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动力Atlas,又来整活炸场了!不是跑酷不是跳舞,而是去工地老实上班当助手,结果把人类给整不会了。当高架上工人需要工具包,Atlas二话不说完成搭桥、爬楼等一系列动作后,一记漂亮的飞身旋转,走你~完成任务之后,它也是不走寻常路,直接从架子上跳下来,来一个体操式前空翻精准落地。(咳咳,有体操爱好者表示,这应该是团身前空翻转体180度)啊这,正常人谁会这么落地呀……△工人be like这个整活视频一播出,就受到大量的关注,13个小时已有近百万人观看,获得4.7万点赞。不少网友惊叹于其动作的流畅性。不过也有网友却感觉有点恐怖和害怕:我已经脑补被这种机器人追杀的情景了。Atlas真的越来越像人了但撇开那些“炫技”,Atlas举手投足间已经越来越有“人味”了。在扔工具包之前,Atlas有模有样地环顾了一遍四周,才走向前捡起地上的小木板:用它给自己搭个桥:接着又俯身下蹲,抓起地上的工具包:尽管它的手只是个“小夹子”,但不管是前面的木板还是现在的包,它都能稳稳地拿在手里。然后就是拎着工具包上楼梯、过搭桥、蹦上高台,全都一气呵成,没有一步动作是多余的:尤其是蹦高台时,看起来好自如,上去之后也没有发生后仰的情况。只是中途这个蹦蹦跳跳的小步伐(还有开头举着木板时那个转身跳),让人忍不住惊呼:你们机器人干活也太有激情了吧!我们人类可不行(手动狗头)全程最精彩的表现无疑就是扔工具包的时候。有网友就表示,这飞身转投的动作简直像是CG生成的一样。但波士顿动力毕竟不是特效公司,对吧?投完工具包后,Atlas选择从另一边下去。于是还有这样的一个场景:Atlas需要保证自己推完箱子后还能保持身子平衡,不前倾摔倒(工程师表示箱子和它体重差不多)。箱子垫好后,它就迅速跳下。仔细看,它还会伸出双手保持平衡,简直与人无异:最后,再来欣赏一下它精彩的体操式翻转:落地还是一如既往地稳。如此一连串动作结束后,拿到了工具包的工人也在那头举手对Atlas表示谢意,还夸了一句:你小子真是秀啊(Such a show-off)。是啊,今天给我们“秀”一脸的Atlas,是如何炼成如此高超本领?波士顿动力也一并给大家讲了讲。当Atlas开始工作如果说,之前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跑酷和跳舞,是在考虑「如何让机器人在环境中动态地移动」的问题。而现在Atlas开始配合人类工作,则是在此问题基础上的进阶:机器人如何在环境中感知和操纵物体。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波士顿动力还发布了一则幕后花絮,不仅登上了趋势榜单,还在9小时内有23万+的观看量。要做到这一点,机器人首先就需要get一项技能:理解并考虑到物体的属性,包括它们的形状、质量,以及操纵这些物体时存在的力等。具体实现,按照通常机器人组成划分,主要包括感知、控制和执行三个部分。感知系统方面,据官方介绍,Atas感知周遭世界的方式,跟人类的眼球并不完全相同。它的头部有两个摄像头,一个是彩色相机,另一个则是深度相机,用TOF飞行时间来测量距离。找到了关键物体之后,就需要依照它现有的姿势等属性来思考如何将它抓取上来,这就涉及到了控制系统。这其中,波士顿动力的工程师们提到了一项关键技术:模型预测控制,即思考未来会发生什么来进行控制。比如,在机器人推动和自己体重差不多的箱子之前,就要仔细考虑物体的位置、移动速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力,如何不会摔倒等问题。而在执行方面,有类似于F1赛车的液压系统,每次Atlas活动完后,还有专门的电气“医生”诊断把关。除此之外,工程师们还造了一个虚拟世界。Atlas要在模拟环境中开发学习,再来到现实中测试。另外,关于最后一个彩蛋“体操式翻转”,官方也分享了背后的故事。(这种动作在他们团队被称之为病态技巧。)首先机器人收拢四肢,然后绕着一定角度来翻转。以往他们做的都是单轴翻转来实现“后空翻”,而这次翻转需要围绕多个轴来旋转,就需要多种控制器来协同。网友:脑补机器人追杀相比Spot,Atlas露面次数较少。在此之前大家对Atlas的印象,还停留在跑酷和跳舞。这不今年十月,它和7只Spot一起表演了一段堪称可以赢得英国达人秀的男团舞。那一次,网友评论波士顿动力完全可以转去当机器人编舞公司了。而这次的“工具人”表演,有一种波士顿动力终于又想起了机器人的“正经用途”之感。(手动狗头)不少网友对Atlas这一系列流畅的表演表示惊叹,并称进步相当大。还有人关注到了一些细节,比如保留了Atlas身上的擦伤和凹痕,“说明它确实辛勤工作了。”以及最后那一跳,不少人类感叹:终究是比不过了。与此同时,此番“正经”工作也再次给网友带来了不少的隐忧。这要是不受人类控制是多么可怕。还有人建言献策,提到了最近因ChatGPT爆火的OpenAI:两个应该联手起来,打造超级机器人。对于这个建议,你觉得如何呢?参考链接:[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1_QhJ1EhQ&t=44s[2]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PVC4IyRTG8[3]https://s.weibo.com/weibo?q=%E6%B3%A2%E5%A3%AB%E9%A1%BF%E5%8A%A8%E5%8A%9B...
据报道,近日南京、深圳、上海等地医疗机构CT检查量大增,随着“阳康”人群的增加,越来越多人关注康复后的身体状况,某体检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旗下600多家分院的896台CT正处于开足马力的状态,近期肺部CT检查量高峰已经突破5万人次/日。因此有分析认为一线CT设备或迎来风口,但是疫情期间全国整体CT采购量已经出现过大幅增长,2021年全国CT销售量接近7000台。另外2022年9月,据央视新闻等报道,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贷款贴息总体规模为1.7万亿,据相关预计和分析,将有2000亿元以上的贴息贷款额度被用于医疗卫生领域,主要利好影像设备等。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中国政府采购网发现,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17日,共有37条项目招标采购等信息涉及医疗机构通过银行或财政贴息贷款进行更新、改造和采购CT,其中21条均为县医院相关采购信息,占比57%。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CT设备是已经透支未来的增长空间,还是将迎来更多的需求?一位医疗设备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CT市场的未来增长,短期内国内CT采购量已经基本到顶,但主要影响低端CT需求,基本不会影响医院购买高端CT的决策,“国内医院比较务实,会结合多重因素,根据长期发展进行考虑,所以不太会因为疫情就多买或少买高端设备。”如果低端CT的市场已被透支,抢占高端医疗设备市场的重要性是否会进一步凸显?毕马威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副总监秦望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产中低端CT产品的新增销售台数占比及市场占有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国内头部CT厂商势必要加大研发力度发展高端CT产品,考虑到现有医院高端CT产品的迭代周期、各地公立医院的改扩建潮以及各民营资本新设高水平医院的大趋势,未来会给国内CT厂商更多占领高端CT产品市场的机会,但是目前还有部分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秦望岑认为,在CT产品的设计上,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在于检查的专项化、精准化以及智能化。CT市场被透支了吗?