?如何去推动行业食品规范和细则的落地?如何去让消费者接受?……这些是每个从业主体都需要去探讨的课题。要将细胞培养肉端向餐桌,对整个行业而言任重而道远。01一块细胞培养肉的成长今年6月一天,周子未来用“细胞培养肉”做了四菜一面。一道菜用了西式的做法,将一整块脂肪放入锅中煎炸,整个房间都是油脂的味道。另一道用了传统的中餐烹饪手法,用五花肉做了一道青椒炒肉丝片;还有细胞培养肉为原料的烧烤肉串儿和皮肚面。“肉有一定的韧性,口感上也挺有嚼劲,但跟真正的肉还有一些差别,”周子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EO丁世杰坦率地说。当前细胞培养肉企业大多尝试以植物蛋白或无血清培养基为细胞生长的养料。在脱离动物蛋白后,如何让食用体验更接近养殖肉就成为了大家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极麋生物在创立4个月后,也培养出了自己的第一块牛肉。其创始人曹哲厚介绍,“细胞培养肉的口感受支架材料的影响,我们生产的最初那块牛肉,吃起来非常有嚼劲,介于牛筋和牛肉之间。”但他也直言,“与我们最终想要开发出来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极麋生物的细胞培养牛肉 图片来源:极麋生物CellX联合创始人向宁提到,要送上餐桌满足各类烹饪方式也是后端产品开发面临的挑战,包括食品化的加工:“我们的产品目前简单的蒸、炸、炒都没有太大问题,但长时间的煮,我们还没有进行尝试。”事实上,生产出一块小小的细胞培养肉,中间存在的技术难点并不只这些。提取细胞时,便存在一些细胞无法存活的可能性;营养物质浓度太高、太低,都可能导致细胞衰竭或死亡;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到细胞培养的环境中,也可能导致细胞污染,进而失败。在细胞培养肉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的关键控制点。不过,技术的难题对细胞培养肉行业而言并非不能解决。影响整个行业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如何将高昂的成本降下去。在国内,当前企业生产一公斤细胞培养肉的成本在8000元至万元之间。在国外,2020年时,荷兰细胞培养肉企业Mosa Meat表示其牛肉产品成本为每公斤180美元(约合人民币1288元);到2021年底,以色列细胞培养肉公司Future Meat称,已经将鸡肉产品成本降到了每磅约7.7美元,相当于每公斤100元左右。国内外极大的成本价格差距,主要是因为国外细胞培养肉商业化尝试更早,并逐渐步入了规模化生产。在2013年,“细胞培养肉”之父马克·波斯特将细胞培养肉第一次搬上了餐桌,彼时,那块细胞培养肉的成本高达32.5万美元。而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全球细胞培养肉行业已经出现了上百家企业。据《中国新闻周刊》引用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球共约有107家细胞培养肉初创企业,仅2021年就新增了21家,累计吸引投资已经接近20亿美元。全球细胞培养肉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刺激到了国内的生物学家们。丁世杰在2012年加入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原校长周光宏教授的团队,开始开展细胞培养肉的相关研究,并在中科院生化细胞所进行联合培养三年后,去到了马克·波斯特的实验室学习。在求学的过程中,丁世杰接触到了许多细胞培养肉方面的专家、初创企业,也看到了技术正在趋进成熟,行业欣欣向荣。“这个行业需要企业作为载体,来实现后面的放大生产研究。”丁世杰意识到。这也是他回国后,创立周子未来,寻求商业化来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因。2019年11月18日,中国第一块细胞培养肉在周光宏教授、丁世杰等人的团队中诞生。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向宁收到了一封来自CellX联合创始人杨梓梁“邀请函”。彼时,她正跟随美国工程院院士David Kaplan 学习,专注于细胞培养肉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及可食用生物支架的研发,也是当时团队中唯一的中国人。“我们是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国家,但我们细胞培养肉的发展很晚 。”向宁说。她没怎么犹豫,便选择接受这份邀请。极麋生物创始人曹哲厚更多的是受到了新加坡生活的启发。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发达国家,几乎每个衣食住行的小细节,都将资源利用到了极致。新加坡也是第一个允许“细胞培养肉”上餐桌的国家。无论是出于绿色环保的考虑,还是对行业未来的看好,抑或是不忍传统畜牧业的屠宰,越来越多人的因为不同的原因加入到了这个赛道中。这其中既有环保主义者,也有多个领域的学术类专家。以CellX为例,在当前仅40个人的团队中,40-50%以上都是博士学位,涵盖了细胞生物学、生物工艺、材料科学、食品科学、机械工程、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人才。而要找到合适细胞培养肉行业的人才也并不容易。曹哲厚告诉全天候科技,极麋生物对刚完成的天使轮融资资金的一大用途,便是扩充团队。“既需要专业能力强,能够跟团队不同领域的人沟通,又需要有情怀。”至于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成员,曹哲厚说:“我们也得用运气。”02如何搬上餐桌随着这一批创业者的聚集,中国细胞培养肉行业的“基石”已经成型了。而行业的下一步,需要探讨的便是如何将细胞培养肉真正的搬上餐桌。这也回到当前细胞培养肉如何降低成本的难题上。当前国内企业生产一公斤细胞培养肉的成本在8000元至万元之间,“培养肉的成本需要降到100-1000元/kg才能上市,全面产业化需要的成本要在100元/kg以内,毕竟目前市面上的猪肉价格为30-40元/kg,约0.03元/g。”丁世杰如是说。目前,细胞培养肉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尚有降低成本的空间,而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在于培养基和放大化上。在培养基上,行业尚需研发更低成本的培养基,目前,周子未来、CellX、极麋生物均在探索无血清培养基技术。以极麋为例,在前期,极麋的培养基成本高达2000元/升。在今年,极麋通过大豆、玉米等低成本食品原料提取天然提取物去代替传统细胞培养基中的关键成分,已经将培养基成本降至100元/升,并在明年冲击20元/升。低成本的关键——血清 图片来源:CellX在向宁看来,降低成本更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如何从产业链上进行适配。“细胞培养肉是在生物反应器里进程生产,当前行业里的生物反应器是多数基于传统生物医药行业使用的细胞生物反应器。”向宁说:“我们也做过统计,目前全世界生物制药的反应器加起来能够实现的细胞培养肉产量,都不够肉类需求的0.01%。”“我们的整个产业链,急需针对细胞培养肉的规模化进行升级。像反应器的设计,需要从细胞规模化培养工艺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让它更高效。”我国是全球工业化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在反应器上也有比较完整的国产供应体系。这个会使得行业重塑上下游产业链成本更低,这也可能是未来中国细胞培养肉的成本优势。影响细胞培养肉端上餐桌的另一大因素,则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确定。对于这样一个颠覆了人们对肉的认知的行业,各国政府在审批上缺少经验借鉴,也缺乏相关知识。在目前,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允许细胞培养肉进入餐厅的国家。不过,相关的安全条例也在快速推动。在11月16日,一家细胞培养肉公司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关键安全批准,这是细胞培养肉首次获得FDA的许可。行业人士认为,这或许意味着该企业研发的细胞培养肉产品距离在美国出售不远了。中国在政策上也释放出了一些积极信号。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首次提到了细胞培养肉和其他人工合成蛋白,是未来食品制造中值得关注的重要技术。从业者们乐观预测,国内的监管3年左右会放开,保守估计则为5年。在消费端,端上餐桌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事实上,植物肉并没有成功打开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人造肉销售额同比增长45%,而到了2021年,全年总销售额却下降了0.5%。一方面,植物肉更多停留在概念上,无论是成分还是口感,都无法做到替代肉;另一方面,能够长期接受植物肉的依然只有少部分消费群体。相比之下,细胞培养肉的应用场景更多,作为真正的肉,当成本降下来后,细胞培养肉有可能在各个方面替代养殖肉。但在消费者层面,对细胞培养肉最大的顾虑在于食品安全层面,食品领域关于“科技与狠活”的讨论也始终没有终止。转基因食品的市场教育便用了数年,而细胞培养肉又要如何去说服消费者呢?细胞培养肉行业从业人均认为,细胞培养肉是一种更安全,更可控的食品。“从取细胞到反应器中培养,整个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透明,也可以随时做品控和质检。”丁世杰说。并且,细胞培养肉的无菌无病毒生产环境,也让细胞培养肉产品更加安全。在推向餐桌的过程中,整个行业都需要联合起来做科普,建立一个透明的渠道,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细胞培养肉,怎样的生产过程,里面有哪些添加物质。而这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在当前来看,国内细胞培养肉要真正的推向餐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03商业化难题对于未来细胞培养肉的商业化成长路径,国内的创业者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想法。“我们不能直接去跟传统的肉品硬碰硬。”曹哲厚说,“因为也不能一下子做到跟真肉一样的口感,我们需要聪明地去选择产品品类,让它在某种形态下是更优于屠宰肉的。”便如第一块被端上餐桌的细胞培养肉,实际上做成了汉堡的肉饼。