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中期以来,A股白马股涨势如虹,除少数龙头股外,绝大多数个股跑输了大盘。在这种极端的“一九行情”面前,利用股指期货等传统工具进行量化对冲的策略有失效迹象。部分业绩领先的私募更倾向于使用匹配度更高、定制度更强的场外个股期权进行对冲。 以低风险著称的市场中性和套利策略在今年出现大面积亏损。据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403只成立时间满足6个月,并且有业绩记录的相对价值策略对冲基金产品纳入统计排名,其中负收益产品多达210只,占比达52.11%。部分产品亏损幅度超过20%。 量化对冲策略构建的目的是降低风险,以期在任何市场环境下都获取正收益。比如,市场中性策略就是在建立做多组合的同时放空指数,使得大盘涨跌的风险被完全规避,从而投资组合的整体表现与市场的涨跌无关。 但今年以来的“一九”行情,使得指数与个股的相关性大幅降低,由于国内私募基金通常仅使用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对冲效果大打折扣。从历史统计看,2015年和2016年,80%-90%的股票跑赢沪深300;2012年、2014年和2017年少部分股票跑赢沪深300,但是2017年呈现峰度高、偏度大、极端的特点,只有不到10%的股票跑赢沪深300。今年以来,大盘强势横盘甚至微幅上涨,个股却跌跌不休,在这种局面下,放空大盘就难以对冲个股组合下跌的风险。 原本希望通过股指期货对冲来控制回撤的部分私募人士被“虐哭”。比如,深圳某选股型知名私募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买了汽车、家电、房地产等牛股,业绩本应非常出众,但因为使用了股指期货进行对冲,投资成果被对冲成本吃掉了“相当大一块”,投资业绩也就变得不那么光彩夺目了。更有私募基金经理因为一面构建了一篮子成长型股票,一面放空沪深300股指期货,今年以来两面“挨耳光”。 由于对冲策略失灵,部分私募人士转向使用场外个股期权进行对冲。一位管理规模约30亿元的私募人士表示,公司已经通过个股期权进行净值回撤控制,由于个股期权与公司持有个股的匹配度更高、成本可控,公司更愿意使用个股期权而非股指期货进行对冲。个股期权是境外比较成熟的金融产品,比如当私募基金经理注意到近期市场震荡剧烈,担忧所持个股股价下行,就可以买入看跌个股期权,通过支付少量权利金的方式提前锁定个股下跌风险。 由于我国交易所市场尚未推出个股期权,私募使用的个股期权来自券商柜台市场,目前国信证券、平安证券和中信证券等券商均已经开通场外个股期权业务。券商的场外期权业务发展迅猛,证券业协会5月份的场外证券业务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券商期权业务新增779笔,期权业务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为2783亿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第三方支付似乎早已成为市场热词,当广大人民群众都知其然的时候,这里想从银行端的视角来梳理梳理支付、结算、清算三姐妹的关系,在屏蔽相关细节、抛弃学院派的严谨的同时,试图用推测来还原我们在摇一摇、扫一扫背后大概的故事。故事不够推理来凑的同时,有跑偏的地方,也请不吝指出。 上篇:支付究竟是啥? 近年来,风声水起的第三方支付早已通过各种优惠支付场景从旧时王谢的堂前燕,走入了菜场阿姨、的士大叔的百姓家,小作坊大弄堂,冷不丁就会贴有支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签,来拥抱几乎没啥习惯再携带现金的80、90、00后们。支付似乎是大家生活中绕不开的一个专业词汇了,然而,除了特定场景下的扫一扫动作,你真的了解支付么? 让我们仅仅用逻辑来顺个藤,摸个瓜,推理下支付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容易想到的,当然是资金的变动咯。最简单的场景,小明在全家买了个饭团饱腹,简单起见,假设花了5米银子,用的呢,是马叔叔的支付宝。假设饭团立马顺利进了小明的肚子(先不考虑退货退款流程),那显然这钱呢,是从小明的银行账户,跑到了全家的账户。 作为交易的最终状态,这么说是没错,如果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呢,这么着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小明没有现金,全家怎么做到收款呢,总不见得小明打个白条,让全家上银行提款吧,小明同意写,商家也不认呀~于是乎,我们有了下图无现金情况下更为熟知的版本~ 小明刷了卡/扫码支付,全家据此打印收据,小明确认后走人。对小明来说,这图似乎圆满了。但是,从资金角度,无论是储值卡、银行卡、还是扫码支付,支付的端到端过程,才刚刚开始,即便单以支付论,也缺少了全家端的完整支付链。所以有了下图: 铺垫了这么久,支付还是支付,对小明来说,还真就是摇一摇、扫一扫、刷一刷,并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提醒感知到扣款的过程。对商户来说,也就是看到收据打印出来,确认资金到账的过程。冰山之下需要说的,还真不关支付什么事,而是所谓幕后的清算和结算。 中篇:结算究竟是啥? 结算是与支付联系更为紧密的环节,从人行有个专门的支付结算司就可见一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化,支付和结算的概念似乎有所剥离,支付更为大众所熟知,或许不够严谨,简单理解,结算可以看作是以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为主体视角,与公司、个人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发生的专业化的后台结算行为。 以前述小明同学为例,在付款时,在他看来是支付,在他的开卡行来看是与小明之间发生的结算行为。对于全家来说,同理,收款行为从他们结算账户开户行的角度来看是明确的结算行为。而中间环节,还可能存在小明的开卡行、全家的开卡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开户行、银联在各行对开账户的结算行为,为简化图例,将上述例子拆分成多种场景。 场景1:小明通过万通卡付款,假设万通卡的结算账户开在工商银行ICBC,全家的结算账户开立在中行。 则有下图(简便起见,假设这里没有资金到账的时间差):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万通卡的发卡机构,他家的备付金账户与他自有的结算账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存有的金额是千千万万客户用真金白银换得的储值卡余额,而非他的自有资金,是要分账户核算的。 道理类似于我们在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托管账户,跟证券公司的自营盘是要严格分开的,否则就老鼠仓了。另外,实际跨行转账方式有很多种,因交易金额、时效性条件的不同,分录也会有所不同,这里为方便理解,仅用最简单的示意性分录,下述场景同理。 场景2:小明通过招行信用卡刷卡支付,全家的结算账户依然在中行。 则有下图: 作为集万千银行宠爱于一身的银联,自出身起就自带联通各银行的平台化使命,鉴于银联既认识招行,又跟中行很熟,他通过自身在这两家行的账户,就完成了对小明和全家看来的到账工作。 至于说会不会出现因为招行业务发展太好,导致最后银联清算款项在招行账上大肆增加,而在中行账上不断减少,乃至透支呢?实际情况是上图还少了最终大BOSS人行支付系统,剧透一下清算部分的内容,大致情况是银联通过人行支付系统在招行和中行间完成资金调拨,从而只要根据业务情况总体把控好头寸,是不会出现一边倒的余额的。 场景3:小明通过支付宝将默认的付款账户设为招行信用卡,全家的结算账户仍为中行。 则有下图: 是否感觉跟场景2的图例非常类似?近几年在人行监管政策不断逐步放开的大背景下,随着支付宝、财富通等依托强大的电商、社交平台优势和资金沉淀,成为了商业银行眼中的香馍馍,促成了如图以支付宝为例的多银行快捷结算通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式的绕开了银联,而跨行间的账户管理,则可完全借势于人行的跨行支付体系。 而与银联不同的是,在电商业务背景下,在收到客户打款与商户收款存在合理的确认时间差的情况下,巨大资金沉淀产生的价值几乎是商业模式式的标杆性胜利。而在银行们拥抱支付宝们的同时,在银行对账单里,却看不到大数据时代最需要知晓的客户购买内容,是否下一个被修了栈道的是当下大而不倒的银行们? 无论是如上哪个场景,看到的都是在市场化竞争时代叠加互联网影响下,银行支付结算垄断地位的不断降低,商业的本质没变,但完成的工具和设计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幕后与台前,思考和行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重要过。 下篇:清算究竟是啥? 说到清算,应该算是三姐妹中,离市场最远,而离银行的基础设施最近的一个。说白了,就是一系列的脏活累活打包干,来确保最终客户端的支付结果的正确性。 银行作为资金的中介,最大的资产在于信用,最大的责任在于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性,最大的文化在于面对真金白银时的严谨态度。放在清算环节,那就是一系列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能够应对各类异常情况,有条不紊的处理。所以在支付、结算端看来结果是金额变动的正确,在清算端是一系列的结算前、结算中、结算后处理及监控。只有说到清算,才会需要理解支付系统的基础设施的关键维度。抛开学院派的严谨,大致可以做如下画风清奇的理解: 其中清算系统及网络是清算星球,清算参与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清算标准语言是清算星球的官方语言,清算主要功能是清算政府的职能架构,幕后大BOSS是各国金融体系的大命脉-政府和央行。 先来看看清算系统及网络,抛开人行支付体系本身的层级和清结算关系,以全球化视角来看,支付清算系统的朋友圈大概是下图这样的: 这里有意忽略了支付系统之间的架构层级关系,各大大小小的金融机构,可以看作是分布在网络中的一个个土著居民。居民的账户之间要通信,总能通过常识来寻找最短的清算路径。如果是两家行都在中国且用的是人民币,则不会逃出大额支付、小额支付、超级网银的范畴。如果一家欧洲行和一家中国行在没有互相账户关系的情况下,则有可能在清算路径上既跨越某个欧洲的清算系统,踏过SWIFT网络,不远万里找到中国的收款对象。 清算星球是一个关系社会,是否混得如鱼得水取决于土著居民们的朋友圈厚度。有些居民含着金钥匙出身,自有一群寒门投递投名状,有些则凭借着清算政府的支持成为拥有特权的买办阶层。以境内外币支付小政府为例,示意图如下: 如果要办好事,首先要建立在对清算星球法制体系的熟悉和掌握上,这就对应了标准化的清算语言体系,报文规范、结算工作、结算方式,给进入清算星球建立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将清算标准语言用于清算星球的日常运作,就是清算职能的分布,虽然各大清算政府提供差异化的政策规章,宏观上看,还是整一个英雄所见略同,跳不出如来的五指山。 说回到上文结算场景中,银联或者支付宝,其在不同银行的账户,如果需要完成资金的调拨,真实对应的就是清算部分讲了这么长的故事。两家银行间大致要通过报文的发送,回执的接收,N*报文的接收+发送环节(N=报文经历的清算环节,假设A、B、C、D行,A和B是大行互相认识,C结拜了A,D结拜了B,那么C和D之间的转账,可能需要通过C-》A-》B-》D的过程),最终收款行的报文接收,支付处理。银行清算链条间小伙伴们的对账。如有差错和疑问,还要做好撤销、冲正、支付、退汇、查询查复(信息查询与确认)的操作。 鉴于清算涉及到账务处理的正确性,资金头寸的有效管理,从流程角度,往往每个部门职责都需要三个小伙伴,经办、复核和授权职责分离地有效完成。所以小小一个支付,银行扮演了幕后英雄的角色。 清算还是比较复杂的,这里只是浮光掠影地捋了捋大概的脉络,具体等回头有时间,可以慢慢整理一些专题出来专门讲讲。 小结 第三方支付也好,互联网也好,最可怕的在于银行对于信用信息、交易数据的垄断环境已经不复存在,技术某种意义上扮演了颠覆和融合的角色,于是,我们看到了很多原来银行才有的内部信息外化为了客户体验更好的支付宝账单、京东账单,支付的时效性、清算的时效性在市场化环境下,变更越来越清晰透明,客户对于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大佬们建立的互联网银行更是把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推向了某种极致,银行积累几十年的流程和经验或许需要思考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才能在新时代,找到未来发展的新契机。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近日,有消息称,苹果公司正在考虑,允许用户在向原创作者“打赏”时,不用通过苹果应用商店的 “应用内购买” 机制进行。这也就意味着,此前吵的沸沸扬扬的 “苹果30%赞赏抽成” 或许就此被取消。 有猜测称,如果上述消息属实,这或许是苹果在向中国市场及民意低头,并希望与微信等内容平台和各类意见领袖们和解。 自说自话,为强制执行“IAP机制”,苹果做了哪些“博弈”? 其实,对于安卓手机用户来说,苹果的“应用内购买”机制(IAP机制)根本引不起他们任何关注。要不是今年4月腾讯怒删微信打赏功能,恐怕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被苹果引以为豪的IAP机制到底是个什么鬼? 4月19日,腾讯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连发两条通知,iOS版微信公众平台赞赏功能被彻底关闭。随即而来的,便是大众对腾讯此举缘由的各种挖掘与猜测,其中比较公认的也是微信的官方解释就是: 苹果方面认为,根据IAP机制(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户使用非IAP机制进行购买的按钮、外部链接或其他行动号召用语。),iOS版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一笔赞赏都必须抽成30%给苹果。经过长时间交涉,微信终究无法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只得很遗憾的选择关闭iOS版微信赞赏功能。 此处画重点,根据IAP机制,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一笔赞赏苹果都必须抽成30%。而这个IAP机制,是苹果自己定的。 然而,在微信以强硬态度否决这一无理要求之后,苹果方面并未就此罢手,甚至将手伸至了知乎、映客、陌陌、今日头条、微博问答等。并在今年6月更新的《App Store审核指南》中称,如果开发者想在iOS软件提供下述功能(比如用户订阅、游戏内虚拟货币、游戏级别、获取高端会员内容、或者提供完整功能版本等),则开发者必须使用软件内购买,即使用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购买。 此外,苹果方面还强调称,iOS软件可使用App Store的支付渠道购买这一方式让消费者向数字内容的提供者支付“小费”。而相关软件不得采用其他的按钮、外部链接或者其他方式,让消费者使用苹果之外的支付渠道。 苹果此举,让打赏抽成30%正式“合法化”。如果事件仅止于此,或许可以判定,苹果在“打赏抽成”这场博弈中,胜了。 有多位学界专家表示,如此强制抽成,苹果难免落入滥用其在IOS操作系统的市场支配地位的嫌疑。 虽获小胜,但苹果或许已彻底失了民心 打赏30%抽成,对于苹果、众内容平台及相关用户来说,意味着什么? 随着大众对优质内容需求的提高,“内容付费”也随之成为近几年来,行业内提及率较高的一个词语。 2016年,微信、映客、今日头条等内容平台开始试水,纷纷上线“打赏”功能,以提醒和激励用户对喜爱的优质内容进行“打赏、赞赏、给小费”等方式,自主决定付费金额。而随着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渐被认可,“打赏”也随之成为了众内容从业者的“经济来源”之一,甚至是主要经济来源。当然,由此而来的竞争也是可以想见的,只是当时内容付费模式还未真正成行,竞争也就相对比较平和。 本来,内容付费好似正在慢慢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水到渠成。但苹果突然要求打赏抽成,腾讯突然关闭IOS版微信公众号打赏功能,让本来就已暗涛汹涌的内容付费之争瞬间上升至白热化的状态。 30%的抽成是什么概念? 据调查,目前国内网络主播及内容大V的平均月收入已过万,高者可轻松过百万。而这一群体人数及由此而来的总收入有多少,就不需镁客君在此多做赘述了。一旦苹果抽成美梦成真,其所获得的,绝对不只是“小钱”那么简单了。此外,苹果公司也低估了中国人自古以来“护犊子”的美德,自家人被外来者欺负,民众怎会答应。 周周转转,苹果为何在“打赏抽成”上固执不已 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此时此刻,这句话是镁客君最想对苹果说的。 按理论来说,苹果在腾讯那栽了一个大跟头之后,就应暂缓行动,稍稍收起贪婪之心。但苹果不是这样的,不仅将手伸得更长,甚至进程也有所加快。对此现象,唯一比较圆满的解释就是,苹果缺钱,缺中国市场上的钱。 