根据东软医疗招股书数据,近年来,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人民币655亿 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9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8%,其中CT是最大的细分市场,2021年按收入计,中国CT的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50亿元,预计2026年增至2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8.6%。受疫情影响,国内CT采购量近年来出现明显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2019年,全国CT销售量分别为3020、3511和3825台,到2020年销售量增长73%至6610台,2021年进一步增长到6889台。同时受贷款贴息政策的刺激,国内CT市场的未来增长是否会被透支?根据国信证券研报数据,2019年中国每百万人CT保有量为18.2台,是美国的1/3,有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全国CT保有量47600台,全国每百万人保有量约34台,已接近美国2/3。但是该数据统计有所不一,观研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底国内CT保有量41182台,点石资本显示为48000台。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已经透支了CT市场的未来增长,短期内国内CT采购量已经基本到顶,未来三年新增销售量可能很难超过7000台,会走下坡路,能超过6000台已很不错,估计三年以后才能进一步增长,“但被透支的主要是基层市场,减少的上千台需求大部分将是基层16排CT。”“基层主要是存量市场,而且基层对CT的整体需求量不算很大,但疫情叠加贴息贷款已经新增配置了大量CT。对比来看,现在全国年新增DR设备1万台左右,但CT的年销售量已接近7000台,要知道DR的使用门槛较低,但CT不仅对机房等各方面有要求,其维保成本也较高,放在医院不使用就要亏钱。”上述业内人士说。另据点石资本分析,疫情带来CT销量爆发,需求主要来自医院发热门诊采购,这部分基本是由国家财政拨款购买的16排CT,而医院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配置的仍是中高端CT。秦望岑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完善发热门诊和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有力带动了国内医院对CT的需求,2021年新增约7000台CT,其中16排CT居多,其中使用各地财政支付的比例较高,这种现象未来两年可能会减少。秦望岑指出,其实未来CT行业的增长点不只在于数量,还有高端CT产品的替代需求,目前国内整体CT保有量已经较高,CT设备本身的性能能否有质的提升,可能是未来五年需要关注的重点。上述业内人士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未来全国64排以上CT的销售量基本不会减少,因为目前国内中高端CT覆盖率较低,主要覆盖三甲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疫情主要影响低端CT需求,基本不会影响医院购买高端CT的决策,高端CT价格最低1000万,一般在1500-2000万之间,是笔不小的费用,国内医院比较务实,决定是否购买的因素在于有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后的效益以及患者数量是否足够等,医院需要根据长期发展去考虑,所以不太会因为疫情就多买或少买。” 该业内人士说。另据该业内人士分析,基本上每个三级医院都要配置1-2台高端CT,未来国内三级医院会越来越多,而且三级医院的设备也需要更新,更新后可能会升级为更高端的产品。高端才是“王道”?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站在企业角度来看,高端CT设备毛利较高,卖一台高端CT设备可以抵上卖5台甚至10台16排CT,目前一台CT设备的毛利率在50%左右,一台16排CT价格约200万,毛利100万,而高端CT的毛利可达500万甚至1000万。据了解,行业内一般认为探测器排数为16排的CT属于低端产品,大于64排的为中高端产品,其中128排属于高端CT,256排及以上属于超高端产品。根据招股书数据,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2.06%、48.81%和 49.71%,其中CT的毛利率分别为46.54%、51.00%、49.56%;2019年-2021年,东软医疗的整体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8.7%、36.7%和38.0%,其中CT的毛利率分别为39.2%、39.6%和36.2%。CT产品的毛利率似乎与排数呈现正比关系,根据东软医疗招股书,从2021年数据来看,16排、64-128排、256排CT的毛利率分别为30.4%、38.7%、50.6%,联影医疗招股书显示,经济型 CT的平均毛利率范围约在 42%-47%,中高端型 CT 在报告期各期的平均毛利率范围约在 54%-60%。另外从市场规模来看,虽然中高端CT销售数量不及16排CT,但销售额却是其两倍以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1年全国CT销售量6889台,其中16排和64排及以上CT占比分别为66%和34%,但是按销售额来算,2021年全国CT销售额150亿元,64排及以上CT占比71%。图片来源:东软医疗招股书据医工研习社方面分析,近年国产CT品牌厂家正在努力拼高端产品,重要原因是为了填补空白,大蛋糕更诱人,与低端CT市场不同,高端市场属于“站着把钱挣了”,这并非靠支持国产就能做到,而是必须“真刀真枪”。秦望岑也表示,医疗设备提高国产化率进行多年,国产CT已占领大部分低端市场,高端CT市场很吸引人,国内头部CT企业肯定要拓展高端产品,虽然目前国内医院床位扩张以及设备新增需求有限,但是医院高端产品十年左右的迭代周期会给国内企业进入市场的机会。“但是目前有部分核心技术尚未掌握,比如探测器和CT球管等关键零部件,占据产品很高的成本比例,重点在于如何突破关键技术。” 秦望岑说。实现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一直是国内高端CT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曾有医疗设备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国内可以生产5.3 MHU(热容量单位)以下的球管,稳定性和可靠性正在持续提升,但是5.3MHU以上的球管和进口产品存在明显差距,比如血管造影设备需要有连续的曝光,那么就要用高热容量的球管,高端的CT设备同样需要。秦望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内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可能与进口产品有差距,工艺很难说是某方面单一问题,而是涉及很多细节,例如接头、焊接、流水线处理方式等,工艺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反映在球管的故障率和寿命上。而往往是这些细节让国内厂商的产品在稳定性、操作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述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国产CT球管的寿命以及其他关键参数均有待提升,和进口产品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工艺上,比如CT球管的轴承、靶盘等部件,国内其实都可以买到,部分上游厂家也开放购买,但是国内就是很难把CT球管做好。