在这种形态下,对肉的纤维感没有太多的要求,也能够规避掉细胞培养肉的一些缺点。第一块被搬上餐桌的细胞培养肉被做成了汉堡 图片来源:网络曹哲厚设想,未来也可以在牛肉酱、潮汕牛肉丸等肉糜类型的产品上率先进行尝试。在消费人群上,丁世杰认为,可以先向愿意为环保理念付出一定溢价的群体推广,小范围被接受后再逐步推向大众。定制化也可以是细胞培养肉商业化尝试的一个方向,“未来是可以在肥瘦比、外观形状、营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去满足定制化需求的。”丁世杰说。如高级餐厅,便可能会对细胞培养肉有定制化的需求。向宁提出了一个想法:“它不一定非要呈现出肉类的形象,也可以结合分子料理做一些想象。”“我们现在确实是希望将细胞培养肉做得更像养殖肉,但新型产品也是一个产品路径。“向宁说。不过,行业当前尚在技术研发与突破的阶段,这些想法都还未到真正去落实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研发资金从何而来,也成为了卡脖子的问题。细胞培养肉行业的技术、研发门槛,决定了创业成本。曹哲厚初步估算,“我们预计前期的研发成本大概在两亿人民币左右,后续放大和大规模生产的厂房的建设,大概可能在五、六亿人民币左右,整体下来可能需要接近七、八个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入。”以细胞培养肉行业中规模最大的公司Upside Foods为例,在今年4月,该公司完成了行业融资金额最高的一笔融资,高达4亿美元。从2015年创立以来,Upside Foods总共融资6亿美元,而其参投者包括泰森食品 (Tyson)、嘉吉 (Cargill)、个人投资者比尔盖茨、美国“风险投资之王”约翰杜尔等。“这样的投资额度,在其他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里面不算太高,但相比食品行业的其他企业高很多。”曹哲厚表示。从全球细胞培养肉行业的资金来源来看,仅有行业起步阶段时,一些企业获得了社会公益性资金的支持,大部分企业需要依靠私募股权融资。但在当前,植物肉的“折戟”,事实上也在影响风投行业对细胞培养肉的信心。“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因为业绩不佳、裁员、高管争议等因素,股价已较历史高点(239.71美元)下跌90%左右。一级市场上,植物肉也迎来了资本的退潮。据烯牛数据,2022年以来,仅有两家植物肉企业获得了融资,且都在种子轮、天使轮。Beyond Meat股价走向 图片来源:格隆汇新股向宁与国内的投资人接触时,许多投资人都会问到这几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将产品推向市场?”、“什么时候能将成本真正的降低到跟肉类一致?”、“行业的法规什么时候能够落地?”“技术路线上的规划我们可以给出回答,但如果是一个非常确切的时间点,需要企业政府和相关组织一起努力。”向宁说。“国外的一些投资人更有耐心一些。国内许多人还在观望,如果法律审批上有松动的迹象,他们会更加有信心进入这个领域。”向宁认为。丁世杰的感受也是如此,“我们从研发到最后实现商业化盈利,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一些小的私募机构很难去等待,长期的基金相对更有意愿一些。”全天候科技亦询问了多家涉及了细胞培养肉投资的风投机构,不少机构反馈,目前对细胞培养肉的认知还不够深,因此暂不接受采访。创业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争议,何况是一个全新的,颠覆人们认知的新兴行业。就在受访的前两天,一个朋友在曹哲厚的朋友圈里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肉不光需要有营养,还得有灵魂。”面对这样的质疑,曹哲厚并没有去跟朋友争论。行业从业者们能够从绿色、环保、节能、动保、粮食储备等多个理性分析的层面,一一列举细胞培养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出自人们感性、信仰上的质疑,本质上是价值观的不同,“我们无法、也没必要去改变价值观不同的人,这些质疑不会成为现阶段需要克服的行业问题。”曹哲厚说。可以预见,细胞培养肉走向餐桌、走向大众将会面临的巨大阻力。只是在当前,怎么把走向市场的第一步跨出去,才是整个细胞培养肉行业最为关键的课题。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七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财经贝EHZ后续价格将远远不止私募认购价格的百倍!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地址:https://h.cjz.vip/cn/register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对于今年忙于看世界杯的球迷来说,临期店或许会成为一个囤货的选项。为迎合世界杯的热潮,不少临期店推出了世界杯主题的货架,摆满了啤酒、薯片、瓜子等看球标配。在这里,你可以用9.9元买到超值分享装的乐事薯片,也可以用3.9元买到一瓶进口的橙色炸弹啤酒。这样的折扣并非世界杯期间才有。连锁品牌打着临期低价的标签,逐渐渗透人们的每日生活。时间要追溯到2020年初,大批连锁临期折扣店成立并快速拓店,它们的门店遍布大街小巷。短短几个月,人们就习惯了这个新事物。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临期赛道当时的火热:2020年9月成立的豆瓣小组“我爱临期食品”一年就吸引了近10万粉丝;2020年以来10余家临期折扣店拿到融资,其中好特卖、嗨特购分别融资4轮;2021年临期食品新增企业注册量同比大涨467%,是历史注册量的2.6倍。如同日本折扣店巨头唐吉诃德抓住了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下降,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时代趋势快速成长,过去两年在中国市场上演的“临期热”,也有着相似的归因——疫情下人们精简开支,对价格更敏感,价格低廉的临期产品获得青睐;消费品牌推新速度加快,叠加疫情下消费力下滑,导致大量尾货堆积,为折扣店提供了充足货源。繁荣看似一夜降临,但实际上,临期店并不是一门新生意。和早年在边境倒卖货物赚取差价的人一般,这群游走于各个批发市场和仓库,寻找远低于终端价的临期产品,再倒卖给第三方的人也被叫做“倒爷”。这两年,因为连锁临期折扣店的出现,临期行业走到台前,有了规模化的可能。原本颇具江湖色彩的临期“倒爷”,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者。临期折扣店也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走进投资机构的项目BP中,成为时下为数不多的消费热战场。随着好特卖、嗨特购等连锁品牌开放加盟,临期行业的开店加速赛也来到了高潮。赛道玩家的目标一个比一个大胆:嗨特购表示“2022年底开到500家店”、小象生活计划“2024年开店1000家”、好特卖喊出“未来3年开出5000家门店”。但摆在它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市场上没有这么多临期货源,来支撑开这么多临期店。连锁品牌总是习惯用规模来打造护城河,认为只要规模到位,虹吸效应也能让有限货源都归自己掌握。但传统快消品行业根深蒂固的地域属性,又让这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扩张之旅,变得异常艰难。行业内网红折扣店繁荣集市的倒闭,更是为行业敲响了警钟。临期是一门好生意吗?或许过去两年是,但现在,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些被繁荣和暴利吸引入局的人们很快就会发现,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一、撤退2020年夏天,张蓉离开了供职多年的外资快消品巨头,开了一家临期折扣店。她盘算,临期食品这么火,不久就能赚钱。但一年过去,不仅没有回本赚钱,她的店还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去年10月,她听说天通苑有家很火的折扣超市在招人,想偷学一些经验。但面试后发现,这家店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老板在极力压缩人力成本,店员人数和薪资水平不足别的店的一半,甚至老板自己也每天15小时看店。她放弃了这个机会。没多久,这家店就在大众点评上消失了。个体经营者不断退场的同时,连锁品牌的门店规模却在不断增长。以好特卖为例,2020下半年,好特卖新开门店数翻倍增长,2021年更是新开超250家门店。在连锁品牌集中的一线城市,门店密度已经到了夸张的程度。今年初,张蓉去朝阳门SOHO办事,在一楼看到了4家临期折扣店,好特卖甚至在相邻点位连开两家店。对于重要点位,资金实力雄厚的连锁品牌通常不问价格。有地产招商负责人曾形容好特卖抢先布局商场连接地铁的B1层,“根本不挑,有合适的位置就拿下”。这次经历直接促使张蓉关闭了经营一年半的临期折扣店。小店本就盈利困难,连锁品牌来抢夺市场后,未来赚钱只会越来越难。临期货源平台“超级供货仓”的创始人田云对行业利润的下滑深有体感,他告诉CBNData,行业越来越拥挤,是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临期行业)干的人越来越多,一批货大家都抢着要,拿货价格水涨船高,利润空间自然就小了。”不仅个体经营者,连锁品牌的利润也在下滑,甚至出现了入不敷出、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品牌。今年8月,网红临期折扣店繁荣集市终于在与供应商的多轮纠纷后,宣布将申请破产。处在快速拓店期的好特卖接手了繁荣集市的所有门店,但它自身的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商报从好特卖一名商务总监处获得的最新加盟文件,加盟门店要求在150㎡以上,配备4名员工,综合毛利约28%,参考年营收额为500万元(月营收额41.67万元)。据此推算,一间150㎡的好特卖加盟店月毛利润约11.66万元。再将店租、用人成本考虑进来,以好特卖最爱入驻的购物中心为例,根据中指研究院,今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城市100个典型购物中心的平均租金为26.96元/㎡/天,以此估算,一间150㎡店铺的月租金高达约12万元。参考Boss直聘上好特卖薪资范围的中位数来看,招聘4名店员的人力成本约2.4万元。扣除这些,每月要亏损近3万元。这还不包括咨询服务费、资料使用费等加盟费用。一线城市的激烈竞争之下,不少玩家已经在往下沉市场渗透。根据好特卖的加盟计划,沿用“好特卖”品牌的加盟模式所开放的城市中,二线、三线城市占比超一半,还包括镇江、芜湖、马鞍山等三线城市。