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为“暂停限价第一城”的衡阳,还将继续限价。改了!12月27日,衡阳市人民政府网站挂出通知称,将撤销《关于暂停执行<关于规范市城区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的通知>的通知》,将继续限价。通知称,鉴于衡阳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衡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暂停执行<关于规范市城区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的通知>的通知》(衡发改价服【2018】45号),对稳控房价的复杂性判断不精准,对稳定预期的持续性认识不充分,文件出台引发了市场的误解和网上的炒作,其影响有悖于部门出台文件的初衷,衡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该文件。衡阳市委市政府表示,将坚决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发展动态,科学调控,以坚决的态度,坚定的韧劲维护衡阳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12月26日,网间流传一份衡阳市发改委与住建局名为《关于暂停执行<关于规范市城区新建商品房销售价格行为的通知>的通知》的文件。该文件指出,衡阳市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理性回归,销售价格也较为稳定,经研究,决定于2019年1月日起暂停执行《关于规范市城区新建商品发销售价格行为的通知》。这也让衡阳被认为是此轮调控中最早取消限价的城市之一。12月以来,菏泽等多个地方政府对当地调控政策做出微调,有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承担楼市“主体责任”背景下,此类举措还将增多。但衡阳此次收回前令,则显示了整体调控基调还将持续。...
共享雨伞出来的时候,网上流传一个笑话:成本价10块钱的雨伞,押金30,忘记还伞的比例非常高。——这是共享雨伞最好的商业模式。这桩“押金生意”,后来被共享单车玩到了极致。2017年初,第三方机构公布,ofo活跃用户超过960万,每人押金99元,总额超过9.5个亿;而单车投放刚过百万辆,按照当时被曝光出来的224元/辆采购成本计算,成本才2.24亿。每辆车可以撬动它成本4.2倍的用户押金。尽管随着单车数量和成本的升高,杠杆系数在逐渐降低,但客观上所沉淀的押金池却越来越大。截至目前,线上等着ofo退押金的用户已经排了1300多万人。即便按最低的99元记,也已超过12亿元。而另一个说法是,ofo的押金规模超过36.5亿元。堪比一个P2P暴雷。可怕的是,这种改变传统“一物一押”的“一人一押”模式,如今仍被“共享”行业广泛使用,所产生的巨大押金池,几乎没有任何刚性监管约束。近日,共享汽车企业途歌,被曝出也出现了押金挤兑问题,用户退押金时间已经排到了明年3月底;共享充电宝巨头之间的口水战,也围绕着挪用押金展开。对押金的暧昧定位,不仅将对海量用户造成损失,对ofo和途歌们而言,错误地把用户押金当成可支配资金,虽非金融却暗藏金融挤兑风险,本身也是陷入商业死局的重要一环。正如《财经》在最新文章里所说:“你会误以为押金是你的收入,但其实押金是你的债务”,这悖离了商业的本质。2015年9月7日,ofo的第一批1000辆共享单车在北大解锁。当天获得了200个订单。彼时ofo首创无桩共享单车模式:用户扫码登录后,预存10元,输入车牌号获得开启车锁密码,按骑行里程计费。抵达目的地后,ofo单车随停随放,无需停放在指定的停车桩,没有押金。2016年4月,摩拜单车在上海正式启动运营。因为单车不在封闭的校园投放,要求用户支付299元押金。几乎同时,ofo为提高订单量,推出2.0模式。原本只在高校校内运营的ofo,首次推出单双号政策:单号车只限校内使用,双号车在支付99元押金后可以骑出学校,但必须由本人骑回来。这是ofo的相关新闻里,首次提及押金。2017年3月,ofo连同蚂蚁金服,宣布在上海只要芝麻信用分在650分以上,无需缴纳99元押金,即可享受ofo的骑行服务。当月,戴威在博鳌论坛上接受采访时,关于押金有一番如今看来十分讽刺的说法:“押金在我们这个模式诞生时就没有这个东西,在我们看来不是共享单车这个模式中必要的或者重要的一个事情。”他还说:“目前已经收的这些押金,我们是一分没有动,我们也在等待国家,不知道哪个部门,是央行还是交通部,能够尽快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怎么办,我们就会把这个钱放进去。”说完戴威又强调了一遍:“这不是ofo商业模式中对我们有重要影响的一件事情。”我们难以知晓ofo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一分没动”状态,可以确定的是,在后期面临资金压力时,这一大笔押金,并非“对ofo没有重要影响的一件事”。仅3个月后,一边试点免押金的ofo,宣布将新用户押金提高到199元。对于老用户,押金虽然还是99元,可一旦退押,下次再使用就需要按照新标准199元交押金了。对此ofo官方回应称:公司正在建设一套全新的智能信用体系,因为新用户还没有积累足够的信用行为,需要一段时间的使用来加入信用体系。2018年3月,在众多共享单车都推出免押金骑行背景下,ofo突然取消了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免押金政策。ofo原来25个信用免押金的城市用户只能选择购买95元的“福利包”,或者直接交199元押金。ofo对此的回应依然是“在尝试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到下半年,这样的说法越发显得无力。正如戴威后来在内部信中所说,“公司今年一整年都背负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这种压力,从ofo的每一个运营细节里透露出来。公众号卖蜂蜜就不说了,只说押金。2018年11月23日,ofo在App里发布通知称,99元押金用户一键升级成为PPmoney的新用户后,可实现永久免押金骑行。而这同时意味着用户“认可并同意将ofo 99元押金成功升级变为PPmoney的100元特定资产”。因舆论反映剧烈,这件事很快不了了之。此后不久,笔者登陆ofo APP尝试操作退押金时,发现那已经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除了将“退押金”藏在极深的地方外,整个操作过程,一共需要被“劝说”6次,才能看到“押金预计0-15个工作日到账”的页面。但15天之后,等来的却是要求提供支付宝账号的界面。提供完账号后发现,我被排到了830多万名。行业的潜规则2018年3月,哈罗单车宣布“全国免押战略”。CEO杨磊公开说,自己“干了一件可能得罪所有同行的事情。”戴威随后在杨磊的朋友圈下回复了一条:“你们这个搞得确实力度大。”力度到底有多大呢?这取决于共享单车行业的押金池有多大以及押金挪用有多严重。先看ofo,从目前已申请退款的用户数计算,至少在12亿以上。早在去年底,《财新周刊》就曾援引ofo一名股东公司人士消息,称 ofo 挪用押金超过30亿元,账面上可动用现金仅剩3.5亿元。界面在10月31日的报道称,ofo约半年前的整体负债为64.96亿元,其中,用户押金为36.5亿元。虽然ofo随后辟谣称内容失实,但并未对36.5亿元这个数据进行否定。在12月19日最新的内部信里,戴威坦言“无数次想过把运营资金全砍掉,用来退还部分用户押金和供应商欠款”。在否认了无数次之后,这无疑是一次官宣:ofo用户的押金已经被挪用了。《财新周刊》一年前的报道还透露,摩拜挪用押金也超过40亿元,但是账面仍有70亿元的活动资金。还有这些:酷骑单车:2017年开始,陆续有很多用户投诉酷骑不退押金,全面引发用户退押金潮,多地分公司“人去楼空”,2018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酷骑单车无法退还押金。累计被消费者投诉21万次,涉及金额10亿多元。町町单车:2017年8月2日,运营町町单车的南京铁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非法集资、资金链断裂,公司与栖霞工商局失去联系,因此被栖霞区纳入异常企业经营名录。2017年11月,町町单车倒闭,创始人丁伟入狱。1万多用户押金无法退回。小蓝单车:2017年11月20日,小蓝单车停止运营。欠款高达数亿,用户押金难退。小鸣单车:2018年3月27日,小鸣单车于正式进入破产程序。累计负债5000多万元,包括11万元用户押金。享骑单车:2018年11月28日,享骑单车发布声明暂停公司本部退押金渠道,只接受APP和公众号等官方渠道办理押金退还业务,但多数用户的押金迟迟未到账。……这还只是共享单车。在共享汽车领域,除了途歌以外,另一家共享汽车平台巴歌出行也被曝出,从2018年8月开始拖欠用户599元押金。共享行业的冷启动依托于高补贴与强运营,用户们所不知道的是,那些让他们疯抢的各种红包补贴,正来源于自己所支付的押金。正如酷骑CEO高唯接受采访时所坦承:“酷骑从未进行过任何融资,之前的资金来源是我们的自有资金和用户押金。”“一物一押”与“一人一押”有网友调侃:“在ofo退押金所排的队是这辈子排过最长的队。”如此大面积的退押金现象,在以往实属罕见。以至有人评价说,ofo是一家用低廉的抵押品(即自行车)重复抵押、极高杠杆率融资的影子银行,现在被挤兑了。戴威在最新发出的内部信里说:“近半年来,来自现金流和媒体的压力,让我们力不从心”。“媒体的压力”被和“现金流压力”放在了一起。这让人纳闷,一个做共享自行车的企业,媒体能给什么让它“力不从心”的压力?直到看到一个报道,我才理解:“每次负面新闻后,ofo的押金量就会掉一截。”一个消息就会引起大幅波动。这让我想起了P2P和各种空气币。共享行业的押金,究竟是不是金融?该怎么定性?至今尚无定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学者苏盼曾撰文对共享行业押金属性做过很系统的论述:押金并非法律定义,而是日常惯例称谓。传统动产租赁押金属于“一物一押”,而共享行业的押金改变了传统法律属性,具有“一人一押”的特点。一人一押,但每次用完车后,大多数人不会申请退回押金,这势必带来资金沉淀。针对沉淀下来的巨额资金,有观点认为具有金融属性, 应予以严格监管。甚至有呼吁,应对共享行业的押金挪用现象按非法集资追究。苏盼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收取押金是为了防范风险,本身具有合理性。经营者缺乏利诱性(不承诺回报),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非法集资罪。”她认为严格的金融监管将迫使企业增加额外合规成本,不利于市场创新与发展。这也是主流的观点。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2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共享单车是一种新业态,在发展初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希望公众能够理性地看待和对待,能够多一些包容和鼓励。”共享企业需要强监管介入包容不意味着放任。不排除在2017年博鳌论坛上的那次发言,戴威是真心希望押金能被有关部门监管起来。因为假如有强监管介入,押金不被视作可供挪用的资源,那ofo就没有足够资金打出一系列脱离了企业发展实际的冒进举措,或许也就不会面临如今的局面。不仅仅是共享单车,押金危机几乎在共享行业的每一个领域爆发。这早已不是公众愿不愿意包容的问题,而是企业与监管部门所共同需要面对的彻底反思。2017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十部门颁发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共享单车押金和预付款要分别设立专用账户,实施专款专用,做到及时退还,并且要主动接受并配合金融部门监管。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指导意见。在押金规制上,这几乎只是一纸空谈。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开立专用存款账户需要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而指导意见只是一般规范性文件,无法满足法律效力要求。小鸣单车爆发押金问题时,银行接受采访,表示小鸣单车的结算账户为一般存款账户,而非专用账户,银行并无第三方监管义务。今年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杨传堂表示,“交通运输部组织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其他部门已经制定了初步的押金和服务金的监管办法,会尽快发布实施。”截至目前尚无消息,但监管思路早已被各方充分讨论,有几个方向已经是共识:1、最好都免押金。2、一定要收押金的话,可以引入第三方征信机构存管或央行集中存管模式,必须有明确可执行的法律依据和操作细则。3、技术手段。收取押金可采取资金预授权冻结方式:当用户支付押金时,经营者冻结用户银行账户或支付账户相应数额,冻结期间为用户租赁使用自行车相应期 间,待用户行程结束则自动解冻。4、法律、政府部门兜底性监管处罚模式。对挪用押金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举措。行业自律当然是一条更加根本的路径。对于共享行业企业而言,不将用户押金列入可供支配的运营资金中,方能摆脱虚假繁荣所带来的决策冒进,回归商业的本质。...