2017年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数据显示,华为市场占有率为20%,增长4%;Oppo占有率为18.3%,同比增长3%;Vivo占有率为14.1%,同比增长1%,而苹果的占有率为9.2%,同比下降了3.5%。 据苹果财报显示,其今年二季度在中国区的收入为107亿美元,同比大跌14%,中国成为其收益持续下滑的全球唯一市场,而且是连续第五个财季营收下滑了。 众所周知的,对于苹果来说,其用户支撑及收益来源可分为两大部分: 一、软硬件结合的产品差异化价值,包括极具竞争力、品牌优势的手机产品和囊括大数量APP的App Store。 二、以产品为基础的溢价能力,包括品牌价值和App Store分成收入等。 在“一”不尽如人愿甚至有不保迹象的情况下,“二”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苹果急需抓住的救命稻草。当然,苹果还是有“战略”意识的,它选择从有庞大中国用户基础的微信下手,以求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目的。只是,它失败了。 苹果做出改变,或许并不出于自愿 其实,即便是在与中国众互联网公司博弈未果且看到品牌渐失民心之后,苹果或许都没有打算就此认输。但据一家互联网公司高管爆料,有公司就苹果强制收税事件对其进行了举报,中国监管部门正在约谈苹果公司。可以猜测,这是逼苹果低头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苹果尚未对爆料消息做出回应,《App Store审核指南》也未有所更新。但有消息称,为扭转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不利局面,其将在中国设立一个新职位——大中华区执行总经理。更有消息指出,该职位将由中国沈阳人葛越担任,可直接向首席执行官库克和首席运营官Jeff Williams汇报工作。而这,可能是苹果意识到其正在逐渐脱离中国市场,为重拾“民心”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 总结 从客观层面说,苹果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一直较受认可。只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本土同类产品的增多,且这些产品较符合中国用户需求,而苹果一直未就中国用户需求做出比较大的调整,其产品的市场份额才有所下降。 但可以看到,近段时间苹果已经开始重视起它太过“高傲”的问题,不论是还未有“官方认证”的取消赞赏抽成、设立大中华区执行总经理等举措,还是在中国设立研究中心、数据中心等,都可以看到苹果正在慢慢走近中国用户。不过,究竟它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接上中国的地气,还得拿实际行动来证明。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7月21日,据财新网报道,上海奇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简称奇成)一只规模为8000万美元、投资于乐视可转债的私募基金,第一期7500万美元已于7月7日到期,但乐视方面至今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赎回可转债,已经构成违约。第二期500万美元将于8月17日到期。 乐视方面回应提出了两个可替代性解决方案,一是延期一年赎回,或者在一年内分期赎回,二是转股进入乐视汽车、乐视云、乐视互娱等非上市公司板块。 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这只私募基金为“上海奇成悦名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奇成悦名”),成立于2015年5月21日,投资于乐视海外公司LeViewMobileLtd.发行的可转换优先股债券,期限为2年+1年,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和贾跃亭个人对该笔投资提供担保。 (图片来自天眼查) 乐视今年持续走下坡路令业内人士唏嘘不已。7月3日有媒体称,招商银行上海川北支行申请资产保全乐视抵押物,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为符合法律规定。裁定冻结乐风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乐视移动智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和贾跃亭、甘薇名下银行存款共计人民币12.37亿元,或查封、扣押其他等值财产。7月6日,乐视网原控制人贾跃亭辞去了乐视网董事长等全部职务,在美国洛杉矶宣布自己出任乐视汽车全球董事长。就在两天前,乐视网披露了最新股权冻结情况,显示共计44.23%的股份被冻结。至此,贾跃亭个人持有的乐视股份冻结比例达99.06%。 7月17日,乐视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伯豪瑞廷酒店召开。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当日下午,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临时股东大会就闪电结束。值得一提的是,当天,有20家自称乐视移动区域供应商的人员,赶到伯豪瑞廷酒店向乐视要债,称乐视移动总计拖欠他们款项约3330万元。截止昨日(7月20日),仍有部分供应商“驻扎”在乐视大厦,称乐视不还钱他们就不走。 据了解,乐视网2010年8月上市,2012年开始大扩张,2015年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成为创业板第一股。然而好景不长,在控制人贾跃亭2014年宣布巨资开发互联网智能车之后,乐视逐步滑入资金泥潭。 2016年10月,乐视资金问题爆发,引发乐视体系性的财务危机。2017年1月,融创中国(01918.HK)董事长孙宏斌出手,以150.41亿元入股乐视,成为乐视网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入股乐视集团旗下乐视超级电视和乐视影业板块。但从目前看,乐视危机仍然在蔓延,能否挺过去,有待时间考证! 公私募基金 “痛哭” 统计显示,2017年一季度共有21家公募基金公司的39只基金持有乐视网股票。其中中邮基金无论是从基金数量上还是持有股票的市值上都位居首位。中邮旗下7只基金不同程度地持有乐视网的股票,共计4582.83万股。其次是富国基金持有1557.19万股,易方达持有744.25万股。 中邮基金与嘉实基金已将乐视估值下调为22.37元/股,易方达基金将其估值下调至22.0元。估值下调的影响已经体现在基金净值当中。本月7日,中邮基金旗下的多只基金跌幅居前,其中中邮战略新兴产业混合跌3.21%,中邮核心竞争力混合跌2.85%。 此外,有48只私募产品投向了乐视体系的相关标的。具体来看,这些私募的投资品种包括股权、可转债、可转债和股权、联接投资四类,数量分别为24只、9只、2只、13只。资金投向的标的几乎涵盖了乐视的各个生态圈。 经济导报报道称,有私募机构在乐视出事前已做好风控措施。如恒天财富称乐视系列基金不是贾跃亭个人提供的连带保证,而是有乐视大厦作为抵押;钜派投资称旗下的钜澎资产发行的3款投向乐视移动可转债的基金产品,已提前一年拿回了近93%的本金回款,同时保留相当比例的份额收益权,兑付方面的问题不大。 但有些私募风控措施却不足。恒宇天泽发行的名为“盈泰盛世精选乐视移动投资基金”的产品,抵押物仅为非上市公司乐视移动股权,由贾跃亭及乐视控股提供连带保证。如今贾跃亭资产悉数被银行冻结,根本无力赎回。2016年3月乐视和鑫根公司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乐视并购基金,一期规模48亿元,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诺亚财富旗下公司)已认购优先级23亿元。该基金期限为5年,如今才是基金运作的第2年,未来不确定性更令人担忧。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是全球化趋势,国内目前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天,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几年的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划。 通知表示,未来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明确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模型方法、核心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在资源配置方面: (一)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 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对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提供支持。 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项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成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按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和框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开展研究。按规定程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创新基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最新技术成果和资源、服务的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基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三)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先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合作。鼓励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为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国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及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全球化服务平台。 以下是此次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全文: 来自国务院网站 国务院关于印发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7〕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7年7月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战略态势 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60多年的演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大数据驱动知识学习、跨媒体协同处理、人机协同增强智能、群体集成智能、自主智能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重点,受脑科学研究成果启发的类脑智能蓄势待发,芯片化硬件化平台化趋势更加明显,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 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等强化部署,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际竞争形势更加复杂,必须放眼全球,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工智能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口老龄化、资源环境约束等挑战依然严峻,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养老、环境保护、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提高公共服务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人工智能技术可准确感知、预测、预警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运行的重大态势,及时把握群体认知及心理变化,主动决策反应,将显著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带来新挑战。人工智能是影响面广的颠覆性技术,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侵犯个人隐私、挑战国际关系准则等问题,将对政府管理、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加强前瞻预防与约束引导,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基础。国家部署了智能制造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印发实施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从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国际科技论文发表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实现重要突破。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技术世界领先,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初步具备跨越发展的能力,中文信息处理、智能监控、生物特征识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逐步进入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加速积累的技术能力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巨大的应用需求、开放的市场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工智能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创成果,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重大产品与系统、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与接口等方面差距较大;科研机构和企业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圈和产业链,缺乏系统的超前研发布局;人工智能尖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亟待完善。 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必须主动求变应变,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发展、研判大势、主动谋划、把握方向、抢占先机,引领世界人工智能发展新潮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带动国家竞争力整体跃升和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前瞻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科技引领。把握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突出研发部署前瞻性,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全面增强人工智能原始创新能力,加速构筑先发优势,实现高端引领发展。 系统布局。根据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布局,已部署的重大项目与新任务有机衔接,当前急需与长远发展梯次接续,创新能力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环境营造协同发力。 