叠加其“未来三年开出5000家店”的计划来看,下沉市场显然是其未来布局的重要一环。这与许多扎根下沉市场的地域连锁品牌不谋而合。2021年加入临期赛道、创办连锁临期折扣店折堂优品的邓大勇告诉CBNData,加盟折堂优品的商家中,不少都是被加盟好特卖的高成本劝退的。在他看来,位于下沉市场的社区店竞争没那么激烈,成本也更低。折堂优品目前的加盟商大多来自川渝、江苏、河南的三线及以下城市,如四川巴中、河南驻马店、山东泰安等。低渗透率、低竞争、低成本,是临期店主对下沉市场的美好设想,但要啃下这块骨头,或许比想象中要艰难许多。在湖南长沙,湖南大学学生王婉琦去年暑假在学校附近调研过的临期折扣店不到一年就关闭了,而学校正是好特卖为加盟商圈定的几大客流集中点之一。王婉琦不爱吃临期食品,觉得日期不新鲜,平时买零食都去一个湖南本土的连锁品牌。“长沙有很多连锁品牌,都很便宜,干啥还去买临期?”她的话直指一个被长久忽略的问题——消费者对高性价比食品的需求,是否只能通过临期折扣店实现?实际上,许多连锁零食店已经把价格压到了更低。以零食很忙为例,这个从湖南发家的连锁零食店,打着“不贵好吃真量贩”的路线,把门店规模做到了超1800家,成为雄踞湖南市场的地域龙头。在位于湖南某县城的一家零食很忙分店中,一袋240g的李子柒螺蛳粉售价7.5元,而在上海金园一路的临期食品仓库里,同款产品进货价都要8块多。低价的奥义似乎不再为临期折扣店所独有,各地的连锁零食店趁着临期食品的东风,大肆铺店,与发力全国市场的好特卖们狭路相逢。两者在“低价好货”这件事情上各施其法,正价食品店走量贩、批发路线,临期折扣店则走临期促销路线。但临期店主们很快就会发现,那些在加盟商口中可以“一折采购三折卖”的畅销好货并非源源不断,恰恰相反,店主们为了争抢临期货源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二、低价的秘密张蓉每周进两次货,供货仓大多在郊区,她总是清早去,很晚回。为了更高效地进货,她会提前规划好一天的进货路线,有时去顺义,那边靠近机场,进口货多;有时去通州,那里有家大型供应商,货品全,也给好特卖供货。沿着规划好的路线,她一天要跑3~5家供货仓。但即便这样,依然有一些东西让张蓉感觉光靠勤奋是没用的。临期产品的货源不稳定,品类更迭频繁,畅销货可能卖完就没,仓库里总是会出现一些新产品,店主们通常要在考虑产品的效期、规格、口味和价格后,快速做出决断。很多次张蓉还在纠结要不要下单时,旁边已经有人直接和开单员包下全部货。“就像买股票一样,当下一两秒就要决定这个品要不要。”有时即便已经下单,也可能因为进货量小而被毁约。有一次,张蓉看到了四箱畅销饮料,赶紧下单,但后来有事没及时拿,等两周后再去提货时,货已经卖给了别人。开单员不以为意,蹦出一句“我老板喝了”。在供货仓,和开单员搞好关系是一项生存法门。因为临期产品库存不稳定,许多仓库的后台数据并没有实时更新,后台的库存量和仓库现货经常无法匹配。偶尔出现无法追溯的抢手畅销货,开单员卖给谁,就取决于关系的远近。张蓉拿出从前在快消品行业跑业务的劲头,加了多个仓库开单员的微信,和人谈天说地,联络感情。每次出现这样的纰漏,对方都会第一时间问她要不要。她曾因此抢到了几箱乐事薯片。张蓉需要套近乎才能买到的乐事薯片,是好特卖货架上常年不缺的货品。在这场抢货比赛中,好特卖这样的连锁品牌显然拥有更高议价权。供货仓愿意把货一次性卖给连锁品牌,更省事,快进快出,建立粘性之后也可以长期合作。因此它们通常会给好特卖留库存,许多畅销的单品还没到仓库,就已经被好特卖预定,采购员甚至无需到场。“比较好销的抢手货,一般早就内定,或者看关系和运气。”张蓉说。所谓运气,就是捡漏大客户。张蓉时常在各个仓库蹲点,看有没有连锁品牌进完货后剩下的零散库存。有一次,她在仓库看到几十箱热卖的三只松鼠整箱装山核桃仁,只要10块钱,价格只有淘宝的一折,她二话没说,赶紧出去拿麻袋,下单,装车。后来这批货被她标价60元,2小时全部卖光。临期折扣店争抢货源的紧张局势,在上游供货仓之间也在上演。不同供货仓之间,比拼的也是拿货的能力。“关系好的先拿货,关系不好的得到消息后倒人家一手或倒二手。”创立折堂优品前已从事多年批发生意的邓大勇告诉CBNData,倒的层级越多,进货价越贵,批发价越没有优势。入行以来,张蓉就摸清了北京所有仓库的优势品类,这家巴黎水更便宜,那家螺蛳粉价格最低。为了拿到更低的进货价,她通常要辗转多个仓库,才能装满一车货回家。这与许多人的常识或有出入。通常,消费品牌为了避免乱价,要统一零售价,但临期产品的价格却差异巨大。原因在于:不同于传统零售渠道的经销商制度,临期渠道是收货制。传统消费品牌搭建的经销商体系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全国各级城镇,保证了产品的有序供应和价格统一。但临期渠道并没有统一货源,供货仓需要从各个渠道收临期货,价格更是无法统一。田云告诉CBNData,目前临期食品的货源主要有四类:大型商超超过一定保质期下架的产品(通常为2/3效期)、经销商手里的库存、电商平台的退换货以及消费品牌的安全库存。这些货源大多无法预测,品牌、产品、效期、价格和数量都有极强的随机性,某些货源甚至处于灰色地带,或有经销商窜货乱价的嫌疑,或是因为电商平台退货,不能随意买卖,因此仓库会极力隐瞒货源的出处。市场时常传出“有一批货流进市场”的消息,但货源却无从追溯。正因为这层隐晦关系的存在,仓库和一手货源的关系往往密切,他们大多合作多年,彼此信任。建立这样的信任关系并不简单,它需要经年累月持续耕耘。这或许也是多年来限制临期行业规模化的原因所在。经销商、大型商超均划地而治,按照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的地域分布来建立相对独立的销售体系。为避免地区之间互相窜货,导致乱价,大型消费品牌均会在产品包装箱上印上地域专属的条码。货品流通被限定在不同地域,使得与货源深深捆绑的临期折扣店,其布局也颇具地域割据色彩。目前,市面上的连锁折扣店大多“偏安一隅”——小象生活120家门店中,超100家都位于江苏,旗下折扣仓品牌惠买喵也着重布局江苏;爱折扣深耕京津冀,所有店铺均位于华北地区;巡物社、折扣牛主抓河南地区;奥特乐、折堂优品深耕川渝地带;金佰佰的店Auskin盘踞北方市场;淳欣食品长期扎根上海,20多家门店全部位于上海……地域品牌割据一方背后,除了货源合规的顾虑,更多还是行业奉行收货制使然。在临期行业,没有人脉,就收不到货,收不到货,就开不了店。一旦脱离优势地域,就要重建人脉和供应链。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即便强大如好特卖,也无法永远处于制高点。此次好特卖加盟计划所面向的城市,多位于其惯有优势的江浙沪地区。而在供应链相对薄弱的区域,好特卖也要依赖更熟悉本土的中间人。据电商在线报道,好特卖会在不同区域设置“买手”来和区域内供应商合作。一名好特卖招商人员告诉CBNData,全国有300多个这样的“买手”。不同“买手”的货源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好特卖门店货品和价格都不同的原因。与此同时,在这些薄弱市场,一批与本土厂家、经销商关系密切的连锁品牌生长起来。折堂优品就是其一。依靠创业前积累的人脉,折堂优品在四川拿下多个品牌的临期库存包销权,包括某新锐茶饮品牌和某头部饮品公司,人脉资源高至省总代、区总代级别。但在走出川渝这件事情上,邓大勇保持谨慎,“(去一个新地方)还得重新组织人脉关系网,可能一两年也组织不起来。”为减少货源的不确定性,好特卖和1000多家品牌签署了库存分销协议,想通过和厂家绑定来稳定供应链。但从多方信息看,这种稳定依然有限。今年3月,为盘活积压在合作厂家的库存,好特卖开通了分销模式。上述招商人员告诉CBNData,好特卖在全国只招募100家分销商,因为内部做过测算,在满足直营店之外,当前货源只能供应100家分销商,“多了厂家也没货给我”。有多少货,货给谁,决定权都在厂家手中。即便是行业规模最大的好特卖,也要和厂家、经销商搞好关系,无法拥有更高话语权。所有临期玩家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一点:面对强势的消费品牌,临期赛道要有乙方心态。但这样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消费品牌在临期渠道也有优先级。三、品牌“鄙视链”很长时间里,临期渠道都被定位为消费品牌的“下水道”。在临期店,你可以看到大量因为滞销导致囤货太多,而被经销商称为“夺命樱花白”的元气森林樱花白葡萄味苏打气泡水;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气泡水大战”的牺牲品,十点一刻、哪吒等气泡水品牌都是临期店的常客;还可以看到“植物奶热潮”下无法被消化的过度供给,OTALY、植物标签都在以骨折价甩卖。消费品牌对临期渠道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临期渠道消化了大量尾货、临期品,帮助消费品牌节省了每吨一千到上万元不等的销毁成本;一方面,临期渠道“低价甩卖临期品”的属性,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观感,进而冲击消费品牌的品牌溢价和传统渠道的价格体系。也正是出于这种矛盾的心态,消费品牌和临期渠道之间都是各怀心事。对临期渠道而言,根据货品的知名度、动销率,内部多有一套筛选法则,它以阶梯排开,将消费品牌分成了三六九等。“首选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其次网红品牌,再是地域品牌。”上述好特卖招商人员说。邓大勇也告诉CBNData,折堂优品会优先采购可口可乐、百事、雀巢、娃哈哈、农夫山泉等国际国内一线品牌的热销品,比如乐事薯片、娃哈哈AD钙奶、元气森林气泡水等。这些产品是商超便利店的常见品类,不用进行任何产品教育,消费者只要觉得便宜就会囤货,十分好卖。去年,他以低价收了一批元气森林气泡水,没放多久就被几家店分完了,邓大勇一天赚了几万块。有些虽然是一线品牌,但是不太热销的副牌、系列,消费者对产品不熟悉,但因为相信品牌也会购买,比如光明的AD钙奶、旺旺的邦德咖啡、元气森林的乳茶等也是邓大勇热衷采购的品类。这类品牌为保护终端零售价格,多会严控临期食品的走向,限制流入临期渠道的货品和数量。为保证热销品类货源充足,除了到处收货,部分连锁品牌甚至会自行批发正期品来填补空缺。邓大勇告诉CBNData,折堂优品除了和许多品牌的正期代理商合作,自身也代理许多品牌。如果汽水、薯片这些核心品类的临期货不足时,就会批发正期货来补充。因为直接从厂家拿货,这些正期货也能做到比终端售价便宜。对比一线品牌的一货难求,那些在线上备受追捧、曾是李佳琦直播间和销售额TOP榜常客的网红品牌,来到线下后优势不再,反而成为被挑选的对象。“真正做快消品的人,只认大厂的货,网红品牌的货其实不太看得上,因为可能今天有明天就没有了。”邓大勇坦言。在这一点上,即便是临期渠道,也有自己的准入门槛。上述好特卖招商人员告诉CBNData,消费品牌要进好特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在天猫、京东有双旗舰店;其次,线上月销量能超过5000单;最后,产品要能进大润发、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在这条底线之上,能被接纳的线上品牌,一定也是出得起商超条码费和陈列费、资金实力雄厚、有一定知名度的线上品牌。