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网贷财经! 电话 4008937218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在线客服

网贷财经- 权威财经门户,价值、与您分享!

热门关键词:网贷财经 财经 科技 投资 创新 基金 互联网金融
首页
科技
独角兽回家!阿里、京东6月发布CDR回归A股|独角兽之春
发布时间:2018-03-22 14:17 来源:i黑马原创

  中国如今为留住创新独角兽企业不予余力,而DR与CDR就是专门针对独角兽设计的回归计划。

  来源 |i黑马

  作者 | 黑马哥

  独角兽之春|是i黑马关注“独角兽”系列公司,针对“独角兽”政策的专题报道,欢迎关注。

  就像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所说:“中国不能享受新经济发展成果的遗憾,不能再发生了!”。中国市场孕育了众多独角兽,遗憾的是中国的二级市场却没有留住独角兽。上一代以BAT、三大门户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巨头纷纷海外上市。

  中国如今为留住创新”独角兽“企业不予余力,而DR与CDR就是专门针对独角兽设计的回归计划。

  i黑马收到消息,近日,多位市场人士称阿里巴巴和京东将成为首批CDR试点公司。阿里巴巴和京东已经就国内发行CDR确定了保荐机构,其中阿里巴巴方面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而京东CDR发行的保荐机构则是华菁证券、中信建投证券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在两会期间表示,中国存托凭证很快推出,会选择一批独角兽企业。阎庆民说:“CDR主要是解决两地的法律管辖不一样,解决跨境监管等问题,有利于已经海外上市和从海外退市的企业回A股。”

  以下内容来自于“新财富时间”

  什么是DR和CDR?

  先说DR,即存托凭证,是境外市场上一种较为成熟的证券品种。它是指境外主体在境内发行的、代表其境外股票等基础证券权益的有价证券。按照发行或交易地点不同,会冠以不同的名称。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存托凭证美国存托凭证、在布鲁塞尔挂牌上市的国际存托凭证、在阿姆斯特丹挂牌上市的荷兰存托凭证、在斯德哥尔摩挂牌上市的瑞士存托凭证、以欧元标价的欧洲存托凭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的香港存托凭证等等。在中国的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存托凭证就叫CDR。

  简单说,CDR是在中国境外上市的企业的股份存放在托管机构后,在境内发行的代表这些股份的凭证。

  要是你觉得买国外上市公司的股票不方便,买个CDR也可以代表你买了这些公司的股票。

  CDR优势?

  一、基础证券发行人可以规避直接发行股票可能面临的法律障碍,实现股票在境内公开发行上市。

  二、投资者能够获取新的投资品种和渠道,直接投资境外优质企业。

  三、境内市场能够吸引更多境外企业,国际化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四、可以保留在境外上市的主体和股权稳定性,而且由于当前可能实行CDR的公司都在境内有投资项目,因此汇率冲击有限。

  CDR的交易过程可能什么样?

  参考ADR模式

  1、国内投资者通过券商购买CDR;

  2、券商从市场上购买已经发行的CDR,或者通过境外券商或者自身境外分支机构购买相应公司的股票;

  3、将境外买入的股票存托在境外的托管机构;

  4、收到托管机构股票已经存托的通知后,存券机构将能发行CDR,并在结算期内将CDR分配至国内投资者。

  未来CDR潜在融资规模有多大?

  目前,最有可能率先以CDR形式回归的中概股或港股,要数四新类企业,现在的市值规模属于万亿级别。

  国泰君安策略研究团队认为:美中资民营股主要分布在非日常生活消费品和信息技术两个行业,具体到公司,市值前十公司市值合计为5.1万亿人民币,占比超过80%,阿里巴巴市值3.1万亿人民币,占比在50%左右。估值方面,美中资民营股PE低、PB高。

  中金公司统计:四新类中概股/四新类港股市值规模约为0.9/0.8万亿美元,合计1.7万亿美元。

  哪些券商最可能有机会?

  CDR创设和交易流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中介角色是存券机构和托管机构,只有龙头券商可以胜任:

  1、由存券机构承担的发行,证券注册等职能来看,只有券商具有资质;

  2、由于涉及到需要在境外购买基础股票的流程,为了交易的安全性,速度型和稳定性,一般托管机构是存券机构的境外分支机构;

  3、由于在境外购买基础股票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本金,因此必须是在境外已经运营较为成熟,积累下足够资本金的龙头券商。

  因此一旦CDR制度推行,大券商等于建立了国内资本市场和境外上市优质中资股的联通通道,而优质股票具有资源稀缺性,大券商的护城河由此而来。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为信息传播需要,不作为投资参考。网贷财经wdcj.cn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返回首页查看更多新闻】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e投睿完成$1亿E轮融资 将研发区块链技术

网贷财经-财经观察
网贷财经-大咖专栏
网贷财经-互联网金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