市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坚持应用导向,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把握好政府和市场分工,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安全防范、市场监管、环境营造、伦理法规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开源开放。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遵循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应用、军民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研发和治理,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三)战略目标。 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等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实现重要进展,人工智能模型方法、核心器件、高端设备和基础软件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链,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 ——人工智能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创新应用,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部分领域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政策法规初步建立。 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取得突破,在多领域取得引领性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慧城市、智能农业、国防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 ——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 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形成较为成熟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体系。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占据人工智能科技制高点。 ——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社会治理、国防建设各方面应用的广度深度极大拓展,形成涵盖核心技术、关键系统、支撑平台和智能应用的完备产业链和高端产业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形成一批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 (四)总体部署。 发展人工智能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要按照“构建一个体系、把握双重属性、坚持三位一体、强化四大支撑”进行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壮大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队伍,促进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形成人工智能持续创新能力。 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既要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和应用力度,最大程度发挥人工智能潜力;又要预判人工智能的挑战,协调产业政策、创新政策与社会政策,实现激励发展与合理规制的协调,最大限度防范风险。 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特点和趋势,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互动演进,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以应用示范推动技术和系统优化。在当前大规模推动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面向中长期的研发布局和攻关,实现滚动发展和持续提升,确保理论上走在前面、技术上占领制高点、应用上安全可控。 全面支撑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以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带动国家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程;通过壮大智能产业、培育智能经济,为我国未来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经济繁荣创造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以建设智能社会促进民生福祉改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工智能提升国防实力,保障和维护国家安全。 三、重点任务 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拓展重点领域应用深度广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应用智能化水平。 (一)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从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强化部署,促进开源共享,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确保我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1.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 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以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基础理论瓶颈为重点,超前布局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基础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人工智能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提供强大科学储备。 突破应用基础理论瓶颈。瞄准应用目标明确、有望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基础理论方向,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大数据智能理论重点突破无监督学习、综合深度推理等难点问题,建立数据驱动、以自然语言理解为核心的认知计算模型,形成从大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重点突破低成本低能耗智能感知、复杂场景主动感知、自然环境听觉与言语感知、多媒体自主学习等理论方法,实现超人感知和高动态、高维度、多模式分布式大场景感知。混合增强智能理论重点突破人机协同共融的情境理解与决策学习、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记忆与知识演化等理论,实现学习与思考接近或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理论重点突破群体智能的组织、涌现、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建立可表达、可计算的群智激励算法和模型,形成基于互联网的群体智能理论体系。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重点突破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形成自主智能无人系统创新性理论体系架构。 布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针对可能引发人工智能范式变革的方向,前瞻布局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量子智能计算等跨领域基础理论研究。高级机器学习理论重点突破自适应学习、自主学习等理论方法,实现具备高可解释性、强泛化能力的人工智能。类脑智能计算理论重点突破类脑的信息编码、处理、记忆、学习与推理理论,形成类脑复杂系统及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建立大规模类脑智能计算的新模型和脑启发的认知计算模型。量子智能计算理论重点突破量子加速的机器学习方法,建立高性能计算与量子算法混合模型,形成高效精确自主的量子人工智能系统架构。 开展跨学科探索性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量子科学、心理学、数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引领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展的数学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人工智能法律伦理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支持原创性强、非共识的探索性研究,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勇于攻克人工智能前沿科学难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 专栏1基础理论 1.大数据智能理论。研究数据驱动与知识引导相结合的人工智能新方法、以自然语言理解和图像图形为核心的认知计算理论和方法、综合深度推理与创意人工智能理论与方法、非完全信息下智能决策基础理论与框架、数据驱动的通用人工智能数学模型与理论等。 2.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研究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感知获取、面向真实世界的主动视觉感知及计算、自然声学场景的听知觉感知及计算、自然交互环境的言语感知及计算、面向异步序列的类人感知及计算、面向媒体智能感知的自主学习、城市全维度智能感知推理引擎。 3.混合增强智能理论。研究“人在回路”的混合增强智能、人机智能共生的行为增强与脑机协同、机器直觉推理与因果模型、联想记忆模型与知识演化方法、复杂数据和任务的混合增强智能学习方法、云机器人协同计算方法、真实世界环境下的情境理解及人机群组协同。 4.群体智能理论。研究群体智能结构理论与组织方法、群体智能激励机制与涌现机理、群体智能学习理论与方法、群体智能通用计算范式与模型。 5.自主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理论。研究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感知与交互,面向自主无人系统的协同控制与优化决策,知识驱动的人机物三元协同与互操作等理论。 6.高级机器学习理论。研究统计学习基础理论、不确定性推理与决策、分布式学习与交互、隐私保护学习、小样本学习、深度强化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等学习理论和高效模型。 7.类脑智能计算理论。研究类脑感知、类脑学习、类脑记忆机制与计算融合、类脑复杂系统、类脑控制等理论与方法。 8.量子智能计算理论。探索脑认知的量子模式与内在机制,研究高效的量子智能模型和算法、高性能高比特的量子人工智能处理器、可与外界环境交互信息的实时量子人工智能系统等。 2.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 围绕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部署要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形成开放兼容、稳定成熟的技术体系。 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重点突破知识加工、深度搜索和可视交互核心技术,实现对知识持续增量的自动获取,具备概念识别、实体发现、属性预测、知识演化建模和关系挖掘能力,形成涵盖数十亿实体规模的多源、多学科和多数据类型的跨媒体知识图谱。 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重点突破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实现跨媒体知识表征、分析、挖掘、推理、演化和利用,构建分析推理引擎。 群体智能关键技术。重点突破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化协同、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等技术,建立群智知识表示框架,实现基于群智感知的知识获取和开放动态环境下的群智融合与增强,支撑覆盖全国的千万级规模群体感知、协同与演化。 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重点突破人机协同的感知与执行一体化模型、智能计算前移的新型传感器件、通用混合计算架构等核心技术,构建自主适应环境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人机群组混合增强智能系统及支撑环境。 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重点突破自主无人系统计算架构、复杂动态场景感知与理解、实时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共性技术,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核心技术,支撑无人系统应用和产业发展。 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重点突破虚拟对象智能行为建模技术,提升虚拟现实中智能对象行为的社会性、多样性和交互逼真性,实现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和高效互动。 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重点突破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和具有计算成像功能的类脑视觉传感器技术,研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效能类脑神经网络架构和硬件系统,实现具有多媒体感知信息理解和智能增长、常识推理能力的类脑智能系统。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重点突破自然语言的语法逻辑、字符概念表征和深度语义分析的核心技术,推进人类与机器的有效沟通和自由交互,实现多风格多语言多领域的自然语言智能理解和自动生成。 专栏2关键共性技术 1.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研究知识计算和可视交互引擎,研究创新设计、数字创意和以可视媒体为核心的商业智能等知识服务技术,开展大规模生物数据的知识发现。 2.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研究跨媒体统一表征、关联理解与知识挖掘、知识图谱构建与学习、知识演化与推理、智能描述与生成等技术,开发跨媒体分析推理引擎与验证系统。 3.群体智能关键技术。开展群体智能的主动感知与发现、知识获取与生成、协同与共享、评估与演化、人机整合与增强、自我维持与安全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群智空间的服务体系结构,研究移动群体智能的协同决策与控制技术。 4.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研究混合增强智能核心技术、认知计算框架,新型混合计算架构,人机共驾、在线智能学习技术,平行管理与控制的混合增强智能框架。 5.自主无人系统的智能技术。研究无人机自主控制和汽车、船舶、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技术,无人车间/智能工厂智能技术,高端智能控制技术和自主无人操作系统。