对个体商户而言,这套体系同样生效。如果大品牌没有货,许多店主宁愿空手而归。上海的临期折扣店主罗杉每周进3次货,每次车子都装不满。他常常在金园一路转一上午,也只买几箱车仔面和巴黎水,不知名的小品牌完全不敢进。折堂优品准备进一步缩减SKU,将3000多个缩至1000~2000个,砍掉消费者不熟悉的三线以下品牌和进口品牌。知名大品牌、可见的折扣力度,都是在尽量缩短消费者的决策路径,减少让其犹豫的因素。“消费者不需要做产品验证,只需要做价格对比就完了。”邓大勇说。但这并不代表临期渠道只需要一线大牌,恰恰相反,网红品牌和不知名品牌的利润更高。面对耳熟能详的大品牌,临期折扣店的采购价压不下去,销售价也提不上来,利润空间有限。但面对网红品牌和不知名小品牌,价差可以拉大许多,甚至比线上更贵。张蓉告诉CBNData,二三线品牌的价格不透明。她曾在国贸一家嗨特购看到一款三纯烤奶皮,售价15块钱,上网一搜只要13.1块钱还包邮。和一线品牌不同,仍处于发展初期的网红品牌和陷入发展瓶颈的地域品牌,对临期渠道的态度明显积极许多。它们主动与其联名,推出正期产品,借助连锁临期折扣店大量铺货。以好特卖为例,嘻螺会、开小差、春光纷纷与其推出联名产品。为避免临期渠道冲击其他渠道的价格体系,这些品牌多会针对临期渠道定制新产品,或加量、或加料包、或改包装。“网红品牌的生命周期特别短,它不需要像大厂那样做几十年的长远规划,它只需要在有限的产品生命周期里卖更多的货。”在邓大勇看来,网红品牌和临期渠道是各有所图。临期折扣店需要利润更高的网红品牌来增加收入和丰富品类,网红品牌也需要增加新的营收来源。而且网红品牌多是线上起家,省掉中间的经销商成本,即便临期店压低价格,品牌也依然有钱可赚。与此同时,一批零售白牌为了铺货,也开始生产专供临期渠道的产品。有行业人士告诉CBNData,一家名为福冠昌食品的汕头公司旗下的“零食狂”品牌,原本主要供应淘宝、京东等线上渠道,但在临期食品火热后,零食狂快速调整战略,主动联络连锁临期店供货,产品也是找网红品牌供应商贴牌生产的一些热卖单品,如虎皮凤爪。四、临期店之外罗杉准备把招牌上的“折扣”两个字拆掉了。去年夏天,他在上海大学附近开了一家临期折扣店。但现在,他觉得临期折扣只是厂家生意难做,搞出来的一个噱头。许多食品保质期还有大半年,就被老板贴上“临期”标签卖掉,若是好年景,产品不可能这么快就上临期货架。邓大勇告诉CBNData,大多数临期食品店里有四种产品:保质期还剩2~3个月的纯临期,保质期3~6个月的大日期货,6~10个月的尾货以及正期货。换言之,临期折扣店不止卖临期。根据公开资料,好特卖和嗨特购的临期商品占比已从疫情初期的50%,降至当前的20%~30%。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联名品牌和自有品牌。好特卖一边与嘻螺会、开小差、春光联名,一边推出自有品牌“侠趣”,覆盖热卖的冻干水果、果干等品类。嗨特购则推出了“木头奇奇”“强小鲁”“逸口乐”等自有品牌,自有商品占比高达20%~30%。这些自有品牌大多是临期折扣店根据时下热卖的单品,找代工厂生产贴牌,然后推出市场。比如嗨特购旗下“强小鲁”就是模仿网红品牌“王小卤”,两者均主打虎皮风爪,包装设计十分相似,就连店内陈列的位置也十分靠近,以引导消费者购买。推出联名品牌、自有品牌,是连锁品牌解决货源困局的必然选择。随着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多,存量竞争愈加激烈,更多SKU倚重自有品牌和联名品牌,可以让品牌摆脱供应链“失语”的困境。更何况临期品市场已经出现瓶颈——首先,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必然减少对临期品的需求;其次,虽然临期品会持续产生,但随着行业效率不断提升,势必会减少临期品的出现;最后,随着越来越多连锁商超推出折扣店业态,如盒马鲜生推出奥莱店,物美推出美淘折扣店,家家悦、人人乐等推出折扣店,流入临期渠道的临期品只会越来越少。“光靠临期食品是不可能的,因为临期食品是有限的,是有天花板的。”田云判断,未来临期折扣店的转型方向是正期折扣,临期食品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罗杉告诉CBNData,他准备重新开一家200平方米的连锁超市,一半用来卖水果蔬菜,只留一半卖进口和临期商品。连锁品牌更早嗅到了行业风声的变化,部分玩家已经快速调整战略,切换赛道。疫情初期,主抓北方市场的金佰佰的店Auskin尝试过转型临期折扣店,试了3个月便转型正期仓储折扣店;折扣牛2019年在北京推出了临期折扣店,开了15家就果断放弃,后推出了主打社区的24小时硬折扣超市;折堂优品也开始对标社区便利店,不断降低临期商品的占比。正期硬折扣会是赛道的终局吗?恐怕还要打个问号。德国硬折扣巨头奥乐齐2017年进驻中国,5年时间也只开了27家门店,难以复制其在海外市场的成功。中国市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竞争局势,让这位屡试不爽的硬折扣巨头也遇上了难题。社区团购、生鲜电商、商超折扣店,新老巨头们在零售场域上从来不肯退让分毫。对比这些巨无霸来说,临期赛道的玩家们都还太年轻。尽管转型已成为普遍趋势,但过去两年的“临期热”还是给行业带来了一些影响。张蓉现在出门很少再去便利店买巴黎水了,拐个弯下楼,那家临期店有4块钱的巴黎水,哪怕便利店的日期再新鲜,她也觉得不值这么多钱了。她觉得,好像不知不觉间,临期渠道也杀死了一些品牌?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张蓉、罗杉、王婉琦均为化名。...
01阳性进方舱,密接要隔离,各地的疫情政策大抵如是。但是,各种魔幻剧情,却也不断上演。前一阵子,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张先生举报一家核酸检测公司检测报告造假,毕竟同一份样本,能出阴性和阳性两种结果,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根据描述,张先生在11月4日因“密接”被隔离5天,在隔离结束前一天的11月9日由呼市斯凯瑞医学检验所做了单采的核酸检测,结果是阴性,第二天应该能顺利结束隔离。然而,第二天,他就被拉去了方舱,因为他本来阴性的核酸结果,被改成了阳性。而同批被拉走的人,有很多类似的遭遇。为啥呢?不知道,反正阳性就得进方舱,进了方舱,那么阴阳似乎就不再重要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能想象得到。在呼市的新城区,也有人举报核酸造假,有“一眼假”的,比如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零时差的,任谁也不敢信,还有就是将阴性结果反馈为阳性的,一整个小区都跟着倒霉的。呼市警方和卫健委通报了这次的造假事件,定性是“错误录入”,赛斯基因被停止执业,法人和员工被采取了强制措施。而根据天眼查的信息,这个赛斯基因2020年10月份成立,刚好赶上了核酸检测的高峰期,还赶上了高价核酸的时代,收益应该非常可观,显然,乐于发国难财的,其并不满足于此,那么“错误录入”这样的事情,就难免会发生。阴转阳,阳转阴,都还不是最离谱的。就在对赛斯基因通报的当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有市民举报,其家属在没有参加核酸检测的情况下,却查到了核酸检测结果。咋办到的呢?没参加采样的人,应该进行补采,但是采样员直接自己添加了信息,然后就当已经采过了……02核酸造假,早就不是啥新鲜事儿了,今年以来,这样的类似事件,就已经发生了7次。1. 1月份,郑州金域医学在河南禹州市的疫情防控筛查中出现了“主动传播病毒”、“伪造数据”的传言,各种辟谣之后,许昌市公安局通报“郑州金域区域负责人张某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冠病毒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2. 4月份,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超能力承揽业务,严重超出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此前还多次出具“假阳性”报告;3. 5月份,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上海中科润达,在同一天同一小区,作出了13份假阳性报告,而在其它小区,也有假阳性存在。4. 5月21日,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被北京警方立案侦查,其原始检测数据明显少于样本检测数量;5. 5月27日,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为非法牟利,将本已“5混1”“10混1”的检测样本,再次多管混检,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6. 9月24日,石家庄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检出阳性却故意隐瞒不报,形成社区传播,造成疫情扩散;7. 11月11日,昆明寰基医学检验所“管理混乱、质控不严、失职失责”,导致检测结果虚假,干扰了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有数据造假的,有假阳性的,还有“引起病毒传播”的,高频次的发生,难免让人产生联想,病毒防控这么久却依然横行,里面有没有人为因素在里面。当然了,这并不是全部,在今年6月-7月间,不少省份进行了核酸机构的大排查,有数据显示,在这次的排查中,有250家第三方核酸检测机构被责令整改,其中不乏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比如长沙兰卫医学,是上市公司兰卫医学的全资子公司;安徽华大医学,隶属于华大基因;成都迪安医学由迪安诊断持股55%;成都凯普医学是凯普生物的孙公司;而被辽宁省要求整改的沈阳和合医学,属于和合诊断,而和合诊断一直谋求在科创板上市。但是,整改显然也没啥用,4月份合肥和合医学被通报,7月份沈阳和合医学被要求整改,而到9月份,石家庄和合医学仍然敢隐瞒阳性结果。03在各种排查、督查、检查下,为啥还敢这么干?赚钱,那是真赚钱,甚至在当下,赚钱程度让无数A股上市公司们眼红。Choice数据显示,A股新冠检测板块有67家上市公司,总营收2516亿,净利润728亿。其中九安医疗在半年报中就创造了净利润增速27728%的奇迹,而前三季度的利润增长,也没有让人失望,达到了31919%,简直赢麻了。而睿智医疗的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了6799%,安旭生物的净利润增长率1003%,而即便是增速比较慢的,增速也接近50%,不得不赞叹其盈利能力,确实生财有道。板块内仅有9家公司亏损,而亏损的公司中,又基本上不以生物检测为主业。而且,现在已经有机构开始做品牌榜了,来为核酸检测机构造势宣传了,榜单上的机构的名字,都是大家熟知的品牌,毕竟每天要跟其打交道。