上市即破发,一直以投机眼光精准著称的孙正义,折戟在了自己的企业下,旗下的电信公司上市当天收盘跌幅达15%,这场全球仅次于阿里上市的IPO盛宴,孙正义的千亿梦,或将随着这场破发,变得遥不可及。从开始就不被看好的IPO作为软银的创始人,孙正义的眼光一直非常毒辣,1981年,孙正义创立软件银行集团,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投资了雅虎、阿里巴巴、ARM、Sprint、Supercell、滴滴、波斯顿动力等企业,取得了超过1750亿美元的回报。2017年,软银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快突破一兆日元的企业,创立36年息税前利润达到1.026兆日元。幸运女神似乎一直都十分眷顾孙正义,无往不利的投资历史,让孙正义成为风投领域一个足以载入教科书的例子。虽然孙正义在投资界频频得利,但内忧外患的软银,却挑在了最为敏感的时期IPO,在日本通讯行业大打价格战的同时,孙正义选择这个时候上市“避险”,大家对未来通信行业都抱有迟疑态度的同时,孙正义将软银通信推向了市场,或许他低估了投资者们对市场风向的敏感性,大量的投资者纷纷对未来的日本通讯市场持有悲观心态,而这种态度又映射到了股票市场。“资本逐利”,这本该是作为投资人的孙正义该证明的事,却印证到了软银通讯的身上。新股便被抛售,发行价出手,投资者们对软银的观望,大于参与的兴趣,于是便有了破发的一幕。作为日本排名前三的电信公司,在庞大的体积下,有着诸多足以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未知存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该公司对华为设备的依赖引发投资者担忧。也有不少分析认为软银通信的发行价过高,多种原因共同让软银首日收盘就下跌。而路透社则表示,软银通信的糟糕开局,在日本十分罕见,近年来,日本有82家企业IPO,算上软银只有7家公司上市首日就跌破招股价。在最近的大型IPO中,只有日本显示器公司在2014年上市首日下跌。这一切无不表明着,软银子公司上市其实并不想孙正义所想的那么美好,包括时机的选择,以及当下软银总公司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足以说明,软银通信上市需要的各种时机并不成熟,仓促的准备活动,并没有给这家倾注了孙正义心血的公司起个好头。对于软银通信的上市,孙正义或许有着自己的打算,将软银通信独立出去,与通讯业务与科技投资业务分隔开来。在此前,孙正义也曾表露,希望利用这次公开募集的资金用来支持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科技投资,助力新兴科技等成长领域的发展。以通讯起家的软银,想要加速甩开“电信公司”的名头,近年来,软银正不断的涉足创新型技术科技市场,孙正义的梦想中还有一个“科技帝国”的版图。投资狂人孙正义快速的融资节奏,再加上阔绰的投资手法,让孙正义打破了传统的投资方式。10分钟就能敲定投资与否,在动辄千万的投资中,这个“任性的老头”把本该十分严肃的投资弄成了“儿戏”,但是这更显孙正义毒辣的眼光,不论是在阿里巴巴还是在雅虎的投资中,孙正义的投资都得到了极为丰厚的回报。2017年5月,孙正义宣布成立10万亿日元规模的”软银愿景基金“,据他称这一资金规模是全球其他风险投资总额的1.6倍。充足的资金,让孙正义在任何投资中都显得“财大气粗”,曾有创业者描述孙正义的投资,在简单的介绍后,孙正义往往便需要对方报出需求资金数额,而孙正义会给出超出的4到5倍价格,这种做法,经常会令创业者目瞪口呆,而这时只要创业者表露出犹豫不决,那么这个古怪的老头则会稍稍显露一下自己的“霸道”。面对这位投资狂人,多数创业者可能都会有些跟不上他的思维跳跃幅度,在上一秒还在对创业者项目表示肯定的他,下一秒就会开始威胁称如果不答应,就会去投资创业者的行业竞争对手。此前,滴滴的程维试图抵制孙正义的投资,据知情人士透露,程维明确告诉这位软银集团负责人,他不需要现金,因为公司已经筹集到了100亿美元。孙正义这样告诉程维,“好吧,如果这样我就会投资滴滴出行的竞争对手。”程维不得不让步接受孙正义的50亿美元投资,这也是有史以来科技创业公司所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当年11月份,孙正义再次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他公开警告Uber,如果没有达成他想要的交易,他会转而支持其竞争对手Lyft。 而上周,Uber宣布接受软银的90亿美元投资。这种颇显“无赖”的投资方式,让孙正义在投资圈中的名声亦正亦邪。而夸张的投资方式,在投资行业同行的眼中,是非常不理智的。孙正义这个名字往往意味着机会,希望,因为很多的创业者在多次碰壁后,大都会选择在孙正义处做最后的尝试。一位硅谷投资人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孙很有野心,但是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投资逻辑,吹高估值也破坏了硅谷的投资环境,这样的无逻辑资本闯进来,是有毒的。”原有的投资方式被打破,没有了长久的投资远景,投资完全凭个人喜好,据了解,孙正义更喜欢投资的,是为了梦想而疯狂的人。常胜将军输在何处1983年,医生给这个格子不高的男人下了“最后通牒”,活不过五年,或许这个诊断对谁来说,都会非常绝望。所有人都会对未来抱有极大的幻想,然而,对孙正义来说,余生掐指可数。第一次,命运判定孙正义“输了”,可是他没有认输,没有绝境反击的精彩剧情,孙正义用事实打破了医生的诊断。庞大的体积下,是软银难掩的外强中干。在2013年,软银以216亿美元收购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没想到却成为软银债务的重要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Sprint陷入了与AT&T以及Verizon两大巨头的持久战,软银在4年之间投入巨额资金,但仍无法挽回Sprint的巨额亏损,Sprint的糟糕表现累计给软银带来330亿美元左右的债务负担,再加上当时美国总统的抵制,让软银的这笔投资成为一个烧钱的无底洞。根据日本权威媒体《日经新闻》报道,截至今年3月底,软银集团的有息债务总计为16万亿日元,其中半数为债券。其未偿债券总共为5.41万亿日元,较三年前增长了80%。16万亿虽然是日元,但折合为人民币,也高达9270亿元,逼近万亿元大关。这近万亿的债务包袱,也正是软银通讯仓促上市的主要原因。复杂的债务规模及组成,让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已把软银的长期声誉评级降至垃圾级。这意味着,在美国投资者眼中,软银的口碑,并不那么好,甚至还有些声名狼藉的意味在其中。随着软银在美国电信的投入石沉大海,孙正义个人在愿景基金中也不如从前般有着100%的话语权。在12月20日,软银愿景基金的重要投资者们对于以160亿美元收购WeWork的计划均持回避态度。据知情人士透露,沙特阿拉伯和迪拜内由政府支持的基金已经告知软银高管,他们对于软银要收购亏损众创空间WeWork多数股权的谈判交易表示担忧。这位61岁的投资者一直以个人喜好做事,凭借直觉,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投资方式,但是这次收购受阻,也正说明了从前那种“任性”投资在当下软银愿景基金资金组合复杂的时刻,变得不复存在。从收购美国电信失败,到收购WeWork受阻,孙正义的投资并没有如想象般一帆风顺,巨大的债务危机也曾将其打回原形,如果没有阿里的强势崛起,投资界或许便没了孙正义,超3000倍的回报收益让孙正义有了卷土重来的资本。但是近几年软银的表现没有像以前般尽如人意,也成为软银通信在IPO中表现不良的原因所在。至于孙正义,作为一个疯狂的投资人,这个喜欢偏执的老头正慢慢被自己不断加速的步伐所束缚,千亿美元的愿景基金,给了孙正义强大的资金后援的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极为沉重的思想枷锁。对于资本而言,投资并不能随心所欲,逐利的性质让每一位投资人对待梦想有着慎之又慎的抉择,人们对回报的看法,要远远大于创业者对梦想的渴求,孙正义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虽然他的直觉给他带回来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回报,可是当他自己需要别人认可时,又会有多少人会因为他的执着而买单?软银通信的破发正是例子,孙正义的千亿梦想与现实相悖,市场会给与其最好的回答。...