研究复杂环境下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定位、导航、识别等机器人及机械手臂自主控制技术。 6.虚拟现实智能建模技术。研究虚拟对象智能行为的数学表达与建模方法,虚拟对象与虚拟环境和用户之间进行自然、持续、深入交互等问题,智能对象建模的技术与方法体系。 7.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研发神经网络处理器以及高能效、可重构类脑计算芯片等,新型感知芯片与系统、智能计算体系结构与系统,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研究适合人工智能的混合计算架构等。 8.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究短文本的计算与分析技术,跨语言文本挖掘技术和面向机器认知智能的语义理解技术,多媒体信息理解的人机对话系统。 3.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 建设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强化对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的基础支撑。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重点建设支持知识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范式的统一计算框架平台,形成促进人工智能软件、硬件和智能云之间相互协同的生态链。群体智能服务平台重点建设基于互联网大规模协作的知识资源管理与开放式共享工具,形成面向产学研用创新环节的群智众创平台和服务环境。混合增强智能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支持大规模训练的异构实时计算引擎和新型计算集群,为复杂智能计算提供服务化、系统化平台和解决方案。自主无人系统支撑平台重点建设面向自主无人系统复杂环境下环境感知、自主协同控制、智能决策等人工智能共性核心技术的支撑系统,形成开放式、模块化、可重构的自主无人系统开发与试验环境。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重点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等,形成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评估的方法、技术、规范和工具集。促进各类通用软件和技术平台的开源开放。各类平台要按照军民深度融合的要求和相关规定,推进军民共享共用。 专栏3基础支撑平台 1.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源软件基础平台、终端与云端协同的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新型多元智能传感器件与集成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硬件的新产品设计平台、未来网络中的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平台等。 2.群体智能服务平台。建立群智众创计算支撑平台、科技众创服务系统、群智软件开发与验证自动化系统、群智软件学习与创新系统、开放环境的群智决策系统、群智共享经济服务系统。 3.混合增强智能支撑平台。建立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中心、大规模超级智能计算支撑环境、在线智能教育平台、“人在回路”驾驶脑、产业发展复杂性分析与风险评估的智能平台、支撑核电安全运营的智能保障平台、人机共驾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 4.自主无人系统支撑平台。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共性核心技术支撑平台,无人机自主控制以及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自动驾驶支撑平台,服务机器人、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支撑平台,智能工厂与智能控制装备技术支撑平台等。 5.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建设面向人工智能的公共数据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云服务平台,建立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试模型及评估模型,研发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安全性测评工具集。 4.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 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通过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汇聚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在若干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和引导国内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互动。 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精准引进。重点引进神经认知、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鼓励采取项目合作、技术咨询等方式柔性引进人工智能人才。统筹利用“千人计划”等现有人才计划,加强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工作。完善企业人力资本成本核算相关政策,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引进人工智能人才。 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学科布局,设立人工智能专业,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尽快在试点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鼓励高校在原有基础上拓宽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内容,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重视人工智能与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等机构合作开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 (二)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 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协同成为主流生产和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重要经济模式,共创分享成为经济生态基本特征,个性化需求与定制成为消费新潮流,生产率大幅提升,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1.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 加快人工智能关键技术转化应用,促进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新兴业态,布局产业链高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智能软硬件。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突破图形处理器等核心硬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壮大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基础软硬件产业。 智能机器人。攻克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智能机器人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以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工业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研制和推广空间机器人、海洋机器人、极地机器人等特种智能机器人。建立智能机器人标准体系和安全规则。 智能运载工具。发展自动驾驶汽车和轨道交通系统,加强车载感知、自动驾驶、车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交通智能感知系统,形成我国自主的自动驾驶平台技术体系和产品总成能力,探索自动驾驶汽车共享模式。发展消费类和商用类无人机、无人船,建立试验鉴定、测试、竞技等专业化服务体系,完善空域、水域管理措施。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高性能软件建模、内容拍摄生成、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集成环境与工具等关键技术,研制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开发引擎等产品,建立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技术、产品、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推动重点行业融合应用。 智能终端。加快智能终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发展新一代智能手机、车载智能终端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和设备,鼓励开发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可穿戴终端产品,拓展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 物联网基础器件。发展支撑新一代物联网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智能传感器件和芯片,攻克射频识别、近距离机器通信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低功耗处理器等关键器件。 2.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在制造、农业、物流、金融、商务、家居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推动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智能化水平。 智能制造。围绕制造强国重大需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研发智能产品及智能互联产品、智能制造使能工具与系统、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推广流程智能制造、离散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远程诊断与运维服务等新型制造模式,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进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智能化。 智能农业。研制农业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农机田间作业自主系统等。建立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建立典型农业大数据智能决策分析系统,开展智能农场、智能化植物工厂、智能牧场、智能渔场、智能果园、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农产品绿色智能供应链等集成应用示范。 智能物流。加强智能化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智能物流装备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系统、智能配货调度体系等。 智能金融。建立金融大数据系统,提升金融多媒体数据处理与理解能力。创新智能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金融新业态。鼓励金融行业应用智能客服、智能监控等技术和装备。建立金融风险智能预警与防控系统。 智能商务。鼓励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支撑企业开展智能商务。鼓励围绕个人需求、企业管理提供定制化商务智能决策服务。 智能家居。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家居建筑系统的融合应用,提升建筑设备及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研发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家庭互联互通协议、接口标准,提升家电、耐用品等家居产品感知和联通能力。支持智能家居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互联共享解决方案。 3.大力发展智能企业。 大规模推动企业智能化升级。支持和引导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物流和营销等核心业务环节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构建新型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营方式,形成制造与服务、金融智能化融合的业态模式,发展个性化定制,扩大智能产品供给。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面向制造企业在线提供关键工业软件和模型库,开展制造能力外包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推广应用智能工厂。加强智能工厂关键技术和体系方法的应用示范,重点推广生产线重构与动态智能调度、生产装备智能物联与云化数据采集、多维人机物协同与互操作等技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工厂大数据系统、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等,实现生产设备网络化、生产数据可视化、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无人化,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智能化水平。 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企业。在无人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优势领域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球领军企业和品牌。在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加快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专利布局,牵头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国内优势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等联合组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构建开源硬件工厂、开源软件平台,形成集聚各类资源的创新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各领域应用。支持各类机构和平台面向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4.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结合各地区基础和优势,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分门别类进行相关产业布局。