这些上榜品牌,仅有3家还未上市,没上市也不是赚钱不行,比如艾迪康在冲击港股,业绩也是蹭蹭涨,营收从2018年的15.3亿,涨到2021年的27.42亿,净利润更是从百万级别直接到了2.89亿。今年,还有5家公司即将登陆A股市场,其招股书披露,净利润均在1亿以上,菲鹏生物的净利润可以到达15亿。为啥这么能赚?有句话说得好,“假如把下雨的权力交给卖伞的人,世界就不会再有晴天”。高额的利润,富了核酸检测机构,而穷了的不仅有本就紧张的地方财政,还有“不免费”之后的个人钱包,不停不休。04这样的利润可持续吗?只要核酸需求还在,自然是可持续的,但是如果核酸需求减弱,这些公司的盈利会不会被打回原形,也是未知。但是在可知的现在,他们在拼命做核酸,不惜造假;而没上市的,大大小小的核酸公司,也在拼命往资本市场里面挤,能在A股就上最好,不行还可以冲港股。但是,如果要细看那些拟上市公司,问题也都很明显,2020年开始业绩大爆发,核酸检测贡献了大部分利润,菲鹏生物的毛利率甚至可以到90%以上。而达科为的操作更让人看不懂,大股东是一位27岁的在校学生,持股第五的股东刚刚17岁,咋看咋像是草台班子,但是公司的分红不手软,2021年分红2099万,今年上半年分红超过5000万,两位年轻人按比例,都能拿到不少,年少有为啊。赚那么多为啥还要上市呢?除了经营利润,他们还要再赚一次钱。1. 上市前,如果有人或者机构入股,可以靠上市前的融资圈一笔钱,当然了,一级市场的投资,也是愿打愿挨,大家都是奔着上市去的,希望上市能赚大钱;2.上市后的操作就更赚了,股权质押,可以搞到钱,减持套现,还能落袋一笔,股市造富可不仅是纸面财富,落袋为安的,可是真金白银。如果疫情真的消失了,不需要核酸检测了呢?反正大股东该做的已经做了,稳赚不赔,至于要埋葬多少股市的接盘侠股东,那就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了。近期,已上市的核酸企业,已经开始减持或抛出密集的减持计划:万孚生物的副总经理,减持15.5万股,套现613万;金域医学控股股东已经减持1%股份,按其减持时的市价65元来计算,减持金额达到2.9亿;兰卫医学的大股东海澜集团抛出了一份4%的减持计划,董事减持0.61%,这部分股份目前价值5.85亿。这两天,上交所和深交所对核酸企业上市的事情表态了:“要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当然了,这也是证监会的工作要求。但是,从严显然不能平息大家的情绪,毕竟发国难财的同时还要割韭菜,实在有点过于丧心病狂了。连人民财评都忍不住出来发声:禁止核酸检测公司上市。...
近日,河南多地出现农户蔬菜滞销现象。据河南本地媒体报道,汝州市纸坊镇蔬菜种植面积2万多亩,350万公斤小葱、93万公斤菠菜、19123万公斤白菜等多种蔬菜遭遇滞销,当地只能消化蔬菜产量的10%,剩下90%的蔬菜往常会发往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但当下,大量蔬菜被滞留在地里。2021年,河南省以7612.4万吨的蔬菜供给位列全国地区供给第2位,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16%,蔬菜外销链条辐射周边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甘肃、山东、河北等地也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甘肃泾川县一位种植户在网上发布3千斤沙窝萝卜求售信息:“之前卖到天津2块钱一斤,现在2毛钱都没人来拉。”山东曹县菜农在地里毁菜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一斤菜才赚一毛两毛,雇一个人收菜的人工费要好几十块,菜卖不出去,也雇不起人收,只能打烂在地里。”一位合作社菜农说。作为一个蔬菜大国,中国蔬菜年产量从2017年的6.92亿吨增长至2021年的7.67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6%。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蔬菜产量可增至7.91亿吨。11月19日,河南出台蔬菜促销10项举措,严禁层层加码,多举措对接省内外客商采购。一张由多家媒体发起的“助力河南农户卖菜”表单在网上公布,仅河南当地,农户在其中写下了石榴、梨子、鱼、芹菜等200多条农产品滞销求售信息。而另一边,多家果蔬供应链相关企业开始助力河南农户蔬菜销售。百家媒体帮河南农户卖菜信息登记表 截图表单链接:https://docs.qq.com/sheet/DSVN1Vm5DRmNzSllm来不了的大客户“往年来收菜的大客户不来了。”这是菜农对今年蔬菜滞销的描述,一位蔬菜收购公司负责人说:“农民平时只负责种,不负责卖,销售渠道是农户所缺乏的,特别是个体农户。”河南中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较早开始助销河南蔬菜,经理侯彦军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称,公司之前不卖蔬菜这样的初级农产品,他先找了几家卖新疆苹果的经销商做试点,把滞销蔬菜引进店里销售。作为援疆企业,公司在省内有多家消费扶贫馆。“这次就是纯做公益,从合作社或农户手里收萝卜2毛一斤,我们只会把运费加上,并且跟经销商说店里卖也不加一分钱,能便宜一些就多销一些。”侯彦军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填进表单后,给他打电话的菜农以个体户居多。“个体户的调配能力欠缺一点”他说:“我们现在主要是去蔬菜的主产区收,那里每家每户都以种菜为生,滞销压力会更大。”据河南省相关数据统计,省内50个种植大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蔬菜滞销情况。河南本地的供应链服务平台万邦云仓也加入助力蔬菜销售的队伍。公司经理柴旭阳接受界面新闻采访说:“我们把公司的核心供应链信息都共享出来,对接农户与便利店、团购平台、线下商超等渠道,这些渠道的选品经理选择达标的果蔬拉到线上线下去销售。”“目前对接的餐饮连锁协会销量非常差,因为居家的人多,消费受影响”柴旭阳说:“不能及时转化的菜,我们会对接一些食品加工厂。”广东农批市场经销商郑先生也建议农户把滞销蔬菜引进食品加工厂,“有一个河南农户联系我想出3吨干辣椒和30亩地白菜,我跟他说广东这边收菜价格很低,运费不划算,把菜卖去食品加工企业也是个办法。”“我们只是对接菜农和商家两端,至于商家真的采购了多少,这个统计还要费很大劲儿。”柴旭阳说。供应链断了大部分企业能提供销售通路,但怎么从农户手上拿菜却是个难题。一家果蔬经销商对界面新闻说:“农户能提供什么样的货,我们就能帮他对接什么样的商户,但需要农户自己运到郑州来,农户本身没有配送能力,郑州大型超市或企业有物流车又因为一些限制去不了。”一位河南超市老板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讲述自己拿不到菜的经历,“一共想去8个滞销地拿菜,前一天给每一个高速路口打电话确认,有需要村里开证明的,有需要村里和镇上同时开证明的,有开了证明告诉不让下的”。在杜辉飙看来还有运力问题,他在新疆哈密开了13家超市,疫情前每天能消化上百吨蔬菜量,跟河南农户对接上之后他说:“我自己付运费拉来也不行,蔬菜可以走绿色通道,关键是运力不足,司机被封在家里或是路上。”杜辉飙的超市平时从哈密本地果蔬批发市场和成都市场拿货,最近从成都拉菜也并不顺畅。一位菜商向运输蔬菜的司机询价,从河南西华县到郑州市160多公里的运费是1000-1200元,平时的价格是700-800元。11月19日,河南出台蔬菜促销10项举措,严禁层层加码,要求优先核发蔬菜运输车辆通行证,启用通行证地区可实行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多次往返。郑州本地团购品牌二刘团购的团长刘明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由于是保供企业,在有正规企业资质、正规货车和消杀证明等条件下,公司在“郑好办”上申请了车辆通行证。“最近一个多月我们从农户这里销出去的菜有十几万斤,”团长刘明伯说:“车进不去村里,我们提前跟农户联系好把菜拉到路边装车,再拉回郑州卖。番茄在超市里卖到3.98元一斤,我们从农户那里拿番茄加上运费不到2元,再在我们的团购小程序上卖2.3元一斤,销得很快。”地里与市里菜价倒挂“随行就市”,万邦云仓经理柴旭阳跟农户对接滞销蔬菜价格时,农户一般这么说。而在上述“助力河南农户卖菜”表单中,一些农户为了尽快出掉地里囤积的蔬菜,写明“低于本地市场价出售”,一些农户写道“如果有企业自己来拉并承担人工费用,菜免费送。”与此同时,多位菜商反映郑州市内菜价在升高,“农户卖红萝卜5到6毛一斤,还包含装车包装费,但现在郑州市区要卖1.4元一斤。”据《农民日报》报道,北京新发地市场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从10月底到11月初,蔬菜的地头价与市场价走势“背道而驰”,一些品类的蔬菜地头价从1元跌至几毛、甚至几分,而新发地市场的蔬菜价格周环比上涨了9.03%。“河南这两年疫情频发,受困的菜农甚至直接在村里微信群说,谁需要菜戴好口罩自己去地里拿吧,不卖了”,侯彦军描述老家村里的种菜情况。2021年,河南省的蔬菜供给位列全国第2位,供给量达到7612.4万吨,占全国供给总量近一成,仅次于山东。长期在广东农批市场代办的郑先生指出:“现在市场上怕的就是有涨价心态。”“河南是蔬菜种植大省,还是尽量想把滞销的菜往省外出,菜如果长期出不去对价格会有影响,市场传导效应可能会逐步显现。”柴旭阳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正在积极推进江苏、浙江、安徽等周边省供销社对河南滞销蔬菜的采购力度。据中国供销合作网,截至11月22日,全国供销系统采购河南各类蔬菜约1950吨,其中省外助销约890吨。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近日也倡导发挥全国各分支机构的渠道优势,拓宽河南蔬菜销售渠道。“希望能对接有消化能力的省内外渠道,现在不卖出去,小麦无法播种,影响的就不仅仅是这一季菜的收益了。”一位地里滞销了50吨白菜的农户说。...
