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是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悠悠五千载,除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秦散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也流传下来了诸多矜贫恤独、捨身取义的故事。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平时节俭到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宅邸破旧不忍修復,却把省下的钱都拿来资助许多贫困的文人或下属。 北宋仁宗天圣五年,时范仲淹守丧居南京应天府,掌府学。当时的穷酸秀才孙复上謁范仲淹,范给予其经济资助,为他谋了学职,並让他跟自己攻读《 春秋》。十年后,孙复步入仕途,成了朝野上下传颂的学者。
晚清名臣曾国藩以救贫民为己任,为官数十载,一直秉承“节俭置田以济贫民”的思想,在他的数百份家书中,常常写到“吾自入宫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救贫民,苟仕宦所入,或稍有盈余,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以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
到了现代,香港开埠后第三任首富,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及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饮水不忘思源头,透过旗下李嘉诚基金会,积极捐助教育、医疗、文化及其他公益事业,身体力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李嘉诚先生於1928年在中国东南部的沿海城市潮州出生,童年时为逃避战乱,与家人逃难到香港,他的父亲后来因肺病在香港去世。由於要担负起供养家人的重担,李先生在不足15岁时便被迫輟学,到一家塑胶贸易公司任职,每天工作16小时,可谓小小年纪便体会人间疾苦。
少年的忧患经歷,使李先生深深体会到健康和知识的重要,认为对无助的人给予帮助是世上最有意义的事情,教育及医疗两者更是国家富强之本;同时,也让其意识到个人力量到底有限,惟有事业成功,才能对社会和国家作更大的贡献。故隨著事业进展、行有余力的时候,便热心慈善公益,支持中国內地及香港的教育医疗事业。
1980年,一直致力参与公益事业的李嘉诚成立了自己的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並透过资助能提升社会能力的专案,达致基金会的两大目標:推动建立“奉献文化”及培养创意、承担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
时至今日,李嘉诚基金会对教育、医疗、文化及公益事业支持的款额已超逾87亿港元。此外,李先生亦推动旗下企业集团捐资及参与社会公益专案。
李嘉诚先生对基金会的厚爱与关注非同一般,在早年的演讲中,李嘉诚讲到“他是我的第三个儿子,他早已拥有我不少的资產,我全心全意地爱护他,我相信基金会的同仁及我的家人,定会把我的理念,通过知识教育改变命运或是以正確及高效率的方法,帮助正在深渊痛苦无助的人,把这心愿延续下去”。
事实也確实如此,对基金会事务,李嘉诚先生一向亲力亲为,参与每一个专案的最终决定,並且尽可能出席每一次的交流和分享活动。
透过成熟的筛选体制及坚守的“奉献”理念,基金会徜徉在慈善的海洋中,並推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医疗、文化的发展。
汕头大学、长江商学院、西部教育医疗计画、长江学者奖励计画、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清华大学未来互联网路研究中心、潮州基础小学、香港大学、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李庄月明佛学研究基金、新加坡 管理大学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长江新里程计画、潮州医院、海南省农村卫生建设、重建文物古跡 中央芭蕾舞团 、中国文化论坛 、甘乃迪艺术表演中心 、哈林舞蹈剧场、 亚洲防盲基金会……近年来,李嘉诚基金会的身影遍佈海內外,透过对教育和文化资源,医疗专案的支持,李先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富强进步鞠躬尽瘁。
“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当年,圣人孔子如此教勉学生。而这句话也是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人生在世,能够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时候,对社会有所贡献,同时为无助的人寻求及建立较好的生活,我会感到很有意义,並视此为终生不渝的职志。
作为李嘉诚精心呵护、集万般宠爱於一身的基金会,李嘉诚基金会20多年如一日惠泽苦困,回馈社会,用一生来践行著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
■ 作者|董虹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想转载请关註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码,留言获取授权。
靠谱众投 kp899.com:您放心的投资理财平台,即将起航!
还没有用户评论, 快来抢沙发!