对于生产工艺的重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曾分析,制造业竞争力来源可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资源禀赋优势;第二层级是生产效率的优势;第三层级是来自生产技术、工艺以及质量管理体系的优势,很多传统工业强国基于长期的工业知识积累,可以形成许多其他国家难以掌握的生产工艺等;第四层级是来自核心技术与品牌价值。在四个层级中,第三和第四层级的优势不易确立,可一旦形成了优势,其他国家就难以模仿或者赶超,因而也更为长久和稳固。另外根据北京市药监局官微信息,麦默真空创始人叶华伟曾将CT球管的制造难题归纳为三个方面:技术复杂、工艺要求高及需定制生产设备。首先,设备运行时CT球管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这对球管的性能要求很高;其次,球管在使用中处于真空、高温、高速旋转状态,要在诸多复杂状态下保证其稳定性与精准性,整个工艺较为复杂;最后,CT球管制造商不仅要对球管设计和生产了如指掌,还需要了解制造球管的设备如何设计。另外CT球管的生产和研发受CT整机系统的限制,这意味着设计球管之前,制造商必须选定CT品牌及设备,设计思路要与整机系统匹配。除了关键零部件问题,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跨国巨头的高端CT肯定优于国产,但早已不是碾压优势,目前国产中高端CT也在快速发展,“而且高端CT还与用户体验、用户习惯有关,习惯用某一品牌产品、用起来顺手很重要,决定CT价值的不只是设备本身,还有很多是使用者自身因素。”CT市场的未来高端CT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除了核心零部件自研的突破,CT还有哪些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从跨国巨头的动作来看,2022年进博会,西门子展示了全球首款光子计数CT。据介绍,由于传统CT采用的探测器是通过间接转换的方式获得图像,即X线→可见光→电信号,因此目前的CT技术仍然面临着一些局限,而光子计数CT通过每一个射入X线光子的直接读数而生成诊断影像,将“演算推测”转变为“计数测量”,不再有电子噪声、能量混杂,还原物质本来的信息。上述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市面上的CT基本都属于能量积分CT,属于常规CT技术,而光子计数是CT的未来,但是目前因为成本、技术等方面原因,可能还需要多年发展,“未来五年都不一定能普及,而且光子技术很贵,以后可能会在高端CT产品上发展,在中低端上还是要靠目前的能量积分技术。”另外还有部分企业推出了48排CT,上述业内人士指出,其实48排CT本质上可看做64排CT,之所以出现48排可能主要为了抢夺市场,其优势就在于价格便宜,价格比16排CT高不了多少,但是性能却比16排CT强很多。秦望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CT产品发展已久,基础技术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在CT产品的设计上,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在于检查的专项化、精准化以及智能化。即CT产品仅针对人体的某个或少数部位等,另外通过软件系统的提升,CT产品可协助更高效地完成疾病诊断流程,添加诊断分析等智能化功能,最终实现设备小型化、低价化。方便各类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并使用。当然这需要CT厂商紧密和各科室以及专科医院打开思路、合作开发,才能走出我国特色的CT产品创新之路。“CT要在临床应用上做到更加智能和便捷,甚至能直接取代医务人员的部分工作,因为目前国内基层医疗机构能熟练操作DR、CT等医疗设备的医务人员还存在明显缺口。”秦望岑指出。2022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放射科主任兼医学影像中心主任陈敏曾表示,当前日益增长的影像诊断需求和捉襟见肘的影像诊断医生已经成为医疗影像诊断的主要矛盾之一,我国医疗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为30%,而影像诊断医生数量的年增长率仅约4.1%。对于用途的精准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相关研究人员曾在文章中分析称,目前临床所用多为全身多层螺旋 CT,其成像质量难以满足精准个性化诊疗需求,针对人体局部器官的高性能专用 CT 设备由此得到大力发展。其中心脏专用 CT 设备提升了时间分辨力,拓宽了心脏 CT 检查的适用范围;我国学者还成功研制全球首台 10μm 级耳部专用 CT 设备, 跨越式提升了空间分辨力,有潜力为耳科临床诊疗带来全新变革。秦望岑进一步表示,国内头部医疗设备企业不仅要深耕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在国内制造业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国内的低端CT产品可能在国外市场拥有更多机会,可以把低端CT产品打进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包括“一带一路”国家等。据梳理,国内多家企业均已在海外进行布局。其中东软医疗按2021年销量计是中国最大的CT系统出口商,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向110多个国家的客户进行销售,2021年其海外销售额占收入16.8%。利用“一带一路”的合作平台机制,东软医疗已和9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及可辐射国家或地区签署数百份合作协议联影医疗同样重视高端医学影像诊断等产品的海外市场拓展,目前已在美国、日本、欧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2019年-2021年,联影医疗分别实现境外销售收入9881.9 万元、2.4亿元和 5.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 3.37%、4.21%和 7.1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新冠重症化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新春临近,大范围的人员流动为乡村疫情带来挑战。“新冠感染者重症化需要进行早期识别。”乡村医生新冠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在18日晚举行的一场村医新冠诊疗与救治培训会上说,在我国防疫政策的调整下,基层建立起医疗机构首诊负责制就至关重要,要确保存在重症风险的患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从诊断上来看,关口前移背景下,基层村医需要掌握对于临床分类、临床分层、临床分型的认识。为此,陈尔真表示,临床分类上,可以按照患者是否伴有慢性基础疾病分成两类,伴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是发生重症或危重症的高危人群,而平时身体健康的一般很少发生重症或危重症,是低风险人群。临床分层上,可以按照年龄实施,随着年龄增加,患者繁盛重症或危重症的比率、病死率随逐渐升高。而在临床分型上,如果出现了呼吸频率加快、氧饱和度指数下降、氧合指数下降、CT影像学有进展;符合上述其中任意一项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的,就是重型患者了。那么如何来评判哪一些人会有重症化的风险?陈尔真强调,首先,重型或危重型可以通过一些早期预警指标来判断。