鼓励地方围绕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创新链,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企业、高端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创新高地。 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在人工智能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组织开展国家人工智能创新试验,探索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人才培育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成果转化、重大产品集成创新和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引领带动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园。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强科技、人才、金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加快培育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集群。 建设国家人工智能众创基地。依托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地区,搭建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化创新平台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人工智能众创空间,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推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创业。 (三)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目标,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形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能化环境,全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简单性、重复性、危险性任务由人工智能完成,个体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形成更多高质量和高舒适度的就业岗位;精准化智能服务更加丰富多样,人们能够最大限度享受高质量服务和便捷生活;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社会运行更加安全高效。 1.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 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迫切民生需求,加快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服务。 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智能医疗。推广应用人工智能治疗新模式新手段,建立快速精准的智能医疗体系。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开发人机协同的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助手,研发柔性可穿戴、生物兼容的生理监测系统,研发人机协同临床智能诊疗方案,实现智能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智能多学科会诊。基于人工智能开展大规模基因组识别、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和新药研发,推进医药监管智能化。加强流行病智能监测和防控。 智能健康和养老。加强群体智能健康管理,突破健康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关键技术,研发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推动健康管理实现从点状监测向连续监测、从短流程管理向长流程管理转变。建设智能养老社区和机构,构建安全便捷的智能化养老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老年人产品智能化和智能产品适老化,开发视听辅助设备、物理辅助设备等智能家居养老设备,拓展老年人活动空间。开发面向老年人的移动社交和服务平台、情感陪护助手,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2.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 围绕行政管理、司法管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智能政务。开发适于政府服务与决策的人工智能平台,研制面向开放环境的决策引擎,在复杂社会问题研判、政策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等重大战略决策方面推广应用。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畅通政府与公众的交互渠道。 智慧法庭。建设集审判、人员、数据应用、司法公开和动态监控于一体的智慧法庭数据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在证据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阅读与分析中的应用,实现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智能化。 智慧城市。构建城市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建筑,推动地下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建设城市大数据平台,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绿地、湿地等重要生态要素的全面感知以及对城市复杂系统运行的深度认知;研发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系统与居民智能家庭系统协同;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智能交通。研究建立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技术体系。研发复杂场景下的多维交通信息综合大数据应用平台,实现智能化交通疏导和综合运行协调指挥,建成覆盖地面、轨道、低空和海上的智能交通监控、管理和服务系统。 智能环保。建立涵盖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智能监控大数据平台体系,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智能环境监测网络和服务平台。研发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物排放智能预测模型方法和预警方案。加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环境保护和突发环境事件智能防控体系建设。 3.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构建公共安全智能化监测预警与控制体系。围绕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反恐等迫切需求,研发集成多种探测传感技术、视频图像信息分析识别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与警用产品,建立智能化监测平台。加强对重点公共区域安防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有条件的社区或城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公共安防区域示范。强化人工智能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围绕食品分类、预警等级、食品安全隐患及评估等,建立智能化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人工智能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围绕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和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 4.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 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增强社会互动、促进可信交流中的作用。加强下一代社交网络研发,加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广应用,促进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协同融合,满足个人感知、分析、判断与决策等实时信息需求,实现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不同场景下的流畅切换。针对改善人际沟通障碍的需求,开发具有情感交互功能、能准确理解人的需求的智能助理产品,实现情感交流和需求满足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风险。 (四)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军民融合。 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人工智能军民融合格局。以军民共享共用为导向部署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军工单位的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军民双向转化,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对指挥决策、军事推演、国防装备等的有力支撑,引导国防领域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转化应用。鼓励优势民口科研力量参与国防领域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推动各类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嵌入国防创新领域。加强军民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的统筹布局和开放共享。 (五)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 大力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和国防建设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动以信息传输为核心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向集融合感知、传输、存储、计算、处理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转变。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研发布局第五代移动通信(5G)系统,完善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低时延、高通量的传输能力。统筹利用大数据基础设施,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人工智能研发和广泛应用提供海量数据支撑。建设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提升超级计算中心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形成支撑多能源协调互补、及时有效接入的新型能源网络,推广智能储能设施、智能用电设施,实现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 专栏4智能化基础设施 1.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布局实时协同人工智能的5G增强技术研发及应用,建设面向空间协同人工智能的高精度导航定位网络,加强智能感知物联网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设施建设,发展支撑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面向无人驾驶的车联网等,研究智能化网络安全架构。加快建设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 2.大数据基础设施。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开放平台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大数据基础信息数据库,支撑开展国家治理大数据应用。整合社会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布局合理、链接畅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3.高效能计算基础设施。继续加强超级计算基础设施、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推进下一代超级计算机研发应用。 (六)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针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整体统筹,明确任务边界和研发重点,形成以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为核心、现有研发布局为支撑的“1+N”人工智能项目群。 “1”是指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聚焦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前瞻布局,包括研究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控制与决策等理论,研究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技术、跨媒体分析推理技术、群体智能关键技术、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与新技术、自主无人控制技术等,开源共享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持续开展人工智能发展的预测和研判,加强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综合影响及对策研究。 “N”是指国家相关规划计划中部署的人工智能研发项目,重点是加强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衔接,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技术突破和产品研发应用。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衔接,在“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支持人工智能软硬件发展。加强与其他“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的相互支撑,加快脑科学与类脑计算、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大数据等研究,为人工智能重大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继续推进高性能计算等重点专项实施,加大对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强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交叉学科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支持。