继杭州银行被减持后,又一家银行被股东减持,这次还是第一大股东!11月18日晚间,江阴银行发布公告称,原第一大股东江阴市长达钢铁有限公司(下称“长达钢铁”)已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该行1430万股,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3.65%。原第二大股东江阴新锦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新锦南”)持有该行股份数量为9089.25股,占总股本比例为4.18%,被动成为江阴银行第一大股东。从股东的持股比例来看,江阴银行的股权过于分散。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分散性股权可以降低股东持有股份的流动性风险,且股东持股数相近,有利于产生权力制衡与民主决策。同时,股权分散不利于控制权集中,公司股东可能无法在集体行动上达成一致,导致降低公司的反应速度,降低工作效率。前十大股东 7个质押或冻结除了股权较为分散之外,江阴银行的前十大股东中多个都存在股权质押等问题。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综合江阴银行三季报、天眼查数据发现,该行前十大股东中5个都不同程度质押了手中所持股权。包括现任第一大股东新锦南、第四大股东江阴市振宏印染有限公司、第五大股东江阴长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阴长投”)、第七大股东江阴市爱衣思团绒毛纺有限公司、第八大股东江阴法尔胜钢铁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法尔胜”)、第九大股东江阴市爱衣思团绒毛纺有限公司。其中,第一大股东新锦南质押只质押了3000股;但江阴长投和法尔胜质押比例均超50%,已失去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表决权。此外,江阴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江阴市华发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华发实业”)所持该行的8325.51万股权全部被冻结。江阴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据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统计,江阴银行前十大股东中存在质押或冻结的股权占比已达7.04%,较现任第一大股东的持股占比还高出68%。第二大股东华发实业除了全部股权被冻结。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银行股东高比例的股权质押率,有可能因为股价下跌而触发股东更迭的风险,从而影响银行股东组成与股东结构的稳定性,反过来对银行战略与运营带来不确定性风险。”信用减值损失大增28%相对于股东情况,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江阴银行在业绩方面总体有较为不错的表现,但背后尚存信用减值大幅增加的“隐忧”。江阴银行三季报显示,1-9月,该行实现营收29.65亿元,同比增长21.88%;归母净利润9.17亿元,同比增长22.38%。业绩大增的同时,江阴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也大幅增长。1-9月,该行信用减值损失高达12.31亿元,同比增长27.98%,增长幅度比归母净利润还高出5.6个百分点,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净利润的增幅。江阴银行称,上半年信用减值损失增加主要系贷款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增加所致。江阴银行在安全性指标方面表现都比较理想。截至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98%,较行业均值1.66%低0.6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96.19%,较行业均值205.54%大幅高出290.65个百分点。但是,拨备覆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2019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征求意见稿)》中提到,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监管部门要求的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对于超过监管要求2倍以上,应视为存在隐藏利润的倾向,要对超额计提部分还原成未分配利润进行分配。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注意到,江阴银行496.19%的拨备覆盖率已超出监管标准2.3倍。上市6年股价下跌16.86%作为全国首家A股上市的农商行,江阴银行的股价表现备受投资者关注。2016年9月,江阴银行在深交所上市,发行价格为4.64元/股,成为全国首家A股上市的农商行。上市当天,无悬念涨停,随后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里,该行股价一度达到最高点16.99元(前复权)。此后进入漫长的下跌周期,并于2018年5月首度破发。截至11月22日收盘,该行股价为3.93元,上市6年以来股价下跌16.86%,较历史高点跌去76.43%。2019年6月14日,江阴银行曾触发过1次股价维稳措施,多位高管增持股份。截至当年12月20日,该行董事长孙伟、行长宋萍等12位高管合计增持24.7万股,增持金额共计110.58万元。虽有利好消息,但在此期间江阴银行股价仍下跌0.43%。江阴银行股价走势今年以来,江阴银行在一众下跌的上市银行股中表现较好,整体涨幅6.66%一度摘掉了破发的帽子,但7-8月的一波回调又让股价回到了“解放前”。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注意到,7月和8月,江阴银行发生了较大的人事变动。7月23日,江阴银行副行长过晟宇因工作调动辞去职务。不足一个月,该行独立董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林雷因个人原因于提出辞职。10月下旬,江阴银行又迎来一波急跌。10月18-28日,江阴银行连跌9天,18.64%的跌幅在A股42家上市银行中表现最差。据万得数据显示,素有“聪明钱”之称的北上资金在这9天持续净卖出。北上资金对江阴银行增减持情况表江阴银行连跌9天虽然股价表现并不理想,江阴银行却仍是机构调研的主要对象之一。年初至今,该行被调研53次,位列A股银行第四位,仅少于常熟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在8月下旬的一次调研中,江阴银行表示,要扎实推进增收创效深层次、结构化调整,促进盈利指标稳健提升。受LPR利率下行及政策层面影响,贷款收益率有小幅下行的压力,在存贷款收付息率的综合影响之下,预计息差水平能够维持稳定。未来,江阴银行能否达成盈利水平稳健提升的目标、提振股价,凤凰网财经《银行财眼》将持续关注。...
房地产行业陷入低谷之后,作为曾经向房企资金输血的重要渠道,信托公司难以独善其身,不断爆出信托产品违约消息,国通信托就是其中之一。近日,有投资者爆料称,国通信托三款投向地产的信托产品逾期,累计融资规模26亿元。投资人表示,今年5月份,国通信托已有超过20支信托项目出现逾期。三项目累计融资规模26亿元国通信托成立于2010年,控股股东为武汉金控,总部设在武汉,在北上广深等16个大中城市设立团队,业务范围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主要从事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等业务。截至2021年底,国通信托资产共计1807亿元,其中分布在房地产的资产有350亿元,占比19.38%。据投资人提供的资料显示,前述三只违约的信托产品分别为“国通信托东兴603号福建国泰二期特定资产收益权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国通信托东兴883号西安上林西苑C3二期项目特定资产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聚合锦51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上述信托产品底层资产情况如下:东兴603号:预期总规模10亿元,资金用于福建五环实业有限公司所负责开发的永泰项目中的地块三、地块七-三项目的开发建设。东兴883号:总规模6.7亿元,资金用于阳光城集团陕西实业有限公司持有的“阳光城上林西苑C3(二期)项目”的开发建设。信聚合锦51号:总规模9.55亿元,资金用于青岛融创游艇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青岛万达游艇产业园C-2-2地块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蹊跷的销售回款据投资人介绍,东兴883号信托计划,成立于2021年3月-5月,分9期向阳光城陕西实业有限公司支付6.19万元,其所购买的产品于今年10月到期。但自今年2季度以来,国通信托停止支付利息。早前,曾有投资人向湖北银保监局举报国通信托东兴883号信托计划存在售前刻意隐瞒项目错位抵押事实,虚设标的项目,虚列还款来源等。投资人表示,2022年1月18日,信托经理表示项目住宅部分已全部去化,“标的项目主要住宅部分已全部销售完,为什么信托项目几乎没有收到任何收益?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销售收入去了哪里?”。投资人认为,标的项目只是一个壳,信托的主要还款来源不是标的项目的销售回款,销售回款几乎被融资人阳光城挪用。湖北银保监局在今年9月15日回复称,截至2022年6月末,标的项目住宅部分已全部去化,但底商和车位尚未销售,累计销售比例为94.75%,证据不足以认定投资人反映的情况。10月27日,国通信托在月度沟通会上对投资人表示,上林西苑项目住宅已去化完成,销售回款资金根据当地的销售资金监管要求,全部留存在政府监管账户无法自由支取,只能用于申请支付项目工程款。据悉,留存在政府监管账户的资金为1.2亿元左右。信托计划的投资指南显示,东兴883号的第一还款来源是阳光城上林西苑C3(二期)剩余货值的销售收入。按照精装住宅均价1.9万元/平米,商业3.5万元/平米售价估算,可产生10.59亿元销售收入,剩余货值10.2亿元,可近两倍覆盖融资本息金额。第二还款来源是阳光城的资金调配;第三还款来源为抵押物处置变现,抵押物位于西安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中心区域,目前该地块尚未开发。上林西苑C3(二期)开发的项目名为“蔷薇溪谷”。11月15日,该楼盘销售人员表示,住宅销售均价约1.65万元-1.7万元/平米,商业均价为2.5万/平米,住宅项目仅剩几十套房子在售,商业部分已经售罄,部分车库仍在出售。国通信托在东兴883号的尽调报告中表示,“即便项目销售均价和去化面积降至75%和80%时,现金流仍能基本覆盖信托计划的本金,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强,还款能力有保障”。截至2020年12月,上林西苑C3项目未售高层面积39433平米,商业2375平米,车库636个,已售未回款0.73亿元,累计剩余货值10.2亿元。按照蔷薇溪谷的目前售价推算,该项目高层项目回款预计6.6亿元,商业部分回款0.59亿元,不含车库和此前已售未回款部分,仅高层和商业部分销售回款已达7.2亿元左右,现金流依然能够覆盖信托计划的本金,为何东兴883号仍然逾期?