在互联网改变商业模式的大潮下,企业不盈利、巨额补贴用户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企业规模越大越好。医疗领域却有例外。曾与上千家县级公立医院合作建设科室的医疗明星公司、新三板挂牌拟IPO企业蓝海之略(834818.OC),虽然公司项目难以快速盈利,但公司通过借新钱还旧债,快速跑马圈地,撬动了融资租赁公司资金50多亿元。但今年7月,该公司突然资金链断裂,员工纷纷离职,董事长罗志林失联,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数百家医院被租赁公司索债,面临资产被冻结、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蓝海之略的成立恰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被视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顽症的一条市场化解决路径。但业内人士指出,无视医疗资源稀缺的特性,试图用一个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就能解决难题,可能欲速则不达。医疗明星企业突然休克近年来,一种试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商业模式一度引起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院校学者们的兴趣,也受到卫生管理部门高度关注。清华大学商业模式研究学者把这个模式定义为“医疗生态系统赋能型企业”,并对其展开研究。该模式的创始人蓝海之略董事长罗志林还曾以上海交通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客座教授的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发表演讲,讲述医疗改革下的创新商业机会。“听完以后很震惊,好像眼前一亮,似乎是一个解题的出路,特别在公立医院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做一个有益的尝试,”广东省卫生厅一位时任负责人在2013年评价蓝海之略模式时曾说道。蓝海之略是一家医院管理公司,首创了“医院管理+融资租赁”模式,无偿为县级公立医院提供医疗设备、技术专家,还帮助医院收集患者、打造医院品牌,目的是让基层医院在短期内实现治疗水平和收入的大幅提升。年报显示,到2017年底,蓝海之略运营有眼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儿科等16门学科,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682个县的5000多家医院,合作融资租赁公司50多家。公开信息显示,蓝海之略还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型招商和募捐文艺晚会,仅从2016年9月以来,就累计在359个县市办过晚会,一时间风光无限。“蓝海之略给我们搭建了高速公路,”蓝海之略陕西省微创首席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腔镜中心主任姚英民在陕西的一场晚会上说到。2018年5月9日,蓝海之略在云南省水富县承办“健康中国基层行” 百市千县精准健康扶贫系列慈善活动2017年,蓝海之略营业收入达23亿元,同比翻番,归母净利润达到4.8亿元,同比增长两倍,以6.25亿元纳税在珠海市排名第四。同年,公司启动IPO进程,进入上市辅导。2018年6月,蓝海之略在珠海总部承办“2018互联网+医疗健康”卫健委干部培训,来自全国200多名卫健局领导和公立医院院长参会。没有人会料到,这会是蓝海之略举办的最后一次活动。就在活动前夕,蓝海之略资金链出现状况,一笔4000多万元的贷款逾期,公司挪用工资偿还贷款,又导致拖欠了员工工资。在接下来两个月里,情况迅速恶化,公司员工纷纷离职,董事长罗志林失联。蓝海之略多个子公司已经停止营业如今,公司已官司缠身,深陷员工、医院和融资租赁公司之间的大量诉讼和仲裁中。公司五个银行账户全部被冻结,27处房产被查封。2018年11月,第一财经记者前往蓝海之略总部发现,原本拥有2300名员工的公司只剩下行政部和财务部少数人员留守,公司人员拒绝答复记者的所有问题。12月21日,蓝海之略主办券商中信建投证券发布提示风险,称蓝海之略因为有经济犯罪嫌疑,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模式创新走上歧途程敏(化名)是河南一家县级公立医院的院长,该医院服务覆盖县域人口超过100万。“他们(蓝海之略)抓住医院想发展、但苦于没有条件的心理,找的都是在夹缝中生存的医院。”程敏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其所在医院2017年与蓝海之略签订5年合同。2018年6月,蓝海之略突然终止合同履行后,导致医院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要求偿还1000多万元设备款。县级医院缺乏医生、设备、技术、病源和相应资源风险爆发之前,程敏对蓝海之略的印象是“怪好的”。根据合同,蓝海之略帮助该县医院建设眼科,由蓝海之略牵头联系设备商、融资公司、三甲医院和医生集团,为科室注入设备、资金和技术。县医院只需提供场地、科室设备批文,以及医院的财务报表。只有在科室产生新增收入时,医院才需要给蓝海之略分成。五年后,医院还能白得一套设备和培养好的技术人才。蓝海之略声称为基层医院提供的闭环服务,来源:蓝海之略公开转让说明书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支持和邻近医院有案例在先的背景下,程敏决定在这份名为《眼科科室标准化建设与技术、人文建设项目服务协议》的合同上签字。接下来不到一年时间里,程敏医院的眼科从每月没有什么病人、收入只有1万元,到一个月收入30多万元。本以为要实现壮大医院的梦想,可就在这时,蓝海之略资金链断裂了,专家团队撤走了,也不再偿付设备的租金,科室运营被迫中止。更让程敏忧心的是,融资租赁公司突然找上门来了。原来,蓝海之略投入的设备是从租赁公司借款买的,借款协议夹在一大堆合同之中。虽然租赁公司把借款给到蓝海之略,但法律上,医院才是真正的借款方。根据合同,医院科室新增收入分成四块,25%支付设备租金,25%支付专家工资,25%是蓝海之略的利润,剩下25%留给医院。而在实际运营中,往往科室的全部新增收入都不足以支付租金,因此,蓝海之略一直为医院垫付租金和租赁保证金,使项目得以开展。蓝海之略与医院签署的合同样本,甲方为医院,乙方为蓝海之略,丙方为蓝海之略派驻到医院的专家,即大医精诚集团蓝海之略停摆后,融租公司开始向医院要钱了。“蓝海之略把技术力量都撤走了,科室运营不畅,产生不了利润,我拿什么钱来还?”程敏决定跟融资公司“死磕”。她不认账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设备的合同价格远高于市场价。第一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有蓝海之略公司印章的微创和口腔科的设备价格说明文件,其中显示,设备的市场总价为923万元,但蓝海之略卖给医院的价格是1331万元。为何有408万元溢价?公司解释称,“这是科室的运营服务费用,蓝海之略同医院合作重点打造科室运营与服务能力,同时合作期间蓝海之略为医院担保兜底,承担科室经营的风险。”蓝海之略董事长罗志林在2018年6月的内部讲话中曾提及,设备融资款里只有40%是真正用来进货买设备。考虑到医院不用掏一分钱,而蓝海之略又负担了经营的成本和风险,程敏认为溢价有合理之处,她更看重五年后医院获得的改观。然而,这只是蓝海之略承诺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前提是蓝海之略能够持续运转,一个不断借新还旧的游戏能够继续下去。一旦蓝海之略断供,即使医院把设备原封不动还给融租公司,也要背上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的“溢价”债务。数百家公立医院背巨债目前,有多少家医院受蓝海之略停摆的影响,被融资租赁公司起诉,还没有确切数据。蓝海之略合作的基层医院遍布全国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和西藏的所有省市区。据该公司在华北的一位大区营销负责人刘文(化名)估计,跟蓝海之略有设备租赁业务的医院数量在1000家以上,大部分合同都未到期。2017年年报显示,蓝海之略最大的客户是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设备销售金额为8770万元,其次是山东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设备销售金额为6100万元。仅前五家医院的销售额就达3.18亿元,且合同履行都不到一年。蓝海之略2017年前五大客户据公开披露的数据,蓝海之略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累计销售额54亿元,这大致对应医院未到期合同规模的总和。第一财经记者致电数十家与蓝海之略有过合作的县级公立医院,绝大部分都没有正面回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医院都觉得“这事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讲”,不少医院更是选择默默承担还款。也有医院积极应诉。记者通过公开资料查询到6例医院、融租公司和蓝海之略三方纠纷案件的判决结果,其中5例判医院败诉,院方或者赔钱,或被查封资产。今年10月开庭的一起案例中,法院判德兴市中医院支付给荣年融资租赁(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租金、违约金等共计1480万元。10月15日,海宁市人民法院出具调解书,确认德兴市支付给融资租赁公司1480.6万元。随着越来越多医院收到传票,医院资产被冻结和查封的案例正在快速增加,存在国有资产有大量流失的风险。“我们整天都在催收,三家医院一共放了5000多万,蓝海不行了,现在只能找医院。”一家大型融资租赁机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没想到蓝海之略也会做垮,可能是医院不盈利,最后资金转不动了。”在北京汇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雪梅看来,如果蓝海之略确实将资金投入各个项目了,只是因为摊子铺的太大导致资金链断裂,那么这属于商业风险,医院仍然要向租赁公司付租金。她认为,医院和租赁公司已经签了租赁协议,即使是蓝海之略的过错导致设备没有交付、科室没有建成等后果,医院也只能向蓝海之略追索,不影响医院承担对租赁公司的责任。“如果蓝海之略获得资金后,没有用于采购设备、支付专家费用等,而是挪作他用,蓝海之略确认涉嫌诈骗的话,那么医院和租赁公司的损失均只能向蓝海之略追偿,医院可能不需要再支付租金了。”李雪梅表示。蓝海之略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的医院名单(部分)2018年11月,浙江海宁市人民法院的一起判决让院长们看到了希望。案件中,荣年融资租赁(中国)将田阳县妇幼保健院和蓝海之略一并告上法庭,要求医院支付剩余租金、违约金等共计1700万元。但法庭驳回了起诉,法院认为,“被告蓝海公司收取巨额设备货款,但未能提供所购设备,案涉多家公立医院,被告田阳医院已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也已立案侦查,有经济犯罪嫌疑,应当驳回起诉。”另一起判决中,法院也认定蓝海之略有欺诈行为。今年8月,江苏省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裁定中判蓝海之略败诉,撤销了公司与兴化市中医院之间的服务协议。法院认为,蓝海之略以特别提示的方式误导医院“无需直接进行设备款项投入”,就能提升医疗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但兴化市中医院眼科规模较小,病源有限,合作之后一个月之内就能达到每月盈利上百万元,违背客观规律,显然无法实现。法院还认定,蓝海之略隐瞒其关联公司为案涉设备的出卖方,虚报设备价格,串通涉案的万佳融资租赁公司,高价兜售设备,最终目的是欺诈医院。医院新模式“双雄”蓝海之略被业界称为第二个远程视界。2018年年初,被喻为“医疗航母”的远程视界集团爆雷,全国近千家县级公立医院背上了巨额债务。自2017年年底,已有四川、北京、河南等多地卫健委下达通知,要求排查上报本地医疗机构和远程视界合作的情况。记者获得的公安部经侦局向各省级经侦总队下发的通知显示,“经初步核查,2015年至2017年间,北京远程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以协同医疗示范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名义,与多地医院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合作……因远程未按约垫付租金,引发大量民事诉讼,医疗秩序受到严重影响。”远程视界与蓝海之略模式如出一辙,两家公司合作医院总数约占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约三分之一。这两家公司都成立于2012年左右,正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一大目的是提高基层医院的治疗水平,把小病、慢性病留在基层医院,大病、疑难杂症送到三甲医院,以节约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症。然而,近年来地方财政增收乏力,县公立医院必须在资金、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完成“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至9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这给蓝海之略“先上车后补票”的模式带来了机会。2013年,蓝海之略合作医院达到256家时,前述广东省卫生厅时任副厅长曾警示道,“200家已将相当多了,应尽快进行第三方卫生技术评估,摸清楚资源到底怎么配置,病患、政府、医务人员是不是都满意。”但蓝海之略不仅没有放慢节奏,反而快马加鞭,到2015年合作医院翻了一倍增至400家,截至2017年9月,公司已与86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设各类科室1444个。加快跑马圈地的原因之一,是后来者远程视界的有力竞争。与蓝海之略通过在全国巡回举行“健康中国基层行”百市千县精准健康扶贫慈善晚会以打开当地医院市场类似,远程视界发起了“集善扶贫健康行”公益活动,邀请到了更加重量级的北京三甲医院专家和主管单位人员巡回推介。远程视界的模式也更加激进,其为医院垫付租金并兜底债务,使得业务能快速落地,租赁公司快速发放贷款。连续丢了几个省的市场后,蓝海之略决定从2016年9月起学习远程视界模式,双方在全国展开白热化的地盘争夺战。不过,和远程视界截然不同的是,蓝海之略基本上能做到设备到位,并且拥有自己的专家团队大医精诚集团,全职医生达516名,多数项目都处在实际运营的状态。但是,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2018年6月21日,罗志林发表内部讲话,他透露公司一个月付出的人员工资就达到2800万元。为了安抚人心,渡过危机,他盘点了公司资产,算出公司垫付租金、保证金等应收款总计17亿元,称“单把这些收回来就足够全公司上下躺着吃五年”。他还把资金链紧张归咎为租赁公司不放款和远程视界爆雷影响了项目开展。“希望大家认清情势,不要那么悲观,不要那么不负责任没有担当,鼠目寸光,看到的都是困难,传递的都是负能量。”罗志林向员工喊话。数百名投资者损失殆尽“罗总现在人也找不着了,我的工资也拖了好几个月了。”刘文对记者表示。第一财经记者在蓝海之略珠海总部没有见到罗志林,公司副总经理、第三大股东尹鹏还留守在公司。