这包括:低氧血症或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组织氧合指标恶化或乳酸进行性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性降低或炎症因子(IL-6、CRP、铁蛋白)进行性上升,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明显升高,胸部影像学明显进展。其次,要关注有基础疾病老人的病情演变。这包括:体温(持续发热3天以上、或反复发热大于5天、或出现持续低体温),呼吸情况(呼吸频率增快、活动后气促或胸闷),呼吸道症状(持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氧合情况(静息或轻微活动后氧饱和度指数低于93%),生活规律(进食等情况、或有无尿失禁及小便量明显减少),精神状态(明显嗜睡、交流障碍、表达无逻辑),基础疾病(不稳定或难以控制)。再次,要了解重症化的常见体征变化。这包括:呼吸困难,患者自身感到胸痛、胸部压力,突然出现了意识不清,难以保持清醒甚至昏迷,皮肤或甲床苍白、发灰或发青。此外,要能甄别缺氧的症状与体征。如果有末梢紫绀、呼吸急促、心率增快、意识丧失,当符合处于其中一种状态时,则意味着人体已经处于缺氧状态了。陈尔真曾一步表示,为了判断新冠患者的重症化风险,对于乡村医生来讲,他们不一定会有充足的检测设备,因此一份简化版“重症化快速筛查指标”就尤为重要。图为村医可以使用的简易版重症化快速筛查指标。“该指标涉及3个细分参数。一个是呼吸频率(次/分钟),分为小等于22,23~28,大于28,分别对应0分、1分、2分的分值。一个是呼空气时氧饱和度指数(%),分为大于92,89~92,小于等于88,分别对应0分、2分、5分的分值。另一个则是吸氧流量(升/分钟),分为小于等于2,3至4,5~6,分别对应0分、4分、5分的分值。”陈尔真描述。由此来看,总分在0~3分的是低风险,4~6分的是中风险,7~9分的是高风险,而10~12分的是极高风险;24小时重症化的概率是4%,30%,44%,57%。总结来看,陈尔真说,村医对于新冠诊疗与救治,一方面在于早期识别重症化的高危人群,提早干预治疗;其中要会鉴别缺氧症状体征的技能。另一方面,在基层,可以充分利用快速筛查指标对风险人群进行排查,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充分依据。...
经过近8个月的事态演变,铝锭现货仓单重复融资事件有了更多的进展。申万宏源1月18日晚间公告称,子公司诉佛山市中金圣源仓储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圣源”)仓储合同纠纷案,涉及的铝锭因中金圣源员工杨森等人涉嫌合同诈骗案,而被公安机关查封,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该民事起诉。对此,申万宏源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上述案件将会转为刑事案件。此外,中金圣源还牵扯到其他多起铝锭风险案件。据第一财经记者发现,中泰期货全资子公司也与中金圣源存在仓储合同纠纷。另外,浙江冶金物资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冶金”)、厦门金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厦门金财”)等多家公司与中金圣源发生了合同纠纷。除了中金圣源外,厦门金财起诉的对象还有浙江康运、宁波九龙仓两家仓储公司。浙江冶金则还与南储集团、浙江康运发生仓储合同纠纷。而南储上海分公司2022年6月8日发给仓储业务客户的公告显示,部分客户持有的杨浦仓库提单及入库验收单与该司仓管系统登记数据不符,经核查发现可能涉及团伙诈骗犯罪。就上述事宜的进展,2023年1月19日南储集团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由集团公司及股东在配合处理,与货主协商阶段,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中金圣源员工涉嫌诈骗在铝锭现货仓单重复融资事件中,申万宏源子公司宏源恒利(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宏源恒利”)与两家仓储公司存在合同纠纷。此次有新进展的是宏源恒利与中金圣源的仓储合同纠纷案。根据公告,2023年1月12日,宏源恒利收到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因中金圣源员工杨森涉嫌刑事犯罪,2022年7月8日,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杨森以涉嫌合同诈骗为由采取强制措施,案涉铝锭目前因杨森等人涉嫌合同诈骗一案而被公安机关查封,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对此,申万宏源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民事诉讼被驳回后,上述案件将会转为刑事案件。此案源于2022年1月1日,因开展基差贸易、仓单服务业务需要,宏源恒利与佛山中金圣源签署《仓储保管合同》,约定了仓储保管的权利义务。但是到2022年5月30日,宏源恒利发现,存储于中金圣源仓库的铝锭无法提货。为此,宏源恒利向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佛山中金圣源向宏源恒利交付铝锭 4125.1323吨(或赔偿货值损失8563.77万元)及相关利息、损失等。中金圣源前员工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一般仓库负责人可以接触到各个环节,比如说自己单独拿系统里面的仓单做一个假的单,然后盖个章,传给融资方,再由融资方把单子拿给资金方,以表明融资方有货,从而作假融资。我当时在(中金圣源)的时候好像没有太多的监管,没有第三方监管,除非资金方派人定期盘库,但是也正因为货物在,又有单子,所以相信融资方和仓库。如果说融资方拿重金去收买仓库相关负责人,或者给仓库带来业务,那么可能有些关键岗位人员没有经住诱惑。”除了在中金圣源踩雷之外,宏源恒利还在2022年6月1日发现,存储于浙江康运仓库的铝锭也无法提货。对此,宏源恒利向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浙江康运向宏源恒利交付铝锭6993.239吨(或赔偿货值损失1.42亿元)及相关利息、违约金等。根据申万宏源2022年10月份的公告,当年10月10日,宏源恒利收到法院民事裁定书,因浙江康运涉嫌经济犯罪,2022年7月13日,上海铁路公安局杭州公安处决定对浙江康运合同诈骗案立案侦查,法院依法裁定驳回起诉,将有关材料移送公安机关。身陷多起铝锭风险案件除了申万宏源子公司,中金圣源还牵扯到其他多起铝锭风险案件。(第一财经曾在2022年6月14日报道,5月底,某商贸公司转运存放在中金圣源仓库的铝锭现货时,被其他货主阻止,原始货主重复制作仓单融资的行为得以暴露。具体报道详见《深度|铝现货仓单连环爆雷背后:融资方如何与库方联合作案?》)除申万宏源之外,中泰证券控股孙公司也卷入与中金圣源相关的案件之中。第一财经获得的资料显示,2022年上半年,鲁证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中泰汇融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中泰汇融”)因与中金圣源发生仓储合同纠纷,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请求冻结中金圣源银行存款5033.2万元,或查封、扣押相应价值的财产,天安财险广东分公司营业部并已为此提供担保。当年6月8日,佛山南海法院了裁准了中泰汇融的请求。公开信息显示,中泰汇融是港股上市公司中泰期货全资子公司,而中泰期货则由中泰证券持股63.09%。换言之,中泰汇融是中泰证券的控股孙公司。稍后,浙江冶金物资有限公司也在2022年7月起诉中金圣源和自然人刘西安,原因亦为仓储合同纠纷,杭州上城法院已在9月26日开庭审理此案。该院去年12月22日公告,案件已审理终结,刘西安因下落不明,浙江冶金撤回了对其起诉。