超20只信托产品展期国通信托在房地产踩的雷不止上述三家。近日,据媒体报道,国通信托另外两个产品“东兴909号”及“东兴653号”出现无法正常兑付情况,截至今年9月底,累计存续规模约8.25亿元。两个项目投向房企旗下项目。投资者提供的一份名为“延期项目沟通会”的名单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国通信托已经出现24家信托产品违约情况,所涉地产项目既有恒大、融创、奥园、阳光城等全国性房企,也有地方房企。踩雷国通信托的不止个人投资者,还有上市公司。据悉,杭州零售百货企业杭州解百踩雷国通信托两个信托计划。2021年7月和8月,杭州解百分别认购了“东兴890号融创1890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第六期B类、东兴870号信托产品,投资金额均为5000万元,期限12个月,两支信托产品均投向地产项目。不过,今年两支信托产品先后违约。7月,杭州解百表示东兴890信托5000万元本金已收回,但收益较预期减少25.34%。目前尚有东兴870信托产品未兑付,余额4930.6万元。该信托计划到期日调整至2023年9月2日。在房企不断债务违约的背景下,信托产品违约事件频发。2019年-2021年,国通信托在房地产的资产分别为460.4亿元、340.3亿元、350.2亿元,占总信托资产的比例分别为22.26%、19.21%、19.38%。尽管国通信托的房地产业务规模、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但产品违约造成的兑付压力仍然很大。近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出台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通知》指出,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对于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在保证债权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基于商业性原则自主协商,积极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促进项目完工交付。上述政策可短期缓解房企偿债压力,减轻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压力。但效果最终如何,还需时间来检验。...
在企业财会科目中,“其他应收款”科目是上市公司遭遇资金占用的“重灾区”。然而近期新曝光的一则案例,“其他应收款”这一与主业关联较低的科目,竟然能影响当期半数以上的主营业务利润。11月19日,上市仅一年多的环保行业公司卓锦股份(688701.SH)公告,公司收到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出具的《警示函》,因公司存在项目少计成本的现象,其导致公司2021年业绩大幅下修。警示函虽已下发,围绕卓锦股份财务违规操作的靴子或尚未完全落下。一位审计行业人士向记者提出了他的质疑:“修正数据前后的会计科目,在会计性质上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支付给客户的,一个是支付给供应商的,正常情况下是绝不可能搞错的。包括公司对错计成本的原因也未能进行明确的解释”。离奇的更正据警示函内容,浙江证监局在现场勘查中发现公司存在项目少计成本的现象,其导致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一季度报告及2022年半年报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浙江证监会据此判断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卓未龙、董秘胡虞、财务总监姚群英存在主要责任,并则成公司推动相关整改工作。此前,卓锦股份披露了涵盖三个报告期的财务更新数据。其中2021财年更新后数据导致当年公司归属母公司净利较原值下降2286万,至1717万,降幅达到57%。对于如此巨大变动,公司却解释称,在 2021 年度开展的个别土壤修复业务过程中,公司在与终端协同处置单位的处置费用结算中存在少记经营成本的会计差错。记者翻阅更正信息发现,从报表修订情况来看,此次更正主要围绕两个会计科目之间的结转:公司2021年“其他应收账”在更正后下修2937万元,同年公司总成本增加2796万元,信用减值损失增加908万元——即原本应记在营业成本中的项目,被记成了其他应收款。而进一步通过公司披露的相关信息和对比则发现,公司其他应收账中大部分为押金保证金,而据环境工程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该部分款项往往指代履约保证金,主要是向下游客户支付的,一般会出现在公司与强势下游的业务往来中。“一般这部分保证金是供应商向下游客户支付,用处是保障供应按时交付。”该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上游供应延时交付的情况下,下游客户可能会遭到拖累面临一些违约的情况,所以强势的客户会要求上游支付履约保证金,转移不属于自身的延时责任。”更离奇的是,先期被记作向客户支付的履约保证金的科目,最终在更正后,竟然变成了向供应商支付的成本。一位审计人士告诉记者:“履约保证金一般是根据合同约定的保证金比例向客户支付的,成本款一般是向供应商支付的,款项性质与保证金存在天壤之别。卓锦股份把2021年实际性质为处置费用的成本款项以保证金的名义计入了其他应收款,明显是存在问题的。”另一位审计人士也告诉记者:“按照一般会计原则,其他应收账作为主营业务之外的科目,其一般只会通过坏账计提转结的方式影响公司当期业绩。如果是客户无力偿还,应计入坏账而不是营业成本,如果是自己未能履约也不太可能忘记结转。”上市当年变脸背后的隐忧卓锦股份主营综合环保治理服务与环保产品销售服务等,主业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废气固废处理处置、水体修复等。公司早前在美股上市,曾用“卓锦环境”作为公司简称,直至2018年退市,并在2020年开始接收海通证券辅导,并筹备科创板上市工作,2021年9月正式登陆科创板。2018年以来,受困于宏观经济环境,融资平台融资能力受限,环保企业光景自2019年以来每况愈下,企业账期账龄普遍拉长,坏账垫资的情况不断增加。卓锦股份也未能幸免于行业基本面的衰弱。IPO前的财务数据显示,卓锦股份2017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6亿、2.10亿、2.91亿、3.40亿;归属母公司净利分别为4674万元、5623万元、4029万元和3255万元。参照更正后的数据,公司2021年总收入升至4.1亿元,较2017年提升162%,2021年利润1717万,反较2017年缩水48%,销售毛利从2018年最高的49%下降到2021年的34.22%,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异常严峻。不过,剔除宏观层面收入利润外,记者发现,卓锦股份IPO前后“变脸”的不止是利润,还包括“履约保证金”的使用。卓锦股份招股书显示,公司2018年至2020年其他应收款分别为839.8万、761.3万和1186万,数量相当有限。但至2021年年,公司其他应收款科目增至更正后2204万(更正前为5142万),同比增长近一倍。但公司收入又没有如此明显的增速。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履约保证金一般以合同金额为基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收取。在收入未有翻倍增长的前提下,履约保证金余额的数量一般也不会猛增。记者就公司更正财务数据,包括履约保证金使用的问题向卓锦股份发出采访要求,但截至发稿前未收到回复。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七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财经贝EHZ后续价格将远远不止私募认购价格的百倍!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地址:https://h.cjz.vip/cn/register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震惊资本圈的隋田力“专网通信”大案,逐步进入“揭盖子”及追责的阶段。(更多案情回顾,请看本报此前的系列报道《百亿暴雷案》)11月22日,合众思壮披露《关于收到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的公告》,公司涉嫌违法的事实就包括:将与隋田力共同投资的联营企业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网通信业务运营平台,与隋田力指定企业开展自循环业务。监管部门认定,专网通信业务对合众思壮而言没有业务实质,但合众思壮却将其披露为通导一体化业务,以虚增收入和利润。几天前的11月19日,*ST泽达(泽达易盛)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监管部门调查发现,公司通过与杭州天翼、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等开展虚假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和虚增利润。另据披露,隋田力通过代持的方式合计持有*ST泽达13.96%的股权。“两份告知书,都点名了隋田力,都认定了业务性质是虚假业务,这表明对‘专网通信案’的调查已经有了初步结论。”有接受采访的律师对记者表示。2021年5月,上海电气突发一则83亿元应收账款爆雷公告,随后,一个以“专网通信业务”为幌子的隐蔽融资贸易网络浮出水面,已知涉案的上市公司超过15家,累计交易金额预计超过千亿元。随着调查的深入推进,近期,又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被监管部门立案的公告。据统计,从去年7月以来,因涉及专网通信业务被立案调查的上市公司已有12家。虚假业务“自循环”据合众思壮披露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监管部门在调查后发现,合众思壮将与隋田力共同投资的联营企业北斗导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导航)作为专网通信业务运营平台,以开展专网通信业务为名,与隋田力实际控制的江苏星地通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对接上下游合同签订、原材料采购、组织生产、货物验收交付等事宜,与隋田力指定企业开展自循环业务。