记者发现,2017年6月28日,罗志林在新三板上减持公司728.5万股股票,套现7500万元。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尚有股东443户,当时公司股价还在9元附近波动。但截至12月26日,公司股票已经跌到0.31元。蓝海之略投资者中不仅有众多散户,也有不少机构投资者,他们本来期待蓝海之略上市能够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蓝海之略股价走势图,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2015年8月,蓝海之略挂牌新三板前完成了一轮定向增发,融资近4亿元。参与者包括中信建投证券直投基金、中融信托和广发证券PE子公司,水木创融,以及珠海市政府引导基金等21家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汤臣倍健(300146.SZ)也投了2600万元。中信建投证券旗下三只基金还与蓝海之略签署对赌协议,如果公司2018 年内不能上市,将收回投资款。然而,由于蓝海之略股票流动性较低,每日成交额只有数万元,投资者几乎没有出逃的可能,公司基本面崩盘令投资者损失殆尽。汤臣倍健2015年8月以2600万元参股蓝海之略,转让后持有标的公司2%股权在此前内部讲话中,罗志林给出的自救方案是,第一停止给医院垫款,并让医院借钱把公司的前期垫款还上;第二请卫生管理部门协助开拓市场,“拉几十上百个医院开个会,我们的储备一下就起来了”。但两个月后,罗志林失联了。“中国还没有哪家公司能同时去管理这么多科室,”同心医联CEO刘伟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不同的医学专业差距很大,要真的想深入做运营帮助基层医院提升能力,就必须专注。”他认为,医疗资源稀缺性目前还难以改变,无法用一个模式快速复制到全国,各家的医院也需要区别对待,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患者情况、发症概率都不同,医院管理公司要严格尽调和甄选项目,不能因为追求发展,忽视了风险,迷失了初心。蓝海之略和远程视界只是这个模式下最大的两家公司,全国还有大大小小数十家此类公司。“蓝海之略和远程视界把整个医疗设备销售的生态都破坏了,”一位医疗器械销售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垄断了医院采购渠道,最后还毁了医药代理和医院之间的长期信任关系。”针对蓝海之略、远程视界这样的模式创新走上歧途,绕开了严格的医疗设备招标程序和医院举债的禁令,并给基础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冲击,最终还可能造成医院破产、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第一财经记者联系了卫健委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尚未取得回应。...
编者按:2018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A股市场保持了新股常态化发行,不断改革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并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停复牌行为。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私募基金同样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资管新规、监管趋严、马太效应、量化崛起等词语,成为了私募年终总结词。 多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私募基金人士均表示,虽然私募基金在今年步履蹒跚,但行业发展取得的成果显著,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地为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将从从业道德层面有所约束,市场规模虽然增长有限,但整体变动不大——2018年私募行业的发展值得回味与总结。 私募基金产品收益不佳 今年以来,A股维持回调走势,虽然在年中曾有所回升,但市场信心仍显不足。《证券日报》记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今年前9个月,包括信托、自主发行、公募专户、券商资管、期货专户、有限合伙、海外基金等类型或渠道的私募基金产品,合计清盘数量为4385只。其中,今年上半年清盘3397只,三季度清盘988只;三季度清盘数量占比为22.53%,占比超过了两成。 业内人士指出,今年A股指数延续弱势盘整,私募产品运行情况也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全部清盘的私募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提前清算的产品数量首次超过到期清算,这也是市场遭遇极端风险所导致的。 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表示,今年主要是股票多头策略、多空策略的私募产品收益不佳。在股票多头策略中,又主要是价值投资风格的私募表现不佳,而短线趋势策略的交易型私募表现好一些。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资产、不同策略、不同风格的私募基金。今年股票市场表现不好,但是一些量化私募却在崛起,比如股票市场中性策略、高频交易策略、量化套利策略的私募业绩表现就不错。 新富资本也认为,今年在金融去杠杆和中美贸易分歧增多等背景下,A股出现了显著调整,全年各行业均为负收益,做相对收益的公募产品和做绝对收益的私募产品均未能幸免,但这种系统性风险的释放给投资者带来的是机会。今年年年初,国债收益率处于高位而市场情绪较为亢奋时,面对市场的潜在风险量化产品和宏观对冲产品收益显著,这也是在各策略产品中较少取得正收益的。 千象资产认为,从过去几年量化交易变化来说,国内的量化投资正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无论是策略深度,交易精细度还是技术工具的先进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今年,量化交易最大的改变是在外部交易环境和内部研发能力上,国内股市在本质上仍是一个套利市场,由此造成了国内市场长期以来的高波动率,而这为量化投资提供了天然的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量化投资不断更新迭代,随着数据资源丰富,人工算法及机器人的普及,量化机构对于市场信息的挖掘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量化投资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黄金时期。量化环境正在向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会有更多的私募机构走向纯量化、技术驱动的发展路线。 “马太效应”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私募行业发展虽然较为曲折,但所取得的成果也依然显著。各项监管政策的落地为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正在制定的信用自律制度也将从从业道德层面起到约束作用,市场规模虽然增长有限,但整体变动不大。可以说,2018年是私募行业又一个丰硕之年。 “虽然今年私募机构数量和行业规模整体变动不大,但却蕴藏着行业内巨大的两极分化。”在龙舫看来,这也是今年私募行业的一个关键词:马太效应。他认为,一些大型私募公司品牌知名度越来越大,品牌价值越来越高,吸引的机构客户和个人客户越来越多,占有的市场份额急剧扩大。与之相对应,一些中小型私募公司越来越难以吸引客户,占有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私募公司因为经营困难而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募资难成为了今年私募行业发展的共识,不过,这对于大型私募和中小型私募来说,却有不同的口径。大型私募机构对产品发行并未有太多的激情,所以对募资并未有太大需求;而中小型私募为了能够撑过“寒冬”,在产品发行和募资方面都有着强烈需求。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表示,今年私募市场整体规模变化不大,但从细分领域来看,股权创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而证券类私募规模是持续缩水的,这反映了在资管新规落地后,对证券类私募基金发展影响较大。同时,募资难对于中小私募和初创类私募是比较贴近现状的,而对于规模较大的私募机构而言,影响并不大。 新富资本相关人士认为,私募行业已进入规范发展期,准入门槛大幅提高、竞争日趋激烈,虽然有新生力量不断涌现以及金融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但是在强监管的态势下,部分私募机构的出清、二级市场低迷,私募机构数量和行业规模整体仍然变动不大。 总体看,今年私募机构募资难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资管新规造成行业融资通道受阻,融资难度与成本急剧上升;二是金融去杠杆向纵深演绎,市场资金面趋紧;三是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资产收益率普遍不高,给客户投资信心带来了冲击。 资管新规引导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今年4月份,经国务院同意,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总体来看,资管新规主要内容包括了统一监管标准、消除多层嵌套、减少监管套利、打破刚性兑付和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减少流动性风险等。业内人士认为,资管新规的落地对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私募行业的关键词可以用行业重塑、合作新机遇和二八分化来概括。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已相继落地,资管行业迎来深刻的结构性调整。在牌照红利褪去,回归本源的引导下,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机构,要思考如何做净值型产品;以非标为生存的机构更要思考,非标严格受限之后转型的新方向;而业务本身不受冲击的机构,也要思考如何面对更严酷的竞争环境。 资管新规带来行业转型压力的同时,证券类私募基金也有望迎来难得的竞争优势。国内私人财富高速增长,可投资金融资产大量投向银行存款储蓄和理财产品,未来部分资金有望分流。打破刚兑和限制期限错配,对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造成了较大冲击,超过4万亿元的非标债权面临压缩,相关资金面临重新配置资产的需求。受政策约束,目前保险资金和养老金等不允许投资于证券私募基金或聘请其担任投顾,但未来合作空间却非常广阔。 “资管新规发布使得整个资管行业的发展有了指航灯,对作为资管行业组成部分的私募行业来说也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龙舫表示,资管新规的核心是打破刚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禁止资金池模式,以及降低杠杠水平等,这将清理市场存在的理财乱象,保护投资者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在新富资本相关人士看来,资管新规落地在短期会给行业短期带来阵痛和洗牌,但长期而言却规范了私募发展行为、定义了私募发展的边界,各私募机构需要重新审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路径方向。资管新规涉及破刚兑、禁资金池、去通道、除嵌套、提门槛、降杠杆和控分级七大监管重点,旨在对近年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进行统一规制,对百万亿元资管格局进行重新洗牌,最大程度的消除监管套利,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监管要求加强行业信用建设 私募基金行业经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当前其“量”的扩张特征较为明显,但行业发展良莠不齐现象也同步显现。以行业自律要求为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在过去一年中反复提出要进一步加强行业信用建设,私募行业合规发展又迎来新机遇。 据中基协会长洪磊透露,中基协将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持续推进信用义务落地工作,具体表现在:一是完善信用公示、信用管理,建立公允透明的行业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的须知,明确登记备案的关注要点,优化登记备案的流程,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三是切实配合国家有关部门优惠政策和监管的要求,做好创业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和标准认定工作,为创业投资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四是强化行业监督和自律检查,对违反自律规则和协会章程的行为,严格自律执纪。 杨玲认为,严格的监管浪潮下,有两类机构反而将从中获得发展的机会:首先是银行业“头部效应”更明显,在同业业务纳入同业负债监管之后,过去几年那些业务类型单一、吸储能力差、主要依赖同业业务扩张的中小型城商行面临较大的压力,有金融资源的核心优势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将“强者恒强”。 其次是投资机构将“去伪存真”。以私募为例,以往有的私募靠加杠杆、做金融掮客来粗暴敛财,但推高了金融成本,新的监管环境下他们将失去生存空间,但是真正有投资实力的私募,则会迎来发展的大机遇。一方面是劣币被驱逐后的资金将流向注重投资能力建设的私募;另一方面,是来自银行端的合作需求。 新富资本表示,私募行业近几年蓬勃发展,百花齐放,但也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健康持续发展。中基协2018年推出私募行业信用报告制度,从合规经营、稳定存续、专业运作以及信息披露等四个方面展示会员的信用信息情况,让行业内公司有了一个权威的、公开的自律和评价基准,有利于帮助投资者甄别遴选优秀规范的私募管理人,有利于行业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良性发展局面,为行业扎好了篱笆,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 龙舫表示,“私募行业自律建设加强,反映了行业监管会越来越严格的趋势。遵守行业监管制度、严格自律,信息透明,这是私募机构生存发展的基石。在信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提高私募准入门槛,淘汰掉一些私募,留下合法合规的公司,这对整个私募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件大好事”。...