不久后的2022年11月、12月,厦门金财、公航旅(兰州新区)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宁波凯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先后向法院起诉中金圣源,目前法院均已开庭审理。在上述涉事企业、货主当中,厦门金财已经多次起诉中金圣源。根据厦门中院2022年11月24日公告,广东晟鑫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晟鑫泽贸易”)及浙江康运、中金圣源、宁波九龙仓三家仓储公司,被厦门金财列为共同被告,请求法院判令合计交付铝锭合计超过1.1万吨,或赔偿货物损失2.78亿元。厦门中院同一天的另一则公告还显示,厦门金财还向法院起诉铝海(台州)贸易有限公司(下称“铝海贸易”)、中金圣源、宁波九龙仓,要求交付铝锭约5433吨,或赔偿损失1.09亿元。在上述两起诉讼中,中金圣源作为共同被告追索的货物,共计达到5440吨左右,货值合计超过1.19亿元。其中,需要与晟鑫泽贸易共同交付的铝锭为2993.11吨,相应赔偿的货款损失5986.2万元;与铝海贸易共同交付或赔偿的铝锭或货款,为2446.9吨、5973.1万元。2023年1月11日,厦门中院已开庭审理这两起案件,但目前尚未披露判决结果。风险暴露前夕股东变更中金圣源的背景颇为外界关注。可查信息显示,中金圣源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金3100万元,注册地为广东佛山南海区狮山镇,现股东为北京国合双鑫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合双鑫”)、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70%、30%。A股公司炬申股份2016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时曾披露,中金圣源前身为中金深圳仓储运输公司南海仓库,当时由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佛山市南海区大沥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佛山市天储仓储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广佛地区经营仓储业务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是一家集仓储、运输、仓储融资等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仓储管理有限公司。中金圣源在风险暴露前不久,就发生了股东变更。根据第三方信息,2022年3月31日,天储仓储从中金圣源退股。天储仓储注册资金1000万元,其股东为正是被浙江冶金起诉的刘西安和杨桂枝两名自然人,持股比例均为50%。两人此前分别在中金圣源担任监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炬申股份此前披露显示,天储仓储是中金圣源早期进入的股东之一。在该公司退股之前,杨桂枝、刘西安已于2021年12月解除在中金圣源担任的职务。此后国合双鑫才成为股东。宏源恒利发生风险的业务,就发生在杨桂枝、刘西安退任之后。公告显示,宏源恒利与中金圣源签订仓储保管合同,是在2022年1月1日。资料显示,国合双鑫的股东是华科东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科东方”),而华科东方股东为自然人曾晓芳。除了华科东方,曾晓芳没有其他企业任职经历。但华科东方的监事郭晓强,任职的公司却达到20家,目前由其担任经理、执行董事的北京蓝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蓝田(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全额出资,而后者是中国蓝田总公司全资子公司。涉案仓库浮出水面铝锭现货虚假仓单风险暴露,最早的引爆点就是中金圣源。但发生同类风险的,并不止中金圣源一家。第一财经此前曾报道,去年5月底,中金圣源重复制作仓单被发现后,在铝锭现货领域引发了连锁反应,多家仓储公司卷入,风险、潜在风险仓库包括浙江康运、宁波九龙仓仓储有限公司(下称“宁波九龙仓”)、南储上海分公司等多家公司。(具体报道详见《五问铝锭现货重复融资事件:为何仓储突然变更股东,波及范围多大?》)除了中金圣源,上述浙江康运、宁波九龙仓、南储集团等也涉及多起仓储合同纠纷。第一财经调查发现,中金圣源之外,浙江冶金还与南储集团、浙江康运发生类似纠纷。2022年8月,浙江冶金作为原告、浙江康运为被告的仓储合同纠纷,在杭州上城法院开庭。9月底,同样因为与浙江冶金发生仓储合同纠纷,南储集团作为被告的诉讼,在杭州中院开庭审理。不过,这两起案件涉及的金额,法院目前尚未公布。宁波九龙仓则在则在与厦门金财的诉讼中多次出现。2022年11月24日,厦门金财向法院起诉,要求宁波九龙仓与晟鑫泽共同向其交付铝锭2238吨,或赔偿损失4372.6万元。同日的另一起纠纷中,宁波九龙仓被要求与铝海贸易共同交付铝锭2986.5吨,或赔偿损失5973.1万元。此外,宁波九龙仓还与上海中泰多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中泰多经”)发生类似纠纷。2022年7月,宁波九龙仓因与被中泰多经仓储合同纠纷起诉,乌鲁木齐头屯河法院于当年7月4日受理,案件涉诉标的额9821.5万元。但在去年1月28日,中泰多经撤诉。此前的6月9日,该公司名下2.36亿元的财产被福建一家企业申请查封、冻结。浙江康运的情况也与之类似。2022年7月,浙江康运先后因仓储合同纠纷,被陕西一家供应链管理公司、国家电投集团铝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起诉。其中,经上述陕西供应链管理公司申请,浙江康运名下5931万元的存款,被法院裁准冻结。浙江康运、宁波九龙仓为关联方,宁波九龙仓的大股东为浙江康运,且双方股东均包括浙江九龙仓仓储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浙江康运成立于2006年。经过多次变更之后,浙江九龙仓成为该公司股东。2015年12月,浙江九龙仓才成为持股95%的大股东。宁波九龙仓则由浙江康运、浙江九龙仓共同持股。其中,浙江康运持股为40%,为第一大股东,浙江九龙仓则持股30%,与另一家企业为并列第二大股东。...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外资研发中心开展科技创新、从事基础和前沿研究提供金融支持。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主动了解本地区外资研发中心融资需求及经营情况,及时与金融机构依法共享有关信息,积极推动金融机构与外资研发中心开展“银企对接”。...
欧洲科学家在瑞士森蒂斯山的通信塔上进行激光引导闪电试验,证明激光具备转移和触发闪电的能力。(路透社)欧洲科学家首次成功利用激光引导闪电,希望这项技术能有助于预防致命闪电,以及在选定的时间触发闪电,以更好地保护相关设施。根据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星期一(1月16日)发表的研究结果,2021年,科学家在瑞士东北部森蒂斯山顶的通信塔上发射激光脉冲时,成功引导闪电跟着激光的路径“走”了大约50公尺,不仅证明激光可以对闪电产生影响,还具备转移和触发闪电的能力。研究首席作者、巴黎研究所ENSTA光学物理学家霍华德说:“当空气变得部分导电时,就会成为闪电的首选路径……但如果我们能在未来的应用中触发闪电,那就更好了。”全球每秒会发生40至120次的闪电,每年造成4000多人死亡和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而人们最常使用避雷针牵制闪电点击地面,并将闪电的电流导入地下装置。...
