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香港证监会两年一度的监管论坛中,证监会及港交所两家监管机构的代表展开了唇枪舌剑。证监会企业融资部执行董事何贤通引述数字,称2013至2016年间,共61只新股来自建筑业,截至去年底,其中30%已经转换控股权,有跡象显示建筑行业多啤壳高危股。但事实真的如此?
早於去年,港交所就总结了2012至2015年间潜在“壳股”的特徵,包括低市值、仅勉强符合上市资格规定、集资额与上市开支不合比例、仅有贸易业务且客户高度集中、绝大部分资產为流动资產的“轻资產”模式、与母公司的业务划分过於表面及在上市申请之前阶段几乎没有或无外来资金。
基於上述「啤壳」的特徵,财华社统计了在2013年和2016年上市的相关建筑股份,其中有的更是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去年提出的“谜网50”,即50只不可持有的股份。当时Webb指出,谜网50的股份关係错综复杂,某些早已形成泡沬,证监会亦发佈了股权集中警告,但仍有上市公司持有这些股份,而持股似乎並非为了让股东受益。
据财华社统计,在2013年到2016年期间,有17家来自於建筑行业疑似「啤壳」的股份上市,它们大多具备给以下特徵:市值处於10亿港元以下,股价低於1港元,上市期间业绩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控股/主要股东减持、出售主营业务及股份、改名和董事频频变动等。於上表统计的股份裏,其中均安控股和创建集团的控股权已易手,它们卖壳前后的股价相差较大,而其他的则跟二者易手前的股价一样,均处於较低水准。
笔者发现,除了财华社统计的2013至2016年间多只来自建筑业的新股与壳股运营状况类似之外,2013年以前上市的建筑公司亦不乏有「啤壳」之嫌。
其中就有在“谜网50”名单上的雋泰控股和中国金石,虽然其上市年份分別是1996年和2011年,但其在上市后股价长期低於1港元,期间出现重大亏损,股东高管频频减持甚至控股权易手。
雋泰控股虽说不上是主营建筑的股份,但它的业务也包括了楼宇承包工程业务。雋泰控股过去3个月內两度经歷了暴涨暴跌,在近半年更是每隔1-2个月就董事局成员就会出现变化。值得一提的是,雋泰控股在2009年12月底,股价曾一度高达48.889港元,而於今年3月20日收市仅报0.112港元,8年多,股价便下跌了99.77%。成交量亦由一开始的几千万到后来的几十万。更甚者,有时候一天的成交只有几万。
此外,中国规模最大的米黄色大理石生產商中国金石,近半年也花样百出:附属持有的张家坝矿山的採矿权被查封,在过去一年內唯一的收购电子商务平臺业务计画也取消了。其股价由2011年4月底的12.274港元一路下挫,到了2012年7月底,已跌破1港元,此后,儘管稍有回升,但从未上过2港元,截止目前仅报0.68港元,每日的成交量则多数为几十至几百万股。真的难怪证监会对这些建筑股“另眼相看”啊!可以看到,其实这些有壳股嫌疑的建筑股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交投不活跃,股价较低。
“肥田没人耕,耕开有人爭”!“高危”建筑股对於股民来讲都是未知的祸,也许是因壳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在商人眼裏就是商机。
翻查资料,自2017年后,仍有不少建筑股赴港上市。其中,在香港提供板模搭建服务的御佳控股或许太过“锋芒毕露”,刚掛牌半日就被证监会叫停,为其上市的保荐人浩德融资也值得注意一下,据媒体报导,浩德融资过去曾为15间公司保荐上市,其中有至少四间公司已经卖壳。此外,善乐国际已成功卖壳,上市一年即溢价0.9%易手予內房商深圳兆邦基集团董事长。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啤壳高危股可谓是「继往开来」啊,但何时才是尽头?空穴来风,既然证监会和港交所都把话说开了,港交所是不是也该再管管这些肆无忌惮的建筑股呢?另外,投资者也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別。
作者:陆小梅、张雨娜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想转载请关註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码,留言获取授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下一篇:没有了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