01 裁员风波近日,关于“第一车贷开始大裁员”的消息,在圈内传得沸沸扬扬。就连百度搜索上关于“第一车贷”的很多关联词,都是关于此事的猜测。其实,早在12月12日,脉脉上就有人透露了风声。这位被脉脉加V认证的用户称:“第一车贷资金链断裂,大批裁员,第一天人力通知,第二天就走人,而且不给任何补偿。连孕妇、休产假、哺乳期的员工都不放过。”而在回复中,这位用户强调:“公司裁员70%。”“其实是按照比例裁员的,有些部门多一些,有些部门少一些。”第一车贷的一位高层对一本财经透露,员工人数和公司巅峰的时候比,“裁掉了一半左右”。被裁员工如何善后?这位高层用了8个字:“爱走不走,随便诉讼。”第一车贷的公关负责人并未否认裁员之事,并称公司近期出现的人员变动,实为公司根据现有业务进行整合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进行的正常调整”。真实的裁人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对外的说法是,C轮融资未到位。”上述第一车贷高层称。而第一车贷的经销商们,已经开始了“维权之路”。经销商王平源透露,他们从去年就开始和第一车贷合作,为其提供客户。要成为第一车贷的经销商,还得缴纳保证金,王平源就缴纳了20万。在行业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为了让用户能当天提车,经销商经常得帮用户“垫贷款”。当然,前提是,第一车贷上显示放款通过。下款之后,经销商再将钱补回来。原来王平源也是这样操作的。但从11月底开始,他发现了异常:第一车贷上显示审核通过的用户,贷款却迟迟未到。而此时,王平源已垫给4个用户20多万。“第一车贷的人突然电话通知我们不放款了,也没有说原因。”王平源大概猜到,是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垫付的20多万、两个月的返佣、20万保证金,王平源称第一车贷现在欠他50万。而提前垫付在经销商里非常常见。多位经销商认为,这是第一车贷的问题,要求其将垫付金和保证金全部退回。经销商们集结建群,一度准备到第一车贷的北京总部讨债。“十几个人报名,后来第一车贷的大区负责人不断给我们打电话,说来北京也解决不了问题,才安抚下来。”一位经销商称,事情才发酵,对方也没有说一定不还钱,所以大家还在观望。而另一个细节,也从侧面印证了第一车贷的资金紧张。近两年,在汽车金融领域,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崛起,即“直租”。一年前,第一车贷也开始尝试直租模式。“但他们最近在市场上找人接手他们的直租客户,给准备分期购车的用户做贷款。”另一汽车金融公司的高层何欢透露。当时他就觉得很蹊跷:如果第一车贷资金充裕,为什么把分期贷款的用户往外推,而不是自己放款?关于“资金链断裂”的说法,第一车贷的公关负责人称:“我们对接的资金渠道丰富,结构合理,可有效分散风险。”02 资金重压第一车贷在行业内,也算头部公司,A+轮融资2.17亿,B轮3.6亿,B+轮1.4亿,每次的融资金额都不低。有了如此巨额的融资款,为何第一车贷还会陷入资金困境?“资金问题,是目前对行业来说都比较麻烦的事情。”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称。以行业中另外一家头部公司优信为例。优信今年上市。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12.19亿元人民币。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这个数字是8.29亿元人民币。优信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6.77亿元。也就是说,半年时间,优信消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5.42亿元。按照这个速度,如果在7个月内没有新资金注入,优信会将剩余的6.77亿元消耗殆尽。“你根本无法想象,汽车金融是一个多么消耗现金流的行业。”何欢称。他以现在汽车金融中占比最大的“新车分期”和“二手车分期”为例。平台方一般负责获客和风控,背后都是银行或者其他资金方放贷。平台方和银行合作的方式,“通常是先交4%到5%的保证金”。而这个钱,只能用平台方的股权融资资金或盈利资金垫付。实际上,汽车金融公司能赚的利差,只有2%到3%,也就说,一年之内,在公司的现金流和账面上,反而会减少1%到2%。“2%看起来不多,但是如果一年放款额100亿的话,就得垫进去2个亿。”何欢称。如果这个时候,再布局一些新的业务线,或者继续扩张,垫进去的钱就会急速增加。汽车金融就如一盘精密的仪器,什么时候扩张,什么时候回笼资金,都需要精打细算,否则就有玩砸的风险。在资金充沛、风口正盛的时候,自然可以玩得大胆一点。但今年的环境,却和往日不同。之前,汽车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分为两大部分:成本贵一点的,是P2P和地方金交所;成本比较低的,是互联网银行、民营银行和中小银行。今年金融监管普遍收紧,P2P行业问题重重,地方金交所的出口也被封堵,导致这部分资金难以为继。而银行的放贷,也变得越来越保守。资金端收紧,这让汽车金融只能紧巴巴,而同时,资本市场也开始冷却。“汽车金融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并不好,这让资本市场对汽车金融的前景有所疑虑,热情降低。”赵一洋称。我们来看看汽车金融股的表现。灿谷集团的发行价是11美元,最低跌到了7.59美元;号称汽车金融第一股的易鑫集团,发行价7.7港元,最低跌至1.83港元。行业内普遍认为,汽车金融就是一台精密的金融机器,润滑剂就是资金。当两个资金源都收紧之后,汽车金融就将腐朽生锈,再难转动。而第一车贷方面也承认,市场环境并不乐观:“由于近期资管新规落地和国内金融政策持续变化,整体金融行业比较低迷,加上年底国内金融机构普遍放款意愿偏低,致使行业资金面整体趋紧。”03 谁来救局?第一车贷的困局,如何解开?“就看有没有大资本觉得他们的业务还有机会,愿意注入大资金。”何欢指出。一轮新的融资进入,就能盘活整盘棋。对于整个汽车金融行业来说,资金荒已难以回避,第一车贷的案例,可能只是一个前奏。2019年,绝不是容易的一年。抱团取暖,未雨绸缪,成为行业的座右铭。何欢也总结了几点“过冬箴言”。首先,充足的现金流,就是生命线。“因此,要动用所有的资源和方式去融资,不论你现在账上有多少钱,都要留好过冬粮。”何欢称。其次,扩大盈利,尽量让负的现金流,变成正的。“做业务一定要盈利导向,重视人效和成本。”何欢强调。他正在设计一些产品服务,在每单中,都会增加额外的盈利项目,来提高每单的提成。比如,增加保险、续保服务和其他业务服务。而第三点,也往往是被大家忽视却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扩张,瞎追风口”。何欢称,最血淋淋的教训,就是2017年火起来的直租。这个模式,就是平台先将车买下来,再租给用户使用。一年之后,用户可以选择3种方式来处理这辆车:要么不租了,要么直接买断,要么分期购买。业内将其称之为:“1+3。”但这个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对现金流要求极高。平台方需要自己先花钱将车买回来,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盈利点,全部在后端。甚至要4年,才能把钱收回,赚到利息。但在2017年,几乎所有头部的汽车金融公司,都挤进了这个所谓的“风口”。很多公司仅仅搞定第一年的资金就上了。它们想象得很美好:到了“+3”的时候,再通过对接资金方的方式解决后期的问题。但没想到,后面却出现了“期限错配”和资金荒。“我们也投入了几百万尝试,但我很快发现,这是一个极快吞噬现金流的模式,就放弃了。”何欢称,现在看来,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现在第一车贷到处找人接手他们的直租客户,可能当时他们的布局,也是追风口,并没有想透后面的路怎么走。”他表示。过冬箴言的最后一点,就是要强调硬实力:做好风控,降低逾期,最大限度地盈利。“越是艰难的时候,越是看大家真本事的时候。”何欢称,行业已经过了那个谁都可以挤进来揩油的时代,只能拼谁的骨头更硬。汽车金融行业发展的这几年,产生过很多的伪命题、伪风口,也出现过无数坑和陷阱。但在此期间,却极少有人将这部精密的金融机器操控好。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情,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汽车金融公司只有在资金荒中活下来,商业模式才算走通。也只有经历过一个完整金融周期,行业才能健康成长。(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保健品市场向来红火,也向来不乏争议,人们或为了治疗疾病,或为了预防不测,转身投入它的怀抱。中老年人往往是保健品购买的主力军,不少年轻人也抱怨自己的父母或长辈深陷在对骗子保健品的信任中,无法自拔。花7万元买来的一大堆保健品 | 华西都市报“保健品”,从这个名字来说,它是保护健康的产品。和求医问药一样,人们购买保健品,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健康行为。而其背后,自然有健康行为相关的理论和模式,很多时候,卖保健品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些模式。下面我们就来剖析几个有代表性的模式,看看父母们是怎么一步步被套牢的。从知识入手,建立态度,影响行为让我们先看这样一个场景:王阿姨逛街的时候,遇到有人在卖生物电治疗仪,她依稀听到销售员嘴里说到了“高血压”三个字,于是正好是高血压患者的王阿姨凑上了前。看到王阿姨走过来,销售员更加热情:“每个人体内都有生物电,得病就是因为生物电紊乱了。我们的仪器,可以调理生物电并让它进入病变组织深层,同时激活细胞、清除体内垃圾。阿姨您看呐,我们的创始人还出了书的,产品还上了电视的,好多专家和机构都在推荐。”王阿姨有些心动,这些知识听起来很新奇,也似乎很有道理,有书还上了电视,应该很科学。为什么骗子说的话能打动她呢?因为骗子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有一个健康相关的行为模式叫做“知识-态度-行为模式”(KAP),理论上说,如果要让人产生行为或者行为的改变,那么知识的普及往往是基础。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对于一件事情会建立态度,也就是信念,在此基础上,行为的产生便有了铺垫。购买保健品的人,一开始接触到的往往是宣传中的各种健康知识,比如上面提到的“生物电”,又或者前段时间被推翻的“酸碱平衡理论”,这些所谓的知识点很容易成为宣传的重点和噱头。