偏远小镇上一位82岁的亲戚,在出现新冠症状后的第七天,因症状加重、心肺功能出现障碍而于1月3日下午住进当地一家小医院。入院检查后给出的诊断结果是“慢性心力衰竭”,就诊时情况描述是“一般”。随后开始输液治疗。然而,输液过程中病人出现了休克症状。家属转述,医生怀疑是盐酸多巴胺注射液和注射用硝酸异山梨酯(各20毫升,与100毫升氯化钠注射液一同静脉滴注)所引起。盐酸多巴胺被认为应谨慎使用,但这两种药物引起休克的可能性并不大,病人家属的输液药品清单显示:在主流医学界臭名昭著的中药注射液之一——“丹红”赫然在列,并且与上述两种药物是同时(15:20)滴注的。尽管并不能由此确定这次休克由丹红引起,但对比一下即可明白谁更可能是元凶:化学药物(俗称西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通常以百万分之多少计,而中药注射液则以百分之多少计;并且,过敏性休克正是中药注射液典型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这并非我的亲朋好友第一次遭遇这类事件。十余年前的一个秋天,我与几位同行应邀参加北大一个关于科学传播的研讨活动,活动间隙接到三姐从老家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去当地乡镇卫生院看湿疹,结果输液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过敏反应而出现休克,问输的是什么药物,回答是“生脉”。我让医生赶紧停止输液并注射激素来抗过敏,后来父亲捡回来一条命。巧合的是,那次我做的报告内容,有一部分正是“如何突破中国百姓朴素的情感来普及中医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知识”。越是基层,越喜欢用中药注射液可以肯定的是,以上两起案例,并不会出现在卫计委、药监局每年统计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案例中。这是因为主治医生一开始就认为休克是由盐酸多巴胺和硝酸异山梨酯引发。事实上,来自国家药监局的数据,自2015年起,有47个中药注射液被限、被要求修改说明书或临床使用限制。由于中药注射液超高的不良反应率,国家医药管理部门划定了一个大名单,规定只有在二甲资格(具备抢救条件)的医院才可以使用这些注射液。而具备抢救能力的大医院,医生大多清楚中药注射液的危险,有条件去大医院的病人(及家属),也会有更多渠道了解这类信息而拒绝它。这导致大医院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比例并不高。相反,在农村小医院,注射用葡萄糖、氯化钠、抗生素加中药注射液反而成了许多疾病的标准配置。虽然有规定中药注射液只能在有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但实际上并没有可操作性——对于所谓的抢救条件,在硬件和软件上并没有给出具体要求,也没有明确由谁来监管和评价。在远离大城市的村镇,虽然大多数医院缺少抢救条件,人员也大多没有经过抢救培训,中药注射液依然被允许使用。如此情况下,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仅现场没有抢救条件,转运也大多来不及,后果往往极为严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宣传的误导,基层医院、卫生院的许多医生都先入为主地认为中药(包括中药注射剂)比化学药物更安全--将成分复杂、纯度低的药物直接往静脉里灌注,风险不言自明。因此,即便看着病人在注射后出现了状况、甚至死亡,他们也很少往药物不良反应方向考虑。由此,国家卫生机构每年统计的数以万计、甚至数以十万计的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可能只占实际数量的一部分。关于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之前已经有过太多讨论,读者可自行搜索,本文不再展开。当新冠遭遇中药注射液未经血肠屏障拦截、直接进入血液的这些复杂成分,极易引发过敏,导致全身性、多系统、多器官病变,轻者出现皮疹、瘙痒,严重时则导致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神志丧失)甚至死亡;其它症状还包括心悸、抽搐、口唇紫绀(血氧饱和度下降所致),以及头疼头晕、恶心呕吐、腹泻、高热寒颤、腰背剧痛等。至于肝肾功能受损、发生溶血反应等伤害,通常需要借助仪器检测来发现。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部分症状在国内新冠感染者的身上也能找到。如果认识不到中药注射液的危害性,或者先入为主地排除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可能性,那么患者的伤害就很可能被归因于新冠感染。无论是中药注射液中的复杂成分,还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人体都将启动免疫系统来对付它们,过敏和炎症由此而来。如果免疫反应过于激烈,则会形成免疫风暴,对人体自身造成伤害。目前医学界尚不清楚新冠病毒感染的免疫风暴具体如何形成,但免疫风暴的起因一般都是异常的抗原暴露,不管是来自病毒的抗原,还是人体之前与免疫系统隔离的自身抗原因为炎症而暴露出来。中药注射液则在这些未知机制之外,又增加了变数,让免疫风暴出现的风险升高。对于一个新冠重症患者来说,将中药注射液进入体内,大概率是雪上加霜;它不仅让原本就已经疲惫不堪的免疫系统陷入混乱,而且很多重症患者本来就存在器官功能障碍,中药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更难被发现,也就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新冠已历三年,卫计委出过不止一套诊疗方案,但迄今未见其推荐使用中药注射液来治疗新冠。退一万步说,在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评估和药监部门批准前提下,任何医生和医疗机构本来也不该随便扩大中药注射液的适应症,否则就应该视为违法违规的医疗行为。然而,抗生素+中药注射液这一乡镇卫生院标配,目前已经出现在抗疫战场。如前所述,使用中药注射液的大多是基层医疗机构,因为知识和经验的缺乏,患者和医护人员可能不会考虑到中药注射液的影响,一是会把责任推给其它药物,二是将不良反应当成新冠感染的转归。农村及小城镇的老百姓对此不仅无从拒绝,出了事也不知道怎么追责。写作此文时,浙江老家一位老朋友发来信息,说当地百姓广泛接受了一条谣言,都在吃鱼腥草预防和治疗新冠。中药注射液及各类有害无益的另类医学的群众根基可见一斑:他们完全不了解鱼腥草的肾毒性和致敏作用——鱼腥草注射液,正是过敏性休克案例被报告最多的中药注射液之一。我们也许只能期望更多的媒体参与呼吁,推动政府尽快采取措施,禁止对新冠病人使用中药注射液,以及时止损。(特此鸣谢李长青医师)...
1月13日,银保监会党委召开全系统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会议,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回顾总结2022年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研究部署2023年重点任务。 会议要求,2023年系统纪检工作要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大查办腐败案件力度,不断提升防治风腐问题的工作效能,深入开展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坚决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严查利用监管审批权、检查权、处罚权、接托管权等谋取私利的问题。要坚决惩治金融风险乱象背后的腐败,严查与股权乱象、投资乱象、监管套利等关联的不法利益输送问题,坚决铲除不法金融高管、不法企业主和监管“内鬼”的利益“黑三角”。