在深海空间站、健康保障等重大项目,以及智慧城市、智能农机装备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部署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示范。其他各类科技计划支持的人工智能相关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应开放共享。 创新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突破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部门、地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实施。明确管理责任,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提高管理效率。 四、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已有资金、基地等存量资源,统筹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发挥好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撬动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支持的新格局。 (一)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 统筹政府和市场多渠道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盘活现有资源,对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提供支持。利用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项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产业创新联盟牵头成立市场化的人工智能发展基金。利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及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积极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实施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 按照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和框架,统筹推进人工智能领域建设若干国际领先的创新基地。引导现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地,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开展研究。按规定程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和产业创新基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最新技术成果和资源、服务的精准对接。充分发挥各类创新基地聚集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的作用,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应用示范。 (三)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与国际人工智能领先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合作。鼓励国内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为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建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国外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建设人工智能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研究中心等,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应用。推动成立人工智能国际组织,共同制定相关国际标准。支持相关行业协会、联盟及服务机构搭建面向人工智能企业的全球化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围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 (一)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 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等。重点围绕自动驾驶、服务机器人等应用基础较好的细分领域,加快研究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法规,为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奠定法律基础。开展人工智能行为科学和伦理等问题研究,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制定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设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危害与收益的评估,构建人工智能复杂场景下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案。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加强机器人异化和安全监管等人工智能重大国际共性问题研究,深化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规、国际规则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政策。 落实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完善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开展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改革试点,支持公众和企业充分挖掘公共数据的商业价值,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研究完善适应人工智能的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三)建立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标准框架体系研究。坚持安全性、可用性、互操作性、可追溯性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基础共性、互联互通、行业应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技术标准。加快推动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等细分应用领域的行业协会和联盟制定相关标准。鼓励人工智能企业参与或主导制定国际标准,以技术标准“走出去”带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在海外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建立人工智能公共专利池,促进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利用与扩散。 (四)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 加强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影响的研究与评估,完善人、技、物、管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预测、研判和跟踪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增强风险意识,重视风险评估和防控,强化前瞻预防和约束引导,近期重点关注对就业的影响,远期重点考虑对社会伦理的影响,确保把人工智能发展规制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实行设计问责和应用监督并重的双层监管结构,实现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等的全流程监管。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切实加强管理,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个人隐私、违背道德伦理等行为的惩戒力度。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动态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评估评价机制,围绕人工智能设计、产品和系统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可解释性、潜在经济影响等问题,开发系统性的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建设跨领域的人工智能测试平台,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评估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的关键性能。 (五)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 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等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大幅提升就业人员专业技能,满足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高技能高质量就业岗位需要。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加强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指导,确保从事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和因人工智能失业的人员顺利转岗。 (六)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 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人工智能的科普与推广,全面提高全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各类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平台等的科普作用,鼓励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搭建开源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鼓励进行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创作。鼓励科学家参与人工智能科普。 六、组织实施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前瞻谋划。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瞄准目标,紧盯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切实抓好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 (一)组织领导。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审议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任务的部署实施。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加强与其他计划任务的衔接协调。成立人工智能规划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具体负责推进规划实施。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人工智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人工智能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推进人工智能智库建设,支持各类智库开展人工智能重大问题研究,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二)保障落实。 加强规划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单位和进度安排,制定年度和阶段性实施计划。建立年度评估、中期评估等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适应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特点,根据任务进展情况、阶段目标完成情况、技术发展新动向等,加强对规划和项目的动态调整。 (三)试点示范。 对人工智能重大任务和重点政策措施,要制定具体方案,开展试点示范。加强对各部门、各地方试点示范的统筹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推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四)舆论引导。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人工智能新进展、新成效,让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成为全社会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性。及时做好舆论引导,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伦理和法律等挑战。 ...