产品商们更是习惯为产品披上科学的外衣,并大肆渲染各种神奇的疗效,他们甚至会借助书籍、影视等多种手段,让消费者觉得“知识”可靠又权威。而老年人相信的可靠知识来源经常都是“专家的话”或者一个“看起来像新闻一样”的视频。法庭上的“酸碱体质”创始人罗伯特·杨丨sandiegouniontribune如果条件允许,让这样的“知识普及”不断进行、不断加深,消费者会逐渐建立起相信这个保健品的态度和信念,于是“购买保健品”这个行为实行的倾向性就会越强。销售员接着说: “药物都有副作用,还要长期吃;而我们这个仪器是外用的,只要几个月病就好了。您要是不信,可以在网上搜搜,就知道人体内真的有生物电。”于是王阿姨回到家,利用她仅有的一点电脑技能在网上搜了搜,关键词是“人体内有生物电吗?”。当她发现人体内的确有生物电时,便更加相信这个所谓的“生物电知识”。而这就是骗子强化其“知识”的手腕。这些所谓的知识必然大部分是假的,但是骗子会故意往里塞一些真的东西(而且多半用真东西作为起点),并诱导你去求证这些细节点,最终实现影响你态度的效果,让你觉得对方可信。其结果呢——“我妈听了好多生物电能治疗各种疾病的知识,拿回了一堆讲解册子,还自己在网上搜,但她根本不会辨别信息的好坏,转头就买了回来。”王阿姨的女儿抱怨道。你会问,医生也会给父母讲知识啊,子女也有劝说啊,为什么父母们就信保健品卖家说的?其一,人们习惯于接受与自己理解力相当的知识。老人们往往不会对事情研究得特别深入和全面,在引导下,经常陷入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比如“人体内有生物电”这一点就足以让王阿姨受骗。其二,知识是获取和习得的。如果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被动,会比单纯的情感式劝说有效,也更容易建立态度,因为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人会有一种满足感。其实无论是翻阅册子还是简单的网络搜索,都是王阿姨在主动学习并且不断加深。而在整个过程中,王阿姨自身存在的“高血压”疾病又为此提供了更大的动力。以不同假身份奔波于不同假药、保健品广告的假专家丨截图自动新闻对于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已经深陷“保健品骗局”的人来说,要跳出这个圈子,就要重新获取知识,转变态度,这个过程被称作“解冻和再冻结”。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尤其是当这种转变和之前所建立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时候。老年人往往缺乏收集和理解医学信息的能力,要重塑知识,转变态度会更难,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劝不动他们”。实际上,现实中大部分热衷于某些保健品的人,到后来也不会再去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因为信念的建立是这个模式中的关键,它一旦建立,通常是持久的,就如同有些经常锻炼的人,其实对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知之甚少,但他们能将不多的知识变成信念,长期坚持运动。所以如果你的父母长辈现在还没有被某些保健品毒害,不妨从现在就时不时地给他们打预防针,不要让你的好心和劝言变成他们深陷后的“解冻和再解冻”。“我就是相信它有益于我的健康”我们再来看看李小姐的故事:李小姐最近工作压力大,晚上总是睡得不好,白天也觉得困倦乏力。机缘巧合下,她认识了一个微商,被推荐了一款以“改善亚健康”为主要功效的产品。实际上现代医学里并没有“亚健康”的概念,那微商是如何让李小姐入坑的呢?在两人的聊天记录里,多得是这样的话:“你现在的这些症状,就是亚健康啊!”、“如果继续放任不管,等真的生病就晚了!”、“产品正好在做活动,现在买最划算了!”、“你推荐朋友来买的话,可以折上折”……保健品卖家通过各种说辞让李小姐觉得自己真的处于“亚健康”状态,还告诉她不从现在开始保健的话,以后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使用保健品后,她又将获得大大的益处。购买过程中,微商还经常提供一些所谓的“福利”,比如经济上的返利和分红。在谷歌学术搜索”亚健康“,作者几乎都来自中国大陆保健品宣传中,尤其是这种一对一的宣传中,卖家往往让你觉得自己或者家人正在或者即将面临某些健康问题,而使用保健品之后,可以很好地改善和避免这些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健康相关行为中的“健康信念模式”(HBM),由此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种模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易感性:让人认识到自己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患某种疾病的可能。·严重性:让人认识到如果患了某病,会有多严重。· 益处:让人产生主动采取保健活动来降低患病率或减轻疾病症状的想法。·障碍:找到哪些因素在阻碍行为的实施。· 自我效能:让人有信心通过长期努力改变不良行为。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卖家经常说的话,就会发现它们和这几个方面都能对应得上:“如果你现在经常觉得乏力,就是处于亚健康啊,不保健的话,以后各种病都来了!”——卖家在强调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我们这款产品,男女老少都适用,过不了多久,您什么毛病都好了!”——卖家在述说益处。“这样吧,您要是觉得价格高,可以再拉几个人一起买,这样我们可以给你打折。”——卖家在试图清除经济障碍。“长期用绝对有效,你可以加我们的用户群,大家一起交流心得。”——卖家在进一步加强自我效能。在促进购买保健品的行为中,易感性和严重性提供了动机,益处提供了可能性,自我效能决定了努力程度。如果再进一步让消费者免除障碍,那么购买行为会更显著。保健品卖家在不知不觉中用到健康信念模式,让你感知到自己有健康风险,患病以后会有多惨,从而产生购买保健品的想法,商家甚至还会想办法为你解决购买中的各种障碍,在“自我效能”部分,又可以通过同伴、组织等加深。由于健康信念模式更依赖于动机,所以很多知识水平高的人也有可能陷入骗局。一旦你相信自己真的有那些健康问题,而吃了保健品以后会有益处,你就更可能产生购买行为。于是,保健品就这样到了人们的手中。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再来看看张大爷的故事——张大爷最近有点忙,他是小区的广场舞明星,棋牌室里的常胜将军,最近更是因为某种保健品风光无限。事情是这么一回事:小区最近开了一家保健品推销连锁店,张大爷每次去跳广场舞时都会在路上收到他们的传单。一天,张大爷跳完广场舞准备回家,路过保健品店时被老板拉住了。老板说近期会组织一个免费的健康讲座,希望张大爷帮忙宣传,并送了一些免费的小礼品给他。讲座那天,来了不少人,保健品店的老板给每人都送了免费的礼物,并承诺下次来的奖品会更丰厚。“免费听讲座,还有礼品拿”这样的事情很快在小区的老人中传开了。在第二次的讲座上,老板开始推荐他们的保健品,其他人有点犹豫,但是张大爷果断地买了。之后,无论是广场上,还是棋牌室里,每次被人问起保健品好不好时,张大爷都说“好”。渐渐地,在讲座上买保健品的人越来越多,保健品店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了……保健品的流行,尤其是某些新打入市场上的保健品,往往是从少数人开始使用,然后慢慢扩散,逐渐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张大爷这样的人往往是保健品使用的“先驱者”,他们在老年人群体里有一定的话语权和示范作用,如果你的家人和朋友购买过保健品,他们往往是被这样的人带动的,卖家们就是接近“张大爷们”并试图通过他们“口口相传”让更多的人来购买。为何要寻找和接近“张大爷们”?健康相关行为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将人群分为五类: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落后者。当一项新的东西出现时,那些先驱者往往会最先开始尝试。不同的社会场景下,先驱者的身份会有不同,比如新的电子产品出现时,先驱者更多的是年轻人。然后,这种新产品和新方法通常由先驱者慢慢扩散至早期采用者,再一步步外扩。创新扩散理论将人群分为五类: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落后者 | Smart Insights新出的保健品以及保健方法,他们的先驱者往往是中老年人。至于他们为何容易成为保健品购买中的先驱者,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相关意识薄弱或者情感上的缺失等等。找准先驱者是这个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它往往决定了产品或者方法的传播效果。保健品卖家为了产品的推广,往往是直击最有可能成为先驱者的人,比如相关疾病的病人、老年人或者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人等,又或者就是这个故事中的小区明星张大爷,并由此开始了以他们为中心的扩散。东方时空截图实际上,在真正的保健品销售中,这些模式往往共同作用对人们产生影响。上面提到的这些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和模式,其实还不足以概括保健品贩卖商运用的所有手段背后的理论。科学家们研究人们健康相关行为背后的理论,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传播,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但在很多保健品贩卖中,厂商和卖家却经常有意无意地利用到了这些理论。即使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套路,由于这些模式的实际效应,要改变一个深陷“保健品骗局”的人依然非常困难。就连专业人士,在劝说家人时也往往会尴尬碰壁。正因为如此,才凸显出监管环境的重要性。劝说家人费心费力而往往收效甚微,与之相比,在环境中尽量减少骗子保健品能够生存的土壤,或许才是清除保健品骗局的最有效手段。...