要坚决惩治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背后的腐败,严查利用“权力余温”“期权式腐败”谋利等问题,奋力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纪检工作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系统各级纪委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推进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要完善制度规定,强化刚性约束。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权力制约,完善内控机制,主动接受党内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要坚持严管严治,坚决防止利用监督执纪执法权和职务影响力谋取私利,坚决防治“灯下黑”,以铁的纪律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后,辉瑞针对新冠病毒的口服药“Paxlovid”在国内一度走红。但是Paxlovid高价难求,激发了印度仿制药的地下生长。基于语言的障碍和空间的阻隔,患者和家属成了推手们操控的木偶。帮忙代购的“药神们”大多居于中国,无法走出国门,他们既不知晓药厂的实力,更无从判断货源的出处和药品真伪。一方面是国人强烈的求生本能,一方面是巨额的利润空间,印度商人和中国商人联袂上演了跨国的炒作大戏。大量的Paxlovid仿制药以数公斤的包裹快递、走私等多种方式涌入中国。和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救命的抗癌神药不同,这一次大家疯抢的两款辉瑞仿制药屡屡“暴雷”。许多人把买来的药品送到第三方机构检测后发现,根本不含抗病毒的成分,有些只是普通的淀粉。原本为了救命的新冠仿制药,在国内炒成了盲盒,真假完全凭运气。在印度开了一年药店的猫哥讲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中国人疯抢的两款药都不是在印度批准上市的新冠仿制药物,它们滋生于一个监管空白的地带,更像是同一个推手使用相似的手法,给买不到特效药的中国人量身打造的“大力神丸”。假药屡屡暴雷后,仿制药市场萎靡,大量囤货的商人们慌了,印度商人纷纷降价,有代购的“药神们”囤了350盒绿盒药,无人能退。以下是根据猫哥的自述整理而成:01 一周的时间,市场疯了12月20日,印度最大的医药批发市场已经“炸了”。我这么说可一点儿也不夸张。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疯狂,不像是正经的行业,所有人都在疯抢辉瑞的抗新冠仿制药物,市场上的药品就像要多少有多少似的。这太不可思议了!按理说,药品从生产到上市流通,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当时的新冠药,看起来是应有尽有。我本来不想做中国市场的生意,风险太大。代购印度仿制药,叫做“未经批准进口”,虽然现在中国放宽了政策,但是还是会受到处罚。我以后还要回国发展呢,可不想惹麻烦。从去年3月在德里选门店开药房,我就想得很清楚,我只卖药给北美、南亚和澳洲的华人群体。但是自从去年中国防疫政策优化以来,就不断有中国朋友加我微信,让我帮买辉瑞的新冠仿制药。国内的朋友想买几盒自己用,我发个包裹邮寄,半帮忙性质,这种操作法律风险就小很多。咨询买药的人很杂,既有在海外的华人,想给中国的家人买的,也有国内的个人送给亲戚朋友,也有代购。每天得有几十人。我根本忙不过来,干脆拉群,组织团购。这样,我去市场购买,因为量大,也会有很好的谈判价格。当时,获得辉瑞Paxlovid新冠药仿制授权的,有19家印度药企。但我从市场上了解到,有货的只有Astrica公司的绿盒(Primovir)和Azista公司的蓝盒(Paxista),在中国被疯抢最多的就是这两款。我记得很清楚,12月11日,我在群里统计完需求总量后,派店里的印度小弟前往德里最大批发市场去买。当时蓝盒的价格大概450元,绿盒大概是330元。国内购买最多的两款药,从左到右,分别是绿盒药Primovir和蓝盒药Paxista我们订了14公斤绿盒蓝盒的仿制药,一次性付了全款,只想让经销商早点儿发货。经销商发了7个EMS单号。可是等了两个星期,一个包裹都没有收到。我感到不对劲儿,一查,这些包裹一直没有更新快递信息。我才明白过来,他给我发了假的快递单号。国内等着救命呢,你给我拖两个星期?我非常生气,跑到经销商那里,把他骂了一顿。虽然他跟我道歉了,但还是骗我说,没发货是因为我的货“被偷了”。哪有这么巧的事?经销商的心思,大家都懂。因为市场已经变了,一天一个价。我12月11日订货时的价格,三天后,就已经涨了30%,一周后,几乎翻倍。经销商干嘛卖给我,直接找个理由毁约,卖给别人,赚得不是更多?很无奈,我不得不又加价补足了尾款,经销商才重新发货。市场已经完全超出我的经验认知了。后续上涨更疯狂。我记得,今年1月6日,蓝盒的拿货价已经涨到1400元,卖到国内,更是炒到三四千元的高价。据我所知,这些药物的原材料似乎是30万卢比(约2500元人民币)一公斤,一公斤能生产出300多盒,一盒原材料的成本大概也就2600卢比(约214元人民币),再加上人工、包装、渠道营销,一盒药顶多卖人民币290元是符合市场规律的,330元以上已经很高了。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局,不是闹着玩的。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买药的中国人并不知道,他们哄抢的绿盒和蓝盒仿制药,在印度的正规药店是不能销售的,它并没有获得上市批准。这边的规定是,药品在印度药店合法销售,要明确标注药监部门的药品批准号和市场监管部门审批的最高MRP零售价。销售价格高于MRP价会被认定为非法。就算是不在印度销售、仅供出口的药品,也会标注药品批准号。但是绿盒和蓝盒两款药,是没有MRP价格的,也不能在印度的普通药店销售。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这两款药并没有在印度获得审批,但却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这些药厂为什么没有获得在印度上市的审批?我想这与审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有关。要通过印度政府审批,非常慢,私下又要花钱,手续不一定能跑下来。即使跑下来,印度疫情高峰已经过去,新冠药在印度国内也没有市场,走审批程序得不偿失,不如直接把药卖给中国人,稳赚一笔。我了解到的是印度审批上市的新冠仿制药只有一款Zenara的Paxzen,上面的MRP价是5200卢比,换算成人民币大概400多元。不过因为需求少,销量一般,已经停产了。印度药品包装上印有MRP价格02 无法溯源的假药如果仿制药是真的,那还情有可原。但是出现了假药,都是用来救命的,这就很过分了。疯抢囤药要小心,最近有买家自己不放心,送去检测机构检测成分,发现市场流通的仿制药里很多是假的。尤其绿盒,连奈玛特韦这种抗新冠的主要成分都没有,用治疗流感的奥司他韦充数。我也从市场打听到,生产绿盒的Astrica公司,早就买不到原材料了,但他们仍在继续生产绿盒新冠药。绿盒Primovir新冠仿制药包装其实,印度仿制药市场确实鱼龙混杂,特别是疫情这几年。我看到新闻报道,从2020年到2021年,印度不合格和伪造医疗产品的事件增加了将近47%,出现了大量以旧换新药品、假冒产品,新闻里说到,这些主要跟新冠产品有关,比如疫苗、药品等等。但我的体会是,印度对本土销售的药品,法律措施还算严格。比如印度《药品和化妆品法修正案》就规定,掺假或假药导致死亡时,处以不少于10年或终身监禁且不可保释,同时进行罚款。相比之下,印度的假药更多是流向了海外市场。我跟我的驻店药剂师聊天,他就慎重地告诉我,印度市场上有超过10%的假药在流通,而在海外销售的假药,可能要占35%。这是因为海外市场无法溯源。比如把印度药销售到欧美国家,如果为了利益故意出售假药,这些客户是根本无法来印度追责的。这样一来,很多药品在正规药店卖不了,就只能流往批发市场,这些药品基本上良莠不齐。一些投机的印度商人可能以前没有跟中国人做过生意,忽然发现了商机,跟中国人交易一次,把钱赚足之后就不再合作了。其实仿制药的正规生产流程很复杂。一家有药品生产能力的工厂,如果想生产制剂,要解决两件事情,第一是拿到生产许可的批文,第二要去具有生产原材料资质的工厂买原材料,把原材料拿回来之后加入淀粉、黏合剂,搅拌充分,再进行压片、铝塑覆膜,最后包装上市。