全球首个3D打印柔性心脏近日诞生催热3D打印概念。分析人士认为,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3D打印技术研发热火朝天,在医疗、汽车制造等领域异军突起,有望迎来井喷期。 近日,瑞士科研人员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出全球首个形状、大小以及功能都与真人心脏高度相似的柔性心脏。目前,这种人造心脏仍处于概念性测试阶段,由于材料承受能力有限,它只能持续跳动约3000次,即工作30至45分钟。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尼古拉斯·科尔斯等人表示,这种人造心脏使用柔软硅胶材料,由3D打印和失蜡铸造技术制作而成,它重390克,容积679立方厘米。 新型人造心脏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的硅胶整体,包含一个右心室和一个左心室,有一个额外腔室将两个心室隔开。这个腔室起着类似肌肉的功能,能像泵一样驱动血液进出心脏。 目前常用的人造心脏血泵等装置虽可泵送血液,但其机械部件易给使用者带来不良影响。科尔斯说:“因此,目标是开发一种大小与患者心脏大致相同的人造心脏,尽可能地模仿人体心脏的形态和工作方式。” 科尔斯坦言,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性能仍需大大提高,现在的产品还不能植入人体,但可为人造心脏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来看,3D打印技术已经延伸至医疗、工业、汽车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医疗方面如3D打印指导全国首例“母子拼肝”手术、首例3D打印全肩关节置换术、首例“定制”3D打印颈椎手术、中国首个3D打印人体植入物获批。 据全球知名的研究和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17年3D打印行业的预测报告,预计到2020年,10%的工业运营商将机器人、3D打印技术整合到他们的制造业流程中;在医疗领域,30%的内部医疗植入物和设备将是3D打印的;此外,产品生产时间将因3D打印而减少25%,而且全球75%的制造业务将整合3D打印工具、夹具用于生产成品。 据预测,全球3D打印市场将从2015年的16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134亿美元,2014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达到40亿元左右,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事3D打印生产、服务、工艺等业务的企业接近100家。 虽然我国3D打印产业起步较晚,但拥有全球最大的3D打印潜在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据中国3D打印产业联盟预测,到2018年,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将扩大到200亿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京东和天天快递,突然上演了一出类似淘宝与顺丰的戏码。 商家向媒体爆料称,京东在19日下午突然向平台商户发出《关于平台合作快递调整通知》,因天天快递综合服务质量较差,因此停止了后者服务接口。这意味着,京东上的第三方卖家无法通过京东平台选择用天天快递送货。 7月19日下午,京东公告如下: 尊敬的卖家: 您好,平台为了保障用户体验,持续对平台各合作供应商进行服务质量监督和考核,以提升整体平台物流服务质量。基于考核的结果,7月底平台将对综合服务质量较差,违反平台规则的天天快递进行停用处理。请您尽快在7月25日之前更换合作快递,避免影响发货。 京东表示,为了不断提升京东商城第三方平台的购物体验,京东对于合作的第三方主流快递公司根据配送时效、用户服务满意度、平台协同等方面一直都有严格的评估和打分机制。 在2017年上半年度的综合评比排名中,天天快递很遗憾的在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方面都得分较低,位于所有快递公司中的最后一位,同时我们还发现其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 因此,为了确保用户和商家在使用物流服务当中的体验,京东将从7月31日起,暂停天天快递服务,后续将持续与天天快递保持沟通并希望其能提高服务质量,并会依据其提升方案决定是否重启合作。 天天快递则表示,京东封杀天天理由牵强,京东从未曾监管平台物流服务质量,也从未公布任何考核数据,在此次事件中,也未对天天出示任何数据证据。 同时,天天快递还对此发表声明,称京东单方面通知商户停用天天快递,此前未与天天快递就停用一事进行任何有效沟通,也未给商户选择的余地,“对于京东在此事件中给出的荒谬理由,深表遗憾”。 并表示京东此举“严重侵犯了商户的选择权和天天快递的良好声誉,天天快递强烈谴责京东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同时希望京东反躬自省,还市场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 天天还表示,国家邮政局公布的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数据显示,天天快递在2017年上半年服务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邮政局2016年度快递市场监管报告,其中对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的通报显示,在总体满意度前十的公司中,天天快递快递排名第9。 调查显示,用户对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分度连续8年稳步提升。2016年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4.7分,较2015年提升0.7分。 快递企业总体满意度排名和得分依次为:顺丰速运(84.6分)、邮政EMS(80.0分)、中通快递(76.9分)、圆通速递(74.8分)、申通快递(74.7分)、韵达快递(74.3分)、百世快递(72.3分)、宅急送快运(71.4分)、天天快递(70.8分)和国通快递(65.8分)。其中,中通快递、韵达速递、圆通速递以及百世快递总体满意度提升较为明显。 在快递行业逐渐迎来上市潮流之际,天天快递则被苏宁云商收归旗下。今年1月,苏宁云商公告,公司旗下子公司江苏苏宁物流有限公司将收购估值42.5亿的天天快递全部股份。 此次收购分两次完成,2016年12月30日,苏宁以现金出资人民币29.75亿元收购天天快递70%股份;剩余的30%的股份作价12.75亿元,将在交割完成后12个月内完成。完成后,苏宁合计持有天天快递100% 股权。 当时,苏宁物流还表示,要聚焦用户体验,全面提升物流核心竞争力,力争四个第一:中国零售行业最大的自营物流企业;建设中国最大的仓储物流,仓储面积破千万;打造中国最密集的配送网络,快递服务到村入户;构筑最开放的社会化物流,面向十大行业开放物流云。 据证券时报,苏宁内部人士还曾表示,双方将很快整合在仓储、干线、末端等方面的快递网络资源。苏宁将推进重点网点的直营化,形成自营、加盟有机结合的综合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联商网还指出,分析还认为,交易完成后,天天快递将被快速整合并入菜鸟版图,未来3年或将与苏宁云商、苏宁易购组建新公司上市。2015年8月,阿里以283亿入股苏宁,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苏宁也认购了阿里新发行的股份。 京东回应全文: 为了不断提升京东商城第三方平台的购物体验,京东对于合作的第三方主流快递公司根据配送时效、用户服务满意度、平台协同等方面一直都有严格的评估和打分机制。 在2017年上半年度的综合评比排名中,天天快递很遗憾的在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方面都得分较低,位于所有快递公司中的最后一位,同时我们还发现其存在部分违反平台规则的行为。 为了确保用户和商家在使用物流服务当中的体验,我们将从7月31日起,暂停天天快递服务,后续我们将持续与天天快递保持沟通并希望其能提高服务质量,并会依据其提升方案决定是否重启合作。 为了确保第三方平台商家的正常发货和购物体验,我们将为商家提供其他第三方快递公司的替代解决方案,并给予资源支持。京东希望继续与不断提供优质服务的第三方快递公司保持密切合作,共同为商家和用户提供高水准的服务,感谢大家的关注! 天天快递回应全文: 天天快递关于京东关闭服务接口的声明 7月19日,京东突然向平台商户发出通知,要求商户停用天天快递。现就此事件向公众发出如下声明: 第一,天天快递成立23年来一直把服务质量作为生命线,无论是上游客户还是消费者,递到用户手上的那份责任和使命,是天天快递兄弟们每天铭记于心的。天天快递也是以这样的使命和理念与包括京东在内的各个电商合作。 第二,京东单方面通知商户停用天天快递,此前未与天天快递就停用一事进行任何有效沟通,也未给商户选择的余地。天天快递已服务京东平台超过5年,一直严格遵循电商行业的各项服务规则。国家邮政局公布的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数据显示,天天快递在2017年上半年服务质量呈快速上升趋势。对于京东在此事件中给出的荒谬理由,深表遗憾。 第三,鉴于此事件严重侵犯了商户的选择权和天天快递的良好声誉,天天快递强烈谴责京东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并对此事保留进一步追究的权利,同时希望京东反躬自省,还市场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 第四,天天快递是国内快递配送领域重要一员,拥有完善的快递网络及成熟的快递物流能力,积极响应国家邮政局建设开放共赢的市场秩序,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天天快递都将为良性的行业发展、良好的用户体验而持续努力。 天天快递有限公司 2017年7月20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全面崛起的国内SaaS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歌猛进之后,正在迎来全新的考验。SaaS行业的投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整个行业集体进入到比拼产品力的阶段。 在数据、信息化、需求、政策的联合推动下,AI人工智能已经到了爆发的重要关口。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不可阻挡的新动力。 对于SaaS厂商来说,如何让人工智能摆脱噱头,产生具体的商业价值,也是目前最为关键的问题。事实上,纵观SaaS行业的各类型公司,包括:HR、CRM、协同办公、客服、数据分析等等都存在一个共识:如何让客户更有效率,让企业用户的管理或者销售流程更加高效,让企业客户在同样或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是行业的核心所在,而人工智能刚好可以满足SaaS行业的这个共识。 SaaS信息化大时代正全面铺开,奈何行业痛点太多 最近两年,面向2B市场的企业级SAAS赶上了挪动互联网的投资风口。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6年TOP5抢手范畴投资事情数量占比中,企业效劳占比25%,位居首位。而近期工信部又为三年后的市场画出了4300亿元的饼,可见一个属于SaaS的大时代正在全面铺开。 不过在现阶段,由于商业模式不成熟、市场竞争激烈、研发投入大等原因,许多企业正在面临商业路受阻的困局。 其一,盲目的市场推广,让盈利变得遥遥无期;在2C领域,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于是销售手段成了增长SaaS产品销量的不二法门,而这其中最为简单粗暴的销售方式便是价格战。这也是所谓的,低价战车所碾之处,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厂商就以低价进入,搅得整个市场乌烟瘴气。今年上半年,随着又一大波云计算厂商拿到新一轮的融资,于是“低价倾售”行为变本加厉。这种恶性竞争让本就毛利不高的市场更加雪上加霜,盈利变得遥遥无期。此外对于已上市的SaaS公司,形势也相当不利。这种情况,在Salesforce、Workday等明星企业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类企业有共同的特质:起步早、增速快、全球扩张,还有庞大的现金牛做后盾。以Workday为例,其花费在研发上的成本超过40%。Salesforce研发成本约占15%,不过销售和市场成本早已接近55%的平均线。 其二,许多玩家用2C的手法去玩2B市场,于此便陷入了发展误区;目前许多自诩创新的互联网行业,依旧存在着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从企业级市场火爆初期开始,很多进入2B市场的企业,仍旧以2C姿势在“战斗”。殊不知,2B领域和2C领域,完全有着不同的消费环境、下单场景、受众语境……比如2C市场的用户往往是感性的,对低价、补贴和花哨的玩法比较感冒,但2B的企业级市场的购买决策更偏理性,因此一味照搬2C的作风和打法进入2B领域,很容易让自己掉入坑里,或者陷入难以自拔的囚徒困境。 其三,缺乏发展战略使SaaS厂商无法确定与产品有效匹配的付费模式。其实互联网时代的免费永远只是收费的一种手段,问题的症结在于很多SaaS厂商没有发展战略,只是随大流上了SaaS妄图“捞一笔”。作为SaaS厂商,是要马上盈利回馈投资者,还是真正要做行业颠覆者;如果暂时现金流充裕,是继续收费模式还是通过“免费”构建护城河,都没有明细的策略。许多SaaS厂商一开始就没有制定好产品内容的收费规划,推向市场面临收费则客户流失,不收费则成本难以承受的窘境。 综上看来,SaaS企业无论是在产品、销售亦或是市场把握上,都存在一定的阻碍。但销售要做好服务,让客户实现价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是服务基础,这两个点又不可避免,于是寻找一个点,让SaaS企业突破局部赛道藩篱实现大航道方向起飞尤为关键,而AI恰好是其中的关键引擎。 AI赋予SaaS行业全新契机,企业服务智能化时代来临 AI与SaaS行业结合的想象空间是巨大的,目前巨头们正在营造的大环境莫不如是:竞争激烈、发力人工智能寻求突破重围。 早在2015 年SaaS大热初期行业巨头 Salesforce 就已加入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彼时它收购了 iOS 平台第三方智能日历应用 Tempo AI:通过 AI,Tempo 能自动为用户安排任务和事项,俨然真人版助理;12 月,其利用 AI 帮营销人员开展广告活动的公司 MinHash 被纳入 Salesforce 版图;去年除 meteMind 外,Salesforce 还收购开源机器学习服务商 PredictionIO 。 无独有偶,几乎与 Salesforce 同段时间,甲骨文发力 AI ,推出自适应智能应用(Adaptive Intelligent Apps);Adobe 为它旗下所有软件提供基于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的底层技术平台——Adobe Sensei;IBM 有 Waston;SAP 近期开始逐步发力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 微软收购领英后,推出整合 CRM 和 ERP 云产品 Dynamics365,与微软自身生态 Office 365 及 Azure 云服务相协同。CEO 纳德拉还宣称未来所有产品都将用到人工智能技术,如 CRM Dynamics 365 就内置 Cortana 人工智能套件…… 可以看到,结合AI,SaaS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首先,SaaS企业借助AI能赋予自己的产品更多卖点和服务体验,这样既能够为自己的企业用户带来更为优质的产品,从同一时间维度上,又可以使得帮助用户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高效服务。 其次,在企业自己内部来看,人力成本的提升是一个愈来愈严重的问题,随着中国市场的人口红利降低,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工资会越来越贵,上文提到了,随着AI的发展,软件会越来越智能化,这可以为企业节省很多人力成本,同样的事情,需要的人变少了。 当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具备双降的可能性,出于对最优效率结构的追求,企业将会重新审视获取服务的提供商,他们中有传统的ISV,有SaaS公司,也有正在路上的AI公司。从这个角度来看,提供“替代”服务的AI公司未来的胜算会大一些。 最后,AI的发展使得SaaS软件能具备深度学习的功能,并且处理问题的速度及能力可以比人类快得多,算法的成熟度越高,解决问题也越快,为企业用户降低时间成本。总的来说,通过AI的技术,SaaS公司能将自己的产品变得更为高效,从而为企业用户节省人力成本及时间成本。 例如,AI和云客服的结合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智能客服通过“机器人”来对用户的各类询问进行回答以及处理,解决了人不能同时解决多项任务的问题,因为用户会在同一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来找客服,包括邮件、电话、微信、QQ等等所有沟通工具。 如今,AI与SaaS相结合不仅仅一个大现实,更是一个大趋势。随着AI的发展,软件将从“记录系统”发展到“参与系统”,最终发展到“智能系统”。而未来能在SaaS产品PK中胜出的赢家,一定善于把软件与智能终端的特性完美相结合,即产品的智能语音输入、智能的摄像头采集及信息处理、软件与地图的整合交互、基于聊天的通讯交互等方面的结合。这些特性都是产品能否占据市场的关键。 行业走到比拼产品力阶段,未来结合AI培养市场付费机制才是盈利关键 全面崛起的国内SaaS市场,在经历了短暂的高歌猛进之后,正在迎来全新的考验。SaaS行业的投资热度正在逐渐回归理性,整个行业集体进入到比拼产品力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持续增长的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成为了SaaS产品能否盈利的关键问题。 卖腐卖肉吃老本,毕竟不是长久之计,SaaS产品必须重新寻找出路。而短时间内要改变这一现象,借力大数据和AI则是SaaS逐浪市场的关键。 目前这个行业的格局已经开始变得清晰,主要赛道的卡位赛已经基本结束,CRM、HR、客服、协同等各主要赛道的首发卡位赛态势已经明朗,第一梯队已经出现。同时很多新兴赛道的比赛才刚刚开始,如营销云、垂直行业云等等。 行业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后面的路需要的是把握好节奏。纵观全局,企业信息化和产业信息化的大时代正全面铺开,大行业虽整体利好,但每个细分市场背后,竞争将会愈发激烈。同时,随着云服务基础设施实现普及,企业用户对SaaS产品的要求将会更加要求“价值”,AI将会是赋予企业服务产品价值的关键入口。 总的来说,2B端的竞争则好比地道战、地雷战,追求的是极限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对敌人实现单点突破和单点打击,并不断复制这种战斗经验,从而拿下一座有一座山头客户,最终“得客户者得天下”。