受昨天晚上美股暴涨的影响,今天A股高开,港股也非常幸运,因为放假躲过了美股平安夜里的不平安,赶上美股2009年3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今天也高开。日本是非常搞笑的,美国平安夜里闹鬼,它直接第二天上吊,大跌5%。今天受美股刺激,一口气也涨了近4个点。所以,原本想着,大A跟港股,已经趴在地上了,今天怎么着1个点是能站上的吧。谁料天有不测风云,上午11月工业数据出来,利润同比是三年来首次为负,港股A股全部高开低走。下午更加夸张了,港股A股都直接跳水翻绿,而隔壁正红得辣眼睛。下午的带头大哥正是鼎鼎有名的两桶油之一:中石化(600028.SH;386.HK)。石油期货玩脱了?中石化怎么成了主角呢?午间的时候路透社称,中石化(Sinopec 600028.SS)已暂停两名高管的交易业务。消息灵通人士周四表示,该公司在遭受亏损后,已知悉此事,这两人为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和党委书记,该公司负责为中石化对冲风险。媒体报道称,目前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问题。但如果真的是交易失误,那么金额上几亿美元肯定打不住,有可能会要超过中航油当年亏损的规模。中国联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石油外贸公司,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公司于1993年1月8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2.7亿元人民币。公司拥有原油、成品油进出口经营权和原油、成品油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公司归口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炼化系统所需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业务。据其官网介绍,公司在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拥有两个交易席位,通过参与原油和成品油期货交易,摸索规律,增加了公司对全球石油贸易的参与权。公司与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享有良好的声誉。随后,中石化集团声明称,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陈波和党委书记詹麒近期因工作原因停职,由副总经理陈岗主持行政工作。目前,联合石化公司各项工作运行正常。如果真的是石油期货玩脱了,那亏损搞不定就是亿级别的,而单位可能是美元。老实地讲,这波石油跌得让人猝不及防。印象中10月初(10月1号,还是2号不记得了)的时候,我一个朋友还抱怨自己的运气不佳,说自己没买房的时候,房价一直在涨,自己买了房后,房价不动了,自己没买车的时候,油价一直在跌,自己买了车后,油价一直在涨,感觉现在油价都要上100了(附注:她2016年买房,2017年买车)。油价上100美元,当时这样的声音是不少的。然而10月3日石油见顶,仅仅过去两个月的时间,石油已经从高位最深跌去近45%。跌得太急太快,而且出现过几次闪崩(跌幅6个点以上)。所以如果中石化交易失误是买涨石油期货,这个亏损应该是相当恐怖的。那这两个月石油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年石油涨的一个大逻辑是美国退出伊朗核协议,重新制裁伊朗,这个说法去年年底出现,今年5月美国正式落实。美国政府要求其盟友在今年11月4日之前将各自对伊朗的石油进口降至零。从5月份开始,沙特和俄罗斯为了填补伊朗退出留出的坑,开始逐步退出2016年达成的石油限产。沙特10月份的日均产量比3月份增加了70万桶,达到1060万桶。俄罗斯也增加了25万桶左右。油价的上涨也刺激了美国的页岩油的生产,美国原油产量目前大概在1100万桶/天。但是11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是不及预期的,而卡舒吉事件又导致沙特可能向特朗普让步,不大力度限产。这引发了对石油供给过剩的担忧。除了供方因素,还有需求方面的因素,这从11月份以来更加是如此,市场开始担心明年全球的经济,进而担心石油的需求不振。这触发了石油的连连大跌。而昨天晚上石油为什么暴涨呢?主要原因是美国圣诞节的零售数据非常好,剔除汽车,同比增长了5.1%,是最近6年最大增幅。大家发现,咦,好像经济没那么惨。于是,报复性反弹发生了,昨晚美油大涨9.59%。但如果中石化是玩石油期货玩脱了的话,这个涨幅是拯救不了它的。按照新闻的假设,中石化在70美元附近做多了7000万桶,那么对应的实物资产价值就在50亿美金左右,现在WTI从70跌倒了47,大约跌去了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这笔交易的亏算大约在50亿美金的三分之一,大约就是17亿美金吧,对应人民币大约120亿,中石化2018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大约600亿人民,虽然中石化亏得起,但是这个数字不是个小数目,而且更重要的是,反应了中石化内部的风控,可能完全就是形同虚设。下午开盘,中石化跳水,收盘A股跌6.75%,H股跌4.68%。曾经也玩脱的中航油中石化是不是因为石油期货玩脱,究竟亏了多少,目前还不清楚。不过这件事难免不让人想起了2004年的中航油和陈久霖。中航油20万起家,从贸易公司发展到中国石油业的第四大巨头,不可不谓辉煌。但辉煌的毁灭就是一夜之间。2003年下半年,中航油开始参与200万桶原油期货买卖,初期是获利的。2004年一季度,国际油价飙升,中航空是石油看跌期权卖出方,账面亏损达到580万美元。本来吧,中航油内部风险控制是,亏损超过35万美元,要上报总裁得到同意才能继续,任何将导致50万美元以上的损失自动平仓。中航油当时共10位交易员,也就是说,最大亏损应该是500万美元。不过在中航油上,内部风控是无效的。作为CEO,陈久霖在内心为这场赌博设下了开放的头寸,赌徒心理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为求收复失地,中航油不断加大空头头寸。历史告诉我们,与趋势作对的,从来没有好下场。2004年二季度油价继续上升,中航油账面亏损增加到3000万美元。就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一样,中航油继续加大投资,希望油价回落时可翻身。到2004年10月,中航油的原油期货合约增至5200万桶。此时,中航油的亏损已经是天文数字。因为要补保证金,公司面临了严重的现金流问题。2004年10月10日,中航油首次向中航油集团报告了交易情况,但是并没有向其他股东和公众披露。10月20日,中航油集团为了筹集资金补仓,配售了15%的股份,集资1.08亿美元。但这点资金也是不够的,后面发生的事就是被强平,被追债。2004年11月25日,最后一批合约被平仓,总亏损达到3.81亿美元,还有债权银行合计追讨2.48亿。这些事情,中航油一直未正式公告,众多中小投资者蒙在鼓中,但从不断下跌的股价不难看出,有人先知先觉的。2004年11月29日,周一,中航油申请停牌,11月30日公司正式公告已亏损3.9亿,潜在亏损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陈久霖随后被新加坡警方拘捕,2006年3月新加坡法院判处陈久霖入狱服刑4年零3个月,2009年1月20日刑满出狱。谁之过?衍生品这个金融工具在研发出来的时候是为了用少量的资金对冲风险。以期权为例,只用少量的权利金,通过杠杆效应,可以对冲大部分仓位。比如说,当石油公司持有大量原油待售,为了防止原油价格的下滑,可以用少部分资金做空原油,通过不同到期日和行权价的组合,杠杆率可以在几倍至几十倍之间选择,如果原油价格下滑,虽然销售收入减少,但是做空原油可以对冲很大部分的油价下跌。但也正因为期权独特的杠杆特性,很多投机分子就开始利用杠杆放大资金,虽然一旦盈利收益很可观,但是亏损起来往往也很夸张。如果单独通过买入看多期权,那么亏损可能就是全部本金。而一旦通过卖出看多期权,如果对应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对应的亏损理论是无限的。同样的,如果这次按照小道消息中石化在70附近卖出看空期权,现在WTI大约47元,那么这种操作的亏损可能在23元左右,而收到的权利金可能也就几元,所以亏损也是成倍数的放大了。对于广大的投资者来说,带杠杆的东西,不是天堂就是地狱,但是在没有严格风控体系下的衍生品交易,就如同点着打火机在炸药堆中行走,用“作死”已经不足以形容这种操作了。其实不独中航油,我们再盘点一下,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比如1997年株洲冶炼厂做空金属锌,最终形成了了1.758亿美元的亏损,还有2005年的国储铜事件等。这些都是以套期保值开始,却最终以沦落为投机。国际市场上,金属、农产品、原油、外汇等价格波动很大,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了烫平这些波动的需求,衍生品就这样产生的。但是,如我们上述看到的那样,衍生品是非常容易从对冲工具走到投机工具的,这条线非常的模糊。一旦走上了投机这条路,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巨大的损失就在某个地方等着。划清对冲和投机这条线,将决定衍生品这个工具究竟是保护伞还是害人精,这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管控。但是,在划清这条线上,国企恐怕是最无效的。对民企来说,资产是自己的,盈亏自负,所以民企所有者天然有动力去加强内部的风险控制。但国企不是这样的,国企资产是国家的,亏损是由国家来兜底,内部控制上天然就会带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中航油事件上,原先设定的50万亏损就斩仓的内部风控规则形同虚设。这种时候,衍生品由对冲滑向投机只是一念之间,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态度。对当事人来说,国企内部控制的缺失也增加了赌徒的侥幸心理,也许下一把就赚回来了呢。再加上亏损不是自己的,所以一旦衍生品交易触发亏损的时候,他是非常容易选择继续加大赌注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国企从事衍生品交易上。中石化、中航油是因为亏损巨大,而为人知,根据海恩法则,肯定还有大量的因为情节并不严重,并不为人知。就像中航油,如果不是后面亏损到兜不住了,恐怕公众都还蒙在鼓里吧。而这样的机制,就决定了中航油、中石化都不会是最后的案例。...