据调查,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合众思壮以为北斗导航及其子公司南京元博中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加工服务为名,加入专网通信业务链条,但实际却不承担加工角色,不提供任何有附加值的技术,而是作为出资方,以垫资方式提供资金,以可组织的资金规模确定订单量,利润空间提前确定且基本恒定。调查显示,专网通信业务对合众思壮而言没有业务实质,但合众思壮却将其披露为通导一体化业务,以虚增2017至2020年收入金额93853万元,虚增成本金额51173万元,虚增利润总额42680万元。泽达易盛(即*ST泽达)的情况与之类似。监管部门调查发现,泽达易盛通过公司或全资子公司浙江金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泽达兴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等方式,2016年-2019年累计虚增营业收入3.42亿元,虚增利润1.87亿元。隐瞒重要事实、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实现上市后,*ST泽达并未收手。监管部门调查发现,上市后,泽达易盛及其全资子公司浙江金淳、杭州畅鸿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导致其披露的《2020年年度报告》中营业收入、利润部分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1.52亿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营业收入的59.51%,虚增利润8247万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的88.97%。2021年度,泽达易盛及其全资子公司杭州畅鸿签订虚假合同、开展虚假业务,虚增营业收入7104万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营业收入的21.59%,虚增利润2666万元,占当期报告记载的利润总额的56.23%。据调查,*ST泽达或其子公司虚假交易的对象,就包括新一代专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这是隋田力推动“专网通信业务”的一个核心平台。锁定关键人物隋田力*ST泽达与隋田力的关系,还不仅仅限于虚假业务的勾兑,隋田力还是*ST泽达的主要股东之一。*ST泽达披露的《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显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隋田力通过梅生持有泽达易盛600万股,通过杨鑫持有270万股,合计持有870万股,持股比例13.96%。泽达易盛未按规定如实披露上述股权代持情况。合众思壮的公告则进一步披露,郭信平作为公司时任董事长、总经理,全面管理合众思壮事务,在2017年至2020年年度报告中均签字确认保证年报真实、准确、完整。合众思壮雷达相关及专网通信业务均由郭信平决定引入,其从一开始便知悉前述业务缺乏业务实质及票据贴现费用跨期确认事项,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发生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对合众思壮时任董秘责任的认定,也直接关联到隋田力。据披露,闫文作为时任董事会秘书,主管信息披露工作,从化解风险角度参与了专网通信业务催收回款工作,知悉专网通信业务交货、回款都是通过隋田力进行。闫文签字保证2019年至2020年年度报告真实、准确、完整。“在专网通信业务中,隋田力设立了大量关联公司,各种业务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但从目前披露的两份处罚告知书来看,在锁定了隋田力这个关键人物后,事实已基本清晰。”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律师表示。2021年8月,隋田力实际控制的海高通信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多种渠道,无法与公司实际控制人之一隋田力取得联系。据了解,公司实际控制人隋田力目前涉及案件,正在被公安机关侦查之中。目前,尚无进一步的信息。截图来自海高通信公告涉案公司先后遭调查近一个月以来,又有多家涉事上市公司宣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1月11日,瑞斯康达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11月9日,国瑞科技、ST中利也同时发布公告,两家公司同样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证监会立案,监管部门的相关表述与瑞斯康达基本一致。而这两家公司同样是此前“专网通信案”涉事企业。稍早前的10月28日,康隆达及公司董事长张间芳也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回顾来看,在去年7月上海电气被立案调查之后,ST宏达今年1月接到了中国证监会的立案告知书,事由也是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据11月10日披露的最新进展,ST宏达称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公司尚未收到证监会就上述立案调查事项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据记者梳理,涉“专网通信案”的企业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过程有先有后,时间跨度较长。值得一提的是,相关上市公司也注意到了最近一系列的监管动态,并已“默认”相关立案调查事项与“专网通信案”相关。瑞斯康达11月11日在互动平台上称,近期包括公司在内涉及“专网通信业务”的多家上市公司,陆续披露了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的公告。目前证监会对公司正处于立案调查阶段,尚无具体的结论性意见或结论,公司也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工作,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康隆达日前也表示,“通过查阅其他涉及专网通讯业务的上市公司公告,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公司被证监会立案的情况,公司判断此次立案应与公司控股孙公司北京易恒网际前期的专网通讯业务相关。”据查,“专网通信案”始发于2021年年中,涉案上市公司多数已在当年年报中对该项业务进行了减值计提。根据瑞斯康达的最新表态,公司“专网通信业务”已于2021年起全面停止,之前所涉及的相关业务导致的风险敞口也已经全部释放和披露,公司不会因此再产生新的经营性风险。康隆达也称“公司专网通讯业务相关的商誉、存货、应收账款均已全额计提减值”。除了基础性的央行数字法币外,全球数字币未来与方向是能创造和提供正能量价值的真正价值币,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空气币!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价值型基础设施!价值型智能链!财经贝EHZ,七年老牌独角兽,权威财经门户/主流门户/价值平台!价值型综合体!财经贝EHZ,价值型驱动!数年时间持续性做出贡献,推动创新、科技、创业投资、价值型财经、价值型项目/应用等等的进步和发展,取得成果!财经贝EHZ,真正的价值币,正能量,价值型驱动,符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社会与人民的价值观,也是他们所稀缺的;财经贝EHZ带去的都是对他们有利/有益的价值,是正面的促进作用,财经贝EHZ可以顺利扩展到全球绝大部分国家,市场非常广阔,财经贝EHZ未来的价值非常大!财经贝EHZ后续价格将远远不止私募认购价格的百倍!中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hz.pdf英文版–财经贝EHZ白皮书(详细介绍):https://www.cjz.vip/uploads/enehz.pdf财经贝EHZ私募认购地址:https://h.cjz.vip/cn/register财经贝EHZ客服:QQ:369997928 Telegram:@ehzvip邮箱:ehz@cjz.vip...
近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注销武汉巴登城投资有限公司未使用土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称,无偿收回武汉巴登城投资有限公司“恒大科技旅游城”项目11宗未使用土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告显示,11宗地中有9宗地为住宅用地,2宗商服用地及1宗商服住宅用地,总面积约134.5万平方米。据了解,武汉巴登城投资有限公司为恒大童世界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武汉恒大科技旅游城是恒大旅游在湖北的首个项目,由恒大2017年于嘉凯城手中以56亿元购得。公开资料显示,恒大拟投资500亿元建设武汉恒大科技旅游城项目,计划打造温泉小镇、科技小镇、运动公园和儿童公园等文化旅游业态。去年年中恒大出现资金问题以来,该项目出现停工。武汉恒大科技旅游城官方公众号今年来四次发布“延期交楼告知函”,理由是疫情影响及恒大集团资金问题。自出现流动性危机导致旗下部分项目停滞以来,恒大集团多宗地块已被政府收回,包括近日被深圳收回并重新挂牌出让的“恒大深圳总部”T208-0054地块,海南澄迈恒大悦珑湾的“保交楼”任务则与澄迈县3宗低价出让的地块捆绑在一起。恒大地产发布公告称,定于11月24日至11月25日召开“20恒大02”2022年第二次债券持有人会议,拟将该债券回售部分债券的兑付日调整为:“若投资者第2年末行使回售选择权,则其回售部分债券的兑付日为2023年5月26日(如遇非交易日,则顺延至其后的第1个交易日,顺延期间兑付款项不另计利息)。”这是“20恒大02”再次展期。在该债券2022年第一次债券持有人会议中,恒大将上述日期调整为2022年11月26日。“20恒大02”于2020年5月26日完成发行,发行规模40亿元,票面利率5.9%,债券期限为3年,附第2年末发行人票面利率选择权及投资者回售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