因此眼下当下还不应该对SaaS公司马上提出盈利性要求,而更应该鼓励它们去开疆拓土,探索企业级服务的边界。产品服务与用户需求,目前正在渐渐匹配,利用智能化产品实现用户付费才是要解决的关键。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由于近期股市持续震荡,不少中小创个股股价遭遇重挫,不仅让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让此前曾经有过股票质押融资行为的大股东们颇为无奈,不少上市公司股东也纷纷进行补充质押。在业内人士看来,股东补充质押作为一种“信号”,意味着股价下跌逼近此前股东质押的预警线。股票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成本低、较为常见的融资手段,在需要股东进行补充质押的情况下,如果质押人不能及时补充质押,则存在股票被强制平仓的风险。如果股东质押比例过高,则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 大股东扎堆补充股份质押 中小创公司掀起补充股份质押潮。7月20日,多家上市公司接连发布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持股5%以上股东补充质押的公告。 据不完全统计,自7月以来,截至7月20日下午,两市累计至少有36则关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持股5%以上股东补充质押的公告。其中,沪市有9则,深市居多达到27则。在近40则公告中,又以发布日期为7月17日-20日的居多。具体来看,深市27则中,仅仅在7月17日之后发布的就达到23则。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一家公司重复发布股东补充质押的公告,仅仅在3天的时间内就有20余家上市公司的股东补充了股权质押。 截至7月20日晚间,又有多家公司股东加入到补充股权质押的行列中来。 诸如深市的金固股份在7月20日晚间发布公告称,金固股份在近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孙锋峰的通知,在7月18日,孙锋峰持有的金固股份358.64万股股权已向质权人德邦证券办理补充质押手续,此次补充质押的股份数量占孙锋峰所持公司的股份比例为4.73%。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是本月金固股份首次发布关于股东补充质押的公告,同时也不是实控人孙锋峰在本月首次补充质押。早在7月6日,金固股份就发布公告称,孙锋峰在7月4日向渤海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补充质押377万股股份。 需要指出的是,孙锋峰累计质押的股份占自身所持金固股份股票总数的比例并不低。据悉,截至7月20日发布公告,孙锋峰共持有金固股份股票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1.29%,而孙锋峰累计质押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占孙锋峰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87.06%。 另外, 丽鹏股份也在7月20日晚间发布了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股份补充质押的公告。公告显示,公司控股股东孙世尧在7月18日、19日分别进行了4次股份补充质押。具体来看,7月18日,孙世尧向北银丰业-北京银行-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质押128万股股份,在7月19日向国金证券补充质押140万股股份。另外,7月19日孙世尧还分两次向齐鲁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计补充质押100万股股份。而孙世尧也并非是在近期首次补充质押。回溯丽鹏股份历史公告可知,丽鹏股份仅在5月12日-26日就接连发布了三则关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孙世尧补充质押的公告。 股价下跌成补充质押诱因 实际上,股东纷纷进行补充质押,与公司股价下挫不无关系。在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看来,股权质押融资便捷,成本相对较低,不少公司大股东在保持控制权的情况下,会通过质押股权获得所需资金。“但如果是高位质押,遇到公司股票连续大幅下跌的行情,则可能会触碰预警线,此时就需要质押人进行补充质押。”该私募人士介绍道。 中国新三板联盟许小恒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期二级市场的连续调整,很多个股尤其是中小创个股跌幅远远高于大盘。另外,许小恒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质押期内的“警戒线”和“平仓线”是支撑股价的两个重要指标。股价走低后很容易逼近股权质押预警线。“出现补充质押,则意味着公司股价下跌逼近之前股东质押的预警线。股价下跌得比较厉害,质押率偏低,所以要补充质押。而不断补充质押更是折射出股价频频下跌。”许小恒如是说。 整体来看,发布股东进行补充质押公告的上市公司,大多存在股价承压的迹象。以金固股份为例,自4月以来,公司股价整体呈现下滑状态。交易行情显示,7月18日,金固股份盘中最低价10.1元/股创下2016年以来股价新低。自今年4月以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达到35.36%,在此期间大盘的跌幅则仅为0.59%。另外,丽鹏股份自今年4月以来累计跌幅逾25%。 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又与公司业绩表现密不可分。纵观金固股份的业绩,公司在2016年出现业绩变脸的情况。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金固股份实现的归属净利润同比由盈转亏,亏损约1.38亿元。此外,根据金固股份4月29日发布的2017年一季度报告显示,金固股份预计2017年上半年实现的归属净利润亏损约5500万-7500万元,相较于2016年同期亏损约4522万元,预计亏损额进一步扩大。据悉,金固股份是一家主要从事汽车钢制车轮研发、制造、销售的公司,对于2017年上半年预计继续亏损的原因,金固股份则坦言是由于公司汽车后市场业务的亏损导致。 质押风险不容小觑 股票质押融资虽是常见的一种大股东融资手段,但如果质押比例过高,则可能面临一定的风险。在上述私募人士看来,在需要股东进行补充质押的情况下,如果质押人不能及时补充质押,则存在股票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实际上,近期就有不少上市公司发布关于控股股东质押股份触及警戒线的公告,举例而言,欣龙控股在7月20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海南筑华部分质押股份触及警戒线。具体来看,欣龙控股表示,截至公告日,海南筑华持有欣龙控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73%,质押股票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99.93%,全部质押给财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其中,质押的4545万股占海南筑华所持欣龙控股股份的50.44%,占公司总股份8.44%,警戒线为5.72元,公司股票价格已触及警戒线。交易行情显示,7月19日欣龙控股股价收于5.54元/股。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权质押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重要的融资工具之一,融资的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小,在股市行情震荡之际,大股东可能同样面临有如杠杆一样的风险。同时,宋清辉分析称,一般而言,补充质押的大部分都是控股股东,特别是在近期股市震荡,许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不得不补充质押应对平仓风险。 上述私募人士则进一步表示,股权质押作为上市公司股东自身的融资行为,从表面上看与上市公司关系不大,但质押方大股东、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的地位特殊,一旦面临股权质押危机,可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生变更,对公司股价、经营业绩、信息披露等都有较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在发布关于股东补充质押公告的公司中不乏一些高比例质押股权的股东。举例而言,同样在7月20日发布控股股东股份补充质押的财信发展在公告中称,公司控股股东财信地产在7月17日向质权人太平洋证券补充质押了约15.5万股股份。而截至公告日,财信地产质押股份占所持公司股份的比例并不低。据悉,截至公告日,财信地产持有财信发展的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59.65%;处于质押状态的股份占其所持财信发展股份总数的99.9989%。也就是说,财信地产几乎将自身所持有的财信发展股份全部进行了质押。 “一些极高比例质押的公司,如80%甚至90%以上,一旦出现股价持续走低的情况,质押股东已没有多少股权可以进行补充,面临的风险更大。” 上述私募人士如是说。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7月1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国资委党委书记郝鹏主持会议并讲话,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扎实做好当前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作出部署。国资委主任、党委副书记肖亚庆提出具体要求。国资委党委委员黄丹华、徐福顺、孟建民、江金权、王文斌、刘强、阎晓峰、沈莹参加会议。 会议原原本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李克强总理讲话、马凯副总理总结讲话。一致认为,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十八届党中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推动我国金融改革稳定发展、维护金融安全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国家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理论和实践的维度,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重大意义和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系统提出了新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突出强调金融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遵循金融发展规律,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进行科学谋划,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和实践指南。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任务及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国资委和中央企业要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学习贯彻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体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决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会议结合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工作实际,就当前贯彻落实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作出部署。 一是坚定不移降杠杆,牢牢抓住“僵尸企业”处置这个“牛鼻子”。在巩固近年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等工作成果基础上,深入抓好中央企业降杠杆防风险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盘活存量资产、增加经营积累、强化资本约束、拓展股权融资等综合施策,使中央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稳中有降,资本结构明显优化,偿债能力不断增强;加快去产能、“处僵治困”工作,通过市场出清、债务重组、债转股等方式实现削债、减债和减负,主动化解债务风险;结合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会议决定,国资委抓紧出台《中央企业降杠杆控负债防风险指导意见》。 二是规范中央企业金融业务管理,通过产融有序结合促进主业和实体经济加快发展,务必回归本源、严防风险。要发挥产业金融优势,推动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支持在“僵尸企业”处置中直接融资和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杠杆水平。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金融业务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围绕主业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建立完善产融协同制度机制,强化考核引导约束,防止资金空转套利和脱实向虚。要加强统筹管理,审慎规范开展金融业务,杜绝盲目开展金融投资。要加强风险管控,确保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会议要求,要引导中央企业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正确的业绩观。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的重要思想,切实把中央企业引导到做强做优做大上来。对违规融资性贸易要坚持“零容忍”,坚决严肃整治。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处理企业新发生的融资性贸易损失事件,对无视组织纪律,对抗组织要求,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严肃追责问责。要突出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从考核分配、干部管理、党建廉政等各方面督促引导中央企业建立正确的业绩观,聚焦实业、做强主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推动中央企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狠抓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推动产业产品迈向价值链高端,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要认真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金融乱象和金融监管问题深刻反思,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个环节,在重大决策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组织研究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前置程序的要求,审核重大事项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是否符合党纪国法规定,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紧密结合,落实好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为做好各项工作提供坚强保证。 会议对下一步国资委和中央企业深入学习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