摘要: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曾经的财富光环正在失色,他们也将迎来最大的转变和洗牌。2018年下半年,一家头部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完成了新一期大体量基金的募集,与过去的低调习惯相反,他们负责传播事务的公关经理们早早就与媒体取得联系,希望能够为其“成功逆势募资”造势呐喊。这一波高调操作,对于内部人来说,是为一次前所未有的艰难募资庆功打气,而对于他们的竞争对手来说,更多的则是羡慕——这一年多来,包括市场环境以及监管尺度在内的多种因素,私募股权机构正面临从上游募资到下游投资整个链条上的资金难题。清科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已经完成募集的基金规模约5800亿元人民币,募资总金额同比下滑接近6成。无论银行账户中资金是否充裕,投资家们都放缓了节奏,多数“只看不投”。 与此同时,股权机构所擅长的传统生意——一级市场低买、二级市场高卖的做法受到了“价格倒挂”市场的挑战:高企的上市价格不断破发,投资回报也随之大幅下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曾经的财富光环正在失色,他们也将迎来最大的转变和洗牌。一些有前瞻性的投资人已经将目光从消费互联网转到了产业互联网以及“硬科技”,他们相信,这代表了未来的高额收益。“能募到钱就不错了”尽管募资不易,但前述的那家头部私募,或许将是这轮洗牌中的最后赢家。“马太效应越发明显,头部几家基金拿到了市场上绝大多数钱——后面的将全部死掉!”华映资本合伙人季薇对腾讯《棱镜》的这番话可能并不是危言耸听。根据投中研究院2018年上半年VC/PE统计报告,今年前6个月,完成募集基金规模折合341.12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完成募集基金数量为425只,数量同比下降19.51%。清科研究院的数据也透露出相似的风向:募资总额在下滑。2018上半年募资总额3800亿元,比起2017上半年的8600亿,降幅达56%。总体募资下滑,原因之一在于资金端的收缩。拟出台的“资管新规”让众多投资机构坐立不安:自然人有限合伙人的门槛不断提升,多种类型的资金被限制入场。最后,在行业的不断呼吁中,最终落地的监管规则“略有放宽”。投资机构征和惠通的董事长付竞告诉腾讯《棱镜》,除银行募资通道受限外,“母基金资金紧张、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爆仓,使得整个LP的市场规模都在收紧”。原因之二,在于更为严格的监管提升了运营和合规成本。近几年来,广州、深圳及杭州在内的重点区域甚至一度出现工商注册暂停的情况。即便工商注册成功,由证监会指导业务、对私募股权基金实行自律监管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同样在不断提升基金登记备案的要求。这一度引发了众多的抱怨声。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会长邵秉仁今年以来一直呼吁避免人为增加股权市场的准入门槛,他批评中基协“按照惯性,始终把私募基金当做公募基金去对待,把一般投资当做上市公司去对待”。腾讯《棱镜》了解到,多家机构已经下调2018年的募资目标,并延长了募资的关闭期限,以便让更多出资人做好出资准备。其中,中小机构和新设立机构的募资难题尤为突出。一家小型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腾讯《棱镜》,其往常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型实业企业主募资——这些小有收入的企业主一直有意愿拓展理财渠道。但2018年的状况是,他们因为本身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已无力再开展私募投资。为保证母基金投资者的收益稳定,募资能力强的财富管理公司已经“圈定”了大部分头部投资机构,他们对“黑马机构”的兴趣有限。当然,对于中小机构来说,聘请中介帮助募资也不现实。深圳一家老牌机构的合伙人告诉腾讯《棱镜》,市场原因使得投资利润本身在变薄,“还要给他们分成,太不划算”。一个趋势是,投资机构纷纷将目光转向了资金充沛的政府引导基金及国资背景的母基金。此前,业绩不错的投资机构对这类资金兴趣不大,因为政府资金通常审批繁琐,还附加有各式苛刻条件。但现在,“能募到钱就不错了”。北京一家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告诉腾讯《棱镜》,为了获得西部某地政府引导基金的注资,他多次前往该地“接受指导”:“今天领导觉得养殖业值得投入,明天觉得种牧草收入不错,主意总是变”,但“现在政府是大金主,为了让它掏钱,它说什么我们都得听着”。母基金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母基金管理规模为2,0370亿元,环比增长26%;其中,政府引导基金1,6128亿元,环比增长29%。“二级市场不会买账了”上游募资渠道变窄,下游退出渠道同样受阻。2018年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国内地新经济公司中,多数公司选择按发行价区间的最低价上市,如51信用卡、华兴资本及宝宝树等;甚至有发行价低于最低区间的案例出现。以香港为例,德勤的报告显示,2018年仅34%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定价高于发售价范围的中间值;而这一指标在2017年是42%。即便如此,大多数公司在上市后仍然破发,部分公司甚至未能撑过上市当日即跌破发行价。这显示出二级市场投资者并不认可标的在一级市场的高昂估值。基岩资本副总裁岑赛铟观察到,“很多资金方和投资人缺乏耐心,不想等待企业成为独角兽,而是想直接投钱给独角兽”。同时,更早进入的投资者“也见不得后来的机构,反而(入股)价格更低”。所以,一轮轮投资加码,上市时估值自然高企。在岑赛铟看来,“定价太高”是下跌的主要原因,当前市场状况也不再支持过高的市盈率。有投行人士也告诉腾讯《棱镜》,上市破发被投资者视为价值回归,“一级市场投资人应该意识到,由他们拉高的估值,二级市场不会买账了”。同样以香港为例,德勤的数据显示,以40倍以上市盈率以及20倍以上市盈率上市的公司,分别从2017年的21%及43%,跌到了12%及35%;以10-20倍市盈率上市的公司占比大增,从25%上涨至41%。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解释为何某些新股上市时定价偏高时表示:可能因为当时市场情绪普遍亢奋,也可能早期私募投资者给出的估值较高,或者新经济公司新股供应较少,还可能是投行与发行人误判市场。他补充道,随着市场进入调整,一些发行人已经开始理性地调整发行价格区间或发行规模。“定价太高没人接,只会越跌越多”,岑赛铟说,“当跌了50%-70%的时候,再想做融资和并购就很难了”。对投资机构而言,这让他们手中的财富大幅缩水。上市前,企业估值水涨船高,当上市后股价不断下跌,那些冲着独角兽而来的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甚至可能无法覆盖成本。以募资规模达426亿港元的小米集团为例,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F1及F2轮的成本分别为每股15.83港元及14.08港元。截至12月24日,小米股价收于13.16港元。最后一轮投资者事实上已经处于亏损状态。“7成基金如今只看不投”于是,投资机构“出手”变得更加慎重。国科嘉和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戈在今年9月时向腾讯《棱镜》透露,中国排名前30家基金中,如今超过7成“只看不投”。他表示,谨慎的原因就是,二级市场的下跌行情已经传导至一级市场。他预计,经济下行周期中,能够满足上市要求的企业数量减少,一级市场投资者对未上市企业的估值将“更加谨慎”,因为退出渠道受限。这意味着,创业者融资更加艰难。不止一位投资家在公开场合呼吁,创业者应加速融资进度,避免太过于纠结估值。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连用三个“融资”,作为他对创业者“过冬”建议的开篇,“把每周50%的时间花在融资上”。一家小型机构的合伙人告诉腾讯《棱镜》,2018年项目价格“应该还没降到底”,理由是机构手中还有些钱。“按目前的募资状况,明年只剩几家头部(基金),压价会更狠。”此前一段时间,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因为流动性缺失丧失了对公司的控制权,监管部门开始呼吁股权机构入场纾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平说,地方证监部门将建议相关监管部门,放松私募股权机构进入和退出企业方面的监管要求,为PE基金投资二级市场提供便利。一家国资背景基金的高管告诉腾讯《棱镜》,据其了解,此前已有多家持有优质资产的公司寻找其接盘。“我出资产价格的六分之一,你给不给吧?”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说,“上市公司有公告,遇到流动性问题,底牌被人看得很清楚,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与此同时,投资人的投资“赛道”开始从消费者向企业及技术端转移。投资有小黄车ofo、映客等一系列消费互联网的早期投资人朱啸虎,就开始表达出对产业互联网的更大兴趣。朱啸虎是风险投资公司金沙江创投的董事总经理。2017年底,他出清手中小黄车的全部股权,在其颓势凸显前套现离场。朱啸虎告诉腾讯《棱镜》,相较红利正在减少的针对终端消费者的互联网产业,针对企业的产业互联网“机会在增加”。此前,产业互联网公司“生长速度很慢,一年收入顶多几千万”,追求指数级增长的风投机构对其兴趣寥寥。但现在,这些公司“增长速度比从前快了很多,增长趋势非常明显”;并且,目前经济形势不佳,“企业更需要软件来提升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而国科嘉和的王戈更多看到了高技术领域的投资机会。王戈引述某决策层人士的话说,很多新经济模式“创造了就业,但请问我们盒饭送得再好能跟别人拼吗?”王戈认为,这番表态显示了未来中国投资的“硬科技逻辑”,大量资金将流入“高科技和重技术壁垒的模式”。同样,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也用“硬科技”来描述他眼中下一代的科技革命:那些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技术;这些技术避免了以商业模式为重点的公司所面临的文化壁垒。牛奎光说,中国基础设施占优,资源分配中心化,市场空间大、迭代速度快,正好适合硬科技的发展。...
李克强总理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项议题是部署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认真梳理,抓住市场主体反映突出的问题,实打实推出一些具体举措,给市场释放积极信号。”总理明确要求。李克强说,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创业创新和就业扩大。他强调,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要把握好一个大原则。“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最大的呼声,首先是希望能按照一视同仁原则,让各类市场主体切实依法依规公平竞争。”总理说。当天会议决定,要打造公平便捷营商环境。涉企重要政策制定要听取企业意见并合理设置过渡期。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招投标、用地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大中小企业一视同仁。对民间投资进入资源开发、交通、市政等领域,除另有规定外一律取消最低注册资本、股比结构等限制。支持提升创新能力,推出相关推荐目录、帮助科技中小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快速进入市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可依托行业龙头民营企业建设,支持民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国家标准制定。会议确定,要更大力度减税降费,改进融资服务。完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将支小再贷款政策扩大到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和新型互联网银行。出台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的指导性文件。加快民企上市和再融资审核。支持资管产品、保险资金依规参与处置化解民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会议强调,要维护合法权益。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财产安全。对因法定规划调整等导致企业受损的,建立补偿救济机制。任何政府部门和单位、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都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李克强特别要求,做好政策的配套落实,不能让配套文件之间相互“打架”,损害政策的信用和效力。出台所有文件要尽量消减“计划”色彩:少下指标,多“造环境”。“政府部门要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坚决避免直接干预市场、干预企业,通过不断减负松绑解困,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总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