缺少原材料很难完成这一系列流程。不管真药假药,这里面的利润都太大了。辉瑞的Paxlovid被炒到几万,最近进医保的谈判又失败了,看来印度的药商还能继续“躺赢”一阵子。现在,因为造假风波,绿盒已经卖不出去了,代购囤的货也只能砸在手里;蓝盒趁机涨得更凶,但比起需求还远远不够;Zenara公司的仿制药又断了货。我相信其他的印度仿制药很快会卖爆,很有可能是SPAL(SP Accure Labs)公司生产的那款NIRIT SPAL。前几天,我派人去这家药厂询价,他们告诉我,德里的一家经销商已经一次性买断了这款药,花了2亿卢比(大概1700万人民币),而且压着不出货,等着市场饥饿到一定程度再高价卖出。中国国内也有药厂在找门路。最近就有国内的药厂给我打电话,说可以在国内找到原材料,让我帮忙在印度联系一家药厂,帮他们加工仿制药,然后再把药卖给中国。03 代购的责任病人花钱买到假药,可能会严重地耽误病情,做代购也是要负责任的。从印度到中国,路途遥远,语言又不通,很多代购是分辨不出药品真假的。他们通常也不会对药溯源,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人能够把关,中国买家买到假药的几率当然很大了。但也不能把印度仿制药和“药神们”一棍子打死。早期的绿盒药和蓝盒药确实帮助不少中国老人渡过了难关。过去许多抗癌的仿制药,通过代购进入中国,也救了不少人的命。这是非常现实的考量,大部分印度仿制药确实有效果,又便宜。我自己就遇到许多患者,生活困难,即使是常见的平价药,对他们来说也很贵。有东北的下岗职工,跟我咨询治疗尿毒症的药西那卡塞,在国内售价六七十元一盒,但他们买不起,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只便宜一二十块钱的印度药。还有人咨询治疗尿崩症的药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前期国内涨价到170元左右,很多患者也吃不起,在考虑购买更便宜的印度仿制药。对于这些低收入的老百姓来说,生了重病后,长期依赖药物,每月都要吃几盒,一年下来可不是小数字。很多药物甚至不在医保范围,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吃不起。印度仿制药恰恰可以满足这些需求。我一般会提醒朋友,买仿制药需要注意,如果对方没办法提供相应的审批文件,网上溯源不到药厂,自己最好委托第三方机构检测一下,更放心。救命的事儿,不能病急乱投医。“药神们”进药有的是办法,我说的批发市场,就在德里红堡景点附近的“月光”集市(Chandni Chowk),也有人叫它“仿制药一条街”。《我不是药神》里的主角原型陆勇,也是来这里寻找抗癌药物的。在这里,你能买到各种药,包括抗癌药,治糖尿病、高血压的药物等。中国防疫政策优化之后,这个批发市场的重点就放在了防疫药物上了。中国人可以通过线上买药,直接支付人民币,然后给印度药商地址,对方会用EMS发货到中国,但这种方式每次发货量很小。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铤而走险,通过缅甸、尼泊尔、香港,找人背药过去,一次发货七八公斤都没问题,但这涉嫌走私。比如香港,因为自由港政策,海关管辖很宽松,方便携带大批量仿制药回国。也有人选择从越南把货拉到缅甸边境小镇莫雷去,从莫雷再拉到云南瑞丽。这条渠道已经很久了,红木、机械、手机配件各种货物的走私,基本上都是这条路线。我看过很多印度仿制药通过这些途径进入中国。整个过程中,找货的、广告推广、微商等,早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这次印度新冠仿制药在中国大卖,可以说是一些印度投机商利用了我们防疫政策转变的契机做的豪赌。而出现那么多假药,除了国内对新冠疫情过于恐惧,我想也跟投机商的逐利,和代购的盲目助推有关。总之,无论是囤货的印度商、中国的代购,还是早期的操盘手,所有环节的人在这个新冠仿制药的链条上都会挣到一笔钱。这门生意可能还会持续到今年3月开春,天气和暖后,中国的疫情高峰估计也就过去了吧。...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养狗人数在8000万左右,平均每100个人里至少有7人养狗,狗子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养猫养狗的人多了,“宠物经济”起来了,大家养宠物的理念也变了。早些年,宠物医院都很少,猫狗病了,想不起来去医院。现在,大家都知道给宠物打疫苗、绝育,毛孩子生病要去医院。尤其是年轻人,一个个都把宠物当家人,舍得花钱,更重要的是,舍得花精力和时间。叶玭婧是一名国际认证的康复兽医,大家都喜欢叫她“犬健身教练”。她给生病、受伤的狗做康复,也帮超重的狗减肥。这行的历史不长,它是动物康复下的一个分支。课程都是一对一的“私教”,一次一小时,收费和给人上私教的价钱差不多。康复的、纠正体态的、减肥的,课程都是私人(狗)定制。狗子健身和人一样都需要威逼利诱,主要是利诱两个浮标,中间放几个杆子,训练狗抬腿走路,对关节做过手术的狗狗特别有效;虚胖或者刚进入康复期的狗子能先走起来就算赢;大大小小的“骨头”和健身球都是做平衡训练的,为的是让狗狗不能承重的腿承重;水下跑步机,有氧减脂,保护关节;静站,动作看着不难,相当于人类的平板支撑;难度最高的平衡器,是给灵活的喵星人准备的;大狗减肥论斤算,小狗按两。二宝8岁,减肥2年,上了小200节课,减重30斤,改掉了挑食的毛病。从前,二宝像个被惯坏的小孩,主人给买一堆零食,它挑三拣四地吃。性格也被惯得跋扈了,故意把好吃的吐在小伙伴眼前,看人家有吃的,它给拱到下水道里,“反正回家我还有一堆。”“小皇帝”做久了,二宝长到了125斤,后腿不利落,起身都费劲。妈妈实在没招儿了,把它送到了叶玭婧这里。闹闹6岁,做过双髋关节置换。主人特地把它从北京带到上海做康复。训练了一个月,减了1.2斤,无力的后腿渐渐能使上劲了。上课也不忘社交的爆米花1岁,健身两个月。柯基是“长背狗”,容易腰间盘突出或脊柱增生。锻炼是为了增强核心力量,“防未病”。狗子健身和人一样,都需要威逼利诱,主要是利诱。叶玭婧会提醒客户,来上课前,给狗子“留着点肚子”,带上它们最爱吃的东西。边练边吃,课才能上下去。狗子还需要夸,夸还得讲究技巧。夸得真诚,夸得花样多,夸上天了,它就多配合一些。“就像你工作上被老板肯定,还有奖金拿,那你动力是不是200%?”人类的瑜伽、普拉提老师也忽悠不住她了“犬健身教练”听着跟闹着玩似的,其实需要极高的专业度。叶玭婧2018年开始干这行,一路摸索才走到这。她有两只边牧,其中一只叫麒麟。2017年,麒麟6个月,被诊断出CHD(髋关节发育不良)。医生告诉她,这病没得治,只能等狗大一点,做髋关节置换。价格不菲,还可能留下很多并发症。“不太可能吧?为什么要坐等手术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存钱了吗?”叶玭婧本科学的是兽医,研究生转去学动物行为学,她不甘心。她查资料,找老师,学一点,用一点,自己给狗做康复。麒麟渐渐好了起来,在小区里遛狗,总会碰到问各种问题的邻居,慢慢地,来求助的邻居、朋友越来越多,得到的帮助都很正确、及时。2018年,叶玭婧就开始认真考虑把"犬健身"这件事当成职业了。现在,她在网上开课,给不能来“健身房”的外地狗狗做线上培训,也给慕名而来的狗狗上健身课。这职业太新,需要不断进修学习,她自己的“课业负担”也挺大。成为“犬健身教练”后,叶玭婧对“人健身”这件事也有了发言权——原理都是相通的。“跟那些瑜伽、普拉提老师随便聊两句,就知道水平怎么样了。”狗是领养的,主人没有放弃叶玭婧训犬,也得“训”人。她教主人帮狗做课后练习,给狗立规矩,控制饮食。让他们带狗出门长见识,要善于表达情感,但不能溺爱。客户带狗子上健身课,治愈狗,也治愈自己:闹闹的主人一直陪着它,狗子的身体在康复,主人和狗也获得了难得的相处时间;Mlik是只有眼疾的13岁老狗,主人年纪很大了,这狗是她的伴儿;二宝减了肥,“妈妈”治好了溺爱的毛病,认清了"关系"的规则和边界;“社恐”狗兜兜能离开"妈妈"了,"亲密关系"需要彼此依赖,也要各自独立;一个杭州的客户,家里的金毛"金不换"手术失败,一条后腿几乎废了。主人和叶玭婧一起努力,线上线下地上课。一年后,金不换跑着跳着来上海见她了。“我和主人都很感动,狗是领养的,主人没有放弃它。”“能让狗变健康,又能把人犬关系修复好,我会一直做这个职业。”叶玭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